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04/04/14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7-0010
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諸位觀眾,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是空中佛學院第二屆淨宗課程第一O八集的播出,這一集也是我們這一屆空中佛學院淨宗課程的圓滿。請大家翻開《佛說十善業道經》,上一集我們講到,「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就是四念處,四念處就是建立正確的人生宇宙觀。今天接下來這一段: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這是「三十七道品」的「四正勤」,勤是勤奮,這四條是正法,要認真努力去做。『正勤』有四法,這四法是善惡兩對。四正勤前面兩條:「一、已生惡令永斷,二、未生惡令不生」。這是斷惡的兩條,第一是斷已生的惡法,第二是斷未生的惡法。已經生起的惡法要把它斷除,還沒有生起的惡法不要讓它生起來。已經在造作的要立刻斷除,還沒有生起的惡法,我們看到別人在造惡,自己決定不能造,這是斷惡法的兩條正勤。已經生的善法,要繼續不斷努力讓它增長;還沒有生起的善法,要讓它生起來,這是善法的兩條正勤。『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斷惡的兩條有了效果,一切惡法、不善法統統能夠斷除;『成一切善法』,這是善法的兩條也能落實。而善惡的標準何在?就是這部經。
十善是下手的最初方便,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與這十條相應的是善法,與這十條不相應的是惡法。身造殺、盜、婬,口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有貪、瞋、痴,這是惡法。四正勤的最初方便就在此處用功夫,真正會用功夫,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用這十條標準來修正,惡的一定要斷除,後不再造,善念要念念增長,認真保持。到什麼時候成就一切善法?就是本經開端教導我們的,「晝夜常念善法」,晝夜就是日夜不間斷;「思惟善法」,就是晝夜不斷的思惟善法,思想善,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都要以十善相待。「晝夜觀察一切善法」,觀察是奉行,把你的存心、思想落實在生活行為當中,才能夠成就一切善法。善法到了純真圓滿,就證得無上菩提,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這部經雖然看起來不長,但是非常的重要。「正勤」我們要認真學習。再看下面:
【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
這一句是將十善業落實在「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也稱作四神足,足是滿足,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神足』也稱作如意。如意比較容易了解,就是稱心如意。我們仔細觀察這兩個名稱「神」、「如意」。我們看古人拿的如意,如意的頭是回過來的「回首如意」,佛家講的「回頭是岸」,回頭就如意了。無論你在社會上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權勢、財富,知道回頭就如意了。佛法講看破、放下,四念處是看破,四神足是放下。
四神足是欲、念、進、慧,這些名詞在經論裡面用得非常廣泛,應用的處所不同,意思就不相同。第一是「欲」,欲是欲望。一切眾生都有種種的希求、欲望,如果不能把這些放下就無法脫離六道輪迴,放下一切欲望就得大自在,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但是現代人說:人要沒有欲望就不會進步。實際上我們觀察,現代人有這些欲望,到最後的結果就是世界末日。為什麼?大家都互相競爭,從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戰爭的後果就是毀滅。所以這是錯誤的,還是佛教我們的才是正確的。
第二是「念」,念在經論裡面的註解稱為「一心正住」,這是念如意足。這個說法,念佛的人立刻就能體會到《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念就如意自在了。一心是真心,這才能稱得上正住。《金剛經》須菩提尊者向世尊請教,心要安住在哪裡?安住不妥當,你就不如意、不自在,這就是邪住,不是正住。正住是一心,就是《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我們要怎樣契入這個境界?淨宗法門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就能夠契入。老實念,關鍵在老實。我們念佛念了很久,沒有得到一心正住,原因就是不老實。