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乘理觀 (第四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266集) 檔名:29-287-00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十乘理觀」。我們前面學到第二「發真正菩提心」,現在從第三看起:
「三、善巧安心,善巧安心者,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以法性為所安,以寂照為能安。寂即是止,照即是觀」,換句話說,止觀是能安,法性是所安。這個意思是說,「若信此心但是法性,則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了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如是體達功成,法界俱寂,是名為止」,我們先看這一段。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說,若信此心但是法性,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六道眾生所迷之處。他迷在哪裡?不知道這個心是法性。心性是一不是二,覺悟的時候我們就叫它性,見性;迷了的時候,就叫它做妄心。什麼是妄心?第一個,它是生滅的現象,它不是常住的。我們的念頭,細心一觀照就很清楚,世間人常講回光返照,也就是仔細去想想自己這個念頭,前面念頭滅了,後面念頭就生起來了,一個接一個,從來沒有中斷。而且這個念頭變幻無常,不是專門想一個念頭;如果專門想一個念頭,住心一處,那就是定,它不定,它無常,它不定,這叫妄心。我們常說胡思亂想,自己沒有法子控制,連睡覺的時候它都不停止。作夢就是這個現象,如果念頭沒有了,不會作夢。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念頭生滅,日夜都不停。經歷的時間很長,所以養成一個習慣。我們不知不覺,從來沒有留意念頭這樁事情。好像我們人的呼吸,呼吸重要,一口氣不來,人就不在了,但是從來沒有留意過,呼吸我要注意一下,沒有,這就習慣。我們對我起心動念也成了這個習慣,不知不覺。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一絲毫都不迷,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知道這是假的,這是個妄念,虛幻的現象。
但是虛幻現象之體,就是它依什麼起來的,它依法性,它的體就是法性。法性也就是自心,自心講得比較貼切,就是自己的心。講法性,那就是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這個心,心現識變。前面所說的色從心造就是法性,法性變成現在的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就是法性,起心動念變造萬法。《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無量無邊,它說的法界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法界就是萬法,萬法就是法界。法界的性?法界的性是真心,真心能現,真心能生。真心雖然什麼都沒有,它能生、它能現,它一絲毫缺減都沒有,像智者大師所說的,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自性智慧在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稱它是證自證分。心心所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你怎麼知道它有自證分。所以證自證分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不是外頭來的。
這是大乘教常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全是心現,全是識變。識就是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它不會變,它現的相不會變,因為這裡頭有分別執著,五蘊裡頭就有。這個要記住,五蘊是現象裡頭的基本現象,所有現象都是從它生的。科學家告訴我們,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全在自性裡頭。自性因為它沒有這三種現象,所以說它作空。這個空不是無,不能當無說。為什麼?它能現現象,三種現象它都能現,能現萬法。意念在哪裡?我們找不到,因為它不是物質現象,我們看不到,它也不是音聲,我們聽不到。它在不在?在。怎麼知道它在?我們有思想,思想就是念頭。思想究竟在哪裡?確實找不到。物質的現象有形有色,換句話,它有範圍,第六意識沒有範圍,廣大無邊際,它能想過去、能想未來、能想此界、能想他方,它這個範圍太大太大。大乘教裡佛說它所緣的境界,向外緣,它能緣到宇宙、虛空法界,它能緣到;向內緣,它能緣到阿賴耶,這麼大的能量。
