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07/1/13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09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在給學生上課,事實上是非常活潑。我們在《論語》裡面都有看到,都是夫子跟學生的談話,或者是跟那時候的一些從政者、那時候的人民的一些交談,不單是在教室裡面上課而已。所以是活活潑潑,一抓到機會教育就會給學生啟發。有一次剛好孔老夫子在郊外看到有人在抓鳥,他抓鳥的方法就是用一根棍子把一個籃子架起來,在這個籃子裡面放了一些米,一些穀類,然後鳥會跑進去吃這些穀類,吃著吃著,他就趕快把那根棍子給它抽掉,然後籃子就蓋下來。學生看到這一幕就發現,怎麼被抓到的鳥都是一些比較年輕的鳥,有一些年輕的鳥沒被抓到,就很好奇了,但是絕對沒有老的鳥被抓到。這是老的鳥比較有人生閱歷,不是人生閱歷,是比較有鳥生閱歷。
看到這個情景,孔夫子就抓住這個教學的機會跟學生談到,他說為什麼這些年輕的鳥有的被抓到、有的沒被抓到?因為沒被抓到的鳥牠懂得跟在那些老鳥後面,老鳥的警覺性很高,所以一發現這個人有動作的時候,老鳥就飛了,然後年輕的鳥就跟著飛走,所以不會被抓。但是往往被抓到的,就是沒有老鳥在,全部都是小鳥,然後愈吃愈起勁,統統不知道情況,一下子拉起來,全部被抓到。孔夫子看到這個情景,就對著學生講,「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這些鳥沒有被抓到是因為牠跟著老鳥走,所以牠命保住了。假如沒有一些老鳥有寶貴的經驗,統統「小者之戇」(用閩南話「戇」,戇戇的那種人),你就跟他這樣「戇」,到頭來,災禍就來了。
從這句話當中引申到我們的人生來,假如我們不跟循著古聖先賢的教誨來修身齊家的話,那真的不知道會把自己的人生跟家庭搞成什麼樣子。所以現在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最主要的原因,為什麼我們受這麼多苦?「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論語》的教誨,孔夫子的教誨,對我們的人生都是至關重要的關鍵點,但是現在夫子的教誨留在我們的心上有幾句?所以真的,有一句時時放心上好好的用,人生就會有很大的轉變。人生假如不願意接受聖賢教誨,那可能走的一條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大家都想,我看很多書,問題是書上所談的這些說法不見得有幾千年的印證,不見得是真正人生的真理。所以我們要有「全身之階」,這輩子能夠走得幸福、走得圓滿,還是得遵從智者,遵從真理去走。
上次我們提到的那段話,不知道大家背起來沒有?看大家的表情,沒有背起來。所以學習,我們今天時時想著,我的孩子能好學多好!諸位朋友,我們希望孩子好學,最重要的是從哪裡下手?從自己下手。我們在各地開講《弟子規》,講中國文化,非常多家長很認真的來參與,然後講課的老師們都會聽到這些家長有一些建議。其中有個建議就是提到:老師,你可不可以多講一些方法,我可以好好的去治我兒子?我可以一個方法,他馬上明天就變乖?其實我們想想,當我們想著說「有一個方法用下去,明天我兒子就變乖」,這樣的念頭對不對?有沒有這麼好的事情?那個只有作夢才夢得到。這都顯示出我們人不負責任。明明是三、五年造成的結果,我們要他一天就好,不好還要找老師算帳。這都是顯露出人不負責任,不是用真理在面對人生。
在南投有位法師非常仁慈,他專門收哪些學生?他跟監獄合作,他說:你監獄判的那些重刑的少年犯,本來在監獄要五年,可不可以讓他來我的佛寺,我好好教育他?不然你關在監獄裡面,他到底能不能變好?假如在監獄裡不好好教育他,他本來是小偷,進去關了五年,出來會變什麼?他可能進去之後研究討論,本來經驗還有限。一定要有好的教育,不然我們能關住他的身體,我們能關住他的思想嗎?所以面對這些受刑人來講,亦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關進去,不給他好的教育,不啟發他的善良,他還是一直在退步。而當他不斷退步以後,等他刑期完了,出來社會,又是一顆定時炸彈。
