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十四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14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四訓》裡面的第二章,第二章是講「改過之法」。前面的半段在上一次我們已經介紹過。這個地方特別強調,修善之前先要改過,如果不能改過,換句話說,談不上修善。在佛教大意裡面也是這麼給我們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是講諸惡莫作在先。如果說諸惡不斷,眾善奉行,拿此地的話來說,功還是抵不了過。所以改過之法說在積善之前。這個一開端就說,禍福確實是感應,感應到了極處這就稱之為『至誠合天』,所謂至誠是誠到了極處。什麼叫做誠?這個字不太好懂,古人解釋這個字的定義,心裡面沒有妄念了這才叫誠,如果還有妄念就不叫誠。可見得做到至誠相當不容易。

  沒有妄念,如果說我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一念不生了,算不算是誠?給諸位說,不算。一念不生怎麼不算誠?一念不生叫無想定,果報在四禪無想天,外道天。這個地方就是說,所謂沒有妄念不是說沒有正念。到底什麼叫做正念?正念還是有念,妄念也是有念,既然都是有念,邪與正怎麼個分法?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常聽經的人一提起,他心裡就覺悟了、就明白了,你看《楞嚴》裡面講捨識用根,你一切的念頭都叫做正念,如果你還是用識,不知道用根,所有的念頭都叫做妄念。換句話說,用真性的智慧做基礎的,一切念就叫正念;用情識為基礎的,一切念都叫做妄念,正念、妄念就是這樣分的。正念與妄念之相你在外表上看不出來,為什麼?都有念,骨子裡頭不一樣,感受上不相同,妄念是煩惱、熱惱,正念是清涼的,這是你的體受不一樣,你的體會、你的享受不相同。換句話說,正念是自在的、是和樂的,妄念恰恰好相反。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辨別,並不是說一切念都沒有了。

  縱然講到禪定,你看禪這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靜慮,所謂靜慮就是正念分明。禪不是沒有念,禪是定,確實是定,定裡面有念,定裡頭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靜就是定。靜也叫做止,慮也叫做觀,天台家把這個禪翻作止觀。止的什麼?止的是妄念,慮的是什麼?慮就是思慮,慮的是正念,如果正念不現前,自他受用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常常要保持著正念現前。這個說老實話,在初學的階段當中很難區分,很不容易揀別,再說得粗淺一點,凡是與煩惱相應的念頭就叫做妄念,凡是與菩提相應的念頭就叫做正念。譬如說穿衣吃飯,最平常的,日用平常之事,我們凡夫穿衣吃飯與煩惱相應,譬如吃飯,那個菜對自己的口味,好的、喜歡吃的,多吃幾口;不喜歡吃的,一看到就討厭,這是飲食裡頭與煩惱相應,這就叫邪念,叫妄念。佛菩薩你給他吃飯的時候,他不生分別心,味道曉得不曉得?曉得,他要不曉得那他的舌頭是麻木不仁,他不是不知道,他不是不能辨別,他不生分別心,沒有執著心,好的也照樣吃,歹的也照樣吃,吃得都是津津有味,不起分別、不起執著,這種念就叫做正念。換句話說,所謂止是止分別心、是止執著心,所謂慮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白,並不是糊塗,並不是無知,這才叫正念分明。這是淺的解釋。

  至誠就是身口意一切的造作、一切的念慮完全與煩惱斷絕,這就叫至誠。至誠自然合天,天在此地當作天理講,天然的法則、天然的道理。這個天理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本性,換句話說,完全合乎性德,誠到極處,性德就現前。這句還是總結前面的話。下面這就說禍與福了,前面一段也是教我們觀察禍福,凡是福將要來的時候,不是不知道,知道,誰知道?自己知道,有學問的人他也知道。這個有學問就是講至誠合天的人,他知道,自己曉得,你自己果然是斷惡修善,修到一個時候了,自己心裡有數,我的福報快要現前了,自己心裡頭就有感應。如果說反其道而行之者,無惡不作之人,大災難臨頭他也曉得,大概我這個災難要來了,恐怕逃不過,他也能預知。

