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10/10/1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30

  學問都是靠滴水穿石之功。好,我們接著下一段經文。在剛剛講到的,老師怎麼回答學生的問題,確實是要有智慧,看事情要洞徹得很深入,才能引導學生看到一些真相。不然有時候容易看事情看到表象,看不透徹。那當老師的人他看事情就要看到根本,看透徹。在我們課本六十一頁,因為剛剛講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要真實的學問,看事情都是入木三分。我們看到,「子路問於孔子曰:治國如何?」怎麼治理一個國家?國家「治本在得人」,因為國家最重要的要有棟梁之才。所以孔子回答,在於一個領導者,「在於尊賢而賤不肖」,他尊重賢德,起用賢能之人。而且這個賤就是能夠遠離不肖之人,不去用這些奸邪之人。就像我們之前跟大家提到的,「出師表」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就是西漢興盛跟東漢末年會衰敗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是有沒有「親賢臣,遠小人」。你反過來,「親小人,遠賢臣」,這個國家就完蛋了。所以這裡點出了,在於尊賢而賤不肖。

  子路馬上提出來了。所以這一些學生都很用心在學問上,不然他問不出這個問題來。他常常把這些道理跟他所遇到的這些事情好好去思惟、去印證,這個叫解行相應。這些學問都是在生活、工作、處世當中去印證。他就覺得,夫子你說尊賢賤不肖,可是范、中行氏,這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這個中行氏,他很尊賢而賤不肖,他的國家為什麼會滅亡?剛剛夫子說,讓一個國家興盛是尊賢賤不肖,可是他做了,為什麼他的國家反而滅亡?大家有沒有遇過,你給學生講一個道理,然後他馬上舉一個反面的給你?你假如沒把這個事物看透,可能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他了。接著孔子講,「范、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也」,他是做表面功夫。所以看事物不能看得太表淺。他雖然尊賢,他不去用他,那他不是真正尊重這些賢德之人,他也不是佩服這些賢德之人,他是什麼?他是好這個尊賢的名。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衛靈公也是好這個尊賢的名,但是沒有好好聽孔子的話。跟太太出去了,太太跟他坐在車上,讓孔子坐後面的車,這哪有尊賢?這個叫什麼?這個叫好色勝過尊賢。那這個德行就不可能成就了。難怪孔子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一般人沒有遠大的志向跟堅定的決心,往往被習性所牽,最好的就是女色。有提到,食色習性也。人很難伏住的是色跟食欲,這些欲望。所以儒家強調窒欲,欲望要懂得節制,欲望不懂得節制,對人的身心一定有損害。所以以前的人懂,現在人把好色當作享受、幸福。以前假如好萊塢看很多的話,鐵定價值觀受到它的影響,有沒有?其實以前的女子都知道色要節制,所以對先生都懂得要助他的德,要善巧的不要讓先生縱欲。這些以前的人都懂,現在人沒這個概念,反而覺得那個是人的追求,所以這個認知扭曲得很厲害。現在最好的夫妻是共同心靈成長,那這個就是難得的因緣,所謂「領妻成道,助夫成德」。欲望要節制,因為欲似深淵,不懂得節制,他就會愈來愈縱,愈控制不住,就不好了。

  所以尊賢而不能用也,他好那個美名。「賤不肖而不能去也」,表面上都是排斥這些不肖之人,可是卻沒有把他們趕走,偶爾可能還去找他們玩樂玩樂,但是在台面上都表演得好像很遠離這一些人。所以「賢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賢德之人看他樣子是好賢,來到他們的國家,希望能夠實行仁政,但是一接觸久了知道,有名無實,都是做樣子的,所以就會覺得這個國君很不應該,怎麼可以是偽君子?怨之。「不肖者」,這些德行不好的人。「知其賤己」,他其實,這個國君也是不尊重,不會重用我們。「而仇之」,不肖的人愛憎很分明,他看到自己不能被重用,親近了有權力之人,他會藉機造反,所以仇之。

