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十六集) 2023/5/20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76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抱歉,剛剛停了好一會,因為攝像頭有情況了。天有不測風雲,世間確實是無常的。無常發生了就要取捨,就不錄了,用ZOOM來錄就好了。我們隨時都會面對因緣的變化,最近也常常跟大家交流到我們什麼時候教導孩子、教導學生面對逆境惡緣,什麼時候教?我們隨時的身教都在影響著他們,其實這都收潛移默化的效果。什麼時候是教育?應該是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展現正確的心態,展現正確做人做事的行為出來。
當然首先要致歉,我們攝像機出問題。其實他們前幾天就來準備了,都已經是盡力了。盡力了還是會出情況的,所以現在團體裡面都有危機處理小組。
我們也一直跟大家在探討,能不能過上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的日子,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的心態對了,那沒有事情是壞事情。就像成德以前課程當中有跟大家分享過,當時候我大姐到補習班補習翹課了,結果跟我父親打電話說她眼睛不舒服,我父親說明天給她請假,送她去看醫生。掛了電話,當父親的人不放心,就直接過去了,結果到了補習班,女兒沒上課,翹課了。大家感受感受當父親的心情,當場就趕過去了,結果一看翹課不在,你看那種心情的落差。回到家很客氣的,因為我都在現場,很客氣的跟我姐說:「妳怎麼沒有在學校上課?」沒有指責。哇,一下我姐姐惱羞成怒,「我本來就不想考大學,不想去補習班,都是你讓我去的」。成德當時候,其實我們那個年齡都有很強的感受能力。也感謝大家,跟大家有交流的機會,對走過來的路會回想。奇怪,父母從來沒有跟我們講過,「來,坐下來,我跟你們講講孝道」,一次都沒有,為什麼我們就覺得這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父母身教很自然的,隨時對我們都會產生影響。
就是因為跟大家分享了,我就回想到這些事,包含我父親安排我姐姐去補習班,他也沒有跟我們說爸爸這麼做考慮在哪,沒有,可是我心裡清楚。父子連心真的,我自己心裡都能感覺到,父親怕什麼?怕三個孩子最後老大沒有大學畢業,怕她心裡難受,會自卑。因為在那個年代,在那個年齡層的時候,我大姐的成績是最差的,所以擔心她,鼓勵她沒考上再考一年。當然每個人開竅的時間不一樣,最後我姐姐是大學第一名畢業的。這個「教」字右邊一枝樹枝,手上拿著樹枝,耳提面命,耐性。
昨天有個同修帶著孩子過來,這個孩子也讓他挺操心的,不過看這個孩子的面相還挺有福報的。我就安慰他,你現在用對心、做對事,每個孩子開竅的時間不一樣,你不要因為他現在好像有些行為不是很理想你就氣餒、就沮喪,甚至還對他發脾氣,那你前面的努力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教育最核心的老和尚說八句話,《三字經》前面八句話,第一句尤其重要,「人之初,性本善」。當父母、當老師的人對學生相信他有本善,佛家說的相信他有佛性,這個信念在任何時候都不動搖。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信心一動搖則生煩惱。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很關鍵,因為我們這個信念建立起來了,我們面對孩子、學生都是信任他的眼神,不是否定他。所以很多孩子行為偏頗,很可能是父母老師懷疑他們,甚至放棄他們,之後變破罐子破摔。
剛剛敘述我姐姐的那個事件,你看父親很柔和的問她:「妳今天怎麼沒有到補習班上課?」父親良苦用心,替她考慮得很長遠,可是女兒自己翹課了、犯錯了,接下來是惱羞成怒,「我本來就不想上!」大家要感受一下,一個父親在這整個過程幾番起伏。我當時候看我姐姐這個態度,我想那父親不知道多生氣。結果姐姐上樓去了,我父親把二姐跟我叫到房間裡來。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結果我父親就說話了,「父親做的哪些你們還有意見的,你們現在提出來」。當下那個言語跟父親的眼神,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若干年之後我才接觸到這句話的,可是在初中年齡的時候,實際上看父親表演出來了,終生難忘。大家想一想,一般的人會認為自己的女兒在補習班翹課了,這都是不好的事情,甚至還惱羞成怒了,可是父親整個過程當中他沒有動情緒,他還是很心平氣和在面對這些境界,對我來講這個身教終生受用。所以我們真的要體會沒有壞事,用對心了,任何事都是好事;不能用對心,好事都變壞事。我們儒家強調修身,其實就是修心,在任何境界用對心。我們的孩子跟學生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我們的心念。