《楞嚴經》上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阿難說了七處,佛都否定,阿難都說錯了。為什麼?心無時無處而不在,不能說在哪一個地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實際上就是五蘊,是一體五種不同的作用。色是個物體,這個物體它有感受,像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做實驗,水是一個物體,實驗證明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會看、會聽就是受;懂得人的意思,它會想;它的能量相續不間斷,這是行;它能隨著眾生的念頭產生變化,那是識。所以實驗出來,我們知道,水有受想行識。換句話說,不能把它看作純物質,它有心,受想行識是心法,心跟物結合成一體。我們一般把它看作礦物。
於是從水實驗我們就明白,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沒有一樣沒有受想行識的,你決定找不到。小到微中子,這佛經裡面說極微之微,不能再小了,這就是物質基本的單位,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這一個基本東西組成的。《金剛經》上講「一合相」,那個一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許許多多聚集在一塊,它排列的方法不一樣,這就構成夸克,構成粒子,構成原子,再構成分子、構成細胞,到這裡我們才能看得到。一個細胞裡頭有多少微中子,一個細胞裡頭有多少個原子?原子裡頭一個電子是一百億個微中子,你就想到一個細胞要用微中子計算,真叫不可思議。
這一般講宇宙的奧祕,三千年前佛菩薩把它揭穿,到今天,三千年之後,最近的三十年,科學家把它證明了,證明佛經上所講的完全正確,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佛告訴我們,這種智慧不是他專利的,就是不是他專有的。哪些人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有。佛說的不是妄語,《華嚴經》上講的,這世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觀無量壽佛經》裡頭佛講到淨宗的原理,淨土宗的理論依據,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淨土修學就建立在這一個理論基礎上。為什麼念佛能成佛?因為你本來是佛。一切法唯心造,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現在天天想佛,天天念著佛,那不就成佛了!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不是佛,你怎麼念你也成不了佛。你本來是佛,你真的是佛,只是你一時糊塗而已,把本來是佛忘掉了,承認我是眾生、我是凡夫,承認這個,你不承認你自己是佛,不承認自己是菩薩,那就沒法子。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透徹、搞明白,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全體是法性,都是這個心性變現出來的。
心性是不生不滅,心性是從來沒有動搖過,自性本定。但是它有感應,眾生有感,它就有應。沒有感的時候它不現相,你找不到它,它在你面前你也找不到;可是眾生有感它就現相,自然現相,沒有任何理由。迷沒有理由,覺也沒有理由。本來是覺,這一念不覺,迷了;迷了之後,看什麼時候遇到緣,緣幫助你了解真相,真相了解之後,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悟也沒有原因,這是事實真相。迷悟之體是一個,心性、法性是一個,迷悟的相不一樣,迷悟的起用不一樣。覺的用,自在,迷的用,苦惱;六道輪迴、三惡道是迷起的作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一真法界是悟起的作用。迷悟作用不同,迷悟作用平等,說穿了,是一不是二,迷悟不二,凡聖不二,天堂地獄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你就覺悟了。
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無量無邊。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門就是一門,一門就是無量門。哪一門?門門是一門,門門是無量門。佛法裡頭沒有獨一,它是任一,任何一法都能成無上道,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凡夫看不平等,有高下,這個高下是從我們妄念裡面生的,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出來的,這些高下。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看不到高下,那你的看法一定跟《金剛經》上講的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就會看到這個樣子。怎麼平等?全是法性。
