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貪愛妨廢修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21/6/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21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辛丑年端午節吉祥。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第四十三頁,從六十七這裡看起,我們看這個文:

  【六十七、其時食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

  『時食』就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的這個人就是『福田』,就是真正『出家』,就是『天人良友』,就是『天人導師』,天人的老師。這個話怎麼說法?我們也一天吃一餐,過中不食,這樣我們是不是就是「天人導師」、「天人良友」,就是「福田」?這就不一定。如果我們照著這樣做,一天吃一餐,做一個樣子,樣子好像,事實不是。什麼原因?天人導師、天人良友是德學的成就。德學與日中一食有什麼關係?「食」是五蓋之一,這個五蓋:財色名食睡,這五種蓋覆我們的本性,所以它是五蓋之一。能夠把五蓋去掉,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蓋是蓋覆我們的真性,蓋就是障礙、遮蓋。五蓋是財色名食睡,我們一般講就是五欲,所謂五欲六塵,這五種欲望蓋覆了我們的真性。五欲之一,吃,我們現在對於吃的方面是念念增長貪心,一般講貪吃,一天到晚想找什麼好吃的,吃喝玩樂。我們看看現在整個世界,特別是年輕人,是不是都是在這一方面增長貪欲?我們仔細去觀察,的確是這樣。經濟愈好,人類貪欲就愈增長,不斷的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享受得太過分。享受太過分,必定會招來不好的副作用。所以財色名食睡是五欲,這五種欲望蓋覆我們真性。

  「時食」,時食就是說,雖然他還沒能夠把飲食斷掉,不能做到完全不吃,可是能夠日中一食的人,他的心的確會比一般人要清淨得多,這是事實。你看一天準備一餐比較省事,還是準備三餐?我們一般人一天吃三餐,一天當中就把很多時間都花費在準備三餐這個上面。如果一天只吃一餐,他只要準備一餐,他把其他的時間、精神省下來,可以用功辦道。也不用花那麼多時間、那麼多精神去準備今天要吃什麼,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所以一天吃一餐的人,當然比吃三餐的人心要清淨得多了,他不用浪費那麼多時間去準備這些吃的,這是事實,的確是這樣。所以吃一餐,他心比較清淨,雖然沒有完全斷掉飲食,但是比一般人要清淨多了,也省事很多,也省得操心,當然心就比較清淨。

  飲食是我們身體能源的補充,身體實在是一個很精密的機器,就像整個汽車的構造都很完整,但是如果沒有汽油,它就動不了。人跟那個車子一樣,動力從哪裡來?從飲食,飲食到腸胃裡面就消化變化成能源。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有人消耗的能源很多,有人消耗能源很少。就像我們現在開的車一樣,有的車它很耗油。我聽人家講,如果買美國車是特別耗油,買日本車特別省油,所以有耗油的車、有省油的車。我們人的身體跟車子一樣,有的人他消耗的能量多,有的人消耗能量少。這些能源消耗到哪裡去?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們總覺得這個身體應該是做很重的勞力,消耗的能量才大;如果沒有做什麼粗重的工作,怎麼需要那麼多的飲食?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特別現在的時代,坐辦公室、看電腦、吹冷氣,他沒有做什麼粗重的工作,但是我們看到他還是吃三餐,可能還要吃宵夜,他能源是消耗到哪裡?的確消耗在妄念上、消耗在煩惱上面。一個人如果心地清淨,妄念少、煩惱少,他消耗能量自然就減少,所以他一天吃一點點,他精神就很好,精神飽滿,體力充沛。這不是故意裝出來的,因為他的需要量夠了,他就不需要了,再多他也吃不下了。所以一個人心地清淨,煩惱少、妄想少,從這個地方看出來這個人是人天的福田。所以我們不能只是看他表面吃得很少,以為他吃得很少就是福田了,它裡頭有它更深的一層意思在。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佛經是意在言外,不能只從文字表面上來這樣來解讀。開經偈大家常常念,「願解如來真實義」,意在言外,你要去理解它的真實義。所以佛經說的這樁事情,實際上指的是另外一樁事情,要懂得弦外之音,要懂得它指的另外一樁事情,你才能明白原來是這麼一回事。不然我們現在看到吃一餐的,持午的道場,一天吃一餐,聽說現在台灣有寺院持午,日中一食,但是吃很多,有的是三餐做一餐吃,其實這樣也不對,這樣吃會把腸胃吃出問題,等於暴飲暴食。我剛出家,跟日常法師學戒律,第一天剃頭就持午,但是我們吃兩餐,不是吃一餐,到中午我就吃得特別多,因為晚上沒得吃,中午吃飽一點,所以每一次吃飽要睡午覺,躺下去就像一個磚頭壓在肚子上面,後來吃到胃下垂、胃消化性潰瘍,這也不對。所以日中一食,他還是原來的量,比如說原來你一餐吃兩碗,那就是兩碗,不能超過;吃一碗,他還是一碗飯,不能超過,超過太多可能就吃出腸胃病了。

