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六度之行,教化安立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3/3/19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04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積功累德第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十四頁,我們從第三行第二句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我們從這段看起。今天是宜蘭念佛堂例行性的繫念法會,我們上一次法會選擇《無量壽經》的「積功累德第八品」,這一品的經文來跟大家分享學習。「積功累德」,我們看到這個品題,顧名思義,累積功德,怎麼樣積功累德?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王前,以及天人大眾之中發了四十八願,要建立一個極樂世界,供養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去修學,一個最好的環境,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在最殊勝的環境一生成佛,免受這些苦難。願發了,要有具體行動,所謂信願行。如果發願,沒有行,沒有具體的行動,這個願就變成空願,落空了,不能兌現。所以願是推動這個行的,沒有願,不能推動行。所以發了願,有具體的行動,要去落實,要去完成這個願望,達到這個願望,那就必須修行,要修,否則發這個願是空願,不能兌現。

  修要怎麼修?要積功累德。所以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王前,以及諸天,一切人,大眾當中發了這個大願。發了願,「住真實慧」,這是很重要的,什麼叫真實慧?真實慧就是真實的智慧。什麼是真實的智慧?就是《金剛經》講的,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怎麼樣才住真實慧?就要開悟,禪宗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就是住真實慧。才「勇猛精進」,勇猛精進就是不懈怠,有進無退。住真實慧就是勇猛精進的基礎。如果沒有智慧,勇猛精進可能變成勇猛亂進、勇猛雜進,這個就達不到目的了。所以佛法的修學,一切都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如果沒有般若智慧,不能成就。「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有這個真實智慧,一向專志,他的志願就是要莊嚴一個微妙國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就是很大,沒有限量。「超勝獨妙」,超是超越一切諸佛世界,獨妙就是唯獨,最微妙殊勝。「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建立常然就是不會無常。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剎那在變化,我們這個世界會衰、會變,苦、空、無常、無我。法藏比丘看到這個情況,看到諸佛世界都有這個現象,他建立的佛國就是要避免這些苦、空、無常、無我這些現象,所以他的世界是建立常然,永遠是這樣,沒有衰變,永恆的。

  有這個真實智慧,發這個願要建立這樣的一個世界,接下來就要具體行動。「積植德行」,要修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內心不起煩惱,外面不執著這些五欲六塵,不執著。這個就是《金剛經》講的不著相,不執著,內心沒有貪欲,內沒有煩惱,外不著相。六祖講的內不動心、外不著相,不動心就是不起貪瞋痴欲諸想,外不著相就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去貪著外面這些五欲六塵的享受。「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真諦門就是心都是依真實智慧,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在這個智慧的基礎上修諸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這是般若智慧,依般若智慧,心安住般若智慧。「植眾德本」,這個德本就下面講的,德行的根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這個就是德行的根本,就是修苦行。少欲知足,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古印度就是少欲知足,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物質生活降到最低,不怕吃苦。專求白法,這個白法就是善法,不是惡法,白法就是善法。惠利群生,就是布施恩惠,利益一切眾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這個志願沒有厭倦,不疲不厭,這個忍力就成就了。「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對有情眾生就是心常懷著慈忍,慈悲、忍辱。「和顏愛語,勸諭策進」,對眾生一片慈悲。眾生都是迷惑顛倒,菩薩能夠安忍,就是不跟他計較,對眾生總是和顏愛語。和顏,顏色、態度溫和。愛語就是愛護眾生的言語,不是諂媚巴結的言語,不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都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講話就是愛語,都是對眾生有利益的這些言語。勸諭策進,勸是勸導,諭是曉諭、給他說明,策是鞭策,鞭策眾生要精進修行。

  要「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恭敬三寶也是很重要,這個就是做給社會大眾看的,所以要恭敬三寶,接引社會大眾對佛教有好感,進一步來接觸、來學習,這是已經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應該表現這個形象,給社會大眾對佛教有好的印象。「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莊嚴眾行,行就是一切的行為,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有一個軌範,不會超越這個軌範。軌範具足,就像孔子講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會超越這些規矩,也就是軌範具足的意思。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觀法就是觀一切法,《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要常常這樣去觀,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觀法如化,我們才能夠把這個執著放下。我們現在為什麼執著世間這一切?因為把如幻如化的世界當作真實的,所以就執著,不肯放下。如果能夠依照《金剛經》,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觀深入了,我們自然就放下。初步功夫就是淡化,功夫深就放下了,所以要觀法如化。觀法如化就是《金剛經》講的,要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能這樣觀就三昧常寂,三昧是定,心就寂靜了,就不會著相,不執著。「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是能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也自然能夠做到三業清淨。第一個能夠善護口業,口業很容易犯,我們一般人如果沒有修行,容易譏嫌他過,就會批評說別人的過失。別人有過失,我們去譏笑他、去批評他,我們自己造惡的口業。所以別人做得不好那是他的事,我們不要去譏笑、也不要去批評,更不可以去毀謗,要善於保護我們的口業,不造口的惡業,就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善護身業,不失律儀」,身業是身體的行為,依照戒律威儀,這叫律儀戒,像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這些都屬於威儀戒,有戒律條文的。「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善護意業就是心裡不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要保護我們的清淨心不要受到污染。

