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第三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10/12/1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46-0008

  尊敬的吳校長,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上好。這兩天我們很榮幸能邀請檳城鍾靈獨中吳校長,還有曾老師夫婦,就他們實踐傳統文化,推廣傳統德行教育寶貴的經驗,來給我們分享。所謂知緣、惜緣才能造緣,知福、惜福才能造福,能聽到吳校長、曾老師他們的分享,這是個難得的緣分,也是很好的福氣。所謂知恩、感恩,懂得報恩,我們珍惜這個緣分,就應該把幾位老師他們的愛心放在心上,他們的毅力,他們的堅忍、使命感,我們要領納在心上。剛好這個禮拜的勵志格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是曾夫子的教誨,而曾碧絲老師就是曾子的後代。所以剛好跟這個禮拜的勵志格言相應。而曾老師在教育這些同學的時候,最重視的也是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我們也感覺得到,在這個民族承傳的關鍵時候,都是孝子站出來把這個責任扛起來,所謂「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我們從吳校長的分享當中感覺到,他對他母親的教誨,以及母親的德行風範,他時時放在心中不敢忘。所以有孝心的人,不管他從事哪個行業一定盡忠職守。而且「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人,他一定有仁慈之心。所以我們看到校長在學校當中,把學生就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護,這是仁慈之心,根源從孝悌自然流露。

  所以《詩經》當中有提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孝經》當中又講,「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我們看到這些重要的經典裡面的教誨,事實上都是聖賢人他用一生真正把它實踐,把它註解出來,而我們這一生只要肯用心,也能夠達到這樣的人生境界。《詩經》這段話講到的,聖賢君子就像人民的福祉,他會帶給人民福分,為什麼?他心地善良,他的善心能喚醒身邊人的善良。校長的愛心能把孩子的慚愧心給喚醒,他願意改過遷善,這個孩子人生的命運就轉了。所以我們看,這個亂,庶是差不多,遄是很快,就是這個人,或者這個人心,這個社會的亂,很快就能夠停下來。尤其面對中學生,在他們那個年齡沒有很好的引導,可能人生就偏掉了。而一個中學生沒有教好,不只他的人生可能會毀掉,他全家人可能都要活在黑暗當中,所以浪子回頭金不換。而這些校長、師長,把這些青少年中學生能把他勸回頭,這確確實實是功德無量。我記得有一次遇到一位初中的校長,一位女校長,她們學校一個中輟生都沒有,輟學生都沒有。成績不好的跑到網吧,跑到一些地方去,她都把他找回來。他可以不學教科書這些知識,把這些聖賢倫理道德給他們娓娓道來,用愛心勸他們回頭。到她們學校是一個輟學生都沒有,這很不簡單。這個女校長剛好有機會參與我們的課程,我們請她給我們勉勵一下,她上台去兩句話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她說「社會愈亂,我們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不問難不難,只問該不該,該做的,「雖千萬人,吾往矣」,再怎麼難都是勇往直前,「任重而道遠」。

  而台灣的東森電視台也有到鍾靈獨中,去把他們落實《弟子規》的情況做個報導,這些經驗慢慢的也會傳到華人的地方。所以透過一個人的修身、齊家,這個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這樣寶貴的經驗再傳遞開來,能對社會、國家,甚至民族、世界帶來福祉。為什麼?因為做出好榜樣,每一個人都是希求幸福,希求更美好的人生。有榜樣了,他有信心,有榜樣了,他的善心就被喚醒。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缺榜樣,每個行業都有榜樣,那個風氣很快的就能帶動起來。所以為什麼孟子會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現在這個社會最缺什麼榜樣?不等別人做我們自己先做。社會缺好兒子、好女兒、好父親、好母親、好丈夫、好女婿、好媳婦、好太太,缺好的領導、好的校長、好的老師、好的企業家、好的官員、好的醫生、好的科學家,各行各業都缺榜樣。包含我們現在國內很多的政府帶頭來做,那真是民之父母。一個政府地區做好了,帶動全國效法,這是何等的功業!尤其在民族,確實像孔明先生的《出師表》裡面所講的,「危急存亡之秋」,這個時代再不承接下去,可能就斷掉。包含對世界來講,一個國家帶動來落實倫理道德的教育,他也能夠感動其他的國家。

