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十三集)  2023/4/15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73

  諸位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一起學習「出則弟」前面一段教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我們也就家庭當中可能造成不和的因素,透過古人處世的智慧我們怎麼找到這些原因,進而從我們的心上跟人相處能夠修正,畢竟古人常說家和萬事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財物要輕才不會產生怨恨,言語要能忍讓謙退,不會造成對立爭吵。包含對待兒女家人也要平等對待,不要偏心,平等對待才能和睦相處。包含也不要強迫家人一定要跟我一樣的做事方式、態度,人畢竟都有差異的,互相尊重,不能強求於人。

  而且師長也說常存忠恕,師長選了儒家的四個字:仁、義、忠、恕。忠恕兩個字算是孔子教誨的核心,我們心都跟忠恕相應,嚴以律己是忠,寬以待人是恕,一定給人柔和,因為寬以待人,讓人家如沐春風。但不能顛倒,變成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那會給人壓力之外,人家心裡一定不服氣的。

  這兩段我們在家庭當中重視和睦,尤其法昭禪師有一首偈講到了,兄弟姐妹之間是「同氣連枝各自榮」,各自發展,我們的根本是父母、是爺爺奶奶、是祖宗,「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我們現在念這首詩,應該大家都比較有感受,四五十歲的人,兄弟姐妹每一次見面,有一個部分會增加,白頭髮,叫一回相見一回老。

  我們看《德育課本》裡面李勣,他都當了大官,年紀也一大把,去看望他的姐姐還親自給她煮粥。在煮粥的過程,因為他年紀大了,鬍子還挺長的,就燒著了,趕緊滅火。他姐姐對他說:「下人那麼多,你讓他們去做就好了,你何苦這樣子?」李勣說道:「我年紀這麼大,妳年紀也大了,還有多少機會可以替妳服務,煮粥給妳吃?」古人的情義、恩義特別厚,恩德記在心上,沒有做一些事心裡不踏實。像黃庭堅他都做了太史,每天回到家都親自給他母親洗尿桶,好像覺得為人子每天不幫父母做點事心裡過意不去。這些心境,讓我們聽了這故事都挺感動的。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我們人世間親戚朋友跟我們相處最長的就是兄弟姐妹,跟我們同輩,從小一起長大,父母大我們一輩,孩子小我們一輩,所以這是最長相處的親人。「弟兄同居(同在一起生活)忍便安」,能夠忍讓、忍辱,「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為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起了爭吵。「眼前生子又兄弟」,兄弟姐妹又有下一代,他們下一代也有兄弟姐妹,「留與兒孫作樣看」,要留給下一代人好榜樣看。師長常常提醒我們,以前的人在家庭裡面都有一個態度,身為長輩的人都有一個態度,在小孩的面前一定給他們好的影響,這樣我們才對得起這個長輩的身分。我們不給孩子好的影響,那我們是侮辱了自己長輩的身分。小時候記得爺爺有時候在教訓自己的時候,意思就是說,你扮演什麼角色,就要演什麼像什麼,你要做得起(意指擔當得起)。你今天是人家的堂哥了,你就要有堂哥的樣子,不要帶壞底下的弟弟妹妹,叫做得起,這要名符其實,不然是有損自己的本分、損自己的福報。

  家庭是這樣,團體也是這樣。我們有遇過一位老師,她講道:「我到了學校裡來,剛到很多事我也不了解、不懂,就有學校的老師主動來關心我,然後協助我,要吃飯的時間主動邀我一起去用餐。」就讓新進的人感覺有家人的對待,這凝聚力就強,就和合了。所以這個「和」字常常跟什麼合在一起用?中國的詞語就很有味道,你要去理解這個字,你看它跟哪些字一起用,就不難了解這個字。比方說和平、平和,心平氣和講話才能和氣;或者和善,對人要善意、善心,就和了;和敬、和愛,對人愛敬就和了。這個女老師她說剛到的時候,有一次自己(可能是有躺椅)躺在那裡休息,可能睡著了,另一位同事可能怕她著涼了,把衣服脫下來就蓋在她的身上。你看就愛護他人,就和愛,這個團隊就和了。

  我們所在的家庭,我們要給下一代好榜樣;我們跟這個團體有緣,跟這個學校有緣,那我們也要珍惜這個緣,知緣、惜緣、造緣,這個學校的風氣,學風、道風,他們相處的這種氛圍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係。所以弘一大師有提到:「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我們每一個人在團體裡面,我都要給予好的影響,謹慎為保家之本,我要給好的影響。每個人有這個心,我們所留下來的學風、道風會一直影響著這個團體,那我們也無愧於跟這個團體的緣分。雖是緣聚緣散,但是緣散之後我們到底留給他人什麼,或者留給這個團體什麼,這是處事的態度。我們說義所當為,義就是應該做的,我們應該留些什麼。所以愈知道緣聚緣散,不是消極,知道緣會散要更積極,不要留下遺憾。人生自古誰無死,講這句有點太嚴肅了,人生難免有聚散,但是要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我們的真心,我們有用真心留給了這個緣什麼,留給了這個團體什麼。我們老祖宗教給我們的處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處事就是道義,我應該做的是什麼,然後不求任何的功利,有為自己要謀什麼私利,沒有這樣的心。

