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論語講要》上論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2/1/9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9-0002

  成德法師: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李炳南老師的《論語講要》,因為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畢竟孔子離我們二千五百多年,有像李炳南老師這樣真正是深入孔子的心印,能把孔子的這些教誨給我們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們才比較能領會,進而可以把《論語》用在每個當下,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是很值得我們珍惜他老人家的教導。首先也隨喜我們大陸、台灣、馬來西亞的同修們,你們那裡還這麼早,大家就一起來參與這個課程。

  我們上次跟大家談到,首先我們引了一句《大學》的教誨,做為我們儒家整個教學的基本教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哪怕《四庫全書》,也都是在詮釋這一句教誨,都離不開自覺覺他、自愛愛人。大學之道在哪?就在我們每天的每個當下,我這個當下有沒有在自愛?一個人自愛,有沒有在愛人?一個當父母的人很努力的學習,每天不斷的提升自己,他的動力在哪?他的動力「我早一點有智慧、有學問,我的孩子早一點得利」,他的自愛當中有愛人。所謂自他不二,我們早一點覺悟,我們的孩子、學生、跟我們有緣的人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經教跟我們是非常非常的親切,在哪裡?在每一個我們的當下,甚至於在我們每一個念頭,我們起心動念為天下,我們有福報,我們的後代子孫也有福報。

  《了凡四訓》有個典故,衛仲達,他給皇帝提不要建三山石橋,雖然沒有被採納,結果他有緣到了陰間,見了閻羅王,閻羅王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君之一念,已在萬民。」所以一個念頭,所謂福田心耕,一念為天下蒼生,福很大,利益了自己,利益後代子孫。我們想到了范公他的家道都快千年不衰,因為他的胸懷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就是他的心境。

  我們落實大學之道,落實孔子教我們的聖人之道,具體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上、我們的一言一行上。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我們講的每句話為團體的大局著想,這可貴;我們的一言自私自利,甚至造成團體的對立衝突兩舌,一句話折了不少福報。古人說,「有一念而觸鬼神之怒,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釀子孫之災」,都要很謹慎。古人這些話不容易說出來,這些話假如不是真正用過功夫講不出來的。

  我們為什麼佩服古聖先賢、佩服老祖先?他們在學習的態度上真的都是老實、聽話、真幹,真幹才能對於宇宙人生這些道理體會得這麼深、這麼細緻。我們從每一句祖先留下來的話要體會到他們的心,體會到覺得這樣的話不容易講出來,我們就會對每一句祖先留給我們的話倍加珍惜,我們就不會囫圇吞棗、走馬看花。而且祖先留下來的教誨管用。在成德成長的過程,經師易得,人師難遭,雖然好像讀過《論語》的句子,但是沒有得到人師的指導,我們不知道它是寶,甚至也不知道怎樣形成了一個認為,那是考試用的,那是束之高閣的,好像跟我現在沒有關係。只要心態不妥當,跟聖賢教誨就不相應。所以障礙在我們的認知,在我們的念頭上面,有這樣錯誤的認知,五千年的寶擺在面前看不懂。

  曾經成德有機會跟博士後的漢學家用了一個晚餐,哪邊的我就不講了,現在學孔子的教誨,孔子言語比較含蓄,我以前比較粗魯,要修正一下,要隱惡揚善,哪裡的我就不說了。都是博士後,甚至於都翻譯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經典,用他國家的語言翻譯過來。剛好坐我對面一位女士,他們都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跟我們交談,結果成德就請教這位女士她博士寫什麼論文,她說到她是研究虛雲老和尚。大家可以體會一下當時候我的激動,這是民初四大高僧之一,要趕緊請教,「虛雲老法師一生對妳人生有什麼啟示?」我這麼一問,她看著我,氣氛有點尷尬,好像不知道怎麼接我的話。我看到她的表情,我也不好繼續再問。我們跟人溝通隨時要注意到人家的眼睛,才好拿捏進退分寸。後來她停了一會,她說道:「我是研究虛雲老法師是不是活到一百二十歲。」這樣當代的聖僧,居然是研究他是不是活到一百二十歲,研究得都有點懷疑一些事情。師長曾經講過一段很重要的話,學科學可以懷疑,你要學聖教,你不能用懷疑的態度來學。孔子信而好古,在「述而第七」裡面提到他老人家學習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就點出來我們跟古聖先賢學,首先對他們有信心,不懷疑。印祖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百分之百信任,心就很誠、很恭敬。

