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二十五集) 1983 檔名:12-007-0025
請掀開經本七百四十三面,第四行當中看起。我們念幾句經文對對地方:
【知無量如來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剎海。知無量如來現大神力。普現一切諸眾生之前。】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以下有八句是講果報。前面說過,菩薩在因地當中的修行,以及因地之中的位次,乃至於因位上的作用,前面都說過了。這段這是指果報,第一句是智慧的果報,經上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剎海』,這是圓滿的智慧,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是一樣的果報。在這個法界裡面,佛法講法界,我們今天說是太空、說宇宙,在佛法裡頭名詞叫法界,法界當中諸佛如來無量無邊,那數字比我們地球上的人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地球上才不過四十幾億人口。所以佛菩薩的數量比眾生多,比我們這個地球上來說,多得太多太多。佛在什麼地方?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化身。
我們也曾經讀過這些經文,意思也彷彿略知一、二,但是在境界上就體會不到,換句話說,讀的經是經,跟我們生活也是脫節。實際生活裡面沒有見到佛,沒有感覺到佛光注照,沒感覺到。《華嚴》要是把它多念幾遍,念得很熟,你就能夠體會到經裡面的意思,就能夠相信。如果念到煩惱不生,佛光注照這種感應,你就能夠體會得到,就能體會得到。這個境界也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佛法叫我們辨別,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什麼是邪、什麼是正,必定要清淨心現前,才有這種能力,才有這個受用,這個境界現前就是果報裡面的一種。菩薩能知,能知就是菩薩,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不是菩薩還沒覺悟,有情眾生沒覺悟,這第一句的意思。
第二句是講神通,『知無量如來現大神力,普現一切眾生之前』。當然此地講的,一切眾生包括了我們,「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在不在我們的面前?在。不是一尊佛示現,無量無邊諸佛都示現,佛是真正慈悲。而我們自己因為有障礙,不但沒見到佛,所見到的都是煩惱、所見到的都是無明。這就是轉菩提為煩惱,轉大涅槃為生死。幾時我們覺悟了像菩薩一樣,那個時候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無量如來所現的神力你都見到了,也都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些事情都是一樁樁擺在我們面前。第三句就是:
【知無量如來廣大智地。光明自在。】
這句是講佛果地上智慧的作用,像經論裡面常講的,如來果地上十種智力,他有十種特殊的能力都是從智慧生的,佛以無量的智慧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第四句說:
【知無量如來成等正覺。神變難思。】
『等正覺』這一句是說諸佛如來,或者是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有這種能力,眾生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而度脫之,佛就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的身分來教化眾生,此地講的「成等正覺」,就是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佛的身分有藏教的佛,有通教的佛,有別教的佛,佛也分很多種類來教化眾生,這稱為『神變』,這是佛的應化身,不是報身,是應化身。如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八相成道不可思議。在此地我們都不能夠細講,可是這個經從頭到尾來研究,這些事情自然就能夠體會得到。
【知無量如來轉正法輪。悉能受持。無有忘失。】
這一句是講佛教學,佛教的教學名之為『轉正法輪』,「轉」是傳授的意思,從如來心裡要把它轉變,變成我們自己心裡面的,這才叫轉。如果佛把這個東西給我們,我們都沒接收到,這就不叫轉。換句話說,轉法輪這種教學,一定要收到預期的效果,學的人真正得到利益,得到正法。正法也有許許多多的標準,絕對的標準是見性,那是純正之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正法。凡是與見性這個法門相應的,也叫正法。譬如我們現在初學,我們沒有見性,可是我們走這個路子,是見性的這條道路,這也叫正法,但不是絕對的正法。譬如念佛,念佛這個法門算是正法,也算是絕對的正法,因為什麼?它可靠,它不會出差錯的。
