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十八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18

  《了凡四訓》第一篇是「立命之學」,第二篇講的是「改過之法」。在《四訓》裡面,可以說當中的兩篇是它的正宗分;換句話說,重要的精華就是在這兩篇。「改過之法」實際上就是教給我們懺除業障,我們也很仔細的把它讀過去了。今天這一篇「積善之方」是教我們如何培福,就是怎樣修福。佛在經裡面常常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可見得學佛的人要多善根、要多福德,就是在《金剛經》裡面佛也是非常的重視修福。修福可以說在菩薩行裡面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可以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哪一天不修六度?六度裡面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修福。我們在這一篇,你看看積善是怎麼積法的。開頭這兩句是引《易經》裡面的兩句話,這兩句可以說我們中國人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可見得這個善不但要修,特別重要的是重在這個積字,應當要積善。我們讀經的時候,佛也在經上教給我們,說「積財喪道」,佛不教我們積財。世法裡頭也是如此,不重視積財而重視積德,善行就是德。積善之家,世世代代都積善,這個家裡一定好,『必有餘慶』。我們看看餘這一個字,就知道因果通三世,絕不是一生就完了,祖先所積的兒孫能夠享受。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現前所造的,我們的子孫一定也能夠享受。由此可知,積之重要。下面不從理上說,而從事相上來觀察,理就是講因果報應的道理,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世出世間的聖人,世出世間的賢哲,沒有不通達因果的道理,這個就不必多說了。我們看底下所舉的這些事例,說:

  【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首先舉的這個例子是我們中國大聖人孔老夫子之家,『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孔子的母親姓顏。由此可知,從前做父母嫁女兒,給她選一個女婿,得要調查調查他的祖先有沒有積德,而不是去調查他有多少財產,不調查這個,是要調查他家是不是一個積德之家。為什麼?積德之家後來的子孫是必然發達,『逆知』就是預知,為什麼?有因一定就有果。諸位讀了這個書,在人世間任何的境界裡面,任何遭遇裡面,你的眼睛也就明亮得多了,這就叫學問,不至於隨著世情迷惑顛倒,這舉一個例子。

  【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

  第一個是舉顏氏的祖先,第二個是孔子稱讚舜,舜王這是我們中國聖人之一,孔子稱讚他大孝。自古以來孝親的人太多了,孝親之事也是不勝枚舉,為什麼孔老夫子單單稱舜為大孝?諸位要是讀過傳記你就明瞭了。舜所處的環境,在我們一般人看到,他的父母對待他太不合情理了,可是大舜從來沒有看到他父母有過失,總是反省過失在自己,不在父母,確實這是別人所做不到的,他能做到,所以講到孝順父母當然他是第一個。孔子讚歎他,『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他得了國家,治理天下,他的子孫能夠保持。為什麼?以孝為榜樣,以孝治天下。在過去帝王的時代,一直到滿清,我們中國歷朝歷代標榜的都是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從哪裡來的?從舜王來的,一個人能夠孝於親才能夠忠於國,這個孝是大根大本。到春秋時代,就是孔子的時代,春秋有個陳國,陳國就是舜的子孫,還能夠保持著舜王的道統。

  『皆至論也』,這是舉出這兩條。由此可知,必得要深深的通達道與理,事修之功才能夠做得圓滿。事修是說什麼?就是積善,沒有別的,佛法、世法都離不開這兩個字。既然都是積善,佛法與世法從哪裡分辨?我們剛剛讀完《金剛經》,從《金剛經》所說的道理,世出世間法不難明白,凡是積善而不著相就叫做出世間法,積善做不到三輪體空就是世間法。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在行持上沒有兩樣,所不同的,一個是著相修,一個是離相修。因此,我們以六度來說,六度裡面唯有般若是講離相的,其餘的五度都是就事相上修持,譬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五種事,都有相。般若是講理的,離開了前面五種事到哪裡去找般若?般若沒有形相。般若度從哪個地方去看?就在前五度,修前五度三輪體空就叫做般若。如果我們修前面五種著相的修,有能修、有所修,這就叫世間的善法,也稱之為有漏的善法,果報在人天。