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器上看不一樣。我早年在美國,有一個同修也是華人,他做假首飾,鍍金做的。他的展覽室,玻璃櫃裡面展覽出來,差不多將近兩萬種,花樣不一樣,你進去看,真叫美不勝收,琳琅滿目。首飾,它是鍍金的,不是純金,鍍金的。鍍金放在那裡,你看不出來是假的,很便宜,每一件幾塊錢、十幾塊錢,丟掉不心痛,戴起來真漂亮,比真的還漂亮,所以銷路好,銷全世界。我去參觀,還有一些人陪同我一起去,我就告訴大家,你們今天看到了,古大德舉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這裡看到了。不明瞭真相的人,看到什麼?看到這是成千上萬的這些工藝品;內行的人一看,你看到什麼?我只看到一樣東西,金,它全是金的。再多的樣子全是金的,全體就是一個金子。
這個跟覺悟的人看我們這個花花世界,他看到是什麼東西?就看到一個心。這花花世界林林總總這些現象全是一心變現的,全體是心。就好像參觀這個黃金、金器的展覽,全體就是個黃金,就是金,他看到真的東西了。看到相?那是假的,假相。所以佛叫我們看東西,至少要看三面,體、相、作用,這才把真相明白了,看一個不行,要看三面,體、相、用。要微細觀察,至少看八面,這裡頭有因緣果。體裡頭有體相用,有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相裡面也有體相用,有相之體、相之相、相之用;作用裡頭也有體相用,用之體、用之相、用之用。看東西怎麼個看法!八面還有兩面,事跟理,體之體裡面有理有事,體之相裡頭也有理也有事,體之用裡頭還是有理有事。面面看到,那叫深入,你看得細。我們普通人沒有這個能力,只看到表面,哪有這麼微細!從這個地方我們才能稍稍體會一點,佛菩薩看東西跟我們不一樣,他看透了。看透了之後,得了一個總結是什麼?總結是空,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我們連自己的身都不可得,我們自己的念頭也不可得,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控制,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執著,全是假的。
既然知道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空不是無,假不是沒有。佛教導我們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把妄想放下,妄想是假的,對你有害,沒有利,分別放下、執著放下。這三樣東西都放下,恭喜你,你成佛了。凡夫跟佛差別就在此地,三樣都放下了是佛,三樣都放不下是凡夫。菩薩比佛差一點,三樣放下兩樣,還有一樣沒放下,菩薩,妄想沒放下,分別執著放下了,這人是菩薩。阿羅漢又差一等,阿羅漢三樣只放下一樣,不執著,他有分別、他有妄想。於是我們就明瞭,佛法的修行自始至終放下而已,千經萬論都是教我們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你對真相不了解,所以你沒放下。千經萬論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瞭,你自然放下了。這個自然放下在此地就是善巧安心,你把你的心安住在一個地方,不至於心浮氣躁,不至於妄念紛飛。妄念紛飛、心浮氣躁是心沒地方安住。心要住在一處,好了,住在一處心就安了,住在一處那叫禪定,定在一個地方。住在一處,縱然沒有開悟,你還是凡夫,你的能量就比別人高,你的智慧比別人大,你的福報就比別人強,只要把心安在一個地方。這也是宇宙的奧祕,心性不可思議。
菩薩六波羅蜜裡頭有忍辱、禪定,辦大事有大耐心,辦小事有小的耐心,人要沒有耐心什麼事都辦不成。一天叫你拜三百拜佛,你沒有耐心,拜了三十拜你就累了,就不想再拜了,真有這個事情,沒有耐心。中國古人講沒有恆心,佛法講沒有耐心,沒有耐心的人什麼事都做不成,愈是大的事業,愈有大的忍耐。耐心再升級就是定,心定在一處。佛在大小乘經論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遺教經》上有,大乘經論上佛也常說。或者說「止心一處」,止觀的止,跟制心一處是一個意思,你把心止在這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的心散亂的,胡思亂想,想現在、想過去、想未來、想自己、想別人,亂想,想佛菩薩,也想妖魔鬼怪,什麼都想,統統散掉了。像一盞燈一樣,它的光是四面八方照。我們把這個光比作心,那這個光要是把它收集起來,像一條線一樣,這光厲害。現在這個光,我們隔一張紙,它都照不過去。如果把它集中在一處,這就叫激光,激光我們曉得,鋼板都能穿過。從這個比喻上你去體會,我們把心、念頭集中一處,那還得了!