  這位女士旁邊坐了一位男士,年紀還比她長,而且已經翻譯不少經典。剛好在交談的過程,成德有提到傳統文化儒釋道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把事業經營好。結果我講到這裡,這位男士看著我說:「中華文化儒釋道跟做事業有什麼關係?」他們已經都是博士後了,讀了多少中國經典,為什麼他們覺得這些經典跟做事業沒有關係?百聞不如一見,為什麼了凡先生他在「敬重尊長」當中會提到年高、位高、德高、識高者?為什麼識,人生的見識還是很重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因為要親身去看、親身去體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我們經歷過一些事情,對經典這些教誨才能體會得非常的深刻,甚至深刻到終身不忘。我們想一想,我們有沒有經歷哪一些事情,對一些道理終身難忘?不是難忘懷,不是經歷過之後耿耿於懷,那就不妥了,因為你耿耿於懷,遇事逢緣就會挑起過往的傷感、過往的憤怒、過往的印象,不一定有好處。經一事要長一智,經一事不要長一怕。以後遇到同樣的事很害怕、很恐懼,這就不是經一事長一智。所謂歷事練心,經歷一件事不能變成對哪些人事擔憂、害怕,那不就練出恐懼的心、憂患的心了,這不叫練,要練出真心才叫歷事練心。了凡先生講了識高,人生的見識還是很重要。

  我們看師長他為什麼很堅定的做很多事情?因為他有刻骨銘心的感悟。舉個例子,為什麼老人家說要做實驗、要做榜樣?因為師長在好多次的聯合國大會探討怎麼化解衝突、促進和平,把老祖先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法寶和盤托出,供養給與會的這些專家學者,結果這麼多次下來學者告訴他,「你講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師長說冷水澆頭,當頭一棒。師長說到,他體會到什麼?體會到現在最大的危機不是環境、不是糧食,這些都是其次,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他沒有信心他就不可能去學。其實所有現在人與人的問題都跟失去信任有關係。而人沒有信心的時候做什麼事都很難做成,信心沒了,只有不斷生煩惱而已。當我們一個人對未來沒有信心,他的心安得下來嗎?三教聖人教導我們的「信為道元功德母」,功德的母親,「母」是能生,道的源頭活水、功德的母親就是「信」。信為能入,我們要入古聖先賢的經典,首先信心是最重要的基礎。

  這是老人家的人生閱歷,包含為什麼他老人家強調一條龍?成德的觀察,老人家一生都在致力於文化的學習、承傳、弘揚,弘揚需要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老人家可以說二十幾歲、三十多歲有機緣都在把聖教介紹給他人,甚至於出家之後致力於僧才的培養、弘法人才的培養,幾十年,五六十年這樣過來。尤其在九十歲前後,我想也是經歷了不少的事情,他老人家說到,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學生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老人家的恕道,這種心境在他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得很深刻。但一個九十歲高齡的老者,而且是致力於培養人才一生的高僧,當他講這話的時候,他有體會過多少這樣的事情?老人家培養人盡心竭力,讓我們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也是給我們展現師徒如父子。我們想一想,假如培養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多時間的弟子,在財色名利前面沒有過關,老師有多心痛。但師長經歷過這些事,由於體會深刻,所以他老人家致力於一條龍學校的建設。因為就如陳弘謀先生在《五種遺規》開頭的序文講到,「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這話都沒有任何含糊的地方,用的字都是非常肯定的,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閭巷始」,教學的方法,怎樣培養出棟梁人才,在巷子裡面的私塾裡面有,因為幾千年來代代的人才這麼教出來的。「人材之成,自兒童始」,因為如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俗話又講,「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人生的閱歷讓人終身難忘,然後會更堅定的化悲憤為力量,化危機為轉機。

