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7/1/14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11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天氣比較冷,諸位朋友、諸位家長都頂著寒風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相信這樣的一個榜樣,會深深留在我們孩子的心中。教育孩子,我們老祖宗講「身教者從,言教者訟」,真正為人父母自己做到了,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學到了。而這個教育最重要的,在《孟子》的教誨當中說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正的學問就是在啟發孩子善良的本心,然後讓他錯誤的心態能夠導正過來。這個「放心」就是他忘失了孝心,忘失了恭敬心、忘失了愛心,要把他引導回來。所以教育就是長善,長他的善,救他的過失。

  這句話就把教育最重要的主軸抓出來了,長善救失。而最關鍵的點,就是在這顆心地上。所以時時孩子的心地都在一切的人事物接觸當中,都在受影響。是好的影響還是不好的影響?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這個進跟退,那絕對不是這一年,或者這三年是進還是退?不只是這麼長的時間在進退,他每個念頭都在進退當中。他這個念頭是為人著想,他在提升;他這個念頭是自私自利,他已經開始在墮落下來。《易經》當中有提到一段話,他說整個社會假如發生了孩子殺父親,臣子殺國君,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其所由來者漸矣」,都是漸漸形成這麼不好的情況。

  那孩子的心地不斷的在下墮當中,但是為人老師、父母的人並沒有洞察到這一點,那就是沒有早一點分辨的關係。假如我們在教育當中,並沒有看到孩子的心地,反而只是看到了孩子的學歷,那我們很可能教出來的孩子,是高學歷,但是卻不懂得孝順父母,不懂得做人。當下一代是這樣的情況,那我們的中晚年會覺得很無奈,因為耗盡一切的心血在栽培孩子身上,卻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有對夫妻,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比較不會讀書,後來去當修理機車、汽車的工作;另外一個孩子比較會讀書,父親本來是教書的,還把教職工作辭掉,然後自己從商去了,也很辛苦,把賺來的錢都栽培這個會念書的孩子留學。結果留完學回來,娶了老婆,所謂「娶了老婆忘了娘」,他學歷很高,但是父母所作一切都是為他,到頭來,他覺得那是應該的。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學歷,我們卻沒有看到孩子的心地,他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所以這都很重要。今天孩子的心假如沒有不斷的有愛心,沒有不斷的有恭敬心,那這樣的孩子,真正到社會上去,那他的苦頭還有得吃,所以長心地非常的重要。

  有個博士生,他是數學博士,他是二十歲左右就拿到博士學位。諸位朋友,假如是你兒子,高不高興?人生不可以高興得太早。二十歲左右拿到數學博士,破格進入台大教書,教了十多年,還是升不上去,沒有辦法升等。剛好他跟我一個朋友認識,他就去找這個朋友,奇怪了,我努力了十多年,都沒有辦法升等。他們交流起來,原來發現,他在寫論文的時候,都是寫著某某教授他的論文缺點在哪裡,某某教授的論文偏差在哪裡,他看別人的不好特別的犀利,都看得很準,一針見血。因為他都是講別人的不好,把這些教授統統都得罪光了,見不得人好。所以每個教授看到他的名字要升等,馬上怎麼樣?馬上就把他放一旁去了,所以他十多年徒勞無功。你看因為對人不懂得欣賞,只會批判,沒有恭敬心,形成很多的障礙。他十多年來鬱鬱寡歡,得不到助力,得不到人和。

  後來我的朋友就建議他:這樣好了,你寫論文改一下,改成不要寫一切人的不好,就寫一切教授他的論文好在哪裡,你把他寫出來。結果這個年輕人聽了之後,皺著眉頭,很無奈的說:我試試看,然後就回去了。過了一段時間,他真的寫好了,又拿給我的朋友看:那你幫我看看這篇論文怎麼樣?結果我的朋友一邊看,一邊雞皮疙瘩掉一地,因為他在稱讚人的時候,稱讚得很不自然,人家看了都很不舒服。其實,習慣成自然,習慣批評,突然變得跟人家講好話,人家真的會很難受。

  我們辦的課程,一連都是五天,有個朋友他從烏魯木齊來上課,也是跑很遠的路;上了五天之後,他回到烏魯木齊,很多朋友給他打電話。那天他的朋友給他打好多通電話,不同朋友打的,結果這些朋友不約而同都問他一句話說:你還好吧?因為他上了課回去之後,變得很有禮貌。朋友跟他在談話,他很客氣,他的朋友都覺得怪怪的,所以談了一段話之後都說:你還好吧?你最近怎麼了?我們本來不禮貌,一下子變禮貌,人家很難接受。這時候要怪誰?要怪自己,怪自己以前讓人家太痛苦,讓人家沒好日子。

