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親近明師,行解並重,福慧雙修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21/6/2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28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旁邊的頁碼五十頁,我們從第二行,十四,這條看起。

  【十四、凡弟子,當擇明師,久久親近,不得離師太早。如師實不明,當別求良導。】

  我們今天從這條看起。《沙彌律儀》是出家眾還沒有受大戒學習的,實在講現在受了大戒,還是要從《沙彌律儀》學習。《沙彌律儀》是大戒的基礎,沒有《沙彌律儀》的基礎,受了比丘戒,實在講也都是落空了,有名無實。戒也必須從基礎開始,《沙彌律儀》是比丘戒的基礎。如果依照弘一大師《演講錄》裡面講,五戒是沙彌戒的基礎。五戒的基礎是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十善的基礎,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儒家的《弟子規》。我們一層一層,按照《觀經》的淨業三福,佛給我們開示的順序來排列,就知道要從基礎來學習。

  所以這裡講『凡弟子』,這個也包括四眾弟子。凡是佛的弟子,我們現在講,你皈依三寶就是佛弟子,不管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這句涵蓋四眾弟子,不是只有專指出家眾。這一條也是我們修學世出世間法一個總指導原則,無論在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的學習。『明師』,是我們修學成敗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我們大家都聽過淨老和尚講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阿難請問的,特別代表在家居士來請問的,當然也包括出家的弟子。阿難提出來的問題,這個也是小乘經典,提問,事佛,就是奉事佛教。親近佛教,學習佛法,我們現在講皈依,也受戒聽經,也去念佛、參禪等等的,也是在佛門做一些善事等等的。阿難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看到有一些學佛的人,他得到的果報很殊勝?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事事如意,家庭幸福美滿,事業做得很順利,兒女都很有成就,得到這些吉祥如意。但是有一些人學了佛,得到的是凶災、衰敗。如果學了佛,得到這些好的果報,當然大家不會有疑問。為什麼學了佛,不但好的果報沒得到,反而得到這些凶災?阿難提出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就講了一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的回答,有一句是一個關鍵,「從明師受戒」,這一句出自於《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們現在講,我們去受戒,關鍵我們有沒有遇到明師?這個明是明白的明,對佛法真正明白的善知識,對佛經的教理、戒律通達明瞭,有修有學,這樣的明師。所以這個明是明白的明,不是名氣的名,音一樣,字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不是說我們去找一個名氣很大,知名度很高的法師,跟他受戒、跟他學習,不是。所以佛在《吉凶經》講,不是找名師,不是找那個出名,很有名氣的法師,而是對佛法真正通達明瞭,有修有學的法師。你要去親近這樣的老師,從他來受戒,接受他的指導,你的修學才不會走錯路,不會走入歧途,這是一個關鍵。實際上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句話是一個很關鍵的。如果你沒有遇到明師來指導,你自己修錯了,自己都還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三世諸佛都喊冤枉,這個非常重要。

  但是現在明師去哪裡找?真正有道德、有學問,對佛法通達明瞭的法師,他也不會自己去標榜自己,也不會自己去推銷自己,他也沒有寫在臉上,我們佛法常講,這個就看因緣,可遇不可求。如果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遇到了,我們這一生修學才有成就的指望。如果遇不到這樣的明師來指導,我們修學不會成就。他給你指錯路,他自己對佛法不明瞭,他怎麼能夠幫助你?肯定做不到。做不到,就盲修瞎練,要做一點好事、修一點福報,可能都是在造罪業,自己還以為修很大的福報,這個完全就錯了。所以不管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這些道德學問,佛法,都必須要選擇明師。要『久久親近』,「久久親近」就是不能短時間。跟一個老師學習,沒有五年、十年的耐心,你學不出來。像我們淨老和尚講,早年跟章嘉大師學三年,一個星期一次,不是三天,三年。到台中跟李老師學講經,十年,都不是短時間,才能有所成就。有的根器比較鈍的,甚至要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這麼長的時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依止一個老師,學習到有成就,才能出去參學。所以這個時間不能太短,太短,時間不夠,學習不到什麼東西,必須長時間。