  像我們馬來西亞的首相就曾經說到,都是最近說的,希望馬來西亞成為和諧社會、宗教團結的示範國。這個心量就不簡單。前幾天對著媒體,而且是對著很多馬來的政府、同胞,說了一句華文,大家猜猜看哪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簡單!所以「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有德行,整個人民有福祉了,整個人民會效法。所以這些經句,都可以變成我們人生的劇本。愷悌君子是有德行、有愛心,又非常和睦、平易,讓人很容易接近的人。這樣的領導者,這樣的校長、老師就像人民、學生的父母一樣。假如一個人,在家有父母愛護,學校都有師長愛護,到單位去,領導人也以父母的心來照顧、栽培員工,這個社會一定安定。所以慕賢當慕其心,我們這次也很有福氣,這麼多的長者,這麼多的志士仁人來給我們現身說法。內行人要看門道,外行人只會看熱鬧,看完熱鬧,可能回到家裡面去,見到人就說我跟你講:我可是看過許哲女士的一百一十三歲,你看過嗎?你看我跟她拍照的照片。這就是外行人看熱鬧,沒有把這個德行印在心上,反而拿照片回去搞名聞利養。我還曾經接到什麼照片?接到這些朋友們跟師長一起照的照片,然後送給我。我也搞不清楚他啥意思,他跟師長照的照片硬要塞給我,深怕天下人不知道,他跟這些大德照過相。

  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這個心有沒有在道中?老人家一直強調要進聖賢之門,一定要把十六個字放下,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要把名聞利養,這是虛榮心要放下。人家對我們的肯定跟尊重不是來自於我們跟誰照過相,我們跟誰相處過;來自於我們的自重自愛,來自於我們的言行跟經典相應,那個才是人家發自內心對我們的尊重。我們幹嘛去要一些虛的尊重?沒有意義的尊重,要把貪瞋痴慢放下,要把五欲六塵這些欲望、貪著放下。這十六個字放下了才到門口,還沒進去。所以從這些叮嚀都可以提醒我們,學習聖賢教誨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什麼?放下習氣的功夫。所有的經典,包含我們聽課,增加我們對道理的理解,理解完了要力行,力行最重要的是放下習氣。所以我們提到,首先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不隨順煩惱習氣就是要趕緊放下,不然它又冒出來。接著我們強調,要老實、聽話、真幹,這老實、聽話我們看曾子做得非常徹底。曾子的特質是遲頓,可是他卻有高度的成就,他是中聖,傳孔子的道統。夫子講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曾子聽完之後真做到,一生不敢傷害到自己的身體,讓父母多操心。我們自己想一想,有沒有因為自己的身體讓父母操心?所以行道首先從孝道,首先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開始做起。

  在《論語》裡面又強調,「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問孝,夫子這麼提醒他。這個疾從身體來講就是一些壞的習慣,這壞習慣每天在傷害自己的身體,父母看在眼裡都在操心。我們看每一句要落實,其實它義理都有深度跟廣度,我們得用心去體會。這些經句不能只落在一個名相上、一個知識上的學習而已,它們都是真真實實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謹嗜欲」,我們有沒有些嗜好會傷害身體的?喝酒、抽煙,甚至好色,這些都是對身體極大的傷害,有了就是不孝,因為父母每天看每天操心,憂能使人老。「慎飲食」,現在文明病一大堆,病從口入,吃出來的佔大部分。我們自己在飲食習慣當中,有沒有時時想著要節制欲望,要均衡飲食,不能吃壞身體。所以《孟子》講「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人生最大的一個事情,事奉父母。而這個事奉裡面,包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所以在各行各業盡心盡力,讓父母感到欣慰、感到光榮,這是事君,盡本分這也是事親。你到單位去不盡心盡力,還給人添麻煩,那父母每天很擔憂:孩子會不會又給人家添亂?所以說實在的孝包含一切,在哪個本分當中沒有盡到,都是不孝。夫妻不和,不孝;朋友不信,不孝;兄弟不和,不孝。為什麼?父母最希望的是我們成就道德,所以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什麼是人生必須要很謹慎的?這個守裡面守住原則,要非常戰戰兢兢在哪裡?守身。這個身健康要護念好,更重要的自己的名節、自己的道德。我們身體感冒了,受傷了,父母擔心可能是一個禮拜,可能是半個月、一個月。可是我們的德行有損,辱及父母,父母可能是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所以這個守身為大,守好自己的道德。太史公司馬遷先生講到,「行莫醜於辱先」,一個人的行為最差勁的、最不好的是什麼?行為有辱自己的父母跟祖先這是最不可取的。這些話對於我們省思自己力行孝道,都是非常明確,也是非常到位的教誨。