  「出則弟」主要就是講長輩、晚輩,還有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我們中華文明是禮樂教化,其中這個禮我們得要認識清楚,不然近代對文化有錯誤的認知,而且影響還滿大的,造成我們誤會了傳統文化,還有說禮教會吃人,這很錯誤了,造成社會大眾排斥禮教。我們這一二代人都有責任撥亂反正,一個認知錯,要把它導正不容易。現在主事的人都不一定正確認知中華文化,所以我們第一線的老師,有時候教材可能有不妥當的地方,我們都要善巧把它導正過來,不然下一代就被誤導了。我們當前這些情況確實是不容易,但是我們也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而我們在推薦孩子學習的書籍,不能因為它很有名就推薦給孩子看。那個談禮教會吃人的,那可能都是非常非常有名的人,可是他的知見是不對的,當孩子先入為主之後,要再轉變不容易了。佛家有一句話講捨身容易捨見難,他先入為主的見解不對之後,你要再把它導正不容易。所以這一句先入為主也提醒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要首先把正確的倫理道德因果、做人做事要幫孩子扎下根去,他才能判斷,不然似是而非的這些認知一進去,對他的影響就很大。

  禮是天地之序,禮是天地的次序,具體來講就是五倫關係都是禮。我們前面講的「入則孝」,這是指父子之禮。在《德育課本》的禮篇,《德育課本》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禮這個部分有一段話提到,「定省溫凊」,晨則省,昏則定,冬則溫,夏則凊,「定省溫凊,出告反面」,出必告,反必面,「禮行於父子矣」;「上則優賜有加,下則鞠躬盡瘁,禮行於君臣矣」,這個「禮」就是倫常大道,君臣關係用現在講,領導跟被領導的關係;夫婦之間,「外內位正,和而有別」,所以夫婦要分工,傳統是男主外女主內,它是經濟的重擔跟家庭裡面孝順老人、教育下一代這兩樣特別重要的工作分工。當然現在的社會形態在變,但夫妻是一定要分工的,不然很重要的事沒人做,這個家庭就會出狀況。而且要互相體恤、體諒,現在社會變化快,壓力不小。互相體諒,彼此內在精神更有力量;互相不能體諒,互相指責要求,彼此都會壓力很大,甚至會情緒沮喪。所以要互相體諒、體恤、尊重。和而有別,相處要和合、和氣,別在這個分工上,「禮行於夫婦矣」;「長幼有序」,其實就是我們「出則弟」這一節,「伯友仲恭」,這就是兄道友弟道恭,「禮行於兄弟矣」;還有朋友這個倫常,「樂群」,就是要合群,相處和諧,「樂群敬業」,要恭敬學業,「毋相聚以邪談」,朋友相聚在一起,用《無量壽經》的教導,「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相聚了互相切磋琢磨,不要談一些邪僻的事、邪惡的事情,那就互相污染,這就對不起彼此的道義,這是「禮行於朋友矣」。所以禮是次序、是倫常。

  我們看禮常常跟禮貌、禮節這些詞用在一起,節就是有節度,禮也是分寸,拿捏好應對進退的分寸,不要過,也不要不及。「禮者,敬而已矣」,我們只要有恭敬心,其實我們要拿捏那個度就不難。我們沒有從根本的恭敬心去用心的話,只在外在的這些儀式上,有時候就會應對不妥,甚至會覺得很煩。其實我們假如知道禮貌、禮儀的背後對我們是克己復禮,我們透過這些禮節能夠調伏我們的私欲,克己,調伏我們浮躁的情緒。面對父母、大人都很不耐煩,這個人怎麼會有福報?就像我們一開始說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小孩你不教他,四大煩惱常相隨,人與生帶來的我愛,他會貪吃。我們現在常常看到一些景象,比方有機會到朋友家裡,吃飯時間還沒到,一道菜端上來了,家裡的小孩就跳上去大口大口的吃了,都快吃掉一半了。人家父母沒說話,我們也不好說什麼。你說這個孩子他在這個習慣當中增長了什麼?貪欲。

