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神通無礙,無非放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九集) 2023/3/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一頁第二行:
【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者。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謂如來報身及所依淨土圓融無礙。】
上堂課我們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接著來學習,「二、神通作用無礙。謂菩薩由內心證於法界之理,故能以種種神通應現十方世界,隨機化度,皆無障礙,故名神通作用無礙」。『心境祕密圓融觀』,沒有障礙。這裡給我們講,「神通作用無礙」,這個神通,「謂菩薩由內心證於法界之理」,菩薩證得法界之理,就是證得法身。證入這個境界,「故能以種種神通應現十方世界」,法身是遍一切處,證入法身就能夠以種種的神通應化示現在十方世界,所謂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隨機化度,皆無障礙」,沒有障礙,所以名為「神通作用無礙」。這個是講對於大自然這些現象都能通達明瞭,這個稱為神、稱為聖,我們一般講神聖。這個神聖就是對於宇宙,整個大自然這些現象,這些事理都通達明瞭,沒有障礙,就稱為神聖。通是通達,所謂神通,神聖通達,通達就沒有障礙了。在大乘教經典常講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六種神通。神通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能,神通是從清淨心來的,從禪定當中生起來的,你有禪定的功夫,就會自然發神通。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人人都是圓滿的,它是自性的性德。我們為什麼失掉?好像我們現在都不明瞭,也都不通,都有很多障礙。因為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自己的本能就喪失掉。就是暫時有障礙把它障礙住,也不是說真正喪失了,這個本能還在,只是現在有障礙就發揮不了作用。如果我們恢復自性清淨平等覺,這個本能、這個能力自然就恢復了,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菩薩由內心證於法界之理」,這個是明心見性。內證,佛法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就是不是往外修,不是往外求,佛教我們往自己內心去修,往自己內心去求,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往內求,都能求得到。往外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這《了凡四訓》講的,就改造命運,求個人天福報,都要往內心去求、往內心去修,才能真正得到人天福報。更何況要超越六道,成佛作祖,你不往內求、往內修,那不可能得到。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教我們往內求,從自己內心去求,你什麼都能求得到,什麼問題也都能夠解決。如果心外求法,永遠找不到答案,解決不了問題。
怎麼證入?真誠、清淨、平等、覺,你就證得了。法界之理就是自性,無量無邊的神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所以十方世界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是明心見性,法身大士的大菩薩,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個是很自然的,他這個本能恢復了。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只要我們的心達到真誠、清淨、平等、覺,這個是我們自性的德能,我們自性本來就是真誠的、清淨的、平等的、覺而不迷的,這是我們本性、我們的自性。但是現在我們迷了,也不真誠、也不清淨、也不平等、也迷惑顛倒。怎麼樣恢復我們自性的真誠、清淨、平等、覺?過去家師淨老在新加坡他寫了一副對聯,上聯寫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個是修因。怎麼樣恢復我們自性的真誠、清淨、平等、覺?就要修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華藏剛成立的時候,我們淨老和尚也給寫了一副對聯,字比較少,上聯是「真誠清淨平等覺」,下聯是「看破放下專念佛」。所以下聯是修因,上聯是果,所謂修因證果。怎麼樣恢復清淨平等覺?就是看破放下專念佛,自然能力就恢復了。
經文裡面用「菩薩」,菩薩就是佛,不起作用的時候是佛,起作用的時候是菩薩。實際上就如同《普門品》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每一尊佛菩薩統統都是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主要是講三十二大類,每一類都無量無邊,不是只有三十二種,是三十二種類的應化身,這是歸納起來講,實際上是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應以阿羅漢身得度,就現阿羅漢身;應以天人身、宰官身、居士身、比丘、比丘尼身、男身、女身,或小孩子的身,菩薩統統能示現,無論什麼身他都能示現。十法界,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所有的身,統統能夠示現。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幫助眾生。