  而剛剛跟大家談的這裡,最主要的是在身體方面飲食,包含「慎寒暑」,天氣在變化的過程當中要慎重,不能夠太粗心大意,可能就感冒了。這寒暑,尤其春夏秋冬,什麼時間最容易感冒?秋天、春天的時候是吧?所以人最危險的時候是什麼?安逸、舒服的時候,最容易粗心大意,所以叫居安思危,人時時要慎重。所以到馬來西亞來容不容易感冒?冰天雪地我都經過了,這算得了什麼?有這種心念的人,保證三天就感冒,大家有沒有經驗?一講完大話,可能一走出門就出事。這個有時候也是感應,可能是冥冥當中的,這些聖哲人很慈悲提醒你。大家有沒有經驗?平常都做得挺好,突然想打混一下,馬上就被人家看到,有沒有這個經驗?有。倒楣不倒楣?告訴大家這是最有福氣的人。最沒福的是什麼?搞小聰明的時候都沒有人發現,最後他就覺得自己挺厲害的,就毀了。反而是偷偷才做了一件壞事,馬上被發現,這個人有大福,旁邊一大堆人在護念他,就被發現了。所以人生要知好歹容不容易?把好事當壞事,把壞事當好事太多了,人假如順著習氣,都把壞事當好事。所以最近大家一做壞事,馬上被人發現,恭喜你,你祖上有德,冥冥當中都在保佑你。

  這個還包含「慎思慮、慎煩勞、慎憤怒」,思多血氣衰,寡欲精神爽。你思慮太多了,每一次在那裡吃飯,你媽媽看著你,你的眉頭都是深鎖,飯吃半碗就吃不下去了,媽媽看了還是操心。其實說實在的,人要常常心能放空,他的思慮才會生智慧。常常一堆事擠在腦袋裡面,遇事都會慌張,驚慌失措。所以聖賢人,都是時時保持心的清淨,「淨極光通達」,人的心愈清淨,一遇到事情智慧就現前,思慮要少。煩勞,你做事情不能做到太疲累,一次把它做完,有時候消耗,人的體力過勞之後,要再調回來要好幾天。尤其像熬夜,熬一天要幾天才能恢復?可能要三、四天都不一定,所以這都要謹慎。包含生氣,這個對身體傷害都很大,那天有學長問到:高師兄為什麼一聽了師長講經之後,就不發脾氣了?我感覺最近幾位貴賓來給大家分享,大家問的問題都非常有水平,都是問到重點,這非常可貴。確實大家是希望來這裡好好挖寶,能學的絕不放過。為什麼能這麼快的把習氣斷掉?沒別的,孝親尊師。有孝了,他就希望自己趕緊成就德行,不能讓父母再操心;有尊師,珍惜師長的教誨不願意糟蹋,不願意讓老人家失望。就像「暖春」的小花,為什麼進步這麼大?小花說「她成績這麼好,她最喜歡看爺爺笑。」諸位學長,你最喜歡看誰笑?所以人學習能夠勇猛精進,沒有別的,常念父母恩、常念師長恩、常念國家民族恩。國家民族這麼大的危難,我還有時間在這裡蹉跎、在這裡放縱嗎?