  這個預知的法則,底下給我們說明白,『觀其善』或者『觀其不善』,善不善是因,禍與福是果報。因此,這就引起這一篇的開端了,說『今欲獲福而遠禍』,先從果報上說,我們現在眼前就是要想獲得福報,要求福德,我們要遠離災難。既然所願所求是這樣的,我們應當從哪裡下手?底下就教給我們,『未論行善』,我們現在還沒有談到行善,『先須改過』,改過列為第一個條件。改過也就是佛法裡面的懺悔法門,這是講的世間法,佛法也是以這個為基礎。我們從十大願王上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出來,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禮敬諸佛說實在話就是拜老師,我們自己要想開智慧,要想成就學問、斷滅煩惱,先要求善知識。「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都是事師之道。而在功夫上來說,接著就是「懺悔業障」,可見得懺除業障是在修學上是列為最優先。然後這才「請轉法輪」,乃至於「常隨佛學」,那都是修善。你看看,還是改過列在修善之先。此地雲谷禪師教給袁了凡居士的這些方法,了凡居士全程肯定的接受,完全就照辦了,他把他自己改過的經驗、效果告訴我們,提供我們做參考。底下三種心是他自己修學的綱領。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

  古人也說,「知恥近乎勇」,儒家講的三達德,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三德祕藏,說實在講是相通的,三達德是講智、仁、勇,三德祕藏是講法身、般若、解脫。什麼才叫做勇?勇是肯改過才叫做勇,這是真正的大勇。什麼人才能改過?首先要知恥。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我們懂得這一點意思,同修們大概大多數家裡面都供養有佛菩薩的形像,佛菩薩的形像我們供養它,實在上講,有許多重的意思,可惜我們並沒有注意到,而我們僅僅著重在每天恭敬禮拜,種福田,佛菩薩會保佑我。這些話也不能說是錯,也並不完全正確。為什麼不能說它錯?你要說它錯了,大家對於三寶就生輕慢之心了,那連個種善根的機會也撈不著了。所以我們也鼓勵恭敬供養,種善根而已,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與佛結個緣,它的功德利益也就是如此。如果更進一步的話,一看到佛菩薩形像,我也是佛菩薩,我為什麼不能成佛作祖,淪落在六道裡當凡夫?你要能這樣一想,知恥之心就生出來了。你一知恥,這才能夠勇猛精進,才能夠見賢思齊,他是佛,我也要成佛;他是菩薩,我也要成菩薩。這樣去供養佛菩薩形像,功德就無量無邊了。所以最低限度,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不但是要恭敬禮拜,如同真佛在我們面前,尤其要見賢思齊,激發我們輪迴墮落可恥之心,這種供養佛菩薩形像才算是圓滿的功德。

  這個地方講,『古之聖賢』,聖是指諸佛,賢是指聲聞、緣覺、菩薩,『與我同為丈夫』。昨天我們在《楞嚴經》裡面讀過,你看摩登伽女、耶輸陀羅,人家都證阿羅漢果,她們有那麼高的成就,為什麼我們辦不到?『彼何以百世可師』,為人天師,這是講成佛、成菩薩。翻過來看看自己,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還不曉得什麼時候能出頭。所以說『我何以一身瓦裂』。在底下有個小註,這就是想想自己淪落在六道裡頭,得眼前這種苦惱的果報,這是從果上說的。為什麼會墮落?底下從綱領上舉幾個例子來講,當然這是很重要的,不外乎是『耽染塵情』,耽,底下有個小註,耽當甘願講,染是受污,甘心情願為塵勞染污,那這有什麼法子?所謂塵就是指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東西染污我們真心,染污了我們本性;所謂情就是煩惱,情是喜怒哀樂,常說的七情。外面的六塵一誘惑,裡面的煩惱就被它勾起來了,裡應外合,這才墮落在輪迴六道裡面,這能怪得了誰?

