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學般若首先學捨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八集)  2023/8/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98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第一百一十七頁,倒數第三行,從二十一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二十一、欲出迷途生淨土者,必須我法雙空。因無論著我相,或著法相,少有分別計較,便是住塵生心。心有塵染,那得清淨。淨心未能,淨土不生也。】

  上一次我們跟大家學習到第二十條。「此心」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就是跟一真法界相應,跟實相相應。一真就一切真,不是說我這個真,其他還沒真,那沒有一真。華嚴的境界就是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這個義理都是在《華嚴經》。「心淨土淨」更是相應,因為心清淨,國土就清淨。因為萬法是唯心所現,心不清淨才現出穢土,心清淨就跟淨土感應,所以淨土、穢土也都離不開我們的心。「修絕待殊勝之因,證絕待殊勝之果。」所謂絕待,它就不是相待,相待就是相對,相對就有能有所,有人有我,這個當中就分別執著,著四相、四見,都從這個地方所生起的,也就是不明瞭,這個法界是一真。是不是外面有一個一真法界,有一個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統統是我們的心現的,心一了就入一真法界;我們心裡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現出十法界。實際上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不是離開十法界,另外有一個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眼前,就是我們的自心,但是我們迷了,產生虛妄的分別執著,變成十法界。

  第二十一,『欲出迷途生淨土者』,這句話對我們修淨土的人就很重要了。學佛就是破迷的,佛是覺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智覺。我們為什麼叫凡夫?為什麼叫眾生?就因為迷,不了解事實真相,迷惑顛倒。我們要出離迷途,好像你走路迷路了,那你要回歸到正道。這個迷途也就是六道輪迴、十法界,我們要出離六道、十法界,要往生西方淨土,『必須我法雙空』。我們一般凡夫要達到我法雙空也是不容易,不容易就是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空。我們學了佛、聽了經,我也很想空,就空不了。那一天在國際會議中心做法會,吃中飯的時候,台北地方法院的薛庭長,他現在退休了,都在華藏衛視的念佛堂共修。他跟我同桌吃飯,他就問我一個問題,他聽我們老和尚講經聽了很多年,也知道要放下,但就是放不下,問我怎麼辦?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個問題都在《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就是專門講這個問題。我們知道要放下,為什麼放不下?《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因為你沒有去修觀。我們念佛就是修觀,一個妄念起來用佛號來代替。但是我們如果沒有懂得一點金剛般若的道理,這句佛號要壓住我們這些見思煩惱也不太容易,因此修觀、作觀對我們念佛功夫得力那就很重要了。為什麼重要?就是那個薛庭長講的,知道要放下,為什麼放不下?就是這個原因才要修金剛般若。如果你都已經放下了,那就不需要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就是你想放,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深入的去作觀,而且你要在生活上點點滴滴去觀,這樣才會起作用。每一天從早到晚,遇到順我們心的,讓我們生煩惱的,這個時候就要觀。

  剛才我聽莊嚴講,我們新莊念佛堂旁邊有一棟,那時候張居士去看,裝潢得也很漂亮,也很舒適,要賣四千多萬。那很寬敞,買下來要做廚房、寮房都是現成的,非常好,而且裝潢得非常新,要賣。後來因為有人建議,就是說要便宜一點怎麼樣,後來他們去調查附近的消防設施,各方面的資料調查好了給屋主,屋主他就私下比較高價賣了,也就是說他沒有賣給我們。所以莊嚴她覺得非常可惜,當時沒有跟他買下來,就錯了。他們去看說很好,我沒有去看,我就聽說,聽說我也會執著,那麼好!剛才又聽說了,我心裡又起心動念,趕快用《金剛經》,放下、放下才擺平。要擺平,這樣才起作用,就是你生活上點點滴滴,這些你要去觀,不然你會執著,你一直罣礙那個事情。『便是住塵生心』,什麼叫「住塵生心」?我講這樣會比較具體,不然住塵生心,我沒有,我沒有住塵生心。一天到晚都在住塵生心,說沒有,因為他不知道自己住塵生心。