  大家有沒有聽過「齊桓公榻前問相」?管仲快死了,躺在病床上,齊桓公問管仲,誰可以做宰相?結果問著問著,齊桓公提出了三個人,他們三個人能不能做宰相,易牙、豎刁、開方?易牙是個廚師,他的孩子生出來,把孩子煮給齊桓公吃。因為他問齊桓公,你有沒有吃過嬰兒的肉?他說沒有。煮自己的孩子給齊桓公吃。齊桓公說這樣的人可不可以做宰相?諸位學長,可不可以?齊桓公還是沒搞明白,都被表象騙了。管仲跟他講,他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愛了,他會愛你?違背倫常,「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接著他又說,豎刁,他為了進宮中陪伴我,他自己自殘,變成太監,他對我可忠心了吧?管仲又說,一個人最疼惜的是他的身體,他能捨掉身體,一定有更大的目的,是你不知道的,所以這個也不正常。再來,開方,他說他是一個國家的王子,他居然來陪伴我,然後他父母死了他都不回去奔喪,還在齊國陪伴我,那這個人夠忠心了吧?管仲接著說了,他說他連父母都不愛了,他怎麼會愛你?因為他是小國的王子,可是你齊國是萬乘之國,他的目標是大國的王位。

  這一些故事聽著聽著,我們要從中學到判斷的能力。女孩子找對象,可不可以從這個故事得到啟發?可以,妳要先看看他孝不孝順父母。他每天陪你玩樂到三更半夜,妳說真愛我,糊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你說現在的人,其實跟這個故事講的齊桓公,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個易牙殺子奉君,孩子可以不要了,侍奉君主,為的是什麼?權力、名利。大家想一想,現在的人有沒有為了爭名奪利,多賺點錢,連下一代都放棄了,有沒有?沒有殺,沒那麼嚴重,其實也有。現在為了自己的欲望,墮胎,生出來馬上就把他扔了。你看人現在,欲望打開了,人性都受到很大的扭曲了。豎刁,當然沒有去做太監了,可是你看現在的人為了名利,身體都搞壞了,讓父母擔心得不得了,有沒有?爸爸、媽媽在家裡,「幾點了,都還沒回來。」這都是在傷害身體,讓整個父母、家人擔心受怕。開方,不理父母了,就為了追名逐利,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現在社會就更多了。很多地區老人都沒人管,都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可能孩子在大都市房子好幾間。所以這一些行為都是不妥當的。

  但是齊桓公為什麼判斷不出來?這裡是一個重點。《大學》講,心有所好樂,不得其正,他心不正,判斷不清楚。為什麼?他很喜歡吃,他很喜歡玩,他很喜歡人家都講好聽的,「我的心中只有國君你」,他喜歡聽這個。所以欲令智迷,看不清楚事物。管仲給他分析完,不能用。管仲一死,受不了,想吃、想玩,把這三個人找來了,找進宮,用了他們,死無葬身之地。三個人作亂、把權,結果齊桓公死了六十七天,沒人發現;屍體腐爛,屍蟲流出宮外,才被發現。

  所以一個國家,一個領導者,用人是重點。用的是棟梁之才,國家可以發展得很好;用錯了人,國家要敗就很快。所以,孔子分析了,「賢者怨之,不肖者仇之」,賢者也對他不滿,不肖者要找機會先下手為強。「怨仇並前,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他雖想不滅亡也不可能,還是得滅亡。所以看事情就看得很深入。好,我們接著看經文。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良』是非常有高技術的這些工匠,用「良」來讚歎他,良好的冶鐵、冶金匠,『冶』是冶鑄這些金屬,來做成器皿,它可能是金、鐵、銅,都有可能。他的孩子要學習他的技術,而他怎麼教他的孩子?這一段其實也是講到,一個教學者如何來教導、陪伴學生,扎好他的基礎,扎基礎很重要。我們想到一句格言,格言提到,房子要能夠長久,要看它根基扎不扎得牢,地基打不打得穩。樹要讓它能長成參天大樹,要看它樹根穩不穩固。所以打基礎是很關鍵的。而良好的工匠,冶鐵匠,他先讓他的孩子學習補獸皮衣。那個皮衣都很大。

  為什麼補獸皮衣?因為在補獸皮衣的時候,第一個,他要熟悉火性,他必須用火來烤。而冶鐵那就是要用高溫的火來烤。因為冶鐵、冶金難度很高,技術要非常純熟,他得要有一些基礎才能做這麼難的事情。你說讓一個孩子一開始就學這麼危險、難度高的技術,不容易。先第一個,學做獸皮衣,他熟悉那個火性,這樣子他這個能力就可以遷移到以後冶鐵。而且那個獸皮要補起來,慢慢慢慢一片一片把它補好,那要很細緻。而冶鐵也要有這樣的能力,才能把器具做好。所以等於補獸皮衣所具備的這些能力都可以轉移到他之後冶鐵。這個也是很用心去觀察,整個要達到這麼高的能力,他首先要循序漸進把他培養起來。