  我們走在學習跟弘揚傳統文化的路上,我們得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甚至於我們要時時效法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當然這一句也出在《論語》,我們也要懂得領會對,知其不可不是做了沒用,知其不可能在我們這一代看到開花結果,但是還是堅定的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來做,甚至於死而不已,我來生再來做。就像湯恩比教授他在一九七O年代,當時候我們國內對文化產生誤會的不少,在反對文化的時候,湯恩比教授還很堅定的肯定中華文化,而且說在未來將整個世界能夠再帶向和平要靠中國人。我們當時候看到,他是個英國人,怎麼對我們自己祖先的信心能達到這樣?而且他晚年說,假如有來生,他必在中國。湯恩比教授不止死而後已,他死而不已。諸位仁者,你們假如有看到差不多三四十歲,看起來是中國人,但是臉龐有點像英國人,又講了流利的中文,英文也很好,因為他上輩子是英國人,假如有發現這樣的人,要通知成德一下。因為我拋磚引玉,自己學問淺薄還得撐著,假如是湯恩比轉世的,我們趕緊請他來宣講。

  因為有經歷一些事,再去觀察,老人家所講的話飽含不只是他的學識、他的智慧,還有他人生的閱歷在裡面。成德也不知道哪一年看的,只落了一個印象,就是老人家提到外國的(我們華人以外的)這些漢學系、中文系,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當作文物來研究。我當時候只落了印象,結果是經歷這個事之後體會很深,把我們老祖宗的這些經典當古董,古董幹什麼?偶爾拿起來欣賞一下,不是馬上用上去的。

  成德也曾經接待過劍橋大學一位教授,他剛好到湯池參觀,成德接待的。他也是可以講流利的中文,成德跟他聊了很多師長這些教導,看他好像比較不能跟我產生共鳴,沒有共鳴,我一直講一直講好像感覺有點過,我就停了下來。停下來他講話了,他說我是專門研究唐朝的哪一個制度。那是他的專業,而且他的專業是專在唐朝的某一個制度上,這個制度如何活用在現代我就不知道他有沒有研究。

  所遇到的這些外國的漢學家,真的他們對於我們老祖宗的經典,他不覺得他可以用在當下。不要說他們,我也是,我沒有遇到師長以前,我也不覺得這些東西跟我人生有什麼關係、跟我當下有什麼關係。

  我們這一次來學《論語講要》,我們希望我們建立的態度,先入為主,我們的態度是什麼?學一句可以做一句、可以用一句,我們把它用出來就得真實的受用。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現代工業時代很講利,學這個對我有什麼好處、管不管用?不管用他學不學?我們現在要人能弘道,真的要把聖賢之道弘出去,首先我們得真的用出來,讓他感覺你學這個東西氣質變了,你學這個東西家庭和睦,管用,你學這個東西事業愈做愈好,現在的人才會愛樂、才會肯學。

  一開始跟大家提到我們上次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句話在哪裡?Anytime、anywhere,都沒離開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甚至於是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沒有離開。我們真的每個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沒離開,我們的受用就大了,首先身心安康;沒有離開,整個人呈現就是浩然正氣,不會被邪思邪念影響。

  我們接著跟大家提到了學貴立志,要先立定志向,其實大學之道就是立志。我們既然跟孔子學,要以孔子之志為志,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請教諸位仁者,我們一個禮拜才在這個平台見一次面,這一個禮拜您做了哪件事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我們學了要落實,你講的哪句話、你的什麼考慮是出於要落實孔子的這個理想、這個願望?我們就跟孔子同心同德、同願同行。哪位仁者給我們分享一下?你們沒有入定吧?那我得請你們出定一下。你們夢見周公了是吧?夢見周公不是壞事,可以神交古人。

