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讀誦受持,依教奉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2/11/20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積功累德第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例行性的護國息災三時繫念超薦法會。今年五月、六月,這幾個月以來,在台灣地區的疫情比較嚴重,因此我們例行性的法會停了半年。今天接著繼續來做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我們今年已經到第十一月了,很快就過年了,一年即將要過去了。在我們上一次來念佛堂,以及在網路上跟我們同修大家學習《無量壽經》選講,因為我們做法會只有一天,這個時間原來過去都是恭誦《無量壽經》,最近這幾次我們同修大家希望悟道能夠跟大家分享這些淨宗經典,以及相關經典善書的一些心得報告,今天我們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選擇《無量壽經》第八品。
品題「積功累德」,這個我們平常也常常聽到,功德要累積。經文我們同修大家常常讀誦《無量壽經》也都很熟悉了,讀誦是為了受持。過去我也跟大家常常分享,就是我們不能一直停留在讀誦的階段,讀誦是為了要受持(受就是接受,持就是保持),我們要接受佛在經典給我們的教導,所謂依教奉行。依教奉行,要保持長久,不是修個兩、三天,也就不再繼續了,這個就沒有持了。持就是不放鬆的意思,持這個字提手旁,好像我們手拿個瓷杯(茶杯),你不能放鬆,你放鬆就掉了,這是持的意思。你看那個持,一個提手旁、一個寺,這個叫持。所以依教奉行,這是我們當前的功課,這樣我們才會提升,也才會進步。經讀得愈多愈好,讀誦加深我們的印象,才不會忘記。讀熟了,讀透了,我們對於經典裡面講的義理就會有所悟處。
悟什麼?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勸同修,《無量壽經》讀三千遍就開悟了。後有人讀了不止三千遍,五千遍、六千遍,上萬遍的,都大有人在。有人就去,我記得不止一個,就去請問我們老和尚,他說,師父,我都讀超過三千遍了,怎麼還沒開悟?沒開悟要怎麼辦?也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沒開悟怎麼辦?就繼續讀,讀到開悟為止。後來我們老和尚再解釋這個開悟,他說你開悟了,當然解釋得比較淺,因為一般人沒有那個程度,你講大徹大悟他也體會不到。所以就給大家開示,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就叫開悟。知道自己,我們現在都知道別人的過失,就自己的過失都不知道。覺得自己都沒有錯,都別人的錯,那這樣的人,以我們老和尚的開示,就是還沒開悟。開悟就是發現自己的過失,就叫開悟。怎麼發現?讀經發現的,經是一個標準,像一面鏡子來對照我們的心行,讀熟了,就知道自己的過失在哪裡,這就開悟了。這個開悟叫什麼?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證悟是什麼?你要透過修行,信解行證,要透過修行。修行是什麼?改過,把你的過改過來,那叫修行。你說這個淺嗎?不淺,能夠做到這個,的確是開悟了。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改過必生智慧」,那個智慧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我們大家都有智慧,每一個人都有,跟佛一樣的,為什麼佛的智慧現前,得在大受用、大自在,我們現在在六道輪迴,在受生死大苦?就是因為我們有過,這在佛經講叫煩惱,有煩惱障礙我們的般若智慧。所以佛法教學就開啟我們的自性,開智慧的。
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積功累德第八」,這個是講法藏比丘他在因地怎麼修行,他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我們看經文: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到這裡是一段。前面這一小段,從佛對阿難講,『法藏比丘』,這是阿彌陀佛因地,還沒有成佛,他是一位比丘。他是國王出家的,王位不要了,讓給別人了,他自己出家修行。在『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就是前面第六品的四十八願。發了這個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這個兩句是非常關鍵的。「真實慧」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勇猛精進」就是不退轉,有進無退。精,專精,有進不退。勇猛,他很積極的去建立這個莊嚴妙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他要成就這個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就是「住真實慧」這一句。住真實慧,真實慧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跟我們世間講聰明才智、聰明智慧不一樣,世間的這些聰明叫知識,不叫智慧。這個我們要辨別清楚,那個不是智慧。知識它只能解決一小部分的問題,而且這個當中還有很多副作用。世間的聰明才智,不是智慧,那個叫知識。講智慧就是般若智慧,為什麼?般若智慧是自性,性德。知識是從阿賴耶生出來的,跟智慧不一樣。
