佛說十善業道經—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04/4/14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7-0009
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諸位觀眾,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是空中佛學院第二屆淨宗課程第一O七集的播出。請大家翻開《佛說十善業道經》,上一集我們講到經文:「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上一集我們講到這段的經文。今天接下來,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這是如同前面所說的,以施莊嚴故,所得利益總說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往下每一條都是舉要言之,就不像前面一條一條詳細的說。前面懂得,後面就能夠體會得到。『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就是把十善落實在持戒上,總的利益是『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底下離殺生、離偷盜等,而持戒故,總的果報都是一樣,別報可想而知,個別的果報我們也能夠知道,所以此地省略個別果報,這個就沒有詳細說明。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十善業是修行根本,離開十善業,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一切世間善法都不能生。
「行十善業,以戒莊嚴故」,著重在行這個字,行就是落實;莊嚴,用現在的話說,是美好、圓滿,沒有缺陷,落實十善業,持戒才能夠圓滿。我們根據《觀經》來看,《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第二福,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淨業三福它有次第、有順序,持戒從三皈五戒,乃至出家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在家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包括在裡面,這是屬於淨業三福第二福,第一福是修十善業。可見得三皈、具足眾戒的基礎,也是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我們兩部經所說的互相來對照,這就非常的清楚。
可見十善業就是一切世出世間善法的大根大本。所以,「能生一切佛法義利」,義是道理,明白一切佛法的道理;利是利益、受用。持戒在此地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廣義就是它的意思、意義廣泛,不是很狹小,不是小範圍,因為六度是菩薩行為的準則。持戒,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守法。人無論是獨居,或是與大眾相處,都有規律,決定要守法。凡是佛陀的教誡都是戒法,心要明瞭意義,行為決定要遵守。除此之外,國家的憲法、法律、這些規約都要遵守,所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在道場,要遵守常住公約;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場所,也要遵守他們的規矩。如此持戒守法,才能「滿足大願」,就是有求必應,我們所求都能夠滿足,我們走到哪裡都能夠受到別人歡迎。再看下面的經文: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這是說行十善業道,落實在六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上。這一段經文跟前面一樣,「舉要言之,行十善道」,這兩句是貫穿起來的,這是結集經藏時,為了美化文章,做了文字上的省略,但是意思都一樣。在佛法原來的經典裡面只有『忍』這個字,沒有加上『辱』。這個「辱」是經典傳到中國來,中國古人士大夫,社會上有四種身分,士、農、工、商,士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識分子、讀書人,古代讀書人不可以侮辱,「士可殺不可辱」,就是說一個讀書人殺頭沒問題,可以,但是不可以受人侮辱,將侮辱的辱看得很重。因此翻經的法師看到中國這些讀書人,對辱看得這麼重,所以在「忍」的下面加上「辱」,意思是說最不能接受、最不能忍受的侮辱都能忍,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意思就是這樣。最難忍的都能忍,其他當然就比較簡單了。所以原來的經典不是忍辱,是忍耐,忍。如果不能忍,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我們世間法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忍,大忍大成就,小忍小成就,沒有忍就不能成就。所以這個忍,無論是做任何行業,一定要有耐心,要忍耐,每樣都得要忍。
『莊嚴』就是做到盡善盡美。你修忍辱,忍辱度修到盡善盡美,你的果報就是『得佛圓音,具眾相好』。「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音才是「圓音」,圓滿的音聲。不管哪一類的眾生他都聽得懂,都是在說他們的語言,這個非常微妙,不用透過翻譯。像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中國人跟外國人,我們要對他們講經,沒有透過翻譯外國人聽不懂,他們講的我們聽不懂,我們講的他們也聽不懂,這個當中就有障礙。如果是佛,他就沒有障礙,佛以一種聲音說出來,不管哪一個族類的眾生,十法界一切眾生各個都聽懂,所聽的都是他們的語言,這個音才圓滿。