  比方我們學到夫妻要相敬如賓,要經營家庭氣氛,本來這先生回來的時候都沒有什麼表示,也好像視若無睹,結果現在學了之後,剛好先生回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跑到門口:你回來了!你先生一聽,神魂未定,今天是怎麼搞的?然後又去幫他拿皮包,他真的是快嚇壞了。他接著問你說:你今天吃錯藥了嗎?這時候我們要不要生氣?先生這句話的背後代表誰是兇手?誰讓他覺得這麼忐忑不安?是!所以當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一有改變,親朋好友都抱以懷疑的眼光,我們不能跟人生氣,我們要反求諸己,是我們以前做得不夠好,讓人家都受驚嚇了。

  剛剛講到的,一個恭敬心不夠,造成他往後在事業當中,跟人家起的這些不好的對立存在,所以一有對立起來,你很多的努力可能都化為烏有,徒勞無功。縱有再高的學歷,對於他事業的發展,那不見得能有最有力的一個發展。真正一個人在事業當中能否有成就,那還是看他這顆心境能否跟人和睦的相處?所以孟夫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愛心,人起了愛心之後,他的使命感、他的責任心就會很強,這個時候他在學習上都會自我要求。我們現在看到孩子容不容易自動自發、自我要求?起了孩子的孝心,他的仁愛心自然也會提起來。而這顆孝心的提起,那也是父母做榜樣的。有個小學生,他剛好家裡是非常和睦,父母也很孝順爺爺奶奶,他的父母帶著他出去,走著走著就看到一個老太太,而這個老太太剛好在這寒風當中行乞,在跟人家要東西。這個孩子看了以後,也很難受,他的父母也看到這個情景,就拿了些錢,請孩子拿去給老奶奶。結果當他拿給她,小孩拿完回來,又坐上車上,突然這個孩子就哭起來,父母也覺得很驚訝。這個孩子情緒比較平和下來,他就對著父母講:老奶奶的孩子跟孫子,怎麼沒有好好的奉養這個老奶奶?他從家裡的溫暖推而感同身受,他也希望所有的老者都能夠得到孩子、孫子的孝敬。

  這個孩子後來去上《弟子規》的課,他就對著老師說道,他說他以後要辦養老院,他以後要辦學校。養老院可以照顧老人,學校可以教孩子懂得這些做人處世的道理,免得很多的這些老人沒人照顧,還在寒風當中受苦。這個孩子的愛心啟發了,他的整個生命的動力就不一樣。所以啟發心地,那是教育的一個核心點。我們家長假如懂得時時去觀察孩子,他現在的心境是不斷的提升,不斷的把善良引發,還是不斷的在增長他的自私,增長欲望,這樣我們教育一個孩子才看得準。

  昨天我們講到,「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真正孩子立身行道,把孝道、把愛心做出來,他的歡喜會持續不斷,甚至持續到他一輩子。但是「得乎欲而喜」,他是因為欲望滿足了,才覺得高興,那因為「欲是深淵」,欲望是滿足不了。假如他的喜悅完全建築在滿足欲望上,那他人生的悲劇就漸漸形成。昨天提到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從小她要什麼,父母都滿足她,不給她,她就在那裡胡鬧,慢慢的這個欲望止不住。有天跟母親出去,她就又在那裡要很多東西,母親錢帶不夠,結果她就動手打母親。你看欲望,「欲令智迷」,一個人欲望太強的時候,六親不認。

  大陸有個國中生,才十三歲、十四歲左右而已,迷上網路,那是欲望。他好像去打的時候很高興,但是那種喜,那個悲哀已經漸漸形成。後來他已經迷上了,沒有錢打,又聽到爸爸談話當中,說拿了幾千塊錢給爺爺奶奶,所以他就起了不好的念頭。趁著爺爺奶奶不在房間的時候,他就到爺爺奶奶房間裡面去找,去偷錢。後來他奶奶進來了,他找不到錢,脾氣就上來,就傷害了他的奶奶,錢也沒有找到。後來他的爺爺來了,他也六親不認,也把爺爺給打成重傷。所以欲望起來的時候,人完全失去理智,情緒失控。後來他被警察抓起來,奶奶已經受傷離開人世,這時候警察問他:你現在是要奶奶,還是要去打電動玩具?他當下就說:我一定要奶奶。但是悲劇已經產生了。而他最後找到了兩塊錢,他的奶奶每天固定拿給他買早餐的那兩塊錢,而那兩塊錢可能還留著他奶奶的體溫。這些事情的發生,那都是漸漸形成,都是因為我們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是長了他的欲望。