念佛法門裡面,純正的正法一定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之前不是純正的正法。但是,也可以說它做純正的正法,那就是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必定可以證得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它那個地方只有精進,沒有退轉,一生當中決定證得。所以這是一切法門裡面,唯獨淨土,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都算是正法。這個在其他法門裡面,那是講不通的,其他的法門一定要見性,才是純正的正法。為什麼?沒有見性之前,有退轉、有障礙,他一生不能成就。淨土之不可思議,淨土的殊勝道理就在此地。這個法門是真正的難信之法,我們一定要深入去探討、去發現。如果真正發現了,你一定會取這個法門,會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與心性相應,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三學、三慧。學佛從三皈依開始,三皈依算是什麼?你報了名,算你是佛教裡頭正式的學生,三皈依算是正式的學生。報了名、註了冊,沒上課,沒上課只是報名註冊而已,承認你是這個學校的學生,沒上課。
要記住,什麼時候是上課?要修戒律才上課,至少要修五戒這才算是上課。三皈五戒都不容易,今日之下皈依的人多,皈依的意義沒搞清楚;換句話說,有皈依之名,無皈依之實。這個事情與佛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係,今天佛教衰到這個樣子,幾乎要滅法了。這個毛病出在哪裡?出在三皈這個皈戒不如法,佛法就滅了。現在一般講人情,有的時候受於這個環境。但是嚴格的來講,皈戒決定要如法,馬虎不得,一定要把三皈的意義講清楚。講了之後讓他自己好好的去反省,多想想願不願意來受這個三皈戒。三皈戒的儀式很簡單,兩分鐘就做完了,那就等於在佛菩薩面前宣誓,誓詞很短,這個宣誓要三遍,表示隆重三讀。怎麼說叫不如法?今天的皈依是皈依某個法師,不是皈依三寶,都跟法師套上交情,法師怎麼說?某某人是我的皈依徒弟;居士當中某某人是我的師父,那是我的,那個不是;這是我的徒弟,那個不是。佛法原本是和合僧團,是團結的,這麼一來就起了分化,就變成一個人是一個黨派,彼此互相不能容納,和合僧團就這樣被破壞,這是滅佛。不皈依沒罪,一皈依就參加消滅佛法的,幹這個事情了。
所以我常常講三皈的時候,都講得不客氣,你們要找我來給你做三皈證明。我說我得把話講清楚,你這個皈依佛門,將來皈依到阿鼻地獄去,你別賴在我頭上,我話已經講清楚了。你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個法師,法師是替你做證明的。好像入黨一樣,你入黨的時候,黨部裡來派一個人給你監誓,你沒入它的黨,你要把監誓的人都當作黨魁,都入了他的黨,那不叫大錯特錯嗎?那你這個黨不是四分五裂!我們今天佛門這是滅佛法的開始,一皈依就參加消滅佛法,斷絕三寶的法身慧命。一皈依阿鼻地獄就掛號、註冊,這麻煩大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皈依三寶,三寶就是我們的老師,不是某一個人是我們的老師,你這麼想法那就錯了。三寶為師,佛寶,佛不住在世間,佛的形像就是老師,見到佛像就像見到老師一樣,沒分別。佛的意思要懂得,佛是覺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覺而不迷,這就是自性的佛寶,自性覺。我看到佛像提起我自性覺,這是皈依佛寶。
法,狹義的來說經典,廣義的來說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裡面不迷,法是代表正知正見。《法華經》裡面講「入佛知見」,法是佛知見。我們在一切法裡面,起心動念是邪知邪見,我們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是皈依法。僧代表的和合,代表清淨,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皈依僧是皈依自性淨,皈依法是皈依自性正,皈依佛是皈依自性覺,要懂這個意思。所以見到外面形像上的三寶,立刻要從那個地方回來,譬如看到佛像,看到佛像從佛像回過頭來,皈依是回來,依什麼?依自性覺;見到一切法,從那個法裡頭回頭,回頭是岸,回過頭來依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從那個地方立刻回過頭來依自性淨,這叫皈依三寶。三寶是你自性的覺正淨,這是真正的三寶,要曉得這個道理。你要說我皈依那個師父,那是我的師父,你已經迷了,你已經邪知邪見,你已經不清淨,你跟三寶完全相違背,一迷一切迷。你認定那是我師父,那不是,你已經著了相,你已經跟那個人攀起交情起來,你的心已經被染污,就不清淨,你的知見是邪知邪見,你迷惑顛倒。不皈依好像還清楚一點,一皈依就是皈依迷、皈依邪、皈依染,搞這些名堂去了。今天三皈依是搞這個名堂,叫滅佛法,我們看得很痛心。