  「明師」很關鍵,要選擇。我們看看,就是我們要改造個命運,你沒有遇到明師指點,想要改造命運也辦不到。我們看《了凡四訓》,他如果沒有遇到雲谷禪師這樣的明師給他指點,我們肯定他一生不可能改造命運。他遇到雲谷禪師了,這樣的大善知識。講到我們淨老和尚,他常常講他到台灣來,如果沒有遇到這三個老師,缺一個,他都不能成就。可見得親近明師,選擇明師,這個非常非常重要。這個也是可遇不可求,這個當中還要看師生之間的緣分,有一些真正的明師,學生跟他沒有緣分,他講的東西他聽不進去,他不能接受,這個就沒有緣;沒有緣,再好的明師,他也幫不了,這要靠緣分。另外淨老和尚也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如果你找不到明師,你也不認識,找古人。古人不在,他的著作有留下來,你去看古人的著作,看看哪一個祖師大德他的著作契你的機?他舉出一個近代印光大師,我們淨宗十三祖。當時台中蓮社李老師給我們淨老和尚講,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後我給你介紹一個善知識,但是他已經不在了,誰?就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但是他的著作在,他有《文鈔全集》,就是找古人,依照他著作來學習,也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依一家之言,學到開悟了,你再去參訪其他各家的,不要同時去學很多家,這個也學不出來。你要更早的,淨宗九祖蕅益祖師,他的著作也相當豐富,《蕅益大師全集》;再上去,就是《蓮池大師全集》。這是教我們一個方法。所以這裡講『不得離師太早』,久久親近,不能離開老師太早。

  『如師實不明,當別求良導。』如果這個老師實在對佛法不明白,不能通達明瞭,我們應當另外再去求好的老師來指導。的確也是這樣,比如說我們淨老和尚他出家剃度,剃度有剃度師,在戒場有傳戒師,剃度師跟傳戒師是接引我們入佛門,在形式上接引我們入佛門,實際上要學的是指導的和尚,跟那個老師學習戒律、學習經教。如果我們發心學戒律,我是建議我們同修最好跟弘一大師來學。弘一大師也不在了,但是弘一大師也有他的著作留下來,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他的東西也值得看,他在世的時候也常常寫信請教印光祖師,他是標榜持戒念佛、求生淨土的,這是我們近代一個律宗的大德,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個我們可以自己去斟酌,淨老和尚告訴我們這些原理原則,也很值得我們去參考。所以這一條主要是要親近明師,這個非常重要,「從明師受戒」,我們要常常記住《吉凶經》佛講的這句話。好,我們再看下面:

  【十五、梵語「達嚫拏」,此言「施」。在法則曰法施,在財則曰財施。在家人應行財施,出家人應行法施。《一覽》云:「財法二施始成功,福慧兩全方作佛。」】

  『梵語』是印度話,『達嚫拏』,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施』,就是布施的意思。在佛法叫法施,這個法也包括世間法,不但是指出世間的佛法,也指世間這些聖賢的教法,像中國四書五經、十三經,道家的《清淨經》、《道德經》,這一類世間聖賢的法。所以法,世出世間法也都涵蓋,包括世間的各行各業的一個知識、技能,比如說醫學,他醫術很高明,他的治療方法很高明,這也是法。各行各業都有它的法,凡是對人類有幫助、有奉獻、有需要的,這些世出世間的法,都要布施。布施就是人家願意學習,你樂意教他,不吝法。吝法就是不教人,怕人家學過去,比我更強、更厲害,嫉妒障礙,這個將來會得到愚痴的果報。所以自己懂的,人家願意學,盡量教人。只要是對人有幫助的,不是害人的,要盡量教人。包括世間法,比如說煮菜,你有一些烹飪的技術方法,煮出來的菜非常有營養、好吃,人家願意學,你也可以教人,這個也是法,這個屬於世間法。出世間就是佛法,佛教經典、典籍,這個也要布施,不要吝法。所以佛法要流通,流通佛法就是法布施。法布施實在講,三種布施都具足。比如說我們印經,包括過去做淨老和尚講經的錄音帶,後來又發展到錄像帶、錄影帶,VCD、DVD,到現在這個播經機、電腦網路、衛星電視,把這些講解佛法的音頻、視頻來布施給社會大眾,布施給全世界。做這些需要一些錢財,內容是法,佛法,包括世間善法,對人有益的,流通這些,流通這些你要有錢財。所以財布施一定要的,財布施的內容是法布施,法是中心。大家得到這個法,解除他心中的疑惑、恐懼,就是無畏布施。所以流通佛法,三種布施都具足。所以流通佛法,財施跟法施也是缺一不可。