  「必須我法雙空」,一個我執、一個法執,這兩方面都要空。這個空也不容易,也不是說做不到,因為如果我們世間人做不到,佛不會講,佛講的就是我們這個世間人能做得到的。如果佛講了,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做得到,佛講這些話,那不就是講閒言語?講這個話就沒有意義了,講了我們也做不到,講了有什麼用?這個在佛經講叫「戲論」。戲論,好像講沒有意義的話,對大家也沒有幫助。佛肯定不會講這些對眾生沒有利益的話、沒有意義的話,講了就是說我們一定可以做得到。要做到,主要要深入經教,就是我們對經教的道理要深入的了解、明白,然後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的功夫。在生活方面點點滴滴,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遇到所有的人事物,有順境、有逆境,順境起歡喜,貪心;逆境起瞋恚心,不喜歡,這個都是分別執著。煩惱就是從分別執著所生的,分別執著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所以必須我法雙空。

  『因無論著我相,或著法相,少有分別計較,便是住塵生心。心有塵染,那得清淨。』我們受六塵的污染,心怎麼會清淨?我們每一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在引誘我們起心動念的,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心,這個就是有塵染;有得失,所謂患得患失,心就不清淨了。『淨心未能,淨土不生』,這個也是實話,因為淨土(清淨的世界)是我們的清淨心去感應的,我們的心清淨,它自然感應清淨的世界,所謂「心淨則土淨」。心不清淨就感應穢土,感應的世界就不清淨,心都是起煩惱,造惡業,這個就是穢土。像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的心不清淨,造十惡業,破壞地球自然生態,為了滿足物質的享受,科技的發展就是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物質的享受,這種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沒有止境的追求物質享受,我們的貪心就激烈的增長;不是慢慢增長,是激烈的增長。所以印光祖師給我們開示,這個世界為什麼有災變?一句話,「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激烈增長。要追求物質享受,那就要競爭,競爭得不到就鬥爭,鬥爭再得不到就戰爭,戰爭就是家破人亡。所以現在地球上的戰爭都是為了利益在戰,不是為了道義,為了利。每個國家都要取得它的利益,而去損害別國的利益,那就要爭,互相競爭、鬥爭,最後就是戰爭,用搶的,那就「瞋火熾然,世界灰燼」。所以我們現在地球是個穢土,污染。

  現在你看極端氣候,不是發水災就是發火災。你看加拿大野火,夏威夷也有野火,澳洲也是,年年都有野火燒森林,連希臘那些歐洲的地方都有野火,義大利都有野火。野火都很大的,不是小範圍的,都很大的範圍。加拿大,我看電視新聞報導,天空被火光燒得都一片紅紅的。水災,你看大陸很多地方水災,連北京過去都沒水災的變成有水災了。我們台灣有在做護國息災,今年也有水災,在南投還是有,只是災難沒那麼嚴重。日本京都也淹水了。這個跟新冠狀病毒的疫情一樣,是全球性的災難,加上人為的戰爭。我今天看新聞,聽說明天日本要把核廢水倒入海裡,當然第一個反應的就是日本那邊的漁民,他們靠捕魚維生,核廢水倒下去,人家知道你去那邊捕魚,人家不敢買。說要倒三十年,慢慢倒。當然政府講沒事,那肯定有事,就是會污染,只是說他有過濾,有把那個污染降低了。完全沒有污染,那是不可能,完全沒有污染你就不用倒了,就拿來喝了,來煮飯。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把這個污染降低,還是有污染,污染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什麼叫淨土?什麼叫穢土?我們天天看新聞你就知道。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完全清淨。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佛在經上三千年前就講了。濁就是污染,五種污染,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種污染到我們現在是非常嚴重的程度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叫穢土,不清淨的國土,污染。