  回到古代,有個孩子叫范喬,他兩歲的時候,他的爺爺要臨終以前,他的爺爺很無奈的說:我無法看到這個孩子長大成人,這是我的遺憾。爺爺就把自己用過的這個硯台親手交代給他的奶奶,他說妳帶這個孩子長大的時候,要親手把這個東西交給他,也告訴他,我最大的遺憾就沒有辦法看他長大成人,為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後來范喬五歲的時候,五歲就比較懂事一點,他的奶奶就把這個硯台拿給他,也把這段話告訴他。范喬聽完之後,捧著這個硯台在那裡流眼淚,他那個眼淚是感受到爺爺對他的期許,他那個眼淚是對爺爺的一種孝心。這個孩子往後一定會很有成就。

  後來他很有德行,也很有學問。朝廷請他出來當官好多次,他都不願意出來。為什麼?因為他的父親生病了,精神狀況不大好。他跟他的弟弟就這樣為了照顧父親,放下了功名利祿,整整照顧他父親三十六年。諸位朋友,請問范喬不出來當官,就沒有辦法對社會有貢獻嗎?真正對社會有貢獻,不見得要當官。在這個時代當中,我們真正做一個孝子,人家一聽聞這個孝子的風範,他的善良都被喚醒,反而對社會的幫助更大都說不定。

  孔夫子那時候,人家就問他:夫子,你怎麼不出來從政?不出來當官?夫子講到,出來當官最重要的是要教化人民。今天我假如把孝道,把友愛兄弟、尊敬長輩,我們真正自己做好,在家庭裡做好了,我們的家庭就變成社會的榜樣,這樣也是真實在從政。所以我們重實質,不要重形式。前幾次我們提到幾個孝子的故事。其中在山東,確實山東出了不少聖人。我們知道孔子、孟子、顏子這些都是聖人,而在山東曲阜一帶,光是孔夫子、孟夫子,還有曾子、顏子的後代,那就有好幾十萬人。在當地還保有很好的中國文化的氛圍。

  山東出了一個孝子叫田世國,他的母親得了尿毒症,得尿毒症以後,她要隔一段時間就去用透析法,那會很難受。而用透析法治療的人,他不可以喝水,我們感受一下,不喝水很難受。所以他的母親生病以後,他們全家人都很有默契,絕對不在母親的面前喝水,因為這樣會讓母親更難受,那真的是體貼入微。不只是不在母親面前喝水,也不在母親的面前吃水果,減輕母親心裡的難受。所以他就開始找方法,如何能夠真正解決母親的痛苦?你看母親她在生病當中,他印象很深,縱使母親已經病成這樣,他從外地回到自己的家,母親一定要跑到市場去買他最喜歡吃的菜,回來煮給他吃。他看在眼裡,覺得母親時時為他著想,而在母親這麼痛苦的時候,他當兒子的卻不能做些什麼。

  後來他跟很多醫生交流之後,了解到可以換腎,換腎就能解決這個疾病(尿毒症)的狀況。結果後來因為這個換腎都必須要那種血液、體質能夠吻合才行,對到最後,還是家人把腎臟捐給母親是最穩當的。所以這個時候,他還有他的弟弟、他的妹妹一起集會,商討要把腎捐給自己的母親。結果兄妹都在那裡爭著要捐,後來下來的是他跟他弟弟的最吻合,但是他弟弟的身體比較不好,所以他就挺身而出,自己是擺在第一順位來捐。結果在捐腎的協議書當中,排了四個人,除了他們兄妹三個人之外,他自己的太太排在第四位。他的太太不只沒有阻止他把腎捐給他的母親,還全心全意,甚至自己都排在這個捐腎的行列裡面。所以田世國先生講到他的太太的時候,我們都感覺得到他的眼眶都泛著淚水。他說在這整個過程當中,最支持我的就是我的太太,還有我的岳父岳母。

