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德行基礎—《十善業道經》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17/8/24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197-002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上一節課談到《十善業道經》當中,不殺生得的十種殊勝離惱法。確實,不殺生不只自己身心健康,壽命長遠,我們從很多歷史當中不殺生的這些聖哲人,還可以了解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他不只自己得到殊勝的果報,還庇蔭後代子孫。我們就舉武將,一般武將殺業都比較重,但是少數的武將,他在戰爭當中都是戒殺。像曹彬他是宋朝初年的一個大將軍,像他要出征當時候的後蜀,是我們熟悉的李後主,他要攻金陵城,就是現在的南京。當時候他就假裝裝病,底下這些部將就很關心,領導,你怎麼不舒服?他就說到,他的病只有這些部將們、幹部們,能夠幫他治好,只要他們都發誓入城不濫殺一個無辜,大家共同發這個願,他的病就好了。軍人都比較講義氣,所以曹彬這個善巧,就讓所有這些部將建立了共識,進城之後沒有濫殺無辜。我想這個無形當中,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免於殺戮。所以他的後代很有福報,好像是孫女還當到皇后,這福報算很大了。

  像《了凡四訓》裡面有一個故事,就是談到,正統年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這個《了凡四訓》,我們在福州實修班,大家一起共學了一遍,這些故事應該大家有印象。而且要多讀誦,因為《了凡四訓》的理,對我們調伏自己的習氣,調伏分別執著,是非常好的經典。等於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所有的煩惱,裡面都有對治的方法。假如大家說,我有哪一個煩惱裡面沒有方法,那您可以提出來,我們再來探討。禮旭個人覺得這一部《了凡四訓》,治我們所有生活當中產生的煩惱,因為經典是法藥,只要我們肯讀誦、肯受持,就像肯吃藥了,這個煩惱的病決定可以調伏。

  而這個例子,當時候鄧茂七作亂,朝廷起用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來捉拿這些賊黨。「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這個謝都事他接到任務,是來征討東路的賊黨。而他「求賊中黨附冊籍」,他首先先拿到了賊黨的名冊,所以「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不是賊黨的這些人家,他都低調的祕密的給他們小白旗。「約兵至日」,跟他們約好時間,哪一天哪個時間,你們把小白旗插在門前,「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讓這些士兵不要濫殺無辜,「全活萬人」。所以「後謝之子遷」,他的兒子中狀元,最後當到宰相。「孫丕」,他的孫子謝丕,「復中探花」。狀元是全國第一名,探花是全國第三名,所以整個家族很興盛。雖然他是武將,但因為戒殺,庇蔭後世子孫都是大富貴之人。我們就可以從這裡知道,這十善業不只自己得很大的福報,同時庇蔭後代子孫。

  假如造了嚴重的殺業,《易經》下一句,「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殃及子孫,可見得殺業的影響力那是非常大的。我們之前討論到,做了這件事,事情過後叫業,這個業看不到,但它存在,它有力量。在宋朝淳熙年間,有一個官員叫林機,他擔任給事官。給事官就是地方有奏摺,來一些請求,這個給事官他們可以審查,等於是監督這些事情,可以通過,或者再審,再退回去重審。結果這個官員他的妻子,是當時候讀書人王少卿的姪女,結果有一天,林機的太太剛好回娘家,這一早起來,她就哭著說,林氏一家要滅族了。結果王少卿就問他的姪女,妳怎麼會這麼說?怎麼會這麼傷心?結果林妻說到,說她夜裡作夢夢到一個神人,持著天符,然後談到林機辦公事的時候,害了老百姓,所以上天降旨滅他們全家。講的時候這個天符都還拿在手上,林妻說的時候那個夢還歷歷在目。結果她的叔叔就安慰她,這個是夢,不要那麼在意,不要那麼傷心。結果吃了早飯以後,就把他的姪女送回婆家去。

  結果送到家,這個王少卿就問林機,最近朝廷有哪些奏章?結果林機就說了,四川饑荒,上奏請撥十萬石糧食賑災。結果皇上准奏,我以米的數量太多,蜀道,就是四川那個道路比較難走,所以我就把這個奏摺封還回去,讓他再查實之後再打算給不給,就封還回去了。結果皇上就跟宰相說了,這個四川往返萬里,假如等到審查完了再報回來,可能都餓死光了,就先不查,姑且先一半過去。可見當時候皇帝還是很仁慈的,這個是皇上近日指示下來的。結果這個王少卿聽到發生的這件事,攸關那麼多災民的生死,又跟林機太太做的夢結合起來,這個王少卿非常錯愕,這個夢是有道理的。結果沒有多久,這個林機就病死了,因為他攔了這個奏摺,不讓這個十萬石米過去,我們可以想像不知道死了多少人,這殺業,因他而死。不只他病死,他的兩個兒子陸續也都死了,所以這個果報很快,因為死了太多人,那個業力太強了。因為兩個兒子都死了,古代強調要有後,結果就立他家族的其他後代,為林機的兒子,過繼來做他的兒子。結果過繼過來那個人也死,你看那個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看連過繼的兒子都活不了,你就知道那個殺業有多重。從這裡我們要警惕,等於你的福報愈大,位置愈高,假如做的決策錯誤,殃及的百姓眾生很多,這個業報不得了不得了。