  『私行不義,謂人不知』,義者理也,不義就是不如法,自己所作所為、舉心動念一切都是背道而馳,還以為別人不知道。『傲然無愧』,無慚無愧,貢高我慢。這樣下去,就是在六道裡面三善道的果報怕也保不住,『淪於禽獸而不自知』,這個禽獸是代表的三惡道,在六道裡頭要墮落在三惡道,更是可羞可恥了。這些話特別值得我們警惕的,就是我們現前所作所為是不是三惡道的行業?這是應該特別警惕的。貪愛是餓鬼道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什麼叫愚痴?簡單的講,善惡、是非、利害不能辨別,就叫做愚痴。諸位不要認為善惡、是非、利害很容易就辨別,確確實實不容易,眼看著明明是一樁好事,殊不知,後頭有惡果在後面,那哪有好事?眼看著眼前不是好事情,可是好的果報在後面。所以能夠辨別是非善惡,這是有智慧的人,不簡單。

  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大概在十幾年前,我們大專學生學佛剛剛開始的時候,台灣大學最先成立晨曦社,大學裡面有佛教的社團,這是第一個。消息傳到台中,那個時候我正在台中,我就跟李老師說,我說佛教有麻煩了。大專學生學佛這不是好事情嗎?是,表面上看起來是好事情,實際上不以為然。如果他們統統都學佛了,要沒有好的老師來指示他一條正路,他要搞成邪知邪見,這些人都是有學問、有地位,將來搞佛法統統變質了,這還得了嗎?這是大問題!所以我跟李老師一商量,這沒有法子,台中才辦大專講座,他們既然願意學,李老師就挑起這個擔子,擔任指導他們學佛的責任。那個時候如果他要不擔負起這個擔子,不辦大專講座,今天大專學生學佛走的路子一定是一團糟,一定是邪知邪見,還自以為是。所以看一個問題要看得深、要看得遠。

  大專講座是台中創辦的,很費了一番苦心,安排課程,請這些老師,都不容易。到最近幾年各地方都辦,也有不少同學到處參學,到處都參加,碰到一塊的時候,問問他心得感想如何?有些還不錯,有些就說,這個老師教我這樣,那個老師教我那樣,我都變成無所適從了。所以給他們印象,佛教是一團糟,千頭萬緒,無所適從,這是他幾年參學的經驗。因此,辦一個講座要想成就,絕不是容易事情,首先要了解講座的目標所在,然後慎重選擇教材,聘請好的老師,在短短期間當中,使他確確實實有所收穫、有所啟示,這才有功德。絕不是說,我們辦了講座,召集一些人來,請一些老師,你喜歡教什麼你就教什麼。正如世間學校一樣,你做一個學校的校長,你到外面請教員請來,你喜歡教什麼你就教什麼,你這個學校還成什麼學校?所以真正要想辦得好,課程由校長、教務主任排定之後,按照課程請老師。所以校長、教務主任是教學的設計者、指導者,教員不過是負責執行而已。所以功德是誰的?功德是校長、是教務主任的,他們的功勞,教員不過是執行而已,算不了什麼。

  我們看看台中佛學講座,六門課程選擇費了多少苦心,為了選這個課程,李老師給我說,他足足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在一切經論裡頭天天看、天天想,選什麼適合,三個月的時間才決定,不是隨隨便便就把課程安排了,隨隨便便安排,對不起學生。選擇他有一個系統的構想,這是許多同學們到台中參加佛學講座的,你們都曉得。《十四講》是佛學概論,初步的介紹,你一入佛門來,首先給你介紹佛教是什麼,其目的叫你不要發生誤會,糾正你錯誤的觀念,對於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八大人覺經》是佛教的綱領,也可以把它當作佛學概論看,經文雖然簡單,內容相當的豐富,包括大小乘的教義。這兩樣東西是佛學概論,一個是他自己編的,一個是從經典裡頭取出來的,這是概略的介紹。