念頭集中一處,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它產生的是能量出現了,智慧出現了,還有福德出現了,都在光明之中。這心裡頭本有的,《華嚴經》上佛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為什麼不能證得?但以煩惱而不能證得。我們能把心集中一處就證得了。講得很有道理。佛為什麼能講得出來?因為他自己把心集中在一處了,所以他什麼都能辦,神通廣大,智慧無量。我們今天缺的就是這一點,他的心跟我們的心沒有兩樣,他能夠集中,我們沒法子集中,都是散亂的。所以有同學,很少,有這麼一個、二個,他能夠把妄念雜念放下,把心收在一處,收在《無量壽經》上,天天讀誦《無量壽經》,把心收在這一句佛號上,每天念阿彌陀佛,他辦了大事。為什麼?他見到阿彌陀佛了。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菩薩透這個信息給我們。我們真想見佛,你就記住,憶佛、念佛。憶是心裡想佛,心裡頭有阿彌陀佛,這叫憶佛;口裡頭念阿彌陀佛,這叫念佛。心想口念,時間久了,佛就現身。佛為什麼現身?我們的憶、念把佛的形相變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這個憶、念是感,佛就有應,這是感應,現的佛不是假佛,是真佛。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看到宋朝的瑩珂法師,這個人雖然出家,不守清規,破戒的比丘,做了很多惡事。但是他有一個長處,他怕死。為什麼?他知道他死了以後一定墮地獄,想到地獄恐怖、害怕,這怎麼得了,造的地獄業!向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不墮地獄?就有一個同學給他一本《往生傳》,念佛往生的《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痛哭流涕,很受感動,於是他把自己關在寮房裡頭,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飯、不喝水,一口氣念三天三夜,怕墮地獄!這三天三夜,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你看制心一處可以把阿彌陀佛念來,真厲害。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好好修行,懺悔,改過自新,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到你臨命終的時候我來接你,這等於授記了。他很聰明,他說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誘惑,人家一誘惑,我又會幹壞事,那這十年不知道幹多少壞事,我還能往生嗎?求阿彌陀佛,你現在就帶我去好了,十年壽命我不要了,懇求。阿彌陀佛很慈悲,答應了,好吧,三天之後我來接你。這個很歡喜,三天之後。
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當時帶他走?當時帶他走不產生影響,三天之後,產生很大影響。為什麼?大家都知道了,他三天之後往生,看他三天往不往生。三天真往生,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這什麼?度了好多好多人,從宋朝到我們這個時候,差不多是一千年的樣子,我們都受影響,看到這個記載都深受感動。如果當時阿彌陀佛把他帶走了,沒人知道,房門一打開,你看瑩珂死在那裡了,哪裡知道他見佛往生,沒人知道。所以佛在這個時候,他用這個機會去表表法,自利利他,他這個功德就大了。說明什麼?破戒、造作惡業的人,真正下決心,承認錯誤,痛改前非,一心念佛,佛還是接引他、還是攝受他。瑩珂法師往生的品位,我們相信不是低,很高的品位。為什麼?他度了多少人,讓多少人看到的時候增長信心、增長願心,改過自新,這個功德還得了!因為看到他的樣子、聽到他這個信息而改過發心往生的,都受他影響,都是他的功德。所以我們看問題從多方面看,每個角度上你都看清楚,你才知道這不可思議。
所以修行先要修止,就是要把心定下來,心不能浮動、不能浮躁。心動,心浮躁,我們所學的是佛學常識,是佛教的知識,不是智慧。一定要記住,智慧、德能、相好都是從定中生的。在淨宗叫一心不亂,一心能生智慧、生功德、生福報,那是自性裡頭統統具足的,不向外求。記住佛說的這個最重要的話,「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法,法就是心,是一不是二,掌握到一,就全部都掌握到了。所以寂,寂是清淨寂滅。滅什麼?滅念頭,把妄想分別執著滅掉,寂就現前了。寂就是止,你真的止住了。止住在哪裡?止住在法性,只要止住,法性就現前。法性什麼?真心。妄心止住了,真心就現前,你這個心是安住在真心上,不是妄心。照是觀,照是起作用,心止在一處就起觀照的作用,它就照見。照見什麼?一切法的真相你全都明白了。
這個一切法的真相,我們講前面舉八個例子,體相用、因緣果、事理。每一個字裡頭都包含其他的七個,這就八八六十四,六十四面。六十四面,每一面裡面又含著六十四。我們看問題能夠看到第幾層?看到八面才是看到一層,這一層看到了;六十四面是看到第二層,深入,看第二層;六十四再乘六十四,是你看到第三層,無有底限的。你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我們比不上阿羅漢、比不上菩薩,我們看東西看得太膚淺,人家那真叫是看得深,有深度,顯示不思議的智慧德相。我們對於佛菩薩、聖賢那種恭敬心就生起來了,仰慕、佩服,真正自嘆不如,沒有法子跟他比。他們用的是止觀,止才有觀,沒有止哪來的觀?觀是止起的作用,止也是觀起的作用,它兩個可以相輔相成。就是定慧,定中有慧,慧中有定,觀是慧,止是定,所以止觀就是禪定。