不老實是有疑惑、有夾雜、有間斷,所以功夫不得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綱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一心,淨念相繼是正住。這個「住」是佛住,菩薩也是住在佛住。通常我們說菩薩住六度,聲聞住四諦,緣覺住十二因緣。這個「住」是講存心。天人住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只有三途的眾生心住在貪瞋痴,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所以,我們要作佛還是墮入三途全是自己的事情,什麼人都無法幫忙,什麼人也無法障礙你,這個事理我們一定要懂。我們要能夠覺悟、能夠改過自新,就是「回頭是岸」、「回首如意」,就回頭了。這個「念」在淨宗法門就是老實念佛,比什麼都重要,一心住在阿彌陀佛上,沒有分別、執著,不間斷。這是日常生活當中要這樣修。
第三,「進」是精進,不斷的進步,進步就自在快樂,退步就起煩惱。真正精進是心地清淨平等慈悲,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求進步,而精神、物質的受用不必過分去求,自然就在其中。這就是佛家常說的,功德當中就有福德,福德當中沒有功德,所以佛菩薩教我們修積功德。功就是做功夫,什麼功夫?放下是功夫。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切不善,這是功;你所得到的智慧、德能、受用,那是德。你修功,自然就有德;不修功,妄想求德是求不到。這是第三「進」。
『輕安』,這是佛法修學最初證得的境界,身心安樂,永離煩惱。凡夫身體覺得粗重,就是煩惱、習氣太重,得不到輕安。當我們自己修學功夫得力的時候,輕安的境界會現前,但是時間很短,不能保持。有許多同修有這個經驗,特別是在念佛、誦經的時候,偶然有短暫的感覺身心清涼自在。有人在念佛的時候,突然感覺身體沒有了,非常舒服,這都是輕安的境界。如何能永遠保持?那就要功夫。為什麼有輕安的現象?就是這時候沒有妄念,也就是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可是剎那之間,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雖然很短暫,但是證明佛講的這個境界是真的。
這個境界是真實的受用,人要是住在這個境界裡面,頭腦是清醒的,對於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現象的變化,就會看得很清楚,所謂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能力就稱為神通。因此,一定要修四念處,四念處是看破,純粹是智慧;修四正勤,斷惡修善;修四如意足,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然後才能真正得到欲自在、念自在、進自在、慧自在,這個大自在確實是可以證得的。何時證得?什麼時候證得?完全在個人。你真精進就早一天得到,你懈怠就晚一天得到。再看下面的經文: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這一段是說我們將十善業道落實在『五根』,就能夠得到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就是經上講的『莊嚴』。『深信堅固』,是我們現在修學迫切的需要;『精勤匪懈』,也是我們嚮往的;『常無迷忘』,是智慧現前;『寂然調順』,是真實的功夫;『斷諸煩惱』,是果德。「五根」,為什麼稱為根?世尊在此地是用比喻說的,譬如植物有根,像樹有樹根,它就能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五根是信、進、念、定、慧,這五條是無上菩提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個根,修行不能成就。這五根有先後次第,第一,「信」;第二,「精進」,沒有信就沒有進,沒有進就沒有念,所以信、進、念、定、慧,它有先後的順序。這個道理,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無法詳細跟大家報告,以後有因緣再詳細為大家報告。
接下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這就是它的效果。「五根莊嚴」,有根就能夠建立堅固的深信,能夠精勤不懈怠,常無迷忘,忘就是忘記、忘失了,永遠能夠保持不忘失。寂然調順,寂就是定,能夠調順我們的身心,它的果德就是斷諸煩惱,所有的煩惱能夠斷掉。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力』是五力,跟五根是同樣的名詞,同樣是信、進、念、定、慧。「力」就是五根增長它就產生力量,稱之為五力。這五條名稱與五根相同,信、進、念、定、慧,每一條我們都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還要認真努力去學習,才能夠得受用。「信力」,信根增長故,能破疑障。信根增長就成為力量,這個信有根,它就產生力量,對於聖教就不懷疑了。我們今天的信有沒有力?不但沒有力,可能連根都沒有。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懷疑,這樣怎麼能成就?
