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聞名得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5/2/9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1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是二O二五年二月九日,在我們中國傳統民曆乙巳年正月十二,還在春節期間。今天宜蘭念佛堂例行性一個月一次的三時繫念祈福息災超薦法會,今天新春我們開始繼續做護國息災祈福超薦法會。上午這個時間,我們還是繼續來學習去年還沒有講完的《無量壽經.發大誓願》的經文,我們去年講到第二十四願「蓮華化生」。我們接下來請大家翻開經本,下面的頁碼是三十三,旁邊是二十三,「發大誓願第六」,從第一行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段經文有三願,就是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這三願。第二十五是「天人禮敬願」,第二十六是「聞名得福願」,第二十七是「修殊勝行願」,一共有這三願。這個三願也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發了這個願,第二十五願是天人禮敬願。『我作佛時』,法藏比丘在因地發願,我作佛的時候,也就是說將來我成佛的時候、作佛的時候。『十方眾生』,這個「十方眾生」就是所有眾生,這個就不止我們人道的眾生,十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十方眾生就是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切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一個也沒有漏掉,十方眾生。
『聞我名字』,這個「名字」就是我們一般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聞」,聞這個字有見聞,還有聽聞。我們眼睛看到這個佛號,耳朵聽到佛號,念佛的音聲,這是聽聞。見聞、聽聞,我們從這個名字的意思來講就是佛的名號,「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你見到了、聽到了。如果廣義來講,這個「聞」也包括經典,像《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還有其他大乘經典,有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經典,你接觸到了、聽到了,這個也是聞。我們聞,聽經聞法,這個就對阿彌陀佛的名字就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所以這個聞也包括我們讀經、看註解、聽講經,這個也是都包括在這個聞裡面。所以「聞」這個字,它的意義也是深廣無盡。
「聞我名字」,佛的名字(就是佛的名號)是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眼根」,也「永為道種」,就是你有因緣,你見到了、你聽到了,佛的萬德洪名這個名號,這個善根種子(我們一般稱為金剛種子)落在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當中,就成為金剛種子,就成為將來我們成佛的種子了。所以《妙法蓮華經》裡面也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進入寺院塔廟當中,你念一句南無佛,將來都會成佛,這個就是金剛種子。
因此過去在台灣佛教界,有很多人發心把佛菩薩的名號寫在鐵板上面,早期用鐵片,用這個鐵片寫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寫佛菩薩的名號。右上角就寫三個字,比較小的,「請常念」,當中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左下角,落款的地方,「增福慧」。「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左下角就是「增福慧」。所以過去早期很多都是做這個鐵片,用鐵線綁在電線桿。後來就改成貼紙,那個紙印有大大小小的,那個紙也可以貼在電線桿,貼在門上。如果做的比較小的,過去先師淨老也做了很多這個小的,給人家貼在車上,讓很多人他有機會看到佛號,特別在外國,就貼在車上,讓他看到這個「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佛號,就是聽人家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的音聲聽進去了也幫他種善根,這個金剛種子也幫他種下去了。縱然他排斥,他現在業障很重,他排斥、他不接受,他聽了不歡喜,甚至有人還毀謗的,縱然他毀謗,但是佛號還是聽進去了,還是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面,成為金剛種子了。將來有一天他的業障消除了,這個金剛種子、這個善根也慢慢會成長,到了成熟的時候,他就成度了。所以我們不怕他不接受,甚至不怕他毀謗,怕他接觸不到。接觸不到,他就沒有這個善根種子,將來就沒有得度的因緣。所以過去先師淨老發起印這個,到處送,到處貼,海內外,包括我們出國的行李都做那個圓圓的,貼上去。早年先師到美加,到美國去弘法,每一次去都帶很多結緣品,所以我們老和尚就印了很多,這個圓的「南無阿彌陀佛」的貼紙,貼在行李上,這樣我們比較好認,也不會行李被拿錯。另外一方面,給人家看到,給人種一個善根。