我曾經教授《群書治要》的課程,講課都是書本上的東西,都是理,事呢?我們現在常強調要實習,最近我們院長、我們負責的老師都在考慮,現在大學都是很強調實習,那我們同學畢業以前能不能有實習?佛家修行強調解行相應,你深入這麼多經典,這是解,總要把它行出來。
對不起,最近面對不少無常,連攝像機都有無常。剛好最近到了加拿大,從馬來西亞坐飛機好遠,坐兩趟,還在台灣轉機,呼吸到三個小時台灣的空氣,解一解思鄉之愁。飛機上冷氣我感覺不是恆溫,晚上怎麼睡睡睡好熱,都熱醒了,全身都是汗。所以長途旅行也都要很注意,注意保暖這些情況,不然容易受寒。受了寒這個呼吸系統就會有一點影響,所以有點咳嗽,講講講,乾了就得喝一下。包含過兩天要到多倫多去,結果飛機罷工,我最近面對的無常不少。
常常跟人家交流的時候都有提到四句話,「一切皆考驗」,我們每天面對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考試。什麼時候是考試,我們敏銳度要高。為什麼?因為我們以前對考試這兩個字的這種習慣有點不正確,我們覺得什麼是考試?考試卷發下來,考試了。所以我們用功用功在哪?寫考試卷的答案,不是用功在一切時一切處,這個習慣對修行有一點負面的影響。其實修行就是修正習慣,我們一些心態、慣性。假如以前沒有修學,沒有遇到傳統文化、佛法以前養成習慣了,這個習慣不妥,要調。比方說我們習慣一接觸事情消極、悲觀,這就要調了。修行改性格,要改得跟《華嚴經》相應,事事無礙,事事是好事,要變得Positive(積極樂觀的),不能Negative(消極的)。到歐美來要多講一些英文,入境隨俗。
而且世出世間都講相應、講感應,你看世間,你交朋友、你做事業,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相感應的;出世間也要相應,心淨佛土淨,我們心地清淨了,跟極樂世界相應。包含我們讀《無量壽經》講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要跟它相應。假如我現在的行為心行跟普賢行都不相應,能不能往生?這個時候要用設問的,能不能往生?搖頭是你們搖的。我假如說不能往生,他聽了不舒服。現在的人不能太批評,他自己點頭、搖頭的,那沒事;你告訴他一定不能往生,他一下自我感受上來,不歡喜了。所以法無定法,我們得要觀察現在的學生人心的狀況,講話怎樣他聽了不會牴觸、不會對立,還生歡喜心,這就要拿捏度了。
普賢菩薩十大願行,第一個「禮敬諸佛」,平等禮敬,平等供養,所以要去極樂世界要平等心才相應。《弟子規》說的「勿諂富,勿驕貧」,諂富驕貧心都不平等,高下,諂媚,瞧不起人。說實在的,諂媚也不是真正的恭敬,其實你諂媚人反而是對這個人不恭敬。「我得講講好話給成德法師聽」,那不是覺得我們跟一般世俗的人都一樣了?當然他會有這個顧慮我還是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清淨心重要,心淨佛土淨。平等心重要,平等心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你沒有平等心,這些普賢行做不出來的,相應。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經文,「唯見佛光,明耀顯赫」,黑暗的地方全部被照亮了。我們要去極樂世界,我們的心也要跟無量光愈來愈相應,沒有黑暗的角落。所以我們也要經營,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做什麼事都坦坦蕩蕩的來做,就很光明。假如什麼事情都要瞞這個瞞那個,大家想一想,常常都這樣的人能不能往生?當然我們也不能看相。假如什麼事都要藏著掖著,當然這跟無量光不相應。假如是因為事以密成,還是大公無私的心,但是做事情你太張揚了,或者太多人知道,有時候他是好心辦了壞事,沒有守口如瓶,到處講,可能因緣就節外生枝。所以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對不對,再來真正要去做事也要符合做事的原理原則,事以密成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剛剛跟大家提到我要到多倫多,還有公開的演講,結果罷工不飛,都是無常現前。你這個公開的,怎樣你的安排一定要去得了。都是公開的事情,不能失信於那麼多人,那你就要趕快安排副案,假如他真的談判還是破裂了,那你有副案才能應對。成德覺得我最近比較明顯的考試就是無常迅速。這個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體會到這一點,那就平常心面對無常的變化。罷工對我就有好處,讓我無常的警覺性愈來愈高,不會因為無常自己情緒受影響。當然也不是壞事,因為他一罷工我的業就消了。為什麼?我以前一定找過他麻煩,現在這個果相現前,他也不飛,不給我坐,我過去生找他麻煩的業就消了。事事都是好事,心用對了。