  【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很好做弓箭的工匠,他的孩子要學習他的能力,首先先學做簸箕。那個簸箕是用竹片去做,它比較軟,弓箭是用木頭,那個難度就高多了。所以首先他學做簸箕,對力學他就愈來愈敏感。有了這個基本能力,緊接著再學更高難度的做弓箭。接著,這一匹馬第一次駕車。

  【始駕馬者反之。】

  就是把牠綁在馬車後面,跟著馬車走。那牠跟在後面,整個速度牠就慢慢熟悉了。

  【車在馬前。】

  牠先熟悉這些老馬是怎麼在拖車的。那這隻新馬牠就可以在這個車後面,多觀摩前面的老馬是怎麼拉車的。牠慢慢的看熟悉了,讓牠再去拉,牠就不會那麼困難。這都是讓牠的能力是循序的培養起來。因為我們剛剛才講到,不可以揠苗助長。「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這個孫就是循序漸進,把他的能力培養起來。

  【君子察於此三者。】

  君子能觀察舉的這三個例子。

  【可以有志於學矣。】

  一來對我們自己來講,我們懂得先扎根,扎基礎。其實有志於修身、有志於追求智慧的人很多,但是在求學的過程當中,真正能提升的人不多。因為學習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奇怪了,很認真學,也學了不少年,感覺到煩惱沒減少,法喜沒增加,學不上去。這個學不上去的狀況,不只是求智慧會有這個情況,以至於所有,包含學藝術、學書法、學古琴,學這一些可以陶冶性情的藝術,都會感覺好像有一個瓶頸上不去了,那都可能是因為根基沒有穩,自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然後就硬要往上。這個就好像根基不牢,樹就拼命一直要長,可能風一吹,連根都會拔起來。所以這個扎根重要。所以師長講到的四書五經、十三經是枝葉花果,《弟子規》是根本。道家的《道藏》是枝葉花果,《太上感應篇》,這個因果的根在這裡。佛門三藏十二部,這些大經大論是枝葉花果,《十善業道經》是根本。

  但是我們冷靜看看,幾個人老老實實的在根本上用功夫?我們都知道,花瓶裡的花好不好看?好看。喜不喜歡看?喜歡看。能看多久?有時候我們就為了那幾天好看,打腫臉都怎麼樣?充胖子。但是終究它是沒有根,它沒有辦法不斷增長。所以修行不要裝好看,修行一定要打破自欺,不要欺騙自己。自己的根基牢不牢,老老實實面對,老老實實去下功夫。大家看那個挖地基挖很久,挖老半天,怎麼都沒有看到建房子?可是等它地基打穩了,那房子建得就快了。所以不能求快,得求穩,得基礎打好。我們看很多學藝術的人也是會出現這些情況。他已經有表演了,人家給他掌聲了,他很高興,可是沒辦法突破。建議他,你還要再回到基礎繼續下功夫。像唱歌的,你還要回去「啊、啊、啊、啊、啊」。你說他啊不啊?真的,人只要覺得自己已經不錯了,他就不肯再屈下來。能屈才能再突破,再伸。

  所以真正點出我們根基哪裡有問題,那是真的愛護我們,不只給我們講好聽話。所以荀子講,「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非就是指出我們的不足、習性,指得非常準確,這個當就是適當、準確,這個是我的好老師。是我而當者,這個「是」就是肯定我非常恰當,當然人也需要鼓勵,所以肯定、鼓勵我很恰當,這是我好的同參道友。我沒有那麼好,都講得很好,盡講好聽的給我灌迷湯,吾賊也,就賊害我了,讓我認不清自己,認不清就沒辦法改正、進步,還覺得自己挺不錯的。這叫「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吾賊也。「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就非我而當者,吾師也。

  而這個扎根,不是說我們讀經讀了幾遍,聽經聽了多少小時,就是扎根扎好了。讀經、聽經是手段,不是目標,是透過這個手段扎好德行的根基。那怎麼看根基牢了?就是能把習氣去掉,這個才是扎根的實質,能把貪瞋痴慢疑這些習氣去除掉,這是真扎了根。而要去除它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有一個很關鍵的學習狀態,解行相應。把理解的道理在哪裡行?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落實。一落實了,馬上對照跟道理之間的差距,然後把它改正過來。所以這個行在哪裡行?在跟一切人,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有哪些習氣,然後勇敢的去對治它,這根才扎得下去。而且對自己的習氣要趕盡殺絕,不可以手軟。對別人要厚道三分。所以在處眾當中發覺自己的問題,其實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這種學習心態才扎得了根。「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