  所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才能悟入。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錯了!佛都喊冤枉,你們都把我的意思解釋錯誤了。看到這裡,日中一食,只要一天吃一餐就是福田,好了,我們也趕快來學日中一食,挨餓也要學日中一食。過了沒多久,身體不舒服,腸胃都病了,再去找醫生就麻煩人,哪裡叫福田!實在講,如果是弄到這樣就損福了。所以這個東西是裝不得,主要是在清淨心上修,心地愈清淨,你需要的能量就愈少。還有隨個人的年齡也有差別,比如說年紀大的,消化功能比較減退,也不能吃太多、吃太飽。所以現在實在講,我晚餐不吃也不會感覺怎麼餓,反而睡覺還比較好睡。以前年輕的時候,剛剛出家那個時候,晚餐不吃的確會餓得發慌,但是又不能吃。現在我這個晚餐有沒有吃都無所謂,吃一點也可以,但是不能吃多,如果晚餐吃太多、吃太飽,那個晚上我就不好睡了。人到晚上沒有在活動,腸胃的消化就比較慢,睡覺時間到了,躺下去不好睡;特別要睡覺前吃,是最不養生的。

  所以這個看個人的情況,不要看到別人,我們就要一定跟他一樣。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飲食不能過,你不及也不行,不及你體力不夠。現在你這個車子耗油很重,你不能加不夠,加不夠,你跑沒有多遠就不能跑了,還是要加到足夠。但是也不能過多,過多就出毛病了,太講求吃的,吃得太多,都吃出病來了。俗話也講,「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現在病那麼多,的確都是吃出來的,特別去餐廳,加了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吃是很好吃,但是後面慢性中毒。所以過去雪廬老人特別反對吃味精,但現代人吃味精吃習慣了,沒有味精他吃沒味道,吃不下,但是那個慢性中毒,都是化學的,古代的味精是天然的,現代的味精是化學的。

  我們身體需要的量,一定要補充到足夠,如果不夠的話,你的體力精神不夠,你也沒有辦法修道。你肚子餓得發慌,你坐在那邊聽經還聽得下去嗎?念佛還念得下去嗎?這就沒辦法了。所以佛門有句話講,「法輪未轉食輪先」。譬如說打佛七、打禪七,這個時間都很長,需要體力,所以過去的禪堂它是沒有持午,他是吃三餐,當中還有點心。我在一九九八年,農曆還沒有過年,國曆是一月,冬天,大陸安徽九華山佛學院副院長果卓法師請我去主持一個佛七。那個時候莊行師跟我一塊去,一九九八年一月份,我記得那個時候天氣很冷。他那個三餐都有,這個當中,我們念佛念到止靜的時候,他還有一個點心、一碗甜湯,熱的,在止靜的時候,行堂就來一個人發一碗你喝。那個佛學院原來都打禪七,他們沒有打佛七,是果卓法師到新加坡去學講經,我們認識了,他說法師,聽說你常常在新加坡主持佛七,也請你到我們佛學院去主持一次佛七。所以他也是比照打禪七的一個方式,因為打禪七、打佛七都需要體力,用功的時間長。禪七他一次不是吃很多,一般禪堂就是保持一個不飢不飽,就是說不太餓,也不是很飽。太飽了昏沉,坐在那邊精神提不起來,血液都集中在胃,在消化,精神提不起來,容易昏沉;如果吃不飽,餓得心發慌,他也坐不住。所以要保持一個不飢不飽,這樣的狀態是參禪最好的狀況,我們念佛也是同樣一個道理。這就是我們一般講少量多餐,一次吃得不多,但是他吃很多餐,分開來,不是一次吃得很多、很飽,就容易昏沉。

