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十二集)  2011/4/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62

  我們把這兩頁背一遍,預備起:「馮諼客孟嘗君,《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還背嗎?還是還念嗎?好,下個禮拜把後面兩段背一下,這些都很好的文章。

  好,我們翻到一百五十四頁。

  【呂蒙正曰。】

  『呂蒙正』是宋朝的一名大臣。

  【五倫八德。非義莫能成。】

  『義』,其實貫在『五倫』,我們常說的五倫十義,都是我們在五倫當中應盡的本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實在盡孝、盡悌都是存有這分道義在,所以說忠義、信義都是有義的精神在八德當中。

  【父子無義。】

  五倫當中的父子關係假如沒有義,而只有利害的時候:

  【則瀆倫之事興。】

  『瀆』就是輕慢。對自己的父母都傲慢,甚至於冒犯父母、傷害父母的事情都出現了。當然,在這些家庭的悲劇當中,我們還是要反思,是教育出了問題。父母,父慈子孝,父母的慈愛表現在哪?重視孩子的人格教育,教好他做人做事,成就他一生的幸福。假如都沒有考慮到這個,都沒有教他做人,甚至於還常常以功利來引導孩子,孩子就見利忘義,這些瀆倫的情況就會愈來愈嚴重。所以「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孝悌、仁義一定要教育。

  【君臣無義。則僭竊之亂作。】

  『僭』就是越分。超越他的本分,以下犯上的這些亂世就會出現。所以五倫大道都要在家庭、學校當中一定要趕緊來教育,要補這個課程,不然這些家庭、社會的亂象很難減少,很難制止。

  【兄弟無義。則蕭牆之禍起。】

  這個『蕭牆之禍起』,就是兄弟住在一起,可能自己家都發生嚴重的衝突。現在報章雜誌這樣的情況就很多。我們在讀到這個《德育故事》當中,父子、君臣、兄弟,我們都有讀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例子。古人受了這麼好的教育,他的行為符合道義都是驚天地泣鬼神。我們這幾代人忽略了義的教育,都是自私自利,做出來的事情,有時候會讓人家嘆氣,很難想像。

  【夫婦無義。則離異之端兆。】

  這個現象現在也明顯,離婚率很高。其實就是情義缺乏了,所以離異的現象就愈來愈明顯。很多大都市甚至離婚率都達快接近五成,一半了。我們教書的人,特別對這個離異非常擔憂,因為很多學生他的行為比較偏頗,都是家庭比較不健全,家庭教育比較缺乏,所以他的行為才會偏差。這是很不願意見到的情況。所以應該年輕男女還沒結婚以前,就要先上恩義、情義、道義的課。這個誰來做?最好政府要來做。現在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怕出生率太低,然後就生一個補助多少,鼓勵大家生孩子。孩子不是生多好,是教育好更重要。孩子一大堆,都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那是家庭社會的負擔。所以現在應該不是鼓勵生孩子就給多少錢,應該是來上倫理道德的課,上一次給多少錢。先以欲勾牽,後令入聖智,你先用錢,他願意來聽,說不定幾句把他給敲醒了,那就差很多。所以凡事要看到本上,德是本,教育是本,不是只有多生幾個就解決家庭社會問題了。

  【朋友無義。則傾陷之機伏。】

  朋友之間不講道義,『傾陷』就是互相陷害,互相爭奪的情況,這些徵兆就會愈來愈明顯。說穿了,都是人心的問題。但人心,必須透過教育、教化才能改善。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不管是在家庭或者在工作當中,能盡心盡力弘揚倫理道德,當然這個弘揚從自己先做起。人能弘道,我們做得好,人家看了歡喜,生信心,進而效法。你自己當領導,你的榜樣影響了你的下屬一生,這都是功德一件。隨因緣我們盡力來為人演說,為這個社會撥亂反正出一分力。

  【故義者。】

  這個『義』:

  【至剛至正。】

  剛正到極點,沒有絲毫的軟弱、退卻,沒有絲毫的邪思在其中。

  【有嚴有法。】

  很有威嚴又守法度,違背道義,絕對不做,沒得商量。就像我們剛剛講的,「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無偏無黨。】

  沒有偏私,也沒有任何的私心在其中。這個『黨』就是指私。

  【義之所在。懍若春雷。肅若秋霜。】

  道義之所在,就是一個人他真的是正氣凜然,『懍若春雷』,就是他的正氣、他的威儀,人家不敢侵犯。『肅若秋霜』,不敢絲毫的觸犯:

  【而不可犯。】

  一個單位的領導者能夠正氣凜然,底下的人都不敢造次,他有收懾、威懾他團體的這種能量,這種威儀。所以當時岳飛領軍,他的軍隊就是正義之師,他們有一個信念,「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就是快凍死了,絕對不搶老百姓的房子來住;縱使要餓死了,絕對不拿老百姓的食物,絕對不偷,不當賊,他有這樣的信念。所以您看他的軍隊,確實是「懍若春雷,肅若秋霜,不可犯」。而且他那種正義之師,真是所向披靡。岳飛打金兵的時候,真的是打得金兵落花流水,不敢跟他的軍隊對敵。老百姓感受到他們這種義,正義之師,感應到什麼程度?只要岳將軍走到哪兒,我們就跟他跟到哪兒,就對他信任到這種程度。

  【其規矩至嚴。】

  當然領導者首先對自己嚴格,「其身正,不令而行」。

  【准繩至正。】

  義是做人的『准繩』。

  【無物不可。無時不然。】

  『無物』就是沒有事情,沒有哪個地方,不可以沒有遵循義的,這是指空間。所有的事,所有的地方,放諸四海,義都可以遵循。『無時不然』,這是指時間,它是超越時空的,沒有任何時刻不是應該這麼做的。時代在變,但真理、做人的綱常是不能變的。所以:

  【義固不止於一二端見也。】

  所以義的精神、義的落實,不僅僅是在一、二個方面而已,應該是一切人事物無時無刻、無所不在要守住的做人精神。等於是任何時候能夠合情、合理、合法,能夠與恩義、情義、道義相應,這樣去做就是孟子講的養浩然之氣。

  我們來看一篇義的文章,翻到九十二頁,「義田記」。「義田記」是宋朝的文章,是錢公輔先生寫的。錢公輔是宋朝的一名大臣,而「義田記」是錢先生非常推崇范文正公的義行,他寫下來歌頌。更重要的,讓後世的人能夠有所感動,進而效法范公的風範。錢公輔先生字君倚,常州武進人。常州在江蘇,江蘇、浙江出了很多文人,也是一個地方的讀書風氣,像廣東梅縣讀書風氣也很盛。所以古代很強調境教,搬到一個地方,受這一方風氣的影響,近朱者赤、孟母三遷就是這個道理。他是宋英宗時候的副樞密使,神宗的時候做知諫院,這個知諫就專門給朝廷、給皇帝諫言的,算是很重要的官職。但是給皇帝諫言有時候必須要,叫做批逆鱗。天子是龍,你得要逆著他的鱗片,因為忠言逆耳,伴君如伴虎。所以面對天子,你要直言不諱,那也是要相當的勇氣才行,那種剛強正直。而且因為你有時候批評整個政治上的缺失,又會得罪很多權臣,掌握權力的這些大臣。所以這個官職是很不容易做的。他是秉性耿直不阿,非常正直,絕不諂媚,絕不跟這些惡勢力妥協。而文章平正不苟,就像他的人格一樣,很平實,沒有華麗的言語。不苟是寫的都非常真實,沒有穿鑿附會的東西。我們接著來看文章:

  【范文正公。】

  范仲淹先生字希文,因為我們之前有一起學習過「岳陽樓記」,這些我們就不詳述了。

  【蘇人也。】

  蘇州吳縣人。

  【平生好施與。】

  他一生處世很喜歡『施』,布施,『與』,給予,就是很喜歡幫助人,一看到了,他會盡力去幫助。

  【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對於他的親戚而比較貧窮的,他會幫助他。這個『親』就是指有血緣關係的親戚,還有比較熟的朋友。這個『疏』就是指沒有血緣關係,關係比較遠,但是很有才德之人。哪怕可能離他很遠的地方,只要他知道是有才德之人,很貧困,沒有辦法生活的,他一定會去幫他。『咸施之』,這個「咸」字就是只要知道了,他一定盡心盡力去幫。

  【方貴顯時。】

  『方』就是當,當他貴顯的時候,富貴顯達的時候。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

  『置』就是購買,我們說置產置產,這個「置」就是購買。『負郭』,「負」是指背對,人背靠背這個叫負。背對,其實就是挨著。「郭」是指外城牆。像《孟子》裡面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郭就是指外城牆。就是購買背靠著外城的土地,而且這個土地是『常稔之田』。意思就是他買的這些土地,是背靠著外城,而且土壤肥沃。這個「常稔」就是土壤肥沃可以豐收的田,而且是千畝之田,他都把它買下來。「稔」是稻穀成熟稱為稔,我們常說豐收、豐稔。

