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在出離心上下功夫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4/9/8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15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二頁,第四行,從「我作佛時,國無婦女」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段經文有三願,第二十二願「國無女人願」、第二十三願「厭女轉男願」、第二十四願「蓮花化生願」。「國無女人願」就是西方極樂國沒有女人。過去有一些女眾同修,她們有一個疑問,說這個好像輕視女眾,為什麼沒有婦女?極樂世界它是沒有婦女,沒有女人。有男女就有很多煩惱,所以在極樂世界,女眾往生也是都轉成男身。因為在極樂世界,沒有婦女就沒有男女情愛這個事情。我們知道我們娑婆世界六道裡面,男女的情愛也是大煩惱。
下面這句講,『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這是第二十三願「厭女轉男願」。有一些女眾她不喜歡女身,她想要成為一個男子。這在很多經典都有,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如果你「厭患女身」,求地藏菩薩來加持,你也可以女轉男身。但是地藏菩薩他又多了一句,他說如果你不厭患女身,來生你得到的女身是端正富貴。這個地方是講厭患女身,如果地藏菩薩這段經文再來補充,那就很圓滿了。因為佛並沒有硬性規定,沒有絲毫勉強眾生,都是因為眾生的需求,佛滿眾生的願,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不是佛規定的要怎麼樣怎麼樣,都是應眾生的需求,佛來了,滿眾生的願。佛也是根據眾生的需要、需求來發願,不是為他自己發願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這一願關鍵就是「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這三句是這一願的關鍵。「若有女人」就是假若有女人,她「聞我名字」,我名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聞」的標準就在下面,「得清淨信」。我們現在也都有聞,但是我們有沒有得清淨信?清淨信就是《金剛經》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有沒有得清淨信?如果得了清淨信,發菩提心,這是此地「聞我名字」真正的意思。所以這個「聞」裡面含有得清淨信,發菩提心。第一個是得清淨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本經也講,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我們要得清淨信,實在講也不容易,因為是難信之法,我們總是有疑惑、有懷疑。這個信難,持名念佛這個法門行不難,信難,所以佛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都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有懷疑。因此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無非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這個道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徹底明白,你疑就斷了;疑斷了,清淨信自然就生起來。所以在《淨語》裡面講,「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道理搞明白了,疑惑斷除了,信心就深了,不再半信半疑。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都處在半信半疑的情況,因此經教我們還是要長時薰修,要聽經聞法,這是從明理來斷疑。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老實念,念到心清淨,自然就不懷疑,清淨信自然就生起來了。老實念,也不是我很認真念佛就是老實念,我一天在佛堂念多少個小時就是老實念,這是念佛的形式,內心深處還是有懷疑。這個懷疑,特別是有事情來的時候,信心就動搖了。沒有事的時候似乎都相信了,沒有懷疑了;一有事情、有問題,疑惑就現前了。這個過去我們也講得很多,因此這些問題來的時候,是考驗我們信心到底有多深?我們信了幾分?所以道理沒有清楚,肯定有疑惑。
