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05/11/7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10-0001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阿彌陀佛!今天非常難得到山上,來跟大家一起探討《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這個《節要》是我們學院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老人家節錄重要的經文,這個經文也印成經書在流通。我們現在看的這一張是在電腦裡面,悟月法師把它印出來,用一張的大家不用翻經本。因為這個《節要》的經文不是很長,用一張大家看比較方便。我們老和尚在講經也講過,《十善業道經》淨宗九祖蕅益大師,他也做一個節要的經本。老和尚印《十善業道經》,也把蕅益大師的《節要》附印在後面。蕅益大師的《節要》它偏重在行的部分,就是修行這個部分;老和尚他講他這《節要》是偏重在解門,就是在經文裡面偏重在解的這部分,在認識,在理解。實在講全部的經文,每段經文、每句經文都很重要,《節要》是偏重在哪一部分把它節錄出來。我們今天大家看的,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老人家節錄的經文,他也跟我們講,他是偏重在解門,蕅益大師的《節要》偏重在行門。

  在還沒有正式跟大家介紹《節要》之前,也大略跟大家講一講,最近老和尚特別提倡《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尤其《弟子規》現在可以說,在世界各地我們老和尚普遍去弘揚宣傳。《弟子規》講的都是我們生活,從一開始講孝親,開始就講「入則孝,出則弟」。在家裡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到社會上怎麼待人處世,在生活當中這些行為有一個規範。《弟子規》這個文我們念起來就比較容易懂,比較容易理解。像《弟子規》這一類的教誨,在佛法是在《阿含經》裡面,就是小乘經典在阿含部,小乘經典我們都可以看到,佛當年在世對人怎麼教誨,教人家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接物,就是待人處世這些做人的道理。

  我記得剛學佛的時候,大概十六歲那年,三、四十年前那個時候常常聽廣播電台,有些國語的講經,台語的講經。以前淨心老法師,現在算是老法師了,那個時候很年輕,大概年紀跟我們老和尚也差不多。他在電台講很多《阿含經》,就小部的經典。還有像心田老法師、賢頓老法師,也常常講這些小乘經,所以當時我們也讀到一點小乘經典。我們在中國地區學佛的人,對於小乘經典並不流行,大部分一學佛,一開始接觸的都是大乘經典。當然大乘經典比小乘經典圓滿,所謂圓滿就是大乘一定包括小乘,小乘不包括大乘,但是大乘一定包括小乘。就好像我們念到大學,大學也一定涵蓋中小學,小學不一定念大學。佛法的教學,的確跟世間法不同,我們世間法一定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它是一定的順序。佛法這個教學不一定,也可以有順序,也可以插班,在《金剛經》佛跟我們講,佛無定法可說,佛他沒有一定的法。在《華嚴經》佛跟我們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它的順序,像我們念書你一定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是一定的程序,這個叫行布,在佛法的術語叫行布,就是次第。

  圓融怎麼講法?圓融就是說大學也可以來讀小學,小學也可以去念大學、念研究所,這個叫圓融。圓融跟行布也就是說,圓融跟次第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所以《華嚴經》佛跟我們講,「行布不礙圓融」,次第沒有妨礙圓融,圓融也不妨礙次第。因此我們接觸佛法這個修學,我們大家跟隨老和尚這麼久了,尤其最近老和尚講《華嚴經》,大家也聽了一段時間,大家對這個道理,大致上應該都能夠理解。也就是我們凡夫也可以修法身大士,這個也可以聽,《華嚴經》它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但是發大心的凡夫也可以學習,雖然是凡夫也可以學法身大士,這是老和尚講《華嚴》也常常講到。從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理解到,佛法它的修學非常圓融,非常活潑。所以老和尚現在講《華嚴》,他也提倡《弟子規》,《弟子規》好比幼稚園,我們上幼稚園;老和尚講《華嚴》好像研究所,研究所也可以來提倡學習幼稚園的課程。學幼稚園的課程也可以聽研究所的課,也可以來學習。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沒有妨礙。

