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05/11/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10-0003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經文從第二行第三句看起: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我們昨天跟大家報告這段。這段經文不長,但是把六道輪迴的原因,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有六道輪迴這個現象?就是因為一切眾生心想不一樣,造的業也不相同,所以有六道輪迴的差別現象。這個差別現象可以說無量無邊,講六道、講十法界這是歸納,歸納一個大類,實際上每個法界差別現象也無量無邊。這在天台宗講「百界千如」,講十法界,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這樣重重無盡,一展開就無量無邊。比如說我們人道,這個人道當中也分六道,人中的天道,有人中的人道,有人中的阿修羅,有人中畜生道,有人中餓鬼道,有人中地獄道。我們現前在人道,所以就我們人道可以接觸到的,可以體會,看得到的。再看看智者大師講的,的確我們就可以了解,其他每個法界也都具足十法界。所以我們人道當中除了六道,還有四聖法界,有人中的羅漢,人中的辟支佛,人中菩薩,人道中的佛,其他九法界也都具足十界,這個叫百界千如。十法界每個法界都有十法界,十法界當中再有十法界就變一千了,發展下去就像《華嚴經》講重重無盡。這是天台宗給我們講的。

  所以此地這個經文,雖然沒有幾句話,但是如果你要深入的探討,那的確非常深廣。也可以說一部《大藏經》,就是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此地濃縮起來就這幾句話,這幾句話是一個綱領,我們一看也很容易明瞭,但是我們不能把它看得很簡單。這幾句話乍看起來我們不難明瞭,但是你一旦深入去探討,這段經文涵蓋一大藏經,一大藏教無非在說這個事情。就如同《華嚴經》講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在解釋這兩句話,也是跟此地這段經文一樣的意思。這段經文叫發起序,「無問自說」,是世尊主動為我們說出來的。這個序分,證信序、發起序,到這段經文屬於序分,下面這段經文就屬於本經的正宗分。請看經文: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

  我們先看這個小段。這是佛又對著龍王講,因為這個經是在龍宮講的,『龍王』牠是功德主,牠啟請佛到龍宮來,對龍王講也對整個水族眾生來講。『汝見此會』,「汝」指龍王,說你見到這個大會,「此會」是指佛以及大菩薩、大比丘眾,來參加這個講經法會的這些大眾有四萬個人,菩薩有三萬二千,大比丘眾有八千位,一共四萬位。再加上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佛、菩薩、大比丘,這個大比丘最少也都證阿羅漢果以上,這就是此會的大眾。這個大眾不是一般人,都是佛、菩薩、大阿羅漢。『及大海中』,在龍宮這個大法會佛、菩薩、大阿羅漢,當然在龍宮聽眾就是水族類的眾生,所以講「及大海中」,以及這個大海當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形」是形狀,「色」是顏色,「種類」都不相同,就是形狀,牠的皮膚、牠的顏色,這個種類,我們現在在人間講族群,很多的族群,「各別不耶」,就是各別都不相同。

  雖然我們沒有看到龍宮,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去海洋博物館,去水族館,大家去那邊看看,就好像到了龍宮一樣。或者你會潛水,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潛水,潛到海底可以看到很多海底的生物,或者你看電視,也有拍成影集的「海洋奇觀」。一般我們大部分到水族館,或者海洋世界這個比較普遍,應該大部分的同修都去看過。我自己也去看了幾個海洋博物館,在澳洲、在台灣、在美國、在新加坡都看過,還有香港都有海洋館。一般蒐集的像水族館、海洋世界,這個在整個大海當中還只是一小部分。雖然一小部分,我們進去參觀就歎為觀止,我們就覺得海底的魚怎麼種類這麼多?一個海洋世界我們看起來種類都很多了,如果整個海底,我們沒有看到的,那就更多更多了,也可以套我們佛經的一句話說,無量無邊,太多了。

