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十五集) 1983 檔名:12-007-0015
請掀開經本七百二十九面,倒數第二行第二個字看起。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善男子。我入此菩薩念念出生廣大歡喜莊嚴解脫光明海。】
從這個地方開始。向下這段經文,是答覆善財童子所提出,四個問題當中的,第二個問題,他是問「行何境界」,這個意思就是說,菩薩所得大歡喜解脫為境界。在這個地方,夜神告訴善財童子,經文一共有三段,我們念的這句是總說,這句是總。下面是一條一條的來細細加以解釋,末後再用比喻來說明。前面我們已經讀了很多,境界對我們來說非常的重要,必得認識境界,而後才能夠證入菩薩的境界。在總說的這句裡面,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念念出生廣大歡喜』,這個境界實實在在是好,念念生歡喜。這是相當的功夫,是個真正功夫,上了軌道的人才會有這個境界現前,他是個真正的修行人。
在儒家,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論語》雖然不是孔子寫的,他的學生記錄下來的。在記錄裡面,第一句就是把孔老夫子的境界說出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諸位要曉得這個「說」,喜悅,就是跟此地講的「念念出生廣大歡喜」。悅是從內心生的,不是從外面境界遇到歡喜的事情、值得高興的事情,不是的,從內心裡面生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外面境界,好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了,這很快樂,那是外境,那個淺;悅深,悅從內心生的,這個地方著重從內心。學,學就是覺,學就是覺悟,時習之,時是時時不間斷,把你覺悟應用在生活上,習就是在生活上去練習、實習,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所以這個內心常生喜悅。孔老夫子的境界不簡單,許多地方在理論上、在修學上、在境界上,與大菩薩都有相通之處。《壇經》裡面六祖給我們說的,他是心中常生智慧,生智慧是歡喜,這個地方有智慧。這底下『莊嚴解脫光明海』,這就是生智慧,念念出生智慧,「解脫」是大自在,自由自在。我們再看底下別說,下面一共有十一句:
【又善男子。此解脫無邊。普入一切法界門故。】
這是實在值得歡喜,不能不歡喜的。『法界門』,就是我們常講的法門,『解脫』,關鍵兩個字在此地。凡夫與這兩個字恰恰相反,凡夫被煩惱、被業障束縛。菩薩解脫了,解的是什麼?脫的是什麼?什麼叫解脫?解是把這些煩惱業障給解除,沒有了;脫是什麼?脫兩種生死。解是對因講的,脫是對果報說的,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三界之外的變易生死,他都脫離了這個自在。我們今天沒法子脫離,現在講的《彌陀經要解》,正講到「五濁惡世」。我們對於五濁惡世的概念,都相當的含糊,沒搞清楚。如果真正把五濁惡世看清楚,你才確確實實相信,佛祖說的一句真實話,那就是說五濁惡世裡面,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證得解脫。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真正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而念佛大家也曉得,念佛的人很多,幾個人往生了?為什麼不能往生?古人講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佛在《法滅盡經》裡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將來佛法消滅的時候,第一部是滅《楞嚴經》,《楞嚴經》是頭一個滅,最後一部是《彌陀經》。一切佛法都滅盡了,阿彌陀佛的佛號還留世一百年,最後滅的,就在那個最後一百年當中,有人要能夠信受奉行都能夠往生。這個法門不可思議!說到這個法門你一定要懂理論,你要不懂理論,往往又會出差錯的,又誤了這一生。這個道理就是說,念佛功夫最低限度要成片,就是要能夠伏煩惱,這叫帶業往生。假如這個煩惱要伏不住,只能說是跟淨土結個法緣,做個遠因,這一生沒法子,不能成就。我們就要問,功夫成片最低的限度是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清楚的,最低限度要把五利使伏住,有能力降伏它。
五利使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每條它的含義、它的境界、它的作用我們統統要清楚,一點都不能含糊。我們這一句佛號能夠把這五種見惑伏住,並沒有斷,功夫只是伏住它。這個五種東西有,有,它不起作用,這樣才能帶業往生。如果要是把這五條斷掉了,跟諸位說,就得事一心。五條要是斷掉的話,你就是不修淨土法門,你也可以說剋期取證,這是通途法門裡講得很清楚的。這個五利使斷掉之後,在小乘就是須陀洹果,小乘初果,小乘見道位。經論裡面給我們講得明明白白,從此以後只有天上人間,絕不墮三惡道,這保了險。這個五條要是沒有斷,煩惱還常常起來;換句話說,三惡道有分。如果能夠把思惑也斷了,這是事一心裡面的上品上生,淨土是三輩九品。