  我今天看報紙,垃圾好像山一樣。現在垃圾都是大問題,要往哪裡倒?污染這個地球。你看我們現在是很方便,跟我們小時候不一樣,小時候我記得去買糖、買鹽都用紙包的,塑膠瓶、玻璃瓶沒有那麼多。以前玻璃瓶有,但很少,汽水是玻璃瓶,但是那個都可以回收的,繼續再使用。現在都一次性的,用了就丟,丟了就是垃圾,垃圾怎麼處理?所以現在科技的發展製造污染,製造垃圾。我看再過幾十年,不用到幾十年,恐怕到十年後,人跟垃圾都要住在一起了,因為太多了,你沒地方處理,你要倒到海裡就污染海洋。到處製造污染,所以科技的發展,它的結果給我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就是污染,垃圾沒辦法處理,這個問題就很大。你說你家附近如果給它弄個垃圾場,都出來抗議。那你不要,別人也不要,要往哪裡處理?這是不是問題?大問題!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有個西方淨土,我們這個世界的確不能待,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佛勸我們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世界放下。求生淨土也不難,難在我們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我們沒看破,對這個世界的事實真相沒有看清楚,看清楚就會放下了。

  所以「淨心未能,淨土不生」,如果心不清淨,當然不能生淨土。我們再看:

  【二十二、《華嚴》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經曰「無有定法」。故不可執著。如布施統攝六度。忍辱亦統攝六度,忍名為戒。聽其相害與結來世緣,是布施。不生瞋恨,是禪定。多劫修此是精進。無我人等相是般若。推之諸度,度度皆然。是故圓人一修一切修也。】

  引用《華嚴經》給我們說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是事實真相。這個一就是任一,任何一法它就含攝一切法,因為它是從一個自體所現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也可以歸到一,這個一就是任一,任何一法。『本經曰無有定法,故不可執著』。法無定法,所以不能執著有一定的什麼法,沒有,沒有一定的,就是因時、因地、因人有所不同。所以不要執著有一定的法,佛給我們講沒有定法。

  下面舉出例子。『如布施統攝六度』,六度舉出布施度,它就含攝六度,布施當中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智慧。一個布施度,六度都有了。『忍辱亦統攝六度』,舉出布施,忍辱也是一樣,就不是固定說布施統攝六度,忍辱就沒有統攝六度,其實每一度都統攝六度。『忍名為戒』,忍也叫戒,所以忍當中也有持戒。『聽其相害與結來世緣,是布施』,舉出歌利王割截身體,「聽其相害」就是任憑他來殺害,不但沒有生瞋恨心,反而發願來世成佛第一個要度他,去結來世緣。這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他才能夠不生瞋恨。我們凡夫都有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以人家打我,我們會痛,用刀割會痛,為什麼會痛?因為我們執著身見,身是我。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見思惑第一關要破的叫身見,破執著身是我這個見解。忍辱仙人為什麼歌利王一刀一刀給他割,他不生瞋恨?好像在割水一樣,他沒有痛。如果痛,他一定會生瞋恨;不痛,他才不生瞋恨。這個很自然,你不痛,你會生瞋恨?不會。為什麼他不痛?因為他的身是虛幻的。入三昧的人,有禪定的人,你刀去砍他的身體就像砍虛空一樣,所以他沒有感覺。