  我們讀著《德育故事》,所有的先烈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把文化傳下去。現在到我們,我們可不能糟蹋了他們幾千年的承傳。包含時時不忘所有人生當中,大眾對我們的恩德,尤其我們走向踐行傳統文化,推展傳統文化的道路,多少老百姓,尤其是老人對我們很支持。記得我們在廬江的時候,有老人拿了一千多塊錢說要支持傳統文化。在他的錢當中有五角、有一塊,而且那個錢看起來都很舊了。後來我們了解,那都是老人家積攢了不知道多久的時間,全部奉獻出來,可能都是他的省吃儉用積累下來的。這老人的真心我們記在心上,我們不認真去落實、去推展,對不起老人的這分心。八月份在雲南,由雲南省委主辦的傳統文化的論壇,我們聽說還有他的父母臨終的時候交代,說只要傳統文化論壇到了雲南,就把我這一筆錢要捐出去。有人是拿著父母留下來交代的遺言,把這個錢送到主辦單位那裡去。所以我們走這條路,有多少的長者、大眾的信任跟支持,這個我們不能忘。這四個重要的恩德,我們時時放在心上。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的,老實、聽話,曾子傳《孝經》,而他自己確確實實立身行道。在《論語.泰伯第八》裡面有講到,「曾子有疾」,曾子生病了,「召門弟子」,把他的學生找過來,他生病都命在旦夕了,把學生找過來,告訴他們,「啟予手,啟予足」。讓學生來,你們把棉被掀開來,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因為深怕自己不能落實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終身都是這樣「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以「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到他臨終的時候,他才安心的說,我不會因為身體受傷了,讓父母操心,我也不會因為德行不好而有辱父母了。代表他一生守自己的健康跟德行,他真正做到,到臨終都不敢懈怠。而且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他孝道,他是真正把身體跟德行,最後都能圓滿還給父母,不辱父母,而且是非常的謹慎。曾子給我們的榜樣,時時就是一心敬慎,恭敬、謹慎,所以他能成就道統。我們現在處處都是放縱、都是隨意,這個要提升德行太難了。「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要立住自己的德行,不遵守這些五倫、這些生活禮節,他伏不住他的習氣跟煩惱。而且曾子臨終的時候,還不忘抓住教育自己學生的機會,這一分承傳道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到他斷氣以前都不敢忘記,都把夫子的教誨傳給有緣的人。

  而我們之前跟大家講到,真幹表現在哪裡?這個真幹第一勿自欺,第二懂得務本,第三真幹是從最難的地方下手,第四可以從起心動念下功夫。而這個勿自欺,我們剛好上一次,有講到一個在明朝非常著名改造命運的故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俞都先生從小就是博學多才,他腦子裡的聖賢教誨非常多,十八歲就考上秀才,他不是不懂道理。可是立身行道,這些教誨是拿來落實的,不是拿來講,也不是拿來教人而已,他自己還開私塾。後來他也很幸運,遇到灶神爺來給他提點,當然灶神爺提點他得要受教才能得力,他得要珍惜這個緣、這個福才行。一提到灶神爺,這個在幾千年來老百姓都有拜灶神。在天地之間人所見的是非常有限的,比方說人的可見光,它的範圍可能只有這一段,但是整個宇宙間光的頻率,比這個可見光長的不知道有多少,比這個可見光短的又不知道有多少,怎麼可以說我們看到的才是有,其實這個態度就已經是太傲慢。科學求真,藝術求美,宗教求善,這叫真善美的人生。但是現在要冷靜,藝術是求美哪裡美?是透過藝術提升人的修養,寓教於樂,人一看那個心裡愈莊嚴、愈善良,這叫藝術。假如這個東西一看,邪念在心中都調伏不了,請問大家這叫藝術嗎?這叫群魔亂舞。什麼藝術?我們不要被這個社會的洪流,沖得連一點判斷力都沒有。