世間的聰明智慧,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叫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自性的般若智慧,叫世智辯聰。辯就是辯才,聰是聰明。某人辯才很好,很有口才,很聰明。像現在科學家就很聰明,但是沒智慧。為什麼?他創造出來了,他從意識心裡面出來的、發明的東西,所以有副作用。現在全球,你看氣候暖化。英國工業革命之後,就放棄傳統的這些農耕,都走向科技。科技不斷的發展,科技發展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整個地球自然生態都完全被破壞了。現在大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嚴重,能補救嗎?沒辦法。現在報紙常常在報這個。世間的聰明智慧發展出來,就有這些副作用。我們得到科技在生活物質上的便利,但是我們地球人類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代價超出我們所得到的,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得不償失。你得到的沒有辦法償還你失去的,失去的太多,得到的很有限,叫做得不償失。
我們看阿彌陀佛,他為什麼建立這個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科技是最高峰的,我們大家常常讀《無量壽經》都知道,想吃飯,飯就現前了,你要吃什麼它就現什麼;你不想吃就沒有了,也不要冰箱,不要怕東西壞掉。也沒有垃圾,大陸講沒有拉基,你不用去處理這些,清清淨淨的。你要衣服,衣服就在身上。你要到哪個世界去,蓮花就交通工具,就去了。這個身體是蓮花化生,沒有生老病死。你想要洗澡,水就來了,你也不用去裝一個水管、水龍頭。你要從頭上淋下來,那個水自動從頭上淋下來。我想從腳底沖上來,它就從腳底沖上來。你的溫度,你要涼一點、要熱一點,隨你的意在調整,你只要動個念就可以了。也沒有門牌號碼。所以把極樂世界那邊人的生活,這部《無量壽經》給我們介紹得很詳細。我們發願要去,這一生我們真的要拼的這個。在六道輪迴,這一生碰到淨土法門,又碰到《無量壽經》,這一生沒有去真的就很可惜,就不要留戀這個世界了。你看那個世界那麼好,『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那個土叫妙,什麼叫「妙」?就是這些。我們現在,我們的科技能跟它比嗎?
以前很多人看到《無量壽經》、《彌陀經》講的,佛教都講神話。現在隨著科技的愈來愈發展,現在很多人愈來愈不敢說是神話,因為現代科學家也發現,能量變成物質,物質變成能量,的確有這個事情,這個理論可以講得通,但是用什麼方法?不知道。的確可以,所以現在不敢說是神話。現在的科技,我們現在的科技,現在只有做到,像開汽車,你不用鑰匙,用聲控,喊一下就可以了。跟極樂世界比差遠了,怎麼能相比?為什麼世間頂尖的、聰明的科學家,發展這些副作用那麼多?極樂世界一點副作用都沒有,都沒有污染?我們現在這個地球科技的發展,講一句真話就是污染,五濁惡世。佛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不都跟我們講得很詳細了嗎?我們這裡是五濁惡世。什麼叫濁?污染很嚴重,叫做濁。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生理的污染,環境的污染,種種的污染。為什麼污染?科技愈發達,不是愈沒有污染嗎?那才叫科技文明,才叫進步。你愈發展愈污染,叫什麼進步?發展到最後是怎麼樣?地球毀滅,造成大災難。他們是從世智辯聰,知識發明的科技。阿彌陀佛是從真實慧,般若智慧發明的極樂世界,不一樣!差別就在這裡。
你看『所修佛國,開廓廣大』,廣大無邊。『超勝獨妙』,超勝一切諸佛的世界。『建立常然』,「常」就是它沒有變化。『無衰無變』,它跟我們娑婆世界不一樣。我們娑婆世界,他這裡講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大家要看清楚。當然上三土跟我們凡聖同居土不一樣,阿羅漢以上,菩薩、佛方便有餘土,明心見性的菩薩,一直到成佛,實報莊嚴土,那個他們也是有。真正要到實報莊嚴土才是「無衰無變」,方便有餘土,它沒有六道輪迴,但是還是有變化,比我們六道好。我們六道,凡聖同居土,變化大。《八大人覺經》佛跟我們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行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開頭就跟我們講,世間是無常的。你看這裡,「建立常然」,不一樣。我們這邊國土危脆,我們不要以為這個地球很堅固,我們台灣常常地震。危是危險,脆是脆弱。一個地殼變化,整個大陸就沉下去,海底的陸地也會浮上來,滄海桑田,桑田滄海。極樂世界不一樣,「無衰無變」,它不會變化的,永遠是這樣,四季常春,這個世界實在太美好了。我們現在沒有真正體會到,體會到一點點,千萬分之一,我看叫我們不要去都很難,一定要去的。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想去?你還沒有感受到。沒有感受到,就是我們《無量壽經》讀得還不夠,繼續讀。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這個就是講修因。上面是講他建立極樂世界一個成果。