  在近代也有這些例子,就是圓瑛老法師,民國初年的。他是福州人,他一生的權威註解就是《楞嚴》跟《圓覺經》。他修行達到開悟的邊緣,也是非常難得,但後來又擔任中國佛教會的理事長,事務繁多,功夫都耽擱了。他還是有相當的功夫,有一次他在打坐,突然想到要去佛堂拜佛。那個門是關的,他想到要去拜佛,心裡空空蕩蕩,也就出去了。出去拜完佛,後來要回房間去了,結果回到房間發現門鎖著,要推推不進去,就想到,剛才怎麼出來的?剛才門沒開怎麼出來?像這個門關著,你能走得出去嗎?他就走出去了。他為什麼能走出去?因為當時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的身體跟這些物質它就事事無礙,你可以走過去,沒有障礙,等於是虛妄的。他一回來,那個時候起心動念,又不行,進不來了。黃念老他也講過,北方有一個居士在青島湛山寺(這個寺院我去過,倓老建的道場)閉關,然後也是到佛堂去拜佛。閉關,關房都鎖著,從那邊走出來他都沒障礙,後來起心動念,回不去了。古時候翻譯《彌陀經》、翻譯《金剛經》的法師,鳩摩羅什法師,小時候(七歲)他到寺院去偷鼎,大的鼎很重,他就把它舉起來,好像很輕,舉起來,他沒感覺重。後來他起一個念頭,我這麼小,這個這麼大,我怎麼能舉得起來?太重了,就舉不動了,因為已經起心動念了;當他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這些都沒有障礙。根據這些實際上的公案,我們就知道忍辱仙人為什麼刀一片一片割,他不會生氣?因為他不會痛。就好像你去走牆壁,物質跟物質都是虛幻的,所以彼此沒有障礙。割他身體好像劃水一樣,劃影像一樣,所以他沒有這些痛的感覺,沒有痛當然他不會生瞋恨。如果你一痛,不要說割身體,給你打一下,我看就跳起來了,這個就是沒有禪定。所以入三昧,印祖在《文鈔》也講,你刀去砍他好像砍虛空一樣。所以忍辱仙人他不但有忍,而且有布施。

  『不生瞋恨,是禪定』,他有禪定。『多劫修此是精進,無我人等相是般若』,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般若智慧。『推之諸度,度度皆然。』所以任何一度都包括其他五度,這才是圓滿的。『是故圓人一修一切修也』,「圓人」就是開圓頓見的人,他的見解圓融,道理他明白了,所以他修一樁事情都圓修了,全部都包括了。你念一尊佛,所有的佛菩薩統統都包括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圓人一修一切修」,你修一樣,一切都包含在裡面了。這個都是《華嚴經》的理論。我們再看第二十三:

  【二十三、當知戒、進、定三度,離捨忍兩度,便難成就。若不能捨、不能忍,則為修行之大障礙。】

  我們先看這一段。『當知戒、進、定三度,離捨忍兩度,便難成就』,「戒」就是持戒,「進」就是精進,「定」是禪定,這三度如果離開『捨』,「捨」就是布施,你沒有修布施、沒有修忍辱,沒有修這兩度,那你的持戒、精進、禪定就很難有成就。所以捨跟忍,這個兩度是首要的。『若不能捨、不能忍,則為修行之大障礙。』修行不能捨,我們一般講放不下。不能忍,《金剛經》講「一切法得成於忍」,在儒家世間法也講「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小小的事情不能忍受、不能忍辱,那就壞了大事。所以世出世法要成就,都必須要忍,要大成就,就要大忍,小成就也要小忍,不能忍都不能成就。所以不能捨、不能忍,就是我們修行的大障礙,很大的障礙。