  向下是從歷史上舉出幾樁實際的例子來說明,這些說明都是屬於世間善法,畢竟初學的人還是著重世間福報的多,如果說世間福報都沒有,都得要離開、捨棄,有幾個人願意去修善?不願意修了。除非是真正懂得道理的人,知道無漏的善法功德無量,那是極少數,所謂是真正的上根利智。無漏善法,說老實話也是從有漏的善法再往上進了一步;換句話說,我們初下手一定要修世間的善法。換句話說,在世間世法裡面要不能夠積善、不能夠積德,向上一著可以說決定沒有指望,要曉得,佛菩薩基礎就是在人天。我們懂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翻過來想一想就可怕了,「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看這個善惡果報多麼的明顯。這是在世法裡面講,積善是人天之大本,積不善是三惡道的業因。明白這個道理,試問問,我們要不要修?要想保住人天的身分,不墮落到三惡道,不積善不行。再看下面文:

  【試以往事徵之。】

  『往事』就是指過去。實在說,我們中國的歷史在世界上來說是最完整的,一部《二十五史》無非是因果報應的實錄。古人有將《二十五史》裡面因果報應最顯著的部分把它抄下來編成一本書,叫《歷史感應統記》。這部書好像是聶雲台編的,不少同修們都曾經看到過,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書。我們讀底下,下面這十段故事,只著重在因果報應上,其他的我們也不必要用那麼多時間去考查它。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

  這一樁事,可以說一直到民國初年,在福建都是家喻戶曉的。『少師』是官名,他的名字是『榮』這個字,楊榮,這是古時候的官制,底下有個小註,「古皇帝之師,舊制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之職,其尊介於公卿之間」,這就是皇帝的老師有這六個等級,楊榮他是「少師」的身分。『建寧人』,建寧在清朝那個時候稱建寧府,現在的福建建甌縣。『世以濟渡為生』,這是講他的祖先,這就是敘述祖先積善積德。積這個大善大德也有因緣,雖有因緣,因緣是所謂講外面的增上緣,親因緣與所緣緣是要自己本具的,換句話說,要有深厚的善根。他就遇到這麼一樁因緣,雨下久了,溪水漲了,建寧這個地方是有一條河水,一直通到岷江,從福州出海,水漲了之後,當然就有許多村莊被淹沒掉了,『溺死者順流而下』,這是淹死了不少人。操舟之人也不在少數,也很多,別的船駕船的人都在水裡面撈取財物,而楊榮的,這是講他的前代,他的曾祖父、祖父,唯獨救人,在這個水裡面他是救人的,『貨物一無所取』。別的人看到都笑他傻,『嗤其愚』,不撈這些財物去救人,人救回來還得要照顧他。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

  這是講果報漸漸成熟了,佛經裡面常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是寶塔,救人一命的功德比建一個七層的寶塔功德還要大,寶塔是供養佛舍利的。諸位想一想,救人之命比供佛的功德還要大。現在有些人,這有財富的,你叫他拿錢來供養佛菩薩、供養神他很樂意,你叫他拿一點錢來去救濟貧苦他就不願意了。他為什麼不願意?救人那個福沒有供佛菩薩、供神的福報大,殊不知,完全錯誤了。說個實在的話,佛菩薩與那些神仙,你不供養他,他不缺乏;你供養他,不過是表你一點誠意、誠心、敬心而已,他並不是很需要。所以積善積德功德最大的,就是需要最迫切的,你能夠供養他,能夠幫助他,這才叫大功大德。

  以我們學佛供養三寶來說,有很多大的寺院,收入非常的豐厚,你就是不供養它,它也不缺乏這一點。還有一些小寺廟,真是苦到極點了,三餐飯都未必能保得住,沒有人願意到那裡供養。世法裡面所說,錦上添花大有人在,多得是,雪中送炭找不到人了。何況佛法,諸位稍稍明白的,佛法是平等法,絕不是說大廟莊嚴,那個地方佛就靈一點,佛在那住,小廟、破廟那裡頭就沒有佛住,沒這個道理,佛是平等心。諸位要明瞭這個道理,你就曉得積善應該怎麼個積法,做功德應當怎麼做才叫真正有功德,這個道理要明白。這裡舉出一些例子,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世間人看到,這都是傻瓜、傻事,但是真的是積善,是在那裡積德。這是他的曾祖父、祖父積的德,到第二代就稍稍有感應了,家裡面漸漸寬裕了。

