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十三集)  2023/10/28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93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課程進入「信」的部分,《弟子規.信》的部分。上一次我們談到這段經文,「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在李老《常禮舉要》有提到,「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古人也說「三思而後行」。所以禍跟福在我們言語當中就會招感而來,會講話感來福報,不懂得講話可能會感來災難。所以古人強調謹言慎行,要很謹慎,言語的影響很大。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所以我們不要靠言語來得到別人的重視,這個動機就不是很好,希望得到別人肯定、重視,有時候話就講得滿、講得過了,或者還沒確定的事就先講出去了。我們也是在一切境緣當中能觀到自己的言行偏頗處,然後能夠知這個過,經一事長一智,以後不要再有這樣的心念跟言行。或者是想以花言巧語來煽動別人,就有可能犯這樣的錯。講到這裡自己都可以感受到,以前尤其在初中、高中期間,講話其實都是有自我膨脹,想要贏得別人的眼光、肯定,或者言語有要炫耀自己的才華,這些心態都不妥當,這都是我們佛家講的我執太重,好這個名,都沒有考慮到可能這個言語會造成別人的傷害,你還沒看清楚不能亂講;或者是道理沒有搞清楚亂講,誤導別人。

  一般人所見所聞難免有所偏失,不容易顧及到整體。首先言語假如沒有公心來講,都有可能會偏。也沒有深入事情的核心,有時候我們對事不夠深入,不能亂議論。所以古人有說,你要給人家建言,「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你要設身處地人家的利害,人家的客觀情況、難處在哪,這個時候你建言,人家才不會感覺好像站著說話不腰疼;給人家這個感覺的時候,人家很難接受的。古人對處事的心境真的是觀察得很深入,甚至於他們就是這樣在下心地功夫的。這段格言前面是「在事者」,我們是主這個事的人,「當置身利害之外」。你看,你主這個事跟你是給別人建言立場不同,我們是在主這個事的,我們要放得下得失心,才能把這個事處理得更好,但是我們給人家建言,就要設身處地進去,這樣的言語才能讓人家感覺你很理解我的情況,就比較容易接受了。而且我們給人建言不是亂批評,而且都有一種厚道在其中,人家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所以我們不能顧及整體或者還沒深入事情的核心,不宜輕率發表看法。我們在發言以前都要客觀了解自己的狀況,不然一講話可能就講錯話了。或者道聽塗說就傳揚出去了,這是「知未的,勿輕傳」,了解的這些義理不夠透徹,不能輕易去傳。「道聽塗說」是從《論語》當中出來的一個成語,《講要》七百四十三頁。李炳南老師九十歲之後宣講《論語》,大修行人的時間都是很有限的,大修行人他晚年智慧、德行都是很廣大圓滿,他的考慮都很深、很遠。像我們佛門常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小乘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論語》裡面教五倫,假如我們五倫都不懂,我們去處理事情就很難處理好,那就有罪業,不是功德了。李老曾經講到過,學佛就是學人情事理,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會傷天害理。這個話算講得很重,不懂人情事理,哪怕是學佛的,去做事情可能會壞了事情。

  就像我們現在在談言語,比方《論語》裡面講「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你可以告訴他、可以護念他你沒講,對不起他,太沒有道義了;「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還沒有到可以跟他講的時機點,或者他對我們的信任還不夠,你講了,「未信」,他還沒信任我們我們就勸他,「則以為謗己也」,他覺得你毀謗他,你的好心還造成他覺得你毀謗他、你看他不順眼,那這不是講話就操之過急了,沒有洞察因緣、洞察人心。這都要有人情事理的,「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都要看對方的程度,要應他的機。這些裡面的義理我們都要體會。包含「知未的,勿輕傳」,你事情不能亂傳,義理不能亂傳,甚至要能判斷有些事不能傳。你看言語都要敏銳,敏銳什麼?敏銳這個言語出去會造成什麼影響。