所以諸位朋友們,教育犯人重不重要?重要。我們在做了沒有?「我又沒有在監獄,我怎麼做?」我們的親朋好友有沒有在監獄工作的?有的話,能不能把《弟子規》介紹給他們?可以。所以這次我們劉議員帶著我們一些同仁到女子監獄,去跟監獄裡面的長官溝通,長官也很高興。其實好事大家都願意做,一被提醒,使命感就能夠提得起來。而他是一個監獄的長官,是一個單位的長官,當他有正確認知的時候,他所管理的人群都有福分。所以當我們身邊都有這些單位的領導者,一定要把聖教(聖賢教誨)介紹給他們。因為每一位長官、領導位置的背後,他含有的是對人群的責任,絕對不是「我是總經理,我是董事長」,在那裡耀武揚威,那是不負責任。
不只當一個領導是責任,當爸爸被叫「爸爸」高不高興?你們怎麼都沒反應?當初孩子叫我們第一聲「爸爸」跟「媽媽」的時候,高不高興?高興。那個高興現在還在嗎?高興接著是責任,但是責任盡了以後,那真的,你把孩子教好了,孩子的德行「德日進,過日少」,你那個高興可以持續一輩子。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才能讓你的高興長長久久,所以閩南話說「翹腳撚鬍鬚」。孩子教好,晚年的時候悠哉悠哉,每天想到孩子、想到孫子有這麼好的表現,覺得這一生非常的安慰。所以每份工作的背後都有我們對人群的責任。
《詩經》裡面有句話:「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就好像人的福祉,因為有他在會啟發人的德行智慧,所以亂能夠化解掉。諸位老師,這個君子是誰?大家不要讀《論語》讀到「君子」,那都是別人,跟我沒關係。我們跟著古聖先賢學,就是立志要當君子、要當聖賢。所以我們念《弟子規》念到哪一句最有精神?「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不是因為要念完了很高興,而是這一句自我的砥礪、期許,所以經書裡面的君子都是我們的目標。
今天家裡就是因為有我這個母親,所以能把孩子教好,能把先生事業過程當中遇到的一些瓶頸,甚至是一些誘惑,都能夠化解掉,所以叫「相夫教子」。有位太太也是都有在修學聖教,她的先生是個單位的領導,她常常就會跟她先生講:我可不願意到女兒嫁人的時候,她爸爸的位置上缺一個人。我可不要我們家以後晚節不保,你工作的時候可要謹慎,不可以貪污。太太就時時給先生提醒一下,叮嚀一下,他在面對很多誘惑時,警覺性就高。現在貪污腐敗的官員很多,除了自己的貪欲之外,缺乏賢母的教育,缺乏賢妻的提攜和幫忙。所以聽說一個貪官的背後,很可能有一個貪的媽媽,或者是貪財的太太。假如他的太太有德行,真的,先生的危難會化解掉。
有一個單位,在這位領導還沒有來以前,離婚率特別高。後來這位領導來了,他跟他太太相處得很好,然後他時時會把這些做人的道理告訴他的這些部屬。結果,他來了以後,他們單位本來離婚率很高,從此以後,沒有任何一對同仁再離婚。諸位朋友,這位領導對於他整個公司同仁重不重要?很重要。假如這位領導沒有這樣的榜樣,沒有時時給予他這些同仁好的教誨,那現在外面的誘惑那麼多,甚至於這位領導自己做得不好,還常常抓著自己的部屬出去花天酒地,那他的同仁的家庭危難都出來了。所以一位領導者做好、做不好差很多。做得好,他是整個團隊的福祉、福氣;做得不好,是整個團隊的災難。當然,我們要期許自己是家庭、是團體的福分。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同事,他在跟他的朋友講說:我這輩子太幸運了,就是能跟某某人當同事,在我人生很可能走錯路的時候,他都會提醒我一下,都會拉我一把。這真的就是走到哪裡都能利益一方,我們要定位自己當這樣的君子。