我們這一句佛號,我常常在講席當中為諸位提起,蕅益大師在《要解》裡也是這麼說,聲聲都要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這個佛號才有力量。有三學是有戒定慧,一聲佛號裡頭具足戒定慧,他才有能力斷見思煩惱;先斷不掉,他有能力伏住。這個裡面有聞思修三慧,所以他能破無明,他有能力破根本無明,證理一心不亂。這句佛號裡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那就是萬修萬人去。所以如果我們這一聲佛號裡頭沒有三學,也沒有三慧,也沒有三資糧,唱唱歌,唱唱而已,不起作用。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才能夠真正證得自在解脫,脫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為什麼說淨土殊勝?淨土就是你只要能伏煩惱,這是最粗、最顯著的五種見惑,你只要能伏住它,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它的境界就不可思議。換句話說,怕的是你不能往生,你這一往生四土橫超,這是其餘經論裡頭統統沒有的,他那種享受,就是下品下生凡聖同居土,他的享受跟《華嚴經》的法身大士沒有兩樣,這是難信之法。
可是我們得相信,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絕不欺騙我們,我們相信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的讚歎,這裡頭決定沒有妄語。那我們不修這個法門,剛才說了,你就是見思煩惱見惑斷了,你還沒辦法出三界,你還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天上壽命長,人間壽命短,天的壽命長,這個七次往返要是算年月那天文數字。必須斷了思惑才能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再不受六道的輪迴,好不容易。縱然你超越了六道,你要想破無明證法身,那還不知道要吃多少苦頭,談何容易!所以在末法時期五濁惡世的今天,實實在在不容易辦到。這樁事情,我們平時要認真的去反省,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如果不能,不能趕緊回過頭來念佛。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立刻就現前,這是講當生成就的法門。
《彌陀經》裡給你講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能夠普入一切法界門?善財童子能夠普入是得力於參訪,博學多聞,他要不參訪他怎麼會曉得?西方世界的那些同居土的諸上善人,《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都是講的凡聖同居土的境界。他們每天都有機會去參訪十方的諸佛,每天都去供養,都去看一看。這種神通不可思議,跟本經裡面所說的菩薩境界,沒有兩樣,他能分身,他能化身,他能在同一個時間去拜訪無量無邊的諸佛。雖然《彌陀經》裡沒那麼說,只說是一餐飯的時間,他已經供養十萬億尊諸佛了,十萬億說這個話是有用意的,特別是對我們娑婆世界人說的。因為娑婆世界距離西方淨土十萬億佛國土,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時候你天天都可以回來,時時都可以回來看看,不遠,是這個意思。
如果據本經來說,像大本經來講,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他曾經參訪過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我們就不說別的,就單說二百一十億,這與阿彌陀佛的因緣非常深,因為他在因地裡修行參訪過的地方。我相信每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每天也可以像阿彌陀佛一樣,參訪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這是解脫無邊!所以我們今天讀這個經文,我們看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非常的嚮往、羨慕,自己沒分。哪裡曉得我們人人都有分,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肯不肯幹,你要肯幹,你也有分,而且真正去幹。再跟諸位說,這個法門是既圓又頓,極圓極頓,七天就成就。經上說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哪個法門有七天成功的?你們想想,哪個法門有七天成功?這個法門七天決定成功。