  劉老師:老師,蔣女士有舉手。

  成德法師:有請。

  蔣老師:成德老師吉祥,各位同修老師吉祥,各位學長吉祥。上一週星期一學了第一節課《論語》,「少者懷之」我還不太會理解,但是發生了一件事情,星期二的時候有一個小孩家長還沒有接走,午餐以後我們出去散步,兩個孩子在旁邊玩,在路上玩,我在旁邊手機聽課。那個小的孩子說:「老師,我們假裝做遊戲。」我說好。然後他們坐兩個大石頭上拿兩個樹葉,我女兒說:「來我們假裝讀書。」那個小的說:「好。」我女兒說了一句話,她說「子曰學而時習之」,小的又接一句說「不亦說乎」。我就很驚訝,我說這句話從哪來的?我從來沒有教過他們讀《論語》,我很驚訝。問了半天,她說不知道,問了三個不知道。我就很驚訝,我說電視上看的嗎?是不是看《中華德育故事》,其他方面有看了嗎?問了不知道,後來那個小孩的爸爸來就接走了。第二天我也問他,他說不知道。

  再到星期三的晚上,休息的時候我還在聽「一條龍師資班」的音頻,還沒有聽完,快要完的時候我女兒聽到一句,老師說了句《太上感應篇》,她說《太上感應篇》那不是第六冊嗎?我們現在讀到《聖學根之根》第三冊。是第六冊嗎?我說嗯。她說這個老師怎麼也說《太上感應篇》?我說對。結果剛好說到這裡又講完了,她說怎麼不說了?我說講完了,九點了,我們要休息了。她說:「妳再聽,媽媽妳再聽,我還在聽,聽老師說話。」我又放了下一節,我說那好現在聽吧。剛開始聽我就說,這個老師(上次我上課的老師)說,過幾年以後他就去教妳。我女兒說了一句,「耶!」這樣一聲。

  第二天那幾個小孩都來上學,我先吃完飯,他們都還在吃,我又放語音開始聽,聽到成德老師有說「聞過怒,聞譽樂」,他們小孩聽了聽,妳手機上這個老師怎麼說的是我們讀書《弟子規》上的?妳手機上怎麼講的跟我們讀書上一樣的?我就說你們好好學習,再過好幾年以後這個老師教你們。這幾個孩子就「這樣子,這個老師跟我們學的是一樣的」。我就感覺到,平時你要聽其他的沒有感應,你學他們讀書上面有的,課程上播放的這些他就特別有親切感。我也不知道說的對不對、分享的對不對,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蔣老師。可以感受到她一來是很用心在教學,二來感覺到孩子成長她比孩子還高興,這也是我們當老師的心境,希望孩子都是青出於藍。也讓我們體會到教學也要掌握機會點,掌握機會教育。我們跟孩子有共通語言,比方生活中發現跟《弟子規》相應的句子,這個時候我們把這個句子一提起來,他說對,這個我們讀過、我們背過,原來就是現在「寬轉彎,勿觸棱」,「緩揭簾,勿有聲」,他很容易就結合上去,包含你聽的內容跟他讀過的有關,他就非常親切。我們教學的人不能依文解義說,要十五六歲以後才開始講經典。那是什麼?是對於一些比較大的五經、《論語》這些經典,可能等他理解力比較高的時候再來開解,他有根本智,他的天真、清淨保持,最後給他開解他就很容易通達。這種生活當中跟德行有關的,都可以隨事去講解,因為很具體,不然你現在給他講這些為政,他又比較難現實去感受到,那些文句他又不夠熟悉。所以教學還是要掌握機會點,掌握他能理解的狀態。我們不能聽了一個說法之後就偏到一側去,就都不講解,那就都是落入過與不及,不能誤解古人的意思。

  聽完她我也很有感觸,為了讓蔣老師不失約於小朋友,我得多活幾年才行,不然她現在教的孩子要來讀書還得十多年,所以我現在每天要練八段錦,要鍛鍊好身體才行。八段錦也是中華文化,道家治身,養生之道道家還是很不簡單。

  「少者懷之」,我們能真正為他的一生去打算,他好像在我們的懷抱呵護之下不斷的成長,而且要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村學究語》提到,要有父之嚴、母之慈才能做好老師,我們都要具備這樣的心境。