  現在都好多事情講得好聽得不得了,什麼自由、平等、博愛,這是好的理念。可是沒有德行的時候,自由叫什麼?叫放縱,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沒有德行的時候,平等是什麼?是傲慢。我跟我爸爸平等,我跟總統、跟首相平等,我想罵他我就罵他,是不是平等?平等是尊重每個人的本善,是去成就每個人的善。不是反而在這個口號的背後,每個人心性都愈來愈偏頗。假如這些口號是對的,是真正有把口號背後的義理講清楚,我們這個社會會愈來愈亂嗎?這個時代就是一大堆口號沒講清楚,然後都被誤解,最後就是強詞奪理。而博愛也要找到愛的原點在哪裡?「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最講博愛的地方,難道是最有愛心的地方嗎?最講法律的地方,難道犯罪率是最低嗎?這些都是要我們把它想清楚的,不然似是而非一大堆。最講I love you的地方,離婚率最低嗎?大家想想看,我跟大家保證,講I love you最多的地方,離婚率相對高,為什麼?人愈活愈表面,只會講不會做。我們父母那一代I love you連一句都沒講,都是道義、都是情義,為自己的妻兒,眉頭沒有皺過。你說那豈是只會在那裡花言巧語的人,能夠做得到的?「巧言令色,鮮矣仁」。現在人都把時間花在怎麼把話講得很漂亮,讓對方一聽好高興,都很膚淺。所以拉回來什麼是真善美?求真就要保持一個虛心的態度,而不能說我沒看到的就是沒有,那太傲慢了。所以大家注意看,現在的人,他在某一個領域一直研究之後,慢慢的他就瞧不起人,他最大,他最懂。所以博士的離婚率最高,這個都很反常,博士是念書念這麼久的,應該愈有修養,怎麼連夫妻都相處不好?因為他在一個領域當中一直深入,慢慢的就覺得他是最懂的了,長了傲慢心。天地這麼浩瀚,我們還有多少東西不懂。

  所以古代的天子,他很清楚其他的空間還有生命,叫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其實以人類來講,你們見過外星人沒有?看過飛碟沒有?聽說不少人看過。說實在的這個天地,這個宇宙間的人,我們還不清楚,還看不懂,更何況其他空間的生命?所以天子懂得不只人跟人要和睦相處,人跟這些不同生命也要和睦相處,要尊重。所以天子立七個神,讓人民來恭敬、尊重,在《禮記》裡面都有教導。《禮記》當中講到尊重,一是司命之神,二是中霤神,三是泰厲、國門、國行、灶、戶,這七神。所以在《中庸》裡面夫子談到祭祀,「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我們連續好幾年幾百個同仁一起祭中華民族萬姓祖先,當下連男人都忍不住流淚。為什麼?深刻感受到祖先真的來了,真的來關愛我們、來庇蔭我們。那個感覺,就好像見到了好久不見的爺爺、奶奶、父母一樣,眼淚自自然然就流下來。這個司命是管人的命運,中霤是管人的房子、房間。泰厲是指這些帝王去世之後,沒有後代祭祀,天子當下來祭祀,其實都是仁慈之心。以前的天子,他也曾經對這個國家社會有功勞,他們沒有後代了,他來祭祀。國門,一個國家有門戶,有門神。國行,國家的道路都有天地鬼神來守。還有每戶人家有灶神、有戶神。一般的老百姓,這是天子祭祀七個神,老百姓一般都是拜灶神多。這幾千年來老百姓所做的,都是依據經典的教誨在做的。

  俞淨意公之所以有這個福氣,主要還是他非常恭敬灶神。而當灶神爺跟他講他的問題,是「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也算是直截了當把他的問題指出來。這一週大家寫心得,我看了很感動,很多的學長不等灶王爺講,沒有等灶神爺來講,自己都把自己的問題寫得清清楚楚,這很可貴。人貴自知,自知的人就會自重,自重而後人重,很多善的因緣就會來協助我們。因為我們自知,我們願意接受別人的勸諫,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當然俞公一開始還是不能接受,我都落實了這麼多年,怎麼說我一點善都沒有?灶王爺也是有備而來,調查得很清楚,馬上告訴他,你這幾年來這麼多人來給你考察,只看到你的「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諸位學長,我這樣念的時候你們知道,速度會不會太快?從你們的眼神看好像是可以接受;假如我快了,你們可能眼睛就會這樣。這個褊急就是特別容易火氣就上來,然後心胸太小很容易看人不順眼,褊急念。「高己卑人念」,這就是傲慢,自己厲害,別人都差。「憶往期來念」,腦子裡就是在那裡想著以後的事情,操心以後的事情,這就是貪心,這個心就常常在那裡擔憂,在那裡白操心、亂操心。其實「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才是明白人,憶往期來念。還有「恩仇報復念」,心裡面還常常記那些恩恩怨怨,有恩仇報復這就是瞋恚心很重。我們學儒要學孔子,孔子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我們跟夫子鞠躬鞠了那麼多,連老人家最重要的修養,我們都沒記在心上。