  所以師長老人家在講經當中說到,比方說我們兩舌,有講經弘法的善知識,他法緣殊勝,有人嫉妒他、毀謗他,他有修養,不會跟毀謗的人一般見識。可是這個毀謗的人罪業重,他的結罪在於多少人受影響,斷了這個法緣。比方說他可能在這一方繼續弘法利生,可能可以影響上千人,那我們這個毀謗、這個造罪,就跟上千人的法緣有關,這個罪業就不得了了。

  所以老人家曾經講過一部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談的就是兩個出家人法緣殊勝,結果其他修學的人嫉妒了,毀謗他,後來這一群人統統墮到地獄,一千八百萬年才出來。出來之後,還在畜生餓鬼道很久的時間,真正當人,得愚痴果報,因為他障礙人家的法緣,如是因就感如是果。所以這群人在釋迦牟尼佛那一世,也是出家修行,可是聽佛講經都聽不懂,他們也很難過,去請教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把他們帶來見世尊,世尊才把他們前世的因緣講出來。所以我們要有一種警覺性,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給人家好的影響,不能給人家不好的影響,都要考慮到一言一行,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了凡四訓》當中說的,「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講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不是考慮自己有沒有利益,而是要考慮有沒有給社會,給大眾好的影響。人有這個態度,他就不會去做出,給大眾負面影響的行為了。

  而不殺生,在佛門的大德進一步解得更深入,所謂不殺生,不只是不殺害眾生的生命,還包含了不惱害眾生,就是不讓眾生因自己而生煩惱,那這個不殺生就落實得非常徹底。我們跟人相處,共住,要持這個不惱害眾生。一個人修行了,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生活習慣,會讓人家不舒服,都要反省、都要調整、都要改正,這才是在修行。我們一般講,棱棱角角自己要把它磨圓,不然自己這棱棱角角又去傷害到人去障礙到別人,那就惱害眾生,那就造殺業了。而且假如我們還受過五戒,那這犯戒了,五戒是不殺生,都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

  我們接著看經文,下一段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我們讀這個經文就知道,成佛就是這個十善業做圓滿,我們看做十善業迴向無上菩提,都是殊勝的果報。這是十善業的第二,不偷盜。佛對龍王講道,若能離偷盜,可以得到十種,恆保財產不失,而且在社會當中,他的人品信譽得到大眾的認可,這樣殊勝的果報。而這個遠離偷盜,我們解得更深一點,不只是沒有偷盜的行為,連這個偷的心念都沒有。所以古人把這個偷盜,又進一步解,「不與取」,人家沒有同意,我們就不能去拿這個東西。像孟子說的,「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這個就不是正義的行為,就算是偷盜的行為了。

  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當中,有講道,「菩薩摩訶薩於他財物」,大菩薩於他人的財物,「乃至夢中不生盜想」,都不能起盜心、偷心,「況於覺寤而起盜心」,就是他連在夢中,那個修持的功夫都不會起盜,更何況是他醒的時候?所以可見得這個大菩薩,甚至世間的聖賢君子,都是這樣下功夫的。

  像明朝的楊翥他也是很有修養,鄰居家裡的房子建得很過分,把那個屋簷,都建到他們家的房子上面,雨滴都滴到他們家,家人有生煩惱。他笑笑,反正雨天少,沒有關係,肚量很大。隔壁家有生小孩了,他竟然厚道到,怕自己每天上下班坐的這個驢子,那個叫聲會吵到小嬰兒,他居然就賣了驢子就自己走路,真的是念念為他人想。他們家的祖墳那個墓碑,被小孩給推倒了,那個守墓的僕人,非常緊張的跑回來給他通告,不得了了、不得了了,祖墳墓碑被推掉了。這個楊翥第一個念頭問這個僕人,那個小孩有沒有受傷?所以古人的修養,我們都在他發生的這些事當中,甚至是很緊急的狀況,我們看到他的直接反應的第一念,都是為人想,修養就表現在這裡。而有一天他作夢,夢到自己到一個果園,摘了人家兩顆梨子,隔天他就面壁思過處罰自己,古人用功的態度是這麼下功夫的。