  在法叫法施,在財叫財施,實際上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在家人應行財施』,在家人應該來實行財布施,我們出家人沒有經營事業,沒有營利,出家人沒有賺錢,都要靠在家居士他來護持、他來供養。你看道場,都是在家居士大家發心來護持,在財物方面的,在家居士來護持。在家人,他主要做的是財布施,附帶的做法布施,布施給出家人,出家人去做法布施。所以出家人應行法施,也等於是回饋家居士。在家居士對出家人財布施,出家人要對在家居士法布施,讓這些在家居士、護法他得到佛法的利益,就是回饋。我們出家人也不能給在家居士白吃白喝的,那個也是背因果,所以我們應該要行法布施。所以財法二施,這個地方也講得很清楚,在家人以財布施為主,出家人以法布施為主,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一覽》云:「財法二施始成功,福慧兩全方作佛。」。』財跟法,你缺一個都不能成功。我們看到有一些寺院道場錢很多,寺院也蓋得很莊嚴,但是沒有法。特別我們到大陸去,看到一些大寺院,現在都變成觀光的景點,大家去照照相,但是大家對佛教還是不了解、不認識。關鍵就是這些大的寺院變成觀光的,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沒有在那邊主持、沒有在那邊弘揚、沒有在那裡介紹佛教,因此社會大眾總是在他心目當中佛教就是迷信。錢很多,香火很盛,但是沒有法。這些居士去那邊布施、供養,對佛法還是不懂,對佛教還是不認識,關鍵就是寺院道場的負責人沒有把佛教正確的形態向大家介紹。所以這些人去布施,他得不到法,沒有法布施給他們,這個不能成功,佛教也不能興盛。廟蓋得再大、再莊嚴,信眾再多,那是什麼?迷信,不能成功。所以這個要有法,有廟要有法。有法沒有財也不行,比如說你要印個經、做個什麼,沒有錢怎麼印經?這個法也就流通不出去,推廣不出去了,所以兩方面都需要。

  所以二OO八年十月,我從廬江實際禪寺、金剛寺,到山東海島金山寺繼續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我看到金山寺的做法非常好,它在天王殿就把《認識佛教》這個書放在那裡,還有講解員,一些香客來了,大家來這邊上香、拜拜,就先給他們介紹,等於說先給他們上課,進了天王殿就先上了一課,然後進入大殿。把《認識佛教》這個書,的確在那邊我看到他們在介紹,讓很多香客、遊客來了,耳目一新。過去跑很多寺院,沒有人這樣講過,也沒有人這樣來介紹佛教、佛法,大家去拜拜,也不懂。所以他們那個做法,我非常讚歎,希望他們能夠常年保持下去,等於是宣傳佛法、介紹佛教的一個場所,來的遊客都有緣,都給他們上了一課。甚至國外、海外來的,我們讓他接觸到真正的佛法,他花了機票費來,沒有白來,沒有浪費。到寺院,講解員給他介紹《認識佛教》,讓他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知,進一步來學佛,他就能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他這個機票費就沒有白白浪費,所以這個值得在寺院來推廣。所以觀光的寺院,應該多推廣、介紹《認識佛教》,包括現在的影片、影集都可以播放出來,現在推廣《認識佛教》更是多元化,這個值得大家去發心來做。

  所以「財法二施始成功」,成功什麼?自行化他才能成功,這個也缺一不可。「福慧兩全方作佛」,這是修福、修慧,兩方面都要具足,這樣才能作佛。佛是福慧二足尊,二足就是兩方面都具足,福報具足、智慧具足,都圓滿了,這樣就稱為佛。不能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這個就是欠缺一邊,這個都不行,都不能作佛。所以在經上也常常講,「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羅漢他修慧不修福,阿羅漢一個星期吃一餐飯,他去托缽托不到,缺乏福報。修慧不修福,也不能利益眾生,修慧不修福,就是缺乏慈悲心,所以應該福慧雙修。修福不修慧也不行,修福不修慧,你沒有智慧,修福報修痴福,愚痴,修痴福,墮到畜生道。墮到畜生道享福,做大象,做國王的座騎,全身掛滿了瓔珞,那福報可大了,但是畜生道。這個也不對,也錯了,這個欠缺修慧。所以應該福慧雙修,這個才是正確的。慈悲、智慧都要具足,修福是慈悲,你沒有修福,就不慈悲了,沒有修慧就愚痴了,所以「福慧兩全方作佛」。好,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六:

  【十六、凡聞鐘聲,合掌默念云:「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唵伽囉帝耶娑婆訶。」】

  寺院都有鐘鼓樓,這是傳統的寺院。現在在台灣一些傳統寺院還都有,包括道教的宮、觀也都有,鐘樓、鼓樓,這是我們中國傳統寺院、寺廟都有鐘鼓樓,所謂晨鐘暮鼓。『凡聞鐘聲』,寺院一大早就要起來敲鐘。「凡聞鐘聲」,凡是聽到鐘聲,就要『合掌默念』。要「合掌默念」,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還要念一個咒,『唵伽囉帝耶娑婆訶』。聞鐘聲,鐘聲的確能夠讓我們內心的煩惱沉澱下來。在南北朝梁武帝那個時候,寶誌公禪師,他把天眼借給梁武帝看,看什麼?看地獄,梁武帝看到地獄,看到地獄眾生很苦。梁武帝也很慈悲,我們中國佛教素食的提倡是從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提倡的素食運動。他是讀到《楞伽經》,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吃眾生肉,他看到這句經文,很受感動,他就發願提倡素食,他自己帶頭吃素。皇帝自己帶頭吃素,當然下面文武百官都會響應。第一個響應出家人,梁武帝是皇帝,在家人都吃素,出家人如果再不吃素,那出家人不是比在家人不慈悲了嗎?所以大家就響應了,包括在家居士,學佛的居士也響應了。所以中國佛教素食從梁武帝開始到現在,一千多年,在全世界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特色,梁武帝的功德。

