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論語講要》上論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2/5/29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29-0019

  成德法師: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

  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交流完我們學《論語》應該建立的觀念和態度,好像上一次還有兩位同道有要跟我們分享,是不是有請他們來做一下分享,上一次好像有唐同學。

  唐同學:成德老師好,大家好。學了《論語》裡頭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近碰到一個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碰到一個企業主我們一起在學傳統文化,剛好他遇到他的一個員工,一個業務員,做外貿的業務員,估計說請假,給他發了個短信,說是在家裡不能去上班了。一看,我估計是得了抑鬱症。短信裡頭就說,希望他的客戶公司經理能夠幫他安排好,後來我們商量討論決定,客戶應該由其他的員工把他照理好,等他上班來再還給他。這個過程當中企業裡其他的員工就跟企業主商量,他說又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回來上班,乾脆就把他的各個客戶都分給每個業務員,分下去分掉好了。企業主就不知道怎麼辦好,然後跟我商量,我就用《論語》裡頭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跟他講,人家得抑鬱症恐怕最擔心的就是他的收入、他的客戶,這是他最關心的,恐怕比關心自己疾病還重要,你一定要給他吃個定心丸,客戶會幫他照顧好,不管你什麼時候來上班,任何時候,不管你生病多久,客戶都會原原本本幫你照顧好,到時候再歸還給你。

  那個得抑鬱症的病人也不願意見老闆,老闆走到他家樓下他也不告訴他哪一戶,只能發短信。結果短信發了之後,可能這個病人他就受到了很大的鼓勵,之後就給企業主回短信,他說從此之後我就開機,就能電話溝通了。後來這個企業主又介紹他去針灸,沒想到大概也就四五天這個員工就去上班了,在生病之前跟重新上班之後(企業主給我反饋)他的臉色明亮多了,精神氣各方面都好多了。我說是,我們用對了傳統文化,可能就能利益到別人。

  我就分享這個小故事,請各位指教,請成德法師指教。

  成德法師:謝謝唐同學的分享。相信大家聽了都會很感動,也很歡喜。首先我們這次學《論語講要》,我們希望去體會傳統文化管用,《論語》是管用的。尤其現在這個時代比較功利,假如他不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管用,他很可能興趣就很難保持。所以我們要學以致用,透過我們自身的受用帶動我們的家人、朋友、有緣的人。

  傳統文化是指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首先我們自己身心要受益,小到自己身心家庭。我們跟國家、社會也是分不開的,所以也應該有這一分使命感來學《論語》,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看現在大環境,尤其這兩年多新冠疫情影響了整個世界、影響了整個國家社會。我們要共體時艱,在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之下,每個人對未來都還是或多或少會擔憂,我們在這樣的大環境當中怎麼盡我們之力能夠來化解、能夠來安定人心?尤其《論語》裡面教導我們要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我們遇上了就是我們的一分道義、責任,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這個企業主挺可貴的,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我相信這個企業會愈做愈好,因為福田靠心耕。當然我們也隨喜唐同學,做了他們企業的增上緣。我們傳統文化好好學,我們可以去護念到有緣的家庭、團體、企業,甚至於說不定有當地的官員能夠重視,我們都能協助得上。所以我們的提升是刻不容緩,我們早一點提升,跟我們有緣的家人、朋友、大眾就能夠得利益。

  傳統文化講到福田心耕,企業主這個存心,他就是有福之人。而且他那一分道義會點燃這位憂鬱症同仁的心燈。大家感受感受,他只點燃了這一個同仁的心燈而已嗎?我想他整個公司的同仁都會感動的。消長之間我們要用心去感受,我們的一個心念、我們的一個動作,對於整個家庭也好、團體也好,都可能有不同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小看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比方這個企業主他假如說,他已經憂鬱症了,然後其他的員工又提到那就分給我們。首先這個員工憂鬱症會更嚴重,再來,所有的員工增長了什麼?增長了自私自利,這一個團體的氛圍就往自私自利去走了。