《往生傳》裡頭有個很有名的,宋朝瑩珂法師,這個法師平常不守清規、不守戒律;換句話說,不是一個好出家人。但是他有善根,他曉得他自己造的罪業很重,將來一定要墮阿鼻地獄,他自己能有這個自覺,這就不錯了。所以他就問他的同參,他說像我這樣怎麼辦?有沒有什麼方法來救我?同參就勸他念佛,就給他講念佛往生的事情,講給他聽,他聽了很感動,感動得流淚。於是他真的就照做了,打一個精進佛七。所以真正的精進佛七了生死出三界,也就是七天當中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打這個佛七不能找同伴的,為什麼?找不到,誰願意七天就死?你說我現在要打個佛七,七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貼個告示徵求大家一同來參加,一個也沒有。瑩珂法師一個人幹,他把寮房的門關起來一個人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他念了三天,三天沒睡覺,沒有吃飯,沒有喝水,一句佛號念了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感應!你看他業障罪業這麼重,他還不是下根,他算是中等根機。下根要念七天,他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以後,到你這個業報之身報盡之後,佛再來接引。他很聰明,這點很了不起,他馬上跟阿彌陀佛提出: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要跟你走。這是聰明絕頂!他跟阿彌陀佛說,我這個根性不行,很容易動搖,我受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如果我再活十年,不曉得要造多少的罪業,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就跟他說了:這樣好了,三天以後我來接引你。他三天以後往生。他到第二天房門一打開,告訴廟裡大眾,阿彌陀佛答應我了,三天以後來接我。寺廟裡沒一個人相信,你這樣的人還能往生?沒人相信。可是聽他講話那個口氣,又不是像欺騙人的,於是乎大家半信半疑,好,三天不算長,看你怎麼往生?到第三天做早課的時候,他換上乾淨衣服香湯沐浴,作早課拜託寺院裡頭同仁幫他助念。《彌陀經》念完,佛號才起沒念幾聲,他就告訴大眾,佛來接引,他走了,這就往生。這叫精進佛七!像那樣的人,三天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我們想想,我們大概不會比他差到哪裡,怎麼去不了?不是去不了,實在是不想去,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修任何一個法門,沒這個法門快。
我前天接到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的暢懷法師來信,他們要組織一個旅行團,在舊曆年期間到台灣來參訪。暢懷法師從小出家,他是跟倓虛法師的(倓老的學生),這個人非常之好。在香港差不多是三十多年,是個窮和尚沒有錢,吃得非常清苦,穿的衣服破破爛爛就不簡單,香港是什麼地方?你就曉得他修持之好,值得我們尊敬的。可是他就不相信念佛法門,他平常修止觀、坐禪,他不相信念佛法門。最近這個幾年害了幾場大病,病的時間很長,差不多二、三年身體非常非常的衰弱。我今年年初在他那裡講經,我到天台精舍他住的地方去看他,他那個佛堂裡面,佛像當中是釋迦牟尼佛,兩邊是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佛像前面有玻璃的佛龕,玻璃佛龕上貼了一張西方三聖,我們這邊印的,藍色的西方三聖,用塑膠紙貼在上面,我就問他,這怎麼回事情?他說我現在才開始念佛,找不到佛像,臨時抱佛腳。為什麼想到念佛?去年臘月,他們圖書館經常有個看書的老居士八十多歲,他是常常到圖書館借藏經回去看。大概這個老居士住的地方,距離圖書館不太遠,因為他每次來不坐車,他拄一個手杖,都是走路來,每次借一本藏經回家,看完了又再換一本。
去年臘月的時候就告訴暢懷法師,這個書我借回去看,一個月之後告訴他哪一天,你派個人到我家裡去把書拿回來,我要走了。一個月之前告訴他的,暢懷法師聽了以後愣了一下,他要走了,他到哪裡去?如果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看了不像,沒看他念佛,也沒看他拿念珠,不像。結果到了那天圖書館就派個人去了,去,這個老先生還在那看。老先生說你是來拿藏經的,他說是。我沒叫你這麼早來,不錯,是今天,我現在還在看。年輕人一聽,當然是老先生尊重他,回來了,下午再來拿好了。他下午也沒來,過了兩天才去,去的時候他家裡人告訴他,你走了以後兩個小時老先生看藏經往生,是看經往生的。這個事情回去報告暢懷法師之後,暢懷法師才開始老實念佛,他才曉得這真不可思議。所以暢懷法師告訴我,這個老先生大概是菩薩化身來度他的,他用種種功夫都不得力。所以從今年年初才開始念佛,找不到佛像,我們印的三聖像我們也送他很多,他拿著貼在佛龕的玻璃上。現在那邊同修告訴我,從我去講經之後,暢懷法師身體一天一天好起來了,人也胖了,氣色也好了。念佛確確實實有不可思議的效果,像暢懷法師那麼樣一個好法師都不相信,真是難信之法。如果不是他圖書館老同修做個樣子給他看,他還是不相信。真正是個難信之法!