  日中一食是什麼人?煩惱輕的人,就是說他身體不需要那麼多的能量。我們現在人煩惱這麼重,能量補充不足,就對身體有害了。所以佛法還是要重實質,不要重視形式,不要看到人家日中一食,我們也跟他一樣。所以像辦佛七這些活動,少吃多餐是正確的。但是現在我們打佛七也都是有準備三餐,只是在晚餐(佛門稱藥石)就簡單一點,就沒有像中午那麼多,甚至有時候發個包子、饅頭大家充充飢,這樣是可以的。所以這一段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我們是凡夫,自己對自己要認識清楚,我們還在學習。

  我們淨老和尚他二十六歲學佛,他去親近李老師的時候,他也學李老師。李老師日中一食,你看他工作那麼多,他要管道場,還要當醫生,還要到中國醫學院去上課,還要在奉祀官府(在孔子他們家府)裡面當祕書長(公務員),還要講課,工作量好像一個人做五個人的量,一天吃一餐,而且量不多,他的精神體力都很好。為什麼?他消耗得少,他心清淨。我們從這個地方知道,能量的確是消耗在煩惱、妄想上面,真正消耗在體力上是有限,不多。所以雪廬老人是一個例子,的確是這樣的。我們淨老和尚去那邊學日中一食,那時候我剛剛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也是五十二年前,那個時候聽他說在台中是日中一食,學李老師。但李老師日中一食,他吃一個饅頭就夠了,我們師父說他要吃三個,一個他吃不飽。他不但日中一食,而且量不多,可見得這個跟心地清淨有成一個正比例。

  後來到台北,住在韓館長家,那個時候館長她們是在家人,在家人都吃三餐,看到師父吃一餐,她說這怎麼可以?那個時候我們師父上人還很瘦,大家如果看他年輕的照片就知道,瘦瘦的,她說你這麼瘦了還一天吃一餐。住到我家,如果把你的身體餓壞了,這個責任我們擔當不起,所以勸他早餐、晚餐還是要吃。那個時候我們師父他吃一餐,一餐是吃三碗,如果吃饅頭要三個饅頭,他就恆順眾生,要住在她家,不要讓她們有罣礙,就恆順她們,恆順就吃三餐,但是他三餐沒有多吃,就是本來一餐吃三碗,他把它分成三餐吃,變成一餐吃一碗,他是這樣的,完全是恆順韓館長那一個環境的。

  所以這個事情也不能勉強,勉強可能身體會出問題。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一條的精神,我們應該怎麼學,就是說你不要太講求,不要吃太多、不要吃太飽。我們中國老祖先也講,「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你晚上吃很多不好消化。外國人正好跟中國人相反,外國人早上、中午都吃得很簡單,晚餐那一餐特別豐盛,跟中國人剛好顛倒。現在中國人也學外國人,晚餐都吃得很多、吃得很豐富。所以不要吃太多,就是說我們足夠就好,因為每個人他的量不一樣,有的人食量比較大,有的人食量很小,個人的量足夠就好。也不一定說每個人的量都是一樣的,那個個人的狀況不一樣。所以要明道理,不能吃出腸胃病再去找醫生,這就不對了,就不符合這條齋的精神。自己吃出病來還要人家去照顧他,不但不能培福,變成在這裡損福,這個要知道。

  以上到六十七,六十七是講日中一食。日中一食,我們還是要學習,如果我們的精神、體力夠了,的確晚上這一餐不吃是比較好。這幾天我晚上不吃飯,也不會感覺怎麼餓,如果真正餓了,吃一點乾果、餅乾,這樣就好,這是我個人,當然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的確晚餐不吃省很多事情,心也比較清淨,也比較好睡,對身體有幫助。

  好,我們再看:

  【六十八、金銀七寶,皆增長人貪愛之心,故妨廢修行道業。貪為鬼畜之根,愛為生死之本,如來出世,原為斷絕眾生生死根株,故令遠離世利。衣食房舍,既任他施,故置金銀於無用之地。】

  這條就是不抓持金銀珠寶的戒。因為這些東西都會『增長人貪愛之心』。你去抓持、你去拿了,這個很貴重的,你拿到了,你就放不下了,可能還要想得到更多的寶物。這個也包括金錢,所以這個也屬於不持金錢戒。你看世間人錢不嫌多,愈多愈好,多多益善,那就不斷的增長貪心。我們出家人抓持這些東西也是一樣,都會增長人貪愛之心。這些東西都是妨礙我們修行道業,『妨廢』,妨礙、荒廢,「廢」就是完全荒廢了,道業就沒有了,把道業給荒廢了,心裡面念念都是在貪圖這些財物。現在甚至我們出家人在比賽念珠什麼質料做的,硨磲、瑪瑙,金銀珠寶。得到這個,實在講我們就放不下,念念增長貪心,障礙我們修道。