  我們今天接下來這段就是,『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國城」就是比較大的,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國家當中有很多個城市,我們現在講大都會、大城市,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縣市,那個比較大的。「聚落」就是鄉村,鄉村、村鎮這個都屬於聚落。像我們這裡是宜蘭縣,宜蘭縣有很多聚落,就是有很多鄉鎮。就是比較小的,村民聚集住的一個地方,落腳住的地方,就是鄉村、鎮,古代叫聚落。這是講我們的一個國家、城市、聚落。「眷屬」就是家親眷屬,我們每個人都有家親眷屬。國城、聚落是講我們居住的一個環境,是依報,眷屬也是我們的依報,是有情的依報;國城、聚落是無情的依報,就是器世間,家屬是有情世間。「珍寶」,包括我們一切的財物,我們的房子、車子,我們銀行的存款,你股票買了多少,你有多少黃金、銀子或者古董,動產、不動產,凡是有價值的都包括在珍寶裡面。

  講到自己的正報、依報這些環境,我們受用的這些珍寶,法藏比丘修菩薩行,他就是「都無所著」,重點在這一句。對於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都不會去執著。不執著也就是說不放在心上,不著相,並不是離開這些國城、聚落、眷屬、珍寶,不是離開這些地方,你也離不開,就是不執著。不執著這個是我所有的,他沒有這個執著。所以對於依報正報他不執著,不著這個相,他心就清淨了。如果執著,那就很苦,放不下。實際上,世間人總是執著這個是我所有的,有我、我所。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沒有我,更沒有我所。我都沒有,哪裡會有我所?我所有的,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財產、我的土地、我的建築,有沒有這些?有,但是你不要去執著是我。我們現在這一切只是暫時提供我們使用,你說這個房子登記我的名字、我的所有權,只是暫時給我們使用支配,我們不可能永遠去擁有,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很清楚。這個事實擺在眼前,但是世間人總是迷惑顛倒,總認為我可以永遠擁有,執著不放。關鍵在心裡上的執著,這些事並沒有妨礙,並不是說叫你不能住在房子,你這一切統統不要,你要丟也丟不掉,你離不開這些,這些事沒有妨礙,妨礙的是心。這些事我們可以去受用,但是不要去執著,不要放不下。所以過去有人都是移民到外國,現在講,先辦永久居留。大家想一想,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輪迴裡面,哪一個有永久居留?不都是住個幾十年就走了?走了,這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這一切當然也帶不走。自己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還能帶走嗎?所以「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能夠帶走的就是業,善業帶領我們往生三善道,惡業帶領我們往生三惡道;我們念佛,淨業帶領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唯有業隨身。

  無所著,表現在六度上。你無所著,這些國城、聚落、眷屬、珍寶,怎麼去處理、怎麼去對待?就是『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恆」這個字就是說恆常,就是長時間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六度之行』,來『教化安立眾生』,這個是我們大家要能夠這樣來學習。六度第一度是布施度,六度第一度布施是對治慳貪。我們眾生都有慳貪的煩惱,慳是慳吝,自己有的不肯施捨,這是慳吝;貪,自己沒有的想貪求、想求得,這是貪。布施就是對治我們的慳貪,布施是我們修行能夠得到佛法功德利益第一個要修的。布施為什麼在六度擺在第一?就是要從這裡下手,布施。布施度也可以涵蓋其他五度。六度每一度都含攝其他五度,但是第六度智慧這一度是很重要,所以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好像手腳,智慧(就是指般若智慧)像眼睛。我們想一想,我們一個人有腳、有眼睛,如果你沒有智慧,你修前面這五度如盲,如盲就是說好像瞎子走路,這個也很危險。瞎子走路,沒有眼睛,前面有個坑洞他沒看到,走過去就掉下去了。所以前面五度是像腳,智慧就像眼睛。所以前面五度有般若智慧才叫波羅蜜,才能到彼岸,才能證得無上菩提。如果沒有般若智慧,你修前面這五度,只能得到人天福報,不能出三界、了生死,因為著相。著相布施,只能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三界,不能了生死、成佛道。所以必須有般若智慧,修前面這五度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道,才叫做波羅蜜。如果沒有第六度這個般若智慧,前面五度只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能叫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這個就不叫波羅蜜。這樣修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你定功再高還是在三界,定功修到最高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出不了三界,因為沒有智慧,雖然得禪定,不能超越。所以智慧就很重要,智慧就是金剛般若,《金剛經》講的就是智慧。