這是說「普入一切法界門」,我們有分,這個有分必得求生西方淨土,而且這個事情是一生成就。如果你是一個人,真正發心打個精進佛七,阿彌陀佛要是來了,接引你走了,這個機會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你要把握住。你不能說阿彌陀佛我向你告個假,我還有事情沒了,那就壞了,這一告假,下一次不見得他會來接你了。所以這種機緣要把握住,一定要把握住,不能夠輕易的放過。同時對於娑婆世界要放得下,放不下是障礙,曉得這個世間樣樣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境界再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事實真相。看破了當然就能放下,你功夫就能得力,就能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入進去是一切法統統得到了。我們今天放不下的,我們的親戚、朋友、眷屬常常掛念著,放不下。
諸位如果是想一想,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這些人都能帶走嗎?哪一個人能陪著你走?想常常聚會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一旦成就了,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說是今生的父母家親眷屬,生生世世的你都認識,你都能夠見到,你都能夠找到,都能夠時時刻刻的不離開,與他們長遠團聚在一起,這都是事實。所以要想真正得到一切,得到圓滿,那就得好好的念佛,念佛一定要明理,《彌陀經》不簡單。《彌陀經疏鈔》第二遍講圓滿的時候,我們一個星期那就是一次講一個半小時,我們一共講了三百三十五次,要是每天講,一年的時間,一部《彌陀經》。有沒有把這個東西講清楚?我覺得還不甚清楚,還是模模糊糊的。所以我從明年一開年起講第三遍,希望第三遍能夠講得更清楚一點,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清淨的信心,幫助我們一生成就。再看第二句:
【此解脫無盡。等發一切智性心故。】
前面一句是說入一切法門,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但學,他都學成就,都通達了。這一句是講明心見性,『等發一切智性心』,這也就是常說的,根本智現前。
【此解脫無量。菩薩智眼所知境故。】
菩薩有法眼,當然具足慧眼,如來是五眼圓明,菩薩只是少了佛眼,所以他的見量不可思議。阿羅漢能見一個小千世界,法身大士最低限度,都是見百億大千世界。你證到這個解脫門,你也有菩薩一樣的『智眼所知境故』,所見的境界。
【此解脫無際。入無際畔一切眾生心想中故。】
這是遍知一切眾生的念頭,實在說我們自己一天到晚這個念頭起滅,我們自己不曉得,不能夠覺察。能覺察得到的是很粗的念頭,念頭生念頭滅了,細念覺察不到。菩薩不但能自覺而且能覺他,一切眾生的念頭他都能知道。說到這個地方,今天有個同修告訴我,他好奇心很重,到處打聽算命看相的。他說他遇到一個算命的有神通,大概有他心通,我心裡想的事情都沒說出來,他就曉得了。他來問我究竟是回什麼事情?我反過去問他,我說你有沒有念過《楞嚴經》?他說念過。我說你應該要覺悟,在佛法當中不許以這些神通來接引眾生的,雖有,有也不能示現。《楞嚴經》裡面有五十種陰魔,似是而非的佛境界,那不是真的,是假的,那究竟是回什麼事情?都一些靈鬼附在身上,他有些小神通,小事情、很近的事情他知道。大的事情、遠的事情,時間久的事情,他就不曉得了,駕乩扶鸞也是這一類的。他要一點靈驗都沒有,哪有那麼多人相信他?有一點小靈驗,這不是究竟法,這是迷信,是增長你分別、執著、妄想,不能夠破分別、執著、妄想,不能夠在這個法門裡頭得清淨心,那就是魔所攝,不是佛法。
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佛法是教我們修清淨心的,是教我們捨離一切虛妄執著,這是佛法。這個事情有沒有?有。能不能相信?不能相信。能不能解脫?更不能解脫。所以真正一個學佛人,哪有時間去跟他們應酬?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菩薩確確實實有這個能力,一切眾生的心想他沒有不知道的。佛為什麼不現在到這個世間,來度度我們、來救救我們?其實我們讀了大經就曉得,諸佛菩薩從來沒有捨棄過我們,愈是眾生有苦難,佛菩薩悲心愈重。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他沒露身分,也許我們每天接觸的人都是的,我們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不去示現一個八相成道而來?如果那麼一示現,這個世間邪見人太多了,造惡的人太多了,毀謗佛法的人太多了。所以佛是以隨類化身,盡可能避免眾生造毀謗三寶的業,這是大慈大悲。這個教理能入得深一層的,我想都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再看下面經文:
