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二十四集)  1983  檔名:12-007-0024

  掀開經本第七百四十二面,第四行第三個字開始。我們念幾句對對地方:

  【知無量如來過去種種超菩薩地無障礙行智光普照海。】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以下有六句是知因地的地位,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十地,從初地到第十地。第一句說的是『超菩薩地』,「超」是超越,也就是剛剛登地,從三賢位進入到初地菩薩。『無障礙行智光普照海』,佛法是無有定法可說,這個原則我們一定要明瞭。佛法是因人、因時、因地,因一切機宜而說的,它的目的是令聽者破迷開悟,說法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它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是充實我們的知識,或者是我們獲得某一種的技能為目標。佛法是幫助我們心地清淨,破迷開悟為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先要得清淨心,清淨心裡面就沒有障礙,障礙就是分別、執著、妄想,可以說無量無邊的障礙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都離開了,心才能得清淨,清淨心裡面自然生智慧。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清淨心本來具足的,智慧能成就一切法,而且是究竟圓滿的成就,當然超越菩薩地。所以不但是地上菩薩,是要依靠智慧來提升境界。依圓教,這本經是圓教一乘,初住以上就要依無礙智來提升境界,何況地上菩薩!剛才說了,佛法無有定法,我們要是明白這個原則,對於一切佛法就不會執著。

  執著是病,破執著是藥,再善的法一執著毛病就來了,就有障礙。你看,法稱為無障礙行,它一有執著就變成有障礙行,有障礙就是麻煩。不但障礙你證果,而且障礙你開悟,換句話說,行門與解門都成了障礙。講席當中我們也常常討論到,在初學的階段,我們要擇善固執,可是要知道這是手段,這是方便法,不是究竟法。擇善固執在我們眼前有利、有好處,可是境界提升之後,這個執著必須要打破。如果不打破,境界就不能往上再提升一層,譬如說持戒,戒是善法,開始學一定要嚴持戒律。那個嚴持就是執著,你要曉得為什麼要嚴持?破惡的,使我們的心行有個規範。我們今天要把心裡面妄念統統斷掉,不可能,戒律是什麼?是範圍。你有妄念,不要緊,守住範圍,不要越軌就好,所以它有好處。到我們這個心能控制得住,不越軌,不越軌了這個時候就要提升,不要再執著在戒律裡頭,執著在戒律裡面得不到定。

  不執著,問一問,戒律要不要?要。不是說不執戒律就不守戒,那就錯了。這個境界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他老人家到七十歲「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他有沒有戒?有。執不執著?不執著。不執著,一舉一動都合乎規矩,這才能突破。不是說到那個時候不要戒,那不要戒就墮落了。定成就之後,也不能死守在定裡面,死守在定裡面,像《楞嚴經》裡面所說的「內守幽閑」,他不能開智慧。定是手段,開智慧是目的。他不執著這個定,問有沒有定?當然有定。不是不執著的時候心就亂了,定就失掉了,不是的。他的定更圓滿、更堅固,《楞嚴經》裡面所謂的首楞嚴大定,這樣才能開智慧,才能夠超越菩薩定。不是叫你不守,是叫你不要執著,這才是菩薩行,菩薩心。這個地方無障礙行,行是講行事,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智慧就是用心,『智光普照』,就是用心。我們凡夫用的是分別、執著、妄想,菩薩這個時候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叫「智光普照海」。事相上無障礙,心行上也沒有障礙,這是無障礙的法界。我們現在雖然做不到,要懂這個道理,懂這個道理是什麼?我們對於一切事情就曉得以智慧去處理。譬如我們講個最簡單的,什麼事情該執著,什麼時候又可以打破執著,你就曉得了,不會死在一法裡頭,曉得法法圓融,法法自在。第二句說:

  【知無量如來過去種種住菩薩地無障礙行無量劫海。現神通力。】

  超是進級的意思,住是安住,安住在菩薩地,這就要修行。修什麼行?我們在這個經裡面念得太多了,行門雖然是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一個是修心,一個是修行,這兩者同樣的重要。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清淨的行能夠幫助清淨心,清淨心又能幫助清淨行,心行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不能夠偏廢,偏在一邊是兩邊都不能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佛法的成就決定是中道,如果說偏於某一邊的修行,那都是最初方便。為什麼?某種煩惱習氣最重,先開始對治它,這是可以的。偏在一邊,把力量用在一邊上,那只是暫時的運用而已,不是究竟法。究竟法心行兩邊要同時解行相應,連禪宗也講定慧等持,要平等的修學。解與行一定要相應,連淨土念佛法門都不例外,都得要解行並重,才能夠得理一心,理一心就是超菩薩地,『住菩薩地』了。在「住菩薩地」裡面,『無障礙行無量劫海,現神通力』。這一句是從事上講的,「力」是能力,「神通」是顯示這種能力不可思議,通是通達無礙的意思。神就不是我們平常人常識所能夠判斷到的、所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這種能力太神奇了。