  【號曰義田。】

  把這一千畝田地,稱作、取名叫做『義田』。為什麼叫「義田」?盡一分道義,來照顧他整個族群的人。當然,有一句格言講到,「以父母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友之兄弟」。人能以父母的心,來對待自己的兄弟,他一定會體恤到兄弟和樂父母最高興了,他一定會友愛他的兄弟,不讓父母操心。「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為心,天下無不愛之民物」。天地化育萬物,我們能效法,就能愛護人民。民胞物與,連萬物都懂得去疼愛、愛惜。我們看到這三句話,其實人生很多問題,都是心量不夠大。心量一擴寬,養自己的太和之氣,就什麼衝突、什麼對立,就沒有了。時時能體恤父母,跟父母的心能感通,能跟祖先感通,能跟天地感通,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實,修身最重要的就是擴寬心量,無人不可容、無事不可容,卡住了,都是我們心量不夠大。

  范公確實是以祖宗之心為心,范公曾經告誡他的子孫,說他今天能有這麼顯貴的人生,是祖上的福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范公精通《易經》,所以范公的境界我們測不到,比方他蓋一個書院,他說五十年之後這裡會出狀元,後來就真的出狀元。然後他把自己本來自己家的地,要蓋房子的地捐出去蓋學校,後來那個學校歷代出了幾百個進士。所以他告誡子孫的時候就提到,這是祖先的福蔭,我不能把祖先的福分拿來自己享受,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孫子去享受,這樣他以後沒臉面去見他的先祖。您看這段話假如他的孩子才三歲、五歲就這樣教育他,范公在孩子的心目當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凜然大義。所以從祖先,體恤祖先的心,要辦義田。

  而從他自己的人生過程,因為他兩歲父親去世,他母親是帶著他處境非常的可憐,叫孤兒寡母,無依無靠。所以他的母親很不簡單,在這樣的人生境界當中,對於自己的族人沒有絲毫的埋怨,被整個家族的人拋棄沒有埋怨,居然教育出的孩子是往後盡心盡力照顧族人。所以范公能成就這樣的人格,跟范母的教育是最大的關聯。我們相信范母心中沒有怨恨,反而是期許孩子,你人生曾經遭遇這樣的困難,遭遇這樣的窘況,你以後有能力的時候,絕不讓自己的族人,再有這樣的痛苦。這叫化悲憤為人生的力量。我們人生曾經走過的錯誤,我們盡力不讓後面的人再錯。尤其我們這幾代人,從小缺乏中華文化的學習,人生的彎路實在走得太長了。所以現在看到很多孩子三歲、五歲就開始學中華文化,我們內心也比較安慰。我們願做後代的墊腳石,我應該不能說我們,我願做,不然就有點強迫大家,強迫中獎,這樣也不是道義的行為。期許自己做墊腳石,因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要承擔起來,讓後面的人學傳統文化能夠學得更得力,要能夠構建好更好的學習文化的一個因緣、一個平台。所以人生有這樣的不幸,他轉不幸變成一種人生的使命、責任,購置了義田。

  【以養濟群族之人。】

  『養』是贍養,『濟』是救助,贍養救助整群的族人。

  【日有食。歲有衣。】

  讓他們天天吃得飽,年年穿得暖。可能在馬來西亞覺得「年年穿得暖」應該不是什麼太難的事。告訴大家,這個是江蘇一帶,特別冷,因為我去住過。我那時候住安徽,長江流域冬天有時候冷,會到零下差不多五六、七八度,沒有暖氣,然後屋子裡跟屋子外的溫度差不了多少。所以那一段時間,冬天進門就像進了冰櫃一樣,很冷。所以冬天一定都要有棉衣才能抗寒。假如很窮困,我們也有機會到比較鄉間的地方,看一些老百姓居住的狀況。有的門破一個洞,窗戶也破了,那冷風這樣吹進來,只有一件不厚的被子,真的不知道怎麼熬得過來。所以人饑己饑,人溺己溺,體恤寒冬的痛苦,『歲有衣』。