若信此心但是法性,這個信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今天妄想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的心,這個心原來就是法性,這法性迷了,法性沒定在一處,我們的心散亂。起的作用,把一切法看錯了,假的看成真的,真的看成假的,搞顛倒了;於是造業,業有善、有惡;業就感果報,業感果。全是假的,造業也是假的,感果報也是假的,但是假的我們全把它當作真的。就像作夢一樣,不知道自己作夢是假的,醒了才知道全是假的。六道輪迴一場夢,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在夢中境界,沒有一樣是真的,統統是這個心變現的,這個心就是法性,法性現在在迷,所以就變成夢境。
不但六道是個夢境,十法界還是個夢境,六道是夢中之夢。我們哪一天醒過來了,這夢沒有了,不見了,你找六道找不到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醒過來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到這裡頭去了;換句話說,你至少也成了阿羅漢,你不是阿羅漢,你怎麼能住他的境界?那也是一場夢,還不是真的。但是他們那個境界裡頭沒有人造惡業,都是善人,都是好人,都是聖賢弟子,諸佛菩薩的學生,他們都能依教奉行。在那個地方把分別、把妄想放下,他就醒過來了,這醒過來之後,那個境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假的,真的了。你是什麼身分?法身菩薩,妄想分別執著全斷掉了,法身菩薩。
一真法界裡頭有相,但是這個現象不是生滅相,生滅相是無常的,沒有生滅,那你是真常的。你生到那個地方是化生,沒有胎生,胎卵濕都沒有,化生。生到那個地方的身相,壽命無量,永遠年輕,他沒有變化,他沒有從小長大,從小長大有變化,他沒有變化。而且相貌都非常圓滿,好到我們沒有辦法,說不出來。我們這個世間講人的相好,貴相,富貴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富貴相。一真法界的人,身,佛在《觀經》上講的,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我們沒法子想像,說不出來,等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見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身有八萬四千相,相有八萬四千好,你的身體是法性身,不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今天是阿賴耶的相分,有生有滅,法性身不生不滅,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相信,心是法性,則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我們今天現象有生有滅,生是法性,滅也是法性。法性有沒有起滅?法性沒有起滅。這個很不好懂,我還得舉個例子,譬如,我們還是用古人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今天有一斤黃金,從前一斤是十六兩,一斤重。一斤重的黃金多大?一寸,寸金,一寸見方是一斤重,大概差不多像這樣子,一斤。這一斤黃金我把它造成一個佛像,你看,見到它都要去禮拜,造一個佛像,你看佛像生了,佛像生。哪一天我不想這個佛像,我想觀音菩薩,把它鎔化掉,造一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像生了,佛像滅了。問一問,金有沒有生滅?金是法性,法性沒有生滅,生滅是相滅了。我想個什麼東西,我就把它製造什麼東西,體是一個,法性是體,生滅是相。那你再細細想,性不生滅,相也沒有生滅。我把它塑個佛像,它就是佛;我給它造個菩薩像,它就是菩薩;我給它造個天人像,它就是天人,相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相是妄相,妄相也沒有生滅,性沒有生滅,相也沒有生滅。你細心去觀察,宇宙的奧祕慢慢都被你發現了。所以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是我們肉眼凡夫看到的現象,好像有生有滅。
了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這就是深入一層的觀察,你真的明瞭了。明瞭怎麼樣?沒有生滅。體上沒有相,我們今天看到這黃金,體上沒有相,這圓的是個圓相,方的是個方相,一個方東西。法性不是物質,不是念頭,所以它沒有。它不像這個黃金,我們用黃金來做比喻,它不是像黃金,黃金真有相,它沒有。這就更深一層意思。從這個比喻,你更深一層的去思惟觀察就明白了,所以起滅是假的。再一個,佛經上比喻比得好,《金剛經》上比喻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雖然講四個比喻,夢幻泡影,實際上是一個,就是夢,那三個是陪襯的,都不是真的。夢,我們都有經驗,晚上睡覺作夢,起來了、醒過來夢沒有了,滅了。夢中所有的境界那是相分,好像是真的,夢中有很多人,有山河大地,好像是真的,醒過來之後沒有了,這有生有滅。醒過來之後才明白,根本就沒有生滅,為什麼?假的,它不是真的。如果有生有滅,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它是假的,沒有生滅,找生滅找不到。所以說妄謂起滅,我們說它是,那都是說假話。
