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趙曉龍老師主講  (第八十四集)  2023/8/19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4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老師、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天因為成德師父有在馬來西亞彌陀村辦大專學習營這樣一個教學活動,所以曉龍也是很惶恐,跟大家再報告曉龍近期學習我們一部《聖學根之根》當中的蒙學經典《增廣賢文》,有一些粗淺的體會,也是在這裡跟大家拋磚引玉,我們共同來向經典當中學習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如果大家在聽的過程當中,您有心得或者對某一段經文和經句有要分享,也歡迎您舉手,我們大家一起切磋。謝謝大家!

  想請教一下大家,《增廣賢文》這一部書,我們從頭到尾有讀過的,麻煩大家舉手示意一下。好,謝謝黃老師。抱歉,技術不是很過關,剛剛只看到我們黃老師舉手。相信我們只要是有讀過的老師,一定都會有一些觸動,或者對其中的經句我們會覺得耳熟能詳。《增廣賢文》它重點是教孩子,教我們如何處事、如何待人、如何接物。古語也有講到「《賢文》一篇,古諺三千」,這當中有很多都是古往今來代代傳誦的諺語,這諺語也飽含了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人生智慧、這些好的經驗。

  還有一個說法,學了《瓊林》,《幼學瓊林》是一部百科全書,「學了《瓊林》走天下」,可以走遍天下,暢通無阻;「學了《賢文》會說話」。講到這個會說話,可能我們也會覺得我們也都有說了很多話,到底什麼叫會說話?如何說話說出來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夠有所進步,讓我們的人際關係能夠更和諧,話語當中都充滿了感恩、隨喜,能夠道人善即是善,能夠謹言慎行。「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弟子規》當中有很多經文也是在提醒我們如何說好話、如何說對話、如何說能夠利益別人的話。

  《增廣賢文》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也是教我們如何能夠有恰當的言語,因為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言語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是小朋友他從小懂得講話的藝術,現代話講叫講話的藝術,能夠言為心聲,說出的話語都是真誠語、都是利益語,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講也是尤為重要。我們一條龍師資培訓的課程,老師近期也在講《弟子規》,講到了「謹」的部分,在這個單元,確實謹慎為保家之本,也都是訓練孩子、訓練我們有這樣一種謹慎的心態。

  《增廣賢文》這一部書從古到今很多的諺語集合在一起,作者因為年代的變更以及其他的原因,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在清朝有一位讀書人,周希陶先生,他對《增廣賢文》進行了重新修訂。我們《聖學根之根》當中是傳統的版本,當然版本也有所不同,曉龍選擇的就是我們大陸中華書局出版的古文的《增廣賢文》,做為跟大家分享的底本,可能跟《聖學根之根》當中個別的字句有一點點出入,當然大意都基本一致。《增廣賢文》選擇的經句當中還有我們禪宗的,像《五燈會元》比較有禪機的一些話語也在其中,還有老子《道德經》當中的老莊的思想也都在其中。從它成書是明朝,現在可能有一些不認識字的人,雖然不認識字,但是《增廣賢文》當中有一些話他都可以娓娓道來。比方說「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這都是比較耳熟能詳的;還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再來,「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這是《中庸》上的話;「三思而行,再思可矣」,這是《論語》上的話。所以《增廣賢文》的一大特點也是通俗易懂,其中也包含了儒釋道三教這些重要的教誨。

  隨著我們歷史的發展,包括教育的一個發展,看到當今的這些教育學習的內容,還是有一些教材會選取《增廣賢文》當中的一些話語,做為格言或者做為孩子們讀誦學習的內容。當然做為一名老師,我們能夠信手拈來一些很好的、很實用的經句跟孩子們分享,對於我們的教學相信也是會有一定的裨益和幫助。

  我們下面進入正文。大家手上應該都有《增廣賢文》的書籍,沒有的話也沒關係,曉龍講到的經句,我們工作人員會發到聊天框,讓大家來參考。

  開篇有講到「昔時賢文」,昔時就是從前,那也代表歷史;賢文,這裡邊的話語都是啟發人的德行和智慧,都是聖賢所教導的。「誨汝諄諄」,教誨我們,諄諄就是誠懇不倦,非常的誠懇,而且不停息的。所以看到這八個字我們也不由的,曉龍會想起師父上人他住世、他一生的表法,特別是老人家六十二年講經說法。老人家現在已經圓寂了,但是老人家的法身舍利,這些講經的文稿、光碟,這些寶貴的音檔資料也是老人家的法身舍利,相信我們每一天都有接受老人家法身舍利的加持。所以誨汝諄諄,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我們天天還可以看得到,那種誠懇、那種不倦的精神也是我們當弟子的應該去承傳、應該效法的。昔時賢文,包含所有古聖先賢、所有我們的祖先,包括佛門這些祖師大德給我們的寶貴教誨。