  我們請王老師。

  王老師: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長者呼,應勿緩,學生分享一下這一週來遇到的一件事情,「朋友信之」。我有一個朋友他是一個律師,也是做了半輩子的律師,經驗豐富。之前學生和幾個朋友我們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他習慣性的用一種審慎的目光來分析,可是上一週他告訴我自己在醫院住,癌症,剛做了手術。當時他是很大壓力的,學生就和他分享,不用怕,去年的時候我也檢查出來了。當時他很驚訝,後來就告訴他,我也沒有去看,如果真的是,沒必要去看;如果是假的,更沒必要了,就是專心一志的做一件事情。當時又和他分享了我們家族當中,我的弟弟曾經也是在十幾年前,二OO三年、二OO四年的時候被確診為是癌症,也是醫生需要做手術切除,我們家採用了傳統文化當中的方法,一直是放生、懺悔,結果弟弟到現在還健在。通過這樣的分享,我的朋友真的是朋友信之,當時就說,我沒想到妳還有這樣的故事,妳學的那傳統文化回頭我跟妳一塊學好嗎?我也要學。我說你不是跟我一塊學,而是我們一起學習,當你的生命賦予它一段更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你的生命會改變的。

  學生就分享到這裡,謝謝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王老師。信是信義,是誠信,很真誠去利益對方、去成就對方。王老師這段話也讓我們感覺到人生走過的路沒有白走,她沒有這一段經歷她就不能現身說法,現在面對有這個經歷、有癌症的人,她說話的力道比我強多了。假如成德去說,可能對方說,你又沒有得過,講得那麼輕鬆,但是她還有她自己家族有經歷過,她可以現身說法,所以危機可以變成轉機。你真正依教奉行,突破了人生身與心的挑戰,你可以現身說法。

  諸位仁者,假如你現在身心遇到很大的挑戰,你要想起《孟子》有一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老天爺要派給你任務,讓你突破之後可以去現身說法,為人演說。這個時候不要難過,要說老天爺很瞧得起我。所以她這個朋友這個機會可能就可以學習傳統文化。

  而且用科學的角度,其實我在高中的時候有接觸到量子力學,我們很熟悉的愛因斯坦,包含他的老師都是研究這方面的。他的老師有講到,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是念頭相續產生的幻相。量子力學家也告訴我們什麼?普朗克,愛因斯坦的老師,代表物質是念頭變現的。為什麼我們老祖宗說相由心生?心,心念,跟我們的物質(我們的相、我們的身體)分不開的,所以念頭好身體慢慢就會轉好。在科學上,量子力學是比較尖端的研究,已經證實,市面上好像很多國家都有翻譯,叫《念力的祕密》,有很多例子。當然我們體會到這一點,你現在身體有問題,家裡的人很關心你,「你去看個中醫怎麼樣?」「不行,都不用,我的念頭就可以了。」也不要偏執到有一些助緣你都把它排斥在外面,造成你家裡的人覺得這個人這麼固執、這麼不能溝通。有時候太固執也會有障礙,要恆順,要歡喜接受一些助緣。萬法因緣所生,好的醫師來幫你調養也是個助緣,效果會更好,不要固執到拒人於千里之外。

  我們再請孟老師,有請。

  孟老師:法師吉祥,老師吉祥,各位學長吉祥。

  成德法師:你好。

  孟老師:我在學校裡當老師,每天下午都有兩到三節課的時間,有機會和學生們(高一的學生)分享《論語》當中的教誨,這是少者懷之的事業。以前就會很用心的去查閱各種資料,把《論語》的翻譯註釋這些記問之學傳遞給孩子們,感覺到好像跟老師今天講的這種在生活當下落實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最近知道老師要講《論語講要》,特別的期待,今天終於上到了第一課。感覺到最近一段時間跟孩子們講《論語》的時候,就不像以前一樣只是把那些註釋翻譯傳遞給他們,講得非常的深遠、高遠,沒有實實在在當下落實的效果。最近改變了,每次看了這些註釋翻譯,自己就對照《論語》的教誨看自己落實得怎麼樣。比方昨天下午就在講「公冶長第五」,一上來「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就感覺孔老夫子他特別看重了公冶長的德行,願意把女兒許配給他,讓女兒有一個很好的歸宿。首先自己知道了這個註釋和翻譯之後,接下來就想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去求婚,人家很少有願意以其子妻之的,總是拒之於千里之外,代表那時候自己的為人處世、德行、能力都是非常的讓人家不信任。這樣讀《論語》感覺到好有味道,這個句子就不只是公冶長先生的事。而通過學習意識到自己那時候沒有好好的修學、沒有很好的德行,所以在談婚論嫁的年齡卻遇到了那麼大的障礙。

