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台灣桃園孔廟 2007/4/8 檔名:52-180-0023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昨天講到「謹慎為保家之本,孝悌為傳家之本,勤儉為持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這些教誨都已經流傳幾千年下來了,這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誰最有福氣?能夠依循這些道理立身處世的人,那是最有福的。所以閩南話說:「天公疼憨人」,這個「憨」不是傻的意思,是能真正遵循聖賢教誨,依自己做人的本分去立身行道。
我們有位老師他就去跟學生做家庭訪問,這個學生是小學一年級,到家裡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弟弟,這個弟弟才兩歲,父母還有兩個孩子就陪老師坐在客廳裡面。剛好這父母買了葡萄招待客人,招待來家庭訪問的老師,這個小朋友的弟弟才兩歲,他就很主動的拿起葡萄先給老師,然後拿了幾顆葡萄就跑到老師面前,恭恭敬敬的給老師吃,再來給他的父母吃,最後又拿給他的哥哥吃。當他要拿給哥哥吃的時候,事實上看到這些葡萄,其實口水已經分泌出來,所以那個口水就在他的嘴巴都快要溢出來,最後要拿給哥哥的時候,終於滴下來了,還滴到自己的手上。雖然他這麼想吃,但是還是把這葡萄再拿給哥哥。
我們從這個小朋友拿水果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孩子他懂得知所先後,在待人當中,客人要先恭敬,先請客人吃;再來,「長者先,幼者後」,所以給父母吃,再來給自己的兄長吃,最後才給自己吃。雖然只是一個送水果的過程,但是他提起的是一分道義、是一分做人的態度,他調伏下來的是欲望,他把這個想吃的欲望壓住了,先提起來的是做人的規矩。他從小就能夠有這樣的態度,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的孩子假如能夠像這個孩子一樣,這必有後福,因為福田心耕,這個孝悌的精神,那是福田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根本。
我們就想起曾經跟大家也講到的,有位我們台灣的企業家到大陸去,經過黃河,他看到黃河很多這種緬懷,因為黃河是我們華夏文化的母親河,所以他停下車來正在欣賞黃河的景色。結果那個司機沒多久就哭起來了,他嚇了一跳,這大男人怎麼在哭?經過了解之後,這個司機因為很疼愛他的孩子,所以每天都給他孩子一個雞腿吃,長期以來都是這麼做。剛好那天他生病了,他的太太想說給他吃營養一點,把雞腿拿到他的面前,說時遲,那時快,就聽到「啪」一巴掌下來,結果他的兒子很大聲的對著他的母親講:那個雞腿是我的。孩子的孝心沒有長,長的是欲望。
之前我們也跟諸位朋友交流到,我們讓孩子歡喜,要了解到他那個歡喜是滿足欲望,還是因為他行了這些做人的道義而高興,所以「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他真正是力行這些做人的道理,那他自己內心會很歡喜的。我們看到這個小朋友在拿葡萄給大人們吃、給哥哥吃的時候,他做得也很高興。這些事情我也做過,小時候在家裡都是這樣的習慣。但得乎欲而喜,你看今天他可以因為一隻雞腿給自己的母親一巴掌,因為整個成長過程,那個雞腿是在激發他的欲望,而沒有引發他做人的道義,那他往後的悲哀就很嚴重了。他連對父母都是這個態度,那他以後為了自己的欲望,不知道會跟多少人衝突。所以這個孩子他懂得招待客人,拿葡萄招待客人,也懂得孝順,懂得友愛他的兄長,這是抓到了孝悌為做人根本的基礎有紮下去。所以父母懂得就會教導。