  經畢竟佛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當然有它的深度。比如說我們讀《十善業道經》,跟讀《弟子規》,你想想這兩樣東西,哪一樣東西比較容易理解?當然《弟子規》,大家一看就比較容易明白,當然這是比較上。現在人因為沒有讀古書,當然現在人讀了《弟子規》還是不明白,要透過講解。但是我們讀這個經文,經文跟經文的一個比較,當然《弟子規》比《十善業道經》要容易理解得多,而且三個字三個字的念又好念,就好像唱歌一樣又好念,又很容易理解。你再看看《十善業道經》,雖然這部經經文不是很長,不是很大部的經,但是它有相當的深度。所以講《弟子規》還比較容易講,你要講這個經的確比《弟子規》不好講。《弟子規》是屬於生活行為,這些心態、這些行為這個比較好講,一提大家很快就能夠體會到,就能感受到。講到這個經就要深入,所以十善業道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來修學?就是對於這部經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去認識,因此,在行門上就很難去把它做到,實在講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現在聽總是一個皮毛,比如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我們也常常聽。但是聽過了之後,我們並沒有深入,所以我們聽了很多遍,聽了很久,總是停留在一個表層上面,沒有再深入一層,沒有再深入去理解、去探討,因此在生活上要去落實也就談不上。

  《十善業道》,我們看起來這些經文也不多,就這個十條。但是這個十條在《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經是地藏三經之一,裡面有一段經文給我們講,「言十善者,則含攝一切諸餘善法;言十惡者,則含攝一切諸餘惡法」。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講到十善它就含攝所有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講到十惡就含攝世出世間的一切惡法,這個道理很深。過去我去讀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疏》玄義,蕅益大師有寫玄義,他把十善跟十惡從地獄界講到佛法界,每一法界都有十善、有十惡,可以說十善跟十惡在《占察經》裡面,蕅益大師給它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去看看,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疏》的玄義,你才體會到原來這個十善業道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從凡夫講到成佛,每個層次,都有他的十善跟十惡,所以當然這個經它有相當的深度。

  老和尚節錄這些重要的經文,他老人家的看法也沒有錯,讓我們有個正確的認知,進一步的體會,然後才知道怎麼在生活當中來修學。這是首先大概跟大家報告這個經,它也是大乘經典,也是不可思議的經典。凡是這個經有講到不可思議,都屬於大乘經,實在講都是屬於了義經,十善修圓滿就成佛。這個後面經文我們能夠看得到,這是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講的,因此我們對於《十善業道經》,如果沒有其他的經典來加以補充,我們就不太容易深入這部《十善業道經》。我們看到這部《十善業道經》,它只是一個綱領,但是這個綱領發展出去涵蓋一切的佛法。

  好,我們看下面,「淨空學」,這是我們老和尚他節要,老和尚他非常謙虛,學就是學習。他節錄的東西都加上這個字,這個也是教我們修學的態度要謙虛,謙虛也很重要,非常重要。為什麼要特別注重這個?因為我們是凡夫,所謂凡夫就是貪瞋痴慢煩惱都具足,我們一般講三毒煩惱,三毒貪瞋痴,第四個就是慢,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大煩惱。一般只有講貪瞋痴,有時候講貪瞋痴慢,所以這個慢也是六大煩惱之一。我們這個慢心多多少少輕重不同,只要凡夫一定有。如果我們沒有慢心,最少最少你也是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這個見思煩惱斷了,貪瞋痴慢煩惱斷盡了。凡夫這就輕重不同,有的人比較嚴重,有的人比較輕,當中輕重差別非常非常多,總是有這個慢。因此儒家教學也很重視這個,儒家是沒有教我們斷煩惱,但是教我們不要再增長,所以儒家講「傲不可長」,這個傲慢不可以讓它增長。所以儒家教我們要學謙虛,佛門教我們學禮敬。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教我們「禮敬諸佛」,這個諸佛有情無情一切眾生,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現在佛、還有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現在還沒有成佛,在六道的眾生都是未來佛,眾生都有佛性,將來一定會作佛。所以禮敬也是修平等心,修謙虛之心,降伏我慢這個煩惱。佛家要求高,要斷;儒家要求,不能增長。所以我們修學的態度,老和尚在這個地方也給我們表演出來,我們學習總得要虛心。人人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點,別人的優點,我們沒有的,這個很多,所以再惡的人都有他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學習他這個優點,當然他惡的,不能學也不能去讚歎。對別人惡、不善的我們要敬而遠之,有禮敬,但是不讚歎、不學習。我們學問能不能增長?道業能不能增長?這態度也相當的重要。我自己常常反省自己,自己這個慢心也很嚴重,這個習氣也非常重,也盡量想辦法來克服自己,但是總得要在境界上來磨鍊。磨鍊就是要從平等來學習,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存恭敬心。所以印光祖師給我們開示,佛法有個祕訣很快能夠入進去,就是「至誠恭敬」。他在《文鈔》裡面給我們開示講了四個妙,妙妙妙妙講四個妙。至誠恭敬,講到誠,我們世間人大家都知道,但是對至誠恭敬,真正理解的人還是不多。因此這個經,我們要常聽,祖師大德這些教誨開示常看,常常提醒我們自己,努力來學習,這樣我們的道業、學業才會進步。現在請大家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這段經文,就是一般經典的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在娑竭羅龍宮』是處成就,『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是眾成就,這是一般經典都有這個六種成就。這個六種成就,我們老和尚講經也講得非常多,在此地我們大概的略略的提一提。「如是我聞」,如是這兩個字是信成就,講到佛法,修行不是很困難,修行倒不是很困難,但是講到信心就比較上難。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為的是什麼?我們看佛也沒有帶大家參一天禪、念一天佛,沒有,他示現在世間天天講經教學。他這個示現告訴我們一樁事實,就是佛法的修學,信心難,行不難。所以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一切不了解,迷惑顛倒,佛來給我們說明,耐心的給我們講解,斷除我們的疑惑,生起清淨的信心。所以《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個實相你就見到事實真相,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只要信心清淨,這個實相它就現前。我們現在為什麼見不到實相?我們有疑惑,有懷疑障礙了。

