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3/4/16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05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清明節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是宜蘭念佛堂在二O二三癸卯年清明護國息災祭祖超薦法會的一個日子,這個也是平常例行性的法會。剛好今天適逢清明的季節,今天四月十六日,還在清明節當中。上個星期我們在羅東妙音念佛堂也做了二O二三癸卯年清明祭祖護國息災繫念法會,東北的同修也啟請講解祭祖的意義。清明祭祖是我們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清明節掃墓祭拜祖先,主要是教孝道,教人不要忘本。所謂飲水思源,不忘根本,樹有根本,在台語講(閩南語講),「吃果子拜樹頭」,我們吃到樹上生長的水果,要拜樹頭,樹的頭就是樹的根、樹的本,沒有這個根本,我們就吃不到這些香甜的水果。所以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它的根本,植物、動物、山河大地都有根本。教不忘本,它的精神就是孝,孝道,做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忘恩負義。在眼前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父母長養我們的生命,我們這個身體得自於父母,沒有父母,我們就沒有這個身、這個生命。這個身體得自於父母所生的,所以不能忘記父母養育之恩。特別過去的時代,很多家庭貧窮,經濟不好,孩子多,養不起,有一些沒有生孩子的人家都會去向孩子比較多的貧窮家庭,向他領養一個,這個就有生父跟養父的關係了,養父當然跟生父同樣的恩德。但是生身的父母,雖然沒有養一天,那也要感恩,因為你今天能受到一切的享受、受用,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這個身體還是得自於生的父母,所以還是要報恩,所以不能忘記父母之恩。這個是教孝。

  現代人不教這個了,對現前父母就不懂得要孝順。實在講人不懂得孝順父母,去回饋、報父母恩,這個就不如畜生,不如那個動物。動物,羊有跪乳之恩,烏鴉還有反哺之恩,這個就是連飛禽走獸都不如。因此在中國聖人,教育德行的根本從教孝開始,教孝。現代的教育沒有,只有教技術、教科技,教這些知識,這個做人大根大本,教孝,這個沒有。在儒家有一部《孝經》,教導每一個人根據各人的身分地位要怎麼樣盡孝,從天子以至於庶人,你在哪個身分、哪個地位,你要怎麼樣來盡孝才合乎你的本分。

  在佛門,《地藏菩薩本願經》稱為佛門的孝經。儒家教孝是一生一世,佛家《地藏經》的孝是三世的,不但要孝養現在世的,過去世,生生世世的父母,未來世也有父母,都要盡孝,所以佛法的教學是三世的教育。儒家教學一生一世的,一個階段的。三世的教育是達到究竟圓滿,一世的教育是一個階段性的圓滿,這些我們也要知道。有孝才會有敬,敬就是對師長、對老師尊師重道。不懂得孝順父母,在學校也就不懂得要尊敬老師。所以過去古代社會教育,父母教兒女(教子女)要尊敬老師、要尊重老師,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所以一個教敬,一個教孝,所以孝敬。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提出「孝為中華文化根,敬為中華文化本」,就是孝親尊師。

  清明節,這個祭祖(祭拜祖先)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個慎終,對現前的父母,他臨終、命終,都要慎重來照顧、來處理。在佛門淨土宗有助念,這個是最圓滿的。父母臨終、命終,不能隨隨便便、草草率率的去處理,這個是不孝。也不能父母一命終,一斷氣就送到冰庫去冰。現在很多都不懂,這個就不孝,不懂得慎終。所以孟懿子請問孔子,什麼叫孝?孝要怎麼做?孔子因材施教,就跟佛法一樣應機說法,他什麼身分、什麼地位,針對他的身分地位來講你在你這樣的身分地位,你應該怎麼來盡孝。所以孔子就回答,「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父母在世要依照這個禮來奉事,對父母不能失禮。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我們大家都要學習學習,居家怎麼樣來奉事父母。死,葬之以禮,葬也有葬禮,根據父母生前在社會上的身分地位,要辦什麼規格的禮來葬,在過去都有這個禮的規定,要合乎這個禮,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祭之以禮就是祭祀,就我們現在清明祭祖,要依這個禮來祭祀。