《楞嚴經》上說得沒錯,「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製造派系這是我的信徒,那個地方不能去、不准去,只有到我這個地方來,這都是病。那個戒就更不必談了,如果依照佛的教誡,我們不要說受別的戒,受五戒,不是說你發心:師父,我想受個五戒,師父馬上就給你受,沒那麼簡單。法師一定要把五戒,戒體、戒相、戒行一樁一樁給你講得清清楚楚,問問你能不能做到?你說能做到,光說能還不行,說能好,你就去照做,要做半年(做六個月),覺得真的可以了,沒有問題了。開示了之後六個月以後才能受,不是說馬上給你講了馬上就受的,不是的,沒這麼草率的。換句話說,六個月考核的時間,讓你實際上去鍛鍊,真可以受持,沒有問題了這才開始受。出家人要受個出家戒,諸位曉得,開始五年學戒,那不是受戒,出家戒要考核五年,學五年。哪裡像現在?現在是皈戒不如法,佛法才衰,我們講正法最低是從皈戒講起,三皈五戒這是正法,一定要如法來做、來修學。
佛這樣教給我們,我們自己明白,依照這個去做,真正得到皈戒的功德利益。所以真正守三皈依的人,經上講日夜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護你,所在之處吉祥如意。你能不能相信?我完全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想想你這個人,一切法裡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什麼鬼神見到你都恭敬,怎麼會沒有鬼神保護!所在之處怎麼會不吉祥!怕的是什麼?不如法。像剛才講的,你不是皈依三寶,你是皈依迷、皈依邪、皈依染,那哪有護法神可以保佑你?跟你在一起都妖魔鬼怪,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凡事要如法,曉得什麼叫正法?什麼叫邪法?《楞嚴》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所傳的是邪法,不是正法。也拿的佛經,也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也這麼教你,可是什麼?那個佛是迷,那個法是邪,那個僧是染污,這個不正。你自己跟他學,你也不曉得那是邪法,把邪法當作正法,魔很聰明,打的是正法招牌,做得是邪法。
所以我們學佛自稱為三寶弟子,沒有說是我是某某法師的弟子,沒說。我們是三寶弟子,我們在宣誓的時候,他是給我做證明的,就好像入黨一樣,我們宣誓,他是黨部派來監誓的,我們沒入他的黨,一定要搞清楚。對於住持三寶要平等的恭敬,沒有偏差。世間人情很重,有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我的師父,供養的紅包要特別包大一點,那個不是我的師父包少一點。他都有分別心,你說有什麼法子?這個分別心就是染污,他不曉得平等是恭敬。有了厚薄,心地染污了,不是恭敬法,清淨平等這是恭敬。所以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明白之後要在境界裡面去修,改過自新,以前有這些毛病要把它改過來。見到別人不如法的要勸告他,要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叫他也覺悟,那你就是度了一個眾生,就度了一個人。現在把這個事情講得清楚,講得明白的人,不多了。『悉能受持,無有忘失』,這是我們在正法裡舉出一個例子。底下一句說:
【知無量如來示現相海。知無量如來示現身海。知無量如來廣大境界。】
這三句都不難懂,『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佛性當中所現的。正如本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造就是『現』的意思。『知無量如來示現身海』,「身」是集聚的意義,不但能現有情眾生身,同時也能示現無情眾生身。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很多,情與無情佛都能夠示現,示現的目的利益眾生、便利眾生,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末後是『廣大境界』,以華嚴境界來講就是不可思議,何況實際這個境界!要拿華嚴境界跟它實際上比一比,《華嚴》所說如來境界,那真是滄海的一滴,那個深廣的境界不可思議。末後這一句總結:
【彼諸如來從初發心乃至法滅。如是等法。所有勤求。相應方便。我於念念悉得知見。甚深證入。】
這個總結的意思就相當深,『從初發心』,這是像我們現前開始學佛。『乃至法滅』,那是講到三世了,我們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做個例子,他的初發心那是在過去世,他這一生是示現的,示現成佛,所以初發心是講過去世,現在成佛。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他有法運,所以是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最後有滅法,法滅盡。講到滅法,這是未來世的,所以這句裡面含的意思,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從佛的初發心一直到佛轉法輪,到他的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這都說盡了。『所有勤求,相應方便』,這句裡面包括了三樁事情,第一層「勤求」,勤求佛道,向什麼地方勤求?佛在世的時候親近佛陀,親近善友。佛不在世,經典還流傳在世間,讀誦大乘,這是勤求,這是教,我們講言教、學教。「相應」是功夫,就是教理明白以後,我們就要相應,譬如剛才講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教,我們求授三皈。教明瞭之後要相應,皈依佛,在一切境界當中,要與自己的覺性相應,覺而不迷這就相應了。