  【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

  看到這個地方,又好像講到風水地理了,確實這個東西確有其事。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不是勉強可以得來的,你要找個世間這些風水先生給你的老人看一塊地,那能靠得住嗎?如果真的靠得住,他家裡有財富,多多的供養這些地理師,盡選好地,那他們家就代代都發達了,無惡不作也發達了。給諸位說,沒有這個道理。地理也是要感應道交,所謂是福人才能居住福地,沒有福德的人,那個地本來是個好地,他一葬那裡,那個地都改了形,好的也變壞了。可見得世間法裡不要強求這些。如果他的祖父、曾祖父不積德,縱然老人葬在白兔墳也不能發達,要知道那個真正的因是在先人積德。

  【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

  『弱冠』是二十歲,這個意思就是說,那個時候考取功名,二十歲就考中了。『登第』,雖然沒有加註,最低限度是得進士,在科舉時代這是叫「登第」。『位至三公』,是說他一生官位做到最高的時候,「三公」地位跟首相相等。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這是說他一家的果報,他自己對國家有功勞,國家封他三公的爵位,同時在從前有追贈他的父親、祖父,有這個例子。這是說一樁事情一個人,可見這個發達是在積善。這個道理這是真理,既是真理,就永遠不能夠改變。我們看到有許多學問好的不能登第,現在也是的,有許多有學問的終生潦倒,不但中國,在外國也是如此。你看看發達的,過去他家裡人必然有積德的。下面第二段: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就這兩句就很難得了,這就是積善的根本。『鄞』,鄞縣,浙江寧波,這個人姓楊,名字叫自懲,『初為縣吏』,在縣政府做一個小官。

  【時縣宰嚴肅。】

  這個『宰』就是縣令,就是現在的縣長。

  【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

  在從前行政跟司法是不分開的,不像現在,現在行政跟司法分開了,譬如刑事由法官來處理,縣市長不過問這些事情,在從前是不分的,這些刑事、民事縣長都得要管。這是舉出辦刑事案件的一樁事情,打這個囚犯,打得很重,『血流滿前』,他的怒氣還沒有息。

  【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他看到打囚犯打得很重,血流滿地的時候,就生同情心。可是這個縣令很嚴,囚犯當然他是犯了有罪,可能這個案子也很辛苦的才把這個案子調查清楚,所以這個縣令火氣就大了。我們看看楊自懲所說的幾句話。

  【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這幾句話是出在《論語》上,可見得勸解也是引古聖先賢的成語來點破他,換句話說,犯人既然犯了法,按照法律判他應得的科刑就行了,又何必這樣的毒打他?『上失其道』,上就是講做官的,換句話說,為什麼老百姓不守法?要追究責任,這些做官的,做官管理老百姓的沒有管得好;換句話說,這個過失要嚴格追究起來是在上,「上失其道」。所以老百姓無所依從,『民散久矣』。你想想看,這個話說得多麼厚!不責備那些犯罪的人,反過頭來責備自己。確實是如此,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聖賢的政治。我們中國政治確實跟外國不一樣,你看中國過去所講的,士而優則仕,士是讀書人,有學問、有道德,這才選拔出來為國家辦事,拿現在說,就是公務員的資格。外國人不如是,外國人是商而優則仕,發了大財,這出來做官,滿腦袋都是功利主義,他沒有道德,做生意想盡方法賺錢,做了官也是如此。這就是說,我們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確實有根本不相同的地方,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確實是講仁義道德,是以孝為根本。

  『汝得其情,哀矜勿喜』,知道了實際的狀況,他犯罪的事實調查清楚之後,應當要生個什麼心?憐憫心,就是判他死刑殺他,也是憐憫心來殺他。所以「哀矜勿喜」!他已經犯罪了,他已經判刑了,甚至於已經判了死刑,縱然是罪大惡極,也不能以一個歡喜心去殺他,還是要以憐憫心,依照這個法令來制裁他。『喜且不可,而況怒乎』。這幾句話是《論語》裡面的,這是曾子所說的。治國是如此,治家也不例外,學校裡老師教學也要本這一個原則。我聽說現在學生不好教,國中裡面幾乎沒有人敢當訓導主任,怕學生打他。我們讀這幾句就曉得,懲罰一個頑劣的學生也要有憐憫心,不要有歡喜心,那就錯了。

