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老和尚的身教有聲書—七十三、慧劍居士講述  第八十三集  檔名:61-268-0083

  從第一次拜見老和尚到今天,已經十年過去了。末學每次去香港,只要老和尚方便,都會去拜見老人家。前後加起來應該也有數十次了。

  然而,要讓末學來寫一篇文字來記敘老和尚的日常點滴和行誼,卻仍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周易》上說:「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老和尚的言和行,已經完全融入到他幾十年的講經教學之中,他老人家的德風和行誼,我輩只能高山仰止,又何能名焉。

  末學第一次見老和尚是在二O一一年,那個時候老和尚剛剛在講席中提到《群書治要》一書不久,老和尚的身邊的弟子組織人員計畫將此書進行註釋和翻譯,組成一個註譯小組,我有幸參與其中。為了方便大家開展這一份工作,註譯小組在香港召開了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也讓我得以有緣拜見心中無比尊敬的淨公上人。

  我記得老和尚見我們是在一天晚上,當時註譯工作的會議已經結束,老和尚得知一群年輕人準備註釋翻譯《群書治要》,很歡喜,因此就特別安排了一個時間和大家見面。那個時候,老和尚每天講經教學,法務繁忙,時間安排得很滿,能夠專門見我們這些年輕人,大家自然很開心,而且當時有好幾位都和我一樣是第一次見老和尚,心中自然很激動。當時,老和尚講經是在香港的尖沙咀,那個地方也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日常辦公的所在,香港寸土寸金,地方非常狹窄,老和尚見客人的休息室非常小,我們一行有十幾個人,大家給老人家一齊給老和尚頂禮三拜。後來據老和尚的身邊人說,平時信眾給老和尚頂禮,老和尚總是說「不拜」,如果信眾拜了下去,就說「一拜」就好。我記憶非常深刻的是,那次我們給老人家「頂禮三拜」的時候,老人家完全沒有說「不拜」或者「一拜」,我們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老人家頂禮三拜。這樣的情況,在後來和老和尚的見面中,再也沒有遇到過。

  給老和尚頂禮後,大家坐了下來,因為空間狹小,非常擁擠,大家因為對老和尚心存敬畏,都不好意思擠到老人家身邊,最後讓我坐到了老人家的身邊。接下來老人家就給我們開示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群書治要》的重要性,語重心長的說,大家要發心,發和佛菩薩一樣濟世渡人的心,真正把傳統文化在自己身上落實,第一條就是要有誠敬心。一個人有十分的誠敬,就有十分的受益。很久以後,我纔明白,老和尚讓我們頂禮三拜,其實就是培養我們的恭敬之心。老人家那天的開示,隨著時間的逝去,具體的內容我能記下的已經不多,最令人深刻的,就是那第一次的頂禮三拜,卻是讓我怎麼也忘不掉的。

  多年以後,跟隨老和尚聽經學習,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佛菩薩還是老師,其實他們自身並不需要我們的恭敬,而是我們需要恭敬父母師長,這樣纔能開顯我們自性的寶藏。我們恭敬父母師長,乃至一切人,其實就是恭敬我們自己。

  有了老人家的勉勵,《群書治要》的註譯工作進展還算順利,半年多以後,初稿基本完成,因為末學從事出版工作,最後修訂定稿和出版的工作也由我來負責。《群書治要》原書五十卷,但是在流傳過程中闕失了三卷,頗令人遺憾。就在我們的註譯工作快要完成的時候,我們收到老人家的來函,原來老人家時刻惦念著這件事情,在講經之餘,翻閱經典,將《群書治要》中缺失的《左傳》(上)重新自原書中輯錄了出來。《群書治要》所闕三卷,除了《左傳》闕一卷外,《漢書》部分尚闕兩卷。看到老和尚的垂身示範,末學既是感動,也是慚愧。於是就不揣淺陋,自《漢書》中輯錄所闕兩卷文字,轉呈給老和尚,老人家閱後非常歡喜,令補入全書,於是闕失多年的《群書治要》得以補輯完全,重獲形式上的完整。令人感動的是,不久後,老人家還特地致函給末學,對末學所輯錄《漢書》兩卷的工作給予嘉許。這封信末學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著,這不僅是一位大德長者對一個年輕人的勉勵和鼓舞,更是一位仁者對中華文化典籍的守護的見證。後來,這部完整五十卷的《群書治要》出版了一套線裝珍藏本,老和尚歡喜地寫下了「真實智慧」四字,以此勉勵今人深入學習。

  不久後,《群書治要譯註》正式出版,末學親赴香港將書敬呈給老和尚,老人家無量歡喜。並勉勵末學要深入學習,不僅要深入學習、講解傳播經典,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落實。正是在老人家的鼓勵和教誨下,末學後來也嘗試學習和分享經典,陸陸續續作了幾百小時的習講,對經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甚至於也寫了幾本有關《群書治要》的書,還被國外的出版社引進出版。雖然還未能將經典完全落實在生活中,但是確實已經從中獲益不淺。

  從那以後,因為各種因緣,末學拜見老人家的次數越來越多,每去見一次老人家,總能讓自己內心增添一份對佛法和聖賢教誨的信心,或許,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加持」吧。

  如今,轉眼十年過去了,老和尚從八十多歲已經到了九十四歲的高齡。然而,老人家並沒有因為耄耋高齡而在弘法利生上有絲毫懈怠,依然奔走於世界各地,成立「英國漢學院」,尤其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淨空之友社」,將中華文化介紹給世界各國的大使們,於傳統文化之弘揚,實在功莫大焉。

  老人家晚年有一大夙願,就是希望將《群書治要》之後中國歷代典籍的精華會集成書,編撰一部《群書治要續編》。承蒙古聖先賢的護佑和老人家的加持,二O二O年,老人家九四華誕的時候,末學特別向老人家彙報,《群書治要續編》終於編撰完成,即將出版問世。老人家得到這個消息,無量歡喜,並以九四高齡,親自為此書作序。

  回想十年之前,因為《群書治要》的因緣和老人家結緣,無論是通過網路聆聽老人家講經說法,還是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老人家點滴教化,如果讓我用一個詞語來歸納,就是——慈悲。老人家常常說,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他不僅是說,更是在生活中完全做到,時時處處以「慈眼視眾生」。他不僅是佛陀的慈悲使者,也是守護中華文化的仁人。每當聽到老人家的開示,想起老人家的叮嚀,內心總是慚愧而又感動,慚愧的是,老人家所教導的,自己做到的,實在太少了。感動的是,這位慈悲的長者,他時刻仿佛在用溫柔的目光鼓勵你,鼓勵你努力去走那一條路,那條曾經是佛陀走過的路。也許一路泥濘,但是路上留下了一個個堅毅而有力的腳印,那是一代代的佛陀的弟子們的腳印,那是一條覺悟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