你要建立這個成果,要『積植德行』。在真實智慧前提之下來修因,以真實智慧做本修因,這樣就沒錯了。我們凡夫為什麼怎麼修都不對?這就不是從真實慧起修的。這真實慧,就禪宗講的開悟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它有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見道位,悟後起修,開悟之後,他才知道怎麼修,那個叫見道位;知道用心用對了,用自己的真心來修行。我們現在都用妄心在修行。再修道位,最後就證道位。禪宗講,破三關,是這個。修行,這是一個總的原則,我們要明白。根據真實慧來修,希望成就這樣的佛國,就要從修因。『於無量劫,積植德性』,就是積功累德。什麼是「德性」?修什麼?下面就講了: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兩句,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修。『不起貪瞋痴欲諸想』,「諸想」就是包括所有的這些妄想,貪瞋痴的欲望。這是從我們內心的,我們內心有煩惱,有貪瞋痴欲這些是煩惱。一般講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個是六大煩惱。「不起」,就是不要讓它生起來。不起要怎麼修?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這個妄念起來,怕我們覺悟太慢,太慢它會一直發展。如果覺悟得快,發現了,馬上消除,這個煩惱就不起。這個是對內心,起心動念,起這些念頭了,我們念佛人就用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叫伏惑,伏煩惱。斷煩惱有伏斷跟滅斷,我們只要做到伏斷,我們就有把握帶業往生。這對內心講的煩惱,不起,不要讓它起來。我們現在,我不想讓它起來,它就要起來。起來怎麼辦?「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在發脾氣的時候,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讓它不要起來。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就是不執著,這個是外面的。外面也是我們內心的煩惱去執著,有個對象,我們執著外面的「色」,美色,我們喜歡的,這個都叫色。「聲」,我們喜歡聽的,人家讚歎我們,我們很喜歡聽;人家毀謗我們,我們聽了就生氣,我們就執著了。那要怎麼修?人家毀謗,也如如不動;人家讚歎,也如如不動,你就不執著了。「香」,香氣的東西,不執著這個。現在有很多人喜歡那個香水、這個香水,我們也不要去執著這些,不要執著。這個香,我們做三時繫念叫「戒定真香」,那個才是真香。不要去執著外面什麼樣的香,戒定才是真香,不要執著外面那些香味,不要執著。這個「味」,也不要執著。這個味就是美味,我們現在講美味。我們吃的、嘗的,我們也不要執著。不要執著,這要怎麼修?就在我們吃飯的時候修,大家吃飯也是在修行,這個要對治我們的習氣。我們吃飯的時候,喜歡吃的,你不要貪吃,多吃一點,那就貪,貪這個味,執著這個味,你執著就起貪了;不喜歡吃的,就瞋恨。所以吃飯也是修行,吃飯也在修行。「觸」就是接觸,我們身體的接觸,細軟或這些比較粗糙的,也不執著。「法」就是我們心裡的意念,不執著外面這一切。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樂」就是歡喜;『憶念』,就是常常想到。『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他怎麼修的?怎麼修的統統在經典裡面。『行寂靜行,遠離虛妄』,「寂靜行」,清淨之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真諦門」就是我們剛才講依真實智慧,般若智慧。我們依般若智慧來植眾德本,這樣才能成佛;就是修福。『不計眾苦,少欲知足』。「不計眾苦」,佛要滅度的時候,弟子就問釋迦牟尼佛:佛,你在世,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了,我們以誰為老師?佛沒有指定說你們依誰為老師,佛講了兩句話,「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吃一點苦,吃苦比吃補要好。所以這個苦,「吃苦才能了苦」,海賢老和尚講,你要能吃苦才能了這個苦,你不吃苦就不能了苦。所以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人知苦,這個人就覺悟了。苦是我們的增上緣,知道這個世間苦,我們才會想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佛勸我們求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個世間太苦了,只有苦,沒有快樂的。苦是我們的老師,因為苦法藏比丘才會建立一個極樂世界,如果沒有苦他不需要去建立那個了,就是因為有苦。這個不是以苦為師嗎?《彌陀經》講,「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少欲知足」,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件衣服,一個缽;吃飯向人家去要飯,一天吃一餐;一棵樹只能住一天,你不能住第二天,怕你留戀那一棵樹,你執著在那裡,將來死了之後,就當樹神去了。所以佛示現給我們看,我們要學習,知道他的精神,效法他的精神,生活方式當然跟佛的時代不一樣,但是這個精神我們要抓住,我們在現前的生活環境,根據這一句,我們要怎麼修,要怎麼做。『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是善法、清淨法,為了「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就是給予眾生最真實的利益。