我以前聽到一個公案,這是真實的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台灣有一位法師,他致力於幫助犯罪的青少年迷途知返。這樣的行為真的像地藏菩薩,在把人從要墮地獄把他拉回來,這真的是地藏菩薩的精神。他還跟台灣的監獄合作,這個青少年不滿十八歲犯罪了,本來是要在少年感化院的,現在怎麼樣?移到他的佛寺。他佛寺在南投名間,禪心法師。大家想像一下,犯了重罪的青少年到你的佛寺,不是一個,不是兩個,一個就很頭大,他來一片。諸位老師,這樣的因緣你敢不敢接?大家不能搖頭,因為我們發過四弘誓願,不能有口無心,我們都念過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應該提起來還是positive,不能搖頭,要訓練,我趕快提升,我就能接這樣的因緣。
我一開始念四十八願的時候,因為在教書了,念四十八願,其中有一願讓我很震撼,「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焰摩羅界是地獄,地獄的眾生來到阿彌陀佛面前,阿彌陀佛是好老師,地獄眾生他一教化都成佛。我心裡就想,我們現在學校裡面誰最調皮,常常到訓導處報到的,我下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有沒有那個信念我能把他教成佛?學阿彌陀佛。老和尚說給我們介紹老師,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善學的,我心要同阿彌陀佛,願要同阿彌陀佛,遇到學生有情況,阿彌陀佛會怎麼做?《無量壽經》裡面很多就是阿彌陀佛的行持。
剛剛跟大家提到的,就是我們修學的過程,這四句偈很有意思,「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看自己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重頭練」。我們面對境界,不知道這個境界考我們什麼,就好像我不跟他見面就沒事了,甚至於結婚的人,我離婚問題就解決了。不是這樣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你前面沒有記取教訓,我們的想法觀念還是以前的,這個關一定考不過的。待會再給大家舉例子。
所以這每一句經文都不簡單,我們可不能是以前知識性的學習,我背起來了,考試一定寫對了。學聖教不是學知識,一句經一事長一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話我們真正納在心田,我們德日進,過日少。假如覺得怎麼進進退退很厲害,代表這一句我們還沒有很用心的去做到。我們想一想,一天可以遇幾件事?每一件事都記取教訓,每一天就進步不少。
要想一想昨天遇到哪些事,在提醒我們什麼。大家有沒有想?這樣我喝水就沒有浪費大家時間,事事無礙。抱歉,剛剛停了幾分鐘,大家假如「哎呀,搞什麼,浪費我的時間」,那我就罪過罪過,所以剛剛一開始就要先跟大家致歉,要懺悔。但是假如剛剛這幾分鐘大家也是無常很正常,我這三四分鐘靜下心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就有功德了,你看這幾分鐘大家都念萬德洪名。就看我們面對這個境緣,生起的都是很好的心態,都是隨遇而安,有什麼情況正好念佛。
好像跟大家交流過蓮池大師那一段教誨吧?大家有沒有印象?看大家的反應應該不太有印象,因為還沒到二十一次,才一次而已。這一段開示都是引導我們事事是好事。我們的學生,我們教他兩年,他真的建立起來事事是好事,一生受用。你看蓮池大師講的,兒子不孝,你剛好不留戀這個世間,親情是最容易罣礙的,放下,正好念佛;兒子孝順,把你照顧得很好,你好好精進,迴向給他們,正好念佛;身體很強壯,你可以很好的用功,正好念佛;身體常常有病痛,警覺性高,也是正好念佛。任何境界,你一轉積極的角度,都是好事情。重點是蓮池大師這一段我們學習完了,我們有沒有變得面對任何事都是積極的態度?佛門強調的轉念、改心,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一轉,沒有壞事了。當然大家有轉不動的時候我們可以探討,大家可以你遇到什麼事寫一下,我們一起探討。我們是team work,大家都在第一線,但是我們背後,我們以前學的時候,老和尚說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