大乘經教裡面用「佛」,常常是指我們的自性,因為自性就是佛,又叫佛性。譬如我們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在當中,阿彌陀佛代表自性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有體有用,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解,一種是行。勢至菩薩代表解、代表智,觀音菩薩代表行、代表慈悲。所以我們佛法的修學,就是解行並進,解行相應,行跟解都不可缺,缺一不可。有解無行,就叫說食數寶;有行無解,叫做盲修瞎練。所以解行不能偏,要解行並重,有解有行。這個是西方三聖,我們修淨宗的同修供的都是西方三聖,也要懂得這個表法的義理,菩薩代表解行,阿彌陀佛當中代表本體、自性。其他佛菩薩,三尊的也是同樣一個表法。像毘盧遮那佛,當中代表本體,左右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智就是解;普賢代表行,行就是修行,有解有行。西方三聖也是同樣一個表法,所謂三位是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修西方淨土,學阿彌陀佛怎麼學法?要怎麼修學?就是要學智慧、學慈悲。我們人生在世,一出生,生下來就是要學習,一直到老死。《論語》一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告訴我們,人生從生下來到老死,活到老,學到老;活到死,學到死。人生就是一個學習,學什麼?學智慧、學慈悲。不學就不懂,所以我們人生就是必須要求學,一個人不懂得求學,他就沒智慧,沒有智慧,他也就不慈悲了。這個不慈悲,首先是對自己不慈悲,不是說你就是對別人不慈悲,一定是對自己不慈悲才會對別人不慈悲,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是說對別人不慈悲,對自己就很慈悲,沒這個道理,必定是對自己不慈悲才會對別人不慈悲。所以這個跟自欺欺人道理是一樣的,首先必定是自己欺騙自己,自欺他才會去欺人,如果不自欺,他肯定不會去欺騙人。欺騙別人,首先就欺騙自己,第一個自己受騙,不是先騙別人再騙自己,不是,是先騙自己,才會去騙別人。這個慈悲也是一樣,首先對自己不慈悲,才會對別人不慈悲,對眾生不慈悲。
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因為沒有學習,「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琢,不成器」,《三字經》講的。所以孔子講,「生而知之」,這種人很少了。生下來他不學,什麼都懂,這個在佛法裡面講叫再來人,那不是一般人。一般都是怎麼樣?學而知之,學了以後才知道、才明白,透過學習。再其次,就是「困而知之」,困,自己遭遇到困難了才發奮求學,然後知道。第三種人,他遇到困難,他沒智慧,他也不願意學習,這樣的人就沒辦法了,一生就空過了。所以我們要常常自己反省,想一想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沒有智慧?工作裡面有沒有智慧?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智慧?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慈悲、智慧,要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個人叫做學淨土。
所以我們現在學淨土法門,我們大家知道要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不是學淨土?是學淨土沒錯。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建立西方淨土?古大德講「心淨則土淨」,心清淨,這個環境就清淨;心污染,環境就污染。所以淨土是什麼?清淨平等覺,感應的就是淨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我們的心有沒有清淨平等覺?心有清淨平等覺,心就清淨了,心淨就感應西方淨土。所以這些我們也要學習,把自己修成清淨平等覺,然後也跟這些大菩薩一樣,能夠應現在十方世界隨機度化眾生,皆無障礙,我們也能夠沒有障礙。
眾生的根性不一樣,千差萬別,你都能夠幫助他,都能利益他。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有智慧、有慈悲,當然能幫助眾生,能真正利益眾生。眾生根器千差萬別,的確度眾生也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佛給我們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煩惱習氣很重,他這一生大心發不起來,那怎麼辦?他這一生還不能發這個大心,沒關係,先幫他種善根。沒有善根的,先給他播種,給他種善根,讓他接觸到佛的經典,聽一句經典也好,念一聲佛號也好,或者菩薩的名號都好,或者看到佛像、聞到佛香,這個都是幫眾生種善根,我們一般講結緣,這個結緣就多多益善。所以現在有很多佛教道場做的,跟社會大眾廣結佛緣,建了很大的寺院,塑造很莊嚴的佛像,還有佛號,讓一般沒有學佛的社會大眾他有機會到這個寺院道場來看佛像,甚至有一些旅遊點,他去拍拍照。