  佛學有解行兩方面,從解這方面,佛法雖然宗派有那麼多,不外乎性相兩宗,八大宗裡頭,不是歸於性就是歸於相。就在性相兩宗選代表作,性宗裡面選的《般若心經》,相宗裡面自己編了一部《唯識概要》,以後又把《百法明門》加進去,這兩種是屬於解的,學理上的研究,性相兩宗的大意。除了解之外,還得講行,實際修行,修行有自利、有利他,自行化他,在自行裡選擇《彌陀經》,在化他裡選擇《普賢行願品》。你看看這六門課程,它是一個系統下來的,一點都不亂。課程決定了,再看看哪一個人對於某一種課程有專長、有心得,請他來講授。那個老師不是隨便請的,不是找來湊數的,不是說你想講什麼就講什麼,這不可以,那不是講座,那是講演比賽大會。所以人家的講座有成就。辦講座,這好事情,如果沒有這樣好的認真負責的設計人,講座還不如不辦。

  這就是說做一樁事情,要想做得很恰當,不簡單。要想真正能認識是非、善惡、得失、利害,確確實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這裡面必然涉及相當深度的學問,事情才能做得圓滿。如果不如法而自以為很如法的,這就是此地講的私行不義,發的是好心,事情做錯了。如果發這個心,真正為了利他、為了弘法,而自己學問智慧不夠,那還情有可原,熱情可嘉,見識、學問不足,還情有可原,還能原諒一點。假如你發心是為名聞利養,那就不能原諒,必然要墮落。為名聞利養,這就是罪業;不為名聞利養,確實為弘法利生而做錯了,這叫過失,過失比罪業要輕一等。諸位想,修功德,功德談何容易,不簡單!這就是說明,我們要想一切都能夠如法,必須要把貪瞋痴慢這些粗重的煩惱要遠離,在一切境界之中要做到不染,不為境界所動,而後所思、所做、所為才能夠如法,才能夠避免過失。要想做到這一點,不讀聖賢書辦不到,不讀佛經更辦不到。這也是我們這次啟講《了凡四訓》,以及我們將來準備繼續講《感應篇》的理由。《了凡四訓》給我們初步的啟示,我們讀了之後,曉得命運操縱在自己手裡,正如《太上感應篇》所說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自召就是自己做主宰,命運可以改造。

  既然改造從改過做起,首先自己要知道過在什麼地方,這是屬於智慧。一個人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這是很大的難處,不容易。《太上感應篇》是一面鏡子,我們每天拿它來對照對照,才能發現自己的過失,知道過失,這才能談得上改過,才不至於墮落在三惡道。不墮三惡道,就是說我們現在不可以做三惡道的因,三惡道的因是貪瞋痴。瞋恨是地獄的業因。所以佛法教我們忍辱,世間聖人也教我們忍耐。能忍,不動肝火,利益功德不墮地獄。這些細節瑣碎的問題都可以在《感應篇》裡面看到。如果我們還是要做貪瞋痴,這就是墮三惡道的因,造三惡道的因沒有不墮三惡道的果報。墮到三惡道是可羞可恥,現在造三惡道的因,豈不是可羞可恥嗎?如果我們把這幾句話記住,我們六根接觸六塵起了貪愛之心,你就覺得羞愧,這就好辦了,這就覺悟了,貪愛是餓鬼道。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裡生煩惱了,立刻覺悟,這是地獄業因,這是可羞可恥之事,你立刻就能回頭,回頭是岸!一個修道的人不能夠離開境界,要在境界裡面磨鍊,歷事鍊心。磨鍊什麼?就是磨鍊貪瞋痴不起,這就叫功夫。開頭是勉強的壓住,用理智壓住感情,久而久之就成自然了,那就是功夫純熟了,這是修行成敗關鍵的所在。禍福的基礎,禍福的開始,要從這個地方做起。