  而為什麼不能偷盜?首先偷盜違背我們的性德,我們跟性德就愈來愈遠,就恢復不了原有的圓滿智慧德能福報了。而且因為我們偷盜別人的東西,有可能眾生因為失去這些賴以為生的東西,可能會造成他的困窘,甚至是嚴重的讓他沒有辦法生存,這個業就造大了。我們剛剛上一節課講到不能殺盜淫,因為這殺盜淫,你就生生世世要還命債、要還錢債、要還情債,所以不能偷盜。

  《楞嚴經》另外的經句又講到,「偷劫不行,無相負累」,就是我們完全斷掉了這個偷盜的行為,就不會又欠人家債務,「亦於世間,不還宿債」,就不要還了,就不用再因為盜人家的東西,又得來還債。就像俗話講,「一世為官九世牛」,他這一世當官,貪污了很多老百姓的財富,接著怎麼還?九世當牛。這個九其實不單是數字,就是很長的時間。我們假如深信因果了,這一生假如人家借我們的錢、財物,死都不還,也別生氣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不然他不去給別人借,幹嘛給我們借?不只別生氣了,就當作還債想,無債一身輕。趕緊這些錢債、情債,能還的趕快還,不然臨終是障礙。所以還掉了,不只不要生氣,好事,身心會愈來愈輕安。所以要明理,理得心安。不明理很生氣,又要去報復了,那是沒完沒了,冤冤相報。所以明理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我們不偷盜下的功夫,是要細微的偷心都要去掉。因為假如沒有完全斷除,就不可能了生死出三界了。有一個公案故事,這個也很有趣。有一個人走到這個蓮花池畔,聞到這蓮花的香味,他的心不由自主就想到好香的蓮花,可能也很用力吸了好幾口。結果這個花神就出來遏止他,你偷聞蓮花香,其實就是在提醒他。後來來了一大群人,每個人摘了一朵蓮花,把蓮花池弄得一團糟,結果這個花神也沒出來斥責他們。這被罵的人他心裡就不平了,就對那花神講,你也太不公平了吧,我聞一下你就罵我了,這些人把蓮花池搞得亂七八糟,你都不管。花神對他講,你是一個修行人,所以不但不能偷採花,而且你的意念,動了微細偷聞香的念頭都不行,因為那樣會使你無法出三界。那些人並不想修行出三界,因此我不必管他們。從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這個不偷盜,要下功夫到沒有絲毫偷的心,甚至是沒有絲毫佔便宜的心。

  而這個故事也給我們一個啟示,這個故事主人翁他不服氣,怎麼花神對我這麼嚴?這些人比我嚴重都不管。其實他不知好歹,他冷靜來思考,事實上菩提道上,真正會跟你講實話會指正你,那是我們的護法神。我們有時候看到這樣的長者,這樣的同參道友,我們還不高興,又講我了,所以人要知好歹都不容易。反而是那些講好話,給我們諂媚巴結的,我們很高興,所以不知人不行。所以往往我們的心念有偏,突然被誰發現了,被誰指正了,我們有時候當下念頭說,怎麼這麼衰,被他看到了。那是福報大,那是護法神太靈了,馬上有人護念你。假如人心念不對,做的一些細微的惡事、細微不好的念頭,都沒有人提醒,他就愈偏愈大,就完了,那是沒有福報的人。所以我們每天發生的事得要細細去領悟,有時候你覺得壞事,是你的福報,是好事,有時候好事不見得是好事,這都要以經典為標準。「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你可以很冷靜去觀察,他這麼指正我,對他也沒有任何好處,甚至還有可能會得罪我,那他何苦來哉?這個就是正直的朋友。所以「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所以能接受別人指正,他果報殊勝,感來了身邊都是好的同參道友,正直、真誠的朋友,他們彼此直心是道場,互相護念。

  我們看這十種保信法,這十種殊勝果報。第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家裡面物資財寶豐足,積蓄也很豐厚,不缺。而且他的資財不會被王法,像以前在君王時代,他可以用王法抄你的家,讓你全家的財產一瞬間就全部充公了,所以不為王法、盜賊、水火及敗家子所耗散毀損。其實這句就告訴我們,財是五家共有,不要覺得這個錢一定是我們的。假如沒有修不偷盜,甚至於前世還是有偷盜,今世所賺的錢又有不義之財,這個橫財是發不了的,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哪五家?就是剛剛經文講的,王法、盜賊、水災、火災還有敗家子。從這裡我們也深深體會,這十善業感得的這些殊勝的果報,讓我們深信因果。做這十善業,像剛剛不殺生,你看多麼殊勝果報,身心健康,壽命很長。其實從另外一面來看,假如我們現在病很多,那就提醒我們,我們可能過去今生殺業重,趕緊多放生,多修善業,才能轉這個惡報。今天我們的財產常常被這些水火敗家子在損害,這個時候不能怨天尤人,不然又加一個罪過。所以我們讀經是明理,明白了都是如是因如是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學這個《十善業道經》,很重要的,建立深信因果的觀念態度。因為每一個善業得的果報都講得那麼細膩,我們就很好在自己,還有他人的人生去觀察到,要看清楚了,體會深刻,不懷疑了。再來,不造惡業了,那個印象太深刻了,不能再幹了。