  好,所以這裡提到,君子能夠觀察、洞察到這三者,就是教育孩子循序漸進,扎好他的根基,能洞察出這一些關鍵點,那就可以從自身怎麼去好好學習,進而去輔助學生,也能學得好。立定志向,能自己學好,也能把教學教好。有一句俗話叫,「強將手下無弱兵」。馬來西亞沒這一句嗎?你們這裡太久沒打仗,是吧?這句話不流行,這是好事。好像還有一句話叫,「獅帶群羊羊亦獅,羊帶群獅獅亦羊」,繞口令。一隻獅子帶著群羊,訓練牠們,羊也變獅;羊帶著群獅,這個羊訓練群獅,獅也變成羊。所以從這裡看,人跟隨的領導者很不一樣,這個領導者假如是非常有格局的,都是一心為社會的,我們的子弟跟著這樣的領導者,那他的格局、見識就不一樣。假如他跟著這一個領導人是小鼻子、小眼睛,守財奴,那可能我們的子弟跟著這樣的領導人學,可能一些不好的習氣就學到了。所以真正好的父母還會協助孩子找工作,了解他的工作狀況,看他跟的領導人好不好。

  現在學習傳統文化,大家會有機會接觸到一些認同傳統文化的企業家,我們在大陸遇到很多,那你們就有因緣,以後孩子有這個緣分可以到這些企業去工作,這也是造一個好的緣,是吧?現在因為有人的因緣,都是自己的心去感召來的,我們一心為文化而付出,就會認識很多同樣有這樣使命的人。到時候甚至是這些企業家,看你的孩子都在學習傳統文化,他主動來跟你要人,那你就做得更成功了,是吧?好像你們都不著急,這個皇帝不急,好像我比你們還著急。你現在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扎這個德行的根基,那你以後的孩子他的德行、他的整個風範一定跟他同年齡的有非常大的不同。真正有見識的領導者他一看就知道了,你的孩子就有無窮的機會去發揮了。好,我們看下一段。

  【古之學者。】

  古時候的學者。

  【比物醜類。】

  他會比較事物它的相同或者差異的地方,他去做比較。然後藉由這個比較體會到的再去觸類旁通一些道理。所以比較事物,這個『醜』在這裡意思也是比較的意思,就是比較這些物類。接著具體說出來。

  【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

  這個鼓,這個樂器,它不屬於五聲。音樂裡面的五聲是宮、商、角、徵、羽,你們沒聽過嗎?你們初中音樂課有沒有在打瞌睡?宮、商、角、徵、羽,就是Do、Re、Mi、Sol、La這五音。鼓不屬於這五音,可是這五音沒有得到鼓的配合,感覺就不是很,音樂那種和諧,好像還缺點什麼。有了鼓的配合,更能夠彰顯整個音樂的和諧。用這些譬喻慢慢把主題給引導出來。

  【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這個水不屬於『五色』。色彩裡面「五色」是青、黃、赤、黑、白,叫五色。青是屬於藍色,青黃赤黑白,五色。水不屬於這五種顏色,可是在畫畫的時候,這五種顏色沒有得到水的調和,這個『不章』,就是畫出來不鮮明,顏色沒有那麼好看,這個「章」是鮮明。所以我們看國畫一定都要配著水來畫。

  【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這個學習、教學,它不屬於『五官』。「五官」是指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個很重要的官員。司徒是禮部,司馬應該是管兵部、軍隊的,司空是管工程的,司寇是管司法的,司士是管監察的,就是後世稱的御史大夫。這五個職位,學習不屬於這五個職位,但是假如沒有透過學習,這些官員的德行也出不來。最後講到:

  【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老師這個身分他不屬於『五服』。「五服」我們之前「陳情表」有講到,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喪服,依據親疏不同。像父母是斬衰,是三年,大功九個月,小功七個月,緦麻好像是五個月,是吧?就是比較沒有那麼親的,這是五服。老師雖然不屬於這個五服,但是五服假如沒有得到老師的教導,他們也不懂得這些倫常之理,就不親了。我們現在去留心,現在缺乏倫理道德的教育,很多兄弟不親,甚至像仇人,父母病重了他不聞不問,這個都是缺乏教育才會產生這些情況。而雖然老師不屬於這五服,但實質上是屬於斬衰裡面,父母之喪是三年,服喪,古代對於老師是心喪三年,還是服喪三年。