  儒、道是中國本土,中國本土就是對父母、祖先講祭祀,因為歷代祖先,遠祖,慎終追遠,追思遠祖,就是用祭祀。不但父母過世要祭,父母還有父母,一直推上去,祖先就很多代了,我們都沒見過面的。沒見過面,為什麼還要祭祀?因為我們的根源從列祖列宗來的,從祖先來的。沒有祖先,肯定也沒有我們的父母,也沒有我們自己。所以不能忘記,祖先很久遠了,也不能忘記,所以要追遠,追思很久遠的祖先都要追思,這個就是教人不要忘本。狐狸到外面去討食物,如果在外地死了,牠的頭會朝著牠來的那個巢穴,牠從哪個方向、哪個地方來的,牠的頭會朝著那個方向,這個動物牠都不忘本。

  所以中國人傳統觀念都有落葉歸根的觀念,就是回老家。家,在過去中國傳統,不是像現在這個家,現在這個家是小家庭。過去有家族,一個村莊,一個家莊,石家莊、林家莊、陳家莊,大家族。大家族必定有推選一個長者做為族長,來照顧這個家族。家族人這麼多,就有家規、家訓、家道,大家要遵守。大家賺錢,回歸到這個家族,由這個家族來統籌,來分配。各人到外面去打拼,去做事業,成功回到家鄉,光宗耀祖。如果生意做失敗,回到這個家族,這個家會照顧,會給他養老。所以過去的人他有一個歸宿,他有個家族的依靠,所以無論到什麼地方,再遠的地方去經營做生意,年紀大了,總想回歸老家去養老,他有個歸宿感。

  現在中國從八年抗戰之後,家族也就沒有了,所以現在都小家庭,不是過去那個家。過去那個家是國家社會安定的一個主要力量,因為家要管好。管不好,這個家就亂了。家,很多個家族都管好了,因為整個國家也都是很多家族集合起來的,所以家族管理好了,這是給國家安定的一股主要的力量。所以這個祭祀,中國儒、道是有講到祭祀。

  佛教傳到中國來,跟中國本土的儒、道打成一片,融合在一起,現在我們講中國傳統文化,都講儒、釋、道。佛教傳到中國,也融入中國本地的傳統文化裡面。佛教傳到中國來,被中國本土的儒、道所接受、學習,也幫助中國本土的儒、道更豐富了傳統文化。這個是過去上個世紀,一九七O年代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講的,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文化,中國接受印度外來的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為什麼能夠融入中國本土?因為佛教傳教的法師,他根據佛在經上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到任何國家地區,都隨順當地的風俗民情、當地的文化,都尊重。因此佛教為什麼能夠跟儒、道融成一片,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看其他的宗教就沒有像佛教一樣能夠融入中國本土的,因為他們沒有像佛教一樣尊重學習中國本土的儒、道文化。比如說拜祖先,他教人家不要拜,很多中國人就不能接受。但是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孝道,也都去信仰其他宗教,自己祖宗都不要了,那個就變成大不孝。實在講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祖先不能不拜。因為無論你信仰什麼教,都有祖先,都有父母,怎麼能忘記!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祭祖一定要懂得它的意義,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個要教育下一代子子孫孫,不是我們這一代祭祖就好了,後代的子孫都不懂要祭祖,那我們就很對不起列祖列宗。所以每年要提倡清明祭祖,帶兒孫要拜祖先,提倡孝道。

  我們接著下來繼續來學習,上一次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積功累德第八》。我們學習到: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我們講了上面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上次我們學習到這一段經文。『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是『六度之行』。這個「六度之行」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修菩薩行就是修六度,修六度就是菩薩。菩薩必須修六度才能夠成佛,所以六度是成佛之因,修因才能證果,要成佛必須修六度,六度修圓滿,就成佛了。

  前面講跟六度都有相關的,你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這個就是講持戒,持身口七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這個是講布施。清淨無染布施是對治慳貪,慳是慳吝,自己有,不肯施捨;貪,自己沒有,想貪求、想得到。好像我們沒有發大財,很想發大財,貪財,全世界大家都在貪財,這個就貪。慳就是自己有,但是不肯幫助人,捨不得,這叫慳,慳吝。合起來叫慳貪,慳貪吝嗇。菩薩六度,這個布施度它是對治慳貪的。我們貪,佛就勸我們,你要布施,布施就是捨,要放下,放下這個慳貪的心。放下慳貪的心,這個意才會清淨,因為貪瞋痴這個貪是擺在第一個,也就是說貪瞋痴三毒煩惱,貪是根本。貪,貪不到就瞋恨了,就造罪業,就愚痴了。所以貪是三毒的根本,三毒如果歸納就歸納在一個貪。後面這個瞋,那就是貪發展出來。痴這個就失去理智,感情用事,就痴了,愚痴了,是非不明,邪正不分,不明理就愚痴了。貪瞋痴慢,這個貪是根源。所以布施對治慳貪。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就不執著了,都放下了。國城,內心放下慳貪,清淨無染。對國城,國家、城池,這個是講大的聚落,一個鄉村。眷屬,自己這些家親眷屬。種種的珍寶,我們現在講種種的寶物,動產、不動產。這些身外之物都沒有執著,不去執著了,都放下了。這個放下我們也要明白,不是什麼都不要、都不管了,是心裡放下這些執著,不執著這些東西,不放在心上。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就是不斷的鬥爭。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在講席當中講,中國古聖先王這些聖賢都是教人要讓,這個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教讓,所謂禮讓、忍讓、謙讓。