  第二,『多人愛念』,就是得到眾人的愛戴擁護。師長在講經的時候說,一個持五戒,持不偷盜,人家跟他相處很放心,這個財物都不用藏起來,因為知道他不會偷盜,所以必然得到眾人的愛戴擁護。而儒家的五常跟佛家的五戒相應,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就像我們剛剛引孟子的話,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這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去拿,就不義了。所以一個人處世,他都是不自私自利,都是道義的,這樣的態度鐵定多人愛念。

  第三,『人不欺負』,「人不欺負」是結果,他不佔人便宜是因,修因證果。所以現在假如有人欺負我們,也別懊惱了,那可能是,我說我這一世又沒有得罪他,可能前世我們有欺負過人。第四,『十方讚美』,因為克服了自己偷盜的習氣,得到各方的讚美,甚至是佛菩薩的讚歎。第五,『不憂損害』,即使遭到別人的損害也不會憂慮。因為不偷盜是義,講道義的人他跟人相處,只想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他對人沒有貪求。所以沒有貪求,他對人沒有要求,都是講義,不講利害。所以他度量大,能包容別人不對。師長老人家教我們處世要學吃虧,吃虧是福,不要跟人家計較,度量大,量大福大。而且深信因果的人,人家損害他,他逆來順受,消舊業。所以明理的人決定不計較,肯吃虧。

  第六,『善名流布』,積善之名,廣為流傳,名聲很好。我們修道人不貪名,因為名也是福報,名不符實,福報都折掉了。但是他這個名是名符其實,他有德行,所以「善名流布」。而且自身不要貪名,而自己有名氣,反而可以藉這個名氣來造福大眾。比方他在社會很有地位,大家信任他,他藉這個名,然後告訴大眾,一定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他登高一呼,帶動大家、鼓勵大家,學老祖宗的傳統文化,他這個名就變成護念眾生的法緣。所以有名不是壞事,貪名才是壞事。這個名也是因緣聚會,也藉這個名造福眾生就對了。所以福慧雙修,修行人也會得福報,是不貪福報、不享福報,藉這個福報去利益眾生。所以假如我們沒有福報,要護持正法不容易,真發心弘法的人沒地方住,沒東西吃,你沒福報不能護持。我們看到師長福報修得很圓滿,他老人家生活簡約,可是你看,他這大福報來護念所有修行人,護念年輕發心的人。像我們現在在英國漢學院,不都是師父的福報嗎?甚至什麼?師父的德行名望很高,休斯校長放心、信任,這個緣才能成。所以沒有師長老人家,這緣成不了。包含現在聯合國這麼重視宗教團結,而且還十幾個大使一起到澳洲去參學,去深入了解圖文巴宗教團結城市的建設,不都是因為師長老人家的德行名望嗎?所以這個善名流布也給我們啟示。

  第七,『處眾無畏』,身處大眾之中,自在從容,無所畏懼。因為不偷盜的人他講道義,講道義的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那有什麼好畏懼的?第八,『財命色力安樂』,等於他的財產安穩,色力是指他的健康壽命,壽命長遠,身體康樂。而且『辯才具足無缺』,他辯才無礙。談到這裡我們就想到,孟子他是養他的浩然正氣,孟子他是怎麼養浩然正氣的?他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個是時時不做對不起良心的事。包含人之四端,這都是養正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包含「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人都是孝悌存心。而且有孝悌的人他就有仁愛心,他時時為社會國家培養人才,所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所以我們這一段,假如以孟子的行誼來看,他老人家是辯才無礙,因為言語是心之聲,他心裡面都是浩然正氣,都是為天下蒼生,所以這個自性裡面本有的辯才,就會激發出來,流露出來。所以很多人覺得口才一定是練出來的、學出來的,事實上更重要的是他的道義之心,是他的真誠之心,自然而然言語很懇切,令人感動。