  我記得以前好像有一本書的書名叫《要把孩子教成狼還是教成羊》,大家冷靜看這本書的書名,我們人已經不想活得像人,所以是問說要教成狼還是教成羊。《朱子治家格言》說的很有道理,「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朱子治家格言》裡面就告訴我們「讀書志在聖賢」,我們讀書的目的是希聖希賢,不能糟蹋了天地人三才。結果現在我們是思考要把他教成狼還是教成羊,怎麼是以動物為一個目標?就像我們把《大學》一打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都是這樣的格局。所以經書不可不讀。

  就像《論語》指導我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假如在這個事件當中,企業主、員工都是考慮自己的利益,那大家都往小人的路上走。可能我們又會想,這個員工假如一直不來呢?大家要了解這是屬於未來的事情,我們應該用對當下的心,不要去擔憂未來,未來心不可得,統統屬於煩惱。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只問我們現在的存心,所以真正明理的人理得心安。得到什麼真理?兩個字,因果。一切事情沒有離開這兩個字,因果。我都用對心,怎麼可能我未來的結果會不好?所以樂天知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就沒有未來的煩惱。

  所以《論語》這句話重要,我們對下一代的影響、我們對團體同仁的影響,到底是讓他往君子走還是往小人的方向走,為人父母、為人領導者有責任,「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而且為君者、為領導者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要以身作則給他看,你要愛護他像親人一樣,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機會點你還得引導他、得護念他。

  我們看剛剛唐同學的敘述很細緻,提到了這些細節,他都到了這個員工的門口底下,這員工不讓他進去。這裡又有一個關鍵,比方這個企業主說,「我都做到這個分上了,不然你還要怎麼樣?算了,把他炒了!」但是大家注意一個關鍵點,那是站在他的角度,我都做到這個分上了,那他是有做。我付出很多了。我們在修學的路上不能要道、不能要情,要道就是要求對方,「你都學過了,你應該要做,你應該要懂」,我們起這個應該的念頭就有要求別人。師長說要放下控制要求。要情就是討人情,「你憂鬱症,我都給你保留機會了,你到底還要我怎麼樣?」我們起這個念頭情緒就上來。煩惱的根在我執,有我就會起煩惱。這個企業主很不簡單,他受到這樣的待遇,他並沒有動氣,他還是很用心寫短信發給這個員工。這個員工馬上感受到他的情義、道義,開始接受企業主的建議,去針灸。當然一針灸他的陽氣就上來了,他的正氣就上來了。憂鬱症一定是他的正氣不足,他能透過中醫來調理,又出來晒晒太陽。尤其這個企業主這分情義的暖流又流入他的心田,善生陽,善會提升我們的正氣、陽氣。自己的善心也會提升家人、同仁的正氣、陽氣。正己化人,也感動、感化了他這個員工。

  我們一起探討了這個個案,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很可能我們現在親戚朋友都有受到新冠的影響,我們也要多去愛護他們、關心他們,很可能他的一個瓶頸甚至是一個劫難就可以化解過來。

  謝謝我們唐同學的分享。當然也要多出去動,動也生陽,晒太陽生陽。要道法自然,不能都關在房間裡面,尤其接觸這些多媒體的工具,太多電子產品,所以有空就要出去放放電,把負面的電要放下去,接受我們大地母親的照顧。好像還有一位女士剛剛有舉手。

  某老師:有一個陳學長,她上次提問沒來得及提的,她剛才有舉手。

  成德法師:好,有請。

  陳同學:謝謝,阿彌陀佛。學生今天是第三次聽成德老師分享《論語講要》。學生看到主辦方有弘毅學堂,學生想到大約是二十年前,在父親的《弟子規》書上有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學生非常感恩主辦方、感恩老師能夠給全球同修來分享《論語》。