  【故施忍兩度,實一切行門之主要。】

  『行門』是修行的法門,就是一個布施、一個忍辱,這兩度是一切行門最主要的,我們一般講就是核心,主要的。

  【此本經所以但舉此二為言也。】

  為什麼《金剛經》布施、忍辱講得最多?主要舉出這兩方面來說。

  【若此兩度能離相,其餘行門,自然能不著矣。】

  如果布施跟忍辱能夠『離相』,離相修布施、修忍辱。什麼叫「離相」?布施,三輪體空,沒有能布施的我,沒有所布施的對象,當中沒有所布施的財物,這就是三輪體空,就沒有能所了,這個叫離相。如果有能布施的我,我布施多少錢,誰接受我布施,那個三輪不空。常常放在心上,還會要人家感恩、要人家褒獎,要登報紙,讓大家都知道我做好事,這就不空了。所以我們做好事,布施,不要著相就好,不著相也就是說不要放在心上。有些同修聽到這樣,所以他來道場布施,他說不要開收據,我不要讓人家知道我做好事。他就學不著相。我說我們這個社團不開不行,你錢進來,我們要記帳,政府報帳,政府還要來查帳,常常來查。所以有一些同修他不要寫名字,我說好,不然你就寫個「三寶弟子」,還是要開收據。他收據不要,不要我說給你放在觀音菩薩那邊,然後我們法會一個月化一次。開還是要開,不然我們沒辦法作帳。所以我們不要放在心上,但還是要隨順世間法來做。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著相,如果你不放在心上,開收據、不開收據,那都是不著相。主要是不放在心上,外面的事沒有妨礙,不要放在心裡,這樣就是不著相。所以布施能離相、忍辱也能離相,其他的行門,持戒、精進、禪定也自然能夠離相,自然能夠不著相。我們再看:

  【二十四、學般若者,首先學「捨」。持戒,是捨一切染緣,捨向來惡習。修福,便應施捨,先學捨行,以遣執破我。乃能增長般若種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即是真實智慧也。】

  『學般若者』就是學習金剛般若的人,要從哪裡下手?我們要怎麼學?『首先學捨』,「捨」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他在講席當中常常講,我聽他講這個話講了幾十年,常常聽他講。方東美教授介紹他學佛,他開始學佛了,過了半年,過去清朝蒙古的一個親王介紹他認識當時總統府資政章嘉大師。他認識章嘉大師,一個星期去章嘉大師那裡一次,一次兩個小時。之前到方東美教授那裡一對一的教學,在他家小客廳給他上哲學課,每一個星期天九點到十一點,在他家小客廳。後來半年後去親近章嘉大師,也是一個星期一次,兩個小時。他聽方東美教授講,「佛經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被這句話打動了,才開始來接觸佛教。那要怎麼樣很快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就請問章嘉大師,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入進去,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當時他年輕,就比較急躁,當然急著趕快得到,有什麼方法?最快的,愈快愈好。年輕人總是性子比較急,但是章嘉大師他有定功,他行住坐臥都在定當中,所以他也沒有及時回答。那就坐著,半個小時,半個小時後才回答一個字,說「有」。剛才等了半個小時,現在聽到有,心又急了,有,我要趕快入進去。章嘉大師也知道年輕人性急,就是要讓他的心沉澱下來,不要操之過急,所以又停了十分鐘,講了六個字,他說「看得破,放得下」。而且他講六個字還很慢,一個字一個字吐出來的,不是我們講這麼快的。聽了六個字之後又開始急了,從哪裡下手?也沒有及時回答,又停了五分鐘,講了兩個字,「布施」。聽到布施,我沒有錢,做一個小公務員,軍人,三餐吃飯也就差不多了,沒有什麼多餘的錢布施。聽到布施就想到錢,就很敏感。章嘉大師說,一毛錢你有沒有?他說一毛錢倒是有。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還有。他說你有一毛錢就布施一毛,有一塊錢就布施一塊。送他出去,到門口跟他講說,今天跟你講「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這六個字你修六年,一個字修一年,你必定有感應,你就知道佛法的好處了。

  他真的就依教奉行,就開始修布施了。那個時候就到寺院,寺院如果人家拿個本子要放生、要印經,或者布施醫藥、布施棺材,做好事,他都有一毛錢布施一毛,有一塊就布施一塊。剛開始布施也是很捨不得,因為都沒錢了還布施。聽我們師父講,剛開始修布施好像割肉一樣,很痛苦。但是《了凡四訓》講「始則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修不習慣,從來就是想要多賺進來,怎麼會布施?所以剛開始修要對治慳貪的習氣,就很勉強,你要勉為其難,咬緊牙根這樣去修,修到後面你就會很自然,你就會布施了。我們一般人為什麼不敢修布施?就是不了解因果。因為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施捨得愈多,那你回收得愈多。財布施,財富會回來,會現前,你這個時候又繼續布施,不能停滯在那個地方,停滯在那個地方變死水,還要繼續布施,愈施愈多,布施到最後你就會開悟,就徹底放下了。