  所以金銀珠寶這些,對我們出家修行是妨礙。有一些人他看到這條戒,他不敢受這條戒,這個我們做不到,我們的生活離開金錢怎麼過日子?錢都不能拿,我要去坐車,沒有錢人家不讓我上車;我要去買菜,沒有錢人家菜不會給我,就怕了,不敢受這條戒。這條戒,實在講,弘一大師在《演講錄》也說明了,他說其實這條戒很容易持的,這條戒不難。弘一大師他有做說明,說不持金錢戒不是說你完全不可以拿金錢,當然也包括金銀七寶,也不是說你完全碰都不能碰了。拿金錢,你主要要白眾,白眾就是向大家報告,我現在身上帶一些錢,我要做什麼用途。比如說,你是預備道場的需要,或者要去買東西,或者你要出遠門、要坐車,去買菜、去購物,你沒有帶錢不行。不過現在很流行信用卡,但是帶信用卡也是跟持金錢是同樣的意思。就是要白眾,向大家報告一下,我拿這些是做什麼的。比如說,你拿一塊金子,這個我要去做佛像,跟大家報告這是做佛像。大家知道做佛像很莊嚴、很好,金銀珠寶來莊嚴佛像,或者莊嚴道場,這很好,莊嚴佛寺的大殿,這個供佛很好,那不是自己把它當作古董來收藏,那個就犯戒了。我們掛念珠也是一樣,這是供眾的,不是自己去收藏,這就增長貪心了。

  所以『貪為鬼畜之根』,貪的業因是將來墮鬼道、畜生道的根本。「貪為鬼畜之根,愛為生死之本」,這是說出貪愛苦報的嚴重性。所以十法界裡面,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貪心重墮到鬼道,瞋恚心重墮地獄,愚痴心重墮畜生。愛是生死的根本,六道輪迴的根本就是貪愛。貪愛在菩薩六度萬行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六度第一度布施是什麼?把你貪愛的心布施掉。你喜歡的東西布施給別人,就是把自己的貪心捨掉。別人得到的,他很有限,就是那個東西,但是自己的利益是最殊勝的,自己的貪心放下了。所以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棄,放下、捨掉貪心。

  『如來出世,原為斷絕眾生生死根株』,「根株」就是根本。佛出現在世間幫助世間人,世間人想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就沒有辦法,不知道怎麼出離,知道輪迴很苦,但是沒有辦法,因此佛才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世間的聰明人,尤其像印度這些高級宗教,他們都有很深的禪定功夫,六道的狀況他們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們不曉得六道是怎麼形成的,什麼原因形成的他們不知道。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超越六道,因為他們就沒有那麼高的智慧。佛看得清楚,佛是大覺,所以六道佛看得很清楚,六道的因就是貪愛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的根就是貪愛。你要知道這個原因,只要把貪愛斷掉,六道就沒有了。這是佛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我們才曉得這個原因,以及真正解脫的方法。真正正確的認識六道生死輪迴的原因,有了理論方法,我們依照佛的指導來修學,我們六道輪迴就可以得到解脫。

  『故令遠離世利』,所以佛教弟子要遠離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重要是在心上離,心不能沾染。但是心與境有關係,我們心跟境界是有密切關係的。初學的人會受境界影響,我們一般講「心隨境轉」、「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會受環境影響,自己沒有定功,沒有功夫。所以從前的道場一定建立在山林,跟都市、跟鄉村隔絕,人跡不到的地方,在那裡修行,在那個地方用功夫,這是用清淨的環境來幫助我們修清淨心。古代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裡面,人跡罕到,人要去都很難到那個地方,這樣就很清淨。在經典上講,叫阿蘭若,連鄉村牛叫的聲音都聽不到,那是最標準的阿蘭若。但現在這個條件就比較困難,現在交通便捷。古來祖師大德選擇建道場的地方,確實都是風景絕佳之處,現在我們到大陸去看那些名山古剎,的確都是風景非常好的一個處所,但現在變成什麼?變觀光旅遊勝地。所以現在的觀光旅遊就專門找這些地方,交通方便,路都開上去,車子都可以開上去,變成很熱鬧,人潮絡繹不絕。出家人也不甘寂寞,也喜歡熱鬧,還得想方法招徠賓客,趕緊修馬路,把交通設備弄好,使這些遊客方便到我們這裡來,這樣就麻煩大了!出家人在這裡就沒有辦法安靜的修行,一天到晚這個來、那個來,你在那邊應酬就應酬不完。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他很佩服香港大嶼山的聖一法師(聖一法師已經往生了),他的見解高明。他住在大嶼山的後山,車子是可以到前山那個寶蓮寺。寶蓮寺我記得我去過,寶蓮寺那個地方現在也是變成觀光的,還有賣午餐的,我記得去那邊吃過一次午餐。他那個道場,從寶蓮寺到他那個地方一定要用走路,羊腸小道,車子開不進去,要走半個小時,體力如果差一點的要走大概五十分鐘,這麼遠的距離。很多人看到車子去不,他們也就不上去了,他的道場就清淨了。真正要去參禪的,他的道場是禪宗道場,專門打禪七,天天坐香,真正要去修才會去,不去修的人、去玩的人就不去了。他自己也走路,他決定不修路,就是怕遊客太多,擾亂他們修行,這是對的、正確的。別人是盡量招徠遊客,他是拒絕遊客,因為遊客一來、一多,信徒多,名聞利養就來了,人家恭敬供養就來了,收入就多了,他不要,他遠離世利,世間的名聞利養他遠離。所以淨老和尚到香港,對他的道場非常讚歎。