甚至做成T恤,他在美國看到年輕人穿的都印了青面獠牙,那些妖魔鬼怪,他說那個給人家看了很不好,所以就印在衣服上,讓人家種善根。有人也提出不同的看法,這個不恭敬。的確這個是有兩方面的說法,如果給人家種善根,那這個也是有功德。當然這樣做是比較不恭敬,但是給人種善根這個功德還是有的。因此,我們現在也就不用這些,現在電腦網路都放佛號、放佛像,現在這個手機就很普遍,你把佛號、佛像放上去,讓人家可以看到,現在這個就更方便。像我們網站都有佛號、有佛像,有緣的人他有點進來,也幫他種個善根。
今年我們華藏也是例行性在台北國際書展參加展覽,昨天是新書發表會,TVBS記者問我說,我們今年的書展亮點是什麼?我就指著上面寫的六個大字,先師淨老和尚提字的「南無阿彌陀佛」,我說那六個字就是我們的亮點,我說這邊的書攤統統沒有這六個字,只有我們這裡有,這個就是我們的亮點。有這個佛號,我們在這邊書展是加持,加持那個地方。因為那些書展,實在講,這個書,現在那個內容怎麼樣我們不知道。如果不好的書,你人看了會中毒的,思想中毒、見解中毒。所以那邊那麼多,形形色色什麼知見都有,《彌陀經》講見濁,濁就是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知道不能污染,但是精神、思想、見解的污染,現代人他不知道,不知道這個比身體污染更嚴重,中毒了。這個中毒會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一般食物中毒會傷害我們的身命,但是法身慧命比身命嚴重太多了。
所以現在這個社會,開放的社會,言論自由也沒有管制,真妄邪正都有,所以很混濁,一般人他也很難去分辨,很難去辨別。因此我們參加書展,我們也不是做生意、做買賣,我們也不是賣書、不是要賺錢,都是供養大眾的。我們擺在那裡目的就是在一個很混濁的水缸,注入一股清流。就是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給我們的開示,「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什麼是清珠?就是這句佛號是清珠,那整個都是濁水,這句佛號是清珠。所以我給記者講,我說我們的亮點就那六個字,我們老和尚寫的那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那六個字永遠是亮點。所以經過那邊的人,他看一眼,給他種個善根,縱然他沒有來請書,但是他有經過,看一下,這個也幫他種善根,這都屬於「聞我名字」,你見聞了、聽聞了、接觸到了,接觸到「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了。
下面,你接觸到了,『歡喜信樂』。你接觸到,很歡喜,這有善根,而且就生起信心。「樂」是好樂,就是很有興趣來聽這句佛號,很有興趣來聽經聞法。這個樂,好樂,就是他有興趣,他想進一步來了解,甚至來參加念佛,那這個就更深入了。有興趣來聽聽經,或者找跟阿彌陀佛相關的經典來看,這個都是屬於「歡喜信樂」。『禮拜歸命』,這個「禮拜」是表恭敬,「歸」是皈依,「歸命」就是我們整個身心、身命都皈依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唯一的一個皈依處。我們整個人的一生身命,我們都皈依阿彌陀佛,一般在經典上講叫「盡形壽」,盡形壽是講我們這一生的壽命,這個階段。實際上講是盡未來際,未來際就沒有時間的限制,統統是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以清淨心,修菩薩行』。這個清淨心的標準也有等級的,如果照一般經典講,你真正清淨心,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得清淨心。我們經題,「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清淨,標準就是你證阿羅漢果,斷見思惑。平等是菩薩,菩薩斷見思、破塵沙。如果法身菩薩,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達到清淨平等。這個覺,法身菩薩,分證覺,到圓滿成佛叫究竟覺,那就是佛了。
這裡講清淨心,我們從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是第一個目標。一般法門,你要修到斷見思惑,斷乾淨了得清淨心。這個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很難達到這個標準。我們念佛法門要求沒那麼高,其他法門它的標準,無論你用什麼法門來修,它條件是一樣的。只有我們修西方淨土法門,這個標準降低,這個清淨心就是你不用斷惑,你伏惑就可以了。伏惑就是我們念佛這個佛號得力了,能夠伏住我們貪瞋痴慢的煩惱,不讓它起現行。現行就是發作,這個煩惱沒斷,但是像用石頭壓草,把它壓住,就伏住,它不再長起來,這個叫伏惑。一般法門都要斷惑。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有伏斷跟滅斷,兩個不同的層次。滅斷,難度高;伏斷,當然比滅斷要容易。伏斷,你有一點功夫,你伏得住,不讓這個煩惱起現行,不要讓它發作,好像我們身體有病,這個病根沒有斷除,但是把它控制住,把這個病情控制住,它不發作了。淨土法門,有這樣的功夫,你信願念佛,念到這樣的功夫,決定這一生往生西方淨土,往生淨土就超越六道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叫橫超三界,所以它比其他法門容易,但是也有它最低的一個條件。比其他法門容易,不用斷煩惱,斷煩惱,真的,我們是做不到;伏煩惱,我們還可以勉強來達到。
有清淨心,你有伏惑,「以清淨心」,能夠伏住煩惱,讓貪瞋痴慢不起現行,這樣來修菩薩行。這個修「菩薩行」,什麼是菩薩行?菩薩行就是六度萬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菩薩的六度,就是菩薩行。以清淨心來修菩薩行,不是以煩惱心修菩薩行,我們以煩惱心修菩薩行。我們凡夫大部分都是以煩惱心來修,修布施也是煩惱心,修布施也要跟人家比賽,比賽誰錢出得多。這個比賽,這個真有,這個在佛門裡面,有人愛面子,他的心就不清淨了。所以修菩薩六度萬行,修菩薩行跟清淨心,實際上講,以清淨心修菩薩行。我們心還沒有清淨,那能不能修菩薩行?還是要學,我們還是要學。這個六度萬行,你修得如理如法,那你心裡就會得到清淨。
