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早餐開示—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 (共一集) 1998/9/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119
前天我們讀到《無量壽經》的發起序,看到經中所說的,世尊念阿彌陀佛感得威光赫奕。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的光彩、風度、容顏得諸佛的加持,顯示得殊妙絕倫。這幾句經文我們不能夠粗心大意的看過,它的義理很深,現相無比的美好,告訴我們念佛與佛相應的真實殊勝的利益。所以我們在平常的時候,無論是誦經、思義或是禪修或是念佛,或者是研究教理,這時候都是與諸佛菩薩們直接的交流,自自然然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我們說是得不到感應,這是我們的修學不如法,如果修學如法,一定得到這個感應,你要問為什麼?這是世間人常說「相隨心轉」,你這時候的心是佛心、是真心。平常生活當中真心裡頭夾雜著妄心,在念佛、誦經、思道的時候,這時候妄心沒有了,完全用的真心,這正是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一念相應,你一念的時候,你的容貌、體質就不一樣,念念相應就念念都不一樣。
我們必須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虛妄之相為什麼叫虛妄?它剎那在變,這個道理過去講得很多;念念不住。所以相決定跟你的思惟、跟你的心念相應,你心裡念什麼,你那個相就變現出什麼,真正是「相隨心轉」。不但相隨心轉,境也隨心轉,從我們居住的小環境,一直到地球的大環境都是在隨心念轉。《楞嚴經》上跟我們講的有共業、有別業,共業跟別業所變現出來的境界都很顯著,我們稍微細心去觀察,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曉得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自己的修學要常常檢點自己的成績,最明顯的成績就是我們的身體,因為這個境界是最接近的。我們周邊生活環境比較疏遠,最接近的是身體,我們有沒有把這個境界轉過來。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身體容貌比天人殊勝,辟支佛又比阿羅漢殊勝,菩薩又比辟支佛殊勝,地位愈高的菩薩比地位低的殊勝,非常明顯。如果我們連這個境都轉不過來,那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我們的心行不相應。
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不僅是禪家要求學人要從根本修,教下又何嘗例外?根本是心,在我們沒有明心見性的時候,根本就是念頭。如何將這個念頭轉惡念為善念,轉染念為淨念,這是我們凡夫必須要做的工作。到菩薩位上就是如何轉有念變成無念,那個功夫深,我們現在做不到,那個無念的意思我們也不懂。往往我們看到無念,無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那是錯的,你把意思解錯了,這個意思很難懂,很難懂。古人勉強為我們說明那個現象,「無」是無有念、無無念,有念無念兩邊不著,那才是佛法講的無念,它不是有無相對的無,這是很多人看到這個經文依文解義,把意思解錯了。大乘佛法裡面沒有相對的,相對這是二法,《壇經》上說得很清楚,佛法是不二法,入不二法就叫做無念,所以這個意思很深。
佛法裡面提升自己的境界方法很多,不是一個方法,拓開心量是個方法。大乘經上說佛與法身大士,這就是見性的人,他們的心量跟虛空法界一樣,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心目當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他是平等的,無念就平等,有念就不平等。佛住無念,《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佛住無住,無住則是佛住,無住就是無念。九法界的眾生都有住,菩薩住六度,緣覺住因緣,聲聞住四諦,他心都有住;餓鬼住慳貪,地獄住瞋恚,畜生住愚痴,心都有住。要問你存的是什麼心?如果你的心是慳貪心,你就住餓鬼道。那個無住我們眼前是決定學不到的,雖然學不到,可是佛有勝方便,極其殊勝的方便,使我們非常貼切佛住,這個法子妙絕了!這就是念佛法門。菩薩住六度,你能夠住阿彌陀佛,你比菩薩就高一等,你住佛住。念佛的音聲要相應,要「聲包太虛,音周沙界」,你這個念佛就相應了,我念佛的音聲周遍虛空法界,是不是能真周遍?真的,「相不離性,性不離相」。我們的心性本來是周遍虛空法界,心性所現的相,哪有不周遍的道理?之所以不能周遍,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將你的本能障礙住了。你的音聲之波跟你的心波不相應,如果我們音聲之波跟自性的波能相應,它怎麼不周遍虛空法界?所以諸佛如來講經說法,我們如果沒有障礙的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聽得清清楚楚,那就是佛音周遍法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的音聲能周遍,凡夫的音聲也周遍,隨著你的心量大小,變現你周遍的範圍。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奇特妙絕的方法,能令凡夫一生之中平等成佛,這是說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法門的殊勝,知道的人確實不多。所以會念佛的人,他的受用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想像,他也不會告訴別人,為什麼?人家不懂,給人家講,人家也無法體會。佛菩薩說法的原則,眾生能聽得懂的給他講,聽不懂的不講,能夠理解的要給他講,不能理解的不講。所以念佛功夫得不得力,在境界上就可以檢查得出來。功夫真正得力,諸位想想,哪有不法喜充滿的道理?身心愉悅、法喜充滿,這是修行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得力一定有這個現象出現。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如果境界不能提升,不能進展,感覺得很苦惱,趕快要反省、要檢點,決定是自己不如法,自己錯了,要把錯誤的原因找出來,把錯誤消除,你就會有進步。可是在同學當中,真正能這樣去做的少,大多數人把這樁事情疏忽、忘記了,這就迷了,迷是你忘記了,愈迷愈深,日子愈過愈苦。一念回光返照就是覺,覺就會有進步,從小的覺悟,累積小的覺悟就變成大覺,累積大覺就會變成大徹大悟。宗門教下一些開悟的人都是這麼累積的,累積到一定的時候,朗然大覺它就現前了。
我們今天想想看自己,我們是累積的迷惑,我們不是累積覺悟,這個問題嚴重,這是讓我們一生當中永遠不能夠覺悟。在不能覺悟的狀況之下,要想出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唯一的方法就是念佛帶業往生,除這個法門之外,沒第二個法門好走,這是生凡聖同居土。死心塌地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放鬆,這是凡夫唯一的一條成佛之道。我們今天選擇念佛法門,要懂得念佛的一些道理,我們對念佛就有堅定的信心,真正做到不懷疑。然後要緊的就是不夾雜,不夾雜就相應,夾雜就不相應,這是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關鍵之所在。要想不夾雜,一個辦法,放下,徹底放下。與一切人交往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與任何一個人交往都是恆順眾生,恆順是歡喜。隨喜功德怎麼說?在交往過程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等虛空法界,這裡面只有智慧、只有慈悲,沒有情執、沒有煩惱,這是功德,這是定慧。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不生情執,不起一念,這是定。定慧等學,悲智雙運,定慧等學是對自己,成就自己的功德,悲智雙運是利益眾生,這就是菩薩道,就是菩薩行,就是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所以不夾雜是這個意思。可是自己功夫不到,你接觸境界就會夾雜,這是初學在所不免的,遇到這個境界就退回來,少接觸,不能造成自己的障礙。自己這功夫逐漸得力,功夫逐漸深,接觸境界也能夠悲智雙運,你就得自在。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都自在,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無一不自在,這時候才真正稱得上積功累德;積功累德就在恆順隨喜之中,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現在大家先利用念佛堂,在念佛裡頭去鍛鍊,念佛堂裡面有佛菩薩,有天龍八部鬼神,他們護持道場。你念得如法,天龍八部歡喜,你念得不如法,大概念佛堂的氣氛就有一點不太對勁了。那正是護法神給你的警告、給你警惕,你要更專心去念。所以念佛堂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利用這地方做起步,成就自己的定慧,然後就可以幫助別人。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