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老和尚的身教有聲書—序四 與老和尚二三事 / 楊大勇  第五集  檔名:61-268-0005

  一、初識結緣

  四十二~三年間,因戰亂初遷來台,每逢假日,家中時有同鄉、親友聚集,當時置物資艱困人心惆悵之際,母親也總以粗茶淡飯款以來者,不知何時家中來了一位陌生精瘦長者,並預留一小房間予他,俾便隨時入住。母親將愚兄弟三人叫至面前囑之:今後見徐先生應以徐老師尊之。

  徐老師者即老和尚,隨部隊單身在台,與父親結識於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本係廬江同鄉,顯格外親切,吾家在士林距老和尚任職處並不遠,父親邀老和尚假日來家中小聚,告以:時有鄉親,長者在座,均是大陸來台,他鄉故親,互道安康並遣鄉懷等語。這也開啟了吾家與老和尚數十年的緣分,尤其在下我對徐老師的好奇之外,更有一份亦師亦父的景仰與情

  愫。

  二、潛移默化不言之教

  四十五年的某月某天,愚兄弟三人在院中為一物誰屬,誰先玩爭吵不休,尤其在下我,雖行二但聲壯氣宏,欺兄壓弟,態勢鴨霸,儼然指揮者,爭吵聲卻驚動了在房內讀書的徐老師,師出來排解紛爭,問明爭吵因由,兄弟三人均各持理由,其實老師洞悉我們三個小搗蛋的心思,師:「出一題目,誰先答出來,誰先玩,你們三個寫出『讓』這個字。」慾望熾盛,在下我率先寫出「讓」字,遂得意自顧取走玩具,師復對兄與三弟言:大勇先寫對了,他就先玩,你二人就讓他吧!

  兄與三弟皆默然。明顯不公卻出於無奈教之。師用意《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儒家傳統棠棣友恭之禮。卻因愚的無知貪愚之念,完全沒有體會,猶怡然自得狀,非當仁不讓,實當讓未讓,當年勇六歲已啟蒙識字寫字,兄大為長我兩歲,弟大籌四歲。及長多年後才了解師之用心孤詣,兄弟相聚談及幼時

  懵懂未明生大勇謹記

  爭搶之事,彼此仍嘲訕愚駑不覺,更遙想並感念老師當年提點教化之德,退步原來是向前。

  頑石不化生大勇再記

  三、慈悲喜捨寬大無量

  老和尚暫居吾家應在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決定剃染出家,約有五~六年的時間,愚為四~九歲,距今已逾六十年之久,有些事記憶模糊,有些仍印象深刻,母親曾告誡愚三兄弟,徐老師居家之時,你等勿調皮吵鬧,見面時一定要叫人稱師有禮貌,然而母訓諄諄,愚等兄弟打鬧依舊,不如此好像不是成長的生活。印象裡老師行止不定,像游龍般見首不見尾,有時在家有時幾天不在,或上午在家,下午又不見了,引愚好奇之心總想親近或窺視其生活點滴,有時知道老師今日在房內,即悄悄推門露小縫,往內窺探,師正在看書,師:「大勇啊!」側首示意可以進來,進室內稱老師後,見室內陳設簡單,日式榻榻米地板,枕頭,被褥整齊鋪於地面,書桌椅子各一,有一置物小櫃,看得見的有許多書籍在房內。師自律甚嚴,很少與家中人一起用餐,只要在家定勤讀不輟求知探理,母親曾語我兄弟:「徐老師真乃讀書人,有古人之風。」在此數年期間

  也是師一心向學請益大哲方東美教授,依止章嘉大師聞法之時,記憶中,師謙謙有禮,言語平和,對晚輩吾兄弟等和善寬厚,師自持也儉,每以乾糧餅乾充饑果腹,最好的配以牛奶一杯,愚見之並且分食予我,至此常進師的房內,師必以餅乾數片分食,師有時出門在外,卻有意置餅乾於房內桌上,任家中小饞鬼自取之。師早在未出家之前,即已持真心無量之心,即使自己不寬裕,仍慈悲喜捨。蘇軾嘗云:「為鼠常留飯」。

  愚就是那隻偷飯的小老鼠。


  門牆外不肖生大勇三記

  勇按:師於多年後告知由於自持儉約,餅乾係託友人源自於在台美軍顧問團的援助物資。

  四、送師十里終須一別

  四十八年的暑假,很長一段日子未曾見到老師,有一天午後終於見到老師返家(編者按:自臺中返回),與母親在說話,但卻提著簡單的行李,似又準備離去,急忙趨前插話問道:「師又要出門?去哪裡?多久?何時再回來?」一連串無禮的問題,母親回我:「徐老師今天要出家了。」當時並不了解出家乃披剃入空門之意,顧名思義出家就是離家遠去的意思了,心中不願如此情景,小孩無法了解大人的事,急問師:「出家很遠嗎?可以跟您一起去嗎?」師回以:「在圓山,不遠,公車幾站,你想陪師去,能夠自己回士林否?師不能再送你回來!」聽後欣喜應諾,回望母親,母親頷首示意,成全了我與師多親近相處的時間,也成全了師生二人手牽手共行相伴十里凡俗之路。公車圓山站下,師牽著我,默默無言亦步亦趨的跟著師履,步行約十餘分鐘即抵臨濟護國禪寺,入寺門有一大片院子,師入寺內與寺僧相談,愚則在外等候,內心有著紛亂卻無意顧覽寺內景物,不久師復現,隨師至寺院西南側一古鐘樓下,師云:「今後就住在此鐘樓上,想來看師不必問人也可以找得到地方。」遂囑我早些回去,有機會再來並勉勵讀書立志等語。離情依依,師目送我轉身離去,未搭乘公車,逕自步行返家,一路上腦中忖思不斷:

  出家做什麼?為何要出家?為何要冷冷清清?為何要獨住鐘樓裡?眼有酸意,疑惑莫名。

  癡迷不覺生大勇四記

  附記

  1.(再訪師)師出家後近一年期間,曾數次再去看老師,多數得願,延樓梯爬至鐘樓裡,與師每對坐,相看少言,小孩坐不住,十幾二十分鐘即稟師欲下樓去,師每次都在自身克儉之餘,仍喜捨五角錢資愚回程,當年物價公車票一角,五角錢可購食豆漿,燒餅,油條兩次,師待愚生可謂寬厚有加。

  2.(古鐘樓)原鐘早已移至大雄寶殿側廊,若上鐘樓必須架木梯上爬,從底板掀開一小片木板而入樓中,面積約兩坪左右,以三~四個榻榻米鋪設,只見一矮腳小桌,師盤坐研讀,直到最後一次訪師未果,爬梯掀板後已人去樓空,悵然若失,包括五角錢。鐘樓為日據時期木造建築,現已重新整建底座與當年不同,台北市府訂定為古蹟保存。

  3.多年後與師重逢才了解當年師離開臨濟禪寺,為矢志精研經綸,弘法利生,再從學於台中雪盧老人會下。

  4.2009年炎夏,師甫自廬江湯池歸,暫居陽明山永公路,電話囑愚生翌日駕車伴隨師再重回臨濟禪寺,當年寺中居士念佛團仍有數位耄耋居士長者與師熟稔,早已率念佛團及四眾人等於寺正門候師蒞臨,景象莊嚴溫馨,師念舊情,再訪五十年前出家的起點。仍攜愚生相伴,別具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