對一切境界裡面的認識,決定是正確的是知見,正知正見就相應,心地清淨不染相應,與法性相應,所以與自性清淨心相應。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無量方便,絕不失覺正淨,才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叫方便。方便法裡頭把覺正淨失掉了,那不是如來所講的方便,就是後來佛門裡頭有所謂「方便出下流」。如來講的法是方便法,怎麼方便法出下流?與自性清淨心不相應的方便法就不得了,就要墮落了,那就是造罪業。與自性清淨心相應的種種方便,無不是佛法,統統是佛法;與自性清淨心不相應的所有方便,都叫做魔法。你從方便來說沒有兩樣,是一樣的,什麼是佛法、什麼是魔法?一個是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一個是與自性清淨心不相應,差別從這個地方生。實在講外面境界上你看不出來,是從內心裡面來生,所以這一句裡面三樁事情,求教、自性相應、方便教化眾生。
『我於念念悉得知見,甚深證入』。夜神他大徹大悟,他都能真正的證入,他把他自己的修學證果,這些經歷告訴善財童子,這就是傳法。提供給善財童子做參考,他是這麼學的,是這麼樣證得的,你要想學、要想悟、要想證得,也可以依照這個模式,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善男子。汝問我言。發心已來。為久如者。】
前面善財童子曾經提出這個問題,問他發心到現在有多久了?夜神到此地才正式的答覆他。
【我念往昔過二佛剎極微塵數劫。如上所說。於無垢金光莊嚴世界為福德燈圓滿光明幢菩提樹神。聞不退轉法界妙音如來種種說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二佛剎極微塵數劫。種種修行諸菩薩行。然後生此娑婆世界賢劫之中。從迦羅鳩孫馱佛至釋迦牟尼佛。】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這是說他答覆,他發心歷劫的經過,在這段裡面文字的文意非常明顯,難得的也就是我們特別要著眼、要注意的,就是人家聽佛說法他就發了菩提心,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能發心他必定有成就,發心就是發願,他有願他就有個方向,有個努力的目標。今天老實說,我們的願沒發得起來,雖然天天在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只是嘴皮上發發而已,不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所以我們的行不得力,行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對於經論一時一刻都不能放鬆。我們在這個經裡面可以能夠體會到一樁事實,那就是過去諸佛菩薩最初發菩提心,幾乎都是聽經聞法引發的菩提心,我們今天在讀經、在聞法,我們這個菩提心沒發得起來;換句話說,經教薰修的力量還不夠!我用個比喻來說,譬如火種的燃燒,經教就好比智慧之火,我們遇到了,但是我們自性的智慧光明沒有被它燃起來。
原因是什麼?我們好像是木材,在水裡頭已經泡上了幾百年、幾千年,濕透了,星星之火不起作用,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煩惱習氣太深了。偶爾聽個幾次經、看個幾本經書,也曉得這麼樁事情,就是沒有法子引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好比點燃了,這就是光明往外發;菩提心一點沒點燃,沒點燃不能中斷。過去叢林它有很大的作用,叢林裡面就好像煉鋼廠的爐子一樣,幾千年泡在水裡的木頭丟到那裡面去,馬上就熔化了,就燒掉了,為什麼?它那個火太強烈,溫度太高了,到那個地方沒有不熔化的。叢林裡面為什麼有這麼大力量?他每天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修學,這個薰習的力量太大了。如果他是屬於禪的,他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參禪;如果是修淨土的,他是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念佛,這個薰習的力量太大了。叫你一天到晚沒有空閒的時間,都是用佛法來薰修。所以叢林裡面住上三年,我們今天修三十年也不如人家。我們今天修行確確實實不止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不止。所以比不上過去叢林寺院薰習的時間長,薰習的時間不間斷,所以它才能產生大的力量。無始劫的煩惱習氣,叢林裡面住上個十年、二十年,都能夠改得掉。