  結果點出來之後,這個俞都先生才真正承認。當然灶神爺也非常仁慈勸勉他,你從今開始,盡力去行善,念頭統統往善的一邊去下功夫。哪怕這件事自己能力不夠,幫不上忙,心裡面也要一直祝福他能事情做成,純是一顆善念。講完之後,灶神爺到了灶旁邊就不見了。他從那一天開始,也是很下功夫,可是修道也不容易,修道非帝王將相所能為。當皇帝的,當大將軍的,十萬大軍給他團團圍住,他很勇猛直接騎著馬去取對方將軍的首級,毫不畏懼。可是你叫他少吃肉,他不行,你叫他少發脾氣,他沒辦法是不?所以戰勝別人一萬次,不如戰勝自己一次。什麼是大英雄?能調伏習氣的才是功夫。所以他雖然很有心要斷惡修善,但是很多壞習慣還是忍不住。最後他非常懺悔,到了觀音大士的像前磕頭磕到流血,然後發誓「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期許自己。「倘有絲毫自寬」,有一絲一毫的放縱、苟且,自寬是自我寬恕,「永墮地獄」,這個心還是發得很勇猛。所以講到這裡我們深入的來看,什麼樣的心境才是真幹?真,真的話沒有絲毫的自欺,沒有一絲一毫的夾雜才是真。幹,沒有一絲一毫的自我寬恕:這個沒關係,這個沒什麼了不起。這就是自恕。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們好,不只沒有去肯定、去效法:何必這樣子?太麻煩了。這個都是自恕,給自己合理化,不認真依教奉行。還有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這才是幹。所以要達到真幹的心境,得要真下功夫,真下決心,永不回頭。所以他說永墮地獄,我假如再苟且偷安,就是這個下場。

  結果他真下功夫,三年之後達到,「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相隨」,他只要起念頭都是善念,都是去幫助別人,三年達到。後來改變他的命運,三年之後,當時候的宰相張居正先生,就請他到他們家教他的孩子,因為他德行非常好。後來他也順利考上舉人,考上進士,三年改命運不簡單!結果考上進士,當時候的一個公公請他到家裡來,公公收了好幾個義子,突然其中一個義子出來,他一看非常熟悉,很驚訝,很像他八歲走失的那個兒子。後來就請他把鞋子脫掉,看他足底有沒有那個痣,結果一脫下來,果然是他兒子。你看三年之後命運轉過來,後來就把兒子找到。對人生感悟很深,官也不做了,帶著兒子回家鄉去,大力的弘揚倫理道德。最後他的兒子,你看他本來五個兒子死四個,一個也不見了,最後找回來了,他兒子結完婚連生七子。他自己也活到八十六歲,很長壽,這是給我們真幹的一個好榜樣。

  再來,務本,那天我們也有談到什麼是本,什麼是本?孝是本。每個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有瓶頸突破不了,根出了問題,一定是孝道有虧,所以怎麼學感覺上不去。真的,沒有僥倖的,沒有偏差的,一定是根出問題,為什麼?「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一個人孝心開了他的德行,性德流露,他對人都是愛敬。對人還有厭惡、傲慢,這個都是孝心還沒有完全打開來。《孝經》這些話,對我們觀照自己的修養很有幫助。這個務本,所有聖賢的學問都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在儒家來講「不學禮,無以立」,人守禮穩重了,他的心性時時都在定中,定了之後才能開慧。所以下功夫處要持戒、要守禮,人一不守禮,心常常都是傲慢、慌張,定不了。

  所以夫子講到「君子有三戒」,這都是從本上面去下手,「少之時」,年少的時候「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所以你說一個人不調伏自己的色欲,不節制,他怎麼會定得下來?一看到美色,整個心就非常的混亂,整個就被色給牽絆住,他怎麼會有定慧?「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人到了中年之後,男人跟男人之間有時候會較量,人家做得好:有什麼了不起,我也可以做得比他更好。不懂得欣賞,反而形成嫉妒、障礙、破壞,就麻煩。這個鬥其實就是好勝心、嫉妒心,這是很要警戒的。我怎麼都說男人?突然感覺好像磁場有點不是很穩。請教大家,這個問題確實要請教,這些女的企業家之間有沒有這個現象?有什麼了不起,兩千萬,我五千萬給你看,有沒有?還是有,男生、女生都有,這些習氣都還是很容易起來,人這些習氣起來不可能有定、也不可能有慧。「及其老也,人年紀大了,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什麼事患得患失,比較來、比較去,比子孫,比外在的這些物質條件就很累人,每天就在那裡憂慮,在那裡不平,這人生就很苦了。