  是這樣的,學生上節課其實是想問老師關於進諫的話題。因為學生現在在安徽合肥一家本土的醫療健康產業工作。學生從馬來西亞漢學院回來就來到了這個公司,因緣非常殊勝,做了三年的行政工作,今年是第四年,有得到董事長的賞識,讓學生做一些關於公司的宣傳推廣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因為還是扎根不夠牢,其實也是犯了很多錯誤,但是公司的董事長、公司的領導對學生愛護有加,非常仁慈,給學生機會。我們公司的董事長非常有大愛、非常有智慧,在四月六號的時候委派了我們公司的四位醫護人員去上海馳援,幫助上海的血透患者進行透析,於上週五非常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安徽。在這個過程中,董事長囑託學生要了解上海同事的需要,公司解決,學生一直從事給大家鼓勵信心的工作。我真的是很佩服他們白衣天使,因為他們都是九零後、九五後的小姑娘。對於我來說,學生做不到,因為學生從小也是受寵長大的,吃不了那個苦。他們在上海非常艱難、非常辛苦,他們也是歷盡了千辛萬苦,平安安全的回到了安徽合肥、安徽銅陵,還有安徽利辛。

  上週五大家回到的那一刻,學生覺得學習了傳統文化、學習了《論語》有得到受用。學生其實每天都會看《論語》的一個句子,有一個句子想請成德老師開示,「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謝謝成德老師,謝謝全球所有的老師、學長、家人們。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您不是要問勸諫的問題嗎?

  陳同學:對,但是剛剛老師上課的時候,正好前一位學長不是有分享一位企業主的事情嗎,老師也都有解答,所以老師也解答了學生的問題。學生想問的是「季康子問」這句話,阿彌陀佛,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我們很隨喜大家都在為現在這個大環境所面臨的挑戰盡我們的一分力,當然也很隨喜這一些企業團體都非常有社會責任。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大家共同來努力。師長也期勉我們企業界,有二十個企業能夠落實傳統文化,就能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當然我們從這段話也要觀察師長觀機的智慧,觀察這個時代的變化,在古代是士農工商,士人、讀書人影響大,社會的變遷在這一百多年來在人類歷史當中是最快速的。

  我們去看現在書局裡面成功人士的自傳,是以什麼為居多?企業主居多。這是一個時代的現象,成德是在十八年前就感受到了,因為剛好發生了一件事。深圳有一個企業登了個廣告招聘主管,裡面提到是年薪二十萬,算不錯了,在十八年前年薪二十萬,條件是要會背《弟子規》。結果一下深圳當地的書局很多人都去問,你們有沒有賣《弟子規》?企業界的一個動作,我們去想像一下,為人父母的會不會重視?以後我孩子要出社會,現在的社會特別重視中華文化、重視《論語》,很多父母老師就會重視經典的學習。

  現在很可貴的,政府把經典都編入課本。當然一個好的事情要成就,不只是單一一個條件有了就能成。經典編入學校,事情完成沒有?沒有,是一個好的開始。首先老師要懂,才能夠把經典給孩子講清楚;再來,父母也要懂,假如我們成人都沒有照經典做,你說小孩學了經典他會受用嗎?他甚至於更迷惑了。經典都這麼教,怎麼大人都不是這麼做?他不就懷疑、彷徨,不知怎麼辦?教育,身教在言教之前。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剛剛陳同學她挺有悟性的,在我們唐同學的分享當中她已經解了她的問題。我們傳統文化的學問可以用在家庭,也可以延伸到團體甚至於國家。她剛剛說她的工作是行政工作,家庭裡有主內、有主外,團體也一樣,都要互相感恩。在外面跑的要體會行政人員的辛勞,行政人員也要體會在外面跑員工的不容易,換位思考,這個團體就發展得好。她有提到對於領導者包含一些員工去支援上海,她也是很佩服,也很佩服這些醫療人員。當然她剛剛講了一句話說「我是吃不了這個苦」,這句話以後盡量不說,不要給自己一個預設,「這樣我不行的」,不要給自己一個預設,要起而效法。當然效法不能用力過猛,到時候用力過猛倒下來了,因為成德法師叫我這麼做的,我沒這麼說。我們效法人可以循序漸進的效法,但是不要覺得自己做不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她也提到,你看每一個人的分享、每一個點都有透出倫常大道來,都有透出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來。大家不能分別心來參與我們的《論語講要》研討,不能是成德講話比較注意聽,別人講話沒有注意聽,這樣我就害死你們了,大家來參與課程的時候分別心愈來愈重。學傳統文化就是學真心,真心去聽都很有體悟、很有收穫。