如是體達功成。體是體會,達是通達,你真正體會到這個境界,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功夫成就了。法界俱寂,遍法界虛空界全是清淨寂滅,這叫止。要用這個標準,這個止的意思深。止,什麼境界的人?法身菩薩。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代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在五祖方丈室裡面聽五祖講《金剛經》,大概只聽到四分之一,他就入這個境界,就是此地講的,他體會到,他通達了,他的功夫成就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把他體達的境界說出來,五祖給他印證,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本自清淨就是這裡講的法界俱寂,這句話跟本自清淨是一個意思。何期是沒想到,沒想到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就是此地講的實不起滅,這真正明瞭,實不起滅。
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我們這前面講的沒有欠缺,它是圓滿的,一樣都不缺,大圓滿。這句話世尊在《華嚴經》上給我們透個信息,世尊講三樣,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講三個事情。惠能大師的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智慧、具足德、具足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這三樣東西把整個法界全部都包含到了,沒有欠缺,樣樣具足。它能現,它要是缺了,它就不能現,它樣樣都能現,可見得它沒有欠缺。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在十法界裡頭萬法唯識;在一真法界裡頭,就是諸佛實報土,萬法唯心,沒有識。在十法界裡面萬法唯心,心裡頭包含識,真妄心和合在一起,這是十法界裡面的狀況。所以這個境界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
「若觀察此心體是無明,無明痴惑,即是法性」,我們今天觀察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無明。無明是什麼?什麼都不知道,迷惑顛倒。應該是什麼樣子?應該它什麼都知道,樣樣都知道。現在統統不知道了,這叫無明。心本來是明的,本覺!《起信論》上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性本覺,讓我們了解到真心本覺,妄心不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是本覺迷了變成不覺,不是真有個不覺。不覺,怎麼迷了?起了個妄念,迷了。這個妄念是什麼?我,一有我就迷了。為什麼?我貪、我痴、我瞋、我慢,全來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法裡頭頭一個關口就把我破掉。這個東西很難,佛有方便,先教你破身見,身不是我,從這開始比較容易一點。到最後告訴你,什麼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我,就是法性是我,我們講這是大我。身是小我,小我迷,大我覺。把小我放下,大我就現前了,遍法界虛空界是我。為什麼?全是心變的。什麼心?我的心變的,我的法性變的,我的自性變的。惠能大師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就是大我。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自性,自性跟萬法是一不是二,這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觀察這個心體是無明,無明痴惑就是法性。
底下講,「無明、法性,本來皆空,空亦不可得」。所以有一個空還是無明。法性裡頭什麼都沒有,你怎麼搞一個空進去?這空的念頭一生,迷了,沒有。這個東西是難,真難,真不容易。淨宗,阿彌陀佛有特別的善巧,空不行,用一個阿彌陀佛行,空會迷、會有障礙,阿彌陀佛沒有障礙,阿彌陀佛就是法性,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高!阿彌陀佛的意思,要用中國文字翻出來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無量覺就是此地講的觀照,照見一切法的真相,佛經上的術語叫諸法實相,你全都見到了,全都清楚明白了。相有性空,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你就能看到了。再深入看,深入看性相是一不是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能說空,也不能說有,不能說性,也不能說相。那什麼?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的,一絲毫的造作都沒有,自然的。法爾就是自然的意思,比自然還要自然,一切法它就是這樣的,這才叫真的把真相看出來了。這個時候怎麼?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禪宗的名詞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叫做大開圓解。