  外國是教爭,從小就教競爭,要爭取。所以我們讀小學的時候,這個課本也有舉出歷史的「孔融讓梨」,孔融年紀很小,他都會把這個梨讓給他哥哥,這個是聖人教導的,要讓。讓,就不會爭。一個人爭,一個國家都跟著一起去爭;一個人讓,全國的人也都讓了。讓,才會和平;爭,肯定就不和平。所以現在全世界的人類都渴望和平,但是造的因又是不和平的因,為什麼?大家都要爭,大家都不讓,那怎麼會和平?肯定不會和平。如果大家都讓,這世界和平馬上就實現了,關鍵在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讓?因為執著,貪著。著,好像被強力膠黏住了,著在那裡,放不下,割不掉,捨不得,這個叫執著,很堅持的執著在那裡,不肯放下,不肯施捨。我們現在看到全世界教戰爭,所以印光祖師講,世之災變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世之災變它的緣由是什麼原因?一言以蔽之,就一句話,「眾生貪瞋之心所導致」,就是貪瞋。第一個就貪,貪就是追求物質享受,貪求物質享受,過度的貪求享受,奢侈浪費,現在都學西方的消費,你浪費奢侈,這個肯定財用不足。這個物質還是有限,用完了怎麼辦?去爭,競爭,各行各業都在爭。競爭得不到就鬥爭,不擇手段;鬥爭再得不到,用戰爭、用搶的。戰爭結果就是災難,天災人禍,現在我們看到整個世界不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所以這個沒有像過去上個世紀,一九七O年代湯恩比教授講,「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個世界社會的秩序才會恢復正常。如果不提倡這個,光靠科技只是會愈來愈亂,科技解決不了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要靠教育,人不教,沒有教好,不明理,那就是爭,爭就是競爭、鬥爭、戰爭,到最後就是災難,都是人造成的,人的貪瞋所造成的。所以得不到就爭,各方面都要爭,這個是世界動亂的根源就在貪瞋。

  所以佛教我們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要放下,第一個就是要布施。六度也是有戒定慧三學,六度、三學,你看持戒、禪定、智慧,那就是戒定慧,展開就是六度。六度不能缺,六度前面五度就是行門,好像腳,腳要走路,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最後第六個智慧,這個智慧是自性的般若智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前面五度如盲。前面這個五度好像人的腳在走路、在行,我們叫修行,行就是去落實、去做、去實踐。但是第六度就像眼睛一樣,般若如眼睛,所以必須有般若,前面五度才叫做波羅蜜,你才能到彼岸。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這個智慧,你前面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那你這個叫著相修行。著相修行不能超越三界六道,只能得人天福報。你禪定雖然修到最高,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所以不能到彼岸。到彼岸,你必定要有智慧,你有智慧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那這個五度才叫波羅蜜。波羅蜜翻成中文是到彼岸的意思,到達涅槃的彼岸,你才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所以這個般若不能沒有,所以這個《金剛經》就叫金剛般若。般若,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缺少。如果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了,變成修世間的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十法界,不能超越,不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這個金剛般若非常重要。這個般若也不能離開前面五度,如離開前面五度就落空了。前面五度不能沒有般若,所以前面五度跟般若統統要具足,這個叫做六度,才是六度之行。