  我記得有一次一位同道,跟他交流,他一講,講話很快停不下來,一講講了兩個小時。一開始我在那裡,「你不知道我很忙嗎?怎麼講個不停」。後來觀照這個念頭不行不行,要隨緣、要安住,就想到《中庸》有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遇到一個沒有人訴苦的人,我們就行乎傾聽他說話,不挑境界,自己的分別執著心才能慢慢淡掉。把心調平靜了,專心的聽、真誠的聽,結果聽啊聽啊愈聽愈有感悟,聽得感覺到在他那個年齡在他所在的那個大環境對他的影響,都可以在他的言談當中捕捉到一些訊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人的言語裡面有他家庭的密碼,有那個時候社會的密碼,我們認真去聽可能就能理解一家人、理解一個時代的人,所以自己挺有收穫的。

  然後聽啊聽啊,人容易執著在一個點上,不只是他容易,自己也容易,所以聽著聽著也反觀,我們有沒有跟家人相處一直在惡性循環的執著當中跳不出來?很鑽牛角尖、很較真。後來聽完,他談比較多的是他的夫妻相處。成德也是用了我們剛剛唐同學有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句話再延伸開來其實就是設身處地。假如換作我們,我們在另一半他的家庭成長背景,我們也很難不是這樣的一些行為狀況,就能夠設身處地。而且我們會動心、我們會動氣跟另一半沒有關係,他只是一個緣,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心。

  禪宗有一個公案,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也不是境界在動,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同樣一個時代,有人夫妻還是相處得很和合,個中的道理在哪?跟他能夠善解、能夠包容有關。他的心能包容,我們想一想,當一個人他還是有不足,可是他被包容,他的善根就開始增長。我太太太好了,我先生太好了,我要對得起他的包容,我要對得起他的信任,夫妻的相處、人與人的相處就良性循環轉動起來,所以天堂地獄可能就在一念之間。老祖宗留給我們「各自責,天清地寧」,遇到事情都是先反省自己,天清地寧。

  大家記不記得我講過一個故事?我看你們沒什麼反應,可能是我還沒有講二十一次,不干你們的事,是我講得不夠。剛好在一個大樓裡面兩戶人家住對門,一對夫妻相處得琴瑟同鳴,就是很和合,另外一對夫妻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這應該跟風水不是很有關係,因為住在同一棟大樓。常常吵的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他也不願意這樣,所以找了一個機會趕緊去請教人家是怎麼夫妻相處的。

  這對和合的夫妻太太就跟另一個太太說,我們家都是壞人,你們家都是好人。她有點聽不明白,妳是不是諷刺我?我們家都是好人都在吵。我們跟人家講話要觀察人家的表情是不是聽得懂,看對方的表情不是很理解,她就for example(舉例說明),比方說今天我給我先生倒了一杯茶,我先生下班回來,結果走過去不小心把茶弄翻了,脫西裝有時候不小心。我看到了說,「對不起對不起,我沒有把茶放好」。她先生一看,「對不起,是我自己走路不小心,把妳的好意給糟蹋了」。然後太太去拿抹布來擦,先生也揪著抹布,「應該我來擦、應該我來擦」。這是我們家的情況,遇到事情都是自己先道歉,是我不好。所以他們家都是壞人,都是自己不對。

  可能這個情況在你們家發生,假如妳就說:「你走路不長眼睛?要喝自己去倒吧。」妳先生一聽火也上來了,「妳這個女人,連倒杯茶怎麼放都不會放,妳還能幹什麼事情?」可能都是我對人家錯,就吵起來了,吵到最後可能都吵到內政部還是哪個單位去辦離婚去了。可能去辦離婚的時候,人家一看這麼年輕,還問說,你們為什麼要離婚?兩個人互相看一看,為哪件事要離婚忘記了,反正我就是要跟他離婚就對了。那一口氣嚥不下去,我今天非跟他沒完,脾氣太大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各自責,天清地寧,發生什麼事都是「我不對,對不起」,家庭的氛圍多好。不用去五星級飯店喝咖啡,還要花很多錢,在家裡氛圍就很好。咖啡一泡,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多喝咖啡,大紅袍一泡,氛圍不輸給五星級飯店,這是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一點小事都可以讓家翻天。