  那天聽一個同修說:「好丈夫兩邊瞞,壞丈夫兩邊傳。」這個話很有人生哲理。好的丈夫哪兩邊瞞?媽媽跟太太這兩邊。媽媽批評太太的不能講,太太批評媽媽的不能講。所以婆媳關係處不好誰的責任?有可能是兒子的責任。比方說媽媽講了幾句媳婦的不好,這個兒子說:「媽,妳誤會人家了。」你媽媽一聽怎麼樣?「你看娶了老婆心都在老婆那裡了。」講話出言要順人心,哪些可以傳,哪些不能傳,要怎麼應對,心都要敏銳。你媽媽才講她兩句,你就「媽,妳誤會人家了」,你媽媽馬上「你是我生的,怎麼一開口都是為她?」這個兒子說:「好,我去罵她。」你媽媽一看你心在她那裡,而且人家老人家也是有人生閱歷的,她也不想家裡面有什麼衝突,你一說「好,我去罵她」,這個媽媽覺得你的心還是跟她在一起的,她說:「我只是讓你知道而已,哪有叫你去罵人,知道就好了。」

  所以在應對當中體恤對方的心,怎麼把事可以化開來。然後不好的要瞞,好的就可以傳。跟媽媽說「媳婦說妳哪裡對她好,哪裡都體恤她」,這個就可以傳。不能聽了什麼就講什麼,這都要看情況的。不能說我這個人就是很直,說實在的,講這種話已經透出都是以自我在考慮事情,都要別人順著他,我這個人很直,你們要接受。學佛的人要在一切境界當中放下我執,這叫會用功。

  那一天剛好有一個同仁,我在跟他談話,他坐得比較遠,他聲音又比較小,我就請他過來一下。你在講話的時候,你能不能考慮到對方能不能聽到。人有把心放在對方,你一定考慮得到。你為什麼考慮不到?你整個心思只專注在自己要表達什麼,你就可能考慮不到對方。連一個講話,你的音聲是從你自己去考量,還是去從別人考量?講一句話,當下這個因緣就是道場,會修道的人就是在每個境緣放下自我。所以古人說,念念為他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的學問。

  我們看「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講要》,因為我們學《論語》要有師承,老人家一生的智慧跟人生閱歷來宣講《論語》,我們跟著他老人家深入《論語》,這得大受用。道塗二字,道是大道,如「志於道」的道,塗就是路途。所以這是「志於道」的道,就像大學之道,我們佛門的菩薩道。道,這個大道聽到了,就在路上傳說,此為有德者所不取,有德者不認可這樣的行為。孔子教育重要的是道,志於道,以這個為目標,但是道須在聞後認真的學習,如果只是耳聞,耳朵聽了,口就馬上說,這樣便是無道可言。又以教人而論,我們從事教育這樣來探討、討論的話,必須是溫故而知新,這才能做人師。如果聞道之後不加溫習就說給他人,那不是教人,那是害人。

  我們以《荀子.勸學》的兩段話來體會一下。荀子講道:「君子之學」,君子求學,「入乎耳」,聽到了,「著乎心」,他耳朵進去之後,這個道理入了心,「布乎四體」,這個道理延伸到他的四體,就是四肢,讀書貴在變化氣質,他會表現在行動上,表現在他的這種表情、動作上,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他會做出來,這是君子之學,他不會一聽就說了。小人之學是什麼?「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口跟耳才差四寸,「曷足以美七尺之軀」,一聽就出去了,都沒有入心去體悟,然後去力行,馬上就是嘴巴講了。所以我們冷靜去觀察自己、觀察他人,假如聽這些做人之道,聽了就只會拿去講,自己沒有好好納受去做,都變成只會教書的教書匠而已。甚至於他形成習慣之後,他聽任何的道理都為了什麼?為了能給他講,他的言語跟他的德行差距就會愈來愈大。孔子給我們的表演,孔子是「聞善」,孔子聞到很好的教誨、善言,「必躬親行之」,親自去把這個好的教誨做到,「然後道之」,然後他去引導他的學生。等於是他自己去做了,他有親身的體悟了,然後再去引導孩子。

  我有接觸到一些家長,有時候在跟他討論孩子的事情,這個家長說了:「我都跟他講了很多次了,他就是不聽。」有可能我們把教育覺得我有給他講,會著重在言語上面的言教而已,忽略了身教的部分。這一段《論語》的教誨,我們可以觀照自己在聽一些好的道理的時候,我們首先一個很強的動力是要把聽的這段好好去落實,還是聽了說「這個道理開解得好,我以前沒聽過,我待會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我得現學現賣」。這樣會不會形成一個習慣,慢慢的聽道理就不習慣先去落實了?