  下面講,『衣食房舍,既任他施』。「任」就是隨緣,「他」是在家信眾這些齋主,隨他們布施,隨喜就好,絕無講求,隨緣布施。道場建立得富麗堂皇也不是好事情,容易引起人家貪愛之心,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就麻煩了。這個世間人,他們有夫婦,有生兒育女,如果離不開這個家庭,將來死了投胎,再來做他的兒子、孫子。道場裡面沒有結婚男女,怎麼辦?道場也有這些動物,老鼠、蟑螂這一類的,他就是投胎到這一類,他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墮畜生道,這個人就愚痴!我們淨老和尚過去也常講,他到香港有個寺院,寺院佛像底座都是老鼠,老鼠很多,他就講,他說那些老鼠大概都是以前住在這裡的出家人,死了捨不得離開,寺院又沒有人結婚,只有在寺院附近的這些動物,所以就投胎到畜生道了。畜生道的業因就是愚痴,沒有智慧。所以道場那些蟑螂、老鼠就不要去傷害牠,可能牠以前是這裡的出家人。所以真正修行,最好還是住茅蓬,愈簡陋愈好,只是遮蔽風雨。住得不是很安穩、不是很舒服,過得清苦一點,想想幾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了,在這個世間苦一點,往生的意願就會增長。在這個地方生活太舒服,他就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很好,但是還沒看到,這裡也不錯,就留戀在這個地方,就障礙我們往生西方。

  『故置金銀於無用之地』,所以說出家人確實,金銀對我們來講用不到。在家信眾要種福,出家人搭上這個衣是福田衣,人家來供養三寶,出家人也不能拒絕。但是人家供養多了,你貪心就增長,怎麼辦?福田不能不讓人家種,自己也不能墮落。所以一邊接供養,一邊就全部布施,不要積財,積財喪道。所以諸位曉得,供養、布施都需要智慧;沒有智慧,供養跟布施都是造罪業。所以要有智慧,要盡可能避免一些副作用。過去雪廬老人講,建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大家非常熱心,出錢出力,到外面化緣,道場建好之後變成羅剎。為什麼?爭權奪利,變在鬥爭,那就造罪業。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一生不敢建道場,目的也是在此地,不是好事情。於是他就想到印經布施最好,這個大家要爭很好,愈多愈好,這個比較沒有什麼副作用,其他就是幫助病苦,救濟貧困、戒殺放生,這都是好事情。人家布施,就是替人家拿這些錢財去修福,然後給他迴向。

  現在辦道場,我們老和尚也有,晚年他也辦了,但是他主要辦道場是要辦教育,在澳洲淨宗學院、在台南極樂寺,所以要辦教學。現在的道場,寺院蓋好了,都是沒有辦教學;沒有辦教學,這些人在裡面,一天到晚就是生煩惱,增長貪瞋痴慢,將來肯定要墮落。所以建道場,主要要辦教學。沒有辦教學,實在講,就像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台灣寺院這麼多,沒有缺我們一間,我們多蓋一間也沒有需要。如果要辦教學就有需要,因為現在寺院教學的很少,大部分做經懺佛事,觀光旅遊、辦活動的比較多,辦教學的少。如果要辦教學,的確也需要一個場所,所以他在晚年也有建道場,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這裡,六十八條,後面還有三條應該明天可以圓滿上卷。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