  所以當父母、當老師的人,我們要很有教育的敏感度。敏感度表現在哪?表現在能感覺到孩子、學生的心理狀態,他這樣的行為是善還是惡,他這樣的行為繼續發展會怎麼樣。禮教裡面也有防微杜漸,禮就像堤防一樣,能節制人的欲望。假如覺得禮教沒有必要,現在都反對它了,就好像堤壩你把它拆掉了,貪欲就像水一樣,就氾濫了。所以現在男女關係太亂了,那就是不重視禮教現在呈現的結果。我們自己的兒女、我們的學生,以後到了十五六歲、十三四歲,甚至於步入社會,能不能不同流合污,關鍵就在我們現在懂不懂得把這些禮教教給他。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孔子在《孔子家語》裡面也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些時機我們沒有抓住,後面要再教就很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社會的現象,我們都要提起警覺性。我們之前有聽過,一年全世界墮胎五千萬人,未成年少女一千多萬。我們的孩子跟學生不能走這個路,走這個路她的人生很慘。第一個,她造了地獄業,人生還沒開始,她還沒步入社會,已經把人生大半的福報折損掉了。甚至於墮胎之後,很多女性她會有負罪感,對她的人生影響都非常大。甚至於現在不孕症那麼高,都跟這些有相當的關係在。其實這些社會現象都提醒我們,哪一些一定要趕快教了,孰輕孰重。我們不能再只care他的分數,三分、五分,這跟他人生成敗幸福與否沒有太大的關係。當然不是說分數都不管了,我們畢竟還在現實的狀況之下。你只要把他的孝心、責任心調動起來,他學習就比較主動。我們處理什麼事要從根本去處理,不能常常落到枝末上面處理事情,自己很累,孩子也很累,大家都愈活愈累。

  諸位老師們,假如你的學生有一天問你,「老師,人生為什麼這麼苦?」請問你會怎麼回答他?我前幾天看到一個數字,某一個地區,只是一個行政區而已,從三月十九號到三月二十三號,每一天都有學生自殺,這個學生都是指的高中以下的學子。成德在二OO八年的時候,也是看到連續五天某一個地區都有大學以上的學子自殺,其中碩士、博士生還比較多。而且都是什麼時間段?快要畢業的時候,攸關他能不能畢業的時候,可能他已經聽到一些情況,他就忍不住,想不開了。二OO八年是這個情況。假如我們不重視孩子的精神生活的話,他後來會怎麼發展難說了。

  十九世紀最大的挑戰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最大的是癌症,現在二十一世紀是憂鬱症,憂鬱症再繼續發展會跟自殺率相關聯,它沒有減輕就會慢慢加重。一個人憂鬱,我看全家人精神都緊繃。我們真的看看親戚朋友現在有沒有憂鬱的傾向,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體會體會他、體會體會他家人的心情,我們就會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我們會主動去幫忙,多管齊下。現在遇到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得要多管齊下。從身體,因為他身體不健康一定會影響他的心理。身體可以從運動、從食療,憂鬱症都不喜歡晒太陽、不喜歡動,關在房間裡,得要讓他多動;讓他多做好事,善生陽;多聽一些值得高興的事,喜可以生陽;動可以生陽;包含可以用食療、調理的這些方式,把他的陽氣可以提起來,這是從身。從心,他心上有哪些長期糾結的問題,可以幫他引導,讓他能釋懷;或者一些想不通的事,可以引導讓他理得心安。身心靈,靈性方面可能有看不見的業力,那都要多做功德,積德行善。有可能我們所面對親戚朋友的這個情況,就是我們效法觀世音菩薩的緣到了,是我們的增上緣。你面對一個這樣的親戚朋友,你能夠去理解他的情況或者理解他的家庭,有可能你班上也有這種情況,你就更懂得怎麼去處理。我們可不能遇到這些事,「哎呀,我怎麼這麼倒霉,怎麼讓我遇到?」我們面對事情的心態很重要。

  師長說四大菩薩表修德。什麼時候修?我們保證不了現在,保證未來不大可能。什麼時候效法四大菩薩?Right now(當下)。地藏菩薩表孝敬,當下我能把孝親尊師提起來,就在效法了。大悲觀世音菩薩,我能為對方想就是在效法觀世音菩薩。我在慈悲他人的時候要理智,不然慈悲多禍害不行,所以要有智慧,文殊菩薩,悲智雙運。我不疲不厭,普賢菩薩,吾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人最重要的就是當下這一念心,這才是我們能保證的。假如說我很想去極樂世界,可是我當下還有不甘心的事,但是我以後很想去極樂世界,現在放不下,你真的保證你以後就放下了?比方說我真的很想去極樂世界,但是我還有一件事不甘心,你讓我做了之後我就甘心了,我就會一心求生淨土了。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假如有,他是不是做完那件事他就死心塌地求生淨土了?我們常常會被自己騙,自己的想法、認知,都不是很願意隨順佛菩薩教誨。