  按照古人的心境來講,「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古代的人講話不敢講太快,為什麼?怕自己做不到。同樣的,我們在給學生講道理,有一種敏銳,我講這個道理了,我自己能不能帶頭做?還是我看我先做了再來說吧。在《論語》裡面也有彰顯這個態度,「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一段是孔子對他口才很好的學生子貢說的。言語的習慣我們得多觀照自己的狀態。

  孔子的學生子張是才高志廣,有一次他請教孔子,「子張學干祿」,子張想學怎麼做一個很好的公務員。干是求,祿就是現在薪水,叫公家的工作。孔子教他:「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其實就是你言行都要謹慎,這樣你的工作就能穩定,不會烏紗帽掉了。「多聞」就是有聽聞,「闕疑」就是你還有疑問的,就保留這個還有懷疑的部分,然後你有把握的部分謹慎去講,當然也不要講滿,這樣就避免言語的過失,「寡尤」,尤就是過失。「多見」,你有見聞,你所看到的,「闕殆」,這個殆就是不安,就是還不是很有把握的。「慎行其餘」,這些還是比較沒有把握的我們就不去做,有把握的我們好好去做,就避免後悔。言語沒有過失,行為又不會造成後悔的,這樣做事人家就會覺得很靠譜,工作就會穩定了。所以謹慎為保家之本。

  在《孝經》裡面也提到,「卿大夫章」裡面孔子講他怎麼盡孝?「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你怎麼講話不會有過失,「行滿天下無怨惡」,你的行為都不會造成錯誤,引來人家的埋怨。但是問題是一言一行他都是依照古聖先王這些教誨來做,他做習慣了,所以他怎麼講不會偏掉。這種謹言慎行養成習慣之後,就不容易出差錯了。所以我們假如覺得好像言語行為還是有一些差錯,那我們就要養成一個習慣,言行要思惟,依照經典、對照經典來講話、做事。甚至於是你有很崇敬的這些聖賢人、榜樣,可以考慮佛陀、孔子會怎麼講、會怎麼做,因為老和尚說學儒就學孔子,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真有這樣的態度,我們就能避免過錯、怨尤。

  孔子的學生當中有一個弟子叫南容,《論語》裡面有講「南容三復白圭」,因為南容看到了一段教誨,經典上寫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潔白的圭玉上面有污點,你可以磨,磨掉就好了;但是「斯言之玷」,你言語出去了收不回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可為也」,言語出去錯了你沒辦法改變。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講錯一句話,結果對方幾十年都把你這句話記住,你在那給他道歉好多次了,他還是不肯原諒。南容這個言語的態度值得我們效法,我們下一段就是「見人善,即思齊」,《論語》裡面這些聖哲人我們都好好來效法他們。

  剛剛那一段是南容三復白圭,他讀到這句教誨,他反覆一直讀,代表他很重視這段話,代表這段話跟他的心很相應。有時候我們看一些重要的祖師教誨,很容易把一些句子就滑過去了,因為心不夠相應,不重視它。祖師的話都是修行的關鍵,不能隨便滑過去,包含老和尚的教誨也不能隨便滑過去。真的,這種大修行人他的言語都是從真心裡流出來的,字字珠璣。

  大家可以做個實驗,我自己做過實驗,比方說聽老和尚一片光碟,不到兩個小時,「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聽幾十遍,會覺得這一段很重要;再聽上百遍,覺得這一句很重要;繼續聽下去,這一個字很關鍵。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已經造成我們比較容易浮躁,不容易安定,所以那個聽過的一個半小時,你再聽第二次的時候感覺好像很多都沒聽過一樣。所以章嘉大師見老和尚的時候,那多少年前?七十多年前,超過七十年了。老和尚問章嘉大師,我知道佛法好,要怎麼才能很快契入?這個問題一問,章嘉大師停了半個小時才說「有」。當然現在這個方式用出來保證人都跑掉了,這是遇到老和尚這樣的學生,那麼孝親尊師的,才能用這個方法。但是這個原理原則我們護念自己的時候得要體會到了,要整個心靜下來,講的東西才能入心,不然都是滑過去的。所以我們要聽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這個心整個要安定下來,不能浮躁,不然一聽都是囫圇吞棗。