力行孝悌這是跟我們天理相應,自然有他的福分。所以現在人都太聰明了,不願意照著這些教誨去做,我們冷靜下來看看身旁周遭,哪個聰明的人後福無窮?幾乎看不到,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而父母很老實,被人家毀謗、被人家侮辱,也不生氣,也不回嘴,默默承受,他的後代子孫都很顯達。這只要大家留心去看,不難發現。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戶人家姓崔,那這戶人家他的曾祖母,曾祖母算是阿祖,長孫夫人,她因為年紀老了,所以牙齒都掉光了,吃東西很困難。所以她的媳婦唐夫人,每天都把自己梳理得很整齊,然後走到廳堂給她婆婆哺乳。你看她是先愛護自己的婆婆,讓婆婆吃完之後才去餵自己的孩子。我們現在為人母的,能做到這樣嗎?這個唐夫人這麼做了,她反而理得心安,她遵循道義,先孝順自己的婆婆。那請問她的孩子吃虧了嗎?所以我們有時候爭一時的欲望,忽略了道義。
這媽媽買一些好吃的水果,好吃的一些食品,腦海裡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小孩,其實這一念那已經在折福,自己不知道。那個是私情,沒有先想到父母、想到公公婆婆。那孩子的學習是很直接的,我們是循私情,他學到的就是自私。所以今天買好吃的水果,回到家裡面看公公婆婆已經上樓去了,才把兒子叫過來,這個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然後讓孩子在那裡吃,自己還站在門口當守衛,怕公公婆婆下來看到了不好。其實你看這樣的日子怎麼會痛快?真正依循孝悌去做,那才是坦坦蕩蕩;那私情都要遮遮掩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看孩子吃著你特別買給他的食物,難道他就會對我們很好嗎?這個如意算盤不能這麼打,叫人算不如天算。這個「天算」就是道德,要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給後代做榜樣看。
所以小孩子學了之後,他學到是私情,他以後有錢了,他買東西給誰?很多人會說:就買給他的孩子。其實不可能等到那個時候,他學到的是私情,他可能在交男女朋友的時候,他就買給男女朋友吃,不會給父母吃。甚至於我們之前聽到西洋情人節,有一份報導說到,這個西洋情人節餐,在上海還有到七、八萬塊台幣的一頓;在四川也有一段報導,費用都在八百塊台幣到一萬塊之間,那個餐都很貴。結果發現去吃的,有一半以上都是在校學生。我們冷靜想想,他們的錢都是從哪裡來的?他們是在校學生,沒有賺錢,都是花父母的血汗錢。所以「勤儉為持家之本」,這種奢侈的習慣一養成,那金山銀山也不夠他們花。而因為他學到的是私情,只要他喜歡誰了,想對誰好,他就提不起道義,想不到父母。所以能真正老實去力行孝悌,那個是最有福的人。
所以這位唐氏她先奉養婆婆,之後才照顧小孩。後來長孫夫人,也就是這些孩子們的,算是曾祖母,可能年齡也大了,她也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你看古代的這些老人家,他們都一生很守本分,都是樂善好施,所以心很清澈,差不多要走了,自己心裡都有數。我記得,連小時候都常聽到:某某長輩、某某老人家,睡著就走了。他們一輩子沒有違背自己的良知做事,所以都走得很安詳。但是我們看到經過了二、三十年之後,現在想要聽到一個老人家安詳的離去都不容易。這個安詳的離去,在中國叫善終,五福臨門當中,最大的福就是安詳的走,善終。那善終是要有善始,時時善心待人,才會有這樣的果報。現在人太會計較了,一輩子爭這個、爭那個,心地都沒有這麼樣的坦蕩,然後又有太多的貪著、執著,年紀大了,有太多放不下。命也該到了,但是都捨不下,放不下,所以就很痛苦。甚至得病了都怨天尤人,這樣就很難走得很安詳。
這位老人家,她自己也了解到差不多要走了,召集所有的這些子孫,告誡大家說:我這個媳婦非常的孝順,所以我很感念她對我這麼照顧,我對你們沒什麼要求,就是你們以後要好好孝順我這個媳婦,孝順你們的奶奶,你們的媽媽。因為他們是在唐朝,後來他們這一個家族,崔氏,有幾十個人都當到尚書,這些重要部長的職位。它是唐朝那個時代最顯赫的一個家族。你看他有多聰明嗎?他沒有,他只是把孝道承傳下來,整個家族就有這麼大的福氣。我們現在要看到有一個家族能這麼興旺都不容易,因為我們現在對這個孝悌的承傳忽略掉了。