再問一句,阿彌陀佛是誰?大家想一想,你修學的路上遇到很多挑戰,誰出現了?像成德剛到海口去,到飯店裡辦五天的課,要錢,結果去付錢的時候說都付完了,我嚇一跳。誰付的?這個餐廳的老闆娘付的。因為她每一天都有進來聽課,聽完她流眼淚,她說「哎呀,我的孩子都沒有接受到這個教育,希望更多的人接受」,所以五天她全包了。我就從這個事例,我說,誰是阿彌陀佛?她是阿彌陀佛。她那一念心都為後代著想,還不是為自己的孩子,為天下人的孩子,她那一念心就是慈悲心了。
我們現在有這個緣分,大家有志於把下一代培養好,我們在一條龍的因緣當中,我相信,哪一個老師教出人才,我們都跟他一樣高興。整個佛門是一家,整個中華民族是一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家可以集思廣益,提出來探討。我們末法時期,淨土團隊也可善友為依。蕅益大師教了四個重點,其中一個是善友為依,依眾靠眾。所以諸位仁者,成德除非實在是沒辦法,不然這個一條龍的課我不會輕易請假。不過我好像請了好幾次了,待會也要跟大家說明一下,怎麼一請請那麼多節課。
諸位仁者,大家有沒有想到一切皆考驗?我最近是考無常,不知道大家最近考什麼,考得怎麼樣,有沒有願意做法供養的?一切皆有因果,都有因果的。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積極參與,種這個因,你自己教學的時候學生就積極參與,這是果。一切都有因果。我感覺深信因果不簡單,這個計較的心不放下,很難深信因果。或者是有一個習慣,就是習慣都別人先,自己不願意先,都有這個習慣。剛剛跟大家講我們修行就是修正習慣,我們的學習也不能是以前那種記憶式的學習,東方強調的是悟性。每一天有沒有領悟,有沒有把這個領悟去落實,解行相應,這樣心境就能提升了。可能我最近比較主動回答問題,所以現在有兩個老師舉手了。我也在印證因果,每天都要去體會因果。
我最近感覺夫妻之間常常都在那裡撐,比方說道歉,都不先主動道歉。我就問一個太太,我說:「妳最希望妳的先生怎麼對妳?」她說:「多理解我。」我就問她了,「那妳有沒有理解妳先生?妳有沒有多理解他?」她笑一笑。你看我們都是要結果。其實修行的人起一個要求的念頭自己都要警覺到,要求是貪。這個我們內部探討,因為我們是真修行,我們要去極樂世界的,所以我們嚴以律己,不要大家聽完我剛剛跟大家交流的有要求就是貪,這堂課一結束,對家裡人,「你有求的心,貪!」這個人聽完成德法師講課怎麼講話都這麼犀利?忠恕之道,要寬以待人,能理解他的心,但嚴以律己,我們對待自己是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夾雜一毫的貪瞋、情緒、痴慢都不好,我們練自己的心,不夾雜絲毫貪瞋痴慢的煩惱。所以我就跟她說了:「妳先理解對方,種這個因,自然感他理解妳的果。」從事上講,佛四十九年不離兩個字,就是因果。佛法很好用的,你一深信因果,好多事情你就知道怎麼去做了。只是情緒一來,這些經教就提不起來了。靜靜心,不離因果。
好,有請張老師,看能不能三到五分鐘。
張老師:好的。學生這邊剛才是聽到成德老師有問到說,你最近遇到的考試是考啥?學生這邊最近遇到的考試是考我自己會不會著急。因為去年的時候咱們不是辦了一個托幼園嘛,但是因為當時的時間是十月份,正好不在招生的那個時間點上,然後我們就說那就趕緊先提升。今年過了五一,我們這段時間就開始招生了。在這個招生的事情的時候,我一開始告訴大家說,我們一起不著急,老師教導我們要自然的感召。可是在具體做的時候還是很著急,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也請成德老師一會指導一筆。
第一個就是感覺說,面對大眾,我們在招小朋友,就是感召這些小朋友,就是對他的家庭,因為有的小朋友目前他的家庭不是很符合,比方說他的家裡面很有孝悌之道,或者是家庭裡面也比較注重家庭教育,或者他們是比較注重,但是注重的又好像跟我們還有差距。類似這樣的孩子們,我們其實也是又希望和他有機會來共同相處,但是又怕招上人家到時候教不好。這個地方就容易讓我有時候比較著急,那究竟是要還是不要?這是一個著急的地方。
