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04/4/13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7-0007

  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諸位觀眾,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是空中佛學院第二屆淨宗課程第一O五集的播出。請大家翻開《佛說十善業道經》。上一集我們經文講到,「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上一集我們講到若離惡口能夠得到八種的淨業。如果能夠將離惡口的善業,「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就是說將這個善因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的時候就會成就如來梵音聲相。如來的梵音聲相就是一般經典講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種的音聲說法,不管哪一類的眾生都聽得懂,中國人聽,中國話;日本人聽,佛說日本話;美國人聽,佛說美國話,乃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每一類的眾生聽到佛說法都是在講他們的言語,這是非常的微妙,這就叫做梵音聲相,這是佛清淨的音聲說法。梵就是清淨,佛說法清淨,這個清淨的音聲就是從離惡口的善因得來的。所以我們的音聲如果想要得到清淨,要永離惡口,講話不能講粗話、講難聽的話。今天接下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十善業道排列順序是:身三、口四、意三。《無量壽經》是把口業排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口業」是口業的總說,果德是「不譏他過」,「他」是指一切人事物,包含範圍非常廣大,意義甚深,要細心去參究。學佛從哪裡下手?從「善護口業」下手,其次「善護身業」,再來「善護意業」;這是中下根性人的循序漸進的方法,這是漸教。頓教他是「善護意業」為優先,意業清淨了,身口哪有不清淨的?頓教從意業下手,漸教從口業下手,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方法。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嘗不是這樣?有人問司馬光:學問德行從哪裡開始?他說:從不妄語開始。德行的成就沒有別的,真誠而已!內心真誠就是與佛同在,心不真誠,雖然每天跟在佛身邊,也不算親近佛,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綺語』,「綺」就是綾羅綢緞這一類的,非常華麗的絲織品,人見人愛,每個人看到每個人都喜愛,非常美麗,它的圖案,它的質料,讓人看了會歡喜,非常的綺麗。將言語叫做綺語,顧名思義,綺就是非常美麗的言語,我們一般說花言巧語,大眾聽了很喜歡聽,可是它內容不善,內容都是會傷害人的。如果要以我們現前社會做個比喻,譬如一般電影、電視、歌舞、音樂、歌曲、繪畫(就是圖畫),我們看它的內容不善,都是會引人生起貪瞋痴慢、造殺盜淫妄的惡業,與十善業完全相違背。與十善業違背的這些言語,雖然講得很好聽,都是屬於綺語。這就是口的惡業。

  現今整個世界是綺語的社會,在國內、國外(中國、外國)都是如此,它的影響面、影響的力量很深很廣。自古以來,文化的起源是歌謠,但是古聖先王有智慧,對於歌舞無論在形式、內容上都加以防範,用它來提倡正面的教學,這個功德就大了,引導老百姓向善的道路,避免造惡。佛也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佛門重視儀軌、音樂,音樂在佛門稱之為梵音、梵唄,梵是清淨的意思,我們聽幫助我們心地恢復到清淨。但是近代佛門裡面,缺乏音樂藝術的人才,所以就比較少人提倡。這是因為學佛的人不能夠深解義趣,也就是對於佛的經論了解的深度不夠,所以不曉得怎麼做,造成佛法在末法時期弘傳的障礙。

  在《大藏經》中有收入《歸元鏡》,這是古時候的劇本,是用崑曲、平劇來表演的。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佛法宣揚方面,應當走向舞台。但是現代人看不懂,像崑曲、平劇現在的人不懂得欣賞。所以我們應當把經典、歷代高僧大德的事跡,編寫成電視的連續劇,將佛法送到每個人的家中。實在講,佛法的內容非常豐富,譬如《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很好的內容。希望有這種天分的人,能夠將它寫成連續劇本,利用這種方式弘法,比講經的效果還要好。