今天世界之動亂、人心之壞,史無前例,將來在歷史上是大亂之世。而動亂之根源何在?中國古代童蒙念的《三字經》,那是節錄聖賢人精要的教誨,第一句就是世間治亂的根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們不但不相信,天天念這個話也沒想到。「性本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是善惡兩邊都遠離,遠離兩邊,中道不立,稱作至善。就是說一切人、一切眾生本性都是善,現在我們看到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都是善。他本性是善,習性不善,可以以後天的教育來改變,這就講到教育的重要了。
五根要是產生五力,有了力量,『眾怨盡滅,無能壞者』,這就是五力的效果。「怨」這一個字裡頭含義非常之深,不但外面來的障礙是怨業,自己本身的障礙也是怨業,懈怠、懶散都是怨業,我們不能精進。五根所對治的,《教乘法數》裡面講的疑障,懷疑、障礙,這是怨業,懈怠、昏沉、失念都是怨業,散亂、愚痴也都是怨家煩惱,不是外面來的。《八大人覺經》裡面講的四種魔,有三種是內在的:五陰魔(色、受、想、行、識)、煩惱魔、死魔,這是內在的。外面所有一切魔障都稱作天魔,不是屬於自身的。所以,怨業範圍很大。
我們要想破外面的怨業,要先斷內心的怨業。裡面要是斷了,外面全部都化解了。外面的怨家,無始劫以來永遠斷不了。所以菩薩成佛,一定要做到「業盡情空」,才能夠成佛。他如何去落實?決定是從本身做起。眾生成佛、修道這麼艱難,到底難在哪裡?難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他只知道對外,不知道對內,消除業障他著重在外面,不知道消除內心業障的重要。而佛在經論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心想生的;離開心想,無有一法可得。逆境、惡人是我們自己不善念頭所產生的,如果我們自己念念都是善,你看外面境界無有不善。佛為什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因為他的心是佛,他是佛心。所以佛心看外面境界都是佛,沒有一樣不是佛。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能真正成為善人?善人眼睛一睜開,一切世間無有一法不善,餓鬼、地獄、畜生都善,那才是善人。還有不善夾雜在其中,不是善人,那個善是相對的善,不是純善,純善一定要離開相對。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這一段是稱作「七菩提分」,也稱「七覺支」。『支』是支分,重點在『覺』,就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總共七條,稱作七覺支。七覺支的作用以及它的效果,就是『常善覺悟一切諸法』,「常」是恆常、永恆。「善覺」,善這個字是關鍵,善落實就是此地講的七覺支,我們用這個原則來覺悟一切諸法。凡夫之所以不能作聖,關鍵在不覺。世出世間法就是覺與迷,覺悟了就是出世間法,要是迷了就是世間法。所以,覺就稱作佛、菩薩,迷就是凡夫。
第一,「念覺支」。註解說:「心沉時,念用擇進喜以起之」。心沉是心昏沉,在聽經、念佛時,常常打瞌睡,提不起精神,這是嚴重的煩惱障礙。擇法就是選擇方法,經行、繞佛(起來走一走)、止靜(耳朵專注聽佛號)等等這些方法,來對治昏沉。「心浮時,念用輕安定捨以攝之」,浮是掉舉,雖然不會昏沉,但是妄念太多,心不安定,用這三種方法來攝心。「覺令定慧均等」,一定要達到定慧均等、平均,這是正常的。定多慧少就昏沉,慧多定少就掉舉、胡思亂想。此地講的定慧意義很淺,這是凡夫平時都有的,跟戒定慧的定慧完全不一樣。這是說在平常用功的時候,攝心降伏昏沉的一種方法,應當要知道。
此處說的定,就是心靜止下來,慧就是提起觀照。昏沉、掉舉這兩個毛病是最普遍的,是修行人的通病,對治的方法就是用七覺支。通常我們不說七覺支,講七覺支比較麻煩,除非對佛法有相當的契入,懂得運用經典這些原理原則。通常我們使用的方法,就是妄念起來,不去理會它,把意志專注在佛號上,無論是善念、惡念,統統不理會,這樣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減少。如果是輕的昏沉,用經行(繞佛)的方法來對治;比較嚴重的昏沉,最好拜佛,一定要提起精神。當然精神與自己的願力有很大的關係,一定要發大願,願度眾生,願了生死,願成佛道。凡是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就是願力在推動,他才能夠勇猛精進。這是念覺支。
第二,「擇法覺支」。註解說:「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別真偽,不謬取於虛偽法故」。這裡面含的意義非常之廣,不單是修行的方法,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把我們一切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善能覺了」,善包括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判斷力,沒有方便就不懂得如何去選擇,所以一定要有智慧、善巧方便,這是擇法。選擇方法很重要,要選擇對,選擇錯了沒有效果。對於修學的法門更應當要慎重選擇,一生當中專攻一部經,作專家,不作通家,專到某一個程度之後,確實就通了。古大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經通之後,還是作專家不作通家,那是大慈大悲,給後學做個榜樣,不要讓後學看到:你樣樣都通,樣樣都講,為什麼要我只學一種?他就會產生懷疑。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個例子,五十三位善知識,實在講全部對於一切法門都通達,善財童子訪問一位就夠了,何必要訪問五十三位?因為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個個示現作專家不作通家,用意在此。