反過來看看我們現在,現在一般寺院,如果一天有一個半鐘點講經的,都找不到。一天有八個鐘點講經的到哪裡去找?沒地方找,找不到。這八個鐘點跟諸位說,這個地方也有關係,現在佛學院有,一天也定八個鐘點課,它行不行?它不行。為什麼不行?學東西亂了,初學第一堂課上《華嚴》,第二堂課上《法華》。《華嚴經》這一個鐘點下來了,裡面還沒能入進去,下一場換了科目,第三場又換了個科目,這樣一來無所適從,他一樣都得不到。不像以往這個教學,以往教學它的科目就一種,《華嚴經》大家曉得,《疏鈔》是清涼大師做的,清涼大師一生講《華嚴經》講五十遍。五十遍怎麼個講法?我們也體驗到了,一年講一部,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確實講一部。他那個學校修一門課,每年都是從頭再來講解,他學生就聽這一部經,就讀這一部經,一門深入。他的科目不換的,這個薰習力量就大了,一天換幾個科目不行,收不到效果。
這樁事情,我過去也跟一些佛學院談過,我勸那些辦佛學院的人,課程要認真研究一下。譬如說三年,一般現在台灣佛學院三年到四年的,三年六個學期,它可能有二十幾門課到三十幾門,我覺得課程還可以上這麼多,但是,一門一門的上。譬如這個學期定的有四門課,這個學期四個月,我一個月教一門,這一個月當中只教一部經,請一個老師住在我這裡教,這一部經教完了,底下一個老師再教下一部經。這個方法好,不必一天請幾個老師,像走馬燈一樣,忙死了,也累死了。現在佛教師資少,你看我們祥雲法師他有幾個佛學院課程,今天到這去、明天到那去,累死了沒效果。不如在這個佛學院,你請我去上課,我在那邊住一個月,我把我這個課統統上完了,下一個月我再到另外一個佛學院上課,做老師的也很輕鬆、也自在,不要天天都跑。一個佛學院住上一個月,一個月把他所有的課程講完,學生也輕鬆,他這一個月當中,頭腦裡面沒有第二樣東西,專攻一門深入,他這一個月就能把這一樣東西學好,就可以拿得出成績出來。還是那麼多課程,換換方式,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過去在李炳老會下跟他學經的時候,他的方式是採取古人的辦法,一部經沒有學會,不准學第二部經,所以他教的科目只有一樣。我最初跟他進度的確是很快,一個月學一部,我在沒有出家之前,跟他十五個月(一年三個月),在十五個月當中我學了十三部經。他老人家的標準,經學了之後是要上台能講算及格,不能上台講那不算。學一部就要能在台上表演,要能夠講得下去,這是任何佛學院都辦不到的。所以我一出家,我就在十普寺三藏學院開課,我就教他們,就把我學的那十三部,一個學期只教一部,他們三年畢業了,我才教六部。我自己還有七部賣不出去,想想看效果不一樣,課程應當要集中來教,一門一門的學決定有收穫。教的人專,學的人也專,專才能得受用,專才能成就,這是專精,教的人專心去教,學的人專心的學。真正覺悟了就發心,發心之後,修行的功夫才得力,向後要精進,要不退轉。淨土這個法門當生成就,就是哪個法門不是當生成就?最要緊的就是精進不退。我們看夜神,他是在兩個佛剎極微塵數劫修學菩薩行,他精進不退,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再繼續看底下這段:
【及此劫中未來所有一切如來。我皆親近。承事供養。恭敬尊重。令生歡喜。如此世界賢劫之中。供養未來一切諸佛。一切世界一切劫中所有未來一切諸佛。悉亦如是。親近承事。種種供養。】
從他以往再展望將來,往昔精進不退,往後還是精進不退。『賢劫』,經上告訴我們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這也是給我們說明,人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夜神過去世無量劫無量劫說不清楚,我們過去世跟他沒有兩樣。人家在過去生中聞法發心,生生世世精進不退;我們過去世中不知道親近多少諸佛如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生死凡夫?這就是我剛才說,雖然學佛,雖然聽經,雖然念佛沒發心,沒有真正發心,始終是在佛門之外,我不說別的,就是三皈依,沒有真正皈依。真正皈依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覺而不迷,我們做到沒有?沒做到就沒皈依,沒有皈依佛。念念都是正知正見,我們還是邪知邪見,沒皈依法;念念心被境界所染,沒有皈依僧,沒皈依。嘴巴裡頭早晚課中,早晨也打三皈,晚上也打三皈,打來打去統統沒皈依到,都落了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子馬馬虎虎過去,我們學佛是這個學法。所以無量劫到今天還是生死凡夫,我們不說別的,那個六度萬行都不要講,最起碼的三皈沒做到,我們念念還是迷,還是邪知邪見,還是染污。