  老和尚常常說「放下便是」,那什麼時候放下?貪欲,不管你貪什麼,它是有一種癮的。比方說抽菸,大家有沒有遇過哪一個抽菸的人,其實我們看到抽菸的人,見人惡怎麼樣?即內省。「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太重要了!這一句我們不重視起來,我們的煩惱要減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方,他怎麼抽菸了?他怎麼這種行為?你每天要遇到那麼多人、那麼多事,你一見人家的過就會有情緒、感受上來,那就生煩惱了。所以什麼是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才是修道人。若見他人過了,那就沒有在道中。所以這句話不能忽略掉。

  夏蓮居老居士說,人於《六祖壇經》,只是常常舉那一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然這一句也很重要,提醒自己還有沒有貪戀、貪著什麼。夏老說《六祖壇經》裡面還有好多重要的句子,其中就這一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我們不能護自己的短。什麼是短?生煩惱了就是短。我們見人過,我們的情緒就跟著上來,其實就火燒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功德要積不容易,這句「見人惡即內省」我們不落實的話,這功德積不了。

  所以蕅益大師說「專求己過,不責人非」。專求己過,有時候我們還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在哪,已經開了十足的馬力在觀照了,還不見得觀照得到。孔子有一次聽到子貢在批評人,孔子說,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孔子的心境我們要從他的言語當中體會到,孔子說不暇,就是我沒有那個時間精力去看別人的過,那代表時間精力用在哪?用在改自己上面。所以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他擔憂學生這一點,同樣的他自己在學習的時候,他也都是在這些地方下功夫的。

  這都要我們自己觀照,我們每天往往生煩惱都是見人過,才會產生出煩惱,不能再讓這個慣性做主,要即內省。你看到一個人抽菸,當然不起情緒,他信任你,你可以善巧勸他,善相勸德皆建,但也要內省,他有這個抽菸的癮,我有沒有不做什麼事很難過的癮?比方說不吃什麼東西我就睡不著覺,這就是一個癮。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所以我們現在還有什麼癮,非做什麼事,沒做我不甘心,那都是一種癮,就要把它放淡。都要在這些地方下功夫,任何人事物都不會動自己的心,這個心才能清淨下來,不然每天很多事就讓我們起心動念,產生貪求。大家想一想,你們有沒有見過哪一個抽菸的人,他說你再給我最後一支,我抽完這一支我就不抽了,你們有沒有見過這樣戒掉的?比方說他很喜歡吃巧克力,當然我不是說吃巧克力不好,愈純的巧克力聽說對心臟還不錯,不要吃太甜的,現在人熱量過剩。

  要把這些貪的東西能放下,主要你看破了,然後下決心去把它放了,都是說改就改,很有決心,這樣比較改得掉。不要騙自己,「讓我再最後一次,我就改了」。這要看破就是印祖講的,「死」字貼在額頭上。可能我下一秒鐘突然無常來了,我這個貪還是放不下,那突然下一刻無常來了,我鐵定隨著強者先牽就去投胎了,就去吃這個東西,就去求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淨土為歸,真想去極樂世界,得問問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會不甘心的沒有,統統要放得下。

  這些禮教都是讓我們能克制私欲的。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們當父母老師你有那個敏感度,就是這個行為繼續發展會成為什麼。你看一個孩子吃飯都是先跳上去把好吃的都快吃一半,你說這個孩子到學校去是什麼模樣?到單位去會是什麼樣子?都可以推算出來。你看古人,「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看他的一言一行,「億而談其禍福」,定他人生的禍福吉凶,「靡不驗者」,都很準。

  我們學禮是透過這些禮教的行為克制自己的傲慢、私欲,懂得尊重人事物,懂得忍讓,你看「言語忍,忿自泯」;懂得禮讓,「長者先,幼者後」;懂得謙讓,「對尊長,勿見能」。孩子有禮讓、忍讓、謙讓,出去處世他才有人緣,他才不會不知不覺得罪了很多人,而且他也容易遇貴人。所以禮教能夠克制我們這些習氣,進而讓自己的良知良能能夠不斷的顯發出來。孔子的後代孔融他家教很好,「融四歲,能讓梨」,所以他後面的成就很高,好像當到部長還是宰相級的,成就很高。