「具眾相好」,這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相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相,佛就能現什麼相。相好,我們人間最好的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間的好相是到極端了。所以佛來人間示現,示現人道裡面最好的相,最圓滿的相。實際上,佛的相好在大經上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隨順我們人間,人間最好的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來到人間,隨順我們人間。實際上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修忍辱波羅蜜,修十善業道再修菩薩的忍辱度,成佛以後能夠得到的果報,得佛圓音。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這是十善業落實到菩薩精進行門,所得的殊勝功德。前面講的「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貫穿下面每一句,這都是貫穿下來的,只是經文省略了。我們套這一句來講:「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這樣意思就完整了。『進』是求進步,進步要『精』,世間人都知道求進步,但是疏忽了精,所以是雜進,說得不好聽是亂進。佛法是真實智慧、真實覺悟之法,心雜亂,清淨心就不能現前,真誠心必然被破壞,沒有真誠、心不清淨,魔怨必然乘機而入。
『魔怨』是指煩惱,「魔」是折磨,自己折磨自己,自己起煩惱就是自己折磨自己;「怨」是怨害,我們一般講冤親債主,外面的這些干擾。魔,《八大人覺經》講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此地講的魔怨,將所有的魔跟怨都包括了。六道眾生無量劫來,與一切眾生結下的恩恩怨怨無量無邊,所以才會造成菩提道上很多的障礙。障礙的因素非常多,最重要的莫過於心行不善,所謂「十惡怨家,十善厚友」,這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告訴我們的。我們起心動念要是落在十惡業,就是自己障礙自己。所以魔怨不是從外來的,我們認識清楚了,將精神、時間集中在道業上,魔怨雖然多,它沒有機會進來。
所以佛在本經教導一個重要的開示,在前面的經文,我們要時時記在心裡,佛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一切世間苦就是魔怨,這一法就是「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常是日夜不間斷,將心止於善念,惡念就無法進來,這是真精進。念佛法門執持佛號是大善,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念。諦閑老法師教鍋漏匠的徒弟念佛,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接著念。這樣也行,也算是不間斷。時時刻刻提得起來,這是精進。我們天天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以什麼功德來莊嚴佛淨土?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功德,來莊嚴佛淨土。佛淨土在哪裡?虛空法界無處不是佛淨土,到處都是佛的淨土,所謂「心淨則佛土淨」。
我們沒有見到佛淨土,是心不清淨,有自私自利。《金剛經》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是自私自利,這是第一關,這一關要不能突破,無論怎麼修行都沒有辦法入佛門。所以要放下我執,做到無我。這個關鍵就是肯不肯放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一定要放下,往生淨土就是真正的『入佛法藏』,真正契入了。我們這一生唯一的目標,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佛的教訓相應,這一生就能夠成就。如果有違背,口是心非,這一生還是不能成就,還是要繼續六道輪迴,受三途苦難。再看下面: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這是將十善業道落實在禪定波羅蜜這一度,所得到的殊勝功德利益。十善每一條,從不殺生、不偷盜,一直到不貪、不瞋、不痴,都與禪定相應。從上面的經文當中就能夠體會到,《華嚴經》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都有連帶關係。『定莊嚴故,能生念慧』,這是智慧。『慚愧輕安』,「慚愧」是兩個善心所,一個慚心所,一個是愧。慚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良心,我們一般講良知良能,我們的良心。「慚」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對得起社會大眾。「輕安」是自在。上面講的「念慧」就是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這就是《彌陀經》講的五根、五力,這五樣有根,有了根深就產生力量,就像樹的根紮得深,它就有力量,有力量就能生起慚愧。如果一個人無慚無愧,這個人就不能改過,他不知道懺悔,當然就得不到輕安。所以這是落實在定莊嚴,「能生念慧,慚愧輕安」善的心所。再看下面: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以上是十善業道落實在菩薩六波羅蜜之中,這是最後一段落實於般若波羅蜜。戒、定、慧三學,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必須遵守的三個原則。定是心之體,慧是心之觀照,戒是心之行為,所以稱之為三學,也稱之為三寶。慧是佛寶,定是法寶,戒是僧寶,這是佛法僧三寶,三寶具足就是行菩薩道,就是學佛。三者缺一,都不能成就,古人講「如鼎三足」,像鼎的三足,缺一隻都站不住。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三學是菩薩行門的總綱領。