  給孩子們講課的時候,也講到「公冶長第五」最後一章,「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跟孩子們分享什麼是好學,夫子說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這是最好學的。所以同學們,你們同學之間誰有什麼缺點、錯誤,你有沒有朋友信之給他指出來,幫助他改正?你們在班級裡面上學,有沒有收到來自同學的諍言?好多同學說沒有。還有,你有沒有聽到別人對你德行方面的肯定和讚歎?好多同學說也沒有。你是不是聽到太多爸爸媽媽對你某些缺點、壞毛病、壞習氣忍受不了的義正嚴辭的警告?這個時候他們都笑了,是的,收到太多這方面義正嚴辭的警告。我說既然是這樣,你看人家公冶長先生,夫子卻那麼肯定他,還願意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將來你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或者你們放假的時候,跟著爸爸媽媽去親戚家待二三天以後,臨走親戚家就特別讚歎說,這個時代還能遇到這樣好的孩子,太難得了!你們會收到這樣的讚歎嗎?他們都搖頭笑了。我說,看來我們確實是問題很嚴重,我們得重視它、正視它。

  我覺得這樣來學習《論語》,我才能夠讓我的孩子們在這短短的四十分鐘當中得到很好的引導和啟發。我每次下了課都不馬上離開教室,昨天有一個孩子被老師罰站,在我的課堂上站著聽課,我下來問他你為什麼被罰站聽課,他說我因為上課打瞌睡,被老師罰站。我說那你為什麼打瞌睡,是休息不好,「居有常,業無變」沒做到嗎?他說是的。我說那你就真實的面對自己,好好的做好調整。

  我覺得用《論語》這樣的經典教誨的學習和落實,去和孩子們進行溝通、交流,那是最好的少者懷之,我覺得我做的一件事情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感謝老師有這個課程的啟講,讓我能夠一面學習一面修養自己的身心,一面把這些修學的成果和孩子們分享,我就不會像以前一樣是記問之學,我很想做好這件少者懷之的事情。謝謝老師、謝謝各位學長。

  成德法師:成德聽到諸位老師分享非常非常歡喜。在聽著孟老師分享,成德就想到自己初中的時候,假如有老師這麼開解公冶長雖在縲絏之中這句經文,會對《論語》很有興趣,把《論語》學好跟以後可以有好的對象有關係。尤其青少年這個年齡,其實對這些方面他都很有興趣,因勢利導,讓他變成不是感情衝動,而是一種理智,是對男女、進一步對婚姻的慎重。也很感謝大家,因為自己求學還是不主動,不夠下功夫,有大家的陪伴,我現在不得不硬著頭皮每個禮拜來跟大家分享一次,這樣我就不容易懈怠。

  公冶長他被人家誤會,還關到監獄裡面去,甚至於臉上可能都有被刑罰留下的痕跡。大家想像一下,這是一種背景的狀況,他是被誤會、誣告的,但他有德,孔子把自己的孩子嫁給他。成德覺得孔子做每一件事真的是「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大家要了解,他的女兒嫁給這個先生,走出去,人家又不知道他是被誣告的,一看這個人可能進過監獄,指指點點都有。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給天下人做榜樣,德最重要,外在的相貌,甚至於可能還會被人家誤會指指點點,這都不要掛懷。

  可是我們看下一句:「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他有一個學生,國有道的時候能以為國所用,可以當重臣,甚至於當宰相這種人才;邦無道的時候,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他不會無謂的犧牲掉。這麼穩重的人,讓他娶了誰?娶了自己哥哥的女兒。大家去感受感受,假如孔子是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子妻之,公冶長以其兄之子妻之,味道一不一樣?不一樣吧?