這個時候「法界洞朗」,朗是明朗,洞是徹底。「名之為觀」,你看清楚了。你看看,觀之體是止,止就是禪,禪就是制心一處、止心一處,把心止在法性上。法性就是心,心就是法性,無論是妄心、真心統統歸了法性。法性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若離法性無安心處」,這個重要,心到這裡來定了,到這個地方來不動了。除法性之外,心是浮動的,那就是雜念、就是妄想,心生這個東西。生這個東西不好,為什麼?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是苦、就是難,你在受苦,你在受難。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六道是受苦受難,二十八層天人也不行。四空天、無想天,他們把心安在哪裡?安在無想,也是屬於禪定。無想裡頭有定沒有慧,不是佛門講的禪定,佛門講的禪定有定有慧,他有定沒有慧。沒有慧就叫無明,換句話說,他是把心安住在無明裡頭,所以他有定,什麼都不知道。佛不是的,佛把心安在法性上,法性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有無量相好,所以他能夠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感他立刻就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他起作用。四空天跟無想天,他不起作用。宇宙之間有這些事,我們不能不知道,也許我們會碰上。碰上你認識它、了解它,沒有關係,它不障礙你;不了解的話,你入它的境界就錯了。
所以這一句話是真的,法性才是真正安心處。法性在哪裡?法性就在事相上,只要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法性安住在現象上。在這個境界裡面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理是安住在法性,法性所現的這些現象沒有妨礙。為什麼?現象性空,法性也空,它不會發生障礙。再進一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無礙。這個時候你過的是什麼生活?是諸佛菩薩的生活,法身大士的生活,跟住在菩薩的實報莊嚴土沒有兩樣,實報、同居不二,實報、方便不二。二就是邊見,二是二邊。邊見破了是一體,真妄是一,邪正是一,天堂地獄是一,真的一點都不假。
底下一句,「若離止觀無安心法」,唯有止觀是安心法。達摩祖師初到中國,跟梁武帝沒緣分,到少林寺去閉關,九年遇到一個慧可。慧可法師向他請教,這都是禪宗,參禪的人,心不安,無有安心處,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心不安,請大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你看很多達摩祖師的像,都是手伸出來這個像,這伸出來是,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造達摩祖師像,這手伸出來,就是表這個法,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回光返照,說心不安,心在哪裡?去找,找不到。找了半天,告訴大師,「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在這一句話當中覺悟了,開悟了。所以觀是看破,止是放下。
我初學佛的時候,什麼也不知道。這一生當中第一次見出家人,跟出家人談話,章嘉大師。我也是很懵懂,向他請教一個問題。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佛經哲學,我知道佛法裡面有高深的學問、有高深的哲學。我請教大師,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夠契入進去?我提出這個問題。章嘉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看多久?看了半個多鐘點,一句話都不說。我等待他開示。他看我什麼?大概是看我心浮氣躁,年輕人。這個事情我十幾年之後才發現,當時不知道,我只是等著他的回話。看那麼久,說了一個字,有。我等了半個鐘點才有,精神就提起來了,耳朵豎起來要聽了,他又不說話了,就是我們沉不住氣。這一次停了六、七分鐘,跟我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是止,看得破是觀,他沒有用止觀,用止觀我不懂,他要給我解釋半天,我未必搞清楚。這兩句話我聽了好像懂,其實不懂。這兩句話通俗,實際上祕訣全說出來了,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相輔相成,一直到如來地,就是止觀。這他觀機說法,我們對佛教一竅不通,所以不說佛教的名相,說看得破、放得下。我們沉不住氣,好像是懂得這個意思,看破、放下。
