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年淨空法師早餐開示—經是警覺自己的 (第二十二集) 1994/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18-0022
戒壇裡面老和尚勸你們半月、半月的誦戒,這個制度是世尊為弟子們立下來的。但是時隔三千年,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跟社會的變遷太大了!誦戒的精神是時時提醒自己依教修行,依照戒律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的錯誤行為,它的目的在此地。在過去的時候,人心淳厚,社會的道德、風俗非常善良,人心端正,半個月誦一次是可以的,現在在這個社會,半個月已經不能再起作用了。所以在今天社會是要天天誦,天天誦還不見得能有效,這是講真正要發心修行。
戒本是世尊當時那個時代所用的生活規範,在現在也不適用。所以我奉勸大家,現在你們都受戒了,每一天要誦《沙彌律儀》。你能把《沙彌律儀》做到了,你就是這個時代的大聖人,你是真正的佛弟子;再加上念佛往生,品位一定非常高。所以說每天,不一定大家在一起誦,自己誦;也不必一天去念一本,一天看個一、二條,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一天看一、二條。看哪一、二條?針對自己毛病的,那個是最有受用。所以印光大師用《太上感應篇》、《陰騭文》、《了凡四訓》來代替戒律。為什麼?已經落實到生活,那真有用處,戒本念了沒有用處。所以這個要知道,要懂得誦戒的精神之所在,利益之所在,我們應該讀誦哪些東西。
我們選的這個晚課,《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那一段也是戒律。你們天天念,天天用這個來反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那叫真正修行,這很重要!不切實際的不要去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一點好處都得不到。你就曉得為什麼現在我們這個課誦本,我要重新修訂,就是這個道理,以往那個課誦本我們得不到利益。我現在編的早課用《無量壽經》第六品,晚課用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你們真正會得到受用。你念得透熟,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那個念頭馬上就想到經上佛怎麼樣教我的,這才管用。如果臨事起心的時候,這個經裡頭的經訓提不起來,那個一點用都沒有,你那個經念給誰聽的?經是警覺自己的,使自己念念當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才叫真正修學。
我們在早晚課中,晚課就是天天誦戒,所以這個《沙彌律儀》是非常非常重要!過去我們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受了比丘戒之後,自己很慚愧,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比丘,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退回沙彌這個位次,他老人家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所以他受的是沙彌戒。菩薩戒是教你發菩提心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他到晚年能夠把所學的東西統統捨棄,一心一意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成為淨宗一代祖師,那就是菩薩。
你們學東西能不能有成就?祕訣就在專。尤其是四十歲以上再不專的話,那就可以說你一生是一事無成。你二十幾歲你還有時間,浪費幾十年時間還可以,你去研究教、研究其他的,你還有這個時間可以浪費。但是四十歲以後,再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你浪費。所以要知道生死事大,了生死、出三界唯一的一條道路就是求生淨土。所以如果不是專心在淨土上,了生死可以說是那是一句空話,這是非常非常重要!
往後我們弘法在專,有四個方面,這個自己多想想自己,自己要了解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己是一塊什麼材料,我將來能夠成就什麼,這個就決定你一生的成就。能講經的,發願專心講經,要專;能領眾的,專心學法器,那個功德,千萬不要以為不如講經,沒有那個話,在講經之上。講經是破疑,幫助人破疑生信;領眾是領導人修行。所以有個真正好的念佛堂,有真正好的老師領眾,往生的人就多,成就人多。你看大慈菩薩講的,你能幫助兩個人往生,就勝過你自己念佛。所以這個要專。
念佛堂的功課,我們早晚兩堂功課、佛七的功課跟這個三時繫念的功課,所以也不多,比起一般的道場,分量少得太多。專學,前提要熟。如果自己對這個有興趣,喜歡這個,在這個上專,我們道場才能夠配合。
第三個內護,做這些行政業務,管理道場也要專。其他東西差一點沒有關係,道場常住這些工作,來維護、來照顧,這個叫內護。有好的內護,講經的、領眾的不操心,這個要專。
第四個就是我們今天錄音、錄影、編輯、出版,這個要專,專門搞這個。這四組要是一配合,在這個大時代當中是最健全的道場,四種人互相合作。想想自己是哪一方面的材料,專在哪一塊都會有成就,不要有一點點勉強。四種工作分量是一樣重,功德是一樣大,少一個都不行。沒有這些專門搞錄影、錄音、出版、流通的,你這個道不能發揚光大,不能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做流通工作像一個人手腳一樣,沒有手腳不行,頭腦再好也沒用處。所以要曉得這是整體,現在所提倡的時髦話叫「生命共同體」,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他們講那個生命共同體未必是真的,這四個組合是真實的,要專、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