  孟老師:不一樣。

  成德法師:這些地方都是孔子他的人情事理,他那種心境都是我們的學處。從這裡,我在聽我們孟老師分享的時候,我就想到《大學》裡面講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雖然他是在講治國,但是老祖宗的學問是小大圓融,他大到治天下是這樣、治國是這樣,小到一個企業甚至組織一個家庭,一樣的道理,有德了,吸引的另一半、感召的另一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在我們閩南的俚語都有,「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我太久沒講閩南話,都有點不順,偶爾也要練習一下。每一個我們母語留下來的俚語都有人生的哲理在裡面。假如我們能夠把《論語》、把《大學》開解到讓孩子覺得跟我的一生息息相關,而且跟我當下很有關,我現在不好好學習提升,我怎麼會有好的德行?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大家發言得很踴躍,兩位舉手的老師我們下個禮拜請你們先來分享。因為假如我不繼續再講一點,可能人家會覺得成德怎麼上課都沒有進度,進度還有倒退。我稍微進一點進度,我們學貴立志,以夫子之志為志,以古聖先賢之志為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其實你看哪一句不是我們當下可以做的?我當下在學校,我可以選賢,我可以舉能;講信修睦,老師們很和樂,互相關愛、互相幫助,這就是給學生最好的身教。成德在教六年級的時候,哪個老師彼此交情很好,這兩班的同學很奇怪,好像交情就挺好。那是後來自己才觀察發現到的,身教是潛移默化的。「禮運大同」也都是我們每一個學習古聖先賢教誨的人應該共同有的志向。這是第二個部分。

  第三個部分,我們學習的內容上次有提到,孔門有四科,也是他教學的四個重點,德行、言語、政事(政事就是能夠管理眾人之事,當然眾人小到家庭,到一個班級,到一個學校,到一個團體,都算是政事的部分;怎麼團結群眾、團結團體,進而凝聚人心,進而共同去完成目標,這些都屬於政事),還有文學,這四個部分。假如從教理方面,可能離不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是教學的內容。

  再來我們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次第,信,信為能入,首先不能懷疑。就好像現在都說拿證據來,現在醫學藥物都有經過很長的實驗它才能出市。結果中藥不用,因為中藥中國人已經用了五千年,已經實驗了五千年,不要懷疑,這是信。我們老祖宗的教誨代代都出聖賢人,沒有一代不出的,五千年,所以我們要相信。然後解、行,理解了依教奉行。解行相應我們的心境、境界就往上提升,本來看不懂的看懂了,本來不會的會了,最起碼體證很深。體證得愈深,就像剛剛說的,人生的閱歷對於自己更深的信解行都有幫助。而解跟行我們再把它拆開來,就是我們《中庸》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屬於解,篤行屬於行。

  我們首先看博學,我們呼應一下剛剛孟老師講到的經句,跟我們的好學有關,是在「公冶長」最後一句,第五篇第二十八章,在《講要》的二一三頁。博學就是要好學,我們看到《講要》裡面提到,雖是十室之邑的小地方,邑是城市,這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必有像孔子那樣忠信的人,但不像孔子那麼好學。忠信雖同,唯好學始能成為聖人。好學很重要,一個人有很好的本質還不夠。

  我們看後面註解到,「夫子言己勤學」。十室之邑雖小,「亦不誣之」,不否定,真的在一個小地方都有很多忠信的人如他一樣,「但不如我之好學不厭也」。後面提到,我們就不每一字每一句念,我們時間還是有限。尹會一讀書筆記講到,「此章大旨,自是勉人好學,以全其生質」,就是他本來很好的特質,可以把它發揮到圓滿。「須知忠信方可言生質之美」,忠信是一個人很重要的做人的本質。而且有忠信之質方可以言學,我們想一想很有道理,現在好多人大學畢業、碩士畢業甚至博士畢業做什麼?詐騙集團,他很會這些科技的東西,去做詐騙。我們曾經有看到新聞,抓到以後好多學歷挺高的,那叫學嗎?這句忠信之質方可以言學,不然他會偏掉的。