  中國古代聖賢以四書五經,經裡面的《詩經》是古時候的詩歌、歌謠。孔老夫子將它蒐集,審查鑒定,他說了一個結論,「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就是本經說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他將不善的、不好的,會誤導眾生(錯誤引導眾生)的內容刪除。今天編寫電視劇、廣播劇,或者拍成電影,寫劇本的人,如果能夠遵守孔老夫子指導的原則「思無邪」,思想當中沒有邪念,如此這個作品就能夠教化眾生,促進社會安定,人心淨化達到世界和平。可是現前的電影、電視、戲劇、歌舞的內容,教導人仁義道德的少,教人爭權奪利、縱欲的比較多。人人都爭權奪利,到最後的演變,決定是流血戰爭。孟夫子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舉國上下,一個國家由上至下人人爭名逐利,社會就動亂,國家就危險了。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現在是全世界危險,不是只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

  聖人之教,是勸人寡欲、節儉、忍讓、布施、供養。現代人所教的跟這個剛好相反,提倡競爭。競爭,世界怎麼能沒有災難?世出世間的聖賢典籍裡面,都是教人要忍、要讓、奉獻,絕對不與人爭。命裡面如果有,你丟都丟不掉;命裡面沒有,求也求不來,《了凡四訓》將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講得很清楚。佛也跟我們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自始至終教導我們要自求多福,爭是爭取不到的,有種因才能夠得果,如果不種因怎麼能夠得果?

  人活在世間不是只有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為社會、為苦難的眾生,絕對不為自己。自己要知足常樂,一日三餐吃得飽,衣服穿得暖,有間房子能夠遮風避雨,這樣就可以了,將多餘的收入布施給需要的人。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於世無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樂。「於人無爭」,不爭名奪利,清靜淡泊,過悠閒自在、進德修業的生活。競爭是自討苦吃,愈競爭生活愈痛苦,精神愈空虛。

  綺語的內容我們認識清楚了,我們只要將內容調整正確,也可以利用這個手法來弘法利生。針對現代眾生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毛病,我們來提倡忠孝仁義、孝親尊師,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模範。最近我們在北京世邦文化公司,在拍了《了凡四訓》連續劇之後,最近又在籌備要拍《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電視劇,現在正在進行寫劇本。我們也是希望盡我們微薄的力量,做拋磚引玉的工作,希望我們社會大眾、佛門大德能夠大力來支持,把這件事情發揚光大。利用戲劇將佛法、聖賢的教導,用戲劇的方式宣揚,教導社會大眾。這樣我們的國家、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有和平的希望,希望我們大家共同發心,努力來做這件事情。

  如果能夠離綺語,我們不講綺語,剛才跟大家分析,就是影響的面很廣,都是屬於綺語。個人,如果很會講話,花言巧語,講得很好聽,實際上對人沒有幫助,是損害人,或者是另有目的,這就犯到綺語。這都不可以,要遠離。如果能夠遠離綺語,所得三種利益。第一,『定為智人所愛』。「智人」是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智人,有智慧的人,在我們現前世間不多,但是他方世界很多。《無量壽經》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住真實慧,而且人數之多沒有辦法計算。《華嚴經》的華藏世界都是法身大士,這都是智人。遠離綺語就一定為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所愛,換句話說,必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的保佑。

  第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這就是說你與別人交談言詞決定是智慧的真實語。智慧的語言不是學來的,是自性的流露。佛教人要求明心見性,修淨土的人也不例外。心性是一切眾生本有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為什麼心不明、性不見?佛說,這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我們透過聽經聞法,漸漸醒悟過來,了解事實真相,對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就證阿羅漢果。再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就是十法界裡的菩薩;如果修平等心、清淨心、六度心,這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果,十法界的佛。再能將一品無明障礙也除掉,無明有四十一品,能夠去一品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也就是入華藏世界。天台宗說的證得分證佛,一分一分證得佛果,有四十一位階級,分證佛果是說證得部分。經典常以月亮做比喻,十五的月亮是圓滿的,圓滿的月亮譬喻究竟圓滿的佛果,無明都斷盡了;初二、初三四是月牙,那也是真的月亮,不是水中的月影,那是真的。這是比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破一品無明,就像初二、初三一點點的月牙,雖然是一點點的月光,但它是真正的月光,只是它還沒有達到圓滿。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否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答案是肯定的。《華嚴經》善財童子一生圓證佛果;《法華經》龍女也是一生證得,這都給我們做了示範。因此,一生證得的關鍵,是在自己能否放棄煩惱?只要你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就了,你的智慧就是自性的流露,面對一切眾生當然能夠如實答問,你不需要讀經、研究教理,別人問的,而你所答的,與經典佛所講的都一樣。這是第二個利益。