  家庭的氛圍、團體的氛圍是父母在經營的、領導者在經營的。氛圍對人的影響太深太遠,這叫境教。教育我們分三大部分,身教、言教,還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境教。你看一個家要興還是衰,你去他們家待一待就知道了,或者一個團體裡面你去感受感受那個氛圍就知道了。家和萬事興,尤其你可以抓他們家吃飯的時候去感受就知道了,當媳婦的人怎麼招呼她公公婆婆吃飯的,你光聽聲音就知道了,「爸,吃飯咯」,喊得可親了;「爸,吃飯了」,那這個家要衰了。我們不能粗心大意,要懂得去感受、懂得去觀察,我們就能學到東西。我之前聽劉素雲老師教導,聽稱呼就知道,夫妻在談話,「你爸、你媽」,這個家要衰了;假如太太說「咱爸、咱媽」,這個家要興盛了。我們不能粗心大意,都不會觀察自己,都不會觀察自己家庭的狀況,更不要說去觀察別人。欲知人者先自知,我們先要有自知之明。

  剛剛陳同學就有提到她家庭的氛圍。中華文化是活的,家庭裡面夫妻有工作分工,主內主外,這都是家庭情況不同;團體也是一樣,像我們是教學單位,有弘法的人、有護法的人。我們也都在學習,像帶領團體,成德也是跟團體的同仁一起共勉,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錯了就改,這個氛圍就不會讓人家很緊張。假如到了一個團體裡面想問都不敢問,這個氛圍就比較緊張、壓抑。家庭團體的氛圍是靠我們經營的,它是無形的,卻隨時影響每個人,這是境教。

  她有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請看《論語講要》,因為學習還是要主動,假如妳是看了《講要》看不懂,我們可以再繼續探討。《論語》裡面有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如之何就是很主動,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把它搞懂,因為學習都是需要主動的。所以陳同學,妳可以先看《論語講要》,還有《講記》,我們順著課程也會講到這句。這句成德之前課程也有講過,大家可以做參考。我怎麼看大家的表情不是很願意的感覺,假如大家不願意,我可以再講一下。大家有點頭是願意。

  我們現在得體會一個重點,師長有說過,傳統文化是教導我們放下貪心、放下習氣,不是讓我們換對象。諸位同道,大家前面花了十幾節課的時間,我們一起探討學《論語》應該建立的觀念和態度,有沒有人上一節課說,終於完了,我終於可以進入經文。假如是這樣,成德要向你致歉,十幾節課都還沒有進入經文。其實我們進入很多句了,我們是透過《論語》的教導來建立這些觀念態度,而且不是完,是剛開始。我們現在學每一句都要呼應這些觀念跟態度,你心態對了這一句才有受用。

  像我們提到的「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一句就很重要。師長講的,學傳統文化是讓我們放下,這是實質的,放下貪,君子無所爭,怎麼去跟人家爭?去貪求?所以不能學了聖教繼續跟人貪、繼續跟人爭,那不就變換對象了嗎?傳統文化裡面的財色名利也不見得比世間少。我們講一堂課掌聲鮮花也不少,換對象自己墮落得更快,之後還斷人慧命,完了,這個罪過就大了。所以是要放下貪,是要放下傲慢,這都是習氣。假如我們沒有重視到這一點,佛法是內學,要向內觀,很可能我們學著學著道理懂得愈來愈多,愈看別人的過失,我們的傲慢就愈來愈增長。