  南容重複在誦這個教誨,然後去體會它,結果孔子觀察到了,「以其兄之子妻之」,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南容。當然孔子也在給我們表演怎麼當叔叔,為自己最親的晚輩找對象很謹慎的,這是很負責任的長輩。孔子讚歎南容是「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這個國家政治清明,不廢就是他絕對會被重用,不會被廢棄在一旁,他能力很好,國家又清明,一定會用人才。但是邦無道,整個國家無道的時候,因為他言行很謹慎,不會招感來無妄之災,就是免於刑戮,不會引來這些災禍、殺戮。

  我們看下一句:「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在《老和尚的身教》當中有提到,在一九八O年代,某日,師父老人家從外地參加佛學研討會結束回來。回來後淡淡的說:為了眾生好,以後不會再去參加了。師父說原因是會場有請很多的賓客,這一節請這個老師教是這麼講,下一節課又請那個老師教是那麼講,說得大有不同,只會讓眾生更加迷惑困擾,所以為了眾生好,以後不會再去參加。

  我們首先學到老和尚在考慮事情一定要為眾生好,不是自己想不想去這樣考慮而已,一定要把眾生擺在前面。我們也曾經看過傳統文化的課程,上面幾個教授坐在那,四五個教授講講講,講到一半吵起來了,論點不同吵起來了,你說底下的人聽了那不腦子都有點攪亂掉了?所以當影響眾我們也得慎重,這個因緣是確實能利眾的再去,不能輕易答應。

  當然我們首先平時要養成是非好壞判斷的能力,對於不合法、損害別人的事絕不答應。這給小朋友講是滿重要的,不然這種哥們義氣一起來就不妥當了。當然我們修行人遇到事也不能感情用事,還得真的用經教來判斷,不能人家人情攻勢你就心軟了。冷靜想想,不合法的事情,你看起來幫他,事實上害了他,你折他的福報了。所以人家從你這裡走後門,不能讓人家走,對他沒有好處。這個過失我犯了很多,現在知道業報現前,你做錯一件事都有業力,所以現在警惕了,不然團體的規矩都從我這裡破掉了,這個罪業很重。尤其團體的人在執行規範,最後都是你給人家開後門,而且這個一開沒有公信力了;再來,一開,有時候他的工作量會非常大,都不是我們上位的人能考慮到的。不就增加一個名額嗎?不就多一個人吃飯、準備一張床就好了嗎?有可能不是我們想像這麼簡單,人家可能所有的名單都要重新排。這個都要守住原則。

  也應衡量自己的時間、能力,實在做不到,雖然是好事,只好隨喜讚歎,婉言推辭。這一點成德覺得要好好跟劉素雲老師學習,人家劉老師辦六和小院,一定定下來好像是六年。她特別強調不能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因為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其實真的靜下心來想,人這一生能把一件事情徹始徹終把它做好、做圓滿,就很有意義了。不能做了好幾樣每一樣都做不成,這可能後面流弊都會出來。人家說成德法師搞宣傳的,宣傳部長,這邊講個緣,那邊起個緣,最後沒一個成的,人家信心都沒有了。不能專做宣傳部長,要做實踐部長。

  當然劉老師的成就高一定有她成就高的原因,首先她很孝順,他們成立六和小院,為了寬慰老和尚的心,因為老和尚曾經說沒有見過和合僧團。這很有志氣,不能說老和尚沒看過,「對,沒看過,所以做不到」,那太沒有志氣了。從孝親尊師的心出發,只要不退,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劉老師說她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弘揚《無量壽經》。老和尚最重視這部經,她就專注弘揚,每一天寫稿八個小時,六年,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很多同修聽劉老師講《無量壽經》非常受用,講到他們心坎裡去了。這是她做的三件事第一件,講《無量壽經》。第二,把老和尚很清楚的介紹給眾生,因為《法華經》說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對於眾生修行的因緣來講,最關鍵的是明師,是善知識。大因緣就是因緣當中最重大的,因為只有善知識才能幫眾生,引導他能夠慢慢恢復本性,見佛就是恢復本性,要有善知識的教化引導。《華嚴經》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把六和小院經營好。你做出榜樣來了,所有全球的大眾都有信心,大家也願意發心來做了,這樣正法就能夠復興,眾生就能得利益,老和尚的一代時教也可以弘揚開來。