  這些禮教在哪裡做?都在生活的這些細節裡面,或吃東西、或喝東西,長者先,幼者後。我們剛剛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就可以斷他的禍福吉凶,其實一個家庭,這個家會興還是敗,你看他生活的這些細節,比方說看他家裡吃飯,能不能看出來?飯桌上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現場,首先去請爺爺奶奶回來吃飯,恭敬長輩,敬老;再來,好吃的放在長輩面前,孩子不貪吃;叫長輩來,培養他的耐性,等待,尊重長輩,你看這每一個細節都在練心。《德育課本》裡面說「陳昉百犬」,他們陳家吃飯等大家都到了才吃,等那三五分鐘不會餓死人的,結果他們陳家互相禮敬,都是等大家到了一起開動,連狗都感動了,所以他們家的狗養了百隻,要所有的狗都到了才開始吃。這個故事說可以人而不如狗乎?這是尊重。

  再來,吃不要挑食,家裡不是飯店還讓你點菜,有什麼吃什麼,對飲食勿揀擇。老和尚常常說修行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叫會修行。我們從小培養孩子吃東西不分別不執著,有什麼就吃什麼,不挑食,是不是在教他修行?你會引導的話,從他吃東西不分別不執著再引導到對一切人事物也不要去分別執著,平等恭敬。當然講到這一點我就很慚愧,身體體質會不好,很可能都有偏食的習慣,這是我慘痛的教訓。我這個偏食後來怎麼改掉的?上了成功嶺四十幾天,操練流很多汗,肚子餓得半死,餓成那個樣子了有什麼就吃,不能挑了,這個境界就把挑食給改掉了。所以不能養尊處優,有一點鍛鍊才能把一些壞習慣改掉。所以養富貴家的孩子比養貧窮家的孩子難多了,我們父母沒有警覺性,可能就太溺愛、寵愛,慢慢他們這些分別執著就很強。我們都有見過很有教育敏感度的父母,孩子在那裡鬧情緒不吃飯,不吃飯收掉,餓他個一次、兩次他就不會在那挑了。

  再來,吃完飯就讓孩子要一起收拾,安排工作,洗碗,他不能把家裡面當飯店,吃了之後拍拍屁股就走了。孩子的責任心在哪裡培養?參與家裡面的家務。「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都要讓孩子參與在裡面,不能只有讀書。我們冷靜去觀察,有很高比例的父母都是對孩子說:「你什麼都不用幹,你趕快去學習,把成績考好就好。」這樣教的父母不少,我請問大家,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很有成就、很會生活、很知道跟人相處嗎?

  你看古代為什麼叫耕讀?這個耕就是他有一種家庭的責任,而且他不是死讀書,他要用在工作上、跟人相處上。而且這個耕成德感覺,人只要接觸大地,他就能感受自然規律。種過東西的人,他會不會一種下去當天晚上睡不著,說我明天就想收成,不知道收不收得了?他不會這樣。現在的人接觸不到自然,他那種得失心很強的時候,他都很強求要趕快有一個結果,甚至都想立竿見影,他不接地氣,感受不到自然規律。再來,人不接觸大地身體會好不可能,要接天地的氣。而且他勞動,勞動筋絡活動,經脈通暢。身體是用一輩子的,他從小就不動,體質沒有鍛鍊好,他一輩子就正氣不足。所以古人「耕讀」兩個字應該都有很深的用意,不能不勞動,不能不鍛鍊。那克己復禮就在這生活點滴裡面練,自卑而尊人。

  我們看師長,他們有傳統文化的基礎,從胎教就開始了。他一生成就再高,但他對人的那個態度都是始終如一不會變。比方說韓館長比師長年紀大,師長就把她當長輩看,所以吃、走路都恭敬韓館長。比方說韓館長剛好來了,可能從其他地方來到這個道場,本來老和尚坐的位置主位,老和尚就會讓給韓館長坐。也是讓我們尊重護法,把護法當菩薩一樣恭敬。

  密宗講三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我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就成觀音菩薩;再來是加持的根本,是我們依止的老師,上師,我們的親教師,我們時時不忘他的教誨,他隨時都在加持我們,哪怕他不在我們身邊,我們也得到他的加持;第三是事業的根本,就是護法,沒有護法,弘法的人沒有辦法發揮,他很難安定。所以師長為什麼感念韓館長的恩德?一來讓他老人家講經不中斷,可以不斷的千錘百鍊,到處租場地,最後又能買下景美圖書館,更安定可以弘法。所以師長的心境就是受人滴水之恩終身不忘。

  護法是這樣,一般信眾的恩德老和尚也是念念不忘。記得當時候老人家都九十多歲了,他說我要回香港。當時候也有一些外在的條件,但是老和尚就很堅持要回香港,都在做準備,都在想方設法。大家也很恭敬,聽師長說要回香港,就在那裡找方法,可是沒有人問師父你為什麼要回香港,沒有人問。我實在忍不住了,我就過去問,我說:「師父,你怎麼急著要回香港?」師長說了:「我們當初到香港弘法很不容易的,都是當地的同修們一塊兩塊、一毛兩毛這樣支持我們。」你看師長都記這些恩德,希望香港的弘法能辦好,老人家一回去就有供養來護持。師長這種念恩的心,這真的是道義人生。別人的侮辱毀謗從來不放心上,這念恩忘怨。老人家也現身說法,最傻的人就是把別人的垃圾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那太傻了。學佛首先自愛愛人,要自愛,不能把染污的東西放在自己的心中,那就不愛自己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真心是清淨的,我們不能染污它。我們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要效法師長待人處世的心境。