  第九,『常懷施意』,對一切眾生常存布施之心,這道義之人,他幫得上的就會盡力做。第十,『命終生天』,享天福,這是離偷盜的十種善的果報。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將來成佛,就能證得如佛那樣清淨圓滿的大智慧,這個是談到不偷盜。

  在這個商業界,修行不容易,因為畢竟在金錢面前都要抵得住誘惑。古代有一位太師,這是皇帝的老師,楊公博,蒲州人。他的父親是從商的,在淮揚,而這些商業界的朋友都非常佩服他的修養,這個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多人愛念,善名流布,十方讚美。結果還推舉他做鹽祭酒,這個是在商團裡面,等於是代表政府推行鹽政,而且管理這些鹽商,這個鹽也是重要的商品,對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我們現在很多商會它要推舉會長。有關中這個地方的鹽商,急於還家,急著回家,將橐中千金寄公處,將他身上的千金先寄在楊公博父親那裡。結果去了之後兩年沒有回來,結果他就把這些錢埋在花圃裡面,在這個花圃上面種植物。而且還派人到關中一帶找這個人,結果發現這個商人去世了,而且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並不知道他父親生前,有把錢寄在楊公博父親這裡。結果楊公父親就把他的兒子找來了,然後說到,你看這一盆植物底下,有你父親寄在我這裡的千金。他的兒子很驚訝,不敢收。這個老人家說了,這本來就是你們家的東西,不用推辭。他兒子叩謝,把錢拿回去了。這是不佔取人家的財物,結果一個商人他不貪財,最後感得生了兒子就是楊公博,做了皇帝的老師,而且歷官至吏部尚書,這是用現代的官職講就是部長。而且孫俊民,戶部尚書,都是部長。所以這個故事讓我們體會到,你看人跟人之間的道義,不偷盜,真的是俯仰無愧。而且這個是在做生意當中的朋友,他都能做到這樣,其實連親人之間也常常都因為財物起爭端,所以看到這個故事也讓我們啟示,《弟子規》當中說的,「財物輕,怨何生」。

  另外有一個故事,讓我們也體會不貪財得的善果非常殊勝,不只自己得到好報,甚至於是子孫都因為這樣撿回了一條命。這裡講「財命色力安樂」,那不只是自己得果報,甚至是庇蔭到子孫。這個故事記載得特別詳細,清順治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回教徒哈九他開了飯館。那一天有一個江浦人向他借一點火,結果後來離開的時候,忘了他的一袋錢糧。哈九一看有五十兩,而且這個哈九的存心很替人想,他想說,他丟了這些錢,其實未必能記得他在哪裡丟的,到時候可能都找不到,以最快的速度要追上他,後來在江邊找到他了,還給他。這個人非常喜出望外,之後就坐上船了,要回江浦。突然有大風來,把一艘船吹翻掉了,船上有二十幾個人。這個人心裡想,假如這些錢哈九沒有還我,我這錢就拿不到了,所以失而復得,何不做好事?就大聲呼喊,說只要救得一人我就五兩報酬給他。這些船夫一聽到,就很積極的來救人。但因為海浪太厲害了,只救得一個人,結果一了解,剛好哈九的兒子就坐在船上。所以這個不偷盜,馬上,你看這時間才多短,馬上化解了他兒子的厄難,救了自己兒子一條命。

  所以從這個故事我們看,這個行善是不能等的。所以人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等,行孝,因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親不待,這第一;第二就是行善不能等。人世間有兩本帳簿:一本是你存在銀行,那個存了多少錢上面有寫的,這是有形的財富;另外一本是無形的財富,是我們所積的陰德。真正災禍到的時候,你銀行那本帳戶存再多的錢,也救不回命來。可是陰德可以救,所以我們看哈九,你看他積了善因,庇蔭他的後代。不然你看那條船翻掉了,二十幾個人在上面,很可能有很有錢的人在上面,他也逃不過這個災禍。所以我們看世間很多非常有錢的人,他自己得病了,找再好的醫生活不了,他最親的人,找再好的醫生也活不了。所以行善不能等,你真正積了陰德夠厚,決定逢凶化吉,所以這些故事都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示。

  我們接下來看下面的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這是提到不邪行,就是不邪淫的殊勝果報。我們看到這一條,其實對我們的人生,甚至於我們來觀察現在的社會現象,就知道這個不邪淫的重要性。從世間法律來講,這個邪淫是妨害人家的家庭。而且這個色字頭上一把刀,往往很多造成凶殺,都很可能因為男女關係混亂所衍生。像曾經聽過,他太太邪淫,先生氣到不只把太太殺了,還把太太的父母也殺了,那這個因為色,不知道傷害了多少的生命。而且甚至於是因為邪淫,父母蒙羞了,沒有辦法見人,自殺都有。所以經典當中說「天道禍淫最速」,犯邪淫,最後惡報來得非常非常快。