第三,「進覺支」,這是精進的進,正行要精進,不正確的修行要捨棄,就是不修無益苦行。過去古印度有很多外道修苦行,但是那種苦行沒有結果,佛不讚歎,不贊成,為什麼?修那種苦行沒有結果。如果有結果的苦行,佛讚歎,佛讚歎苦行,這個我們要知道。
第四,「喜覺支」,心裡頭真正有定、有覺才能生歡喜,喜覺支現前就是法喜充滿,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就是喜覺支。
第五,「輕安覺支」,輕安就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功夫得力了。輕安也是孔老夫子《論語》說的「不亦說乎」,不亦悅乎也就是經典說的輕安的境界。這個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歡樂稱作樂;從內心功夫顯現出來的稱作悅。悅跟樂看起來好像一樣,實際上它的根源不一樣,一個是外面來的,一個是從內心所產生的,所以這是不一樣的。
如何能夠得到輕安?三業中的身業、口業,粗重的煩惱離開了;換句話說,身三種過失以及口四種過失離開了,雖然沒有斷,至少不起現行,這樣就能得輕安、得喜悅。真正做到不妄語,不欺騙別人,當然也不會欺騙自己。世間人造業最重的無過於自欺欺人,口業第一條就犯了。人生真正快樂的事情,司馬光說:「事無不可告人言」。他做到了,他心地光明正大,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一樁不能告人的,你就想到他有多快樂。如果我們做的事情還有見不得人的,不敢告訴別人,心裡很痛苦,怎麼會有喜悅?所以,《無量壽經》講善護三業,第一就是「善護口業」,這個意義很深!因為身口意三業,口業最容易犯,我們可以從此地修,能夠得到輕安。
再看下面,第六,「定覺支」。定是佛法修行的樞紐,無量法門都是修禪定。法門不同就是修禪定的方法、手段不一樣,目的完全相同。我們現在用持名念佛的方法,目的也是修禪定,淨宗稱為一心不亂。這是定覺支,得到定。
第七,「捨覺支」。捨是放下,也就是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妄想、分別、執著,但是放下不是在事相上放下,是在心裡放下。佛法教初學,往往也從事相上教他放下,為什麼?凡夫習染太重,心隨境轉,事相是境界,也得要放下。譬如佛制定的禁戒,禁止不許做的,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加一個「不」,就是從事上放下。因為你的心在境界上做不了主,你會被境界所轉,事上也得放下。如果自己有相當的功夫,一般講禪定,心有相當的定力,不會被外境所轉,這些戒律就圓滿了。圓滿的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被境界轉,境不礙心,心不礙境,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無障礙的境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瞭,然後才知道應該如何學佛,如何持戒。這是簡單將七覺支,七種簡單介紹。再看下面經文: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正道』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得正智慧』,它是總綱。八正道的標準何在?佛法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標準,那就是自性。正智慧現前是什麼人?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完全用真心。真心就是正,妄心就是邪。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沒有見性,還是用妄心,但他們的妄心是以正為標準,稱為正覺。他們能夠得到正,顯而易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隨順聖教,放棄自己的成見,因此雖然沒見性,知見是正的。
第一,「正見」,見是見解,對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是正確的,沒有偏差,沒有錯誤,都是事實真相,這才是正見。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見,如果沒有正見,後面的七種就沒有了,因為正見是根本,如果見解不正,後面都沒有了。我們要知道正見是最重要的,正知正見,有正見才有「正思惟」,有正思惟才有「正語」,正語的語是言語,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個語就正,如果還會打妄語,這個語就不正。這是簡單介紹八正道。
八正道,第五,「正精進」,這個精進是正確的。有人很精進,但是不正確,邪進、亂進、雜進。所以八正道都有一個正,就是正字標記,正確的。第六,「正定」,定是心安住在一處,決定不改變。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的心應當安住在十善業道,應當安住在彌陀名號。祖師大德們常說「正助雙修」,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是正修,一心安住十善業道是助修,正助雙修這樣才能得生淨土。古大德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會到六道來,第一的因素是愛欲,愛不斷就無法離開娑婆世界;「念不一不生西方淨土」,所以念佛要專一。