第二個著急的地方就是看到咱們的老師們著急得不行,就老是覺得說老師們怎麼這麼多年了,我們面對家庭和孩子的時候好像還是自信心有點不夠,並且我總覺得他們沒有好好總結,或者是出去遇事完了以後也沒有好好的再練習下一步怎麼樣,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容易著急。表現出來就是我的臉色,有時候臉色就會變成很嚴肅,然後還有一點點抱怨,那大家看到這個臉色就比較緊張。而我自己也有所覺醒,就像您剛才說的,義理明白了,可是有時候當下對境的時候又忘記了,過一會也能轉過這個念來,大約就是在這個方面接受考試。感謝老師,請老師指導。
成德法師:謝謝張老師。很難得,我們提到蕅益大師「淨社銘」四點,第一「淨土為歸」,歸,歸宿,歸心似箭。假如成德現在問大家,你們想不想往生極樂世界?我相信標準答案出來了,很想。現在就往生好不好?好。那奇怪了,怎麼每天我們那麼多事情動氣?你不是要回極樂世界歸心似箭嗎?那這些事怎麼還這麼容易動我們的心?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太多罣礙的事情,你沒有罣礙了,隨緣做就好了。所以淨土為歸不簡單。而且我們一著急能觀心為要,都沒有離開蕅益大師的教誨。祖師他們都是開悟的人,這個法都很尊貴、很稀有,你把這個法放在心上,你能處理一切事情。這四點就能讓我們在境界當中察覺自己心念要調整的部分,觀心為要。持戒為本,戒裡面最重要的孝親尊師,父母、老和尚最常提醒我的教誨,我在境界當中要提起來。老和尚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這一句話要記吧?哪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我得感謝我父親,他那個表演我終生不會忘。
觀心為要,觀照心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為什麼會著急?有求的心在裡面。我們剛剛說修行的人你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你有一毫要求,它會慢慢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三時繫念》教導我們,「諸苦」,這個苦就是你生煩惱了,「諸苦盡從貪欲起」,有貪求的心,求不到了煩惱就起來了。假如我們很清楚,現在這個境界就練我不著急,問題是可以再思考更深入一點,我為什麼會著急?假如我不知道我著急的原因,那我只練不著急就有點用壓的了,要考慮得更深入。我們有時候在思惟問題比較表面,沒有思惟到根源的問題。自己的心念要思惟得深入,那得打破自欺,自己跟自己打迷糊仗,那就看不清楚自己的情況。
我們願意承擔,這是可貴的、難得的。自己是可貴的,跟著我們的人也很可貴。現在願意做教育的事情,尤其是真正要照老祖宗的理念,因為我們現在面對的孩子、家庭,他忽略傳統文化可能不是一天兩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們肯來都是難能可貴。
你要幫助一個學生,他有業力,他的家庭有業力,整個社會有業力。我們就不說別的,現在孩子有一個冤親債主,幾乎每個人都有,還是有人沒有的。你們知不知道是哪個冤親債主?手機。這個冤親債主夠厲害。我有見過沒有給孩子手機的,他的孩子好幾個,這孩子的心都是安住當下的,我沒看出他們煩躁,現在這樣的小孩很少見。所以父母有很正確的觀念,你所建立的這種家庭氛圍就不在共業當中,有別業。最怕的是自己的原則立不住,就隨波逐流了。我看這些孩子不玩手機的很專注,定力很好,而且融入環境的能力很強,到一個環境,很快跟著人家一起學習,也沒有說他們念得太快了,怎麼樣了,都沒有這些情況。就是很尊重別人或者融入因緣,自我不強,這些就不難。
我們今天面對事,我們心中要有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不然我們也很容易遇到事隨著世間的這些看法起伏。招生人少了,開始著急了。我記得當時候一開始學佛,老和尚說的,有錢就做,沒錢不做。或者假如你要弘法,一天沒飯吃怎麼辦?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怎麼辦?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往生極樂世界作佛了。我感覺老和尚這些話對我都是一種心理建設。老和尚說你建一個道場,有一個人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功德無量。我們不要去求很多,能夠培養出一二個現代的范仲淹,功德就很大了。