在宋朝有一戶人家姓章,文章的章,剛好兄弟都沒有生孩子,所以大哥就向族人認養了一個孩子。結果認養沒有多久,這個大哥的夫人(大嫂)懷孕了,後來又生了一個孩子。結果他的弟弟還沒有孩子,就跟大哥大嫂提,他說:你們既然親生的孩子來了,那可不可以把那個認養的孩子給我。諸位朋友,給不給?要不要給?要給!好,你看,這個大嫂就對著小叔、小嬸他們講:我要這個孩子的時候,我就把他當親生的,我怎麼可以要了一個孩子又把他給出去?這樣子太沒有道義了,我以後怎麼面對人。你看以前的人把「義」看得這麼重。所以我絕對不可能把這個孩子再送出去。結果這個小叔就很堅持:一定要給我。後來這個大嫂就講:假如真的要給,那我把我親生的兒子給你。這個當媽的一定很捨不得,你看我懷胎十月,再把自己親生兒子給出去,一般的人都做不到。
其實說實在的,她真的把自己親生的兒子給出去了,請問,對她來講吃虧了嗎?對她孩子來講,吃虧了嗎?她的母親把道義演出來了,把情義演出來了。她的小叔本來不敢接受,親生兒子要給我。後來大嫂很堅持,就她的小叔撫養她的親生兒子,她自己撫養給族人要來的兒子。後來兩個孩子又各生了兩個孩子,總共有四個孫子,孫子輩的,四個孫子統統考上進士。這在歷史上,這樣的家族我看不會超過三家。你看,為什麼他的後代子孫這麼興旺,全部考上進士,難道是這家人比較聰明?比較會算?就是一分兄弟的這種情誼,還有對孩子的這一分道義。他的母親、這個大嫂做出來的行為,就變成了他孩子的榜樣,以至於他所有的這些家族們都非常敬佩他們的這一分義氣。當一個家族裡面有這樣的一個媳婦演出這樣的好戲出來,他們的家族還會為了錢財而吵架爭奪?那不可能的!所以「孝悌為傳家之本」,在我們五千年的歷史當中有太多的證明。
我們看到第二句是「謹慎為保家之本」,昨天也跟大家提到,這財色名食睡這些誘惑都要很謹慎,不然會一失足成千古恨。那孩子本身德行的根基就要很牢固,才禁得起這些考驗。在「財」的部分,其實教育很重要的要「防微杜漸」。所以《弟子規》裡面的這些教誨,都是在防微杜漸。《弟子規》裡告訴我們「德有傷,貽親憂」,有了這樣的心境,他的人生就謹慎,他不能以身羞辱父母、祖宗,所以他就不會去做貪贓枉法的事情。包含在悌的部分裡面講到「財物輕,怨何生」,他面對錢財都不會去計較,他就更不可能去貪財,這是對財來講。《弟子規》這些教誨,包含「凡是人,皆須愛」、「將加人,先問己」,我們去貪人錢財,對人就是一種傷害,所以有這一分愛心,有這一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就不會幹這樣的事情。
再來「色」,俗話講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其實這句話經典裡面一定找不到,那我可能猜得出來是誰講的,誰講的?就是犯錯還不承認錯誤,還要找藉口的人講的,還把自己封上英雄兩個字,這太不應該了。什麼是英雄?在佛家,我們進到山門裡面,看到大雄寶殿,大英雄,什麼是大英雄?是像這些佛菩薩、聖賢人,他能夠調伏自己的習氣、欲望,這才叫做大英雄。之前,我們也聽到有個教授,他因為不謹慎,因為掌控不了自己的欲望,後來到不好的場所去,被警察抓到了。抓到以後,事情就鬧得很大。後來學校也把他免職掉了。他才四十多歲,是一個學院的院長,這麼高的職位,結果現在因為犯了這個案,學校也把他解僱了。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件發生都很感嘆。家庭栽培了他,整個社會栽培了他,讓他那麼年輕就能夠有這樣的職位,而且學生都很信任他。他這麼一犯錯,那傷了多少人的心。