  所以每次去海洋博物館參觀,我都會想起《十善業道經》這句話。所以我們要去海洋博物館,實在講我們去那邊上課,去那邊講這個經是最理想的。如果我們到海洋博物館來講《十善業道經》,講到經文就指大家看,你看大海當中這些「形色種類,各別不耶」,我們看了就很親切。所以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到龍宮,但是我們是可以去海洋博物館。所以將來有因緣要啟請講《十善業道經》,這個倒可以去海洋博物館租個一天、二天,去那邊講也滿有意思的。我們讀到這個經文,去在現場教學,大家聽起來,那個感受應該會特別的親切。這個種類很多,我們去看就覺得很不可思議。

  所以講各別不耶這句話,我們一定要舉一反三,我們不能只有想,佛只是對大海的水族類眾生來講,就沒有聯想到其他的,我們一定要舉一反三。佛在大海中,大海這個眾生的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就各別不相同。再聯想到我們人間,我們人是不是也是形色種類,各別不耶?我們就講地球上的人,現在整個地球人類,統計大概有六十幾億。我們這個地球以外的人,我們還沒有見到,暫且不談,我們就談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這個人類也是一樣形色種類,各別不耶?有黑人、有白人、有黃種人,皮膚的顏色,身體的長相,西方人跟東方人這個體格、長相都不一樣,皮膚的顏色也不一樣,這講我們人道。畜生道的飛禽走獸,你看在天上飛的,這些飛禽,澳洲有很多鳥類,鳥也是很多,有大的鳥,就像大鵬金翅鳥、海鷗,大的鳥,還有很漂亮的小鳥。

  聽說老和尚住的那個地方的精舍,常常有很美麗的鳥來吃東西。在山下布里斯本,老和尚三十六號寮房,悟生師也常常餵些鳥食,所以常常很多鸚鵡、斑鳩這些鳥來吃東西。牠的羽毛也很多彩色,那有烏鴉整隻黑黑的,這裡的烏鴉,跟台灣、中國大陸的烏鴉又不一樣,同樣是那一類的,但是又不相同,大概畜生道也是有分東方、西方的不一樣。走獸就是在地上走的,地上爬的,你去動物園看也非常多。如果你給牠一展開實在講說不盡,我們看到的就這麼多了,還有我們看不到的,還有跟我們這個時空不一樣,我們現在肉眼看不到的,那就更多了,真的是無量無邊。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也是有很多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在探討這個問題,但是都沒有一個具體的結論。此地佛一句話,就跟我們講清楚。請看下面這個經文: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我們先看這段。『如是一切』,這四個字就跟我們講十法界一切眾生,都包括在裡面。因為前面的經文有跟我們講,「汝見此會,及大海中」,這個此會,參與這個法會佛、菩薩、大阿羅漢,以及大海當中這一切眾生,還包括其他法界所有一切眾生,所以這句話它是涵蓋性的,是整個都包括了。所以我們讀經文一定要明白,不是說只有指水族類的,涵蓋所有一切眾生都包括在裡面。這個差別,『靡不由心造善不善』,「靡」這個字當作都是講,都是由於眾生的心有造善,有造不善。這裡特別強調心,因為前面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講到心這要深入去探討,那就不是短時間可以講得清楚,這個必定要深入大經大論,像一部《楞嚴經》就講得比較詳細。此地我們常常聽老和尚講經,對於這個心大家多少都有些概念,講到心大家多少都有概念。「心造善不善」,這個心什麼叫善,什麼叫不善?我們長期聽經也大概都有些概念。

  像老和尚常講為自己是不善,為眾生是善,為自己自私自利不善,為眾生大公無私是善。這句話我想大家常常聽老和尚講經,常常聽到這句話,這句話在我們世俗也常常聽到。這句話雖然很普通常聽,但是對於自私自利,我們的感受並不深入,為什麼不深入?因為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有自私自利,有私心,自己往往覺察不到。如果你不是有很高度覺照的正念提起,很難發現,為什麼很難?因為我們大部分的凡夫,都會落在自私自利的念頭裡面,很自然的,自自然然這個自私自利的心它就起來。要覺察,在《了凡四訓》印光祖師這個序文,我們要常常看,常常提醒。當我們看的時候,我自己個人的感覺,看到祖師大德這些開示,正當我們看的時候會提起覺照的功夫,會發現我們的念頭私欲很強烈,私心很強。私欲在儒家講叫物欲,所以儒家修學的功夫第一個要格物,跟物欲來格鬥。格物然後才能致知,才能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格物開始。物就是不善,物欲格除就是善,這個心就善。實在講物欲要徹底格除,到成佛才圓滿。