  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知恥這一個字,於人是講一個做學問的人,一個讀書人,關係太大了,『得之則聖賢』。底下小註說,「知恥則勇於改過,而德業日新」,一定能成佛作祖;反過來,不知恥則禽獸耳,「無恥則肆意妄行而人格消失」。人格,簡單的說,就是在六道裡面取得做人的資格,也就是六道裡面人道的條件。人道的條件是什麼?佛給我們講的五戒,儒家給我們講的五常,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是取得人道的資格,是做人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缺少一個,人格就喪失掉一部分。怎樣能夠保全?知恥就能保全,不知恥就不能保全,這個我們不能把它看輕。五戒有什麼了不起,還沒有把它看在眼裡,眼睛裡面只有菩薩戒。如果五戒都做不好,菩薩不過是有名無實而已,名字菩薩,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沒用處。所以在戒學上我們要從五戒修起,這才叫腳踏實地,老實修行,無論修哪一個行門都離不開五戒。『此改過之要機也』,機在此地當作機先講,當作動機講,這是改過最重要的動機,這就是要發知恥之心。如果沒有這個心做基礎,改過做不到,縱然做,很勉強,不能持久。能發知恥之心,不但改過能持久,而且做得徹底、做得圓滿、做得究竟,你看這多麼重要。這是上根利智,一明瞭這個意思,立刻就回頭,不必要再多說了。

  底下第二層的,根性比較鈍的,煩惱業障重的,發恥心怕力量還不夠,再加上一種畏心,畏什麼心?畏果報之心,不敢作惡。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

  天是指天帝,在佛法裡面就是指的忉利天主,地是指的地神。地神,在我們中國大家都熟悉的,除了閻羅王之外,在大陸有五嶽,五嶽我們都稱大帝,那都是鬼王;再其次的就是城隍,城隍有都城隍、縣城隍,都城隍好比省主席,縣城隍好比縣市長;再其次的是山神、土地,這些都屬於地神。『鬼神難欺』,確確實實鬼神比我們人多得多,人鬼雜居,時時刻刻都免不了和鬼神碰頭。

  【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

  『鑒』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都照見。你自己縱然犯什麼過失,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天地鬼神都看到了,看得清清楚楚。

  【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罪業犯得重的,鬼神就找你麻煩了,惡鬼惡神都來了。他為什麼來?氣味相投,你的心惡、性惡,行為也惡,那些惡鬼惡神一看到你,我們志同道合,他就到你家來了,你家就惡鬼屯門,就屯集在你家裡。這個家裡頭還會有福報、還會有吉祥嗎?輕的罪業也折我們現前的福報,也損福報。想到這一層,怎麼能不害怕?怎麼能夠不畏怖?

  【不惟是也。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

  先說明作惡縱然能夠瞞得過別人,瞞不過鬼神。『閒居之地』,這是指你自己私室,『指視昭然』。底下有個小註,「雖在私室中,亦如有十目監視著,十手指點著。十乃多數,慎勿泥解」。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是比喻,不能把它當作數字來解,跟《華嚴經》表法一樣。一切鬼神都看到了,都用手指著你,他又在做過失了,又在做壞事了,又在起壞念頭了,你看不到,鬼神看得到你,你看不到鬼神。

  說這些話,現在頭腦稍微新一點的,他不相信,哪裡有鬼神,你拿證據來我看?沒有證據他不相信,那簡直是不可救藥。如果說樣樣都要有憑據才信,你到學校裡面念書,你那個教授有多少本事,他也沒有拿證據給你看,你就能相信他嗎?甚至於,你自己有疑慮,不能解決的時候,你去看相算命,那個看相算命先生也沒有把他的憑據拿給你看,你就能相信他算得準?說實在話,佛給我們講的,佛菩薩、聖賢所說的話就是憑據,這在量上說稱之為聖言量。聖言量要不足為憑,那以什麼可以憑信?何況佛戒我們不妄語,他還會用妄語來欺騙我們嗎?佛的教化極其善巧方便,還會以虛無縹緲的鬼神來嚇唬我們不成嗎?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我們要相信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這是他自己表白了他句句話可信,如果沒有這些事情,佛決定不說;換句話說,天地鬼神確有其事。你能夠相信聖教,這是你有善根,你有福德;不相信的,那是你有業障,你的福薄,福薄之人那就不必跟他爭論,我們應當要相信。