  劉老師很有原則,在專注做這三件事,她能做出成績來。大家想一想,有沒有因緣請她去做院長、做校長?我想鐵定多得不得了,但是她能立得住這些原則。能捨非無情,能取捨不是沒有情,而可能是真正的有情義,但是又理智的。往往心太軟的人做不成事情,這邊也答應,那邊也不拒絕,到最後他就陣亡了,累死了。累死了會有流弊問題,這一點大家要考慮清楚,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講到這裡我就想起來,有一次遇到一個同修,他就跟我說,當時候我還沒出家,「蔡老師,怎麼跟你學的人都這麼瘦?」這個流弊就已經呈現出來了。包含也曾經有人說:「你團體的人都不結婚?」我們聽這個話有沒有聽出眾生的擔憂?很多當爸爸媽媽的一看,他團隊裡面都不結婚的,他不敢讓孩子過來。所以最近就要推出團體裡有幾對夫妻,而且他們要相處和樂,這樣才不會讓眾生產生擔憂。所以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成德也觀察到,有同修很致力於公益的事業,很熱心,幫這個道場、幫那個道場,但是照顧孩子的時間不足,孩子都缺愛,都沒笑容。我遇過隔代教養的人,他流著淚跟我說,他說:「我一聽到孝道,我都是想到我奶奶、我爺爺,因為是他們把我養大的,讓我用這樣的心去對待我的父母很辛苦!」道法自然,一個人來到世間,他不是平白無故就在那個家出生的,那可是他選擇的,他選擇父母,那個緣對他來講是最深的,但假如父母沒有用心去照顧這個孩子,你這麼親的關係,你又沒有很好去照顧,對他來講就會形成心裡的不理解,慢慢就變成一種心結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看過,比方說在鄉下,那個當父母的人久久才來看孩子一次,看了孩子要離開,小朋友三四歲放聲大哭,「爸別走,媽不要走」,有時候哭得撕心裂肺的,你說這個孩子哭完就沒事了?他真的不記事了?我們大人不能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孩子,「他應該能理解,我要多賺一點錢」,你說這樣幾歲的孩子能理解?

  而且我們都是學傳統文化的,假如我們花很多的時間都在外面忙,沒有照顧好家庭、孩子,你說孩子從小雖然在那裡背經典,他能理解父母的行為嗎?甚至造成他的心結。父母講傳統文化講那麼好,到外面都這麼風光,但是對我們的關懷都很不夠,你說他會愛樂傳統文化嗎?我跟大家分享這個不是想像出來的,都是我真實遇到的情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的,這些對我們都很重要。我們只要不循著《大學》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個次第去走,一定會有流弊出現,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子女,甚至於是大眾看了不認可。所以不是順著自己的好惡去做事,還是要順著經典的教誨次序去做。

  因為辦不到的事如果輕易答應,會造成雙方的困擾,弄得自己進退兩難。可以跟孩子舉例,譬如我們要參加一個活動,答應主辦的同學要準備某一樣東西,可是這實在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事到臨頭才告訴同學無法辦到,那就耽誤了活動的進行,對方對我們以後說的話還會有信心嗎?這樣的事情很可能在孩子的生活當中會出現,我們及時抓住這個點提醒孩子。不能一高興了打腫臉充胖子,或者我們答應別人,真的察覺到可能辦不了,一定要趕緊跟對方溝通,決定不能是拖拖,拖到最後二三天才跟人家說做不了,那人家一定很難接受的,有可能你一個苟輕諾,把幾年的交情就搞砸掉了。

  下面經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言語是要表達內心的意思,說得太快別人聽不清楚;說話的字句、意思模糊不清,也容易讓人家會錯意。所以說話時咬字、斷句必得清清楚楚、不急不躁、流利自然,這也是尊重別人的一種禮貌。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的,我們跟人互動的時候,不能是我想講什麼,沒考慮到對方聽不聽得清楚,不能只是考慮自己的習慣,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能念念為他人著想。

  其實言語要改變不容易,比方說說話很快,不少人提醒他,他也不一定改。或者咬文嚼字要清楚。為什麼沒改?習慣了。幾十年下來,真的要改得要下滿大的功夫才能改。人要改過還是真正有利人的心,才比較容易能改過來。尤其是自己的習慣造成別人的不舒服,或者造成別人的,比方說聽不清楚誤會了,或者把事情給耽誤了,然後我們自己覺得很慚愧、很不好意思,然後下決心把它改正過來。