『慧莊嚴』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如果現前,『能斷一切分別妄見』,這個「妄見」就是妄想,「分別」就是分別執著,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要如何開智慧?就是要在現前生活中,對一切人事物,盡可能不要去分別、執著,不要把這些事放在心裡,這樣妄想就少了,心裡不要去分別執著,這樣就容易開悟。佛家常講根性利、根性鈍,根性較利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比較淡薄,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分別執著很重,這就是根性很鈍,不容易開悟。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從這個地方培養大乘圓頓的根性。佛教導我們十善是行門的基礎,也是戒行的基礎,落實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這是將十善業道落實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上經文是說菩薩六度,此地說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種的無量心。『於諸眾生,不起惱害』,這就是慈心的莊嚴。修十善業你有慈心,《觀經》淨業三福說「慈心不殺」,慈心,慈的莊嚴,對於眾生他就「不起惱害」,不會去惱害眾生。這對現前社會非常重要。近代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注意力都集中在追求財富,疏忽了聖賢教育。尤其最近的半個世紀,可以說把接受聖賢教誨的意願都喪失了,所以才使社會動亂、人心沒有依靠、世界不太平這種嚴重的後果。如果我們想要挽救自己、挽救家庭、挽救劫運,不回歸到古聖先賢的教誨是做不到的。現在只有少數人覺悟、回頭,少數人的覺醒抵不過大眾的共業,但是也有效果。現在西方國家有不少刊物、雜誌、書籍,探討靈界的訊息,希望能夠突破科學的限制,探究一些超科學的存在。這是一個很好的訊息,人如果多明瞭我們這一生死後還有來生來世,有過去生,有現在生,有未來生,今生修善,縱然有不幸的共業,可是來世必定比這一生的生活環境更好、更善。由此可知,行善是決定有價值的。
行善首先要有善心,本經講,「晝夜常念善法」,這就是善心。慈悲喜捨是善心,人能以十善業修慈悲喜捨,必定生天享天福,這是一般宗教徒所追求的。但是天上還是不能夠令人滿意,天福雖然好,但是還不是盡善盡美。像我們地球現前的狀況,要繼續發展下去就無法居住,所以有很多人想找個安全的地方躲避災難。說實在話,這個世界沒有安全的地方,真正安全幸福美滿而沒有缺陷的地方,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現在聽到不少人說,現在連鬼神,鬼神道的眾生都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鬼神來聽經、念佛,求皈依,這個事情最近也常常聽到。這些事情我們不能不相信,過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一直到澳洲、大陸,其他國家地區,時有所聞,顯示鬼神他們精進,現在比我們人道的人還要精進。所以我們一定要覺悟,要精進。
十善落實到慈心,就是「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僅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連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都不會,真正做到「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彌勒菩薩所表現的,他是一個代表,彌勒菩薩他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就是慈。慈的實質內容,就是十善業。因此,佛法有許多綱目,每一條的實質內容都是十善業道,離開十善業道就沒有佛法可言。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認真努力斷十惡、修十善。再看下面經文: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
這是菩薩行,十善業道落實在悲心。『悲』是悲憫,憐憫一切眾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眾生最大的苦就是生死之苦。佛說六道凡夫要受兩種生死之苦,一種是分段生死,一階段一階段的生死;一種是變易生死。四聖法界他們沒有分段生死,阿羅漢跟十法界的佛菩薩,他們沒有分段生死,但是還有變易生死,一定要到佛圓滿的果位,這兩種生死才完全解脫。悲憫眾生就是要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迴這個大苦,這才是真正悲心的表現。度眾生當然不是那麼簡單,眾生不是很好度,菩薩有悲心,『常不厭捨』,憐憫造業的眾生。「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念念幫助眾生,縱然這個眾生他現在不能接受,他還沒有覺悟,佛菩薩暫時在旁邊等候,等到哪一天他能夠接受了,佛菩薩馬上就來幫助他。所以,「常不厭捨」,這是悲憫一切眾生,不厭煩,不捨棄。再看下面: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十善業道落實在喜心,得的殊勝利益就是見到修善的人,心不會生起嫉妒,不會妒忌,而且能生隨喜心。看到人做好事,他生起隨喜的心,這是普賢十願的「隨喜功德」,這一條非常重要。我慢、嫉妒是嚴重的煩惱,不但障礙修行,也障礙世法的成就。人與人之間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大學問,是真理,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如果不能做到,就是罪業,所以一定要平等對待。要如何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大乘經上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我們自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我們現在的話說,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大家都是同一體。