這個都是幫眾生種善根,這一生他還不能發心來學佛,這個先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過去生已經有種了善根,這一生遇到佛法,他就有意願來接觸、來學習,想進一步了解。已經有善根的這些人,我們就幫助他增長、幫助他成長,讓這善根不斷成長。幫助他善根成長到一定的程度,就幫助他成熟,幫他成就。遇到有災難的時候,要告訴他念佛,或者念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這個都能夠化解災難。這個過去印光祖師在《文鈔》也常常勸當時的蓮友,念佛人遇到災難,兼念觀音菩薩。還沒有信佛、還沒有念佛的人,可以先勸他念觀音菩薩。因為一般人他對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不了解,勸他念觀音菩薩,消災免難,這個一般人、沒有學佛的人比較容易接受。
念佛、念菩薩都能化解災難。念佛為什麼能化解災難?要把這個道理、方法講清楚。念佛是念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把自己清淨平等覺這個心念出來,因為清淨平等覺本來就有,現在被這些無明煩惱習氣蒙蔽了,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把自己本來的清淨平等覺喚醒了。心地清淨平等,心回歸到清淨平等,外面境界它就轉變了。因為境界是隨心轉的,人心善,境界就美好;人心惡,境界就不好,災難多。首先自己真正能依教奉行,處事待人接物充滿慈悲智慧,你得到眾人的尊敬愛戴,大家慢慢再跟著你學習。你一個人好了,也會影響到你一家都好了,影響到你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慢慢的你居住的環境都變好了,因為大家受你的影響感化變成好人了。這個是自利利他、自行化他具體的一個表現,這個叫做「神通作用無礙」。實在講,無礙就是放下。我們為什麼這麼多障礙?放不下就有障礙。這個是從總的來講,一切障礙都是因為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我們細心去尋覓根源,根源找到,我們把這個根消除,我們就可以做到。實在講,一切放不下都是不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真實相如果明白了,我們相信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也就不需要人家去勸了,他自然就放下。所以沒放下主要的根源還是沒看破,沒有看破就是我們沒有看清楚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我們沒有看清楚,不了解,因此產生嚴重的分別執著,那就放不下了。所以看破是幫助放下,看破就是認識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徹底認識明白了,放下是很自然的,絲毫都不勉強的。我們現在放不下,就是對這些道理事實不了解,或者了解一點,不徹底,因此難免放不下,縱然放下也放得不徹底。
我們初學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疏忽了,好高騖遠,以為因果是對一般人講的、老太婆講的,自己要學大智慧。印光祖師引用古來祖師大德講的話,真正透徹明白因果,這個人必定會明心見性,必定徹悟心性。因為因果不離自性,從因果下手,肯定能夠徹悟心性。不但講我們初學階段,實在講,老修這個因果教育還是不能疏忽。看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一生就是強調因果教育,這是印光祖師,我們在《文鈔》看得多。他老人家用《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這三本書都是勸人斷惡修善的因果經典。印光祖師用這三本書來代替佛門的戒律,印祖在《文鈔》也給我們開示,他說因果是戒律的鋼骨,我們蓋大樓、蓋房子都要用鋼架,你沒有鋼架,你這個大樓、房子蓋不起來,它是鋼骨,是戒律的鋼骨。換一句話說,你發心要受戒、要持戒,如果對因果道理這些事實不明瞭,你這個戒肯定持不好,這個受戒只是有名無實,沒有得到戒,也不知道怎麼去持戒,開遮持犯這些道理不明瞭,沒有因果教育這個基礎,受了戒也很難做到持戒。所以印祖實際上就用這三本書來代替戒律,為什麼?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兩句話,這三本書講的就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哪些是惡、哪些是善,惡不要去做,善要去奉行、要去做,這個就是戒律。戒律的總原則、總的精神,就這兩句話。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受什麼戒也枉然,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全都落空了。