  當然我們前面也都提到了,要出離生死輪迴一定要調伏淫欲。而調伏淫欲,佛門用的方法是,有像不淨觀。其實人身七孔常出不潔之物,其實人的身體很冷靜的去觀察,每一天你看皮膚上產生多少的污垢。打一個比喻,就好像一個花瓶裡面裝著糞便,裝著很骯髒的東西,像那些鼻涕、像那些膿血,其實確實如此,就是外面包一層皮而已,事實上是很不乾淨的東西。所以能從這個真相去看,就不會貪戀自己的身體,也不會貪戀女色。還有九想觀,九想就是觀想一個女子她死了,結果那個身體腐爛,長蟲這些過程。所以身體就是很骯髒的東西,哪有什麼好貪著。

  印祖還有指導到,面對色,要當作它是冤親債主,你一不小心毀了自己、毀了家庭、毀了道業。它就像一個毒蛇一樣,一咬就把你的命根都奪走了,這個時候面對女色就有敬畏心。或者當親人想,長我們一輩的,姿色再好,當母親想;跟我們同輩的,當姐妹想;少我們一輩的,當自己的女兒想,這個欲心就容易調伏了。所以祖師在開示當中,很多談到怎麼調伏淫欲,這是很慈悲。而且印祖也感嘆,很多有很好善根的,可是在色這一關過不了,那就毀了自己無量劫來可以了生脫死的因緣。所以人時時要想著,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就能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有這種勇氣,有這種決心去抵制誘惑。

  我們看《十善業道經》當中提到的,能得四種智所讚法。第一、『諸根調順』,自己身體健康,調柔和順,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看,縱欲的人諸根不順,眼耳鼻舌身意很快壞掉了,意念邪思太多,控制不了,很可憐。二、家庭能夠永離諠掉,就是家庭祥和安寧,遠離吵鬧衝突。我們看現在家庭不和的比例挺高,跟我們過去今生有沒有修不邪淫有關。所有的事情不離因果相續,如是果,往上推,我們沒有造善因,造了惡因才感得家庭的不和順。可能有人不服氣了,我也沒有邪淫。我們要了解,這個犯罪業不是只有行為才犯,《了凡四訓》說的,「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衛仲達他才四十來多歲,可是在陰間記載,他的罪狀就整個房間那麼多。所以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真相,有邪思就有記載了。

  另外一個公案,《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點出來了,他覺得自己沒有造什麼業,怎麼四十七歲窮困潦倒,家徒四壁,他還怨上天不公平,這個是沒有深信因果。後來還有善根,對灶神爺很恭敬,灶神爺來點化他,說他「意惡太重」,意念的惡太多了,「專務虛名」,都是幹假的,不是幹真的,沽名釣譽。「滿紙怨尤,瀆陳上帝」,心裡面埋怨的念頭相續不斷,而且這個態度是褻瀆上帝,不恭敬上帝,還覺得上帝不公平。而且還點他,他的意業是「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傲慢,「憶往期來念」,愚痴,不種因就要求果報,「恩仇報復念」,瞋恨心很重,這些念頭時時充滿他的胸中,哪有可能能得什麼福?

  《朱子治家格言》有一句也提醒我們,「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他還沒有邪淫的行為,他的邪念太多了,也會感惡報。我們看到這個殊勝果報第四點,『妻莫能侵』,他的妻室,不邪淫的人他的妻室人家不會侵犯。所以《朱子治家格言》這個提醒我們,見色而起淫心也會報在妻女。所以我們的心行都直接影響後代,影響我們自己的依報,離我們最近的依報,就是這個身體跟我們的家庭。所以你看不邪淫,他得到這個依報是諸根調順,家庭的依報是永離諠掉。

  第三,『世所稱歎』,他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讚歎。所以這是離邪淫的四種善果。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將來成佛的時候,能得到如佛一樣的丈夫隱密藏相。就是大丈夫的隱密藏相,是指三十二相當中其中一相,馬陰藏相,指的是男根隱藏於腹中,而不外現,這是三十二相之一。所以大丈夫威容整肅,他的行誼很英偉,諸根都完具,身心安在道上,勇猛精進,所以他修行不退,有這樣的一個身相展現。所以我們修學得不得力,都會表現在我們的身心容貌當中。