像過去先師淨老剛學佛遇到章嘉大師,他問章嘉大師佛法這麼好,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先生跟他講的),他就請教章嘉大師,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章嘉大師給他回答,「有」。那有,怎麼修?「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他聽到布施就想到沒錢,做個小公務員,三餐糊口就勉強,哪有多餘的錢去布施?章嘉大師就跟他講,一塊錢有沒有?一毛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那你有多少就布施多少,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所以章嘉大師給他講了之後,又給他講,這六個字你去修六年。他回去真正的修布施,一毛一塊,剛開始布施好像割肉,很痛苦。剛開始很勉強,但是勉為其難的修,修了半年慢慢就習慣成自然。後來修了三年,真有感應,真的財布施得財富,他需要什麼,都會有人送來。所以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身心世界。先從外面的,身外之物先放,然後再放內心的這些煩惱、憂慮、牽掛。
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這個戒有狹義的、廣義的,有條文的是律儀戒,這是狹義的解釋;廣義的,所有的善都要修,惡都要斷,這叫攝善法戒。第一是律儀戒,第二個攝善法戒。第三饒益有情戒,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你有因緣遇到就要去做,沒有因緣不要去攀緣,但有因緣遇到了,一定要去做。這個戒有三方面,都要去持這個戒。我們在末法,在家、出家能夠把五戒十善做到,就是現代的聖賢。我們不要講太高,講得太高,好高騖遠,做不到,那沒有意義。我們還是要務實,我們能做到五戒十善,在現前這個時代就很難得了。這也是過去先師淨老提出來的,包括《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個統統是戒,這個叫攝善法戒。第三忍辱,修忍辱也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忍辱包括忍耐。忍辱是最大的侮辱都能忍,也包括我們做事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做事情要耐煩。做事情如果不耐煩,心浮氣躁,這個脾氣很容易上來;如果你心平氣和就不容易發脾氣,這個也要修。
第四,你有前面這三個,就是要持續、不中斷,要精進,才能得禪定,心才定得下來;心定下來才能開智慧,才能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六度萬行就是菩薩行。如果你能夠以清淨心修菩薩行,清淨心如果我們標準提高一點就是你有般若智慧。這個六度要有般若才叫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但是外國文法是倒裝的,它是「彼岸到」。像我們說先喝水,他們說喝水先,就是倒過來的。波羅蜜,在我們中國人的文法叫「到彼岸」,印度人就「彼岸到」。「到彼岸」就是到家了,成佛了就到彼岸,到涅槃的彼岸。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如果你沒有般若,你就到不了彼岸。你雖然修六度,只能得人天福報;或者你修得更好的,能斷見思,證阿羅漢或者辟支佛;提升到菩薩,就是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就是他還沒有破無明。所以這個清淨心它有等級不同,最高的就是般若波羅蜜,用真心。我們現在,先講我們凡夫目前還做得到的伏惑,用清淨心你來修六度。『諸天世人,莫不致敬』。如果你在五濁惡世,六道裡面修六度萬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就是天人禮敬,這一願就是「天人禮敬願」。
下面經文,『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這個一願就是第二十六願,「聞名得福願」。「若聞我名」,聞我名就是歡喜信樂、禮拜歸命,就是聞到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現在講念佛的人,聞名,他見聞、聽聞,聽經聞法、讀經、念佛、打佛七,修行功夫也達到伏惑這樣的一個標準。「壽終」就是命終,這一生壽命結束了,「生尊貴家,諸根無缺」,生到尊貴家,不會生到邊地,會生到有佛法的地方,我們現在講貴族。「諸根無缺」就是六根具足,不會缺手缺腳的,或者眼睛瞎了,耳朵聾了,他是諸根無缺,這個就是聞名得福。
這一願,念佛不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為什麼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因為有的人念佛,他來修行,修得很不錯,吃素、持齋、放生、修福,做種種功德,也常常參加打佛七,甚至念了幾天幾夜不睡覺,愈念精神愈好。那怎麼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我們看了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就明白了,雖然用功念佛,但是沒有信願,他只有行。好像那個前面那個錄影機,信願行三資糧,那個三腳架,缺了兩條,只有一條站不住。所以蕅益祖師講,如果沒有真信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句佛號縱然你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銅壁一樣,也無得生之理。你念得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但是會生尊貴家,會諸根無缺,會生到有佛法的地方,繼續學佛,會得這個人天福報。