【此解脫甚深。寂靜智慧所觀察故。】
『寂靜』也是說的一心,清淨心當中所起的作用是真智慧。念佛法門裡面講的一心不亂,「寂靜智慧」是屬於理一心不亂,事一心只有寂靜,還沒有生智慧,理一心生了智慧,這是甚深的解脫。
【此解脫廣大。周遍一切如來境故。】
這是法身大士,淨土裡面那不必說了,這個境界太顯然了。就是以本經來說,所謂「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就是『周遍一切如來境界』,圓教初住也入究竟果地的境界,也修果地的法門,他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等覺菩薩依然還修學初住菩薩的法門。這個跟我們世間學校求學不一樣的,譬如世間求學一年級的學生,決定不會同時去念四年級的課程;四年級學生不會回過頭來,再去念一年級的課程,不會的。可是在《華嚴經》裡面,它這個境界很特別,它確確實實好像有四十一個位次,又好像四十一個位次融合成一體。這就是圓融、行布是同時的,行布就是次第,圓融是沒有次第,次第跟無次第是同時示現。所以初學的見道位,這是大乘見道位剛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能夠有果地上的受用。
【此解脫無壞。菩薩智眼之所知故。】
為什麼不壞?就是他這種自在不會變的,這就是不壞。我們有的時候也很自在,可是遇到某個境界現前就不自在,它會壞的。我們今天講的自在,是建立在分別、執著上,所以它會變;菩薩的自在是建立在清淨心上的,所以它不壞。六祖所謂的本來無一物,它怎麼壞法?有一物就會有變,就有變化,無一物它就沒變化。所以真心是永遠不變的,永遠不壞的。妄心是念念都在變化的,我們所謂不變,只是某個妄念在那裡相續,相續相。好像看到沒變,實際上剎那剎那都在變,變就有壞。
【此解脫無底。盡於法界之源底故。】
『無底』就是無有窮盡,『法界之源底』,真的是無有窮盡的。世間人想研究一樁東西,或者是一個道理,我們常說打破沙鍋問到底,菩薩的修學各個都是具有這樣的精神,所以佛法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佛法不怕你追究,怕你不追究。可是愈是到深處不能用心意識,這才是深,不用心意識,我們要問,可不可以討論?可以。討論不落心意識嗎?討論不落心意識,這個妙極了。為什麼不落心意識?如果這個討論跟無討論是兩樁事情,討論落在心意識,不討論也落在心意識,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說與無說是一,不落心意識,一就不落;二就落了,說有,落在意識裡,說無,也落在意識裡,有無不二就不落。幾時我們才能入不二法門?佛法這個門就叫做不二法門。哪一個門叫不二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叫做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一的念頭都不許有,有個一的念頭,有一就有二,不得已說個一。所以這個一不是一二之一,不是數目字的一,是不得已,無可奈何用這個代名詞,來形容、來襯托法門的意思,這才是真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不是就能夠「盡於法界之源底」?還沒能。但是已經接觸到法界的根源了,已經接觸到了。如果要想真正的接觸到,要到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轉阿賴耶成大圓境智。這個時候所謂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這才是徹法底源,這裡頭真自在。
【此解脫者即是普門。於一事中普遍出生諸神變故。】