三皈是入門,剛才講只是報了個名、註冊,還沒上課,連這點起碼的都沒做到,沒上道。什麼時候才真正上了道、開始修了?就是三皈都做到了。算不算開始修了?算開始。那是預備,沒入正科,換句話說,還沒有到一年級,那是幼稚園,還沒上一年級,上了一年級才算數,那幼稚園是學前教育。幾時才算數?小乘須陀洹才算數,須陀洹小乘見道位,見道了,見道而後修道,他這裡所講的經過兩個佛剎極微塵數劫,從什麼上算起?從見道的時候算起,見道位是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如果以本經菩薩果位還在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從這算起。八十八品見惑沒斷盡沒有到初信,五十一個位次從初信到等覺,初信位不夠。人家這是什麼?從初信位算起,他經過兩個佛剎極微塵數劫,到現在是證到第五地的菩薩。我們幾時要達到圓教初信,小乘的初果從這個地方才算數,真正上了軌道。佛法裡頭樣樣要講真實,這裡面沒法子做假的,不能自欺,要認真去修學、要認真去做,從三皈開始,一定要循序漸修。
這講他有三世,我們也有三世,他這三世沒空過,我們這三世空過了,這很可惜的事情。文裡面告訴我們,『親近如來,承事供養,恭敬僧眾』。這都是我們應當學的,我們很想學從哪裡學起?從真正三皈學起。三皈都做不到,你怎麼親近?你怎麼恭敬僧眾?擺上佛像天天給它磕頭,那是空的,頭皮磕破了也不是恭敬。果然內心要真的覺而不迷,你看到佛菩薩拜都不拜一下,那就是恭敬。佛菩薩教給我們要自性覺,並沒有教給你天天要給我磕頭,沒有這麼教法的,沒有。教你是自性覺,你要覺悟,不要迷惑,要生智慧,不能生煩惱。所以一切修學要從三皈依開始,菩薩的修學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一天離開三皈依,無量法門都是修覺正淨的方便,都是修覺正淨的手段。我們果然能真正這樣的修學,諸佛菩薩就歡喜,無量劫來的薰習到現在才算是有效果,開始燃燒點著了。末後:
【善男子。彼無垢金光莊嚴世界。今猶現在。諸佛出現。相續不斷。汝當一心修此菩薩大勇猛門。】
這句是夜神勸善財童子要依教修學。過去佛跟現在佛沒有兩樣,過去的世界『無垢金光莊嚴世界』,跟現在的娑婆世界也沒有兩樣,正是所謂佛佛道同。除非我們生在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那就沒有法子,這個機緣沒有了。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雖然佛不住世,這佛的末法時期,佛的經教還沒有失掉。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示過,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可以說是個非常拼命的時代,必須要把握住。如果這一生不能成就,再一生轉世縱然得人身遇到佛法,機緣決定沒有現在這麼好,這是可以斷言的。為什麼?現在有許多邪知見滲透在佛法裡面,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今編的《大藏經》,今人的著作也都入了藏,今人東西講得淺,以後學佛的人看到這些東西,以為這是正法,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以盲引盲,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從前你一部著作要想入藏不簡單,要經過當代高僧大德的審查,審查通過之後再送到皇帝那個地方,皇帝再頒布下去,下達命令才可以入藏,多慎重。現在沒人管,誰都可以編《藏經》,這個人交情好,多寫點東西我給你編到《藏經》裡面去,沒標準。這種事情,佛有智慧、有神通、有神力,早就看出來,佛法怎麼滅的?就是這麼滅的。
所以佛提出了四依法,囑咐後人「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是佛看出現前的情形,法是經典,經典一定要依據古時候人翻譯的本子。如果現在人看到這個本子,哪個地方文字有點不太適合,或者念得不太通順,他去改一改,那就糟了。現在有很多改經的,我現在還沒見到過,有很多人告訴我,現在有很多出版經書都被人改了,句子跟《藏經》裡面的本子對一對不一樣,這怎麼得了?所以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考據,依照古時候翻譯流傳的本子,早期《藏經》裡面這個課本,那是不會錯的,這點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學佛真正覺悟,一定要立下大願,這一生當中成就,不要再等來生,來生不如今生,這很重要很重要。
修學最重要的一句話,這個經上也寫得很清楚,『汝當一心修此菩薩大勇猛門』,問題就在一心上,千經萬論,千叮嚀萬囑咐,關鍵就在於此地,一心就成就了。還要三心二意,這一生一定又錯過了,那就太可惜了。也可以說我們生生世世拿不定主意,從來沒有一心學過,所以才吃這個虧。哪一生你要是用一心來修學,你那一生就成就了,你的緣就成熟了;如果還是三心二意,這一生緣當然是有,沒成熟,沒成熟就是說這一生還是不能成就。這一生成就緣才算成熟,一定要一心修學,所以這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長行到這個地方就告一段落了,下面是偈頌,偈頌多半都是屬於重頌。重頌也非常之好,前面我們講得很長,如果說是前面記不得,重頌裡面又可以溫習一遍。前面沒有聽到的,從這個偈頌裡面也能得到一個完整的大意,體裁、編法都非常之好。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