  在《彌陀經》、《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所以過去在台灣有法師寫一本書講,一般修學的法門叫難行道,就是修行比較困難。淨土念佛這個法門,叫易行道,易就是容易,容易修學,它簡單方便容易修學,成就又是圓滿快速。這個法師他寫了這個書,他說淨土法門是難行道,就寫他的看法是難行道。這個書,有一次一個同修拿給我看,他拿這個書來問我,我們老和尚講這個易行道,祖師大德也講淨土是易行道,人家這個法師寫的淨土是難行道。當時我也不加考慮,我就給他回答,我說他講那個難也沒有錯,但是中間那個字要改一下,不是難行是難信,應該講難信道,這樣才符合《無量壽經》跟《彌陀經》佛講的。《無量壽經》跟《彌陀經》,釋迦牟尼佛他沒有說這是難行之法,他不是這樣說的,他是說這是難信之法。我們天天在念《彌陀經》,我們做三時繫念都一直在念《彌陀經》,大概念得大家都很熟悉了,都會背了。提到這句經文應該大家都知道,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所以我就跟他講,我說他寫錯了一個字,應該是難信道,不能寫難行道。

  老和尚講經也常講,他說他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三歲出家。出家之後兩年去受戒,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在台北三藏佛學院,教佛學院教了兩年才去受三壇大戒。受完戒到台中去看李老師,李老師看到他,遠遠的就跟他講: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老和尚他覺得奇怪,我都出家了,佛學院也教了兩年,也在學講經,也受完大戒,難道還不信佛嗎?後來李老師才給他解釋,要怎麼樣才是信佛?所謂信佛,就是佛在經上講的這些教導,我們都能夠真正去做到,不懷疑,真正去落實,那才算是信佛。不然這個信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佛,大部分是停留在半信半疑這個情況。上個月到古晉,悟忍法師請蔡老師去講三天課。我也請我們台灣一個王警官,他現在退休了,請他到山上去看看。有一天王警官跑來跟我講,他說碰到兩個年輕的小義工,勸他要信佛。他跑來房間跟我講,他說聽了很慚愧。我說我也跟你一樣,我也很慚愧,信佛真的不容易!我們現在才慢慢明白,信佛這個標準,就是要斷疑,疑斷了,佛在經上講的你一定可以做到,你一定非常樂意的,非常歡喜的去做。我們做了還不歡喜,還做不到,表示這個當中還有疑在。你對這個理論、方法、境界還沒有徹底的明瞭,因此沒有辦法完全去做到。