  你看,他的太太這麼樣的賢淑,這麼樣的體諒他,這麼好的女子怎麼來的?也是教出來的。閩南話有一句話叫做,「做田要撿好田底,娶某要看好娘酹」,這都有人生很高的哲理。現在人娶老婆、娶媳婦看什麼?諸位朋友,我們現在有沒有看到要找一個媳婦,然後先去探聽她的爸爸媽媽好不好?應該還有吧?好像不多了,現在都是先探聽什麼?探聽對方有沒有錢,是吧?這樣的角度都已經有點偏頗了。《朱子治家格言》說「嫁女擇佳婿」,找女婿,「毋索重聘」,看他有沒有好的品德,不是要看看他的聘金有多少;「娶媳求淑女」,娶媳婦要看她有沒有善良的性格,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不是要看到她嫁妝多少?這都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假如婚姻是用錢來交的話,利盡而交疏。「以利交者」,這利益發生衝突,親家都可以上法院去,「利盡而交疏」。假如找對象是看漂不漂亮,「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那都靠不住。一定要「以道交者」,用道義來相交,「天荒而地老」。

  這個親家對自己的女婿以及對自己的親家母是這麼樣的支持,你看這兩家親家的緣會結得多深!後來知道了要捐腎,就一連趕快處理要怎麼樣把自己的腎臟捐給母親。當然這整個過程不敢給母親知道,因為他們很了解自己的母親,假如母親知道是自己的孩子要把一個腎捐給她,她可能會死都不願意。所以都沒有讓母親知道是自己的孩子捐的。田世國忙了好一段時間,終於就在今天要捐了,結果他說他這一段時間的心都是很焦急;而當他自己真正躺上了病床,醫生推著他要進手術房,他說他有這一段時間從沒有的那種寧靜,他覺得很踏實。這個身體是父母給我的,而我現在能用我的身體來換母親的健康,他覺得很安心、很安慰。所以人家躺上病床是忐忑不安,他是得到莫名的那種欣慰。那是一個孝子的心境。

  田世國先生,後來他的母親恢復得也很好,所以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整個家裡的人也都到了,他的太太也到了。當記者在訪問她的時候,說妳怎麼這麼支持妳先生把腎臟捐給他的母親?結果他太太講:我的婆婆一輩子都為了這個家,我們這麼做,也是一個為人子女應該做的事情。而這段節目在採訪的時候,那有很多的觀眾,以至於很多的年輕人都在看。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這一代的年輕人是不容易被感動,可是在這個節目的當場,很多年輕人看的時候,我們都看到他那種本來是比較有一點傲慢的氣質,都變得軟化下來,甚至有的年輕人眼淚都掉下來。其實那個就真的達到教化下一代效果出來。所以一個人把孝道演出來,那真的對社會有莫大的貢獻。

  明朝,有個讀書人叫鄭濂,鄭濂他們家幾個人口?一千人左右,而且還處得很和樂。諸位朋友,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我們現在一家多少人?三個人、四個人,人家一千人和樂,我們可能一家人,三個人、四個人每天都還有衝突,比起明朝的鄭濂,那差得很遠。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能否提升,有一個態度很重要,要知恥,「知恥近乎勇」,聖賢人能做到,別人能做到,我們一樣也能做到。那時候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看了他一千人,可能他自己也覺得,我們家也沒他那麼多人,我都擺不平。所以也去請教請教這個大臣,他怎麼治家的?「家和萬事興」。問鄭濂的時候,鄭濂就告訴皇帝說,家裡和樂,其中有一點叫「不聽婦言」,就是不可以聽婦人之見。這個婦人之見,按照意義來講,就是說不可以聽自私自利人的話。因為家庭要能夠和睦平等相處,不能有私心,只要私心起來了,人心就不平,不平慢慢發展就有埋怨;埋怨的時候,我們繼續自私,那就可能會產生仇恨。我們往往看到別人的怨、別人的恨,卻不知道源頭就在這自私的心上。

  我們能不自私,那就不可能結冤仇。甚至於是我們對待,就像鄭濂他的一個做法,那就不可能讓人埋怨。哪一個做法?就是皇帝給了他兩顆大水梨,就拿給他,請他拿回去。皇帝也是給他考試,只有兩顆水梨,我看你怎麼分?還派了錦衣衛跟在後面了解狀況。回到家裡面,鄭濂不急不徐,找了兩個大水缸,然後交代下去,把這水梨敲碎,讓這個汁、整個梨子的果肉都滲在水缸裡面去。做好以後,他就對著一千個親人說:來,每個人舀一碗喝。那代表公平對待一切的人。