本經裡面把『普門』,給我們歸納為十大類,十普,無論哪一門都能夠通達一切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無礙,一多不二。『神變』向下還說得很多很多,變是講什麼?識變,唯識所變。神,這裡面有不思議的道理,有不思議奇妙的程序,程序雖然無量無邊,那麼複雜,一剎那之間就完成,真正是太奇妙了,我們見不到。其實這些不可思議的神變,都是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今天迷惑,不曉得這些境界怎麼來的、怎麼去的,為什麼有這些事情,為什麼有這麼多理論。假使我們的心真正到清淨了,所有的這些疑問那個答案全都現前,清淨心當中顯示出來,這個時候就是無師智、自然智統統現前了。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那個真正會修法門無量誓願學的,他修學無量法門從哪裡修?他從清淨心上修,我的心清淨一切法門就通達;心不清淨,佛菩薩來給我們講,講了還是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他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如果自己心清淨了,他一句話就把你點醒,你就豁然大悟。
宗門教下都是一樣的事情,諸位看禪宗語錄這些境界很多,這個學人功夫他的造詣差不多入境界,就是那個結解不開,沒法子突破,達到這個邊緣而不能突破。這時候親近一個善知識,善知識有慧眼一看就曉得,他的癥結在什麼地方,輕輕給他一點,他就豁然大悟,就一切通達。這種事情,我們在語錄裡面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會用功的人,一定要曉得一門深入絕對的正確。搞太多了?太多了增加所知障,縱然是不增長煩惱障,所知障決定增長。所知障增長,要說煩惱障不增長,這不可能的事情,這兩種障礙它有連帶關係,它不是一個一個獨立的,它有連帶的關係。所以我們破二障要兩種同時並進,同時下手,這是比較快的。現在一般社會上人說,現在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這個話講得沒錯。佛法裡面講是邪知見熾盛的時代,跟那個知識爆炸是一樁事情。說法不一樣,那個說得好聽,佛法說得比較難聽,是真的,不是假的,邪知邪見無量無邊。
今天這個時代,真正是佛法裡頭講邪見稠林,小乘人不敢攝入這個境界,攝入這個境界怕他自身不保,他敵不過這個境界。我們古德教初學的人有兩句很有名的話,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你曉得事情多了煩惱就多。所以中國過去修學的道場,都是在深山裡面,人跡不到的地方,你要到廟裡去走好幾天,要爬幾百個階梯才能爬得上去,就是這麼個道理。他知道事情少,他煩惱少,他盡量減少分別、執著、妄想,幫助他一心清淨。現在不行,現在你看每天報紙、電視、廣播,不但是本市的事情你馬上就曉得,全世界的事情立刻就知道。在從前我們住在鄉下,如果城裡要發生什麼事情,恐怕得要十天半個月才曉得,我們距離城裡多遠?也不過三十里,沒人傳達。真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有這些是非人我,臨近村子裡面發生事情也得三、四天才會知道。所以真正修行的道場,報紙雜誌、廣播要禁止,這個東西不是好事情。
我記得有一年,我陪同教育部的幾位官員去看方東美先生,那個時候正是政府提倡復興中華文化。他們教育界的人士向方老師請教,如何有效的復興中國文化?方老師當時笑了笑,他說要真正講到效果有辦法,他們精神都提起來了,聽老師講什麼辦法。老師告訴他,首先全國的報紙雜誌一律停刊,廣播、電視、無線電台統統關閉,中國文化就復興了。他們聽了:這做不到。所以說個道理,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傳統的文化,你要不把這些東西制止住,怎麼提倡都收不到效果。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是開玩笑,細想有道理。也曾經有人向他老人家問過,美國今天這麼樣強大,將來美國當然也會亡國的,這一定的道理。有人問方先生,美國將來要是亡國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老師的答覆是電視。美國將來亡國第一個因素是電視,所以他當時也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台灣電視,還沒有像美國受害那麼深,不過要小心防止。這些工具如果把它用在教育上太好了、太理想了,如果不善於利用,禍害無窮。所以他老人家非常感慨,這麼好的工具為什麼不把它用在教育上?