  所以我們看以前的人樂天知命,知足常樂。現在人欲望太多,都牽絆著他,牽到什麼?連死都不放下是不?你看以前的人睡著睡著就走了,這個叫考終命,好死;現在的人牽掛一大堆死不了,在那裡拖啊拖啊。這都是告訴我們,人什麼時候練不貪得、不貪求?隨時。好,諸位學長,現在你就死,你有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你們沒反應。蔡老師,你咒我。我是假設嘛!告訴大家,人生是無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誰能保證自己能活多久?所以佛陀曾經問學生,生命有多長?有學生說幾十年,有學生說吃飯的時間,一段時間,最後有一個學生說呼吸之間,一口氣吸不上來就斷氣了。所以人應該是隨時隨地能心平氣和面對無常,這才是功夫,說起來簡單是吧!所以我也很警惕自己,假如我待會兒出去生命就結束了,我一定要擺個smile給大家看,不然我就是光說不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你走在馬路當中,你很守法,有一台車突然衝過來,千鈞一髮,當下你的反應是什麼?啊,那就完了。這也是考試,它突然撞過來,你也很難保證會不會撞上你?這個時候你完全不驚慌,心裡面明明白白,那你就有好地方去了。所以人不貪著,人世間活一天盡心盡力盡自己的本分,什麼時候無常來,心平氣和接受就對了。

  這是從戒、從禮下手,包含我們《弟子規》裡面講到的,「置冠服,有定位」,為什麼東西擺好,這是對東西的禮敬跟定慧有什麼關係?這一段應該我們李越老師有跟大家談過了。物有定位,你找的時候就很容易;假如我們東西很零亂,環境很零亂,影響自己的心。而且臨時找不到自己發脾氣,還對別人發脾氣,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有定慧?而這個務本當中,我們也強調從「格物」下手,這個大家舉一反三去推,我們就講到這好了。格物是格除物欲,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這也是從根本下功夫。我們講到貪,其實人為什麼心還是常常被這些貪念、瞋恚的念頭所牽絆?還是不明道理,理得心就安。怎麼對治患得患失的貪念?很明白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麼好擔心未來的?通了不就不擔心未來!以後會怎麼樣,跟現在有關,現在努力了,以後就收穫了,幹嘛去擔心未來?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自己下的功夫。該是我們的跑都跑不掉,不是我們的,強求不來,所以我們要想通,通了,心安理得。我們求就求得到嗎?我們不求就得不到嗎?這兩個問題想通,就不貪了。

  人假如這個得失心很重,哪怕本來應該自己得到的東西,拿到手以前都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是吧?像我這是比較沒福的,操了一大堆心,還是得不到。比方我去考大學聯考,擔心到睡不著覺,最後還是考不好,考華文不及格,最後考的大學也是比較不理想的,不理想也是母校。不過母校現在愈來愈好,可能因為我走了之後,也辦得愈來愈好,福地福人居,我這個心念不好,福氣不好,待在那添亂,走了之後愈來愈好。人假如知道該是我們的,他不操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個人真正要嘗到人生那種自在快樂,在哪?任何事情都讓它水到渠成,不用攀求,不用擔憂,多舒服是不!我們很多學長好像這次來馬來西亞學習,就這麼也沒擔心什麼就來了,水到渠成。有沒有人三天、還是多久睡不著覺,在那裡等那一張通知單?都沒有,你們的功力都很高,請受小弟一拜。假如是我可能已經睡不著覺好幾天。所以這個都是人生的考試,提醒我們。不貪、不瞋,人為什麼會發脾氣?發脾氣是結果,得把原因找出來,跟貪心也很有關係。為什麼?不如己意了就不高興,或者惱羞成怒,自己的面子放不下也會生氣。還有哪些是生氣的因?你們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嗎?我們不能放縱自己的壞脾氣繼續下去,得斬草除根。逆境就生氣,那就不如己意,不順自己的意思就不高興,那是肚量也太小了,容不了人事物。