  布施是我們現前可以修的,我們可以一面修五度,一面學習般若智慧,多聽《金剛經》。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又分內財、外財,外財就是我們身外之物,這些一切財物布施給需要的人,幫助別人,這外財布施。內財布施,就是用我們的身體、時間、體力,我們現在講做義工,做義工就是內財布施。「法布施」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佛法就是出世間法。人家願意學習,我們不能吝法,要提供給他。就像我們現在印經流通,我們沒有版權,歡迎流通,愈多人聞到佛法愈好,這是布施佛法給一切眾生。世間法有利益於眾生的,各行各業好的技藝、技術,人家願意學習,也樂意去教人,毫無保留,這是世間法的布施。世間法的布施得世間的聰明智慧,出世間法的布施得出世間法的聰明智慧,這是法布施。第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施與眾生無畏,眾生有恐懼、有恐怖、有不安,遭受種種災難,我們能夠去布施安慰,幫助他遠離恐怖不安,這個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也很廣,無畏布施最具體的就是吃素,吃素是無畏布施,因為吃素就是不殺生。你說眾生你要把牠抓來殺,牠恐怖不恐怖?我們去殺眾生沒感覺,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被人家抓去,一刀要殺我們,我們會不會恐怖?太恐怖了。為什麼我們殺眾生,都沒有去想到眾生牠會很恐怖呢?所以要有慈悲心,無畏布施就是慈悲心。

  要有慈悲心,吃素是不殺生,所以我們自己吃素,勸人吃素。勸人吃素也要有善巧方便,他還不了解,你勸到最後是反效果,要有善巧方便,先讓他了解,這樣人家才敢來學佛,等他了解,他自然就會吃素了。所以過去台中蓮社李老師在世的時候,他有三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去受戒,第三不勸人出家,他三不勸。勸大家來聽經,歡迎來聽經。聽經,道理他聽明白了,你要吃素、要去受戒、要出家,那是各人自己發心,所以他有三不勸。要勸人吃素,也要把吃素的道理講給他聽。一般人就是你以身體健康來分析,一般人比較容易接受;如果你跟他講因果,恐怕他就不相信,他就更排斥,得到反效果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勸人總是要讓人家能回頭,他能接受,當然首先我們自己做起,這個是最重要的,做給別人看,身教為先,言教為輔。

  所以吃素是無畏布施。其他比如說人家生病去安慰,勸他念觀音;或者人家要生產,我們多勸她念觀音菩薩聖號,幫助她生產順利;生病要去找醫生,勸他念觀音,能找到好的醫生,求觀音菩薩加持,病也會好,這個都是無畏布施。人家不敢走暗路,陪他走;或者裝路燈,讓行人照明。凡是能夠幫助眾生遠離恐怖,這樣的都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在菩薩當中觀世音菩薩他是代表,所以觀世音菩薩在經典上又稱為「施無畏者」,他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只要眾生能歸命,都能得到解脫。在我們《無量壽經》後面「大士神光第二十八」也講到,若眾生「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所以我們勸人念觀音,把《觀音感應錄》送給人看,這個也是很殊勝的無畏布施。這個無畏布施是最圓滿的,勸人念觀音菩薩。現在我們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也在製作「尋找觀世音菩薩」,這個都放在網路上,歡迎大家收看。現在已經放到第九集了,大家可以點來看,知道各行各業都有觀音菩薩示現在裡面,幫助眾生遠離恐怖。急難的時候皈依觀音菩薩,必定能得到菩薩的加持,解脫這些恐怖、災難。