  第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這都是指智慧的言行,智慧的言行依於道德就是「威德」,人天敬仰,諸佛護念,所以「最勝」。最勝,不一定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就是最勝。像中國孔老夫子生前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但他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於道德,沒有違背道德,到今天不管哪個國家講到孔子,沒有一個不尊敬的!這就是威德最勝的表示。佛門阿羅漢以上,諸佛菩薩修十善業,這是威德最勝。純正的道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這是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我們應當學習。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迴向」就是將自己所修學的功德利益,自己不享受,讓一切眾生共同享受,要是這樣,你將來證得圓滿佛果的時候,就會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唐捐」是指喪失的意思,就是大乘經教裡面,諸佛所有的授記,你都得到了,絕對不喪失,每樣都具足。你如果能夠永離綺語,將永離綺語的善因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的時候就得到諸佛如來給你授記,所授記的都能夠兌現。我們再看下面,上面是身口的業,身口善業所得的果報。下面就是意,意的三種善業,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此段意思深廣無盡,諸菩薩的修行,以及六道眾生墮落哪一道,都是在這一條。貪瞋痴三毒是煩惱的根本,而貪瞋痴再歸納就是一個貪。所以菩薩修學的六大準則,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對治貪欲。因此,如果要把六波羅蜜再濃縮歸納,就是一個布施波羅蜜。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之所以能夠成為聖賢,就是他能夠離貪欲。如果貪欲斷盡就是佛,貪欲沒有斷盡就是菩薩。貪欲如果能夠斷盡,根都拔除就成佛。我們凡夫不但未能遠離貪欲,而且是日日在增長,增長貪欲,愈來愈嚴重。增長貪欲,就是增長墮落三惡道的機會;離開貪欲,就遠離惡道。我們要知道人生苦短,即使是希求眼前的福報,也決定不是從貪瞋痴能求得來的,貪瞋痴只有折福,不能增福。今世所求得的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善因,這一生所造的惡業,果報在來世,因果通三世,絲毫不爽。

  中國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他看病是問病人的出生年月日,出生的處所。這是什麼道理?他是觀察你身體的本質,就知道你會得什麼病,這是從根本來對治,相當高明。而佛法講的根本就更深了,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中國人講求養生之道,有很多養生的理論與方法,這個很多。但是只懂得養生,不懂得養心,病根也不能拔除,體質就得不到根本的轉變。因此,你的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反之,心存貪瞋痴,這是萬病之源,無論如何保健養生,都無濟於事。貪欲的範圍很深廣,尤其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但毀人之德行,而且是墮落三惡道的第一因素。所以斷貪是要斷貪欲的念頭,不是改變貪欲的對象。

  所以,不但世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墮三途;貪佛法也不例外,還是不能脫離六道。《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是不貪、是放下,並不是說我們不要,我們需要佛法來幫助我們脫離生死輪迴,可是不能貪著,有貪的念頭就錯誤了,學習佛法的目的就達不到。因此,貪心不能不捨,但是我們無量劫來,就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煩惱習氣的污染,今天想一下就斷除,沒有那麼容易。其實,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就在於認知。為什麼別人能成聖、成賢,作佛、作菩薩,就是因為他們有清楚的認知、認識,知道貪瞋痴慢是輪迴之因,對這件事實認識清楚。六道輪迴是貪瞋痴慢的果報,認識清楚,將這個因斷掉了,果就沒有、就不會現前。因此,我們只要認清這個事實,有信心,有決心,有毅力,依照佛菩薩的教誨認真行持,就一定能夠遠離貪瞋痴、遠離十惡業。