  「集韻增廣,多見多聞」,集韻,它是韻文;增廣,增長我們的見識,開拓一個人的眼界、胸懷。這裡邊有勵志的教育,有修道,有修身齊家,有五倫當中的相處,也有對於整個生命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探索都有在其中。集韻增廣,多見多聞,我們佛門有多聞天王,多去聽一聽聖賢人是怎麼教的,我們身邊有好的德行,好朋友他有哪些優點,這也是代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天有這樣一個心境,相信我們接觸一切人事物都會有收穫,有收穫臉上一定會有法喜的笑容。我看大家的額頭都挺亮的,應該每天都有不少法喜。教學,我們每天跟孩子、跟學生在一起,老師的一個身心狀態,或者我們的一個修養,也無時無刻不在增長孩子的見聞。所以從古到今,從經典的經文到我們當下的生活,其實我們都應該能夠以身作則、能夠利益到身邊的人。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我們讀歷史,以史為鑑,要知興替,歷史的興衰如何演變的。無古不成今,我們中華民族,我們的文化道統有上下五千年的承傳,傳到現在,傳到我們手上了,我們如何能夠把它傳得更好,如何把老人家這一生希望達成的教學教育的效果,我們再接再厲能夠把它完成。「古」代表過往,沒有老人家他這幾十年辛勤的付出,也沒有我們今天聞法這麼便利。而且宗教的團結、一條龍的教育,包括彌陀村、淨宗學會、萬姓祖先紀念堂,還有英國漢學院等等這些殊勝的因緣,也都是老人家一生的努力,我們要把它保住,要把它承傳下去。所以「古」代表過往,我們每一天,昨天也是古,今天是今。所以如何能夠每一天都有進步、都有提升?那就不能不讀書,就不能少讀書。古人是陽日讀經,陰日讀史,經史合參。在《增廣賢文》當中,它也是既有經典也有歷史。

  開篇這六句等於是給我們做了一個總論,對《增廣賢文》做了一個總論。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知己知彼,將心比心」。之前上課的時候有請我們會廣東話的學長念一段經文,當然大家我們在台灣應該都會講閩南話,用閩南話讀《增廣賢文》,之前我們的廖老師他有念,確實感覺那個韻律真的非常美。不知道在座有沒有家人願意用閩南話念一念這段經文?沒有也沒關係,我們是讓大家體會一下這個韻味。沒事沒事,可能大家也有想舉手,但是可能會怕念不好。或者說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家都比較謙退,都在等待看有沒有其他人舉手。沒關係,曉龍用我們的家鄉話,我是內蒙古人,用我們的家鄉話來把這一段念一下,看看大家能不能聽出來,因為我們的家鄉話也是閩南語系,可能要大家受累一點。我先用普通話念一遍,然後再用家鄉話念。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家鄉話就念慢一點,「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聽得出來?謝謝大家。大家可以聽得懂嗎?看大家的反應應該沒大聽懂。每個地方都有方言,用方言讀出來的經文,曉龍剛剛讀的入聲字就比較多。帶孩子讀經,我們可以用閩南話或者用廣東話,這些都是比較古語,韻味不一樣。當然普通話也可以,我們現在也是有普通話吟誦,這都是通過吟誦讓孩子更輕鬆的把這個經典讀出來。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這就是我們時刻都要觀心為要,都要能夠念念為他人著想,所謂換位思考。

  「酒逢知己飲」,我們現在學佛了,應該都沒喝酒,那就改一個,我們可以用茶逢知己飲。聚會,比方說喝茶。酒,我們說敬酒敬酒,代表一種敬。古人一般是酒不過三巡,喝三杯就停了,不會貪杯。要談什麼事情、談什麼話題,彼此是不是可以互相促進。知己,志同道合。詩,一般也是讀書人聚會都會吟詩。詩言志,所以《詩經》都是很含蓄的在揭示一些重要的道理,能聽得懂的,我們跟他一吟,對方可以一唱一和,又跟我們有呼應。這代表志同道合,這樣相知的朋友,大家聚會不是在那裡打發時光,不是喜歡玩樂,而是以道相交。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我們打開聯絡簿、通訊簿,不知道大家有多少朋友?這麼多的朋友當中都是知己,這一輩子就賺翻了,每天電話一接通,談起來都很暢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交談都會有法喜,都會彼此互相護念,善友為依。可是我們看到當今人與人的交往,大家不知道有什麼體會?古人也是感慨知心能幾人,所以講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請問大家有沒有得一知己?你們怎麼都是這種無辜的表情?曉龍這裡有點快流汗了,我要打開扇子搧一搧。真的是找一個知己不容易,但是扇子一打開,上面有我們老和尚的墨寶,這是「孝親尊師」。