  我們來想想,假如鄭濂拿著這兩顆大水梨,馬上跑進自己的房間,只把長孫叫來,把長子叫來,他能不能經營一千個家庭這麼和樂?那不可能的。但是他這個動作做下去,離他很遠的親戚會怎麼想?你看某某叔公這麼樣的替我們著想,有好的東西都想到我們。你看他的心非常的溫暖,那個凝聚力就出來。自己的親生兒子看到這一幕,他會感受到父親那種時時能關懷到這麼多的人,佩服他的父親,進一步承傳他父親的品德、精神。所以為公以後,跟自己很親的親人得利益了,跟自己比較疏遠的人也都得利益,這叫理智。范仲淹先生也是這樣,對待貧苦的人,對待貧苦的這些鄰里鄉黨的人,他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結果自己的孩子省吃儉用,四個兄弟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誰出門誰穿。諸位朋友,我們現在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能不能?假如做不到,那家風就不可能千年不衰。這些這麼好品德的聖賢人,那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源頭,都是父母的教育。

  我們都知道一百零六歲的許哲女士,她有這麼好的品德,也是受她母親影響。她們家的幾個兄弟,她的弟弟是牧師,一生都是犧牲奉獻;她的姐姐一生都是支持公益事業,許哲女士辦的養老院,也都是她姐姐出錢的。你看那兄弟姐妹多麼的和睦、和樂!他們的印象當中,他們的母親也活到一百多歲。老祖宗說「仁者壽」,仁慈的人,時時替人設想的人,身體健康,為什麼?因為時時替人著想,這個善的念頭,誰先受影響?自己身體八十兆細胞都在這種仁愛之風當中,所以身體健康。我們想到要算計別人,那個念頭起來,誰先受到損害?諸位朋友,有沒有發現電視裡面在演那個奸臣都長什麼樣子?都是小鼻子,小眼睛,跟我差不多?現在這個長相是以前沒有學中國文化,那時候太跟人計較,人家考得比我們好,我們很難受,把自己的福分都折掉。現在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所以現在懂得替別人著想,慢慢我們的福就能愈積愈厚。

  他們家,他們是潮汕人,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很貧苦,可是他們的記憶當中就是有那個餓了很多天,來乞討的人,在他們家門口出現。他們也吃的不好,拿在手上,他母親二話不說,就把他們的東西拿走,然後就拿給這些人吃。她說她看到那些人餓成那個樣子,吃到食物的時候,那種內心的喜悅,深深印在她的心上。所以母親仁愛的品德深植在她所有的孩子心中。

  有一點,我在看許哲女士《106歲,有愛不老》,有愛的人就不老。這本書當中提到,那時候許哲女士在香港,也從事一個很好的工作,有不錯的收入。她跟朋友約好在一個飯店裡面吃飯,還喝了一些香檳酒,結果走出餐廳,因為那時候是冬天,天氣比較寒冷,她看到一個人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在那裡發抖,很飢餓的樣子。她突然心裡很難受,她就對著她的朋友說:那也是我們的同胞,為什麼我吃著這麼奢侈的東西,他卻在這裡挨餓?當天晚上,許哲女士回到家裡,她脫下了她這些華麗的衣裳,脫起來放在一旁,對著鏡子說道:是穿著華麗的衣服才是我?還是脫下華麗的衣服,這才是真正的我?她不斷的在問自己,什麼才是我的真正面目?是這一顆純樸的心,而不是追求物質欲望的心。當下她告訴自己,我假如因為奢侈多花了一毛錢,就是多花了我兄弟姐妹的錢。從此以後,她的整個生活所需,夠就可以了,她很知足,她絕對不多花買一些奢侈品。甚至於,因為新加坡環境好,有些衣服根本就沒有破,就扔在垃圾堆裡面,她都去把這些衣服拿回來穿。

  我們記得一百零一歲的時候,許哲女士接受採訪,人家問她說:妳的衣服從哪來的?她說她很久沒買衣服,都從垃圾桶來的。你看,那個愛心的承傳,她的母親把愛心傳給她,而她這一顆愛心卻關懷溫暖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諸位朋友,許哲女士有沒有從政?她沒有形象上的從政,但是她是實質真正教化人民的心。所以她辦養老院的時候,她沒有去請誰來做義工,也沒有請誰來做經濟上的支持,都是被她感動的人,自然就來做義工,他們還自己編組。她把一切人的善心喚醒,那才是真正從政的意義,才是真正的教化一方。所以我們要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我們當下當好我們為人子的本分,當下我們當好為人父的本分,我們把孩子品德教好,讓他以後成為范仲淹,以後成為教化一方的棟梁之材,那是對國家民族最大的貢獻。而這些事,我們當下都可以做的。