  還有一個習氣,我們情執重,都容易控制要求。這個控制會在夫妻相處裡面出現,這個控制會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出現,這個控制在向人家學習的時候也會出現,老師要照我能接受的方式教我。所以現在,成德法師我讓他講,他不給我講,我下次不來了。我不講也有不講的考慮,要體會到我們教學者有時候一些考慮點也是希望大家能夠體會,因為教育不是灌輸的,教育應該是啟發式的。「道而弗牽」,引導,不是牽著我們的鼻子硬拉;「強而弗抑」,鼓勵,不是遏制他、否定他;「開而弗達」,開是啟發,不是都灌輸給他而已。

  當然假如陳同學堅持,成德法師今天你非給我講不可,我也會講的,法沒有定法,得看情況辦。假如對方能夠接受,那就很好。當下我可能就是點了她一點,她接受了,這一點她可能會放在心上,她就有受用。

  我們謝謝兩位同道的分享,我們先到這,大家假如有關這些學《論語》的觀念態度的感悟心得,在後面的機會我們也都還可以分享。我們今天進入《論語講要》的學習。

  我們要學習《論語講要》,我們也要認識孔子、認識李炳南老師。我們離聖人二千五百多年,聖人所處的環境背景跟我們現代差別很大,聖人所教的做人做事之原理原則我們如何用在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的善知識就非常重要。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經典裡面的微言大義都需要在這個時代學通的人來指導我們。我們仔細去觀察,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重要的經典幾乎每個時代都有過來人在註解,像佛家的《阿彌陀經》好多人註解,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幽溪大師。為什麼他們在每個時代都要做註解?《論語》每個時代都有人做註解,我們想一想,這些聖哲人會不會多事?不會的。要這麼做一定有他的考慮,時代一直在變,註解往往都是對他那個時代的人怎麼契機讓他了解這部經,我們現在來深入《論語》,我們也得跟著李炳南老師的腳步來深入。

  在「先進第十一」篇裡面,「子張問善人之道」,子張問善人怎麼學道,善人再往上提升是君子,再提升是賢、聖。肯行善的人他不一定肯修大道,因為修大道他得改脾氣,他不一定肯改,我很喜歡做好事,但是叫我不喝酒不行,叫我不抽菸不行。「造業者百,而為善者一二;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肯修道的人在一萬個人裡面可能只有三四個人,所以諸位肯一起跟著李炳南老師來深入《論語》真是善根深厚,不然可以出去shopping、玩樂。當然不是說不需要出去晒晒太陽,不是這個意思,也該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這種家庭的氛圍孩子終身難忘。我自己現在回想父母放假時間帶我們到山林間溪頭、山林溪,親近農場,台灣的同修就比較熟悉了。我再講一個大家都熟悉的,阿里山、日月潭,這都去過的。那都是終身的記憶,現在都可以回想當時候父母走在林間的那種情景,這是需要的。

  我們學習一部經要能夠深入一家之言,這一點也是個關鍵。佛門很重視表法、啟發,儒家也是一樣,我們看《論語》裡面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松柏都是表法的,表君子之風,在寒冷的冬天不受影響。以前傳統的建築,你出門就看到門牆上,我當時候到馬來西亞馬六甲都看到這些建築,古建築,牆上刻了梅蘭竹菊四種植物的圖案,當然那個工藝也是很精湛。代表出門要怎麼樣?結交君子,梅蘭竹菊都是表法。而且出門的牆上刻了扇子,出門要行善,非常有文化的氣息。

  佛門我們也要看懂它的表法,一進佛門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持國跟持家一個道理,拿著琵琶。不是東方持國天王喜歡彈琵琶,那是表法的,太緊了會斷,太鬆了彈不出曲子來。就像一個家庭,太鬆了不成一個家,亂套了,沒規矩;太緊了,孩子連進門都有壓力,不敢進來。過跟不及都不好,過猶不及,這也是《論語》裡面教我們的。這些表法我們要看懂。