  老人家知不知道眾生的需要?所以他講經說法不疲不厭,特別在晚年,特別強調扎根,強調辦一條龍學校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人才,不從小教沒辦法,核心就是老和尚寫這四個字。大家有這個扇子嗎?沒有,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去請一把,這個比較省電,然後又方便攜帶,走到哪裡都可以搧,可以把暑氣搧掉。當然老和尚還有一個扇子的墨寶,上面寫到「人我是非,一扇揮去」。大家有看過這個扇面嗎?沒有。我本來想是說送給大家一把,有機緣送給大家一把。「人我是非,一扇揮去」,這些不愉快,這些心裡的不舒服、壓力,拿出老和尚這個扇子就有加持力了。「慈悲喜捨,六字念來」,如何克服煩惱?師父還是提醒我們要多念佛。

  師父也寫了很多扇面,成德老師有講到師父有給他寫一個扇面,是「禮運大同篇」,那個扇子對他來講是非常珍貴的一個禮物。老人家寫的這些墨寶,也對我們弟子、學生都有這些期許。我們要知道師父的心,跟師父成為知己,我們跟聖賢、跟祖先成為知己,第一個,我們可以得到佛菩薩、祖先的加持;再來,我們可以把他們的心行能夠承傳下去。如果我們都聽不懂,古人也給我們吟了很多詩,《詩經》三百零五篇,教人溫柔敦厚,說話要厚道。這裡面有哀怨、也有這些情緒,但是這都是幫助人藉由這樣的抒發調回到心性的中和,所以溫柔敦厚《詩》之教也。

  剛剛講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曉龍在沒學佛以前都是覺得也找不到能交心的朋友,學佛以後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想一想當年這些情境,自己內心還是非常的溫暖。因為我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曾經有一位姓王的師兄,我們在做義工的時候,工作做完了,他就跟我講講《論語》,講講孔夫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他是山東人,他儒家書讀了很多很多,所以我們工作之餘就在聽他講孔子的故事,聽他講《論語》。後來他也送給我一本《論語》,很小,裝在口袋裡,有空就拿出來看一看、背一背。這些昔時賢文,在那個時候,說這個話二十年前了,自己以前沒學過,有善友的提醒,學習起來覺得真的是非常的好。我們兩個後來就互相考背誦《論語》,現在想一想還滿值得回味的。這樣的朋友學佛以後就常常能夠遇到。

  人跟人的交往,我們看到一個古老的商號,它有一個楹聯,上聯是這麼寫的,「交以道」,人跟人交往要以道相交,「接以禮」,交往要守禮,「一團和氣」,大家就不會人際關係不好,就會很和樂。下聯是「近者悅」,我們身邊的另一半、父母、家人、孩子、我們帶的學生,能夠跟我們在一起沒有那麼多壓力,會比較放鬆,如沐春風,近者悅,大家都很開心跟我們在一起。而不是像我曾經剛剛開始教書,有一陣子太嚴厲了,小朋友們看到我就有點害怕,是自己心地不夠柔軟,愛心不夠。

  想到這裡也很感謝,這也是差不多十五六年前,這些孩子有的已經當父母了,他們已經都長大了,也很感謝他們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成長的機會。春節前還有一個當時第一批教的小朋友,他在北京工作,有打電話跟我聊一聊,說他現在雖然是在大都市工作,但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也是很茫然。我們確實感受得到,在這個時代,真正能夠過幸福的生活,真的經典的學習要持之以恆,這不能半途而廢。曉龍也是鼓勵他,安住在工作的當下,身體要照顧好,然後能夠表好法,以後有機會還是要去求學,還是要能夠多讀書。

  有點拉遠了,拉回來這個知心能幾人。因為我們遇到佛法,相信大家在這個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些故事,一定有不少知心知己、有好的同參道友,我們能夠彼此珍惜。

  「相逢好似初相識」,我們台灣念是,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有一次我們一位老師聽到這一段他就很有感慨,因為剛好跟一位老朋友有一些不愉快,他聽到這句他是覺得,對,大家剛剛認識都是互相的尊重,一見面都見面三分情,是吧?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多少年修得一起學佛,一起互相配合來做這個弘揚正法的事情?成德老師說這個不好算,所以真的緣分都是很難得的。相逢好似初相識,這是不忘初心,到老終無怨恨心。

  後面《增廣賢文》還講到「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剛見面或者聊一聊挺開心,住幾天、住一陣子可能就有一些隔閡了。隔閡的根源可能就像師父講的,我們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是說不能判斷是非對錯,而是不能把別人的錯誤放在心上,那我們的心就變成垃圾桶,這樣可能不知不覺就有一種無形的隔閡。《弟子規》也講到「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別人有一點好,我們能夠時刻放在心上;別人的不好,就想起《無量壽經》的教誨,「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老人家就是這一把扇子,上面這四個大字,「孝親尊師」,老人家說他這一生成就,就是因為念念不忘孝親尊師這四個字。所以你看師父的善巧和智慧,就在這扇面上有。翻過來老人家有寫道:「教學為先。」我們現在都在辦教育、都在教學,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法。「孝是中華文化根」,我們抓住孝道,這是根,「敬是中華文化本,落實在孝親尊師。中華傳統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也」。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一個民族靈魂不能丟掉。「故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諸佛報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從一開始,我們修齊治平,到後面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回老家。我們老家在哪?在極樂世界。