所以我們要有謹慎的態度,我們的人生是有無數個愛護我們人,他們的力量成就的,我們好,他們就歡喜;我們不好,可能他們這一生都會活在遺憾痛苦當中。所以懂得珍惜眾人對我們的支持恩德,這一分謹慎的心就能夠提得起來。像我們昨天提到唐玄宗,他後來因為沉溺在女色當中,引來了安史之亂。其實當初在開元之治,有多少的人對他支持,對他愛戴,結果因為引來戰亂,曾經支持愛戴他的人民,不知有多少成千上萬都得流離失所。我相信唐玄宗在逃難過程,看到這麼多人民在那裡受罪,他一定非常的後悔,當初沒有能夠放得下這個欲望。但人生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所以這個謹慎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那在這個「色」當中要謹慎。在「名」當中也要謹慎。這名的背後代表的是責任,絕對不是拿著權勢耀武揚威,你看《菜根譚》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弄權一時,淒涼萬古」,所以不能處高位就順著自己的欲望貪財,甚至於玩弄權術,這就是很不好。我們假如有機會去翻翻看,在各個朝代當中玩弄權術的人,不只自己沒有好的結果,連他的子孫都沒好下場。我們有時候會想:這些小人當道,他們還是很神氣。其實錯了,那能神氣多久?比方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孩子,因為自己的父親當很大的官,所以這個孩子也顯得很驕慢。那時候他的孩子還當著大眾講:要推行新法,就要把韓琦、就要把富弼這些人把他殺掉。這些人都是宋朝的頂梁柱、忠臣,你看他的孩子有了權勢之後,這麼囂張。王安石那時候也驕慢的心起來,所以還講出:祖宗的宗法也不必守。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都出口了。所以後來王安石的兒子後背長了一個瘤,之後就死掉了,很年輕就死了。所以王安石的晚年很淒涼,白髮人送黑髮人。後來也被皇上罷黜掉,也沒有重用,後來也是死於在哀嘆之中。
包含明朝嚴嵩玩弄權術,嚴嵩不知道貪了多少人民的財產,但是皇帝看不懂,還以為他是良臣、忠臣。所以有時候不會判斷人,用錯一個人,很可能把一個企業或者整個朝代都給弄滅亡了。但是我們去想想這些玩弄權術的人,後來都因為什麼而慘敗呢?往往都是狗咬狗,就是這些小人當道,但是後來就會因為一些利害、因為一些利益分不清楚,就互相揭瘡疤,都是這樣下來的。夫子就曾經講過「君子為義之上相疾也」,這些讀書人他們彼此之間,在道義之前可以爭得面紅耳赤,為義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但是他們是對事不對人,是為了爭取更好的政策能利益人民,所以是站在道義之上相爭,不是為了私利。但是退下朝廷,還是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小人於為亂之上」,為了自己的利益,搞得朝廷很混亂,為亂之上;「相愛也」,都會互相巴結諂媚,好像很有交情;但是「退而相惡」,因為這朋友之間「善相勸,德皆建」,對方有不對都應該要規勸,應該要互相勸誡才對。不能不規勸他,等他吃了虧,我們還在那裡幸災樂禍,這就不是朋友的道義。
當初范仲淹先生跟韓琦一起帶兵,韓琦就說:一個大將要把勝負置之度外。范仲淹先生不贊同,他說不行,對事情要「先審其害,後計其利」,今天假如死傷太嚴重了,那不能打,縱使能打勝了,不能打。所以在這個點上跟韓琦的意見不大一樣。後來韓琦是主帥,所以他做了決定,結果那場戰爭敗了,死傷很嚴重,有上萬人死傷。當他們要回去的時候,還沒到京城,這些士兵們的家屬統統都已經排在城門外,排了好長好長,都在那裡引頸企盼,自己的家人有沒有回來。所以一看,家人沒回來,當場,都還沒進城,都已經哀聲震天,都哭成一團。這時候范仲淹先生就走過來對韓琦講:這時候你還能把勝負置之度外嗎?你看那君子之間就直言不諱,希望對方記住這個教訓,一輩子都不要忘記。當下韓琦也沒有惱羞成怒,反而自己覺得很慚愧,很無地自容。你看這就是朋友相交,為義之上相疾也,直言不諱的勸他;但是這個事情過了之後,還是互相扶持,互相愛護,退而相愛。