  再來,「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這都是對長輩恭敬很自然會做出來的動作。我們小的時候也沒學過《弟子規》,這些動作是會做的,為什麼?因為父母有教我們要尊重長輩。長輩在叫人我們聽到了,趕緊代長輩去傳喚。還是找不到這個人,趕緊回來,「對不起,人沒有找到,是不是我可以代勞或者我可以傳話?」當然這個應對當中,因為人家來家裡找人,這是家裡的事。或者團體,今天我們在學校裡面,會不會遇到剛好有家長或者有人來找某某老師?那我們不會讓那個人杵在那裡吧,我們會很自然的過去,「抱歉,您找哪一位老師?」我們知道了,我幫你去找一下。沒找到,也會人不在己即到,會回來應對。這個話當中其實也有處在一個情境當中懂得補位,在應對事情的時候懂得補位,剛好這個兄弟姐妹不在,剛好這個同仁不在,我們能馬上補位。

  在《老和尚的身教》裡面有提到,剛好有一位法師,淨慧法師,他到新加坡訪問,師父上人早早就在門口等待。你看老和尚成就這麼高,他對任何人都這麼恭敬,哪怕是一個小朋友都是恭敬。要接待淨慧法師參觀,結果淨慧法師到了之後,他要先到頂樓佛堂禮佛。這都是學處,這法師很恭敬佛菩薩,要先禮完佛再參觀。可是電梯小,才能載幾個人,可能就是貴賓還有師長坐上去了。淨慧法師先到要禮佛了,負責引禮的法師爬樓梯還沒上來,師父就趕緊到大磬旁邊拿起磬棒敲大磬。一般來講,法師要禮拜佛菩薩,就鏗,拜三下敲三下,歡迎法師到來了。這是悟平法師回想的,她說她這一輩子只看過師長拿過這一次大磬。你看老人家在境界當中,面對境界就馬上知道怎麼去應,其實這都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能力。

  我跟大家也提過,我這一輩子只看過老和尚拿一次引磬,幫一位女導演授三皈依。那是真正印象深刻,看老和尚怎麼接待客人,從頭到尾,真的是讓客人賓至如歸。

  《弟子規》我們也要教孩子怎麼接待客人。我們學《弟子規》也可以配合《常禮舉要》,裡面有很多家庭的情境、學校的情境,可以補充,這樣說明就更具體、更周到。像雪廬老人,就是李師公,感覺他們都是為眾開法藏,看到民國之後沒有制禮作樂了,可是禮是規範,你沒有制禮了,大家就不知道怎麼做事、怎麼處世,因為禮義是準繩,忠信是一個人的動力,禮義是行為的標準。《常禮舉要》是透過《禮記》很多經典把它會集起來,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情境相應,所以提到了「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為人子弟跟長輩一起坐的時候不能坐在正中央的大位上,你照相也不能站在中間照,中間這個尊位讓給父母長輩。走路的時候不可以大搖大擺走在路中間,走路的時候要「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跟在長輩的後面緩緩而行,當然也不能太遠,長輩突然要講話了,你馬上就可以跟上去,所以不可搶先走在長輩之前。

  剛剛提到禮義是準繩,義就是應該的,我們做晚輩應該怎麼做。我們修行常常說,何處是道場?處處是道場。對於孩子來講,什麼時候是修身?他要吃個東西是不是修身的機會?你看孟子特別強調義利之辨,義跟利要會辨別。吃東西是義利之辨,長者先這是義,禮讓長者;自己要先吃就是自私自利。師長說最嚴重的污染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在哪裡放下?在吃飯的時候放下,在走路的時候放下。他都是先恭敬長輩,他這個自私自利就在這些行為當中慢慢慢慢淡掉了、放下了。當然,假如我們現在覺得自己自私自利還是滿強的,可能我們都要歸零,到這些五倫的禮教當中去下功夫。蕅益大師說持戒為本,其實我們學這些禮就是戒,這些精神跟《沙彌律儀》那種對待師長、對待長輩都是一樣的原理原則。

  下面經句提到了:「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西方東進,西方比較強調平等,可是我感覺這個平等你搞成相上的平等,就忽略了更重要的平等。更重要的平等是什麼?平等尊重每個人的本善、佛性,這個最重要了。你是追求相上的平等,最後他連尊重長輩的心都起不來,毀了他。