  『遠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這是一切眾生所嚮往的果報。「五種自在」是果,永離貪欲是因,修因必定證果。第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三業」是身、口、意;「自在」是沒有煩惱、憂慮、牽掛,身心清淨。身無病惱,身自在;口業清淨,口自在;意業清淨,充滿智慧,不生煩惱,心地的清淨是意自在。「諸根具足」,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身心健康,沒有缺陷,這是第一等的福報。佛家講的清福就是這八個字。諸根具足是果報,三業自在是因緣。三業自在,身心清淨,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妄念都不生,沒有妄念就是要保持正念,正念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之念。我修行,為一切眾生;我成佛、成菩薩,就是為了要幫助一切眾生也成佛。凡是自私自利都是妄念、邪念。所以,無念是無自私自利的念頭,正念是為佛法常住世間,為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快速開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真實利益,才能得三業自在,諸根具足。除此之外,其他的利益都是小利益。這句的義理、境界無限深廣。這部經是世尊對一切眾生的根本教誨,就是因果的真實道理,離開這個根本,修學一切法門都不能成就。

  第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一切眾生終身追求的,不外乎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能求得到嗎?如果追求能夠得到,我們可以全心全力拚命去追求;如果求不到,我們追求就錯了。世間也有少數的人知道錯了,可是依然去追求,希望僥倖可以得到。佛告訴我們,世間從來沒有僥倖得到的事情,沒有偶然的事情,這三樁事情都是果報,果必有因。這一生得財富,過去生修財布施得來的;這一生人很聰明、有智慧,過去生修法布施得來的;這一生身體健康長壽,過去生修無畏布施得來的,不是沒有原因的,有果必有因。離貪欲,財物才會自在,冤家債主、盜賊不能搶奪你,想盡辦法要搶奪你也沒辦法。這就自在,不用怕財物被人設計、被人吞併,都不用怕,只要你離貪欲的心。所以我們如果能遠離貪瞋痴,遠離貪欲,當然得財物自在,化怨賊為善友,這是果報。

  第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福德」,福是果報,德是福之因。如果沒有積德,怎麼會有福報?所以福德二字,有因有果,這才講得圓滿。如果有福而沒有德,享福決定造罪業。沒有福報的人,不容易造重的罪業;有福報的人,造重的罪業很容易,為社會大眾造福也容易。像《了凡四訓》裡面,了凡先生做了寶坻知縣,這屬於貴,在社會上有地位。他要造罪業、修福都非常容易,他減輕稅金造福這個地區的百姓,他發願做一萬件的善事,他一個政策、一念之間就圓滿了。過去兩次,許三千件善事,第一次做十幾年才圓滿,第二次做三年。第三次許一萬件的善事,一念之間,一個政策利益老百姓,一念就圓滿了。這就是修福,在高的地位要修福很容易,反之,造罪業也很容易,一個錯誤的政策害了老百姓,這個罪業因果背很重,跟老百姓結罪,這個罪很重。

  「隨心所欲,物皆備故」,物質上的享受、受用不會缺乏。凡是離貪欲的人,他自己錢不會放很多,他有財富決定是布施大眾,幫助別人,讓一切貧苦的眾生共同享受,這才是積德,他能夠這樣繼續修,福報無有窮盡。如果有錢,只顧自己以及家裡的人享受,不與社會大眾共享,他的財富享受不久,死了之後家庭就衰敗。所以布施是德、是道,你發了財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現在財富現前,再繼續修財布施,你的財富就源源不斷,無窮無盡。你的聰明智慧是過去生中修法布施,這一生如果繼續修法布施,你的聰明智慧不斷向上提升。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最圓滿的就是素食,素食是不殺生,不食一切眾生肉,你就能得健康長壽。