  所以如是兩個字它是信成就。佛一生講經說法就是講個如是,如是就是讓你真正生起清淨信心,所以這兩個字就涵蓋一切佛法。智者大師講這個「如」講了九十天,還沒講完。所以六種成就,前面如是兩個字涵蓋一切佛法,如是真如,是本來就是這樣,事實本來就是這樣。如果這兩個字我們懂了,下面大概就不用講,你已經見到實相。我們還不懂,那就要「我聞」。所以有些經佛都先放光,利根的人看到光他就知道,後面就不用講了;那我們鈍根的人,看到光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佛再接著用言語來講。所以佛他的三業都說法,他這個身體的行為動作,身輪說法;口,口輪說法;意,意輪說法,心是意輪說法,所以三業都說法。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耳根最利,所以,佛都是以音聲為佛事。佛的教學以講經說法,音聲為主,我們用聽的比較容易明白,這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根性。所以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佛請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文殊菩薩選擇耳根圓通,這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耳根的功能比其他五根要利,這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的特性,六根當中耳根最利。

  其他的世界跟我們就不一定一樣,有的世界眼根利,有的鼻根利,有的舌根利。所以我聞這個聞,我們一般講聽聞。但是聞這個字,如果你用觀音菩薩的標準,「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如果你真的我聞,真的會聞那你也開悟了。所以我聞這個聞,會聽經的人,他真的會開悟,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這樣去聽聞,聽聞佛講經,聽聞善知識講經,真的會開悟。不但聽經會開悟,就是你在平常生活當中,聞到一些音聲,不一定在什麼因緣之下,都會觸動你的悟門。所以,在禪宗歷史上很多公案,有參禪的人,聽到街上人家在賣豬肉,一斤多少錢,他聽到他在喊那些價錢,他走到那邊去聽了喊賣豬肉的價錢,他開悟了。還有聽到歌妓,古代唱歌的歌妓在唱歌,唱的那種世間的歌,他聽了也開悟。所以我們捨心意識,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會開悟的。所以聞,這也是佛門當中很重要的功夫,尤其是觀音菩薩代表的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聞成就。聞要成就最起碼要斷疑生信,聽聞才算成就;如果我們還有疑,這還不能算成就。一定疑惑斷除了,信心真正生起來這樣才算成就。所以如是我聞,信成就跟聞成就。

  「一時」這是講佛說這部經的時間,這個道理我們老和尚也講得很多,我想大家聽的,應該你也會講給別人聽,但是我們這裡還是重複的再提一提。這個一時,一這個字在我們淨土宗修學來講,一心不亂,你一心專注,一心繫念這個時候。這就是講師資道合,說法的人、聽法的人這個心合一,師資道合。講經說法契理契機,在這個時候,這也是一種講法,這也是一時,師資道合這個時候。另外就是佛講這部經,它是超越時間的,超越空間的。所以佛經它有貫、攝、常、法,這個常就是永恆不變,法是軌則,常的意思就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它是真理,不會因為時間、不會因為空間而有所改變。因為真理就是不會變的,真的,真的它就是不變的;虛妄的,它是會變的。

  前二、三天在布里斯本,悟莊師拿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給我看,這個在網站上有,那是講到我們現代有很多件事情。好像有一個人在踢足球,那個足球踢到射門踢進去,那個人跳起來突然就不見了,就消失掉。另外有一個,它裡面好幾個公案都是現代的,是上個世紀的。好像有一架飛機,從紐約飛到佛羅里達,結果飛到半路當中,飛機不見了。那個飛機的編號是九一四,飛機不見了。結果經過三十五年之後,那架飛機降落在委內瑞拉,大家覺得很奇怪,怎麼突然有一架這麼老的飛機降下來,結果一問起來,那架飛機已經失蹤三十五年。三十五年後在委內瑞拉出現,大家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去查這個飛機的資料,的確有一架這個飛機,在某年某月在哪裡起飛,要飛往哪裡。但是在當中失蹤了,大家以為掉到大海裡面失事了,所以那些家屬也都拿了那些賠償金。那架飛機降落下來,那些人還保持三十五年前那個年紀。

  現在科學家也證實有不同的時空隧道,被這個時空隧道吸進去了,在他們的感覺當中這個時間好像沒多久。他們飛回來,他們感覺我們就是坐飛機,一趟飛機就幾個小時的時間,他感覺就是這幾個小時的時間而已。他哪裡知道再回到人間,這個時空已經過了三十五年,他不曉得跑到哪個頻道去,跑到哪個時空去,過了三十五年。現在發生的這些事情,古代就有,我們看古人的傳記都有這些記載,我們就可以證實古代講的那些都是事實,現代人也有。這也說明,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這個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是虛妄的。