剛剛提到,監獄的教育很重要,而且一定要啟發他們的善良。善良的心不起來,為非作歹是難免。所以去年年底,十二月三十一號,在海南海口辦了一場晚會,參與的受刑人有三千多人,他們一起讀誦《弟子規》。在這個晚會當中,假如不了解他們是受刑人,真的會以為是學校聚會,那種學習的氛圍很好。在整個會場裡面,寫了兩行字:明榮知恥,高唱《正氣歌》;棄惡揚善,力行《弟子規》。這樣的教誨是在三千多位受刑人當中,他們把它說出來,他們以此為人生努力的方向。我都感覺到那三千多位受刑人在讀《弟子規》的時候,那個聲音可以直上天庭。為什麼這些受刑人能夠遇到我們聖賢的教誨?最主要的就是他們司法廳副廳長,張副廳長,他的志向就是要把監獄變成學校。其實每位受刑人,他來到面前的時候,那都是一場人生的不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
諸位朋友,我們到嬰兒房裡去看,哪個人像會犯罪的?看得到嗎?看不到。甚至於科學家還做實驗,他們要實驗「人之初,性本善」。他們就故意把東西掉下去,然後幾個月大的孩子看到有人東西掉下去,他就馬上爬過去把這個東西拿起來,然後又爬到那個人面前拿給他,小孩很自然的就會去幫人,這是天性。你看那個小孩子年齡很小,兩個人走在一起,走著走著,突然有一個小朋友跌倒了,碰!摔得很重,另外一個沒有跌倒的孩子跟著哭起來。有沒有這個情況?他為什麼哭?他覺得別人跟他是一體,他很敏銳,所以別人跌下去,他可以感覺到他痛,跟著就哭了。現在大人更嚴重,不只不會同體的哭,人家跌倒,我們還笑。有沒有?你看,小孩子很純真,這個時候大人就跟他說:孩子,是他跌倒,他痛,你不痛,別哭了。他本來很有感受能力,一次、二次、三次之後,「別人家的事,不干我的事」,他那種感同身受的能力就這樣一點一滴被我們給磨掉了。所以都能感同身受的。
科學家又做了一個動作,就是欺負一個人,罵他、打那個人,結果就看到這些幾個月大的孩子統統對著那個罵人打人的人,都看著他,那個眼神就是「你怎麼這麼過分!」統統有濟弱扶傾的精神。這是科學家在實驗「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怎麼會想像得到這些在襁褓當中這麼可愛天真的孩子,後來會走上犯罪的道路?這都是因為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沒有能夠真正把他的善良啟發起來,所以他們來到我們的面前那都是一種不幸,我們應該可憐他們才對,「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這位領導有這樣的期許,這些人已經人生走錯了,希望能夠讓他們迷途知返,給予他們好的教誨。「人有善願,天必從之」,現在我們中心派好幾位老師就住在監獄裡面,跟受刑人一樣住在監獄,然後每天長期的跟監獄的犯人講學、講課。假如我們感同身受的心很強烈,事實上,受刑人關的是有形的監獄。當事人沒有改過自新的時候,事實上,他的家人關的是無形的牢獄。關多久?不只是關他在監獄裡那段期間,縱使他出獄了,假如不懂得做人,他的家人時時都要提心弔膽。所以真正,我們這個社會現在不需要錦上添花的東西,現在需要雪中送炭,給那個最需要的人。
剛剛我跟大家提到,這位法師就跟監獄達成合作關係。「那個殺人的少年犯,來我的佛寺,我好好來教他。假如他不受教,跑了,你們再把他抓回監獄去。但是假如他肯學,可能他的心性就轉過來了。」諸位老師,假如讓你來帶十五歲的殺人犯,你敢不敢?所以這位法師不容易!他肯去承擔社會當中最需要的工作,也教得相當好,教得很用心。結果有一個年輕的孩子到了佛寺,去了一個禮拜,他的媽媽來看他,來看的時候突然發現她的孩子在抽煙,他母親發現以後就跑到這位法師面前,對他說:我的孩子怎麼還在抽煙?就很生氣對法師講:你們怎麼可以還給他抽煙!這個母親為什麼這麼兇?這個母親想,我都交到你手上了,你馬上給他變成聖人。才一個禮拜就要讓他全部都改,有沒有可能?人急於求成,欲速不達。我們都沒有去體會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面對小孩的教育都應該有這樣的心境。教育不是一天、二天可以達成,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除了要有愛心之外,還要很有耐心,急躁的心絕對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當她氣沖沖的質詢法師,法師跟她說:妳看妳這個孩子跟了妳十多年,十五年都有了,才跟我七天,妳就要讓他所有的習慣都改,他在這一個禮拜不打人、不罵人,已經算不錯了。