  中間這個大大的「愛」字,就是我們常常要存著愛心,有這樣一分念念為他人著想的心。這個扇面的設計也充滿了老人家一生的睿智。還有印章,「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放下便是」,還有「六和」、「上善若水」。所以有些時候我們可以拿一把有師父墨寶的扇子,搧一搧,可能旁邊有人問,你這上面寫的什麼字?「孝親尊師」,那法會就可以開了。背面還有,所以就比較自然可以把師父這些寶貴的教誨跟我們的親朋好友做一些交流。所以只有通過教育、通過教學,才能保持好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

  剛才講到「近者悅,遠者來,四海春風」。師父上人他是要發心為佛教正名,一生講經說法,因為他的修養德行風範,你看九大宗教,包括世界很多國家的政要,都很佩服師父老人家。所以這一次在我們台灣舉辦的追思師父上人的法會,你看那麼多的大德、國際友人,不同宗教的代表都有發言,都非常的敬佩師父。所以近者悅,遠者來,四海春風。別人問師父,你是哪裡人?師父說我是地球人。填表格那個是愛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師父一生他是毫無希求的,完全一生的奉獻,所以走到哪裡都是四海春風。最後在聯合國給我們展現,應該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九大宗教代表聯合在一起,代表世界宗教是一家。我們讀到《增廣賢文》這些內容,一想到師父的行誼,就覺得這些經文它很有生命力、很鮮活。

  我們再看下一段:「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論語》上講到樂山者壽,樂水者智。山水是礦物,但是也可以給我們有一種無形的教化。不知道我們在座各位長輩、各位老師同道大家有沒有每個星期都去一下陽明山或者日月潭、或者我們什麼森林去走一走,大家有沒有一個星期去接觸一下大自然?一個月一次有嗎?我們各位老師的身上都挑著民族文化復興的重擔,可能都沒有這個時間去大自然當中把這些電磁粒子給它釋放一下,大家辛苦了。

  魚也是一個動物,鳥也是一個動物,代表我們要在某一個領域很熟悉。比方我們在教育領域,就像蔡老師講到他當老師的時候幾乎沒去過辦公室,基本上都在教室跟孩子在一起。《村學究語》當中我們劉鴻典先生也有提到,教孩子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全身心的都貫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所以有視學生如己出。當然大家如果假期或者有空,磨刀不誤砍柴工,去森林走走,踏踏青,釋放一下這些電磁波,可以吸一些芬多精,負氧離子,身體是我們修道的工具,放鬆也會對我們的教學有一定的幫助。所以我們常常去接近水,可以觀察魚兒的一些特性。曉龍現在住在福州,我們這些古代的建築,院子裡一般都會有水池或者有水缸,裡面有養蓮花或有養魚,人常常能夠親近自然,會有一種無形的這種身心的放鬆和對自然的了解。

  「近山識鳥音」,能夠通過鳥的叫聲知道這是哪一種鳥。用現在來講,我們要帶孩子學習自然知識,親近大自然,也會讓孩子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悟人生,體會生活的美好。我們這一次辦扎根班,開班前有一對鳥爸爸、鳥媽媽在我們院子裡有築巢,有孵小鳥。剛好辦班結束了,鳥寶寶飛出來了,爸爸媽媽帶著牠在練習飛。我們一位老師很有愛心,看到這個小鳥撞到玻璃上掉下來了,就把牠又扶起來,而且還把牠帶到老和尚講經的視頻前,讓牠聽一聽師父上人的開示,能夠感受到人與自然的這分和諧。當然有的時候我們從那邊過,鳥媽媽、鳥爸爸的叫聲嘎嘎嘎嘎,牠就有點緊張那個叫聲,我們有的學長可能也感覺不到,我們這位老師就說,那個已經是鳥爸爸、鳥媽媽很緊張了,你們走的時候要這樣繞過那個地方,這樣牠們就不會緊張。所以對動物的了解,動物也有倫常,牠們也都珍惜生命,也都愛護牠們本來的自然環境。這個部分也是對小朋友、對我們的孩子一種機會教育,希望我們能夠感恩自然,能夠尊重自然,能夠跟大自然和諧相處。這些垃圾丟到海水裡,或者我們丟到哪裡,它那些分子就會污染土地、污染水,甚至有一些動物牠會吞進去,那就對牠傷害很大。