  縣令雖然很嚴,性情很躁,聖賢的道理給他一說,人家畢竟還是有學問,一點就通了,『為之霽顏』,就息怒了,聽這個話,是有道理,確確實實,在這一個縣的老百姓犯了過失,我做縣令沒有盡到責任,換句話說,懲罰他是不得已的。這就正如同做父母,兒女犯了過,在責罰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情?不是把兒女打一頓、罵一頓,自己很歡喜、很開心,不是的,心裡面比兒女還要難過,這就是人性。能夠把這個心推展到社會、推展到教育,教育沒有辦不好,社會的風俗沒有不純善的。這是舉出這一樁事,在一個官府裡面,可以說像這些事情常常會遇到,所以古人有所謂公門好積德,為什麼好積德?機會太多了,也就是說為大眾做事,積善的機會特別的多,沒有這樣的機緣,自己就要會掌握。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

  這一點我們也得要曉得,在過去做官,真正是做一個好官都窮,為什麼都窮?靠薪水過日子。我們讀《陶淵明記》,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那個時候當一個縣令薪水待遇就是一個月五斗米,他如果家裡面祖先要沒有遺產,你想想看他的日子多麼清苦。所以一個念書出去在外面做官,確確實實真是兩袖清風。做官要有了錢,要不貪污他哪裡有錢?除此之外,他沒有生財之道。『饋遺』就是別人送的禮物,有一些官府裡頭拜託他的人情送的禮,一概不受。由此可知,全憑薪水過日子,當然是清貧。

  【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

  那個時候囚犯有遠處來的,或者有充軍的,囚犯非常之苦,往往好幾天都得不到飲食。這是過去情形,跟現在不一樣。他遇到這樣的事情,他都想盡方法來周濟。

  【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飢。菜色可掬。】

  我們看看這個人,人心的厚道。這是舉一個例子,有這麼一次,有一批新的囚犯從遠道而來,好多天都沒有吃飯,他遇到這麼一樁事情,自己家裡頭又缺米,把這些米要給了囚犯,自己就得挨餓,可是想一想,囚犯太可憐了。回家跟他太太商量,太太就問,囚犯從哪裡來?從杭州來的。他是寧波人,杭州在浙江的北部,寧波在浙江的南部,距離差不多比我們台北到高雄還要遠。那個時候是徒步,交通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一路上得不到飲食,還得要走路,其可憐的情形可想而知。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這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供給這些囚犯。這也是說夫妻兩個人不但行善,常常這樣修善,這就叫積善。

  【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後面這幾句就是講他的果報了,自己老夫妻兩個苦了一輩子,修善積德,晚年好了,兩個兒子官都做得不小。從前這個『侍郎』等於我們現在的次長一樣,從前首相底下有六部,部長那時候不叫部長,叫尚書,尚書就等於現在的部長,「侍郎」就是次長。『吏部』相當於現在的內政部,『刑部』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廉憲』,底下有一個註解,這個「廉憲」地位相當之高,「官名,元置肅政廉訪司,以巡察各路,明改為提刑按察使司,故稱按察使為廉訪,亦曰廉憲」。這個職務現在是沒有一個與從前這個相當的,他是地方的行政官,同時也是有監察的職務在。現在我們有監察院有監察委員,但是這個監察委員的權限沒有當時的按察使的權限大。這是第二段,說楊自懲的這一段因果。再看底下第三段:

  【昔正統間。】

  『正統』是年號,底下有個小註,「明英宗年號」。

  【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

  『都憲』是官名,『楷』是他的名字,這人叫張楷。

  【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

  這是說『謝都事』以軍旅平亂的因緣不妄殺人,這是大善。因為在亂兵之下往往善惡難分,被冤枉殺害的人很多,能夠存這一點心,這就是上天好生之德。這些事情在歷史上確實是非常之多,濫殺無辜最顯著的果報無過於曹翰,宋朝時候的偏將軍。他那個時候攻打江都,江都打下來之後就下令屠城,真是濫殺無辜,所以以後子孫做乞丐。這個地方,他的用心也是很苦,想盡方法來辨別哪些是良民,哪些是屬於賊黨。在戰爭的時候不容易分辨,就以白布小旗做記號,凡是人家裡面插旗子的,官兵就不進去了。『全活萬人』,他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後謝之子遷。】