念了這麼久,為什麼得不到像經典上講的效果?關鍵還是在信心的問題,總是有懷疑。所以要斷疑,一個是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從經教來斷疑。像先師淨老他是從經教去斷疑的,深入經藏。另外一種人就是他老實念,念到疑根斷了,念到跟阿彌陀佛相應,他自然就不懷疑。但是我們現在都是沒有老實念。什麼叫老實念?我們也沒有搞清楚,以為我每天在佛堂念二十四小時,那就是老實念,這個未必,不一定。如果進了念佛堂不出來,就是老實念,那我們也看到很多人他去閉關,他去念了,還念不到三年,他就念不下去了。為什麼念不下去?因為沒有老實念。所以老實念,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你真正老實念,你跟佛就感通了。感通,你怎麼會懷疑?你怎麼會念得沒有味道?怎麼會念得枯燥無味?你不會了。另外一種人,他念佛是想求一心,這個也不老實。趕快念,我要求一心不亂,有一個求的念頭就夾雜在裡面,也不老實。有的人還沒有得到一心,他就想要見佛、見菩薩、見光,要什麼感應,有這個念頭也不老實。所以這個情況很多,就是說你發心來念佛那個心態、那個動機,自己要先認識清楚。有的人念佛,他是想要得到名利的,讓人家讚歎的、讓人家恭敬的,這個也是不老實,你夾雜這些那就不老實。因此要老實念,說實在話也不容易。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看到真的有老實念的人,他的確也不要經教,他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能真正老實念,他就念到明心見性,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我們看到早年的鍋漏匠,他是老實人,他師父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他就老老實實念,門都不出,真放下了。他不認識字,所以他老實念。一般講,知識分子比較不老實,懂得太多了。不認識字的是不是全部都老實?那也不一定。早年我們華藏圖書館有來一個女眾,大概六十幾歲,花蓮人,沒有讀什麼書,她來就是幫忙打掃,做這些勞力的事情。她來要求出家,事先還沒有給我們老和尚講,我當時做當家,第一個就先來問我,她想要出家。我說你年紀這麼大了,在家修不是一樣?你來道場做義工就好。她說她要學鍋漏匠,有什麼苦差事她來做。她也不要去受戒,要學鍋漏匠老實念佛。當時出家眾還少,後來我們老和尚跟館長從美國回來,我就給老和尚報告,給館長報告這個事情,館長也同意,道場多一個人來幫忙也是好事。後來有一些比較年輕的陸陸續續出家了,出家他們都去受戒了,她看了就哭了,她說她也要去受戒。我說你當初不是說你要學鍋漏匠嗎?現在怎麼變心了?看到人家受戒,她受不了了。所以知識分子不老實,沒有讀書的不代表就一定老實,這個要過去世有深厚善根才行。
不老實不能裝老實。過去莊傳法師還在家的時候,去新加坡請老和尚給他寫一個匾,題字「老實念佛堂」。我就給他講,老實不容易!我說你去試看看,看看你能不能做到老實?當然老實念佛是我們要學的,不是說我們聽到老實,我們就很老實,不是這樣的,千萬不要誤會。老實是一個標準,它有條件的,不是我一天到晚在這裡,我念了多少佛、拜了多少佛,我就很老實,不一定。你念佛、拜佛這是形式,但是你內心深處並不相應。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佛七開示說,「念佛不改心,猶如說空話」。你要改變你的心理,改變你的心態;如果你這個心不改,你就不可能老實。要改心,改什麼心?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講這些話,也是要有善根的人他才聽得進去,沒有善根的人他聽不進去,他不能接受的,不能體會、不能理解。我就要硬著這麼幹,那要等到哪一天他業障消除了,他才會回頭。因此「信」這個字,「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信不容易。不要以為我們現在都信了,我們現在不能說不信,但是沒有真信,半信半疑,我們現在的狀況就是半信半疑,你信當中有夾雜懷疑。我們對這個世間的愛染沒有放下,你就不可能老實。對這個世間有愛染,你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怎麼會生得起來?你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你留戀這個世間,你放不下這個世間的情執,這些名譽、地位、財產;出家人放不下道場,廟很大。廟很大,都是發願來世再回來廟裡面當和尚,他並沒有發願要去西方,現在很多都是這樣。那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別人怎麼樣那是別人的事,關鍵是我們自己,我們是怎麼樣的心態?要真放下才行!
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在《大經科註》講得非常多、講得非常透徹,過去聽不明白,我現在才稍微有點明白。所以過去先師淨老講,他說我講經,真正聽懂的人不超過二十個人。為什麼?那個聽懂的就是他真放下了,那個就聽懂了。你還沒有放下就還沒懂,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捨不得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還沒有懂,沒真懂,真聽懂了就真放下。因此我們現在的功課,教理還是需要的,這些祖師大德的開示還是很重要。行策大師是我們淨宗的十一祖,先師淨老的《淨土集》節錄他的法語。他說念佛人如果沒有真正的信心,沒有信願,只是念佛、吃素、放生、做好事,這是世間的善人,念佛你種善根,不能往生西方。不能往生西方,你在佛門做這麼多好事,來生你會得人天福報。得到人天福報,福報一現前,一享福他就迷惑顛倒,那個煩惱習氣就增長,就造罪業。罪業造多了,福報享盡了,第三世就墮三惡道,甚至墮到地獄去了。所以行策大師講,只差一闡提一步耳。差一闡提就是差這世造五逆十惡要墮地獄的,他今生死了就墮地獄了。那你念佛、吃齋、修善的人死了之後,來生會得人天福報,你會得到富貴,得到富貴就容易迷惑。有幾個富貴的人頭腦清醒的,他不被富貴所迷?《四十二章經》佛跟我們講,「富貴學道難」。大企業家、做大官的、做總統的,有幾個人他來學佛?在歷史上我們就看到雍正皇帝,他是學佛的,真正學佛,而且是開悟的。其他像宋朝,有皇帝是信佛的,也修得很好,但是昏君比較多,迷惑顛倒的比較多。那他怎麼能當皇帝?怎麼能當大官?過去生在佛門修福,一迷惑,一享福,不學佛了,被富貴所迷了,第三世就墮到三惡道去,所以這個問題嚴重,你要搞清楚。