但是這小人於為亂之上相愛也,看起來好像好得跟兄弟一樣,甚至於是好的像父子一樣。所以嚴嵩後來之所以會失寵,最主要是他一些不好的行為,是被他的乾兒子給揭發出來的。所以這些小人到最後一定會衝突。他的孩子就因為太肆無忌憚,驕奢淫逸,犯了很多大錯,所以他的孩子就被處死刑。然後皇帝就沒有殺他,把他的財產全部沒收。嚴嵩,最後皇帝給了他一個缽,黃金做的缽,要他去要飯。你看,以前的人很有道義,這種人飯都不給他吃,所以他要不到飯。覺得像這種人禍國殃民,不給他飯吃。他只好到墳墓旁,在那裡等待,等人家祭祀完了,離開之後,才去偷吃這些祭祀的飯菜。結果後來冬天冰天雪地,沒人來祭祀,嚴嵩就死在墳墓當中。所以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我們要謹記我們在這個名的背後,應該是要敦倫盡分,利用這個職位來造福於企業,造福於自己的單位。甚至於我們是公務員的話,那要用這個身分造福人民,讓我們能成為政府與人民最好的橋梁。這是我們擁有這個地位應該有的心境。而且,我們做的這些工作,其實都是我們身為一個公務員,或者是我們身為社會的一分子,做好我們的工作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不能做了以後,還常常想著我做了多少事情,我有多大的功勞,不要去居功。因為很多事情都是眾人的力量才成就的。我們去居功傲慢,滿就會招損。
在春秋時代,晉文公算是很知名的一個君王,他當初離開了自己的晉國逃難,整整逃了十九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裡面,有幾個臣子跟著他,跟他是同甘共苦,共患難。有位臣子叫介之推,他甚至於到晉文公因為餓得受不了,昏眩過去了,他看到自己的君王這麼樣的痛苦,自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晉文公吃。你看能捨自己身體來救自己的君王,這樣的忠臣令我們佩服。而他的心上有沒有想著說:你看我割肉給君王吃,所以他以後要回報我。他沒有這個想法。所以中國人的五倫大道,那都是道義的相處。道義的相處,去成就對方、幫助對方都是應該做的,絕對沒有那種還想著要有回報。
我們今天對父母,對自己的妻兒,對自己的同事、領導、朋友,我們付出的時候,念頭裡還想著要有所取,那不是道義的人生,那是利害的人生。我們想想今天孩子剛從產房出來,我們看到這麼天真無邪的臉龐,這個當爸爸的會不會想說:這個孩子二十年之後要買BMW給我開。會不會有這樣的爸爸?會不會有?大家的答案好像不是很肯定。因為缺乏道義的教導,很可能父母為了金錢都會讓自己的孩子墮落都有可能。假如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真的這個社會風氣會下墮得很快。所以面對孩子那是無私的付出,面對父母也是這種盡心盡力的奉養,這才是道義的人生。諸葛亮效忠劉備,他在鞠躬盡瘁當中有沒有想到說劉備要給我多少的俸祿?沒有!都一直在想著我可不能對不起主子、君上對我的這一分信任。因為有感念這種知遇之恩,所以一輩子任勞任怨的付出。這都是道義之交。
介之推他能夠割肉給晉文公吃。後來晉文公十九年以後,順利的回到晉國,陪著一路走來的這些臣子開始在講:你看這十九年過程當中,我的功勞最大。另外那個說:誰說的,我的還比你大。這些臣子就開始在那裡爭奪。這時候,介之推一句話都沒有說,就離開了。後來這些臣子看介之推離開了,也就覺得這些態度很不對。當初陪著君王,到底是存著什麼心,是真正對君王的這一分道義,還是為了功名利祿?後來,介之推講了一句話:「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偷竊別人的錢財,那是稱為竊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這古代的人對很多這些事理都很明白,今天晉文公能回到晉國,晉國能夠再度興盛起來,那絕對不是說我們幾個人的功勞,那一定是晉國他們的祖宗有德、有庇蔭,有這個福分,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個助緣而已,怎麼可以去貪功、去邀功?這是讀書人很不恥的行為。所以偷人家的錢財是偷盜,而且還貪天之功,怎麼可以把這個功勞往自己身上攬。那個背後是人家祖宗的福蔭,那個背後是犧牲多少人的生命,才得到這樣的結果來。所以這個我們絕對羞恥於還居功自傲,這樣的行為不可能做得出來。