  要先啟發孩子很重要的做人的根基,他要有忠,他要有信,他要「親所好,力為具」,這忠,盡己之謂忠;「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令他,他答應了,不能拖拖拉拉的,對父母要講誠信,不能失信,不能怠慢,有這個特質方可以言學。

  「忠信美質乃十室中所必有者」,一定有這樣的人,「惟不知好學以保守擴充其忠信,是以鄉人多而聖人少也」。其實這些話我們真的拉回來自己的人生,我們想一想,我們是小學的時候比較忠信還是大學畢業的時候比較忠信?這很值得我們思考。幸好我們還是有祖宗保佑,我們後來又遇到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但是假如小孩就像我們剛剛蔣老師她那孩子,三歲、四歲、五歲就開始學《論語》、學《弟子規》,真的是未來國家社會的棟梁。

  「夫子以身示教」,這一句對我們也很有提醒,我們今天要勉勵學生的我們自己做到沒有?以身示教,「並非謙辭」,不是孔子謙虛的言語,孔子講得是很客觀,一部《論語》俱勉人要主忠信,而且要好學,而且所學的都沒有離開提升自己的忠信。這是舉到博學這個部分。

  我們再看另外一句,是在《講要》二五O頁,是「雍也第六」第二十七句:「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其實這一句點出了我們學習要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我們看註解講到,博學於文者,多念書也,當然是念真理的經典,不是亂看,這樣才能開卷有益。學問載於書籍,書皆是文。博學者須將一門學通,再學另一門。這句非常重要,有一句話講,心中不可無書,這是提醒我們隨時要把讀過的教誨提起來,但是桌上不可多書,你桌上好幾本,今天碰碰那一本,明天摸摸那一本,學得太雜,學不深入。一門學通,再學另一門。師長在台中跟著李老學習,他也學過十三部經,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經,但是都是每一部學通才學下一部,每一部都能宣講,學得很紮實,愈學愈博。

  約之以禮者,《曲禮》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很高尚,但是沒有禮的基礎學不上去。學習不可以躐等,沒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一下就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可能的,內聖才能外王,都要有基礎。我們現在學習不得力往往跟忽略基礎有關,我們大經大論學了好多年跟人還處不好。李炳南老師看到這個問題,他老人家九十歲還親自來講《常禮舉要》,學不是要求大家很高,首先不要讓人家討厭,我們假如讓人家討厭就談不上去利益人。《常禮舉要》就是學禮,這基礎很重要。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整個中華文化就是這四句(今天時間不夠,再開下去你們就可以準備吃早餐了),傳統文化綱領。但游於藝是基礎,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以禮為首。故雖博學,而首須學禮,因為禮又在六藝的第一位。學禮則通世故人情(不通人情、不通世故那是書呆子,會把事情給辦壞掉的,會變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然後一切學問行之能合中道。我們要知道「禮者理也」,禮就是天地的真理,禮者天地之序也,所以禮者理也,道理的理。「禮者履也」,禮是要落實的,要踐行的,要履行的。還有「禮者節也」,禮節、禮節,掌握分寸、掌握節度。一切學問行之能合中道,不過,也不會不及,故曰亦可以弗畔矣夫。我們學了道德仁義這些大經大論,還要落下來實踐,落實在禮上。

  弗畔,從李老的開解,因為古人也有說畔是離經叛道的叛;另外一種解釋是偏,如韓李《論語筆解》:「韓曰,畔當讀如偏畔之畔。弗偏則得中道。」作合乎中道講,李老說解成不偏語氣比較和平,比較像聖人的言語,背經叛道比較強烈一點。李老說語氣比較和平。我們也看到李老他在深入這些古註的時候,他也在慎思,他也在明辨。他明辨清楚才可以神交孔子、神交古人,不會解過,不會解不及。這是讓我們對博學有更多的體會。

  今天時間應該沒有超過,因為剛剛我一開始,抱歉。

  劉老師:沒有超過。

  成德法師: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