以為我自己念得不錯,必定往生。現在我們給一般的同修講,那個家人往生極樂世界,這大多數是安慰的話。但是也沒有騙他,也是真話,為什麼?因為你聽到一句彌陀名號,你將來必定會往生,但是不一定是這一生,不一定是現在。來生來世,或者無量劫之後,那個時候深信發願,那個時候就往生。《彌陀經》我們常常念,「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所以我們說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也沒有騙他,當發願就當往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也是真的。但是就現前來講,我們總是安慰家屬,希望他這一生就去。我們做三時繫念,主要是度中陰身,中陰身他還不上不下,在六道不屬於哪一道,這個時候如果他善根發現,你這樣勸他,當他一個助緣,他在中陰身,他真正放下了,信願念佛,他就可以從中陰身往生。一般我們人斷氣,你如果念佛沒有真信發願,你臨終不能感應佛來接引,那就必定落入中陰。落入中陰,他必定要去找父母,找父母要去投胎,再去往生。如果罪業重的,經過陰司四十九天的審判,有的就墮三惡道了。如果家屬無知,給他造罪業,就加重他的業障,加速他墮三惡道的時間。所以我們這個三時繫念,黃金時期就是在中陰身。
所以這個得清淨信就比較難了,不是經文我們念一念就得清淨信了,就發菩提心了,不是這樣。你要真正深入,要明白、要懂,你才能轉變你的心,菩提心才發得出來。菩提心是什麼?覺悟的心。什麼叫覺悟?對這個世間沒有愛染。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出離心,也就沒有菩提心;你有出離心,才會有菩提心。一個出離心、一個菩提心、一個正見,是我們學佛,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三個根本。小乘主要自己出離;大乘,自己出離,也要幫助眾生出離。小乘就他自己出離,自了漢,他不度眾生;大乘就發菩提心,自利利他。菩提心在佛法,就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出離,出離什麼?出離六道輪迴,你要發這個心。就是要解決生死這個大問題的心,這個就叫出離心。要出離生死,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度眾生,這個出離心是最初步的。我們為什麼信願生不起來?沒有出離心。我們一天到晚口中都是在念,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我們的心並沒有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對這個世界我們放不下,我們有留戀,甚至有貪戀,情執深重。《無量壽經》到後面講,情執深重,雖作大福田也不能得解脫,被情執困住,要放下。情執深重就是沒有出離心,因此我們現在的功課,要先從出離心下功夫。
出離心就是心對這個世間沒有愛染。出離心的對面就是愛染,貪愛、污染,受到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污染。貪這些東西,這些愛染你放不下,那你出離心就沒有。沒有出離心,念佛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種善根,看哪一生、哪一世真正發這個心,那就能往生。出離心也是要有一些觀想,去觀察,起碼我們要去觀察。本經,《無量壽經》到後面,我們念的三十三到三十七品,這個當中就是講我們娑婆世界的濁惡,以及極樂世界怎麼清淨,兩個世界對比,讓我們有個取捨,要捨娑婆、取極樂。我們念是念了,念得很熟,不起作用,我們的心還是照原來的。為什麼?我們原來這個煩惱習氣,貪婪這個心都很熟悉了,無量劫都這樣,我們不用去觀,他自己就會冒出來,這很熟很熟了;我們現在出離心,念佛還很生疏。那怎麼辦?古大德教我們「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那個生疏的要慢慢讓它熟悉;原來很熟悉,慢慢讓它疏遠,我們慢慢功夫就得力,出離心就慢慢增長了。
一定要在這裡痛下功夫,不然我們這一生也是跟佛結結緣,來生來世再說,跟大家說真話是這樣。如果講一些恭維的話,必定往生,將來必定上品上生,也沒錯,總有一天你會往生,但是不一定是這一生。我們人很少,大家都長期來念佛的,講真話;我們到外面,一般就講方便話。人家請我們助念,「我爸爸是不是往生?」肯定往生,毫無懷疑。都斷氣了不往生了嗎?但是往生到哪裡,我們就不知道了。常常有人問我說,「我爸爸有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說我現在還沒去,等我去了之後我看,看到了再回來給你講。我也不能糊弄你,這個也是實在話,等我去;我都還沒有去,我也沒看到,不能給你保證。所以碰到這些,我們總是給他安慰,有時候要講些方便話,讓他心安,「一定去的,阿彌陀佛這麼慈悲,怎麼會不接引你爸爸往生?肯定要接引的」。你不要跟他講太多,講到這裡就好了,你不要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他聽了又要傷心半天。所以有時候人要講真話,有時候講方便的。像佛講經說法,真俗二諦,真諦就跟他講真的。講真的,聽懂的人很少;講俗諦,一般人他比較容易理解。所以發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