  我們看下一段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佛又對著龍王講,如果能遠離妄語,說誠實話,就能得到八種天人所讚歎的果報。當然我們首先要思考為什麼不能妄語,因為這個妄語已經違背我們的性德,而且會造罪業。所以《華嚴經·十地品》經文當中說到,「性不妄語」,我們的本性不會妄語,所以「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講的都是真實話,很實在的話,切合實際的話,不會講一些虛華不實的話。「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他夢中也不會打妄語。所以「無心欲作」,他的那種妄語的念頭都沒有,就更不可能做出那樣的行為。

  而佛門強調不能大妄語,什麼是大妄語呢?在《楞嚴經》當中說,「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比方我們明明是凡夫,就說自己已經得到什麼境界了,證什麼果位了,這個大妄語決定墮到地獄去了。這個可不是開玩笑的,但是很容易犯,為什麼會犯?原因出在我們好面子,我們可能想得到名聞利養,就有可能妄語,俗話講打腫臉充胖子,這個就是妄語。但妄語要付出的代價很多,而且我們所要求的這些名聞利養,其實對自己都是障礙。而且你真正如實修行,名,它是自自然然實至名歸,哪有可以去貪求得來的?你修福報了,行善了,自有我們的福報,根本不是透過這個妄語能求得來的。我們曾經都遇過,為了贏得大眾對他的一種肯定,他當著那麼多大眾說,我什麼戒都能持。那這個話要慎重,假如他不是真的做到那就大妄語了。菩薩戒不容易持,他面對那麼多大眾講得這麼肯定,他什麼戒都能持。

  我們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他都真實面對自己,他說他是出家沙彌,覺得自己只能把沙彌十戒真實受持,他覺得自己比丘戒還持不好,持不圓滿。祖師這個也在給我們表法,修行可要真真實實,不自欺。結果他的學生成時法師,因為老師稱出家沙彌,他自己不敢稱沙彌,他稱出家優婆塞,優婆塞就是持五戒十善。所以他老師都只說自己能持沙彌十戒,他自己不敢這麼稱,他稱出家優婆塞。這些祖師都給我們表演,不能自欺,不能妄語。所以真的,假如我們還貪著名聞利養,就很難不打妄語了。所以我們知道病根,知道這個名利會障我們的道心,不能貪著,不能妄語。

  而我們來看這個不妄語的果報,第一,語業清淨,這個『優缽華香』,優缽華是指青色的蓮花,所以他講話口業清淨,不只沒有不好的口氣,還有青蓮花香。這裡也提醒我們,從反面來看,假如我們有妄語,可能口氣會很難聞,口氣本身也是我們的依報,也要反省。所以這些經文,讓我們感受殊勝果報之外,我們也可以反省自身。第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因為他誠實的言語,世人尊重佩服他,相信他。第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他講的話真實不虛,出了言一定做到,所以「人天敬愛」,人、天、大眾尊敬愛戴。這一點,有一句成語叫「一言九鼎」,就是這個人他發言成證。在漢朝有一個人叫季布,他無二諾,等於是他只要答應人決定辦到,所以他當時候得到世人的尊敬讚歎。所以當時候的人流傳一句,「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你百斤的黃金還不如季布的一句承諾可靠。所以這個歷史公案讓我們感覺,這句「發言成證,人天敬愛」,所以這些古聖先賢都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常用真實關愛的言語,安慰勸勉苦難的眾生,或者這些失落的眾生,他會及時給他護念安慰。因為人不妄語就是很真實,真實的人真心真意待人。第五,『得勝意樂』,這個勝意樂,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這個不是從外面刺激來的,是內心自然流露,因為這不妄語跟性德相應,就有法喜。而且身口意三業清淨。像司馬光先生道德修養很好,他教導他的弟子,從哪裡下手?從不妄語開始。因為人一天不知道要講多少話,言語時時提醒自己不能妄語,每句話沒有應付,都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一天當中道德就很有提升,三業都清淨。第六,『言無誤失』,言論沒有過失,『心常歡喜』,常生歡喜心。因為都是用真心待人,真心說話,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良心很安穩,自然常生歡喜。

  第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他的言論誠實可靠,人天歡喜,而且尊重並依之奉行。我們看到老人家講經說法,那麼多人佩服,依教奉行,這也是老人家給我們,不妄語得到殊勝果報的表法。而且接下來『智慧殊勝,無能制伏』,他的智慧超群,辯才無礙,沒有人能夠駁倒他,他辯才無礙。這個殊勝果報,我們從師父的弘法當中就可以看得到,這麼多人問他問題,老人家沒有不能回答的。而且都能以眾生能理解的方式,深入淺出講解佛法,老人家用的很多比喻,我們都很容易理解,辯才無礙。