所以慈悲心、歡喜心,這就沒有條件了,這在佛門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喜莊嚴故』,隨喜功德,這一條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隨喜功德」,非常重要,要認真體會來修學。再看下面的經文: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這是四無量心最後一段。菩薩修行十善業道落實在捨心上面,得『於順違境,無愛恚心』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念了這一句,應當要想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些綱領說起來容易,為什麼我們做不到?沒有修捨心。如果真正能夠修慈悲喜捨,真心、性德自然就現前。慈悲喜捨是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裡面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但是六道凡夫從久遠劫來就迷失了,迷失並不是真正的失去,如果我們真正覺悟了,性德立刻就恢復。『捨』是放下。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所以,導師淨空上人初學佛時,密宗章嘉大師就教他看破、放下。這兩句話從哪裡做起?從捨做起。所以章嘉大師教他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捨。此處的「捨」有更精奧的意義,就是於順境、逆境當中修平等心。順我們的意思是順境,違背我們的意思是逆境。順境,我們不起貪愛的心,逆境不起瞋恚心,要在這個地方用真實的功夫,這樣我們的心地就能夠達到平等清淨,真心現前。雖然我們知道這個道理要這樣做,可是煩惱習氣很重放不下;換句話說,還是不能捨,不能捨,功夫就無法進步。這個功夫是佛法入門的功夫。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不能放下就無法見道,修道就更不必說,一定是見道才能修道,道在何處你根本見不到,要修什麼?所以這個很重要,這個境界成就就是見道位。四無量心是天人必修的課程,他們修十善業、修四無量心,感得往生天道的福報。天人有沒有見道?沒有。為什麼?我執沒有破,雖然對順逆境不動心,這只是見道的前方便、預備功夫。功夫再提升一層,捨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但是我的念頭還存在,這還是不能見道。見道就是見思煩惱第一條「身見」,身見是根本,破了身見,其他四種見也同時破了。所以經上常講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那個關鍵在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要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你就證得須陀洹果,小乘初果的果位,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見道了。如果不在此地下功夫,永遠徘徊在佛門之外,成就就困難了。這是說明八萬四千法門,任何法門修行都不容易。
因此世尊告訴我們,末法眾生除了修淨土法門,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接引往生之外,實在沒有第二條路。淨宗法門的方便就是不必斷煩惱,比如說我們沒斷身見,我們有念佛的功夫,把身見的煩惱伏住,伏住就是不起現行,也就是不起作用,有這樣的功夫就能夠往生。也就是我確實沒有斷,但是有短時間能夠做到忘我,這是伏,把它伏住,這個我們認真努力一點,我們能做得到。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一生都在做給我們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統統放下,過最簡單的生活,這樣容易降伏我執,破我們的身見。這種修學方法,往生西方淨土是很容易得到,佛做榜樣給我們看,就是教我們要捨、要放下。
我們生活在世間,一定要覺悟身命非常的危脆,世間不能久住,所有一切境界都是過眼雲煙,什麼都得不到,即使自己的身體也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因此捨是決定正確的。所以佛法說「法爾如是」,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哪一個不捨!天為什麼有二十八層天?捨得少,他就生比較低層次的天;捨得多,他就生比較高層次的。三界統捨掉,他就超越三界;都捨到圓滿就成佛。所以順境、逆境要捨,捨我們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達到成佛的目標。再看下面: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四攝』,「攝」是攝受的意思,就是接近、親近。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第一,「布施」,跟菩薩六度的布施意思不同,這裡的布施是接引眾生。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現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最簡單的物質生活,那麼他要用什麼布施?他是用法布施,教化一切眾生。法布施實在講,也沒有離開財施,因為你講經說法也要體力、精神、智慧,這屬於內財布施,不是外財,內財。佛辛辛苦苦講經四十九年,天天在教導,什麼人得利益?好學的人得利益。所以,好學、歡喜學習是人一生成敗的關鍵。得多少利益是在於好學成分之多寡,十分好學,得十分利益;三分好學,得三分利益。好學最重要的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四攝裡面的布施攝受。