所以印祖他一生印大乘經典印得不多,他晚年在蘇州報國寺辦一個弘化社,就好像現在佛經出版流通處,自己校對經書、印經書,跟這些學佛的人結緣,流通經書、善書,大乘經典印的數量不多,唯有這三本書印的數量最多,《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有一年,大概一九七七年,很早了,四十幾年前了,家師淨老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講《楞嚴》,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暢懷老法師他當時在管理。中華佛教圖書館是倓虛老法師建立的,不大,那個圖書館我去過,現在還在。當時家師淨老就在這個圖書館看到《了凡四訓》,就順手拿下來翻一翻,就是翻到最後面版權頁這一頁,看到這個書已經翻印多少版?幾十版了,一版都一萬、兩萬,上萬冊。所以從一個保守的估計,印祖在世這個書大概印了幾百萬冊,包括這三種書。印光祖師他的目的,中國十幾億人,他希望人手一冊,每個人都有一本,當作傳家寶典,學習因果教育。但是當時印刷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人力、財力、物力都有限,當時又是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戰亂,這些資源就更困難了。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之下還印了幾百萬冊,可見得印光祖師對這三本書他重視的程度,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體會到他重視因果教育。這三本書也讓我們知道六道裡面一些事理的真相,這個真相如果通達,勸你放下妄想、雜念、惡業習氣,這個就能做到了。這個是我們修行當前最嚴重的障礙。這個最嚴重的障礙,通達這三本書,通達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這些妄想、雜念、惡業、煩惱習氣自然就能放下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對這個因果事實的真相不明白。雖然學了佛,似乎明白,實際上是還不明白。如果真明白,就一定放下了;放不下,就說明還不是真正明白。這個人,我們一定相信有命運,一部《了凡四訓》就給我們做證轉。《了凡四訓》我們學習之後,知道我人這一生都有命運,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這一生你能吃多少、你能用多少、你的功名富貴、身體健康的狀況、家庭的狀況、事業的狀況、學業的狀況,這都有個定數。我們人一生都有個定數、有個命運。誰定的?佛告訴我們,「人生酬業」,酬是酬償,償還,酬償過去生中造的業。過去生我們有造善業、也有造惡業,所以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是受果報的,受過去生造的業因,這一生到世間來來承受這個果報,就酬業,這是業報。所以這個命運是誰定的?不是佛菩薩給我們定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也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你去怪別人沒有用,誰定的?自己定的。自己過去生造作善不善業,這一生來受果報,所以這個叫酬業,酬償業債,這是業報。所謂命裡有時決定有,丟都丟不掉,你命中有,你不想要也不行;命裡沒有的,你怎麼求也求不到。古人說「命裡無時莫強求」,你命中沒有的時候,沒有這個命你不要去強求,強求沒有用,強求你還是得不到,你用盡腦筋、用盡所有的方法還是求不到,這樣的求就沒有意義了,你命中沒有。所以人總是要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麼樣的一個命,命裡無時莫強求,不要去強求。
知道命運,儒家講叫知天命,佛家講叫知因果。你過去生沒修,這一生哪有果報?好像農夫,去年沒有種植,這一生怎麼可能有收成?當然沒有。你去年有種,今年才能收成。我們過去生沒有修福,這一生怎麼會有福報?這個跟別人都沒關係,主要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他知道自己的命運,他就會安分守己。人生要能夠安分守己,知足常樂,那個叫幸福,他不妄求。尤其是逆來順受,他知道這個是過去生自己造不善業,這一生遇到這個不如意的事情,知道償還業債,這個報完就好了,也不怨天、不尤人,所以能夠逆來順受。不怨天、不尤人,儒家、道家都是這樣教我們。但是如果不明白這些因果的道理、事實真相,逆境來、不如意的事情來的時候,難免就怨天尤人,這很自然的。怨天尤人又增加業報,他不懂得自己反省、檢討、改過,反而去怨別人;自己做錯了,反而去怨別人,增加自己的業障。所以學習聖賢因果教育就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一生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是過去生造的業,我們這一生有順境、有逆境,順境是過去生造善業,你就很多如意的事情;逆境就是不如意的事情,過去生造惡業了。所以人生在世五年一轉運,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辛苦的五年,完全看過去生中修積的。過去生你怎麼修?每一個人過去生修的不一樣,果報怎麼會一樣?所以你說老天不公平,實在講,很公平,都是自作自受,哪有不公平!《太上感應篇》頭一句話就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災禍福報沒有門路,都是人自己感召來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我們想一想,在六道裡面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人生酬業,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是這些事情,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因果關係。六道裡面,我們想一想,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還願意在這裡住嗎?