而且我們在面對因緣,佛家講隨緣,不要攀緣。佛有三不能,佛都不能,我們還逞強?其中有一個,佛不能度無緣之人。他緣不具足,你要去攀這個緣,到最後他都怪你,因為他的心態不對,他覺得都是你的責任。假如父母是這個心態,你覺得他的孩子我們教得好嗎?對。可是你不能聽完這個道理,他的父母觀念不對,這樣的孩子我不理他了。不能有不理人的念頭,眾生善根不可思議,你怎麼知道他父母的觀念不會變?我們還是固定每個禮拜有課程,歡迎他來聽。你的因緣條件不符合的我們不接收,可是你隨時因緣條件可以了,隨時歡迎你來。我們沒有拒絕任何一個人,但是你要把標準定好。你假如沒有標準,那你也會很辛苦。這邊跟你交情好一點的,你就開個門給他進來,那麻煩了,人家一知道,這個校長偏心,那你每天就人事問題,這些人家的抗議你就處理不完。
好心不一定做得了事。「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是孟子的教導,在《群書治要》裡面有。你只有善心不一定能把事辦好,為政就是辦眾人的事。徒法,你有很好的制度規範,沒有對的人去做也不行。他假如有私心,你這個制度設得還不錯,他走漏洞,那還是做不了事。
我們傳統來講,做事情,成熟的緣你盡心盡力做,就會產生什麼?產生口碑,那個口碑都是人家很真心的、真正受益的。現在變成什麼?宣傳。宣傳得很大,人家都來了,一看不是這樣,我們自己的修行也沒有講的這麼好,我們的教學也沒有那麼好,你看你一下子招了那麼多人,到頭來人家一看不是這樣,都離開了。發展因緣應該是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只要我們一心為孩子著想,這個韋馱菩薩管,常住三寶會護持的,不要擔心。理得心安,老和尚給我們教的這些教誨,我們能依止,心安在這上面就不容易擔心了。
剛剛張老師還提到,家長他們也認同傳統文化,可是跟我們的理念有點不同。這要思考幾個角度,第一個,跟我們不同,請問誰對?我們首先是依照孔子的標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也還在修學,你不能碰到人家跟我們不一樣就覺得我高人低、我對人錯,都還是要依經典做標準。第二,哪怕自己對也不能強勢,怎麼隨著因緣讓他釐清偏頗的地方,是吧?你不能覺得《論語》是這麼講的,我對了,你當著他的面就「你不對,你錯在哪」,那自己對嗎?人能弘道,不是我講出來的話是《論語》就在弘道了,是我的心跟我的言行跟經典相應。有,我們還有一個慣性,喜歡跟人家較量高下,遇到一些情境那種習氣就上來了,好勝。要柔和、柔軟,要規過於私室。我們有時候遇到大家一起探討的機緣,你會看到有些人一發言,他那個氣勢就是要把別人壓下去。你說他講的每一句都是佛經裡面的,他能達到好的效果嗎?他的心跟佛法不相應。所以要規過於私室,你都要找適當的時機探討,慢慢慢慢建立共識。大家有這個共識了,這個緣再結,前面都屬於造緣,讓緣慢慢成熟,我們也不攀緣。我們真正依教奉行辦學的,觀音菩薩會幫我們招生的。佛菩薩他們慈悲,我們真的辦好學,真正有因緣的孩子家庭他們一定會帶來的,儒釋道這麼缺人才。
謝謝張老師的反饋。我們現在還有其他老師舉手,把名字記下來,我們之後可以再探討。
剛剛跟大家有提到一個個案,就是我們禪心法師,他跟監獄系統合作,輔導這些孩子。結果這些孩子到了,兩批人一到就快打起來了,寺裡面的人趕快通知禪心法師。禪心法師拄著拐杖趕過來,看這些年輕人火氣都很大,他一過來,把拐杖拿得高高的往地下一摔,他說:「來到我的地方就得聽我的。」你看他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他沒有說「你們別打架,打架造業」,沒有這麼講,他一下舉得高高的。他這麼一說,這些孩子(這些青少年)說「參見幫主」。所以觀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
我們在課程當中跟大家探討過好多遍,你看我們剛剛講的「淨社銘」,遇到事用這四點來觀照,可能就可以觀照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了。還有菩薩四德,「隨緣妙用」,我們一著急、一起情緒了不妙了,自己在這個因緣生煩惱,可能相關的人也生煩惱。我們在這個境界當中沒有生煩惱,身邊的人就看到我們的表法,他也受用。你看我父親沒有生氣,我有受用,受用終生。「無方德」,佛法的每一個詞不能滑過去的,不能囫圇吞棗。隨緣代表什麼?你是去應,幾分緣應幾分事。無方,方是什麼?方所。沒有一定的形相,沒有一定的地方,看著辦,因人、因事、因地、因物看著辦。所以用一個「無」字,要應無所住,你學個東西背起來要去套公式就有住了。東方的學問活的,不能用套的。還有無方,方法也沒有一定,所以因材施教。老和尚有比喻,你今天看病總不能先把藥單寫好,病人來了,「我已經幫你開好藥了,你拿去吧」,那病人被你嚇死,你都不知道他的情況就給他開藥了。