剛剛我們提到,在跟家長溝通的過程裡面,家長時時都想著趕快有個方法,馬上給孩子變好。事實上,我們都不願回到根本上來。回到了根本,「本立而道生」。回到根本以後,很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道生,「道」是家道。家道怎麼樣興盛?家道怎麼樣承傳?最重要的,「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一定是從自己先做好開始。要回到這個本,絕對不是回到孩子要先變好,去要求孩子,而不是要求自己。所以我們在修學聖教的過程有個態度很重要,叫「老實」。聖賢人這麼教我們,我們還是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那就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
諸位朋友,我們提到教育,這個「教」字,在《說文解字》上告訴我們,叫「上所施,下所效」。這個「教」字,已經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兩個〤〤,第一個〤是父母、老師,以至於一個單位的主管、企業家,他先做了榜樣,接下來孩子、學生、員工,自自然然效法,這叫「教」。你看,孩子跟在後面,很自然的就會畫了。這裡是一隻手拿著一枝樹枝,這枝樹枝表示要有耐心,時時去提醒孩子,提醒學生。絕對不是說教一次,他就會了,他就做了。教育假如那麼輕鬆,為什麼說父母偉大?為什麼說老師偉大?就是不厭其煩,不疲不厭的愛心,才讓我們深深的感恩,深深的放在心上。
「上行下效」是家道最重要的精神。剛剛我們提到的是,跟家長溝通的時候,他們都說到要用一個很快的方法可以把孩子教好,結果我們老師上去的時候就對著他們講,對著鄉親父老說:你們都希望我多講一些好的方法來教孩子,但是我最想講的還是「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們沒有回到先從自己做起,真的,孩子的問題就像做數學題目一樣「無解」,解不開。我們自己公司裡面的問題,假如不從我們當領導的人開始做好榜樣,那還是無解。所以往後我們講到的經典裡面的教誨、聖賢的教誨,那個都不是給別人做的,都是我們自己開始先做。
剛剛提到我們都希望孩子好學,怎麼好學?把每次的學習當作最後一次,馬上學,馬上把它領受,這叫好學。所以我們學習不能夠精進勇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還有下一次」。現在科學發達,反正這次聽課不認真聽,以後還有VCD會出來。科技到底是讓我們得大利益,還是讓我們懈怠?可要冷靜看。以前這些聖哲人講課講到一半就有人開悟,現在是講到一半就有人打瞌睡,為什麼?這次機會聽完,我以後不一定有機會,全神貫注,句句話記在心上。現在科技太發達,明日復明日,還有明天。你看《明日歌》告訴我們,「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我這一生假如等著明天再說,明天再做,明天再學,「萬事成蹉跎」,任何事情都會把時光浪費掉,都沒有珍惜到。所以今天我們的學習要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它有一個源頭,就是使命感,就是責任心。假如我們學的時候,就是要承傳我千年不敗的家道,那會很認真。我學就是要為往聖繼絕學,我當一個炎黃子孫應該承擔的責任,那學每一句就會記在心上,並且要去把它做出來。因為教育孩子沒有偶然的,我們把每一句演出來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薰習,就學習到。