  底下這段這就是撇開鬼神而不談,你起的惡念、做的些惡事,你掩飾得再密,以為別人不知道,殊不知終究有敗露的一天。所以俗話常說,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就是說明,怎樣的掩飾也保不住有一天要敗露,到敗露的時候,那就是真的一文不值了。所以想到這一層,我們也就不敢動邪念,不敢再做惡事了。何況是『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這種例子非常之多,這是勉勵,過去再重的惡業,只要肯改、肯回頭,就可以入道,就可以成聖成賢。大家曉得張善和,這是《往生傳》裡頭很著名的一個例子,一生殺牛,臨命終時牛頭人現前了,地獄相現前,來找他討命。他這個時候沒有辦法,喊救命,這個時候救命,誰能救得了他?他的因緣很湊巧,剛剛好就遇到有一位化緣的法師從他門口過,被這個法師遇著了,法師就教給他,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他一聽就接受了,大聲的念阿彌陀佛,念了不到十聲,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接引的相現前了。這就是講的臨終十念成就的,一生作惡,最後回心向善,還能夠往生淨土,這就所謂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見得悔改的功德無量無邊。

  我們看了古人這些例子,不要以為這是實在的,有可以憑藉了,我作惡沒有關係,到臨命終時還來得及,如果要存這樣僥倖的心,這就是鑄成了大錯。張善和沒有存這個僥倖之心,真正的回頭;你存這個僥倖的心,你根本就不想回頭,你還會有成就嗎?決定辦不到。何況像張善和這種人也是非常難得,這一生造了一生惡業,前生培的有善根福德,要不然臨命終時神智還有那麼清楚嗎?我們看到有許多過去的這些同修們,也有不少我們幫他助念,親自看到那個情形,病重的時候,助念的力量都加不上,平時非常虔誠,到這個時候佛號提不起來,這種人太多太多了。他能住生嗎?他不能。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一生所修之福德,不要求現前的福報,唯獨求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如入禪定,這才是大福。為什麼?臨命終時神智清楚,十法界你自己可以選擇,願意到哪裡去就可以到哪裡去。臨命終時神智不清楚,那就沒有辦法了,要憑業力主宰,自己沒有選擇的能力,這是最可怕的。所以什麼樣的人才叫真正有福?臨命終的人沒有病苦,那才是大福報。這一種福報,我們自己能夠保證我將來臨命終的時候沒有病苦嗎?誰也不敢保證。不能保證,現在修來得及,就是從改過積善上下手,求自己臨命終時沒有病苦,這才能決定往生。像這些例子就不必再多舉了。