  第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王」是代表各個階層居領導地位的人。「王位自在」就是你的社會地位永遠會受到群眾的擁護愛戴。你沒有貪欲,你的福德決定是澤及一切眾生,眾生哪有不擁護的?你對他有好處,哪有不愛戴的道理?無論我們在社會上是何種身分、地位,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決定要斷貪瞋痴,才能得大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因為你得到群眾的愛戴,群眾當然會將這些珍奇之物供養你。因為你沒有貪欲,所以大家對你的供養,你決定是回饋給社會,布施供養給一切眾生。因果是循環的,你能夠供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也必定供養你,這個果報無比殊勝。如果一個領導人,珍奇寶物自己享受,不肯供養別人,而群眾所有的珍奇寶物也都各個都藏匿起來,他也不會奉獻出來,於是這世間的珍奇寶物都被掩埋了,不能發揮它的德用,這是罪業。什麼罪業?不能物盡其用。社會真正能夠走向繁榮興旺、安和樂利,必定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兩句話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第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獲」是不求自得,自自然然得到的,所得之物超過自己所求。「百」是形容詞,不是數字。你所獲得的福報,與你所修學的功德,決定相應。佛的功德大,滅度到今天三千年,世間人對佛菩薩的奉獻依舊不減。什麼原因?「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慳」是慳貪。菩薩念念成人之美,決定沒有貪心、吝嗇、嫉妒、障礙,決定沒有。反過來,看今日社會人心,大多數的人堅固執著貪欲。大富大貴的人是過去生中修積很厚,他要是能夠捨棄貪欲、慳嫉,至少可以傳個十代、二十代。如果過去修福,這一生因為貪瞋痴迷失了自性,這一生享受完就沒有了,這個我們也要知道。

  『是為五』,這是五種自在,離貪欲有這麼多的好處。『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特尊」是特別的尊敬。學佛的人心胸廣大,迴向法界,於是這種善行就變成了性德。性德沒有邊際,迴向菩提是因,三界特尊,皆共敬養是果報。這是三界裡面所有的眾生會特別對你尊敬,都尊敬你、供養你。這是離貪欲能夠迴向無上菩提,後來成佛時能夠得到這個果報。再看下面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貪、瞋、痴,第二,『瞋』,「瞋」就是瞋恚。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我們身體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從這個根來的;人有六道生死輪迴,也是從這裡來的。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而且六道輪迴也沒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特別強調十善業道,特別是這一部經,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法門,這是修學的共同科目。離開了十善,就不是佛法。佛特別交代我們,晝夜常念十善、思惟十善、觀察十善,不容許毫分不善間雜,這樣就能成菩薩,就能超越六道,轉凡成聖。

  『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離瞋恚」就是不發脾氣。「八種喜悅心法」,什麼叫喜悅心法?佛家常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第一,『無損惱心』。「損」,損人利己;「惱」是讓別人生煩惱。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讓人看了討厭,這就是損惱心。如何能夠真正做到無損惱心?必須要持戒、守法,遠離瞋恚,不發脾氣。第二,『無瞋恚心』。損惱心、瞋恚心、諍訟心,諍是相爭、相告,法院互告,不能和睦忍讓,這都是瞋恚起現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如果瞋恚斷了,這些自然就不會生起,就沒有這些情形。世間人稍稍不如意就起瞋恚,「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佛法也有一句話說,「火燒功德林」。這都跟瞋恚有關係。第三,『無諍訟心』。「諍」是爭論。凡是有諍訟,一定是心不平,一定有怨恨。諸佛菩薩為什麼沒有?諸佛菩薩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所以他沒有人我的對立,他能夠排除瞋恚,沒有諍訟心。

  第四,『柔和質直心』。「柔和質直心」,心柔和,「質直心」就是《大乘起信論》講的菩提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對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心,就是柔和質真心,這是第四種的功德利益。第五,『得聖者慈心』。「慈心」不是六道裡面天道的慈心。我們知道色界十八層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種禪定之外,還要具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樣才能生色界天。此地講的「聖者」,超過色界、無色界,三界的凡夫天人。所以,聖者慈心最低的水準,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十法界的佛,起碼也是阿羅漢,如果標準高一點的,應該是法身大士,這才是這裡說的聖者慈心。你能夠得到聖者慈心,也是要從永離瞋恚得來。

  第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利益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平安,這是大慈悲心的落實。第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端嚴」就是端正、莊嚴。佛法說的莊嚴,就是端莊美好,大眾共同尊敬。這是第七種功德利益。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和」與「忍」都是性德,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的,你能夠遠離瞋恚就能夠和忍。「速生梵世」,梵世就是清淨的世界,在淨土而言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下面說,『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如果能將永離瞋恚的善因,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的時候,「得無礙心」,無礙心就是沒有一切障礙,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沒有超過規矩,得大自在;看到的人,大家都很歡喜,不討厭,這是離瞋恚的功德利益。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段。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