  但是我們以人道、天道,人天善法的標準以儒家,在佛門我們以《十善業道》,人天的標準這個我們可以做到,我們是可以達到這個標準,在我們現前應該可以達到這個標準。雖然我們講可以達到,如果不認真努力在起心動念去覺察,實在講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太強烈,也很難覺察到,所以常常就迷失了。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雖然修善法,善法當中還夾雜著自私自利。這是我個人對自己修學這麼多年,有發現到自己有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在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的確我們配合老和尚做這些事情,但是我個人的煩惱習氣還是很重,自私自利的念頭還是滿強烈的,那個念頭很強,很不容易擺平,有時候會感覺無能為力。這是做這個好事、這些善事,難免夾雜這些私欲在裡面,所以修的善就不純。老和尚最近提出,要「純淨純善」,所以我們修行的確是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要在心地下功夫。如果我們這個物欲擺不平那就生煩惱,就生貪瞋痴慢、嫉妒這些煩惱,一定就跟著起來,所爭的無非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經歷這些境界,往往我們修學不知道自己修到什麼程度,自己一個人躲起來修學,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煩惱,有沒有進步,沒有一些境界來考驗,實在講我們也很難發現,自己修學到底現在修到什麼階段、什麼程度了。因此有時候一個人躲在家裡修,進步非常緩慢,有時候還常常自以為是,在家裡打妄想,這個也是很普遍的一個情況。所以我們修行還是跟一般人一樣,就是在平常生活當中經過一些考驗,才知道自己修行功夫到底到了什麼層次。所以經歷過這些事情,我個人也經歷了一些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沒有很大,這個算是小的名聞利養,但是這些名聞利養,的確也很難從心地上徹底消除。我們修學,你愈提升就發現有更深一層的難度,不過我們一定要發現才會進步。所以這裡講「心造善不善」,特別指這個心地。因為心它是主宰,心它的造作如果不善,我們身口意三業跟著就不善;心如果造善,身語意三業它就善。所以心它是主宰,這個身口它是聽心的指揮。

  所以下面講,『身業、語業、意業所致』,為什麼有這些形色種類差別這麼多?這一切眾生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都是由於心有造善、有造不善,身業、語業、意業造作所致。這是把我們這十法界一切眾生差別現象,這個原因給我們說出來了,無非是善跟不善。善的,它感得的果報就好,就殊勝;不善,感得的就不好,形狀、皮膚顏色不好看。下面這段經文,給我們解釋心在哪裡?心是長得什麼樣子?我們常常聽到這個心。我們看經文: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而心無色』,佛跟我們講「心」,前面講六道輪迴、四聖法界,這一切眾生這種差別現象,都是由於心造善、不善,導致有這些差別現象。但是心在哪裡?第一句話給我們講,「而心無色」,這個心它不是物質,色當作物質講,無色就是沒有物質,它不是物質,所以不能把這個心看作我們的心臟。我們現在身體當中有這個心臟,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有一番開示,「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經上講的這個心,不是指我們的肉團心,不是指的心臟,為什麼?因為心臟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而我們的心有思想,這個思想、言語、行為不是心臟在做主宰的。現在科學發達,醫學也發達,所以現在的人可以換心。所以有些人他生前發願要捐贈器官,也有人捐贈心臟的。