  經它超越時空,它不受時空的限制,也就是說隨時,任何一個時候,我們遇到這部經典,都可以來學習這個經典。這個經典都是一樣它沒有改變,這叫貫攝常法,這個常是恆常不變,叫常;如果會變,就不能叫常,就叫無常。這個一時它有很深的涵意,沒有記載某年某月某日,這個有特別的用意。如果記載年月日,我們總是會感覺,這三千年前的事情了,現在三千年後,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對古印度當時的人講的。我們現在是現代人,大概這個經不適用了,已經過時了不適用,在我們眾生的分別執著妄想難免會有這種感覺。如果用上這個一時那就不一樣了,一時是活的,任何一個時候這部經都適用,不會因為時間的不同、空間的不同而不適用,都一樣,這才是真理。所以一時它有很深的道理在裡面。

  佛是說法主,這是主成就,有說法的人。好像開會會議有時間、有主席、有地點,有參與大會的大眾。佛是指釋迦牟尼佛,這是就我們現前娑婆世界這個階段來講。如果從廣義來講,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一定都講《十善業道經》,為什麼?佛佛道同。善導大師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也給我們講,「說一尊佛制就等於一切佛制」。諸佛講的就等於一切諸佛講的,一定是一樣的。他說不可能說這尊佛勸人家修十善,另外有一尊佛勸人家不要修十善,那一定有一尊是假佛。如果是真佛統統是一樣的,所以一尊佛講的等於一切諸佛講的。所以這部經我們也可以肯定,任何一尊佛出世都會講《十善業道經》。這跟善導大師講的,說這尊佛制定十善,其他的佛也一定是講十善;不可能另外有一尊佛說,不要修十善,肯定不會這樣。所以這個佛,當然在現在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這個經,這個佛是指我們娑婆世界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在娑竭羅龍宮」,娑竭羅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鹹水海,海水都是鹹的。娑竭羅大概是指印度洋,大概佛以前在恆河流域這一帶講經說法,印度洋這個大的海洋,大概指那個地方。但是現在我們都知道,世界各地這個海水都是鹹的,我們這個地球上的海水都是鹹的,所以稱為鹹水海,印度話叫娑竭羅,就是鹹水海的意思。龍宮,龍是畜生道,但是畜生道是福報最大的,這個畜生道特別是水族的,在海底水族類福報最大的。所以根據經典上講,這個龍有很多種類,有福報很大,有福報比較小的,有沒有福報的,也有受罪的龍,這個種類非常多。此地講這個龍牠有宮殿居住,我們就可以知道牠福報是相當大。在中國過去的時代,能夠居住宮殿的就是皇帝,皇帝他才有條件住宮殿(皇宮)。在我們人間,在過去那個時代,一個國家的國王(皇帝)他福報最大,所以他居住的地方都是宮殿,宮殿非常的壯麗。龍王牠住在海底,牠也住宮殿,龍王也有牠的宮殿。當然我們也可以想像,雖然我們沒有看到龍宮,但是這個龍宮也是一定非常華麗,也可以說明這個龍王,牠福報在水族這個族類裡面,牠福報是最大的,所以牠居住的是宮殿。

  講到龍宮這個事情,佛在龍宮講經,我們現在人聽起來,難免又有疑惑。在人間講,比如說《佛說阿彌陀經》,在印度的祇樹給孤獨園,我們現在到印度去,還可以找到這個地方。在龍宮,現在的科學發達,潛水艇潛到海底,也沒有發現龍宮,像太空人登陸月球,也沒有發現月宮,於是乎難免就有很多疑惑。這個疑惑,我們剛才跟大家講的公案,大家就可以理解,牠跟我們的時空隧道不一樣,但是同時存在,只是牠的時空跟我們不一樣,所以有緣的人他能夠去見到。以前我很喜歡看小說,看《聊齋》看這些,尤其我最近買了一本《太平廣記》,那裡面也有很多故事,你看了會拍案叫絕,都講這個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再看到這些報導,的確這些都是事實。

  好,這集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報告到此地。謝謝各位,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