「愛語」是愛護眾生的語言,愛語不一定都是眾生喜歡聽的話、好聽的話,有時候佛也會責備學生,有一些教訓的言語,這也是屬於愛語。為什麼?愛護他,為他好,如果不愛他就不管他了。愛語的攝受要以智慧為基礎,絕對不是感情。有智慧做基礎,才能觀機,才能幫助別人、勸導別人。用什麼方法勸導?在什麼時候勸導?勸導他到什麼程度,他能夠接受?你都明瞭,這樣才真正能幫助別人。他要是不接受、起反抗,我們的作法就錯誤。佛菩薩度眾生不急於一時,非常有耐心,這一生他不能回頭,等來生;來生不能回頭,再等後世,這是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的。如果機緣成熟,絕對不會失去這個時機。所以,讚歎佛菩薩說法「如海潮音」,海潮就是到一定的時候漲潮,幾時落潮,這就是說時節因緣掌握得很好,取這個意思。應當說的時候不說,喪失時機;不應當說的時候說了,起反作用,所以要有智慧觀機。由此可知,與一切眾生交往,攝受一切眾生,大根大本就是真誠的慈悲,不夾雜絲毫惡意,真誠純善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個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這是我們的性德。
第三,「利行」,行是生活行為,利是利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換句話說,凡是沒有利益眾生、社會的行為,佛菩薩決定不做。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自他是一不是二。六道眾生迷失了自性,自他看作二不是一。四聖法界雖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但是還沒有親證;換句話說,四聖法界的聖人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他還沒有證得,必須要達到一真法界才能證實。由此可知,我們六道凡夫迷得深。利行簡單說就是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最殊勝的是正法久住。正法在哪裡?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之間,我們要將佛陀的教誨做出來,做給別人看,這叫做正法久住,這是真實永恆無比的利益。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修行證果,他為什麼不從事其他的行業,要示現作佛,用意何在?示現作佛就是示現正法久住,無量無邊的利益,這是根本的利益。
第四,「同事」。古大德講:「和光同事,令其各得瞻依。」這句話雖然簡單,實際上包羅萬象。「和光同事」就是儒家講的「禮之用,和為貴」,佛法講「六和敬」,能夠與大眾和睦相處,這是究竟圓滿高度的智慧。什麼樣的人才能與九法界眾生和睦相處?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也能做得到,但是沒有佛做得那麼純正自然圓滿,因為佛是圓滿性德的起用。我們凡夫煩惱習氣深重,因此不能與別人相處,煩惱總是不出妄想、分別、執著。而法身大士的分別、執著斷盡了,妄想(無明)也是分分在破除,所以他能夠做到。我們做不到就決定輪迴。同事攝就是六和敬,六和敬這六條是同,「見和同解」一直到「利和同均」,這六條都是同。這就是同事攝。這個意義也很廣泛,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跟大家報告。四攝法我們學佛,身為佛弟子,不論是出家、在家都有弘法利生的使命,如何幫助別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四攝是第一課。如果不懂得四攝,沒有辦法教人,也沒有辦法跟人家相處,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一門課程。再看下面經文: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這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段。道品總共有七科,科是科目,就是七個段落,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七個段落是完整的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總不出這七類。每一個科目的內容,都是深廣無際,所以我們不能將它看作是小乘。天台大師用藏通別圓四教來說明,每一科都有藏通別圓。由此可知,它包括了整個佛法。第一科四念處,第一個科目當然也是最重要的科目,這是我們入門下手的最初方便。四念處就是看破,四神足就是放下,四正勤是斷惡修善,看破、放下貫穿全部的佛法。凡夫為什麼會有這些深重的煩惱習氣?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念處就是幫助我們明瞭宇宙人生。
『四念處觀』:第一,「觀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觀法無我」。觀是真實智慧的想法、看法,「觀身不淨」就是你對身體的看法,「觀受是苦」就是你對於一生當中享受的看法,「觀心無常」就是你對於起心動念的看法,「觀法無我」就是你對於心外一切萬事萬物的看法。如果你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這樣才能修道。如果是錯誤的,縱然很努力在修行,修的都是邪法、都是錯誤的。佛提醒我們,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皆邪,所以四念處就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前面三觀是屬於人生觀,「觀法無我」是屬於宇宙觀,千萬不能疏忽。第一,「觀身不淨」,當然這是觀察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這我們都能想得到。「觀受是苦」,我們這個人生,相信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酸甜苦辣都遭遇過。「觀心無常」,心打妄想,一下想東,一下想西,時時刻刻在變化。「觀法無我」,這個世間萬事萬法無我,我就是主宰,我們無法主宰。這就是四念處。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一集,再一集就圓滿了,下面的經文我們進度會快一點,因為我們要配合時間,把這部經講圓滿。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