  我們講到范喬照顧了他的父親三十六年,也已經讓天下的人都感動。所以晉朝出了不少孝子,都是這些好的榜樣形成的。諸位朋友,假如我們看這《八德故事》就會發現孝子最多的朝代,漢朝。為什麼?我們《弟子規》念的,「冬則溫,夏則凊」,東漢的黃香,才九歲,他就懂得冬天的時候,能感受到我的父親會不會太冷?所以他去幫忙溫被子。夏天天氣熱,怕父親睡得不舒服,去幫父親搧涼蓆,體貼入微。企業都在那裡傷腦筋說找不到好的人才,現在找員工來,還得好好訓練他們做人,不然他們都不懂得替人設想,替客戶服務。

  諸位朋友,替人設想的心是不是大學畢業了,踏到職場上去、踏到公司裡面去了,然後馬上上三個小時的課,馬上變得會做人,有沒有可能?不可能!今天他在家裡面,長輩來了,他都不聞不問,不理不睬,他到公司去懂得如何接待客人?他在家裡對著家裡的人都是一張苦瓜臉,他能對客戶微笑?所以現在很多課程是來學三個小時、來學十個小時,馬上學會人際關係,有沒有可能學得好?他在學人際關係,不是想到要真誠待人,他會先想到,我假如不笑,這個客戶的錢就賺不到。他學好之後跟人家笑,自不自然?不自然。真正好的員工,能替客戶著想的,能替所有服務人群著想的員工,從哪裡找?從孝子裡面找,絕對錯不了。他能體貼入微父母的需要,他自然能轉移這分心到一切人的身上。所以現在的老板要會找,找那個孝子做什麼事,你就放心了。

  《孝經》裡面有一段話講「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君子侍奉自己的父母很孝順,這分孝心,體諒人的心,報恩的心,就能轉移到對於國家、對於團體的忠誠,忠可移於君。事兄悌,他對待自己的兄弟懂得友愛,故順可移於長。他這兄友弟恭的態度,尊重長輩態度起來,他到單位去跟同仁之間也會相處得很好。甚至面對一些比較有經驗的長者,他都會很恭敬,跟人家學習。居家理,他在家裡面都懂得幫忙父母料理家務,他那種做事的能力一點一滴就形成。所以居家理,他這個做事的能力會怎麼樣?治可移於官。就在他當官,在他做事業當中,這些做人做事的態度自然就提起來。但是假如我們讓孩子在家裡什麼事都不幹,他做事的能力就很低。看起來什麼都不讓孩子幹,好像是為他著想,讓他少吃點苦。現在不磨鍊,以後苦頭就吃一輩子。孔老夫子說「愛之,能無勞乎」。愛護一個孩子能夠不讓他勞動鍛鍊?這是《論語》上面的經典告訴我們的,那我們現在順著自己,反正讓孩子好命一點,但是剝奪了他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

  我記得我帶班的時候,有個學生家裡比較貧困,所以他從七、八歲就開始帶著弟弟,他七、八歲就會煮飯。大家一想,那七、八歲就吃這麼多苦,禍福相倚,看起來是苦,但是他的能力起來。其實我們現在聽說七、八歲會帶弟弟,好像很神奇,其實我們父母那一代,這算什麼?很常見的。台灣經濟起飛,台灣經濟發展,誰的功勞?不是我們這一代的功勞,都是我們上一代刻苦耐勞的那種特質創出來的。我那個學生,他雖然家裡比較貧困,但是磨鍊多了,後來班級裡面比較重大的事情,我們都是交給他,一交給他就非常放心,讀書都不用人家擔心,做事也不用人擔心。這個孩子所形成的做人做事的能力,已經讓他立於人生的不敗。

  而真正居家理,常常懂得付出、懂得幫忙的孩子,他才會深刻體會到父母經營一個家不容易。因為他自己做了以後,媽媽還要上班、還要工作,居然還做那麼多家務,我才做了一點點就這麼累,他感恩心會起來。好,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