我們看到諸葛孔明那是相當有智慧的一個大臣,他輔佐阿斗,這麼樣有智慧的大臣遇到了阿斗,他也只能感嘆「孤臣無力可回天」。所以漢朝的氣數已經盡了,縱使有這麼好的大臣,也沒有辦法把這個朝代再復興起來。所以我們今天在一個團體企業裡面服務,我們也不能夠邀功,那個也都是他的祖宗庇蔭下來的,所以我們不只不邀功,是感念因為有企業主、有老闆他們提供這些工作環境,讓我們能夠去付出,讓我們能夠家庭有穩定的收入,能夠安身立命,所以是感念老闆對我們這一生的恩德。當五倫當中都是記住對方的恩德,那我們就生活在道義的人生當中。所以不能邀功。
不邀功、不邀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時時要很謙卑,「滿招損,謙受益」,但是這個謙虛實在是不容易,要時時提醒。當初周公的兒子伯禽,他要到魯國去當國君,周公就對著自己的兒子講,因為周公那時候是當宰相,所以他就對著他兒子講:我是文王的兒子,是武王的弟弟,又是成王的叔叔,又是國家的宰相,所以我的尊貴已經達到頂點;但是我時時誠惶誠恐來做我這個宰相的工作。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周公洗一次頭,因為以前的人頭髮比較長,他洗一次頭,可能有些有賢德的人來了,所以他得握著自己的頭髮,然後出來接見他們,不敢怠慢這些有德行的人,希望能夠多幫國家舉一些賢才,所以叫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吃一頓飯的時間裡面,來了很多賢人,所以他要去接見,吃了兩口,有人來了,先吐出來放著,去接見。從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周公為國舉才的那種用心良苦,都是這麼謙退在做。他就告訴孩子:你看我位子這麼高了,都不敢怠慢,不敢傲慢,那你是我的兒子,也應該守住;你一驕慢,一定會招來禍患,招來滅亡。
所以孩子要走以前,周公給了兒子幾句話,這些話對我們人生其實都有很大的啟示,我們希望家族能夠長盛不衰,這些話都是重要提醒,「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這些都是恭敬謙卑的態度;「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強記,而守以淺者廣」。我們看到周公給孩子交代的這六句話,其實最核心的精神就是謙卑的態度。
德行廣大,但是對人還是非常的恭敬,這樣他的家道就能興盛起來。再來,很有錢,土地博裕,守之以儉者安。因為「成家有如針挑土」,祖宗積下來的這些財產都是一點一滴積累上來;但是假如子孫染上奢侈,「敗家好似水推沙」,就好像浪潮拍上來,整個沙子就被移掉了,那敗的就很快。祿位尊盛,很有地位,但是守之卑者貴。祿位尊盛,假如仗勢欺人,那這個也很快的就會被人民所唾棄。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因為假如沒有敬畏的心,驕兵是必敗。所以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益,不然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博聞強記,腦子很好,但是也不能驕傲自大;守之以淺者廣,能夠謙退,自己的學問就能不斷的再積累,厚積薄發。這都是聖人很重要對自己子孫的叮嚀、提醒,把自己這個君王的位子好好做好,利益一方。好,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