  尤其在學道上,《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在表怎麼修行。而且善財是表什麼?表當生成就的人。諸位同道,你們想不想當生成就?我不會逼你們,要放下控制要求。誰是善財?想當生成就的人就是善財。我們不能看不懂,善財是善財、我是我。善財首先跟誰學習?跟文殊菩薩,一個老師。他在文殊菩薩座下得到根本智,清淨心,他才出去參學的。這個表法假如沒有看懂,我們一開始學,三五個老師,你學到最後到底聽誰的?當然,假如你有見到一開始就跟三五個老師學,然後學得很好的,拜託拜託,你一定要介紹我認識一下,我得個案研究研究。可能有,但是不多,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見過一個。所以假如有,請大家通知我一下,我方便的話我會請他喝大紅袍,我手上有。我們福建人喜歡喝巖茶,巖茶是補陽氣的,是比較溫性的。

  尤其《論語》裡面有說到了,「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踐跡就是跟著老師的腳步,他的足跡,進一步登堂入室。所以我們跟得跟好,怎麼叫跟好?我們複習一下,第一點,隨順聖賢老祖宗的教誨,不隨順煩惱習氣。跟,不是老師出現了才叫跟,是隨時隨地依教奉行叫跟。

  《華嚴》還講了一個重要的點,叫主伴圓融。比方成德遇到一個人,跟他有緣,他也在修學,我首先會觀察這個年輕人現在是哪個老師指導,或者他的父母在指導,誰主要指導他就是主,我們有緣跟他交流、結緣就是配角,我們要配合主角。有一次有一個團體的一個年輕人到我的單位來了,剛好跟他有交流的機會,那天交流完我就打電話給他的負責人,我說他們很感謝你,我們先隨喜功德,然後說我今天跟他聊了什麼。因為他是主,他主帶這個人,我們跟他聊什麼這個主負責的人知道了,等於是我們變成合力,一起配合這個主來教導這個人。

  在家庭裡面也是一樣,這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我們看先生在教訓孩子,孩子犯錯了,先生是主,太太是伴,要會配合。當先生離開了,太太走進孩子的房間,你爸爸都是為你好,你得好好把爸爸的話記住,要配合得很好。假如丈夫在教孩子,太太馬上把話打斷,然後把孩子帶走,你別聽你爸說的!那這麻煩了,沒戲唱了。主伴圓融,這都是人情事理,我們都要懂,才懂得應對進退。

  我們現在學《論語》主要跟李炳南老師學,跟著他老人家的腳步去深入,一定可以學得好、學得通,我們對李老很有信心。當然信心也不是一時激動,我們要跟他老人家學,我們得先好好認識他老人家,了解他整個成長的背景環境。大家記不記得我們以前上中學學《古文觀止》的文章,比方說這篇是歐陽脩先生的文章,鐵定有一段歐陽脩先生的介紹,你才了解他所談的言論在一個時代的狀態是什麼,這樣我們對他所講的話領會得會更深入。

  我們台灣的同道很有心,將李老的一生做成紀錄片,「雪廬風誼」,我們接下來透過「雪廬風誼」來了解李老。我們先請工作人員來播放。

  (播放紀錄片)

  我們先看這一段,首先我們聽到這首「大夢」,李老師也是透過這個曲子點醒我們覺悟重要。人生短短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怎麼真正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怎麼借假,身體是假,每天都在變化,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怎麼借假修真,怎麼真正恢復明明德,怎麼真正多成就一些人,親民,怎麼這一生很圓滿止於至善。這首歌我們可以多聽幾遍,不能隨波逐流、競競爭爭,搞到最後笑都笑不出來。

  一開始介紹李老師,我們也感受到修學成就的人都很重視師承,所以他老人家依止印光大師學習,到後面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印祖只當面跟李老談過一次話,在靈巖山上,李老師後來到了台灣,竭盡全力弘揚傳統文化、弘揚淨宗,可見得印祖那一番話他句句刻在自己的心中。而李老在這些顛沛流離的歲月,兩個東西都跟著他身上,就是印祖給他的書信跟戒牒。這都是我們的學處。代表他老人家對於老師的教導備感珍惜,所謂「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感應什麼?感應很多助緣,李老在台灣中華文化的教化影響幾十萬人,這期間有多少人來協助?這都是他自己的真心感召來的。