從哪裡下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布施,布施就是捨,布施就是放下,這告訴我一個具體的方法,一定要捨。第二個星期我再去看他,他就跟我講布施,這就很淺顯了,跟我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人在世間,心想追求的是物質生活不缺乏、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沒有一個人不需要。這三樣東西從哪來的?這三樣是果報,富貴是果報,聰明智慧是果報,健康長壽也是果報,從哪裡來的?從這三種布施來的。所以他教我,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他把這個傳授給我,教我要認真學習。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這三樣東西要以正法得到,不能用不正當的手段,用不正當的手段是造業,怎麼樣?得不到。
不正當的手段得到財富,還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決定得不到。命裡沒有這麼多的財富,你得到了,不是害病,醫藥費花掉了,就是有災難,有災禍。總而言之,這個錢你得不到,會花光,可能還要倒貼。為什麼?不正當的手段。不正當手段得到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說你冤不冤枉。命裡有的打折扣了,折扣多少不一定,一般講至少是一半以上。你命裡頭有一千萬財富,不正當手段得來只有五百萬,覺得我很了不起,我發大財了,其實命裡頭有一千萬,打對折了,錯了。如果這個手段很惡劣,很不善的手段得來的,可能只有十分之一、二;換句話說,命裡一千萬的,你所得到只一、二百萬。你真冤枉!命裡頭沒有那麼高的地位,你用賄賂不正當手段得到的,還是命裡有的;如果命裡沒有的,那個位子你坐不住,災禍就來了。這真的,一點不假。
人,一生都是命,半點不由人,讀《了凡四訓》就全都明白了。所以,我們要想超過我的命運,我的財富從命運裡頭天天上升,能不能做到?能,斷惡修善就行了。你廣行財布施,你的財天天加分,大的施捨就乘,倍倍相乘;造惡就減分,大惡就除。所以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加減乘除,這一般人不知道。我承蒙章嘉大師的教誨,初學佛的時候就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教我不要吝嗇,不要吝財、不要吝法。吝財、吝法的人,他的前途有限;廣行布施,不吝財、不吝法,前途無量,這一點都不錯。
無畏布施,利益太大了。無畏布施是什麼?健康長壽,愈是到年歲大,那就愈需要。我們常常走到馬路上,看到外面的廣告,人壽保險。那是什麼?你去買保險,生病的時候有醫藥費,那是騙人的,不是真的。真正保險是什麼?我繳了保險費,不生病才叫保險。是不是真的?佛法裡就是這樣的,你布施醫藥,別人有病痛的時候你去幫助他,你去救濟他,你就不生病。我明白這個道理,我感恩老師,一生感恩。這一生當中,物質生活過得去,行了,常行布施,有多少布施多少,布施完了之後,再來的比去的更多,好像長利息一樣,愈施愈多。多了就要施,不要存在那裡,存在那裡是罪業,不可以的,一定要施。法布施,聰明智慧,長智慧。你們聽我講經,遍遍不一樣。這個註解,這是第二次講,跟第一次不一樣。第一次留了有光碟,你們去看,完全不相同。
無畏布施,我做了兩個固定的。過去在澳洲住的時間久,我們那個小城有一個醫院,公立的醫院,我在這個醫院布施醫藥費,一個月一萬澳幣,一年十二萬,每年我都送給它。不生病,為什麼?我的醫藥費布施掉了,我沒有醫藥費,這叫真正人壽保險。你買人壽保險,準備生病,肯定生病。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存那個錢幹什麼?準備生病的,你肯定生病,那個錢花得多難過。佛菩薩高明,佛菩薩聰明,有智慧,教給我們這個。另外一個是基督教辦的臨終關懷,這個很難得,這個基督教的心量很大,人在臨終的時候,他完全照顧。病重的時候,他就開始照顧,有的時候二、三個月他才走;短的,大概,我問過他,在這住的時間短的兩個星期,最多的時候三個多月。專門照顧重病患,臨終,他照顧很周到。而且你臨終用什麼樣的儀式來處理他都接受。我們佛教的,我臨終的時候,我要在這助念,行,他全照顧,一點障礙都沒有,這個難得!所以他們缺乏經費,這是私人辦的,基督教辦的,我每個月送給它一萬塊錢,也是一年十二萬。這是無畏布施,每年二十四萬。不生病,健康,還有體力跟大家在此地分享。這些都是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相信,我就接受了,依教奉行。所以我接受四眾同修的供養,只做三樁事情,第一個是法布施,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印送經典、光碟,做這些事情,第二個放生,第三個照顧病人,我就做三樁事情。這是跟印光大師學的,印光大師一生十方供養就做這三樣事。我說好,真太好了,祖師留下的榜樣,我們依教奉行。
所以「由上發心不悟」,這就第一個,觀不思議境界,不能開悟,我們才用第二、第三。第二發菩提心,第三個善巧安心,用這個方法把心能夠安住。那安不住?再用下面第四個方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