  【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

  底下小註說得很好,「修不嫌早,悔不嫌遲,臨終安詳超拔之徵」。修道,說老實話,愈早愈好,為什麼?愈早受用愈多。悔過不嫌遲,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立刻要悔悟,千萬不要猶豫,千萬不要等待,猶豫、等待,那就錯了。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纔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小註裡頭有幾句,我們念一下就行了。「多少修士,敗於悠悠忽忽之中。苟發心痛切,進修猛厲,雖罪積如山,亦得解救。可不知所勉哉」。有這句話就夠了,無論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造了多麼深重的罪業,只要你肯猛醒、肯發心、肯決定改過,都有救,都能有成就。凡是不能成就的,就是沒有信心,一提起,我罪業深重,那有什麼法子,怎麼能成就?譬如說,知道弘法利生是大善事,請你出來幹好不好?很好,我業障深重,我不行,一句話就推搪掉了。實在說哪一個人業障不重?業障要不重,早就超越輪迴了,還會在六道嗎?所以《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首先我們要相信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要有清淨的信心,決定不能懷疑。「信心清淨」,《金剛經》上說,「則生實相」,所謂實相就是智慧福德圓滿之相,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憑什麼?憑信心清淨而生的。換句話說,成敗的關鍵就在乎我們自己對自己有沒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斷惡,無始劫以來一切惡業種子都可以斷除;相信自己能積善,一切菩薩圓滿善行沒有不能建立的。這裡比喻也比得很好,『譬如千年幽谷』,千年是講時間之久,幽谷是幽暗之谷,比喻罪業之重,『一燈纔照』,這一燈就是光明,就是一念的覺心,也可以說是一念的信心,『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我們肯不肯改?不改就是凡夫,改了就是聖賢。

  【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

  這是勸勉我們改過要趁早,什麼時候才算早?現在才算早。不要說今天不行,明天吧!你能不能保險明天還在這個世間?諸位不要以為這個話不好聽,意外的災害,你看看報紙上,哪一天沒有?那些人絕沒有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我一出門就遇到車禍,並沒有想到,他以為他的日子還長遠得很,他的壽命還長。所以我們要覺悟,『一息不屬』,你要想改就沒有機會了。所以發心改過就在現前這一念,現前這一念我們有把握,明天就沒有把握。如果能想到這一點,你的改過斷惡才能夠達到精進、徹底、圓滿。

  【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這是把畏懼之心說到極處了。如果你要是改過遲了,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想改也來不及了。這是講明的,就是說這個世間大家都看到的,你擔負惡名,連累你的子孫,使你的子孫蒙羞。諸位要記住,千萬不要以為上一代所造的罪業與下一代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沒有關係,《易經》裡面講,積善、積惡,餘慶、餘殃,那還能講得通嗎?講不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可見得與他的子孫有關係;「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見得造惡於他的子孫也得要受累,怎麼能說沒有關係?這是說為後代子孫著想,我們也應當進德修業,不敢做惡事,而累及到子孫不能做人,這講的現報。

  『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這是講你自己的後報,罪業深重,墮在地獄。地獄可麻煩了,經裡面說,無間地獄,地獄裡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我們中華民族號稱五千年的歷史,要是在地獄裡才兩天。地獄的壽命,最低限度也是一萬歲,真正稱得上是萬歲。諸位想一想,這個帳一算,還得了!這個帳一算,我們在世間造的惡,實實在在是得不償失!為什麼要造惡業?造惡業不是糊塗到所以然處嗎?再愚蠢也不過了。所以惡業千千萬萬不可以造,不要逞強,不要認為你很聰明,你要想一想,你舉心動念所造的業,將來墮落在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去受報?沉淪在地獄裡面,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度你。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了,地獄裡頭不是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在那裡嗎?我現在造惡業沒有關係,地藏王菩薩那多燒幾炷香,跟他打打交道,縱墮地獄,還有他照顧你,那你也想錯了。現在想巴結地藏菩薩,恐怕墮到地獄,連地藏菩薩的面都見不到。地藏菩薩在地獄裡度眾生,度哪些眾生?那個罪快要受滿的人,過去世還有善根,這才有機緣。就好像監牢獄裡面,教化師到裡面去教誨,他的刑期快要滿了,他到裡面去接他出來。刑期還沒有滿的時候,沒有辦法把他接出來。你想到這一點,何必犯罪去受牢獄之苦?為什麼不求生西方?為什麼不求生佛國?為什麼不像諸佛菩薩一樣,行菩薩道,發菩提心,而甘心作惡,甘心墮落?這就太愚痴了。想到這些地方,袁了凡居士給我們講,我們怎能不害怕?確確實實,想到地獄苦,不敢動惡念。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