為什麼會念佛不能往生?因為念佛是念佛,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你不想去。每一個人都說我想去,下面要問一句,真的嗎?我們也想去,但是這個世界又放不下,這個就不是真的想去。這個世界你放得下嗎?這些親情、這些財產,我的名譽、我的地位;出家人,我的信徒、我的寺廟,種種的這些放得下嗎?這個你不願意放下,那你願生極樂這個心就不是真的。雖然口頭上都要放下,內心深處一樣也放不下,這個就不能感應阿彌陀佛臨終來接引。反過來講,你有真信切願,你真放下,真相信有西方淨土。中峰國師講,相信有極樂世界,我們相信聖言量,相信佛講的決定是真的,不懷疑。相信我遇到了,我往生就有分,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在《淨土聖賢錄》有個公案,有一個老太婆,她去寺院問老和尚說,人生老病死這麼苦,怎麼樣才能解脫?老和尚就給她開示,就是要信願念佛,要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解脫這個苦,要放下。那個老太婆就說,我年紀大了,我要念佛求生淨土。回去就把她家的鑰匙都交給兒子、媳婦去管,她就不管了,放下了,自己在小佛堂念佛。念了一年也沒有感應,再去問老和尚說,我念一年了,也沒有消息,但是我都放下了,我那個鑰匙什麼統統交出去了,我都沒有再管了。老和尚給她講,他說妳身沒有在管,妳心還在管,妳那個心還是放不下,還在牽掛。那個老太婆聽懂了,對!心裡還是牽掛兒女、兒孫,這個身是沒有去管,但是心還是有罣礙。她說我現在真的要放下,從內心深處真正放下,不再牽掛了。後來再念了一年,感應佛來通知,預知時至。就再去寺院給老和尚致謝,她說師父你講的沒錯,佛已經來通知,我什麼時候要往生了。從內心深處真正放下。
所以這個公案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我們這一生真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只要具足真信切願,你佛號沒有念到理一心、事一心,那個難度高,沒有念到功夫成片也能往生,只是品位低一點。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淺深。這個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好像那個三腳架,缺一條腿都不行。因此,念佛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你看這裡,雖然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命終之後,你會生到尊貴家,諸根無缺。所以我們去幫人家助念,佛力加持,他死的時候很難看,後來愈念臉色愈好,愈安詳,就是佛力加持,會幫助他消業障,往生善處,往生人天善道,會生到有佛法的地方,再繼續學佛。這是「聞名得福願」,聞名你就有福,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下面一段,『常修殊勝梵行』,這句就是「修殊勝行願」。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會生到有佛法的地方,繼續修行。「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梵是印度音譯過來的,就是清淨的行,清淨行就是梵行。所以來生會再遇到佛法,這個是聞名,無論怎麼樣,他總是得利益。不管你願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你能夠聞到名號,多念佛,消業障、增福慧,這個是肯定有的。當然最殊勝的福報,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度眾生,這是最究竟的福報。如果念佛,他還不想往生,得到這個福報,這肯定有。
這句佛號,在《彌陀要解》蕅益祖師也給我們講,無論你至心念、散心念、有心念、無心念,只要佛名「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將來就是依這句佛號而得度脫。你現在還不想往生,將來總有一天你會想去的,所以這句佛號不管你是怎麼念的,只要你念了就好,念了這個善根種子就種下去了。所以念得愈多愈好,佛號念愈多念好,累積淨土資糧。因此我們也鼓勵大家多念佛,打佛七、多聽經,當然我們是希望這一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一生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信願要加強。往往我們念佛人只注重怎麼念,要念到怎麼樣,這個信願他疏忽了。因此《彌陀經》、《無量壽經》,我們這個經文都要念得很熟悉,我們希望這一生大家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信願行要具足。如果你說來生來世,那當然你念佛跟阿彌陀佛結緣,總有一天你會往生的。所以《彌陀經》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經發願的,已經往生了;今發願,現在發願,現在往生;當發願,將來發願,將來往生,這個經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所以關鍵在信願,念佛功夫淺深是品位高下。總之你沒有具足真信切願,念佛也決定得福,決定有好處,也是將來得度的因緣,就是依這個善根種子而得度。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學習這三願。我們新春,希望我們諸位同修在今年新的一年,我們淨業大家都有所提升、有所進展。這個淨業就是信願行,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