禪心師父他馬上應這個緣,就是以這些犯罪的青少年能懂的方式跟他們說。他也遇過,學生家長來了,氣沖沖的跑去跟他說:「我的孩子到你這來怎麼還抽菸?」質問他。所以脾氣都要很好的,柔和質直跟他講:「你的孩子才來我這裡三天、五天,在你們家待了十幾年,怎麼可能來我這裡三天就變另一個人?」後來做出滿明顯的成績,這些孩子的轉變很大。台灣監察院,台灣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監察院派小組到他的佛寺,了解他輔導這些犯罪青少年的情況。了解完非常敬佩,又進一步看怎麼樣讓他這個理念更發揮。結果接待完當天晚上他本來是要回高雄,他高雄有一個道場,但是太晚了,他就想明天再走。當天晚上就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整個佛寺就很嚴重,因為南投是震央。他很瘦,從床上都飛起來,那震得太厲害。幸好他在,他是住持,趕緊跑到廣場上大聲喊,「什麼東西都別拿,趕快出來」,所以沒有傷亡,趕快跑出來了。經營那麼久的因緣道場,就用這個地方在輔導這些青少年,在他眼前震得那麼厲害,房子慢慢慢慢都垮下來了。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負責人,看到這個景象會怎麼樣?四眾弟子站在他旁邊,親眼看著地震繼續搖,禪心師父說「觀」。因為他佛寺裡面把《金剛經》刻出來了,他就大聲告訴所有的四眾弟子,趕快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在想當時候在場的四眾弟子,我看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四句話。在因緣裡面能不能得到終生的法益,這個重要,那這個因緣就值得了。我們面對逆境惡緣用對心,真的會讓學生、讓孩子終生受用。
剛剛有跟大家還探討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德最近覺得這句話不簡單。自己一些事情、一些問題好像不同人事,但是重複發生,這就代表自己沒有記取前面的教訓。剛好有一位同修修行非常認真,我很少見到修行這麼認真的人,她就講到她跟她婆婆的一些相處。她已經把她婆婆送得很好,送終送得很好,臨終都是念佛,甚至於是婆婆生病過程她還幫她解大解,都親自去做。本來婆媳之間還是有隔閡,她做到讓婆婆都對她生起感恩心了,就很不簡單。她有敘述一些跟婆婆相處的情境,比方她就提到,她的婆婆跑去跟她的同事講她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不好,後來這個同事來告訴她了。她就跟婆婆說:「媽,我有哪裡不好,妳可以直接跟我講,妳不要去講給我同事聽。」她的婆婆不承認,「沒有,妳的同事講是非了」。她敘述這個就是代表她婆媳相處的一個境界她要面對,假如我們的心念覺得婆婆怎麼不承認,甚至於就造成我們跟婆婆的隔閡,這是事實還不承認。其實這件事情我們更應該體會到怎麼去處理它才不會造成婆媳之間的隔閡,因為這件事自己也不高興,婆婆也不高興。人情練達皆文章。
前面有跟大家提到,趙老師最近在分享《訓俗遺規》,他跟大眾分享的部分會寄給我,我也要學習。我有時候比較忙,但是古人這些智慧你不去看書就不懂,所以開卷有益,古人一生的人生閱歷他會把它總結出來。其中有一點提到老人像小孩一樣,你要懂得順,這就是人情事理。還有言語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尤其假如妳的婆婆是好面子的,妳這麼直接跟她講她不歡喜的。所以在言語上我們去處理事情,不露痕跡把事情處理好,妳不要又牽一個人、兩個人進來,牽愈多人進來愈複雜。妳假如跟婆婆講「媽,我這個人修得不好,我還有很多缺點,妳一發現就告訴我,那妳對我的幫助太大了」,妳多跟婆婆講幾次,她慢慢慢慢就會跟妳講了。可是妳把同事都拉出來了,她可能會覺得自己面子掛不住,就造成她不承認。所以我們可能覺得婆婆不承認對我們來講是個境界,怎麼不要造成這種比較尷尬的情況,這是我們的學處。
像我們也會處理人事問題,就要防止眾生起心動念,要考慮得比較細緻一點。比方說我了解這個人的情況,我跟他聊,就不要「來,你坐,我有事跟你講」,他神經就緊繃起來了。「來來,喝杯茶」,聊一聊,「最近身體怎麼樣?你父母最近身體好些了沒有?」關心,調劑人情,讓他感覺你是為他好。然後接著很自然的順著提醒他一些問題,提醒的時候還不要讓他產生「是不是有誰給成德法師打小報告?」你還不要調動他這個神經敏感度。你看處理人事要不露痕跡,現在的人敏感,現在的人沒信心,現在人比較脆弱,這些我們都要體會到。