  所以現代的醫學,有很多換心成功的例子,比如說甲的心臟換到乙的心,乙的心臟壞掉,甲他死了他的心臟還可以用,可以移植到乙的心臟,這個在現代的醫學有這個例子。乙接受甲的心臟他恢復健康,這個乙接受甲的心臟之後,他的思想、言語、行為會不會變成甲?如果他接受了這個甲的心臟,他的思想行為就不是原來乙這個人,變成甲,我們就可以證明說這個心就是我們的心臟,肉團心。現在經過醫學的證明,換心換了之後,乙還是他原來的思想、言語、行為,還是一樣,還是他本人。可見得這個心臟只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它不是我們思想、言語、行為的主宰,不是這個心臟在主宰。有人說不是心臟,那應該是腦細胞,其實我們全身任何一個器官都不是,既然心臟都不是,那其他沒有一個是主宰的。實在講這個身體是受主宰的,它不是主宰。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理解到,佛跟我們講「而心無色」,就說明這個心,不是我們身體的器官。

  不是我們身體的器官,它不是一個物質,那當然『不可見取』,就是你見不到。「取」就是說你也接觸不到,因為它不是一個物質,所以你也看不見,你也摸不到、接觸不到,但是它的確存在。下面講,『但是虛妄』,這個講「虛妄」,我們念《中峰三時繫念法事》,「曰緣慮心」,這個緣慮心就是生滅的,你要找心了不可得。所以在經上跟我們講,有講真心,有講妄心,這個在《楞嚴經》七處徵心,這段經文是相當有名的七處徵心。阿難尊者找心找了七個地方,這個心到底在哪裡?佛也沒有跟他講什麼真心、妄心,他說你心在哪裡你找出來給我看看。第一個,阿難就想到,心在裡面,阿難尊者頭腦的確比一般人聰明,能找到七個地方,他能想到七個地方。我們一般人想大概只能想到二、三個地方,第一個想到心在裡面,我們一般人大概都會這麼想。

  第一個就被佛否定了,佛的確是跟學生講道理,他不是說你要聽我的,的確跟他講道理。他說你說心在裡面,那你憑什麼說心在裡面?阿難尊者說,因為我從這個講堂裡面看,就從我眼前看到,比如說桌子,看到窗戶,然後從窗戶再看到外面一些景象,由內而外。所以阿難跟佛講,第一個地方他就心在裡面,在我身體裡面。佛把他否定,他說心如果在你身體裡面,這樣也不對,也不能成立。如果在你身體裡面,由內往外看,你第一個應該不是先看到外面,第一個先看到你裡面的五臟六腑,然後看到骨骼,看到皮膚,然後一直往外看。現在好像也沒有看到身體裡面這些五臟六腑?所以第一個就被佛否定。所以阿難尊者又想既然不在裡面,那就在外面,不然就在中間,他找了七個地方。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把《楞嚴經》這段七處徵心,找出來探討也滿有意思的。

  《楞嚴》,古大德講開慧《楞嚴》。這個《楞嚴經》佛的弟子提出很多問題,比如說虛空大地,怎麼會有日月星辰,這怎麼來的?種種的問題,我們現代人想得到的問題,那個時候的人都問出來了,都已經早就問了,所以讀《楞嚴》的確會開智慧。我對《楞嚴經》比較有一點印象,就是我聽老和尚講經,第一部經就聽《楞嚴》,所以印象比較深刻一點。老和尚以後在圖書館講了一半就沒有再講,所以《楞嚴經》現在沒有留一部完整的錄像帶。在圖書館只有錄音帶,我記得一百三十三卷,大概講到「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後面就沒有再講。早期講的也沒有錄音,所以也都沒有留下資料。現在我記得只有一百三十三卷的錄音帶,那個都沒有錄影,在圖書館講過。不過這個錄音帶可以找出來,我現在有請人家整理一些文字稿,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參考。找七處徵心要講就很費時間,時間要比較長。在此地,佛給我們講的這個心無色,我們也見不到,也接觸不到。