  「易漲易退山溪水」,在夏季或者在雨季,有的時候洪水來了很快,突然就來了。這次大陸有一個城市,這個城市中間有六條河道,所以水道平時要疏通好,不然這洪水一來它就都淹了,那個淹得也是受災滿重的。我們成德老師他也是有通過我們至善教育基金會捐一筆錢捐到災區,去幫助這些受災的群眾,解決他衣食的困難。基本上很多的家庭都被淹掉了,那個水都淹到一樓,基本上一樓大部分都淹掉了。這些水火無情。

  通過對山溪水它退也會退得比較快,就聯繫到人的一個心態的變化。讀到這句,我自己反觀一下,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易反易覆小人心」,我們都覺得弘揚文化重要、聽經重要,但是有些時候困難一來就有點要打退堂鼓了。我自己走這條路差不多十八年,這一路走過來,去跟蔡老師告假,我看十個手指數不完,有很多次了。

  記得有一次遇到一個困難,其實我們遇到困難了,靜下心來多念佛、多聽經,還是能夠轉得過來的,可是自己不自信,沒有信心的習氣比較重,就想著這個事是不是我不適合做,要不然讓給其他人做,不然我就去念佛。所以我也是戰戰兢兢,有一天就去找老師。老師剛好在吃午餐,我就進去。老師看到我說:「你有什麼事?」我說:「老師,我就覺得這個事情我幹不了了。」結果老師當時就說了一句話:「我答應過某學長吃飯的時候不講話,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就繼續吃飯。結果聽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反思,也曾經在廬江淨居院蔡老師有說道:「弘揚文化的工作,老法師不做了大家做不做?」我們說:「做!」然後,「蔡老師不做了大家做不做?」「做!」結果困難來了,老師還在做著,我們就要打退堂鼓了,心裡就開始有一點點慚愧了。然後老師就一直在吃飯,後面就沒講話了。

  所以老師這個應對到現在印在曉龍的心上,他都是用道而弗牽的方式,讓我們自己去反省。而且老師當下是以身作則,答應了一個學長我吃飯的時候不講話,他是信守承諾的,那個學長也不在跟前,這是老師慎獨的功夫。他也很柔軟,他也沒有說你怎麼老是打退堂鼓。

  還有一次,那時候曉龍在淨居院,我們廬江中心的子弟小學,當時我們在申辦正式的學校,教育局要求要有教師資格證,我是沒有的。聽到這個說法自己也是覺得,那我都沒有這個證,我還怎麼教?後來有一天也是去找到老師,我說老師要不給我換個工作,我也沒有這個資格證。結果老師看了看我,他說:「你有沒有愛心?」當時一聽,也不敢欺瞞善知識,我們愛心是有一點點,但是還是很不夠。

  像我自己在生命成長過程當中,很多有愛心的老師、長輩,在我心田當中給我種下了愛的種子,所以我也是很希望能夠以我的一些協助,讓這些孩子也能夠變得不一樣。我記得有一次我去淘氣,去披那個樹枝,去折樹枝,折了很多戴在頭上,覺得好玩。結果被一個叔叔抓到了,他是護林員,他就拿那個藤條抽我的腿,打上了挺疼的,趕快躲,「叔叔別打了」。結果這個叔叔就問我:「我打你你覺得疼,你們披這個樹枝、折樹枝,小樹疼不疼?」他這一問,我就感覺有一道光照到我的內心了,從來沒聽過說小樹會疼,可是這個叔叔是看著他那些樹苗從小長到大的,我們就沒有知己知彼,沒有將心比心,頑童,太頑劣了。那個情境我看差不多最多五分鐘,但是這個叔叔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他告訴我植物也是有感受的,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這也是用一種啟發的方式,當然我也是該打,長記性,但是他打完,他後面的引導終生難忘。這應該是我九歲時候,有一次暑假發生的事情。能夠感受到這個叔叔的這分愛心。

  還有一次踢足球,一腳踢出去,也是假期。現在想想浪費太多假期,如果我們那時候假期像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可以讀《弟子規》、讀經典,可以有生活營,可以去學習這些做飯的能力、去學習禮儀,那假期是很豐富的。我們那個時候當然也不是說遺憾,那個年代就比較少,但是有幸的是那個年代的長輩們都很有責任心。這一腳踢出去了,玻璃踢碎了,結果就被抓進去了,那個哥哥把我請到他家。這個時候後悔萬千,後悔自己剛才怎麼就沒有睜大眼睛看一看,可是悔之晚矣。