第三個是正見。這個見也是很多層次的,同樣是正見,也不同。一般我們凡夫就是執實見。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執著這個世間是真實的,所以我們放不下,執實見。世間六道凡夫都是執實見,執著這個世界是真的。《金剛經》給我們破除這個執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有生有滅的,物質的、心理的、抽象的,不相應行法,百法列出九十四種,統統是好像作夢一樣。「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也常常講,講的也頭頭是道,但是我們內心深處還是認為這些都是真的,一樣也放不下,一樣也扔不掉,要叫我們放下非常痛苦,那就是執實。為什麼執實?《金剛經》這首偈我們很生疏;執著世間是真的,我們很熟悉。那你現在很熟悉的,你要讓他生疏,這是假的;《金剛經》很生疏,要讓它熟悉。這個要怎麼觀?你要從生活當中去觀。你跑到一個房間裡面在那打坐,你那個觀也沒有多大效果。江味農老居士他都修了二十年了,觀這首偈若有若無,他說沒什麼感覺。後來有一天他忽然悟了,他想到「一切有為法」,這一切,每天從早到晚碰到這些人事物,順境、逆境種種的,不都是有為法嗎?他有一天覺悟到,那我每天接觸到這些,從早到晚,都用這句來印證。遇到一件很順心的事情很歡喜,「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的,作夢一樣,不要放在心上;遇到很不順心的事情,是假的,不要計較,不要放在心上。甚至包括我們在佛堂共修,這也是如夢幻泡影,你也不要放在心上。這樣他就慢慢有感覺了,看經,眼睛也比較亮了,念佛也比較踏實,就是能老實念了。所以江味農老居士特別強調要金剛般若,你才有辦法破你的執著,不然叫你放下,難!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要放下。所以黃念老講,「般若為導,淨土為歸」。一切佛法,離開般若就變成世間法了。你沒有金剛般若,你就硬幹,那個叫盲修瞎練。道理懂得很多,講經講得天花亂墜,還是放不下,這個叫「說食數寶」,給人家算錢,跟自己沒關係。所以解而不行,增長邪見;行而不解,增長無明,都不對,要解行並進。所以金剛般若,我們也不能疏忽。一部《無量壽經》,從頭到尾都是金剛般若。大家只知道金剛般若講空,其實空有不二。法藏比丘建立極樂世界就是金剛般若,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凡夫執實見,我們都執著這是真的,所以你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你執著這一切都是真的。第一個身見,執著我們這個身體是我,佛跟我們講,那不是我,是我所。這個身體是假的,不要等送到火化場去燒了變成灰才知道是假的,現在就是假的。要常常觀,才起作用。所以我們現在要提升,我們這個佛堂《無量壽經》念了二十年了,不能只停留在讀誦,要受持才管用。讀誦為了受持,要起觀,要去修行,要解行並進。
第二個是外道見。各種宗教,心外求法,包括佛門裡面的心外求法也叫外道。佛門裡面的外道叫門內外,所有這些科學、哲學,這些統統叫外道見。心外求法永遠找不到答案,解決不了問題,要向內心求才能解決問題。這是外道見。第三,人無我見。就是小乘破了身見,他知道這個身不是我,但他還是執著那個法是有,他還執著法。所以小乘他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但是他還沒有明心見性,距離成佛還很遠。小乘知道我們這個世間無我、不淨、無常、苦空,他還有法執。但是大乘他就沒有了,人我執、法我執都沒有了。一部《金剛經》,前半段破四相,後半段破四見,就人我執、法我執全破盡了。所以小乘是人無我見,提升就是唯識見,唯有識,沒有精神、物質;再提升,中觀見、本淨見,最後大圓滿見。我們這一部《無量壽經》、《彌陀經》是圓頓法,大圓滿見。正見非常重要,正見當中有分人我見、唯識見、中觀見、本淨見、大圓滿見,也有分這個層次不一樣,這個見都是正見,有漸次見、有圓頓見。過去日常法師給我們上《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一天我們老和尚看到我在看那個書,他說這是漸次,我們淨土是圓頓的。都是佛講的,但是圓頓不礙漸次,漸次不礙圓頓,這《華嚴》的教理。
所以這一願,『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就是你不喜歡女身,到極樂世界都變男子身了。有一些女眾說,我很喜歡女身,那也沒問題,到十方世界,你愛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像觀音菩薩,他現女身比較多,你可以現女身去度眾生,沒有規定說你一定要男子身。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七寶池蓮花中化生,因為阿彌陀來接引我們往生,「九品蓮花為父母」,就是在蓮花中化生,這個就沒有中陰。如果你墮入中陰身就是找父母,就變胎生,母胎去出生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以上三願,「國無女人願」、「厭女轉男願」、「蓮花化生願」,都成就了,所以法藏比丘他成佛了,這三個願都能滿眾生的願望。
好!我們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今天跟大家學習這三願,下面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