  「但是虛妄,諸法集起」,這兩句話看起來好像也不難懂,但是要講解可以說就非常多。這個還是要去探討《楞嚴》,我們這裡做個簡單的解釋。我們現在的心,我們知道是妄心,妄心是依真心而起的,怎麼會有這個妄心?是「諸法集起」,諸法集合在一起而生起的現象。我們一般講因緣生滅,把這個生滅錯認以為這是我們的心,在這個當中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這個妄心『畢竟無主』,它沒有主宰,『無我我所』,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我」也是主宰的意思。但是我們的觀念當中總認為有一個我,這是佛經上講的我執,人我執,這個我特別是指我們自己身體,這個叫人我執,還有法我執。人我執是一個錯誤的見解,第一個錯誤就是身見,我們比較明顯的,就是執著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身體以外有我所有的。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有一個我,有我所,其他就不是。佛跟我們講,這是錯誤的見解,實在講沒有我,也沒有我所,就是這個身體也不是我們的,只是暫時借我們使用。這個身外之物,我所有的也沒有,實在講是一場空。我們晚上躺下去睡覺,這個身體也不起作用,這些身外之物也跟我們都沒有關係了。所以要參透這句話,我們每天晚上睡著就好好想想,我現在躺下去,睡著了就像死了一樣,你睡熟了之後,這個身體也不活動,這個身體不屬於自己的。你這個身外之物,這一切當然更不屬於自己的,所以你眼睛一閉,這些跟自己都沒有關係。如果我們常常這樣觀想也會開悟的,會悟這句經文的意思。

  因為無我我所,所以佛才勸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我執,也不要執著我自己所有的。不要執著要怎麼辦?佛勸我們要修布施,布施就是要放下。放下從哪裡放?從我所開始放。你現在說叫我們放下這個身,這個一下子我們不是那種上根利智的,是比較上困難。但是從我所有的先放下,從身外之物先放下。我們念佛人,祖師大德常講「放下身心世界」,先從我所放下,我所比如說身外的財物,名聞利養這個統統可以布施的。像過去老和尚他教我們學布施,他說遇到章嘉大師教他修布施,他也是從我所開始修起。剛開始修,就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先送別人,自己喜歡的先保留著。慢慢的自己喜歡的也能夠施捨,如果人家需要他也能夠割愛,也能夠施捨,常常布施到身上一毛錢都沒有,這個貪心、執著的心慢慢就淡了。所以以前我聽他老人家講經,他講過在早期,很早就講他說當時他修布施,修到一個階段就心比較清淨。心清淨,有很多事情還沒有發生,他都能夠預知,他預先能夠知道。這就是說明放下的好處,我們的心得清淨。

  修布施都布施得光光的,他需要什麼都不會缺乏,這是在大概在三十年前,我聽他就這麼講了,他說修到一個階段,他需要的東西,最長不會超過半年他就有感應。這是修布施修到有心得,所以愈修信心愈堅定,證實老師教給他的一點都沒有錯。所以從我所開始布施,從我所然後再進到我,放下這個身,身體放下,然後再把心裡的這些牽掛、憂慮,這些執著統統放下,我們一般人大概是要這麼修。所以菩薩六度萬行,先從布施修起,第一個修布施,一部《金剛經》講布施跟講忍辱講得最多,尤其布施是第一個;如果你布施這一度做不到,後面就談不上。所以布施,再來是持戒,再來忍辱,再來精進,再來禪定,再來智慧。所以布施也是對治我們這些錯誤的執著,這講無我我所。

  下面講,『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雖」,雖然各個隨自己的業力,所現的境界不相同,每個人的境界都不相同,正報、依報這個境界不一樣。「而實於中,無有作者」,在這個當中沒有一個人在做主宰,這個跟一般宗教的講法就不一樣。一般宗教總認為宇宙之間,有一個萬能的上帝在做主宰,有萬能的上帝在做主宰,有人在那邊操作。佛跟我們講,實際上在這個當中,沒有人在做主宰。沒有人做主宰是怎麼個現象?自己這個心變現出來,隨自己造的業,所現的果報不一樣,事實真相就是自作自受。

  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先跟大家報告這段,下面我們下一節再繼續跟大家報告。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