  【嫁娶凶葬皆有贍。】

  在這些婚喪喜慶都是比較需要用到錢。『贍』就是補助,給予一些津貼。所以都能體恤族人,他在哪一些時候特別需要資助。

  【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

  范公也是知道要用有德之人,整個族就非常信服這個長者,他來負責這整個義田的運作。選擇族中年紀大,而且賢能的人來管理,『主其計』,就是管理這些事情的會計事務。

  【而時其出納焉。】

  這個『時』是動詞,就是按時去做支出、收入的事情。

  【日食人一升。】

  每天給每個人一升糧食。

  【歲衣人一縑。】

  每年給每個人一匹細絹,細絹做衣服的。

  【嫁女者五十千。】

  嫁女兒的補助五十千錢。以前是銅錢、鐵錢,這一般是指鐵錢。

  【再嫁者。】

  第一次嫁女兒給五十千錢,再嫁的,第二個出嫁的給三十千錢。

  【娶婦者三十千。】

  娶媳婦的給三十千錢。怎麼娶媳婦少一點?娶媳婦是家裡多一個人,古代農業社會那是多一個人力。

  【再娶者十五千。】

  再娶第二個媳婦的,給『十五千』。

  【葬者如再嫁之數。】

  有喪葬的時候,這個錢數跟再嫁的一樣。這裡前面有提到再嫁者是三十千。我想可能有時候也會調,比方物價指數,可能會調一下,但是差不多就是跟再嫁之數同。

  【幼者十千。】

  未成年的給十千。這個都是指很貧窮的人家。

  【族之聚者九十口。】

  他的族人跟他聚居在一起的有九十口人。

  【歲入給稻八百斛。】

  『歲入』就是每年義田的收入,便要供給出糧食多少?『八百斛』。這個「斛」也是計算稻米的一個量詞,一斛等於十斗,八百斛就變成八千斗。

  【以其所入。給其所聚。】

  供給給聚集的族人,以義田的收入來提供。

  【沛然有餘而無窮。】

  就是義田的收入情況很好,豐盛有餘,多得不但用不完,還有剩餘。『有餘而無窮』,這個「無窮」等於是,好像整個義田的事業愈來愈興旺。

  【仕而家居俟代者與焉。】

  『仕』就是當官,他已經曾經當過官。『家居』,就是現在剛好閒置在家等待新職的人。因為他還在等待工作,他就沒收入,這個時候也會提供他這些幫助。這是體恤每個人的狀況很細膩。尤其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家裡這麼多人要吃、要用,父親壓力都會很大。我們接觸台北縣三重耕心蓮苑,他們有一個餐廳,他們居民常常去吃飯。其中就有剛好沒工作的父親,每天帶著孩子去吃,吃了好幾個月,因為他沒有收入。最後找到工作了,把第一份薪水就拿給蓮苑的老師,感謝她,說沒有蓮苑我就熬不過這一段了。所以這些都是義,在危難的時候盡心盡力幫助。

  【仕而居官者罷莫給。】

  至於已經在公家服務,他有官職的,他有收入的,『罷』就是停止,不用給他,停止供應。我們相信不只不用給他,這樣的一種道義的家族,他自己寬裕了,我想他也會拿錢出來,去幫助更困難的人。

  【此其大較也。】

  這就是大略的情形。這一段主要是概述整個義田的制度,也說明接濟的對象主要是這些親族,還有一些貧困的賢士。

  我們看下一段,這一段有點倒敘,就是回到范公以前的人生狀況。因為剛剛是講他已經貴顯了,然後置義田。其實范公這樣的志向,並不是他顯貴之後才有,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志向。

  【初。公之未貴顯也。】

  早在范公還沒有富貴顯達的時候。

  【嘗有志於是矣。】

  曾經就發這樣的誓願,有這樣的志氣。俗話又說「有志者,事竟成」。人的志向只要不動搖,一定能夠做得成。

  【而力未逮者三十年。】

  范公很年輕的時候就有這個志向,但是當時候能力不夠。能力不夠,後來是等到他顯貴了才做,等於是說差不多三十年都還達不到這樣的能力。這三十年也代表范公的志向非常堅定,雖然三十年過去了,還沒有能力辦到,但是還是堅定不移。

  【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

  等到他當了征西的統帥,那時候他是輔助夏竦,算是副元帥。『及參大政』,就是參與國家的重要政策,也算是副宰相的位置,參知政事。

  【於是始有祿賜之入。】

  才有足夠的俸祿。『祿』是俸祿,『賜』是朝廷的賞賜,這樣統統加起來才夠財力。

  【而終其志。】

  『終』就是終於達成他的志向。

  【公既歿。】

  『歿』是去世。范文正公死後:

  【後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後世的子孫修志經營他的事業、他的功業,而且繼承他的遺志,『承其志』,做的就好像范公在的時候一樣。而且他的後代不簡單,等於是發揚光大,到清朝的時候,義田擴展到四千畝。所以范公的後人為什麼福報這麼大?主要是他這個精神一直承傳在他的家道裡面。『公之存也』,這是精神長存。而且不只是他的後代效法,宋朝以後的讀書人沒有不讀范公的文章,沒有不效法他的德行的。

  【公既位充祿厚。】

  范公固然位居高位,俸祿非常豐足,位高了、又富貴了:

  【而貧終其身。】

  『終其身』就是一生都是過著清寒的生活,從來沒有享受過。范公很豁達,他兒女看他辛苦一生,要給他蓋個比較像樣的房子、園林。范公講:一個人有道義的快樂,嘗到盡道義那種內心的喜悅,這個身體都可以放下,身體都可以為道義而去犧牲,怎麼還會去講究生活這些享受?而且他告訴他的子孫說:你看很多大官不是都蓋那個庭院很大!我就去他們那裡走一走不就好了,幹嘛自己蓋?而且說實在的,那些大官蓋了,很少人去走。走那些庭園,還得要有閒情雅致的人才享得了,不然每天都在那裡忙忙忙,每天都在那裡算計怎麼升官。其實縱使走在這個庭園之下,我看也嘗不到那種快樂,快不快樂還是在心決定。

  像香港有一個九龍公園,不知道大家去過沒有?那個樹都是幾百年的,那環境真好。但是我看香港人很忙著賺錢,可能連住在旁邊的人家,都不見得常常去那裡享受一下芬多精。所以人有沒有福報,其實還是看自己的心態,你心態好了,公園這麼多,公園不就是我的嗎?我去了盡情享受,幹嘛一定要自己蓋?所以人有時候苦就苦在追求一些虛榮,房子要自己的,庭園要自己的,還要買名牌的,買很多項鏈、鑽戒,都這些東西。所以師長曾經有講到一個例子,一個人很有錢,買了很多珠寶、黃金這些東西,然後找師長到銀行,鎖在保險櫃裡面,看一看,十分鐘看完了,推進去。為什麼要放在保險櫃裡?戴出來怕人家搶。師長說:這樣就是你的?那全香港那些珠寶店裡面都是我的,我隨時可以去看一看,欣賞欣賞,哪有這樣就是你的!所以這個叫累贅,一生搞那麼多東西,其實一樣都帶不走,身心哪會輕安?

  你看范公是懂生活的人,看到任何人需要都去幫助,心裡非常歡喜,良心非常踏實。這樣的人好吃好睡。你看現在人錢多了怕貶值,然後還要買股票,心情又跟著股票七上八下。現在的人就是有錢,富貴的人自己去找很多的煩惱。其實說實在的,人假如每天很充實去讀聖賢書,盡心盡力弘揚倫理道德,親朋好友能盡多少力盡多少力,根本沒有心思去想吃什麼、穿什麼。因為真的時間都不夠用,哪還有時間去想買什麼鑽戒來戴,那更不可能有那個時間。這樣也很充實。然後你能夠過到什麼程度?好像兩個禮拜都沒用到錢了,都不用想用錢也很舒服。當然你假如是家庭主婦,那可能不大可能,為家庭還是得要採買。

  不過人有時候不要太能幹,人太能幹就啥事都你幹。像我媽媽,她就是:「我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你們好厲害!」那就我們幹。你看,我媽不會騎腳踏車,摩托車也不會,所以出去不是我爸就是我載,你看誰有福報?然後我媽:「我看到錢就頭痛。」那就我爸管。你看,錢都不用管,管錢最煩!每天在那算,多累。我第一年教書的時候,那個學校的營養午餐全部我管,在那裡收錢,每個班收,還跑農會,好累。所以人有時候這個也要,那個也要,什麼都要做,最後累死自己。要多欣賞另一半的長處,「哎呀,你真厲害!」好話一句,他做牛做馬都願意。當然,這是發自內心的肯定跟感恩,這個很重要。所以范公一生沒有想為自己享受,全部都去幫助人。