我們很冷靜的來看,整個修學中國文化,聖賢的教誨,「為學者,必有初」。讀書一定要有次第,依照正確的順序來學,不可以顛倒,它有一定的學習的規矩。所以我們今天讀《三字經》特別重要,《三字經》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概要。整個中國文化的精神,第一,「人之初,性本善」。當然,相信別人本善,更重要的,相信誰也是本善?要相信自己有本善,自己有無量的智慧跟德能。不然,說實在的,往往都是被自己的消極、自己的頹廢喪志給打敗。能對自己有堅定的信心,那會愈挫愈勇。
我們讀到「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讀到「茍不教,性乃遷」,真正想到了每個人在襁褓當中都是那麼天真善良,但最後會變成難以教化,最主要他小時候失教。這樣的心境體會到了,「茍不教,性乃遷」,這個時候我們對人的寬恕包容就出來。這個時候我們跟人就不對立了,也不會看任何人不順眼。因為當我們看人不順眼,那已經不能夠利益他人,已經在造成人與人的矛盾衝突,怎麼去利益他人?所以這句「茍不教,性乃遷」是告訴我們對一切人都要懂得用恕道。這個「恕」字,如其心,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感同身受。沒有人喜歡自暴自棄,自甘墮落,但是因為失教,形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性,已經變成欲望的奴隸,所以他無法自拔,我們能體會到這個就不跟他衝突,就能用一個真誠的心去感化他。但是假如我們已經「那個人真不好」,這種意念起來了,跟人對立了,當我們看到他的時候,我們看他不順眼,他也看我們不順眼。
人生很微妙,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對著鏡子笑,鏡子也對著我們笑;我們對著鏡子哭,鏡子也對著我們哭。有位朋友,他看某位同學不順眼,他就把對這位同學不滿的地方寫下來,罵了他一頓,寫寫寫。結果那天剛好他走著走著,走到這位同學的旁邊,突然發現他的同學也寫了一段話,剛好也是罵他的。你看很巧!更巧的是,罵他的內容跟他罵他的內容幾乎一樣。所以我們看人不順眼,就像鏡子一樣,他也看我們不順眼。
說到這裡我們就想到,在宋朝的時候有位讀書人叫蘇東坡先生,蘇東坡先生跟當時的一位高僧佛印禪師關係挺好的,剛好他們一起修學佛法。有一天,蘇東坡先生覺得自己靜坐的狀態不錯,他自己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你看,他坐在蒲團上面覺得境界很好,覺得八風吹他不動。諸位朋友,什麼是八風?我們也來看看我們八風動不動。八風是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你看這八陣風厲不厲害,人家一批評我們,好不好受?人家一稱讚我們,飄飄欲仙。
有位讀書人,他剛好跟他一位朋友辭行,因為他要去當官,他就跟他的朋友講:我已經準備好了一百頂高帽,要幫人家戴,就是要諂媚人家。結果他的朋友就非常嚴肅的告訴他:你怎麼可以去諂媚他人!這不是我們讀書人應該有的氣節。結果他馬上就說:是是是,現在像你這樣的讀書人真是太少見了。他的朋友一聽,馬上就:沒錯沒錯,像我這麼正直的人愈來愈少。結果他一走出來,他就對著他的僕人說:我一百頂高帽已經一頂出去了。所以稱讚能不起傲慢,不容易!你看那個孩子,聽了稱讚聽習慣,你一批評他,他跟你翻臉。現在的孩子聽稱讚聽習慣,批評的話,三、五歲就聽不進去。假如孩子變成這種態度,那人生的危機就很大,因為只要他聽不進去人的批評,他這一生想要有貴人相助就很難。
如何有貴人相助?就在《弟子規》每句教誨當中。他懂得「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他那個態度做出來,長輩會說:這個年輕人懂事。他今天能「聞譽恐,聞過欣」,人家稱讚他,他不只不會驕傲,還會覺得我擔當不起,我不敢承擔這樣的榮譽,這個榮譽都是大家的努力才能得到的,這叫做「聞譽恐」。真的,一個人假如接受榮耀的時候,還自己覺得「那是我的功勞」,那往後一定會受到大眾的毀謗,覺得這個人怎麼都不感謝他人,還自己一個人邀功!這樣的個性到最後一定眾叛親離,沒人肯跟著他幹。你看,「聞譽恐」重要。「聞過欣」,聽到別人勸諫他的時候,他不只不會難受,他會很感謝對方,這樣他的貴人來了,所以「直諒士,漸相親」,真正正直,真正為他著想的朋友,真正肯直言不諱的人,都聚到他的身旁來。所以我們教育孩子要看得深遠,他現在正確的為人處事的態度,那是伴著他一輩子,這樣的心態要早一點扎在孩子的心田當中。