  等這個哥哥的父親回來,這個長輩很和藹,他問我你家住哪。因為是鄰居,沒多遠,就帶著這個長輩去家裡。爸爸已經下班了,在廚房做飯。長輩看到了爸爸,就問了一下,這是你的孩子?我爸爸說嗯。鄰居,平時抬頭不見低頭見,我爸爸說嗯,是的。那我們就在那裡等著,可能要被投訴了,但那個長輩接下來一句話也沒講,他就轉身從我們家院子出去了。曉龍應該第一次過猶待百步餘,是在那個時候被這個長輩感動了。而且我跑出來看他的背影,是含著淚看的,一直看到他走到我看不見,然後他進到他們家。知己知彼,將心比心,童蒙階段,孩子都有他的淘氣或者有一些情況,長輩能夠用這種寬恕的心來面對,當時就給我幼小的心靈種了一個善根。每一次我想到這個長輩都很感動,當然現在因為搬家拆遷,也不知道他搬到哪裡了,我真的很想再當面見他去感謝他。這一分真情也是我生命當中很寶貴的財富,雖然自己確實生性比較頑劣,但是真是很感謝有這麼多老師長輩對自己有這些調教和護念。

  我們看到孩子或者看到一些人有時候心情容易變化、容易無常,其實自然界山水也是給我們啟示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當下有沒有一顆有恆的心,我們不變心,我們做一個不變心的人,對待別人的一些變化,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去寬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村學究語》當中也講到對於孩子,他有些時候會出現一些波動,該嚴的時候也要嚴厲一些,這也要恩威並濟。目的是為了把他的心調到比較能夠有恆,或者要幫他能夠立定一個讀書的目標、一個人生的方向,這樣他就在波動當中還能夠保持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用意」就是都攝六根,我們讀書或者寫文章、或者練字、或者練琴都要很專注。「一字值千金」,這裡是有一個典故,就是有一部經典叫《呂氏春秋》,這本書作出來了,當時就把它掛在城門口,讓天下的讀書人來勘驗、檢驗一下,如果有一個字覺得不妥當,賞一千兩金。結果掛了很長的時間都沒有被挑出來毛病,所以古人他們做學問確實是非常非常的下功夫。

  老人家在講經中也講到,像《古文觀止》,這裡面的文章,你加一個字、減一個字都不行。古人的學問能夠如此的高深,那也代表他的用心是不一樣的。我們《聖學根之根》當中有一部書《千字文》,這個應該大家都念過,「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是周興嗣先生,因為當時的皇帝梁武帝把王羲之的書帖當中挑了一千個字,要教太子寫字的,但是覺得這些字比較紛亂,就請周興嗣先生給它編成一篇文章。周先生用了一天的時間,據說他編完這個書頭髮都白了,那個比較耗心血,就是編出了這部《千字文》。《千字文》當中天文、地理、歷史、典故,很多東西都在其中。確實我們中國人,我們的祖先,在做學問方面,在對整個文化的承傳和貢獻方面,也確實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呂氏春秋》在戰國時代它是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書籍,在《群書治要》當中也有這部書的一些內容。

  我們再看下面一句:「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這就是講到說話的分寸。大家會不會說,怎麼說三分話?我們應該毫無保留全說出去,是吧?但是確實是,中國人對說話很講究,交淺不言深。外言不入於內,內言不傳於外,家庭裡面的事不會對外人講,外面的事情也不會跟家裡人講,為了保護大家的清淨心,因為有些東西傳來傳去可能味道就變了。特別是家醜不可外揚,家裡一些事情講出去了,有些人別有用心,他可能會動一些腦筋,可能對我們家庭會有一些傷害。有些人可能他知道一些事,可能會瞧不起我們的家人,甚至瞧不起我們的家族。

  跟善知識請教問題,對老師無犯無隱,善知識是為了給我們指導,怎麼樣把家庭管理好,把人事事情處理好。所以跟誰講話、講幾分話,這也都有學問。初次見面話不能說太深,交淺不言深。「未可全拋一片心」就是要拿捏好一個度,說得少了,不及了,人家會覺得我們沒禮貌;說過了,可能別人會覺得比較有負擔,甚至一見面就一下說了很深的話,後面相處可能也會帶來一些流弊的問題。比方說,我們一激動把一些事情跟第一次見面的朋友講完了,講完以後,他會不會告訴別人?他會不會怎麼樣?可能我們又有一些思緒在那裡糾結了。孩子他從小知道這個分寸,就不會因為言語分寸的問題製造一些沒有必要的麻煩,甚至是給他的人際交往帶來一些障礙。蔡老師有一個講解的內容,「言語的修養」,我們老人家也講到德行言語需要學,這個部分也都是對口業的一個善護,對我們言語談吐的一個訓練。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知道大家平時有沒有時間養花,或者家裡的綠植。我們有一位學長很會插花,今天插兩朵月季,明天插一個什麼藤蔓還有什麼,我也都叫不上來,很多種花,這會點綴生活,會給生活帶來很多比較愜意的感覺。你插花插得自然,會讓人賞心悅目;如果插得太刻意或者太突兀了,可能會給人壓力。記得應該在二OO五年,那時候我們在北京學習,師父上人有去我們學習的地方,有一個學長就插了一束花,插得很高,老師就說修行人要觀照,插花插這麼高不太妥當。花有花道,插花的時候也是在念念為看到這盆花、看到這束花的人著想,也是在訓練我們設身處地。刻意的種一個花,它也沒有開,就覺得很失落,怎麼還不開?怎麼還不開?有的時候我們家裡種花了,有比較性急的家人天天去看一看,天天去看一看,本來那個花已經有快要開放了,看得多了,它可能就謝掉了,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規律。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代表柳樹這個植物很特別,你不管正插倒插它都能生根。所以很多的家庭很多地方會種柳樹,就代表它特別適應什麼?適應環境。植物只要插在土裡或是插水裡長根的,它就很容易存活、很容易茂盛。在我們內蒙古,這個地方沙漠化有些嚴重,有一種叫紅柳的植物就很容易活,雖然是乾旱,它還是能活。無心,我們不經意之間跟人很真誠的談話,很發自內心的去助人,孩子在旁邊就看到了,他就學到一個做人做事的態度。