【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個『志願』,沒有疲倦的,不疲不厭。『忍力成就』,這個要忍,忍才有力量,才能成就。無論世出世間法,「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講的。你不能忍什麼事也不能成就,大忍得大成就,小忍得小成就,不忍就沒有成就。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
對有情眾生,怨親平等,都是常常懷著慈悲關懷。這個『忍』是關懷。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和顏愛語』,就是說表現在外面的顏色,和藹可親。這個「愛語」,對眾生有利益的言語都叫愛語,不一定說好聽話叫愛語。說好聽話,如果你講諂言,諂媚綺語,那個不是愛語,害眾生的,不是愛語。對他有幫助的話,像佛勸我們的,這個都是愛語。
『勸諭策進』,「諭」是曉諭,就是說明,講經說法來勸導眾生,眾生不明白,要勸。「策」是警策,「進」就是要進步、要提升,勸導眾生要提升、要進步。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恭敬三寶』,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恭敬三寶。我們入佛門都知道要先皈依三寶,三寶佛、法、僧。三寶,為什麼要恭敬?三寶出現在世間,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的眾生,才有脫離生死輪迴的機會。如果我們遇不到三寶,我們就沒有機緣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只有三寶出現在世間,我們才有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的機會,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為什麼稱為寶?世間的人最重視的財寶,金銀珠寶,這很貴重的、很珍惜的。但是佛法,佛法僧三寶,這個不是世間財寶能夠相比的。《金剛經》佛用七寶布施比喻,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個福報大不大?太大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多少!我們現在不要講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多大!我們現在就講一個地球的財寶布施,我們就覺得不得了,何況三千大千世界!無法計算的。大不大?太大了。但是不如有人把《金剛經》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一四句偈很短,一首偈。一首偈有五個字、七個字的,很短。你能夠給人家說一四句偈,那個福報超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而且不能相提並論。我們看到這個比喻,我們也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會有這種較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因為世間的財寶再多,它只能幫助你物質生活,幫助你解決物質生活的問題。財寶很多給你,你就沒有煩惱了,你就不生氣了,會不會?現在錢很多給你,那你就沒有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了嗎?你就沒有生老病死了嗎?再多給你,你還是有煩惱,你還是要生死輪迴。這個地球統統給你,你還是要死,講白一點就這樣。生死大事,你解決不了。這些財寶再多,解決不了生死大事,它只能解決你物質生活方面,讓你過得很富裕,不能幫助我們斷煩惱,不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法寶不一樣,一四句偈你懂了,你知道怎麼修了,不但能了生死,你就一生可以作佛,作佛得大自在。這個法寶,你世間再多的寶,怎麼能夠跟法寶相提並論?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比喻這個。我們現在讀到這部《無量壽經》,法寶中的法寶,我們要認識清楚。到街上,我們這部《無量壽經》要送人,人家不一定要。但是你拿一個金子要給他,可能他就會收了。這個就叫什麼?不識貨。這個才是真的,這個無衰無變,你才能永遠得到的。極樂世界,你才能永遠得到;在娑婆世界都是短暫的,無常。我們在這個世間能活幾年?大家想通這一點,前面佛為什麼教我們在這個世界要怎麼修?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我們欲望不要太多,在這個世間我們不要享受,要享受到極樂世界再享受,那才是真的享受。實在講,我們在這個世間的享受,那個還是苦,這個世間無常。佛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國土危脆」。所以有地震來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到佛這句「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不是給你講這麼清楚嗎?這個我們講就有感應,但是我們不要麻麻痺痺的,不能沒有感覺,要發願,這個世間不能住,要求生極樂世界,不要留戀這個世間,你什麼都帶不走。