  古人也說:「大凡富貴長者,說話必定是穩重而且持守不變」,連講話就能看出來這個人是不是富貴之人。《弟子規》說「凡道字」,重,重是穩重;舒,舒緩、舒暢。比方說講話很快,那是他心裡急。人一急心臟會不會跳得比較快?會,有一個說法說心臟跳太快壽命就會比較短。大家注意,你看我們東方養生的運動都是做什麼運動?太極拳,很緩慢,這樣鍛鍊。現在西方的運動比較是很激烈的,心臟都跳得很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運動員的壽命?愈激烈的壽命愈短。所以一個人運動平緩、言語平緩,這都是長壽之相。

  修行人都在自己的一言一行當中觀照自己的心,不能急,不能浮躁,都在一切境界修定。聖教就是戒定慧三學,看到《弟子規》這麼教了,我們照著做,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不著急,勿模糊,這叫持戒,養成習慣了,你在講話的時候就是很定的;不照這樣做,那就沒有戒,就不可能有定,有可能講話快這些習氣就一直跟著自己。而且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可能那個習慣就會愈來愈嚴重。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這是告訴我們不要好奇湊熱鬧。好奇心會惹來是非,好奇心會造成我們常常看手機一個接著一個視頻,所以這個好奇心對道業影響很大。大家感受一下,好奇的心一起來心定不定?不定,都被境界拉著走了。所以心要定下來,要調伏得了好奇心。一般的人對別人的是非長短都很感興趣,經常隨便播送臨時聽來的馬路消息,用現在的話叫說八卦,不但擾亂了別人,也損害了自己的德行。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他跟隨章嘉大師三年,沒有見過大師批評過任何一個人,這都是我們的榜樣。《論語》當中,孔子也適時的提醒子貢。子貢聰明,口才又好,「子貢方人」,子貢在批評人,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假如是我,我用功的時間都不夠,怎麼還有時間去講別人?這是孔子把他修道的狀態和盤托出來告訴學生,所以我們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喝咖啡、聊是非,這都不在道中,不是真正用功在對治自己的習氣。

  所以言語真的要少,不然心都定不下來,而且又造口業的話,這些業力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來。夏蓮居老居士有說,三年不說話保證開悟。我們去感受感受,自己言語真的少了,有沒有感覺心比較安定、比較靜得下來?忍不住要多講兩句,心就起起伏伏。人要自己看到了,他才肯去轉變。師父領進門,修行靠我們自己個人,不能察覺言語對清淨心的影響,很難下功夫去對治。要趕快對治了,為什麼?時間過得太快了,一年一年,天增歲月人增壽。

  《延壽藥言》當中有一段警言的教誨,這是一位大儒高宗憲說的。「言語之間,最可積德」,所以會講話積功累德,不會講話造作罪業。「如見人為善,以一言贊成」,隨喜人家,讚歎人家;「見人為惡,以一言諫止」,就是勸導他,讓他不要去做;「人有爭訟」,人與人之間吵起來了、衝突了,「以一言勸解」,不要讓他衝突增高,能夠和事佬,把這個衝突制止了;「人有冤抑」,這個人被誣告了、被人家誤會了,「以一言辨明」,站出來講公道話,還他清白;「以至勿訐人陰私」,不要去講人家的隱私,「勿談人閨閣」,人家家裡面那些私事、閨房的事不要亂去談,「其功俱無量」,因為人一天講那麼多句話,假如講話的初發心都是利益人的,真的一天的口德就積了不少。「凡人喪身亡家」,家裡破滅了,自己沒命了,「語言占了八分」,往往都是因為言語招感來這些災禍的。所以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我們看下一句經文:「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念這一段讓我們想起來《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表當生成就的修行人,我們這一生求生極樂世界,我們也是當生成就,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利益太大了,老和尚說這是中了佛門的特獎。大家好像臉上沒有中特獎的表情。你愈覺得幸運就愈珍惜,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你假如清楚遇到念佛法門的殊勝,你就會覺得這一生夠了、賺翻了,沒什麼好計較的。這個心境一提起來,日子就很好過了,看誰誰都順眼。