  講到這裡,像曉龍的母親,她老人家去工廠工作,有一位師傅手把手的教。到現在應該有五六十年了,媽媽還常常去看師傅,常常有提起師傅怎麼樣。師傅也是常常,有的時候帶媽媽出來旅行了,師傅會打電話,「小翟,妳現在好不好?妳在哪裡?」老人家那個話語還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樣的一種心態。媽媽這幾十年也給曉龍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對教過自己的師傅這種恩德、恩情。

  有一次奶奶、媽媽、曉龍去了這位師傅家裡,師傅姓劉,劉師傅,奶奶就讓曉龍叫這位師傅奶奶。奶奶沒讀過書,奶奶說老師就長一輩。可是這位劉師傅說叫大姨,不要叫奶奶,我跟你媽媽是同輩,年紀大一點叫大姐,所以孩子叫大姨就好。你看長者的這些互動,對我們真的都有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雖然奶奶現在已經不在世了,但是確實奶奶這些風範,尊師重道的一個態度,也是不經意之間就給我們這些晚輩種了一個善根,她當時也沒有說講什麼道理,就是這樣一個自然的人與人的互動。《無量壽經》講到「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因為自性當中、清淨心當中沒有刻意的東西,所以我們能夠時刻保持以一顆清淨心、無求無為的心跟小朋友、跟孩子互動,這也把一種比較好的、健康的心態能夠傳遞給他們。

  我們這句就先到這裡,我們看下邊:「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這個時代,老人家講大家對財富、健康、聰明智慧都很希望得到,可是得到了錢,這個錢要往哪裡用,怎麼樣用得有智慧,用得能夠利益家庭、社會甚至天下,這就很關鍵了。在《道德叢書》當中有一篇故事,是我們蔡姓的祖先,他考中了狀元。蔡狀元的父親在被舉薦考鄉試的時候還沒有孩子,他的太太存了一些錢,有三十金,因為沒有孩子,就給他買了一個妾。結果這個女子來了以後就一直在那裡流淚,蔡公就問她說:「妳為什麼哭?」這個女子就講:「我的丈夫欠了軍營的債務,他把我給賣了,所以我才到這兒。」蔡公聽了以後連夜就到她丈夫家裡,就跟這個女子的先生講:「你有啥事我幫你處理。你放心,今天你把你太太賣了,在我家裡,現在晚上我不回家,我回去了也會有嫌疑,我今晚就住在你家。」結果他就住在這個女子的家中,後來這個軍士就很感動。軍營就派人來了,到他們家來討債,後來他就拿出了這個錢,幫這個軍士還了這筆債,當時這個軍士感動得涕淚交加。

  第二天他就讓這個女子回家去了,而且是用轎子把這個女子送回去的。你看一個女子經歷被丈夫賣這麼大一個人生的起伏,她身心都很疲勞了,不讓她走回去,專門請轎子把她抬回去,這也能感受得到啟僔先生他的這分厚道。後來把她送回家以後還送她三十金,幫他們家還了債,還給她三十金。後來他太太就生了孩子,這個孩子在康熙庚戌就考中了狀元,確實這也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蔡老師的祖上有兩位是帝師,在康熙、乾隆年間,這都是在福建一帶非常有名望、非常有影響的讀書人。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而且這千金也難買生一個狀元。本來是要買一個小妾,希望香火能夠承傳,一念惻隱之心、仁厚之心、慷慨之心,把這個女子送回家,幫她把家裡的這些劫難給化掉了,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好報,不僅自己得好報,蔡家從此出一個狀元,後面就世代都有書香,都有當官的出現。