  我們看到李老說到了,他是「烽火半生皆僥倖」,僥倖自己的生命還在,雖然經歷了中日抗戰的過程,但是「心腸分寸未曾寒」。這是我們應該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人生經歷這麼多苦難,不只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讓他產生對眾生的悲憫,對文化傳承的使命,這就是菩提心。隨事菩提心,隨著所遇到的事情自己這一分慈悲更加的深切,不只沒有退縮、沒有沮喪,更加的勇猛精進來利益眾生。《華嚴經》上教導,「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我們人生也會遇到很多逆境惡緣,但是這些逆境惡緣比起李老所經歷的不算什麼。李老經歷這些烽火的歲月,他都能把它轉成一種願力,煩惱即菩提,危機即轉機,我們更應該效法,現在馬上做轉變。李老乃發悲願,為佛教、為中華文化默默耕耘奉獻,一直到他往生。他也是把《論語》給我們展現出來,「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真的是鞠躬盡瘁喚醒國魂,因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不傳承,我們中華兒女就沒靈魂。

  我們看到師長老人家傳承李炳南老師最重要的,不單是那些經教學問,更重要是傳承了李老師的悲心,傳承了李老師對於祖先的孝心。師長也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我們看到李老、看到師長老人家他們的心,我們就從他們這一顆真心開始效法起。

  這裡我們剛剛看到照片,李老師四十八歲就進入孔家協助奉祀官府的工作,這是相上的,實質上是孔家請李老師來教育他的後代。其實我看到這個就特別感受孔子積的福報可大了,他的後代子孫在二千五百多年之後還能有這麼好的老師來直接教。李老師圓寂,孔德成先生親自寫輓聯:「雪廬大和尚」,和尚是指自己的老師,親教師,我是跟他學的。

  諸位同道,我們好好的為社會、為文化,我們的孩子也會自然感召很好的老師來護念他們。人生所有的際遇兩個字,感應。我們的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

  李老在孔家五十年,當時候李老九十五歲了,跟孔德成先生提出來,畢竟在政府單位他們是上下級關係,雖然實質上是師生關係,但是畢竟李老也兼了奉祀官府的祕書,所以跟孔德成先生請辭,說沒有公務員像我這麼大年紀的。可能李老師也破了公務員的紀錄,九十五歲要請辭,孔德成先生不同意。

  我們還看到李老他浮海來到台灣,攜帶香蕉,因為香蕉在山東是寶,要做饋遺,就是贈送人家的禮物。大家體會到什麼?這些有受傳統文化傳承的長者,他都是非常禮敬他人的,受到人家的幫忙都要表達感恩心,都會回贈禮物。他要到一個新的地方來一定會接受很多人的幫忙,他就想著拿最好的東西送人家。這都是我們的學處,我們看這些紀錄片不能滑過去,處處都是學處。不料一上了台灣的街市,香蕉到處都是。這裡還有一個學處,李炳南老師自嘲「擔柴入山」,很有幽默感,自己跟自己開開玩笑,自嘲。這也是我們要培養的一個素養,自己對自己幽默幽默。面臨戰亂自稱「逃難專家」,這都是對自己人生走過之後詼諧,一笑了之,不會對於走過的這些患難變成一種心理上的陰影,甚至都是轉換成一種動力。

  行囊中就是戒牒,還有印祖的書信,並且帶有五十串念珠,準備送給有緣的人。李炳老曾經說過,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不介紹給他人就不慈悲。他老人家都是做到的,在動亂當中逃難都不忘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有緣的人,都準備了佛珠。我想這五十串佛珠不知道成就了好幾尊佛。我們冷靜觀察確實也是這樣,現在要靠自己的力量出輪迴幾乎已經不可能,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戒牒都沒有喪失掉,書信都沒有遺失,代表尊師重道,遵守對佛菩薩的承諾。而且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講根講本的都是最重要的,不能忽略掉。君子務本,李炳南老師都給我們表演,「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見義不為,無勇也」,都表演給我們看。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