  【歿之日。】

  他去世的那一天:

  【身無以為斂。】

  『斂』有大斂、小斂,這裡是指大斂。小斂是去世了穿衣服,叫小斂,大斂就是入棺。等於是買不起棺木辦他的後事,因為他不留錢,有錢就全部都布施掉,所以連收斂身子的棺木都沒有。

  【子無以為喪。】

  兒子沒有錢幫他辦喪事。范公的德行風範能影響千年之後的人心,不是偶然的,他算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落實了。他自己自我的要求非常嚴格,而且他齊家,他的四個孩子都很有成就,他的二兒子范純仁在政治上的成就高過他,是正宰相,他自己是當到副宰相。而且他四個孩子也很節儉,在記載的資料裡面,他四個孩子沒有很完整整套的衣服,就是哪一個出門,就給那個人穿,省吃儉用,不忍心看親戚朋友貧困。後來好像還是國家,還有這些大臣一起協助,幫范公辦後事。

  【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因為都沒有留下什麼財物,『遺其子』就是留給孩子的只是,這個『惟』是只是,濟助貧人、養活族人的高尚的道義,這份精神留給了、傳承給了他的孩子。所以這篇文章,我們體會到范公年幼就有這樣的志向,而且經歷了三十年不改其志。你看我們有時候發了一個志向,三天就變了,三個月就撐不住了。三十年!志向如金剛一樣的堅定。而且後面又講到范公去世之後,「惟以施貧活族」的精神傳給了他的後人。這一段也讓我們思考到,我們到底傳什麼給後代?

  《三字經》講,「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唯一經」。傳聖賢的智慧下去,傳自己的道義風範下去。所以司馬光先生說到,「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於冥冥中積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他不只福蔭後代,他的風範讓後代效法,這是最有智慧的。因為福的根源在心地,量大福大,他後代子孫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哪有可能他的後代會沒有福?我見過范公的後代好幾個,當老師的、當副縣長的、當校長的都有。很奇特,那個行業都很好,可能他們的家訓裡面是很講究行業的。只要這個行業對社會沒有大幫助不可以做,一定對社會很有幫助的才做。所以這個家道的承傳、范公的風範很值得我們效法。

  【昔晏平仲。】

  這一段引出了晏子的風範,這一段我們前面有講過,我們再看一下,複習一下。『昔晏平仲』:

  【敝車羸馬。】

  「昔」是過往,過去的歷史當中,在春秋時代,晏嬰(晏子)他經歷了三個君王,齊靈公、莊公、景公。他當宰相好像是四十七年左右,而且他是以節儉力行為世人所稱歎,非常佩服他。勤儉,而且為國家、人民,他是盡心盡力做事情。剛好景公邀請晏子坐著他的『敝車羸馬』,「羸馬」是很瘦弱的馬,「弊車」是很破的車,他坐著瘦弱的馬拉的破車去赴會。結果景公跟陳桓子看到這個情境,陳桓子就對著景公說到,也是對著晏子講:

  【是隱君之賜也。】

  晏子你怎麼這麼寒酸,你這麼樣做是不是隱藏了君上對你的賞賜?君上給你的俸祿這麼多,你這麼寒酸、這麼可憐,人家會不會誤會說,齊景公是不是虧待了晏子?這有一點挑撥離間的味道。

  【晏子曰。】

  晏子說到:

  【自臣之貴。】

  臣富貴之後:

  【父之族。無不乘車者。】

  我父親那一邊的族人,沒有沒車乘坐的。而且我想可能他族人的車還比他高級,可能他的叔叔伯伯坐的車,他也不忍心比他差。這個仁人志士,都在這些地方體現出他孝悌的精神在其中。這樣他爸爸是最歡喜的,父親那邊的親戚都照顧得好了,他爸爸每天都笑呵呵的,不然老人家會掛心這些親人。這些其實都是孝道的落實。

  【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

  母親那邊的親人沒有不是吃得飽、穿得暖的。

  【妻之族。】

  他妻子的親人、親族:

  【無凍餒者。】

  『凍』是受凍,沒有受凍的,就是穿得可以,『餒』是吃不飽,所以沒有受凍吃不飽的。

  【齊國之士。】

  在齊國的士人,就是讀書的人家:

  【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

  等著我供給糧食做飯的,這個『舉火』就是生火烹飪,就有三百多人。所以他照顧的親人相當多。

  【以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

  假如由此看來,我該是隱藏國君的賞賜,還是顯揚國君的賞賜?這個問很值得思考。今天一個國君任用了大臣,那這個臣子不是抓著這個機會去享樂,是珍惜這一分信任去利國利民、去給人民做表率,怎麼變成自己在那裡享樂而不顧及人民、不顧及自己的親人?這不是糟蹋了君王的信任跟君王給他的俸祿了嗎?所以談到這裡,我相信齊君、桓子聽了都會打從內心很佩服,為什麼?他們自己都做不到。

  【於是齊侯。】

  這個齊王,也是景公:

  【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

  這個『觴』,第一個「觴」是名詞,指酒杯,第二個「觴」是動詞,指斟酒給別人喝。晏子講完這段話,本來桓子是要藉這個機會說晏子「隱君之賜」,打算罰他喝酒。結果反而最後國君罰桓子喝酒:你看,你講錯了,人家是「彰君之賜」。所以一個人絕對不要有惡意向人,惡意向人最後會回到誰的身上?可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齊君就拿著本來要罰晏子的酒杯,盛了酒反而回來:你該罰,桓子該喝。

  【予嘗愛晏子好仁。】

  作者他讀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他是特別感受到,他特別歡喜、佩服晏子的『好仁』,他很仁慈,愛護這麼多人。

  【齊侯知賢。】

  齊侯能用晏子,而且在聽完晏子這一段話,齊侯馬上表示認同,所以他也肯定齊侯的知賢任賢。

  【而桓子服義也。】

  陳桓子也難得,他聽完之後也沒有辯駁、沒有狡辯,馬上說:我該罰,該喝。『服義』就是真誠服從義理,聽完就接受,受教了。

  【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

  在這個公案當中,覺得晏子的仁慈,他是有親疏遠近的等級。因為人與人當中有緣分不同,親人那就是比較親近的,有些沒有血緣關係,相對關係比較沒有那麼密切。但他主要還是緣,一個人這一生跟不同的人緣分還是有差異,他的仁慈也是循著親疏關係去盡這個力量。

  【而言有次也。】

  晏子的言語講得很有層次,父之族、母之族、妻之族。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

  『及其』是推廣到比較沒有血緣關係的,比較疏遠的賢才之士。這個其實是為國家栽培人才的角度,為國家這個大家庭有後、有賢人出現來努力。所以: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從愛自己的父母親人,這分愛心隨著緣分能愛所有有緣的人,由愛人再推衍到愛萬物。這分愛心內化了,應該對一切人、對一切生命都能提得起愛心。

  【晏子為近之。】

  晏子的做法,跟孟子這句教誨的精神,是非常接近了,做得很好了。而:

  【觀文正之義。】

  他觀察文正公的義行:

  【賢於平仲。】

  做得比晏子還要賢德。

  【其規模遠舉。】

  他接濟整個族人,他建立的規模制度很完善。前面講到的,他推舉族中有德行還有年長的長輩來管這些事情,他的制度算是很完整。『遠舉』是代表他這個義田的做法,他的整個形成的規模制度可以行之久遠,所以到清朝都還做得很好,到四千畝。我們看錢公輔先生不簡單,他在宋朝時候就已經看到了,這樣做下去能「遠舉」。晏子的後人有沒有這麼做?就比較沒有像他這麼貫徹。所以這是范公他超過晏子的地方。

  【又疑過之。】

  恐怕又比晏子更要高明。當然我們中華民族重視歷史,我們也相信像范公這樣的賢德之人,一定也都讀過晏子的這些文章風範,也是都效法他們,只是他們能夠再把它發揚光大。「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一個人看到古人的風範,能夠更期許自己做得更好,這個人有志氣。我們不能一看到古人的風範:「這是古人才做得到,我們一定做不到。」還沒做就已經漏氣了,這樣就不好。所以這句「不讓古人是謂有志」,很好。這一段雖是舉晏子,但它也是烘托出、襯托出范公的這種義行是相當的高明。下一段講到:

  【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

  『嗚呼』就是嘆氣,哎呀,現在世上,『都』就是高居,就是居處在這個位置,處在三公位的。『三公』,周朝太傅、太保、太師;到了漢代是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其實都是指最高位的大臣,他們享受的是『萬鍾』的俸祿。這個「鍾」,一鍾是指六斛四斗,這個單位就是最高的俸祿了。而且他們住的官邸,這個『雄』就是非常宏偉壯麗,蓋得實在是雕龍畫棟,很華麗。『車輿之飾』,就是他們的車馬都非常華美。『聲色之多』,就是他們每天這些聲色的娛樂也安排得很多,那都是大把大把的錢在那裡揮霍。『妻孥之富』,妻子孩子都非常富裕。他們享了國家最高的俸祿,結果卻『止乎一己』,就是只顧一己的享受,把這些俸祿都自己獨有了。

  【而族之人。】

  他的族人。

  【不得其門而入。】

  他不只沒有救濟,族人連去請他幫忙,門都進不去,他瞧不起。這個虛榮作祟,泯滅人性,瞧不起族人,甚至瞧不起以前對他有恩的人。其實只要他們很窮:「別來跟我在一起,丟我的臉。」人那種虛榮造成這樣的心態。所以《弟子規》提醒我們,「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這是最可恥的行為。我給學生念《朱子治家格言》,很有意思。我都還沒給他們講解,學生念到其中一句,聲調高八度,很有意思,六年級的孩子。哪一句呢?「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到富貴人就諂媚巴結,這種人最可恥。你看孩子還是很單純,他還沒受社會污染,他就感覺這樣的人好惡心。「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遇到貧窮的人,就做得好像很得意,瞧不起人的樣子,反而顯得他低賤。人有錢,應該是比較高貴,可是高貴不是看你有沒有錢,是看行為,因行為而高貴,不是因有錢而高貴。你作驕態,在那裡很傲慢,財大氣粗,那就是低賤的行為,怎麼會高貴?所以這裡提到的,三公位的人還是只顧自己的享受,族之人進不了他們家。

  【豈少哉。】

  他的這些親戚朋友進不去的難道是少數嗎?應該很多人都進不了。

  【況於施賢乎。】

  連他的族人都得不到他幫忙了,更何況是救助親人以外的這些賢德之人,那就更談不上了。而他位居這麼高的位,應該為國家照顧、挑選、栽培人才才對。我們看左忠毅公,左公您看在大雪紛飛的時候都出去微服私訪,為國家舉才。這才是應做的。

  【其下為卿。大夫。為士。】

  其他這些大臣,還有公家機關的人。

  【廩稍之充。】

  『廩稍』就是指公家的俸祿。

  【奉養之厚。】

  他的生活還是比較富足舒適的。

  【止乎一人。】

  他還是只顧他一個人享受。

  【族之人瓢囊為溝中瘠者。豈少哉。】

  他們都冷漠,他們都無視於族人的貧苦,結果造成族人,『瓢』就是水瓢,就是手拿著水瓢,『囊』指糧袋,裝糧食的袋子,水瓢、糧袋都是空的,去向人乞討,過這樣的日子,最後餓死在溝壑中的,這樣的族人也是不在少數。

  【豈少哉。】

  難道是少數嗎?

  【況於他人乎。】

  連族人都不照顧,就更談不上其他的人。

  【是皆公之罪人也。】

  這些人為富不仁,他們都是愧對范公的罪人。他們假如看了范公這樣的行為、風範還這麼做,那真是太慚愧了。這也是一個強烈的對比,當時富貴之後的人做出來的行為,真的看到范公的風範,應該是要慚愧而死。挖個洞躲進去都很不好意思,覺得無顏見范公。最後一段:

  【公之忠義滿朝廷。】

  他忠義的精神,整個滿朝文武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所以一個讀書人的風範,可以正整個朝廷的氣節,一個人真正依照倫理道德做了,也可以帶動自己團體的整個風氣。

  【事業滿邊隅。】

  『邊隅』就是邊疆的角落。所以他的事業、功業連邊疆都佩服、都推崇。尤其他到西夏當統帥,整個西夏就安定下來,甚至於西夏很多人都歸順。這確實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他去了之後,教化了這些邊疆民族,反而都歸順了。

  【功名滿天下。】

  他的功勳、名望天下人都敬仰。

  【後必有史官書之者。】

  范公這樣的風範,史官一定會記載的。

  【予可略也。】

  我就不用寫太多這方面的。

  【獨高其義。】

  我特別推崇他這個義田、義行。

  【因以遺於世云。】

  因此寫這個文章,流傳給後世來效法、學習。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下一次可能會講到「廉」這個部分,禮義廉恥。「廉」這個部分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百零二頁,歐陽修先生的《瀧岡阡表》。今天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