  所以菩薩『教化安立眾生』,就是用六度來教化眾生,來安立眾生。「安立」就是安身立命,我們講白話一點,菩薩教化眾生,教眾生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菩薩的生活就是六度,教化眾生也是用六度來安立眾生。安立眾生在哪裡?『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才是無上真正之道。沒有般若智慧,就不是無上真正之道,因為般若智慧才能幫助我們成佛。沒有智慧,成不了佛,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是菩薩所修的。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就是講修因證果,因為前面法藏比丘修六度,自己修六度,也以六度來教化眾生。給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就是住於般若智慧,這個是無上真正之道,就《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就是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由成如是諸善根故』,這個是真正的善根。所以修般若是空有,不偏空,不偏有,中道,這個般若。所以空有不二,所以學般若不能落空,不能偏到空去。凡夫,我們一般都偏在有,執著有,實際上空有不二,有是從空生出來的。但是這個有,有這些事相,這萬事萬物。這萬事萬物自己沒有自性,它是從這個空生出來。好像我們電視螢幕,什麼節目都有,什麼相都有,很多很多,千差萬別,但是都是從那個空空的螢幕出來的,沒有那個螢幕,它也現不出這些相。所以這個相本身它沒有自性,它是依那個空現出來。正當現相,它還是空寂的,所以空有不二,不能執著空,也不能執著有。所以這個不落空,就是要修行,在空這個基礎上修,要修行,要行這個五度。所以有智慧就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把落在偏空這個門給它堵起來,再修這個五度,不要著相,就空有不二了。

  有修因必定證果,所以法藏比丘修這個因(六度的因),所以他就自然得這個果報。所以『無量寶藏,自然發應』,他往生到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寶地,寶藏很多,「自然發應」,自然就出現了。或者做『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者生天,做『六欲天主』,乃至生到色界天,做大梵王,這個就是在人天這個當中福報現前。人天福報現前,他最主要他不著相,所以,『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他還是繼續學佛。不像我們世間人修了福報,一享福,什麼都忘記了。過去也是在佛門修福,這一生才有這麼大的福報;這一生福報現前,一享福,忘記了,也不會再來學佛了。如果有真正的般若智慧,他就會繼續學了,不會迷失,不會被這個福報所迷惑,會用這個福報去利益一切眾生,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所以這個功德就說不能盡,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

  人有戒定慧,身口都是妙香。這個妙香就是讓人家接觸到就會開悟,那個就妙。如果聞到那個香味不開悟,那個就不妙。所謂妙香、妙音,關鍵就是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就妙,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栴檀,優缽羅華』,這是比喻,好像「栴檀,優缽羅華」那個香。

  【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普薰無量世界幹什麼?度化眾生。所以: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

  這個『色相』,『端』是端正,『嚴』是莊嚴。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古代印度在人間最富貴的相。古代印度算命看相的,這個三十二相是最富貴的相。這個三十二相,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人道當中轉輪聖王在人道福報最大。天道忉利天主也有三十二相,但是這個相他們沒有八十種好,這個相是粗相,比較明顯可以看到的。八十種好那個是細相,細的相你沒有注意去觀察、去看,你就不知道了。所以轉輪聖王跟忉利天主都有三十二相,但是沒有八十隨形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古印度示現成佛,他就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叫應化身。如果報身佛,那就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無量無邊,那是報身佛。這裡講是應化身佛,應化到我們人間來的,跟我們人差不多的這個身相,在人當中這個相好是最圓滿的就是佛。

  【悉皆具足。】

  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都具足就是圓滿,沒有缺陷。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這個眾生所需要的,最上、最好的來『利樂有情』,來供養一切眾生,這個前面經文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些對眾生最有利益的是什麼?就是下面幾句: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因為以上這個因緣,佛示現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眾生所需要的最上之物,來利樂有情。利樂有情要幹什麼?就是眾生需要,他喜歡吃的給他吃,喜歡穿的給他穿,喜歡玩的給他玩?不是,那變成世間一般的福報,那個不究竟。主要就是要讓眾生開悟,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前面講的「住於無上真正之道」。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開啟眾生自性的般若智慧,就是《金剛經》講的這個般若智慧,這個才是佛教學最終的目標。佛教學最終目標就是要教化眾生都成佛,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成佛是應該的。現在迷惑顛倒,眾生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迷惑顛倒,起惑、造業、受報,冤枉在六道裡面受虛妄的輪迴之苦,這很冤枉。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就是啟發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一切眾生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是佛法教學最終的目標,是教導、教化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第八品就簡單跟大家報告到這裡,接著我們就迴向。下一次我們再來挑選比較針對我們現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些問題的經文來跟大家一起學習分享。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