  這個在夫子去世的時候,他的這些弟子在他的墓旁守喪三年。有一個學生子貢,因為夫子去世的時候他不在,他在外地做事,趕不回來,他非常遺憾。所以回來以後,他守了六年。子貢很傷心,所以他趕回來奔喪,他手上的那一枝樹枝他就插在地上,然後他很傷心一直流眼淚,結果後來那一枝樹枝就長起來了。大家去孔廟的時候,會看到子貢當年奔喪的時候插下去的那一枝樹枝,後來是長出來了。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好,所以這一段裡面也是彰顯老師他教育人民懂得這些倫常道德的重要性,才能讓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才不會發生五服、倫常都不親的現象。好,接著我們看下一段。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君子說到,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德行,他能做很多事。一個人德行很好,他謙退,他盡忠,他很有悟性,所以其實他要學什麼很快,學得就很好,他很多潛力慢慢都能發揮出來。所以這個『不官』,他慢慢的觸類旁通,他的能力不侷限在某一個職位上。甚至於你不給他職位,他一樣可以對整個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我們看孔子就是很好的榜樣。孔子叫素王,他沒有官職,稱孔子是素王。而且,司馬遷先生作《史記》,就把孔子列在世家,孔子沒有職位,列在世家。世家其實就是諸侯、國君那一個地位的,其實就是對夫子他的德行跟他的影響的一個肯定。而且孔子不只是對當時候人的影響,他還對世世代代,一直影響到我們現在。

  所以有一首詩說到,「百年奇特幾張紙,千古英雄一窖塵;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在整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會發生一些一般當時候覺得驚天動地的事情。有一些戰爭,死傷幾十萬人,這些奇特的事情,幾行、幾頁就記完了。所謂的千古英雄,馳騁沙場的、位極一時的,其實現在都化成黃土了。這麼多幾百個君王,那個時候都是整個天下他是最大的,沒有人不認識他。但是請問大家,皇帝你認識幾個?現在統統埋到黃土去了。甚至於人有權力之後,可能都會放縱、會造孽,「弄權一時,淒涼萬古」,有權力而沒有智慧、沒有德行,那造的都是萬劫不復的罪業。千古英雄一窖塵。

  你看那個時候楚漢相爭,劉邦、項羽。項羽厲不厲害?百勝將軍,馳騁沙場,他沒有福報,打贏這麼多場,最後一場輸了。劉邦是常常打敗仗,結果最後一場贏了。人家有福報,他當皇帝。項羽怎麼樣?自殺了,在垓下自殺。他自殺的時候還造了一個孽,什麼孽?怪老天爺。這個在《史記》裡面記下這一句話我覺得很有味道,司馬遷不是普通人,點出來的都是重點。我們一講到項羽只記得那一句話叫「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句話不是重點,這一句話是面子放不下。修道之人面子是障礙。反而是司馬遷這一句是重點,指出來,項羽自殺以前說到,「是老天爺要滅我,不是我不會打仗」,有沒有道理?他造了這麼多的孽,最後還說,「不是我的錯,我很會打仗,是老天爺不配合我,要亡我。」

  我們看《德育故事》看出來,項羽太傲慢了,而且殘忍。仁慈的人才能得天下,他違背仁慈,燒了很多東西,殺了很多的人。尤其對忠臣,他脾氣太大了,殺忠臣。有一個劉邦的臣子為了救劉邦,穿著劉邦的衣服,然後從東門衝出去,把楚軍的注意都引過去了,然後劉邦再趕緊從西門逃走。這樣不怕死的忠臣,項羽抓到了把他活活燒死。你說假如項羽那時候說,這樣的忠臣太不得了了,奉為上賓,可能楚漢的歷史都要改寫。這個還不是一件,在《德育故事》又看到另外一則,有一個臣子輔助劉邦,結果項羽把他的母親抓來了,要逼那個臣子過來歸順我。結果他的母親,幫她兒子傳話的人來到之後,跟那個人講了話,「絕對不能讓我的兒子違背他的主子」,說完自己自殺。我們看到說,以前的女子那個貞烈令人動容!不願意她的兒子違背道義,自己自殺,你說我們光聽了都已經是肅然起敬了,項羽居然把她的肉煮來吃,你說那每一個行為都是失人心!所以再大的武功,再大的福報,統統被他給折完了。