  所以我們師父上人修布施給我們看,他也做出一個實際的例子。因為人家給他算命,財庫空空,壽命又很短,四十五歲,又沒有官位,什麼都沒有,但是還頭腦不錯。過去世有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頭腦還不錯,但是沒有財庫,壽命不長。章嘉大師勸他修六年,他修三年就有感應。其實我早期聽我們師父講經,他說修半年他就有感應,他要的東西很快就有人會送給他。他喜歡經書,他也不喜歡其他的,因為經過方東美教授的介紹,他知道這是法寶,所以他很重視的就是經書,要求得經書,很快有人會送給他;最長的時間,他求一部《中觀論》,他說最長是半年。後來我們看到他福報愈來愈大,到了中晚年福報現前,這一生修的。這個我可以做見證,因為他老人家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已經聽經聽兩年了。我十九歲就聽他講經了,那個時候聽經,我跟我弟弟,我弟弟小我三歲,十六歲,我十九歲。我們去台北龍江街蓮友念佛團,那就大陸過來一些軍人退休,學佛、念佛的,都是老菩薩,七老八十的,我們兩個是最年輕的。

  修布施,財布施就得財富,知道這個因果,他就會大膽放心的去修布施。但是如果你不相信因果,也不敢布施。所以有一年我到泰國去,一個同修問我,他說悟道法師,聽老和尚講《了凡四訓》說財布施得財富,布施出去很快會回來,回來會增加一些,好像利息一樣。他說如果真的是這樣,我當然敢布施,好像做生意有回本,又有賺,當然敢布施。但是他後面又講,萬一我布施出去回不來怎麼辦?所以他的結論說,我還是不敢布施。這個就是對因果還是沒有相信。沒有相信因果,最好讀《了凡四訓》。還有我們老和尚實際上他也做一個榜樣給我們學,所以他講這個很有說服力,因為我做出來給你看了,這個實際上就是這樣。他作證轉,他不是只有示轉,不是只有勸轉、示轉,作證轉證明給你看,這個再不相信,真的沒辦法。我們一定要相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人這一生你吃多少,你能活多久,你這一生會去哪些地方,都是有前世的因緣,這一生的果報。前世修的是定業,這一生我們可以改造命運,我們老和尚就是現代人改造命運的一個榜樣。所以印光大師特別在這個時代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提倡因果教育。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所以我們學佛,起碼也要改造命運,這樣才有進步;我們學了,命運都改造不了,那這個沒有成績。好像讀書,考試都不及格,沒有成績,不但留級還降級,那就退步。所以《了凡四訓》還是非常非常重要。

  講到這個捨,莊義師他也常常給人家助念,看到一些植物人等等,這個就很多了。實際上這個就是要勸他布施,要捨,這個病人壽命沒到,他很快就好了;壽命到了,他就往生善處,不用在那邊受折磨,他家人辛苦,他也苦,他的福報就在生病當中去享福,那個福不享也罷,享那個福太痛苦!就是他壽命沒有了,但是福報還有,躺在床上去享福。這些植物人,有的一躺一、二十年,二、三十年的都有,這個我都親眼見到的,不是聽說的。你看《地藏經》講,婆羅門女、光目女為了超度她母親,把舍宅、金銀財寶都賣了,去供養三寶、去造佛像、印經典等等的,替她母親修福,那是有學佛的孝女才做得到,一般他做不到。所以莊義師,我說你要勸他家屬布施,他說現在家屬講到錢就很敏感,所以不敢講。講了,如果他沒有真正理解,他會產生誤會,他說你這個出家人動什麼腦筋?要我的錢,你趁火打劫,那你就說不清楚了。所以你不認識的,跟他沒有深交的,跟他不了解的,我們也不能去提這個事情,只能在講經當中對大家講。聽明白的人你依教奉行,就解決你的問題了;還聽不明白,那你也不能去勉強他。