  像師長老人家他團結宗教,他就能讓所有的宗教都認同。你的神萬德萬能,你相信嗎?相信。他在基督教變現耶穌基督,他在伊斯蘭教變現穆罕默德,他是同一個真神,你看這麼一講,大家不反對了,不爭吵了。而且老人家又說,在古代交通不發達,那麼多地方的眾生都需要教化,那他不變現這些身怎麼教化?老人家還做比喻,你看五根手指,不同宗教,當這五根往更根本,是同一個手掌、同一個真神。所以這個辯才無礙,都是從不妄語修來的。

  這是遠離妄語八種善果,若能以此功德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將來成佛的時候,得到如來真實語。所以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是《金剛經》的經文,所以不妄語得的果報殊勝。佛經上講到三世不妄語,我們有三世,過去生三世沒有講過妄語,得的一個果報是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語,他舌頭可以把臉蓋住。所以諸位同學我們今天回去,自己可以照照鏡子,把舌頭試一試能不能舔到鼻尖。舔不到那就要懺悔,前三世沒有修不妄語,還是有妄語。所以我們從身相就能生大懺悔心了,從我們學習《十善業》的經文,再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況,自己的家庭這些依報,那不能怨天尤人,全都是自己自作自受的。不只不能怨天尤人,還要鞭策自己,「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只要肯斷惡修善,精進修行,這一生自己的命運、自己的依報,能得非常非常大的轉變。師長老人家就表演給我們看,他是沒福又短命,這一生完全轉過來了。所以我們跟著師父,有信心,這一生決定「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可以契入聖賢境界,「報盡高登極樂之鄉」,這一生因緣,弘法利生的因緣圓滿了,就回老家作佛去了,老家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看下一段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這是離兩舌殊勝的果報。什麼情況算是兩舌?《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經文當中講道,「言離間者」,離間就是兩舌挑撥離間,「於彼說此,於此說彼,令生乖諍」,就好像你到甲這邊說乙怎麼講你的,又到乙那邊說甲怎麼講你的,造成他們彼此的這種對立衝突,這個就是兩舌。所以「若能離此,常和合語。是則名為遠離間語」,所以怎麼遠離兩舌,遠離離間?時時言語的心態,講話的目的,都是促成人與人的和合,互相的尊重、互相的感恩,這樣就不會造兩舌的罪過了。

  而且這個兩舌,哪怕你講的是實話,比方說你跟乙說,甲怎麼說你的,甲真的這麼說了,可是你這麼一講,造成他們的爭訟、衝突,這還是兩舌。所以孔子說「惡稱人之惡」,你去講別人哪裡哪裡不好,障礙了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失了團體的和氣,這個流弊非常大。甚至我們批評的是領導者,那更不得了,你讓整個團體甚至整個國家,對領導人沒信心,這個國家團體就非常危險,都是兩舌造成的。孟子也說,「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就是你講人家不好那後患無窮,就造成團體的失和,甚至於人家家庭的失和。人為什麼會兩舌?還是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兩舌造成人家衝突,你從中得利。那其實是小人冤枉做小人,你這麼一幹造的罪業,其實你得到的那個利益是你本來有的。你用這種造業的方法,把你的福報大大折損,那就小人冤枉做小人。還有是因為嫉妒心太重,嫉妒心是墮地獄,這種事不能幹。所以古人修養很好,都稱讚人家的長,不言人家的短,就像《太上感應篇》教導我們,「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不誇耀自己長處,不宣揚人家的短。

  東漢時候有一個臣子叫魏霸,字喬卿,他是濟陰句陽人。他很小父母去世了,跟兄弟住在一起,而且兄弟之間相處得很融洽,這都跟不兩舌有關,鄰里都非常佩服他。在家能跟兄弟和合,出社會就能跟同事上司下屬相處得好。林則徐先生說,「兄弟不和,交友無益」,這個是提醒我們,一個人處世的修養,都是從家庭裡培養出來的。所以魏霸在漢和帝的時候,擔任鉅鹿太守,為人處世講求簡約、寬恕,他做事很有效率,不浪費公家的這些資源、時間。屬吏有過錯時,他底下的人有過錯,他都先指出他的過錯,請他改進,給人家機會。但是如果不改正,他才進一步處罰,那已經給你機會了,你再不改過,造的業更大,你影響了百姓太多了。所以這個時候給他免職也是慈悲,給他機會是慈悲,免職他也是慈悲,讓他改過以後再給他機會。底下的人有批評別人過失,魏霸反而稱讚這個被批評的人,從來不批評別人缺點。久而久之,那些挑撥,批評別人的人內心慚愧。所以人都有本善,都有良知,遇到這麼有修養的上司,把他們的慚愧心喚醒。所以之後他帶領的這些下屬,就沒有挑撥離間的事情發生了。

  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