  所以司馬遷厲害,天子是本紀。《史記》分為幾個部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個世家就是指王公大臣,本紀是指天子。孔子不是諸侯,把他列在世家裡面,素王,這都給後世做表率,點出來真正有影響的是孔子,他比任何一個諸侯影響力都大。雖然他沒有那個名分,把他列在世家。項羽沒當到天子,但是把項羽列在本紀,給後人覺悟,這個人是絕對有福報跟能力做天子,他為什麼沒做?

  所以這個「大德不官」,一個人真有德行,他對家、對社會民族,不管他的因緣如何,他都能夠利益社會,不是說執著在一定有一個官職。而他的能力,也能做很多事情。我們看孔子他管了不少事,孔子以前好像管過牛,管過一個大夫家裡的物品,又管司法,又當過縣長,做什麼都做得非常好。而且做任何事情是德才兼備,做得好,但德一定在才的前面。現在很多領導者用人,用這個人是挺老實的,但能力比較差;這個人能力很好,很有才華,用了馬上我的工作比較順暢,可是他心裡想什麼我不知道。諸位學長,要用誰?「才德論」我們研究過沒有?這個在講君臣關係的時候我們再好好來研究這一篇文章。「才勝德,謂之小人;德勝才,謂之君子」。大家注意去看很多世界的大公司,都不是被傻傻的人搞倒的,都是被那一些在知名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搞倒的,大家注意去研究看看。為什麼?這些人太聰明,太有才華,領導人一看,愛不釋手,就用了。用了之後,都不知道他背後搞什麼,最後就完蛋。所以要用穩當的人,雖然傻一點,早晚會開竅。為什麼?因為他有德的基礎,你得用心去培養。人生不要常做沒把握的事情,做沒把握的事提心吊肝,不是膽,連肝都吊起來,睡不好覺,肝臟受損。

  好,其實我們看,很多父母他假如生了幾個孩子,往往最喜歡哪一個人?聰明的。那個比較憨的,「笨!」結果二十年、三十年過去了,那個聰明的都不回來了,出國留學,拜拜,享受他的去了,他才華高,自我中心很重。往往是那個傻傻的,還在旁邊陪著你。這個父母還說「真煩!」但他就是不走,為什麼?他知道這是做人應該盡的本分。台灣的電視劇都有拍過這樣的片子,母親養了三個孩子,那個最聰明的統統不回來,學歷最低的,高中都沒畢業的,最後留在她身邊。

  所以這個大德不官也提醒我們,有志於學,要以德為本。甚至於學問都要以德行為本,點出來重要。一個人有學問,講話辯才無礙,口若懸河,而沒有德,他會過河拆橋!我們看民國初年,那一些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人,統統是從小讀古書的,所以他的文章才能寫得這麼好,他的學識才能受肯定。可是這一些人卻要毀掉文言文,你說他有沒有學問?你跟他辯論還辯不過他,可是他德的根基不牢。所以有才華、有學問、有學歷,而沒有德行,他可能是一個家的敗子,可能是一個民族的禍害。德擺在這裡,太重要了。

  接著,『大道不器』。大的道理不會侷限在某一個地方它才可以用,那就不叫大道理。我們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個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而人要通達大道,他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他得要悟性不斷提升才行。所以這個「大道不器」也是強調學問要能觸類旁通,他才能舉一反三,活學活用。那我們看,一個人有道德,又有學問,又觸類旁通的學問,能培養出這樣的學生,那這個老師就功德無量了。大家想一想,能培養出一個范仲淹,這個老師功德大不大?那這個范仲淹他就可以影響、教化一方,可能可以振興整個國家社會的風氣。