  我印象很深,剛到海口,這都二十年前,剛認識一個爸爸,他跟我交談的時候就說:「現在你看人家西方人,兒子、女兒都直接叫爸爸的名字,挺平等的。」結果他就讓他女兒直接叫他的名字。叫了可能差不多兩個禮拜左右,他又遇到我了,說:「我覺得有一點不妥,我女兒開始叫我名字之後,感覺她的態度好像都跟我平起平坐了。」不能小看一個稱呼,一個稱呼也會影響他的心境。我們從小這種環境就是稱尊長勿呼名,可以感覺到那種從稱呼當中尊重長輩對自己心性的影響非常大,不知不覺對長輩就很恭敬,不敢直呼他們的名。這些禮教生活中的細節都是潛移默化,把人的性德能夠慢慢慢慢彰顯出來。

  師長老人家七十幾、八十幾、九十幾歲,我們漢學院院長勝妙法師,他好多年是做老和尚的侍者,有一次要寫信給一位三四十歲的法師,一開始尊稱「某某先生」,師長說要改成「某公」,用公來稱呼。比老和尚小兩輩,老和尚還是這麼尊重,這都是老和尚給我們的表率,對晚輩都還是不失恭敬,畢竟他有那個身分在。假如我們現在對長輩還不夠恭敬,那我們要趕快調整。

  面對長輩的時候不能炫耀自己的才能,這就有點藐視長輩,要謙退恭敬。大陸有一位很受佛教界尊崇的茗山長老,我記得老和尚還把茗山長老的法寶大量流通,好像「六和敬」,茗山長老有寫法寶。長老到新加坡弘法,師長每一天都去聽茗山長老講經,去到道場都是先在佛前頂禮。你看長老後來說了,可見此人沒有慢心,很敬老尊賢。長老說了,說師長在全世界講了(當時候是)三十多年的經,內容包括《楞嚴》、《法華》、《華嚴》、《金剛》、《地藏》、《圓覺》以及《無量壽經》等淨土經(茗山長老觀察得很仔細),他的講經方法純熟,人緣、福慧等水平已經很高了,尚能如此謙恭,實是難得!值得學習。我們現在是跟老和尚學的,我們要愈學愈像老和尚。我們的師父這麼謙虛,我們還傲慢的話,那就白學了。所以學會謙讓。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走路時遇到長輩,趕緊向前行禮問候。「趨」就是快步向前,「揖」就是行禮問候。長輩沒有跟自己說話,自己就先退一步,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可以先走過去。這都是應對之禮。

  師長當初在公家機關服務,他有一些長官。後來師長到美國去弘法,他在革命實踐研究院做事,有一個長官姓金,而且這個長官也曾經是師父父親的長官,後來這個長官住在舊金山,每一次師父來到金山灣區弘法(舊金山的一個區),一定找時間讓楊一華居士開車去探望這個老長官。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我們把它延伸開來,就是師長心中都有念著這個長官,很恭敬,也很念舊,每一次到了一定都去問候、關心。我們假如反觀,現在遇到哪個長輩我們還有一點要閃他,或者怕什麼麻煩,那我們對長輩的恭敬就還是有不足。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當然這是古代的情境,遇到長輩,我們騎馬就要下馬,坐車了就要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後,我們才上馬或者上車。這一點老和尚是做到淋漓盡致,我們只要去親近老和尚,老和尚每一次送客人確實都是過猶待百步餘,甚至於送到機場,都是看登機了老人家才離開。這一些都是發自內心的恭敬,甚至是一分情義、情分自然流露的行為。

  經典其實都是性德的流露,他所談的這些行為都是性德的流露,我們的心到位了,做得很歡喜,心安理得。我們以前讀過李白寫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你看李白送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離開,他詩裡面寫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代表他看著孟浩然的船是看到它走走走,孤帆遠影碧空盡,已經是看著他的船消失在碧空裡面,都看不到了,才依依不捨離開。古人很重情義,這也是我們的學處。