另外她又舉個例子,就是說她講這個例子是她覺得面對這些境界要練忍辱,可是她要進一步能夠洞察到怎麼不讓這樣的事發生,這才是經一事長一智,不然這些情況以後還會發生。這是我跟她談完之後,她的反觀能力非常強,她跟我說:「這些地方我假如沒有認知清楚,我婆婆走了,這些情況可能會在我跟我媽媽相處當中出現。」這是真的,不是境界沒了問題就解決了,因為根源問題在自己,不在境界上。
她舉的另外的例子,她的公公往生了,請來一個法師,跟他們家有幾十年交情,婆婆就一直幾次交代她趕快供養法師。結果這個法師可能是念到這個交情,他也覺得不用了。她就跟婆婆說:「媽,法師說不用了,我們就以後有機會再供養吧。」她說她一講完話婆婆的臉就很臭了,然後她受影響了,她就趕緊調整自己的心。為什麼?好多親戚朋友都來了,甚至有佛友都來了,假如這個情緒沒有轉過來,帶著情緒去應對這些,那很不理想了。她也很難得,馬上調整心情,因為自己都是好意,結果婆婆還那麼不高興,自己也會難受,調整調整。後來也挺好,情緒轉過來了,但是重點在老人像小孩,你要多順著,孝順孝順。我也是問她,這個法師多大?法師還年輕。而且法師是弘法的,妳只要告訴他這些情境,他一定會滿眾生的願,是吧?可是妳去要求老人,她那個心是很希望這樣,妳一下子又不順她的意,她那個氣就堵住了。古人留下來「老人像小孩,要多順著」,很有道理。經一事真正知道了,下一次我們跟老人相處才不會出現這個情況。所以愈在生活當中體會,愈感覺儒釋道這每一句都不簡單,要把它真正落實,這每一句很深很廣,不能囫圇吞棗。
成德剛好這段時間前面是校長職工會他們辦教師培訓,當然這教師培訓我們也有轉播出去,提供大家一起可以參與。他們從二OO七年開始辦,辦到現在十六年了,發的《弟子規》在他們的華小超過一百萬本。十六年!真的是百年樹人,我都感覺他們這麼做真是功在華族,甚至功在整個國家、社會,因為現在很多其他印度裔馬來人(馬來的後代)愈來愈多到華小讀書,辦得好,其他友族都願意來,我聽說現在連大陸的都有送孩子到馬來西亞讀書的。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它有完整的華教系統。十六年繼續做下來,以後他們這些二三十歲、三四十歲的人在一起做事,有共同做人做事的標準,《弟子規》。留取丹心照汗青,希望我們歐美以馬來西亞為榜樣,也能在歐美建立完整的華教系統。
再來有請我們張老師講《論語》中教學的智慧,代表我們在教學的時候都是想孔子會怎麼做、孔子會怎麼考慮,我們持《無量壽經》的,阿彌陀佛會怎麼考慮,阿彌陀佛會怎麼做。知止而後有定,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後有定,止在哪裡?止在以孔子為標準,以阿彌陀佛為標準,像我們最親切的,以淨空老和尚為標準。真的這個心念一起來,妄念慢慢就起不來了,因為我們一心想效法他,都在思惟老和尚會怎麼想、會怎麼做,惡念慢慢慢慢淡了。這不是我講的,這是李炳南老師在講《大學》的時候講的,你知止就依孔子。成德覺得我們現在的人,孔子覺得比較遠,你最尊敬的老師,老和尚是我們最親近的老師,以他為標準,我們就不容易隨順自己想法、看法。
還有我們皮老師講內務。內務跟淨土為歸有關,我們內務整齊了心比較定。假如一出門找什麼東西都找得慌慌張張的,這個心要定很難。歐陽脩請教一個高僧,「以前的人怎麼都走得這麼安定,無疾而終,現在的人好像比較難?」這個高僧說了:古人念念在靜定,臨終安得亂?現在的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所以我們置冠服有定位,房室清牆壁淨,因為環境反映我們的心境,我們不定的時候環境就是亂的。所以內務跟往生有沒有關?有關。我們要修靜定、戒定,在哪裡修?佛法在哪裡修?在切水果上修。有跟大家交流過老和尚那篇教誨吧?在切水果,在我們的一言一動當中修。
後來還有王老師給大家上了兩堂養生的課,我看大家氣色好像變好了,應該有操作,現在起床沒有一下子就翻下來,有沒有先伸伸腿、轉轉身?要善待革命的本錢,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尤其傳統文化用一個字代表,「孝」。孝道從哪裡下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講到這裡就沒底氣了,我咳嗽了,所以我得調整,可能得調整到先把身體養好,不然到時候身體沒調好,變成壯烈犧牲,這個表法不好,還是要表健康長壽,這個大眾比較歡喜。因為我曾經遇到同修看到我,他到我們的團隊,他跟我說(那時候我還沒出家):「蔡老師,怎麼你的同事都跟你一樣瘦?」聽思聰,我們聽得出來人家的擔憂。甚至我還有遇到長輩,看到我的團體就說,「你們團隊都不結婚的?」你看聽思聰,人家的擔憂出來了。我們經營團隊要考慮到眾生的心境,所以我的團隊裡也有夫妻表法,這樣才行。
抱歉,時間有點超過了,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