  財布施,我們淨老和尚做一個具體的給我們看。就是他剛學佛,聽方東美教授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跟方老師學哲學差不多半年,就有一個蒙古的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跟他學佛。最初見面的時候請教章嘉大師,因為聽方老師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怎麼樣我可以很快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向章嘉大師問了這個問題。當時章嘉大師給他回答,不是馬上回答,大概坐了半個小時才說「有」。很慢,說了個有。我們師父又急著,有,什麼方法,趕快講。年輕的時候比較心浮氣躁,章嘉大師的教學,當你心浮氣躁的心靜下來,回歸到心平氣和,再給他講。所以又停了十分鐘才給他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又問,從哪裡下手?後來又慢慢給他回答「布施」兩個字。聽到布施,我沒錢,怎麼布施?他說你一塊錢有沒有?一毛錢有沒有?這個倒有,多就沒有。那你有一塊就布施一塊,一毛就布施一毛。所以他就依教奉行,章嘉大師跟他講,今天給你講六個字,你去修六年。他真的認真修,剛開始修,很難割捨,但是勉為其難的修,修到最後就很自然。修了半年之後他就有感應,需要的東西、需要的經典,都會有人送來。所以他原來的命運是乞丐命,我們師父老人家他自己講,叫人家算命,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後來遇到善知識給他指導,認真修學,遇到方東美教授介紹他學佛,遇到章嘉大師奠定他學佛的基礎,布施;後來到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年。所以往後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特別講經說法,以法布施為主,這個當中當然有財布施、無畏布施。所以認真修學,原來四十五歲的壽命延長到九十六歲,去年才圓寂,你看壽命延了五十一年,這個很稀有,四十五歲的壽命延到九十六,這個是現實的改造命運的一個案例。要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必定能得到這個殊勝的果報,改造命運,就是修布施。章嘉大師教他的修布施,所以他一生就是修布施,所以得到這麼殊勝的果報,這個都是給我們做證明,做證轉。

  持戒,這裡六度這個持戒是廣義的,這個持戒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律儀戒,像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像《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這個有條文的,屬於律儀戒。從五戒開始,這是屬於律儀戒。攝善法戒,就是凡是善的要去做,不做就犯戒,這叫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是凡是善的都要持,戒律條文裡面沒有的,但是凡是善的,包括各地的這些善良的風俗民情,國家的法律規章,你進到道場人家的規約,在儒家講禮,這些都要遵守,這都屬於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饒益有情戒),就是說對眾生有利益的,豐饒的利益,叫饒益有情戒,對一切眾生有利益的這些事也都要去做,不做就違背了這個戒。。在小乘國家,他們只持律儀戒。大乘,像北傳佛教,這三種戒都有。持戒也是布施,持戒是布施惡業,布施是放下的意思。

  忍辱,布施、持戒,忍辱擺在第三個,有了布施、持戒的基礎,忍辱才能修。這個排列也不是說等我布施修好了、持戒修好了,再來修忍辱,不是這個意思,也是可以同時的,是排列的一個順序。其實忍辱也是布施,布施什麼?布施瞋恨心,布施就是放下。《金剛經》講「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忍辱,忍受別人無端的毀謗、侮辱,這個都要忍。海賢老和尚是我們的榜樣,海賢老和尚我們看他的光碟,收電費的電工跟他收錢,他只問一句,這個月的電費怎麼比上個月多那麼多?我們也沒用那麼多?電工不容許他問,給他兩個耳光,他就趕快把錢拿給他。旁邊的居士看到不服,要找他理論。他說不要計較,出家人、修行人要修忍辱,不要跟他一般見識。他是一個很具體的修布施、持戒、忍辱,修六度的一個具體的榜樣。我們在生活當中大家都必須要忍,如果一點點都忍不了,恐怕走到哪裡都很難跟人相處,做什麼事業也很難有成就。所以這個忍辱之外還有忍耐的意思,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這個都是忍辱。

  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有進無退。做什麼事,都是需要精進,精益求精,要深入、要提升進步,無論佛法、世法都一樣,都要精進。禪定就是心要定下來,戒定慧,定是一個樞紐,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我們要開啟般若智慧,這個也是前方便。我們淨老和尚勸人,用讀經的方法、念佛的方法,《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就是修定,戒定慧一次完成。定到一定的程度,自性的般若智慧豁然就開悟了。智慧就是第六度自性般若智慧。

  以上這個六度,就是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的時候,以這個「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菩薩怎麼過日子?就是以這個六度在生活、在過日子。菩薩在生活上他表現的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們凡夫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人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出家在家、男女老少,明白這個道理,這個心安住在六度上,每一個人都是在修菩薩行。自行化他,以這個來教化安立眾生。眾生心有不安,不知道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特別現代人,人生毫無目標、毫無方向,很可憐,所以就用六度來教化,來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就是無上菩提,住於佛道。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