太辛苦了,六道生死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沒完沒了,實在講,太辛苦了。《八大人覺經》佛給我們講「生死疲勞」,這個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六道輪迴,從來沒休息過,所以用疲勞來形容。為什麼會辛苦?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生積了多少恩恩怨怨?這是我們人生總是這樣的,恩怨,恩當中有怨,怨當中有恩,這個因結下來,來生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最可怕的,我們跟一切眾生結了這些恩怨你自己不知道。就我們一般人來講,不學佛的人,你這一生吃多少眾生肉?傷害多少眾生?殺害多少蚊蟲螞蟻?就光這一條就夠受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噉,你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你這一生殺牠,來生換牠殺你,互相殺,互相吃,六道輪迴就是在搞這個事情。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世間太殘酷、太可悲。但是沒辦法,這個因果不能避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造了這個惡業,十惡業第一條就是殺生,這個殺生,我們看到這個世間太殘酷、太可悲。多少人想出離出不去,不想在這個六道裡面,但是不知道真正出離的方法,不知道。
所以佛大慈大悲示現在這個世間啟發我們、教導我們、引導我們,引導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淡化,把執著斷掉,對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那你就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了。古來大德告訴我們,學佛人要想出離六道輪迴,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臨終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換一個環境去修行,成佛就容易了,沒有障礙。修行要是如理如法,沒有一個不往生,關鍵要如理如法,真信切願念佛,這樣能帶業往生,換個環境再去修,就一生成佛了。最大的障礙,是對這個世間有貪戀、有情執放不下,我們一方面又想求生極樂世界,一方面對這個娑婆世界又放不下。念佛堂的堂主時時刻刻提醒念佛人,打佛七的主七師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個方向,是西方,是目標。目標是極樂世界,我們要親近阿彌陀佛,直到見到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就解決,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一個人深信因果,他心就定,深信因果有這個好處,念佛很容易達到功夫成片。我們念佛能達到功夫成片,這一生就決定有把握往生。
功夫成片是真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個世界一切都不牽掛了。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每天的功課,身拜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心裡想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相應,這個叫功夫成片。煩惱習氣沒斷,但是這個功夫養成習慣,他就產生力量了。這個力量就是能夠把你的妄想、雜念這些煩惱習氣給它伏住,就是控制住,沒有斷,好像石頭壓草壓住了,它暫時不長起來。這個功夫雖然不是很高的功夫,我們有這個功夫,取得淨土就沒有問題了。這個功夫在其他法門是不及格,還達不到超越三界、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還達不到。其他法門,無論哪個法門,超越六道要把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一品沒斷乾淨六道出不去,必定斷得乾乾淨淨;斷分別執著,再破一品無明,才能超越十法界,這個難度高。我們不要講塵沙惑、無明惑,就第一階段這個見思惑我們就很難突破,不要說見思惑這一生能斷掉,就是這一生你能斷個見惑八十八品,我們都做不到。如果能斷見惑,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出離六道可以預期了,有時間表了;《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必定證阿羅漢,雖然還在六道,就是只有人天兩道往來,絕不墮三惡道,證得位不退,這個我們都達不到。但是淨土,你伏煩惱,就可以往生了,到極樂世界再去斷,這就容易了。所以有這個功夫,取得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無礙心境,無非是放下而已。總的來說,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六道就沒有了。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一段還沒講完,下面引用《大寶積經》這些經文給我們做補充說明,我們下一次下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