第七,「正念」。正助雙修,正修是《彌陀經》講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正修還需要助行,沒有助修,正修也不能成就;換句話說,助是助正,沒有助,正就變成邪。所以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日本現在流行本願念佛,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有弊病在,他只單單以第十八願講的十念就能往生,其他的都不要,其他四十七願都不要,這種看法就是曲解經義、斷章取義。要知道《無量壽經》每一句經文都包括全部的經典,《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這才是正確的。不是只要這一願,其他的都不要。每一願都貫穿其他四十七願,四十八願貫穿整個《無量壽經》,這才是正確的。所以正念很重要,觀念不能偏差、不能錯誤,錯誤就不正,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無量壽經》同學要多聽幾遍,跟大家報告淨宗課程,《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一定要多聽、多了解,這樣我們修學淨土才不會偏差,才不會錯誤,才不會受到外面一些不正確的看法、言論所影響。
第八,「正命」,命是生命,人活在世間,一定要懂得如何來養我們的生命。要常知足,住於清淨正命。生命的真諦,或者說生命的原理是什麼?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從我們的心,我們的想法所產生的,我們要維持我們的生命,要有正確的生活。至於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足,知足常樂。人生在世要快快樂樂過一輩子,這才是正確的。何必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愁苦是病態,容易老,俗話說「憂能使人老」。換句話說,常生歡喜心,人就不容易衰老。歡喜心從哪裡生?知足常樂。所以,人一定要知足,生活愈簡單愈好,飲食愈少愈健康,營養全部吸收,身體器官負擔很輕。修道人懂得這個養生之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僧團是日中一食,吃的非常簡單,身體健康。
正命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我們選擇謀生的行業,要對社會眾生有利益,這是正命。不能做傷害社會大眾的行業,這就不是正命,那叫邪命,果報很可怕。你在造作的時候不知道,到果報現前後悔莫及。所以我們只要冷靜去觀察屠戶,屠是殺豬、殺羊的,到他老的時候,他的形態就像豬一樣,殺雞的就像雞一樣,死的時候跟豬被殺的情形很相似。即使他一生心好、做人也好,但是他從事這個行業,就會到畜生道墮豬胎還債,因為殺業太重。所以我們看從事炸雞,賣雞肉這個行業的,他所養的小孩(後代)臉形就像雞一樣。如果很冷靜的觀察,你立刻會發現果報原來就在眼前,很可怕。所以殺生的行業不可以做,偷盜的行業不可以做,邪婬的行業不可以做,這都屬於邪命。正命的標準,一定要隨順佛陀的聖教,佛教導我們的,我們遵照佛陀的教誨,選擇謀生的行業,最殊勝的正命。再看下面經文: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這就講到「止觀」。止觀是佛家修行的總綱領,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離止觀。念佛法門也是修止觀,放下萬緣是止,提起佛號是觀。由此可知,止觀就是禪定,念佛也是修禪定。所以不是說禪宗修禪定,念佛法門就不修禪定。『結使』是煩惱的代名詞,「一切結使」就是佛法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要如何斷除煩惱?止觀的方法能夠斷除。「止」是定,把心安住在一處。安住在哪一處?沒有一定,每個法門不相同,但是安住一處的原理原則是貫通的、是不變的,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是這個意思。我們念佛法門,心住在佛號上。這是講到止觀,「止莊嚴故」。下面說:
【方便莊嚴故。】
『方便』是便宜,「方便」就是最適當的方法,就是下手之處一定要將財、色,這是最嚴重的,從此處下手。有人對於財、色比較淡薄,但是他喜歡名,喜歡出名,喜歡別人尊重,好名也是大的障礙,這都是嚴重的煩惱習氣,要對治。我們能夠修止觀,觀是看破,止是放下,這就是『方便莊嚴故』。
【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對人、對事、對物最適合的方法。這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要以智慧來通權達變,作法運用達到『速得成滿,為無為樂』,「為無為」是世出世法都能得到圓滿的成就。反過來,你如果不懂得方便來處事待人接物,處處就有障礙。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十力』是佛果位十種能力,這十種特殊的能力,菩薩雖然有,但是還不圓滿。「十力」,我們諸位同學可以去查《佛學字典》,因為時間的關係,此地我們就不一樣一樣的來介紹,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這就是說一切佛法都能夠得到圓滿,所以應該要認真來修學。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是佛對龍王說的,也是對我們大家說的,十善業道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比喻作『大地』,「大地」生長萬物,一切萬物都依大地而生長。世出世間法,佛將十善比喻作大地,如果不依十善都不能成就,可見得十善業道的重要。
我們這次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淨宗課程到這裡全部圓滿了,我們後面十集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是補充說明前面《無量壽經》修十善業的部分。謝謝大家收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深入探討淨宗的經論。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