  禮的這些行為讓我們區別尊卑親疏,使人更注意這些細微的言行、內心的感受,更可以讓人文的教化深入人心,提高人性中良好的這些德能,這些恭敬、體恤、重情義。從小處(這些小的地方)養成謙卑的心理、恭敬的心理,這樣才能克制浮動的情緒和私欲。所以不要嫌禮太麻煩,覺得做起來彆扭,就一味的捨棄反對。因為人心本來就是複雜多變的,必得以細膩的禮節來調理身心,這樣人才能養成雍容大方,還有處理事情、應對境界很安定、安詳的氣度。現在都不講這些禮,孩子都彆彆扭扭的,做什麼事情都不大方,閃東閃西的,見不了陽光,所以都要鍛鍊。古人說「寧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這就是都有這些人事的鍛鍊,這些禮教培養她的氣度、應對進退的能力。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對了,不好意思,要跟大家告假,請假一下,因為下禮拜跟下下禮拜成德在馬來西亞剛好有教學任務。我們極樂寺胡總幹事很慈悲,他能感受說我們大家學習的心都很切,所以他說盡量不要停課。成德就想,自己廬江有幾位同仁,他們學習傳統文化剛好有一些心得,就藉由這個平台跟大家做一個供養。像之前有趙曉龍老師,是跟大家分享《村學究語》,他的太太叫張霞,張霞主要是學習《論語治要》,下禮拜請張霞老師跟大家分享《論語》中教學的智慧。孔老夫子是我們老師的鼻祖,至聖先師,《論語》當中有哪些跟我們教學相關的智慧,跟大家分享一節課。另外二十九號請我們,這都是我們廬江的老同仁,皮小坤,她跟我們分享一堂內務的課程。剛剛我們才講說要讓孩子多參與家裡的事,他才有責任感,他才會做事。

  而且老和尚也是特別強調,佛法的修行從哪裡看?要從生活上看,從你處事待人接物去看。所以修行不能忽略了生活中這些小事,看有沒有把自己的毛病修正過來。日常生活當中洗個碗筷,有沒有洗乾淨?洗好了之後有沒有把它擺得整整齊齊?修行就是在這些地方。吃完飯了,桌子有沒有擦得乾乾淨淨,桌椅有沒有擺整齊?小事,但是都是修行,何處是道場。當然這個內務裡面,《弟子規.謹》這個部分就很多都是內務,「置冠服,有定位」,「房室清,牆壁淨」,都屬於內務的部分。

  你看師父說洗個手,我昨天看到洗完就走了,洗手台旁邊那些水珠到處都是,都不知道把它擦乾淨。你看洗個手也是義利之辨,你都只給自己方便,這就是自私自利,沒有給後面的人方便,也沒有尊重洗手台或者水龍頭。禮敬諸佛,水龍頭也要禮敬。水龍頭沾到有肥皂的水,不曉得把它擦乾淨,這都是學佛,學佛在這裡學。浴室裡頭、臉盆裡頭,你們如果仔仔細細看看我的,師長說的,我洗完澡之後,我這個盆子要洗得很乾淨,順手的事情。水龍頭是金屬做的,我用完之後用乾毛巾把它擦一擦,順手的事情,永遠它就是那麼亮,它不容易壞。隨時用它不擦它,特別是肥皂水,容易起化學作用,那這個物品的壽命就減短;它的壽命減短,影響我們自己壽命也短了。這是不二法門,真的是會折損到自己的福報。

  結果師長接著說(早晨剛好法師切了一盤西瓜,師長就抓住這個機會教育教育弟子),學佛從切西瓜這裡學,什麼都要學,要切得整整齊齊,不能切得亂七八糟,大一塊、小一塊,拿出來之後不像樣子,這個東西能見客嗎?如果你要到一個餐廳裡頭去吃飯,這個餐廳端出來一盤水果像這個樣子,客人能滿意嗎?所以多到外面餐廳去吃飯,去看看、去學學。你看都是學佛,學佛其實就是怎麼做人、怎麼處世。這一點過去韓館長這樣做法,常常帶著大家到餐館吃飯,吃飯的時候告訴大家,你們看看人家菜顏色怎麼樣,怎麼燒法。你看那個盤子端出來,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你以為學佛到哪裡學?在佛堂裡頭,錯了,這就分別了,佛法是不分別。佛堂裡,假如是這樣的心態,也學不到東西。佛法就是生活,佛法就是做人,就是這些生活當中去學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大師這一首偈很有味道,「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師父這裡還說了,我們山上住了三位法師,他們有分工,我聽到了,我說你們分工還要常常交換。為什麼?任何一樁事情我都要學、我都要會,不能說三個人分三個工作,永遠做這一樣。假如有一個人走了以後,這個人剛好燒飯的,走了,飯都沒得吃了;澆水的人走了,水就沒人澆了,這成什麼話?你看老和尚生活教育,我們處理事情要考慮到未來有可能發生什麼,你不能處理事情都沒有那種敏感度,就只看眼前而已。尤其現在這個社會,每一個公司都有一個部門,叫危機處理小組,都要很有鍛鍊、很靈活,可以應對任何變化,這就是世間無常。確實是無常,你不能一個人走了這個團體不能運作,這就不會辦事。佛是覺,在哪裡覺?在處世當中覺,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清楚,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可以考慮得深遠,這都是佛法。

  感謝大家,感謝胡總,給成德、給我們同仁向大家學習的機會,也感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