  『遷』是他兒子的名字,謝遷。

  【中狀元。為宰輔。】

  『狀元』是功名,就是殿考第一名,『宰輔』是官位,後來做到宰相。

  【孫丕。復中探花。】

  『探花』就是科舉時代的第三名,第一名是狀元,第三名叫「探花」,從第四名以下都叫進士。這是第三段,他這個例子一共是舉了十段。第四是: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

  這個行善確實往往也有這些神道在那個地方考驗你,看你是真的還是假的,來試驗試驗你。試驗你,你感覺到不耐煩,那就算了,你這個善也就有限。換句話說,為善要至誠,要能夠行到底,好事要做到底,不可以中途而廢。這就有一個仙人化成一個道人,每天到她那裡去問她要,要六、七團,『三年如一日』,這個道人曉得她很誠心,確確實實是無分別心,誠心誠意積善的。

  【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

  我怎麼樣報答妳?實際上這並不是報答,這就是所謂是善有善報,妳們家裡既然這樣積善積德,應當發達,換句話就是善因感善果。這就教給她:

  【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這個麻就是芝麻,一升芝麻,這個數目就可觀得很,那裡有塊好地,妳要是把妳祖先葬在那裡,後來的子孫發達,發達的人數就像一升芝麻一樣,有那麼多。以後這個老太太死了:

  【其子依所指點葬之。】

  依道人所指點的地方,就葬在那個地方。

  【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這個話說得不過分,確實是如此。第五段:

  【馮琢菴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殭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甦。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舉出這些例子,十段太多了,一段一段的講不勝其煩,所以講個幾段,大家懂得這個意思,其餘的,看到容易懂的,我們念過去就可以了。這一段裡面頂重要的就是以至誠心救人,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他的果報是得一個好的兒子。他在行善的時候,諸位想想,有沒有想到我將來要得好的果報?如果要有這一念,心就不誠了。當時只顧到救人,沒有其他的念頭,所謂是施恩不望報,才有厚報;布施要指望有果報,果報是很有限的,這在世法裡也是如此。

  【台州應尚書。壯年習業於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

  這是說『應尚書』在求學的時代,『壯年習業於山中』,這個業就是讀書,學業。那個時候讀書,如果家裡面清寒,多半都借寺廟或者借祠堂,借這些地方來讀書。佛教,說實在的話,在從前對國家社會貢獻非常之大,歷史上多少名人都是在寺院裡面念書學成的,甚至於家境清寒,寺院裡供養他,來培植他。諸位曉得,宋朝名臣范仲淹,范仲淹就是在寺廟裡面念書的。這也就是不但是弘揚出世間的教育,連世間的教育在那個時候也要協助,也要盡力的來幫助這些有志求學的人。這裡說「習業山中」,山中當然指是有寺院,在這個地方遇到鬼了,鬼也沒什麼可怕的,心地正大光明,鬼都尊敬你,我們讀這一段你就明瞭了。說『夜鬼嘯集,往往驚人』,他不在乎,他為什麼不在乎?常言說得好,只要自己不做虧心事,對面遇到鬼你也不在乎,他也無可奈你何。

  【一夕聞鬼云。】

  聽到鬼說話,說什麼?

  【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於此。吾得代矣。】

  遇到的是吊死鬼,吊死鬼傳說當中要找替身,他要是找不到替身他不能去投胎。至於鬼道,諸位以後可以多看看《法苑珠林》,《法苑珠林》六道那一章相當之長,相當的詳細,你可以多看看鬼道裡頭的情形。鬼是相當的苦,餓鬼,日子並不好過,要好過的話,他何必還要去投胎?所以鬼的情況比人差得太遠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報身要是失掉之後,千萬不要當鬼去,這個應當是要注意到的、要明白的。餓鬼道的業因當然相當的複雜,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慳貪,慳貪是餓鬼道的業因,慳就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貪是自己沒有的想貪得,這種心理就是做鬼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六道輪迴,人死了,死了哪裡就會墮鬼道?但是我們想一想,慳貪之心是人人有之,所以有人說人死了就做鬼,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確實有它的道理在。所以我們對於一切法不貪,對於自己所有的不吝嗇,人家問我們要的時候能夠捨得,餓鬼道的業因就斷掉了。