再來,利、衰,利就是運勢比較好的時候,衰就是運勢比較不好的時候。還有一些苦的境界、樂的境界,我們的心還能不能清淨,不受到這種影響,這樣才是八風吹不動。諸位朋友,我們想一想,蘇東坡先生說八風吹不動,然後要把這首詩送去給人家看的時候,八風動了沒有?已經動了。其實一個人最難的是什麼?看清楚自己。人生要不自欺,不容易。我們自己都已經八風動了,自己都看不到;我們自己已經墮落了,我們自己沒有察覺,這個才是危機。蘇東坡先生的德行很好,這些都是給我們做表演,我們不要聽了這些故事說:你看蘇東坡真差勁。不可以有這樣的念頭,因為那個真的是做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要體會得到聖賢人這一分提醒我們後代的存心。
蘇東坡先生的氣節,我們比不上的。你看古代讀書人的氣節,怎麼看?看他被貶得愈遠的那個氣節愈夠。蘇東坡小時候的故事,跟大家講過沒有?還沒講。蘇東坡先生被貶到海南,貶得有夠遠。因為蘇東坡先生被貶到海南,所以我們在海南才能推廣中國文化,真的不是假的。他從宋朝以後,因為把這些好的文化、教誨帶到海南去,開始扎根,不然我們現在去講《弟子規》,底下是鴨子聽雷聽不懂。你看,這都是有承先啟後。一個地方都有過去的聖哲人的教化,我們承傳下來,再啟發當地後代的子民,都是一脈相承。我們讀書人不管到了哪個地方,都應該有這個責任、使命去做這件事情。
蘇東坡先生十歲時,有一天看到他母親在看書,他母親看的是東漢《後漢書.范滂傳》。《范滂傳》裡面就提到,范滂非常正直,結果朝廷誣陷了他,要抓他。當地的監察官收到命令之後,不肯去抓他,因為覺得他是個正直、盡忠的好大臣,所以不願意抓他。他知道以後,不願意為難這位官員,他自己到縣太爺投案。結果去縣太爺投案的時候,那位縣太爺對著范滂講(范滂是范仲淹的祖宗),他就對著范滂說:范大人,我的縣太爺不幹,我跟著你逃命。你看,官不要了,命也可以不要,就為了這種道義,這是以前讀書人的心境。我常常想,這輩子假如遇到一位像郭揖這樣的縣太爺,真是死而無憾。
諸位朋友,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怎麼都沒反應?我們還要再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別人這樣的朋友?不要聽完,「怎麼都沒有?」要先期許自己做到。我們有了這樣的心境,「德不孤,必有鄰」,有道義的朋友自自然然到我們的身邊來。所以范滂就跟他講:縣太爺,我不能夠連累你。他的母親知道他去投案,自己跑到衙門來,對著范滂講:兒子,你的氣節跟聖賢人已經齊名,你這一生無憾了。人生要長壽,又要有氣節,又要有好的名聲,不可能都如我們所願,你安安心心去吧!你看,母親這樣的凜然大義,才能教出這麼好的孩子,所以這些忠臣都不是偶然的。
中國人講「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閨閫」是女人住的地方,就是有好的母教才出聖賢人,「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所以當母親太重要了。諸位朋友,生女兒的舉手,「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把女兒教好是天下太平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蘇東坡的母親看了《范滂傳》,很感慨,嘆了一口氣,結果蘇東坡走過去看到,拿起來,對他的母親說:母親,假如我要當范滂,妳能不能當范母?諸位朋友,你的孩子說:媽,妳能當范母嗎?他母親說:你假如能當范滂,我絕對能當范母。好,我們待會兒再繼續來講這個故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