  在面臨道義和財這兩者之間抉擇,我們的祖先聖人都是重義輕利。就像我們之前講到,應該跟大家有分享過范仲淹先生,他在長白山醴泉寺讀書的時候,有一次他發現一窖的金銀,他把它封起來沒有動。後來他考中進士做官了,寺院的住持派人來,帶了一封信,跟他化緣,要修繕寺院。他回了一封信,送給寺院一大包茶葉。結果當時他們回去了打開信一看,就說某個地方有一些錢,你們可以用。挖開一看,裡邊有四萬二千兩的錢,修完寺院了還沒用完。後來這老和尚就覺得,當年范公是一個窮讀書人,他是畫粥割虀,那麼克難,物質生活條件很困苦,看到那個錢他都沒動心,代表這個讀書人他的定力。因為范公讀書的一個目標是十年之內要迎請他的母親回到范家,他要恢復范姓,他要振興范家的家道。

  後世就有人做了一個統計,范公一生的俸祿四萬二千兩,所以真的是命裡的財庫一分錢都不會少,你把它捨出去會多一倍。後來這個寺院修完以後又建了一座范公橋,來紀念范公對十方、對道場的護持。范仲淹先生也是印祖非常讚歎的,范家的家風、家道也是非常的興旺。我們上個月有辦班,范公的嫡傳後代有參與,在他的人格特質當中也都有范公的DNA。我們每一位在座的老師,我們身上也都有我們祖先、我們這個姓氏留給我們的DNA。在這個時代願意弘揚聖賢文化,願意在一線帶孩子教學,這都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如果愛錢的話,可能就不會做這個行業。馬來西亞我們很尊敬的沈慕羽老先生,他曾經講到「讀書是最沒有錢圖的」,不是圖錢的,「是最有前途的」,因為作育英才,為民族乃至為世界培養有正確三觀、有智慧、有德行、有能力的這些讀書人,確確實實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好像時間到了,對不起。時間不多,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也真的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這也是師父老人家用他一生九十多年,老人家九十五個春秋,從他青少年到他晚年,都是心心念念想著國家民族的前途。曾經老人家在小河邊,他失學了,他就想怎麼樣讓所有這些讀不起書的孩子能夠有書讀。看到大陸祠堂這些都被破壞了,老人家好像是三天都沒睡著覺,祖宗去哪裡安置?所以就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呼籲建萬姓宗祠。三十幾年以後,這個萬姓祖先紀念堂建成了。你看老人家對祖宗的孝心,他這個心願實現了。包括九十二歲都在為英國漢學院師生辦學前後奔忙。確實師父給我們演繹出來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這樣一種仁者的風範,也為我們書寫出來文天祥先生講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讀書人的氣節和這種豪邁。

  所以這一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也是揭示了我們中華民族共有的一個價值觀。就像我們趙氏,大家應該有聽過趙氏孤兒的故事。在春秋時代,趙家幾乎所有人都被殺掉了,就留了一個孤兒趙武。公孫杵臼、程嬰這兩位義士真的是捨生取義,一位就義了,一位十五年的時間把趙武養大,不然的話我們趙家就斷掉了,所以公孫氏、程氏也是對我們趙氏有恩德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孟的教誨核心就是仁義二字,自古讀書人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個教誨體會到了,那我們生命無限的潛能就被打開了。我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因為遇到師父上人、遇到蔡老師、遇到很多好的大德老師,把我們生命的心燈點亮了。我們也希望通過自己,也把我們孩子、我們學生、我們的後代他們的心燈都能夠一一的點亮,也以此來報答給我們留下這麼多經典的聖賢,還有為我們書寫歷史的聖賢,還有這麼多《德育故事》、《道德叢書》等等,這麼多很精彩、很讓我們震撼的真情實意的這些典範,也能夠讓我們多學習到,能夠去承傳、去發揚光大。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我們就分享到這。最後:「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易經》上講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所以夫妻兩個要一條心,我們一起帶班要互相配合,一個團隊互相之間也要能夠配合,如果大家都是一條心,我們縱使沒有條件、沒有地位,就像老人家跟善知識、跟他的三位老師都是能夠心心相印,所以老人家能夠在整個世界,最後得到聯合國的認可,那也有很多的護持,也是分不開的。所以縱使沒有一定的條件,但是也可以完成我們想完成的目標。現在辦一條龍學校也挺不容易的,可能每個地方都有考驗;或者我們栽培自己家的子弟,可能也都有一些挑戰,但是我們遇到困難和挑戰就去找師父的經教,我們多聽,師父的法身舍利就會加持我們。如果一人一般心,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想法,縱使我們現在有很好的物質條件、人力等等,可能也不一定能夠辦成事情。所以這一句《增廣賢文》的經文,最後也是代表我們要朝六和敬的方向去努力,這也是老人家住世時候非常希望看到的,這個六和敬僧團的出現。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曉龍粗淺的報告,有不妥的地方還請各位長輩老師、各位同道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