  這是他遇到這麼一樁事情,這個人家兒子出門,很久沒有消息回來,在從前那個時候交通不發達,通信也相當困難,不知道兒子還在不在,可能媳婦很年輕,這個老人也不願意叫她在家裡守著,勸她嫁人。媳婦很貞節,不願意,心裡動了念頭,再逼狠了就準備上吊了。鬼知道這個事情,這個吊死鬼知道這個事情,很歡喜,明天有個人上吊,他可以得到替身了。鬼在這裡說話,就被這個應先生聽到了,他知道這個事情。

  【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

  他做了一樁好事,這個好事難,不容易。第一樁難事,鬼話要相信,現在有幾個人相信鬼話?不相信鬼話,好,明天我看看,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上吊,那就完了。他能相信,不管它是真是假,這個心就不得了。自己是個窮書生,在廟裡面寄居讀書的,你想想看多窮苦,哪裡有錢?為了要取信他家人,不帶一點錢回去,他家裡人不相信。這才偽造了一封家書,他把它送去,你的兒子托我帶信回來了,還寄了四兩銀子給你。家裡人看到信,信是假的,不是他兒子寫的,心裡一想,信可以假,錢不可會假,哪有人無緣無故送錢到他家裡來?這就信以為真,這個事就平息了。你想想,這種心是很難得,確實是不容易做到的。

  【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這是保全了一家的夫婦。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

  當窮秀才幹這樁事情,本來我應該可以得到一個替身,可以去投胎了,這個窮秀才把我的事情破壞了。

  【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

  另外一個鬼就告訴他,他把你的事情破壞了,你為什麼不去報復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

  做一樁善事,冥冥之中自然有鬼神知道。我們讀了這一篇之後,將來再有時間我們研究《太上感應篇》,大家的信心就能增長。並不是說不信鬼神就沒有鬼神,好了,那我也可以不信。不信還是有,絕不是說鬼神之事不信就無,沒有這個道理。不信是你自己的學問、你自己的知見達不到,鬼神之事確實是不假的。他行這種善事,心地這樣厚道,人間的福祿沒有現前,冥冥當中就已經註定了,『陰德尚書』,他以後能夠做到尚書,在此地等於鬼神就給他預定了。這個話又被他聽到了,聽到之後怎麼樣?並不傲慢,我將來要做部長,並沒有這個傲慢的念頭,你看看人家的態度。

  【應公因此益自努勵。】

  更加以勉勵、砥礪自己。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換句話說,兩次聽到這個鬼的談話,這個績效就明白了,確有其事,確實行善得利益。

  【遇歲饑。輒捐穀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

  這一條很難,荒年的時候賑濟救災,這是要靠自己力量去做,自己力量做不到去勸募,這都是積德積善,救人之飢寒,也是救人的生命。『親戚有急』,這個親戚比朋友是更近一層,必須得照顧,親戚不能照顧說是能夠照顧朋友,或者說是能夠為大眾謀福利,那都靠不住,人的親情它有個遠近,近的都不顧還會顧遠的,沒有這個道理。『遇有橫逆』,橫逆是什麼?無理毀犯的,非理之侵犯,遇到別人侮辱你、毀謗你,或者打你、罵你,你看人家怎樣?『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這個度量就不得了,並不責備別人,反過來想想,我哪些地方不對,哪些地方對不起他,惹得他發這麼大的脾氣,不看別人過,回過頭來檢討自己的過失。「怡然順受」,這個實實在在不得了,古人所謂是宰相肚子裡能撐船,形容度量之大,度量大就福大,一定的道理,不能容人的人決定沒有福報,這是諸位要記住的。

  【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不但自己取得功名,做到這樣高的官階,子子孫孫都發達。你就從他這個修善積德,從他這種容人之量,看出他後來的果報,理所當然!了凡先生舉出這一些,都是教我們效法的,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都是我們的模範,應當要學他們的言行,學他們的修積,大抵是在這個地方。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