  接著我們看,『大信不約』。一個真正誠信的人不一定需要契約。其實說實在的,當拿出契約的時候,也就代表人不誠信了。我們都覺得,新的東西很好,請問大家契約出來了是什麼意思?是人違背信用的多了,必須有契約。當「兒童保護法」出來的時候代表什麼?不是好事,那叫亂打孩子的人太多了,才會出這種法律出來。亂打孩子那是發洩情緒,那不行。可是往往法律出來的時候,法律它只能照顧到一個角度,可能對另外一個角度會造成很大的流弊,它不一定能看到。防微杜漸很重要。今天小朋友很聰明,知道「兒童保護法」,他可以跟他爸說,「你敢碰我,我告你!」那請問大家,假如發展成這樣了,父母能教孩子嗎?像台灣,不能打學生。打學生,依照報紙,碰一下好像都要幾十萬。那你說這樣的規定好不好?其實到那個地步了,都不用討論好不好了,討論不清楚。他都已經偏離倫常的軌跡太遠了,才用法律在解決問題。人就拿著法律去放縱自己,去要求別人,那就麻煩了。

  我有一次剛好到鄉下去,我們見到一位長者,家裡很多古書,線裝書。我們算還有點識貨,看到線裝書,那都是很難得看到的寶典,翻得很歡喜。「老人家,能不能借我們回去看一下?」老人很高興,為什麼?遇到知己,沒有碰到人看到線裝書這麼高興的。「好,那借給你們看,不過要小心,這個是我們傳家之寶,你不能給它弄丟。」老人也是叮嚀了幾句。我們又怕他擔心,「不然這樣好了,我們寫一個借條。」我們想這樣是安他的心,寫個借條。剛說完,老人家眼睛瞪得很大,「你剛剛說什麼,你說的是人話嗎?」

  大家看,這個「信」字是會意字,一個人講話,叫信;一個人講話了不守信,他講的不叫人話,他已經沒有做人的基礎。所以這個信字,老祖宗發明這個字很有味道。五常,仁義禮智信,孔子對這個信講到很多重點。「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人沒有信用了,沒有辦法在人群當中立足,沒人相信你,人民也不可能效忠你。現在問題大了,給小朋友心理測驗,問他很多問題,結果小朋友反應出來,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是爸爸、媽媽講話不守信用。一個孩子從小就覺得父母不能信任,你說他這一輩子要信任誰?他還會相信人跟人能誠信嗎?我們為人長輩,忽略了很多生活的細節,其實每一個細節都是德行的表現。曾子殺彘,殺豬,這個故事大家聽過沒有?是,他的太太隨便一句,「你別吵了,你不吵,回來給你殺豬,吃豬肉。」就哄他的孩子,孩子就不吵了。結果去買了菜回來,看曾子在那裡準備殺豬了,「我跟孩子開開玩笑的,哄哄他的,你還真的?」曾子講,那怎麼可以欺騙孩子,父母都不演出誠信出來,那孩子怎麼學?而古人的那個誠信,甚至是不落在契約,連話都沒講出來,可是他的內心一定守住這個誠信。

  有一個大陸的男士,他跟一個女子談感情,結果這個女子剛好發生意外,癱瘓。他們都二十出頭而已,癱瘓以後,他們都還沒有談婚論嫁,他就照顧這個女子。而且在大陸,跟馬來西亞不一樣,大陸有春夏秋冬。其實馬來西亞也有春夏秋冬,而且馬來西亞是一天就有春夏秋冬。所以大家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你可不要掉以輕心。「反正這裡又沒冬天,怕什麼。」不對,七點以後,晚上七點以後風很涼。你假如十一、二點在外面,風吹啊吹啊,保證你受寒。早上七點前,晚上七點後,寒氣都是比較重。你要出來散步,最好是太陽公公出來以後,比較不容易受寒。

  大家看,夏天,那個女子已經癱瘓了,躺著多痛苦,得要給她載冰塊,那個冰塊都幾百公斤,騎腳踏車,一個小時載回來。冬天很冷,零下,載煤炭。就這樣載了多久?三十多年。結果他自己也要適婚年齡到了,二十幾歲,後來父母催他結婚,他沒有去結婚。最後誰下令叫他結婚?那個女子叫他結婚,「你再不結婚,我不理你了」,他才結婚。結果結了婚之後,那個太太很不簡單,陪著他照顧那個女子,這是助夫成德!她的丈夫這種信義的美德,她欣賞,不嫉妒。她太太說,「他能對這個女子這麼好,對我也不會差。」這叫判斷力。後來連她的女兒都當這個女子的義女,她認她做乾媽。兩代人守這個信義,真不簡單,「大信不約」。