  當生就成就了,我們現在有沒有像當生成就的樣子?有沒有像善財童子的樣子?像老和尚就有講到,學佛一般前十年沒有離開名聞利養,有好勝心、有嫉妒的習氣。我還比較好,沒有嫉妒的行為表現,但是心裡還有,還有這個習氣,會有這個念頭起來,時間很短,很快就消失掉了。

  修行那個放下都是要下功夫的,這個嫉妒心也是與生俱來的。在哪裡看出來?比方說這個小朋友,家裡兄弟姐妹幾個,最小的兄弟姐妹出生了,父母的眼光都移到他身上,哥哥姐姐一有機會捏他一下,解一解心裡的不歡喜。這個與生俱來的習氣都要對治的。我們不能把落實《弟子規》看得很容易,我現在覺得愈學真的愈不容易,因為要做到一條一定要放下一個習氣,不然只是很熟而已,不一定能做得出來。你看見人善很容易嫉妒心就上來,見人惡即批評,那個批評別人的習氣不調伏下來,那要內省不容易。

  這幾十年之後到現在,習氣沒有了,看到別人的好事真生歡喜心,不容易!嫉妒障礙幾乎是每個人都有,嚴重的業障。我這樁事情是在南京念書的時候,我一生感謝我這個同學,念念不忘。但這個同學沒有人知道,打聽不到了,他叫白振寰。年齡比老和尚大一二歲,因為老和尚當時候批評他,他不只沒有生氣,還讚歎老和尚,所以老和尚覺得這個同學是他的榜樣,見人善即思齊,老和尚也是看到這些榜樣起而效法。

  歷史當中印光祖師最讚歎的孔子、范仲淹。范仲淹後世的評價很高,評價他是一代完人,就是品德非常高尚。歷史當中,去世之後追謚為文正公的非常非常少,比方范仲淹是文正,還有王旦也是文正,有幾位,都是德行非常好。范公道義人生,把整個家族照顧好。有一篇文章專門記錄他的風範,叫「義田記」。他自己官做得這麼大,他覺得是祖宗之德在他的因緣當中福報現前,所以他跟孩子講,這是祖宗之德,我應該更好的去幫祖宗照顧好所有族人。這個心境很難得!你看東方的教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人發達了他會感謝祖先,他就不會一有福報、一有成就就自視甚高。現在的風氣不重視飲水思源、感恩祖宗,現在有一點成就,我有本事,我很厲害。大家想一想,一個人發達起來念頭都是「我很厲害」,你說他這個成功能維持多久?

  整個文明對我們心性的引導、啟發,形成我們的價值觀,但現在的風氣不是這樣,所以我們怎麼護念自己、護念下一代、護念學生,這個我們自己價值觀要很清楚。包含范仲淹先生,他是官員,也是公務員,他每一天要睡覺以前要反思,我今天對不對得起國家的俸祿?假如覺得對不起,很難入眠,隔天很早就去辦公務了,就是良心要對得起。所以人其實只要做的事會讓自己良心不安,就會形成業障,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跟性德不相應的時候自己的良知會有感知的。所以時時就是要對得起良心,這個業障慢慢慢慢就消除掉了。我們現在很多事業,尤其在傳統文化、在佛門,那也都是大眾的信任、支持,我們也得對得起大眾的信任跟支持,盡心盡力做好我們的工作。

  范仲淹都是想到眾生,沒想自己,所以他家裡有一塊地,看風水的人說,家建在這塊地上,後世子孫會出很多當官的,范仲淹就把這塊地拿來蓋學校了。大家去蘇州的時候,應該這個地方現在還是學校。結果蓋了學校,這個學校就出很多人才。沒有這種私心說我自己蓋了以後出很多人才,但是愈不為自己想,後福更大,所以范家代代都出人才。我曾經在桃園遇到一個副縣長,他就是范公的後代。他說到他們范家的人找工作都有講究的,這個工作一定要是利益社會大眾的,擇業他們祖上都有教導。

  學生在成長過程,我們能給他樹立很多古今中外的榜樣,讓他能見賢思齊,這個孩子的努力就很有方向目標,他就不會浪費時間精力。所以立志對教學來講是很重要,我們在見人善即思齊的時候也可以幫他們樹立這些榜樣。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