  再來,身體不舒服也容易發脾氣,假如遇到身體不好的人常發脾氣,多體諒一下。還有急躁也容易發火,常常心裡都是很急,突然一個情況出現了,馬上火就出去。怒是猛虎,一發脾氣,人家感覺老虎來了嚇得半死。再來,刻薄也容易瞋恨,都求全責備,對人太苛刻。再來,常常把別人不好放在心上的人,也容易發火,把人家的過失都放在心上,一有機會馬上罵人家一頓,真痛快,抓到機會了。所以很容易發飆的人,那就是心裡面常常都記人家的不好。照說應該是見人過失不指責,要怎麼樣?協助才對。這都是瞋恚心的原因,怎麼對治瞋恚?修忍耐、包容。當然這個忍的功夫分幾個階層,有力忍、有忘忍、有反忍、有觀忍、有喜忍、有慈忍。這個力忍就是發現要發脾氣了,壓下來不要發。第二個忘忍,宰相肚裡能撐船,算了、算了,不要計較。再來反忍,要發脾氣以前,首先想我自己有沒有不對,馬上火就下來。當我們覺得別人脾氣不好,保證自己脾氣也沒有好到哪裡,真的,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心中有糞,見人是糞。往往我們都會看,覺得另外一半脾氣不好,很可能確實他脾氣比我們不好,可是他的脾氣假如有八分不好,保證我們還有二、三分,兩個人一吵,你罵他兩分,他罵你八分,沒完沒了。人跟人能衝突得起來,叫水平差不了多少。所以不要盯著另一半、盯著別人的缺點,要想一想他的缺點我有沒有?不然統統在那裡互相挑毛病,沒有好日子過。

  觀忍,這個觀當中,人世間短暫幾十年,有什麼好計較的?什麼都是假的,帶都帶不走,有什麼好爭的?包含觀裡面,觀因緣的發展,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跟他計較幹啥?你悲憫他都來不及。「先人不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的父母、祖先沒教他,他也不懂,可憐的人你跟他計較幹啥?喜忍,喜忍是什麼境界?布袋和尚的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他來給我考試的,看我最近功夫怎麼樣。他看每一個人監考老師來了,發考卷來了,跟監考老師一鞠躬:辛苦你,還為我操心,趕緊用功做考卷。最後慈忍,「凡是人,皆須愛」,就好像孩子對父母發脾氣,父母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看我們從小到大,犯那麼多錯,有時候爸爸媽媽對這些親戚朋友講:孩子很好,沒操到心。哪沒操到心,是父母沒放心上,完全的慈愛。你看我們小的時候沒有行為能力,到哪都撒泡尿什麼的,父母搞了半天。媽媽煮半天,幾個小時才煮好的東西,我們一下就把它給翻倒了,統統沒有放在心上的,這慈忍,慈母,效法父母的心對一切的人。愚痴就是不知道先後,不知道本末,這就愚痴,要破除愚痴還是要深入經典,才能開智慧。傲慢要用謙卑、謙讓來調伏,我們看古聖先賢德行這麼好,他們都不傲慢,我們還有什麼好傲慢的?我們人生每天都是各行各業來成就我們的,感謝都來不及了,哪還能傲慢?最後用信任來取代懷疑。這在人與人、團體之間,一懷疑彼此的隔閡殺傷力還是很大。

  所以人要格物,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這個部分在上一次的進修班我們談得比較細,這次的進修班,我想上一期比較沒有談開的、談深的談,然後大家可以參考前一期跟前兩期的,這樣可能會互補,補一些可能上次比較不足的。而不貪、不瞋、不痴、不慢,其實就是自愛,不讓自己變成欲望的奴隸。好,最後給大家唱一首歌,因為好像大家來,我還沒用歌聲歡迎大家。當然這首歌是有意義的,這首歌叫「愛的真諦」,我們常說要去愛人,到底我們懂真愛是什麼?大家會唱嘛!大家一起唱,而且每一句歌詞的義理要流入我們的心田,終身不忘。大家注意看,整個歌詞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不止息」。為什麼後面要拉得很長?因為真愛是很長遠不會變的,會變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好,這節課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