我在當年看到電視這個東西出來之後,我就動個念頭,將來這個寺廟弘法利生是什麼?什麼叫寺廟?不是在深山蓋大廟,不是的。真正有心人要注意,你要修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去創辦一個什麼?電視公司。現在我們這個電視公司還沒有開民營,如果開民營我們佛教有這個力量,佛教自己辦一個電視公司,一天二十四小時播講經的節目、播念佛的節目、播修禪的節目。大家打開電視機在家裡就可以修行了,就可以聽經了。那是講經的道場,不必要大家辛辛苦苦跑到這來聽,在家裡聽就可以了。現在科學更進步,將來的電視機隨時可以發問的,問了隨時可以解答的,就跟當面一樣,一切障礙都消除了,要好好的利用。所以蓋廟的那個時代過去了,現代的佛教不是蓋廟,現代的佛教應該是電視、廣播公司。真正修行的道場,一個國家裡頭有一座、兩座就夠了,甚至於全世界有個二、三個就夠了。交通便捷,你要是有個假期,有一個月、二個月想到那裡去參參禪、去念念佛,有的是道場,你就可以在那裡住一個時期,方便得很。
所以,佛法的教學,佛法常講精進,精進,進是進步,決定不落伍,精是純而不雜,進而不退。我們今天能力不夠,現在做到我們小小的形式,這種方式。可是來利用道場,無論是修學,無論是研經,人數還不多。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這個地方,我想慢慢的將來人數逐漸逐漸會增加。我們建立這個道場目的是拋磚引玉,有許多道場他們有雄厚的財力、人力、物力,希望大家都來做。如果有人做了,我跟諸位說,我就不做,有人做就不做。做一個起頭給別人看看,人家發心喜歡跟著做,做得比我還好,我們就逍遙自在了。這是我們現前事業的一點心願與期望。底下一句是:
【此解脫者體性不空。一切法身本無二故。】
這是從理上講,體決定是真實的,絕不是虛妄的,相是虛妄的,體是真實的。相會變,體不會變,體是什麼?一心,真心永遠不會變的。真心在佛經裡面也叫做真如,也叫做法界,也叫做本性,也叫做第一義諦,又叫做如來藏,名稱很多很多,都是說這個一樁事情。一樁事情說這麼許多的名稱何必?這裡頭有個深意,就是「名可名,非常名」,佛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只要是這個事實了解,隨便說什麼名相都可以,名相是假的,不是真的,理才是真的。名,諸位曉得,是遍計所執性,相是依他起性,理是圓成實性,所以名相不可以執著,善於運用無量無邊的功德。諸佛菩薩他善於運用,能夠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修學。我們凡夫不善於運用,在名相裡頭生無量無邊的煩惱,造無量無邊的業障,不會用。會用的是智慧,不會用的是迷惑顛倒。
【此解脫者終無有生。以能了知如幻法故。】
這句是這一段裡面的總結,這句也是的的確確的事實。諸佛菩薩證得就是他明瞭、他曉得這個事實。我們凡夫不知道這個事實,所以在這個事實裡面起了誤會,認為什麼?有生有死。對於生,起個錯誤觀念,以為那個很樂;對於死,也起個錯誤觀念,認為很可怕、很恐懼,其實跟諸位說,沒有分別。諸佛菩薩他曉得沒有分別,我們不曉得沒分別,我們不曉得。不管你曉得也好,不曉得也好,事實確實如是,事實上沒有分別。現代科學家的確也相當聰明,他們是從什麼?從數理上推斷得到結論,如果時光倒流古人都復生,一個個都復活了。現在就是用什麼方法能夠把時光給它倒流,如果時光倒流我們這個年歲一年比一年輕,一年比一年小。這種現象是不是事實?是一個事實。可是距離真正的實相,還有很大很大的差別。但是,從這個理論上來推斷,一切萬物確確實實不生不滅。我們眼前所見的這個現象,所謂的是心現的、識變的。這個相就是真如本性的相分,經過識一變就是阿賴耶的相分,能變的是阿賴耶的見分,所變的是阿賴耶的相分。在唯識學裡面稱為本質相分,七轉識以及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都是帶質境的相分,不是本質境的相分。唯識幫助我們認識真相,真相認識之後,沒有生死,生死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真實的。
我們對於這個真相迷得太深,迷失得太久了,今天怎麼跟我們講也不相信,還是貪生怕死,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必得像菩薩得到真正解脫了,真正能夠了知生死如幻。這叫什麼?了生死,對於生死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徹底明瞭。生,你也不會有樂,死,你也不會有苦,為什麼?沒有生死。沒有生死,生死裡頭得到解脫,生死裡頭得到自在。像諸佛菩薩一樣隨類化身,像諸佛菩薩一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多自在。跟諸位說,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本來是這樣的,本能喪失掉。佛菩薩大慈大悲把我們喚醒,希望我們各個人都恢復本能。經文到這裡是個段落,這十一句都是從法說的,下面經文從比喻上,還要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