  而一個讀書的人,什麼是讀書人?胸懷天下安危叫讀書人,叫不愧對讀聖賢書。我們讀《四書》,「大學」出來,「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我們老祖宗很可愛,不講國,講什麼?天下,胸懷很大。甚至提醒我們,「覆巢之下無完卵」,天下出問題了,我們還能好嗎?所以胸襟氣度都很大,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大信。這個信是對天下、對人民的一種承諾、一種使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以前的人對家族多有道義,盡心盡力幫助整個家族。他一個人的俸祿,幾百口人在用。范仲淹、晏子,這些聖賢都做到。有沒有契約?沒有。完全是這種誠信,這種道義。所以在四千五百年的綱領裡面,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最後是篤行。那個篤行一開始就是「言忠信」,成就德行,誠信很重要。誠信,盡忠,守信的人一定盡心盡力完成他的承諾,「大信不約」。這個人有使命感、有責任感,叫慈悲為本。

  再來,『大時不齊』,他有這個使命了,他要去利益大眾,他可以效法天地、天時,它有春夏秋冬,這個「不齊」就是天地滋養萬物,它會因萬物的不同需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其實這個用在教育裡面也就是能因材施教。所以老子講,「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上天,大自然,利益萬物,平等利益萬物;聖人之道,他有這個使命感,為天下興亡努力,但是絕不爭任何名利。而且洞察這個時代的需要,洞察每一個人的差異性,去協助他,這叫方便為門,觀機,「大時不齊」。尤其從事教育的,因材施教是重點。

  所以能洞察這四點,可以有志於自己的學習,以至於從事教學工作,就能知道學習跟教學的重點,要以道德為基礎,再增長學問。要成就孩子的志向、使命,而且要讓他能體恤他人的差異,體恤因緣的不同,可以善巧方便的去利益大眾。所以假如學的人是這樣,教出來的人才都是這樣,那這個對家族、對社會的利益就很大了。後面講的: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

  夏商周這些先王,他們祭祀河川,都是先祭祀河,最後再祭祀海。為什麼?因為河是海的源,因為河水匯集才成為大海。就像一個學生有成就了,他前提是他的老師培養他。有狀元學生,不一定有狀元老師,但是沒有這個老師用心去教,那就不會達到青出於藍勝於藍。

  【或委也。】

  是指河川匯集之後,水流聚集之處,其實就是指大海。從這一段敘述就可以感覺得到,我們的先人特別重視根本。所以最後講:

  【此之謂務本。】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其實世間我們所接觸一切人事物的道理,都一定有根本。我們祭祀祖宗,因為祖宗是我們的源頭,是我們的根。而這個『務本』,我們最後用在這一篇文章的總結,什麼是學習的本?什麼是成為一個人師的本?那大家回顧一下整篇文章,從學習的角度,什麼是本?尤其後面提到的都是教學,師者應該具備哪一些德行、能力,這個都是我們要從事教育要找到這些本。我們看這整篇文章,提到立志很多,學習者要立志,教學者一定要先立學生的志。有志了,這個學習的方向、目標才清楚、才正確,所以「離經辨志」。再來,學習一定要恭敬,「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一個學習者,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大家回去再找一下,強調這個敬字好多。「博習親師」,那親師就是恭敬。「敬業樂群」,那是尊重學業。後面還用天子呼應,「師嚴而後道尊」,皇帝都尊師,這個敬就是學習的重點。

  而一個好的老師,他要能啟發學生,他要有智慧去啟發學生的悟性。再來,他也要很懂得譬喻、善喻。其實這個都是因為了解學者現在的程度,你不用譬喻他很難去感受,這個都是慈悲的存心,自然而然能夠方便為門,去用學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教導他。慈悲跟方便,不是兩件事,有真慈悲心的人一定會揣摩,一定會能用最適當的方法,去教育當前的這些學子。包含,這篇文章裡面強調的,老師的身教很重要。「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個善教最重要的是他的德行、他的身教。而一個老師,他也要正確認知到,教育是所有世間最重要的事情,他這個使命才能持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他有這個認知,他也有這個使命,他也有這個信心,去做好他的教育工作。

  其實每一段都能從中得到「務本」。包含「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就抓到教育的本。我們剛剛講的,「良冶之子,必學為裘」,這個就是提醒我們,教育一定要扎根,這個是本。我們每一段都用這個,這裡怎麼詮釋一個本,教學者應該有的這些能力、這些根本,那就能把整篇文章更深的去體會。

  好,今天就跟大家講到這裡。我們下一次再進入,之前都是講父子關係,現在進入長輩、兄弟關係,我們「首孝悌」這個孝講完了,接著講悌。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