在這裡教我們,法藏比丘他因地的修行,我們現在也要來學習。所以「恭敬三寶」,佛法僧。佛在世,這個三寶,化相三寶,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的三寶。佛三十歲那一年,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成佛了,我們這個世間有佛寶。在我們中國也有佛,就是惠能大師,他是中國的佛。在《壇經》講,曹溪有佛出世。什麼叫佛?每一個人都是佛,你自己就是佛。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教什麼?佛出現在世間為了什麼?《法華經》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叫一大事因緣?生死是大事。大家想一想,有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一個生,一個死。生死怎麼來的?為什麼有生死?這不是大事嗎?全世界的人,古今中外很多人在追求這個答案,都沒有結論,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這樁事情的事實真相。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回歸自性,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見誰的性?不是見別人的性,見你自己的性,這叫成佛。所以佛法的教學最終目標,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最終目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叫成佛,所以大家都是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出家在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佛。出家比較少,只有五、六個,其他統統在家人。所以無論你什麼身分,你只要明心見性,你就成佛了。六祖得到衣缽,他還沒有出家,他還是在家身分,但是他是佛了,他明心見性,五祖衣缽就傳給他,沒有傳給神秀。
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佛寶有了。到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個僧團出現了。佛門,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叫一眾,一個團體,僧寶有了。為五比丘說四諦法,開始說法,法寶。當年佛在世,叫化相三寶。佛不在世了,佛的弟子也都相繼入涅槃了,也沒有繼續講經說法,現在留下來的佛像,彩繪的、泥塑木雕的,這個叫住持佛寶。經典從印度梵文翻成中文,我們現在讀誦的這個經,中文經典,這是法寶,叫住持法寶。現在看到出家人,無論藏傳漢傳、南傳北傳、大乘小乘、男眾女眾,現這個出家形象,叫住持僧寶。皈依三寶不是叫你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外面的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皈依自性三寶。所以我們念三皈依,我們下午做三時繫念,最後也會念個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自就是自性,你自己自性三寶。還有一體三寶。這個三寶,我們現在就住持三寶來講,我們要恭敬。對佛像,我們要恭敬,要弄乾淨、擺整齊,對住持佛寶要恭敬。對經典也要愛惜,不要亂丟,不要弄髒了,經讀完要放在櫃子,乾淨的櫃子,恭敬法寶。對出家人也要恭敬,尊重僧團,僧團倫理。
我們在家護法,護持三寶、恭敬三寶,做給社會大眾看,人家才有信心來學佛,來接觸佛教。如果我們在家居士都瞧不起出家人,那社會大眾更看不起了,你們自己佛教徒都瞧不起了,學那個幹什麼?這樣會斷人家學佛的機緣,也是罪過。所以這個出家人他修得再不好,你也不要去講,你只要恭敬就好,你不要去學他那個不好的,不要跟他學,但是恭敬還是要恭敬,我們還是要有禮貌。所以我們每次做法會,也有一些出家人來,我們還是對他很恭敬,我們還是供養他,他是不是真的來念經?有的開始來,他也不是說跟我們做法會的。所以以前我到六輕工業園區去做三時繫念,我就給他們那些董事長、那些總經理、那些幹部講,他說師父出家人幾百人來,我說讓他來,讓你們跟他結結緣,你們這裡這麼有錢,多供養一些給他們。那個南傳北傳、老的小的統統來,我說都讓他們來,有的人來他也沒做過三時繫念,坐在那邊。我說就讓他坐在那裡,反正他要得到一點供養(我說不要太早供養,等我經念完再供養),最好他也要在那邊待,待在那裡。有的,我們念念念,他受我們薰染,到最後,他也跟著我們念了。不怕他來,歡迎他來。來,我們還是恭敬供養,不管他是什麼心態,我們也不要去講,恭敬三寶,做給社會大眾看。這個護持佛教的形象。
好,時間到了,這一品沒有講完,我們下一次再來繼續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