  所以學般若先學捨,就是我們老和尚,章嘉大師教他,你要入佛法先從布施下手,從捨下手。我們現在剛開始在修,你先捨你不喜歡的,比較喜歡的你還捨不得。你不喜歡的先捨,捨到最後,喜歡的也可以捨了。如果你能夠把喜歡的先捨掉,提升的幅度就很大。這個我還是要加強,有時候會進進退退的。以前我在學捨,剛開始捨,布施念珠。我買很多念珠,到大陸去旅遊都結緣,一串五塊錢的手珠。那時候大陸念珠很少,二、三十年前很少。就是結緣,一串五塊,塑膠做的,那個五塊錢捨了心不痛。有一個居士,他買一串沉香的,說一、二萬塊,三十年前一、二萬塊也滿大的。他跟我講:悟道法師,這個沉香的很貴,你不要送人,這個一、二萬塊。那個我就戴在手上,我那個時候同修招待去三峽旅遊,在船上有一百多個服務生,他們看到念珠都很喜歡,我就布施,都結緣,全部大大小小都送了。送到最後,剩下最後一個沒有,我那個五塊錢的沒有了,剩下兩萬塊的,那兩萬塊的我就這樣布施給他了。我不敢跟張居士講我布施掉了,而且布施一個不認識的。所以我還要再加強,現在有時候還要有一些東西,先留著自己用吧!現在要來用功,最喜歡的先把它捨掉,這樣般若智慧就會顯露出來了。

  所以學般若首先學捨。財物的布施是捨,持戒也是捨。持戒是捨什麼?『捨一切染緣』,就是污染的因緣你捨掉了,你不去接觸就捨了。像出家人,有人持不持金錢戒,就是手不摸錢的,他這個就是學捨,這個也是布施,他不摸金錢。持不持金錢戒,我們聽起來很難,那不持金錢,我坐公車也要拿錢怎麼辦?要買菜也要錢。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裡面也講說,這條戒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難持。他說不是你都不能碰錢,就是說你要買東西,還是出門辦事要車費,要白眾,就是跟大眾講說,我拿這些錢要做什麼,我要去坐車、我要去辦事、我要去買東西,告訴大家這個錢的用途,所以我拿這個錢。跟大家講一聲,大家沒有意見,也就不犯這個戒了。如果你不是要買東西、要辦事,那你不需要拿錢。在南傳佛教,出家人他都不碰錢。不碰錢,現在這個戒也有待我們去研究。現在信用卡是不用拿錢,刷卡的,實際上那個卡還是錢,卡也不能拿。佛制這個戒就是叫我們捨貪,捨染緣,因為你一直摸錢,摸久了就會起貪心,對錢會起執著,你就放不下,所以才制這個戒。我們舉出一條戒,持不持金錢戒,那是捨染緣;那你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這些都是捨染緣,就是會讓我們心理污染的緣要捨掉。這個也是布施,我不去接觸,不去受這個污染。『捨向來惡習』,向來惡的習氣,持戒也是捨。

  『修福,便應施捨』,修福當然更要捨,捨財作福。財有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外財就是身外的財物他來布施,來做好事;內財就是用我們的身體,比如說我們這次辦法會,在國際會議中心,很多義工大家都發心來幫忙,那叫內財布施。這個也是捨,捨就是放下,你放下自己去享樂這個時間來為大家服務,這就是捨,這就是修福,修福你就會有福報。所以『先學捨行,以遣執破我』,就是說要學般若,先學捨這個行門,先修布施。捨,它能幫助我們破執著、破我執,所以我們要離四相,要從布施下手。『乃能增長般若種子』,這樣我們般若種子才會不斷的增長。不斷的修布施,不斷的捨,持戒也是修捨。『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你能夠持戒修福,對於《金剛經》講的這些經句你能夠生起信心,「以此為實」,『此即是真實智慧也』,這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我們再看第二十五:

  【二十五、若於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一一不懈不退,是為精進。須知於法,隨得隨捨,絕不著相自滿。法法本來圓融互攝,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缺任一皆不可,皆不圓滿也。】

  『若於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一一不懈不退』,這是精進。前面講,布施含攝其他五度;布施捨慳貪,精進捨懈怠,忍辱捨瞋恨,禪定捨散亂,般若捨愚痴,統統是捨,每一度也都有捨,都含攝其他五度。所以「於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每一度都不懈怠、不退轉,這是「精進」。『須知於法,隨得隨捨,絕不著相自滿。』這個講得很廣,於一切法隨得隨捨,外捨六塵,內捨六根,內外都捨。隨得隨捨,因為我們捨就有得,得了又捨,捨了又得;不斷的得,不斷的捨。隨得隨捨,「絕不著相自滿」,絕對不著相;自滿就是我現在修得不錯了,可以了,這個不行,你就停在那裡,就不會進步,要繼續修。

  『法法本來圓融互攝,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法本來就是圓融的互攝,這要深入《華嚴》的理論,大家才明白。每一法,你隨便拿一樣,拿個毛巾,這是一法,它涵蓋一切法。《華嚴經》講得更細,一微塵有大千世界,微塵你眼睛看不到的,裡面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又有微塵。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缺任一皆不可,皆不圓滿』,缺一個都不圓滿。所以一就含攝一切,一切都歸到一。禪宗有一句話講,萬法歸一,一歸到哪裡去?一歸萬法,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識得一,萬事畢」,你懂得這個一,一心的一,你問題就解決了。這是禪門的禪機,教下也是一樣的,我們修淨土要一心不亂。

  【二十六、一切行門,捨忍二度,固為主要。而「捨」尤為主要中之主要。以捨能遣執破我,最能消業除障。最能彰顯般若正智。】

  『一切行門』,布施、忍辱這兩度固然最重要,『而捨尤為主要中之主要』。就是布施跟忍辱這兩度是主要的,但是這兩度當中,捨(就是布施)尤其是主要中的主要。因此六度把布施度擺在第一個,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它是主要中的主要。為什麼?『以捨能遣執破我』,我們修金剛般若就是要破除我執,修「捨」能夠破除我執。最能夠消除業障,最能夠彰顯般若正智,無過於捨,就是放下、就是布施。所以《地藏經》講,植物人、生病就是捨,你病得不行了,你的財物去供養三寶、造佛像、印經,去布施,壽命沒到,他病就好了,壽命到了他就往生善處,不要在那邊受折騰,他就消除業障,他就很快得解脫了。也最能夠彰顯般若正智就是這個捨,所以我們要從這裡修。

  【二十七、法與非法不取,便是一切皆捨。捨之罄盡,則如如而不動矣。得成於忍矣。當如是知,如是學。】

  二十七條,這段經文的節要最後一條。二十七條,『法與非法不取』。法不取,非法也不取,兩方面都捨了,我們不取法,也不取非法,統統捨。『捨之罄盡』,捨到都捨盡了,你的心就如如不動了。如如不動,『得成於忍』,金剛般若智慧就現前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成就了,成就忍了,這個「忍」就是認可。『當如是知,如是學』,我們應當「如是知」,要這樣的來認知;「如是學」,要這樣來學習,就能夠開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從布施下手,從凡夫到如來地就是修一個捨,看破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互相幫助。我們學習這個《金剛般若經》講義,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我們在生活當中就去實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我們學了要去實習,那才會有效果,才會有心得,才會增長信心。

  好,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