  梁武帝看到這個地獄,他也很慈悲,就請問寶誌公,有什麼方法讓這些眾生停止受苦?寶誌公就跟他講,在陽間寺院敲鐘,敲鐘的時候,地獄聞到鐘聲,受苦會暫停,所以「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而且地獄眾生如果有善根的,還幫助他脫離地獄之苦。可見得鐘聲(敲鐘)有這個作用,所以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他就下令每一個寺院都要裝鐘,還有鼓,鐘鼓。這個鼓也是有個公案,都詳細記載在這些佛教傳記裡面。所以四百八十座的寺,鐘鼓統統裝上去了,晨鐘暮鼓,早晨一定敲鐘。所以寺院敲鐘功德很大,鐘聲,在陽間的人聽到,會煩惱減輕,智慧增長,菩提心生起來,也幫助地獄眾生,出離火坑。「願成佛,度眾生」,這個是發願,聽到鐘聲就要發這個願,願自己要成佛,度一切苦難眾生。然後再念這個咒,這個就是祝願的一個咒。祝福、祈禱、發願,念這個咒。我們再看下面:

  【十七、《雜喻經》云:「聞鐘臥不起,護法善神瞋。現在緣果薄,來報受蛇身。所在聞鐘聲,臥者必須起。合掌發善心,賢聖皆歡喜。」】

  這一條也是接前面這條來的,《雜喻經》,這個是經典,這部經的名稱叫《雜喻經》。《雜喻經》裡面講,『聞鐘臥不起,護法善神瞋』,聽聞到鐘聲,還躺在那裡不起來,護法善神看到就生瞋恨心了。當然護法善神看到,生瞋恨,就要處罰了。『現在緣果薄,來報受蛇身』,現在的因緣果報就很薄了,薄就是沒福報,損福、消福;死了之後,這個問題更嚴重,就墮到畜生道受蛇身。因為蛇是爬行的動物,牠不能站起來,講這個果報。『所在聞鐘聲,臥者必須起』,「所在」就是我們住的地方,所在聞到鐘聲,「臥者必須起」,就是在睡覺也必須要起來。這是一般寺院做早課,早課的時候敲鐘,敲鐘大家必須起床。起床之後,『合掌發善心,賢聖皆歡喜』,聖賢都歡喜,看到你起來就歡喜。如果不起來,可能護法神要責備了。

  這一條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因為這個是節錄的,實在講我們要詳細的了解,還是要看完整的,更理想、更圓滿。在《增註》裡面也有講,「除病」,除非你生病,「不起無犯」。所以這個就是戒律的開緣,戒律為什麼要講開遮持犯?開遮持犯就是我們現在講合情、合理、合法。所以它這一條在《增註》裡面講的,因為這是節錄沒有節錄進去,這裡補充一下,就是說如果你身體有病,聽到鐘聲沒有起來,這個不會犯,護法神也不會去責備你,知道你是生病,不是故意不起來。這個地方講,就是說你不是生病,身體好好的,偷懶躺著,聽到鐘聲還不起來,這個就不行,護法神要責備,這個就損福了,這個就不行。如果有病,身體不舒服、感冒等等,起不來,這個無犯,就是說這個沒有犯戒。所以這個也包含老、病,有人老化,他身體行動沒有那麼方便,甚至起來要人家去扶,這個就不是他故意的,身體做不了主,不是聽到鐘聲故意不起來,他起不來。很想起來,起不來,這個就沒有犯。所以生病,老、病,這個沒有犯,這個就是戒律的開緣。如果沒有開緣,不行,你非起來不可,你不起來,將來就墮蛇身,這個就是不懂戒律的開遮持犯,這些原則、道理他就不懂。

  因此為什麼說戒要學?你才不會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在什麼情況你就要守這個戒,不守就犯戒了;在什麼情況你可以開緣的,這個緣是因緣的緣,什麼樣的因緣你必須要開這個戒。像這一條,《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講,「除病不起無犯」,病就是你生病,不是故意的,不犯這條戒。你生病起不來,這個不犯。這些我們都要深入的去理解,然後我們就發現原來戒律沒有我們想像那樣可怕。有的人聽到戒他就怕,不敢來受戒;不敢來受,也就不發心學習,那就吃虧了。實在講你深入去學習這個戒,佛制的這個戒不是宗教式的戒條,它是活活潑潑的,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合情、合理、合法,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麼死呆板。死在戒條之下,當然人家看了就敬而遠之,不敢來接觸。如果真正明瞭了,那就很樂意發心來受戒、來持戒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第十八,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