  現這個神通力做什麼?幫助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這叫行菩薩道。菩薩自己證得智慧、能力之後一定幫助人,絕不吝嗇,為什麼?他要修布施波羅蜜。他要不肯主動的去幫助人,布施波羅蜜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也不能圓滿。他不像小乘阿羅漢,小乘人證了果之後,你去求他,他會教你;你不去求他,他不主動來找你。菩薩不一樣,你看大乘經裡面常講的,菩薩為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菩薩主動來教你,這個難得,所以叫大慈大悲。他是主動來幫助人的,這是菩薩精神。雖然主動幫助,這是決定正確的,對於每個眾生幫助多寡,該用什麼方式幫助,這是因眾生的根性沒有一定的法,所謂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幫助多寡不一定,用什麼方式也不一定,為什麼?因為有的眾生他樂意接受,有的眾生他不接受。接受,有接受的方式來幫助他;不接受,有不接受的方式也去影響他,也去幫助他。換句話說,沒有不利益眾生的,所以我們真正明白、認識,才曉得菩薩偉大。確確實實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像得到的,佛菩薩的恩德,世出世間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相比。我們世間人幫助人,幫助人總是親戚朋友,總是與我們有關係的人。佛菩薩是怨親平等,幾個人能做得到?而且是不疲不厭。你說聲聞、緣覺他有厭倦的時候,菩薩沒有厭倦的時候,這是「無量劫海,現神通力」。第三句:

  【知無量如來過去種種圓滿菩薩地。】

  『圓滿』兩個字它的定義,我們要搞清楚,它有廣義的、有狹義的,狹義的圓滿,是要到法雲地,就是第十地,菩薩地圓滿。再往上去是等覺,等覺我們一般也稱為後補佛,像現在彌勒菩薩的地位,所以法雲地是菩薩的圓滿地。廣義的說法,念念都是圓滿,你發這個心圓滿,那才能是念念圓滿。並不是要事事都做得圓滿,事它有因緣,菩薩心圓滿,菩薩力量也圓滿,奈何眾生沒有福報。沒有福報的時候,菩薩心行圓不圓滿?圓滿,眾生沒福。佛菩薩為什麼不示現在世間?世間人不接受他就不來。世間人不接受,我們想著菩薩也應該來。他不來是大慈大悲,因為世間人不相信,他要是以佛菩薩身分來,引起世間人毀謗三寶,毀謗三寶那個罪業太重了。所以他不叫眾生毀謗三寶,造這個重業,他換個方式來,方便法有的是。所以佛菩薩的數量,說老實話,比我們地球上人口數量要多得太多。就如布袋和尚當年所說的,他在臨走的時候說了一首偈,曝露出他自己的身分,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謂「時時示世人」,時時刻刻示現指示世間人,「世人常不識」,世間人不認識,當面錯過,不認識。所以菩薩的心、願、行都是念念圓滿,不一定是要把事情做得怎麼好才圓滿。

  所以諸位記住一個原則,盡心盡力,我已經盡心盡力了這就是圓滿。這樁事情我沒有能夠盡心盡力,就是做好了也不圓滿,也不能算圓滿,盡心盡力這個事情全盤都失敗了還是圓滿,這是廣義的說法。我們自己心地才清淨,才法喜充滿。不是說一定事情做成功了,我們才歡喜;事情做失敗了,還是歡喜。盡心盡力緣不足,眾生福德因緣沒有現前,我們自己也沒有遺憾,對眾生對得起,學佛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學佛人講,我有很多事情很遺憾,這個事情沒做好,那個地方也有障礙。那些統統是自己的障礙,是自己沒有能夠如理如法的去修學。如理如法必定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念功德圓滿,念念像前面經文講,生大歡喜,這才是進入了境界。下面一句說:

  【知無量如來過去種種修習菩薩地。】

  菩薩的修學前面剛剛說過,行門裡面可以歸納為十大類,十波羅蜜,從初發心到圓滿地都是修十波羅蜜。我們在這部經裡面所看到的,從初住位一直到等覺位,位位都是修十波羅蜜。十波羅蜜講一遍不就好了嗎?何必要講這麼多遍?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本經講十波羅蜜不止講五十一遍,為什麼要重複講這麼多?那是我們沒能做到,講一千遍、一萬遍都不算多,沒入境界,所以多講就是不斷的在薰習。如果我們捨棄佛法的薰習,那就是世間無明、邪見、煩惱的薰習,你總破不了。無明、邪見、煩惱的薰習,從無始劫以來薰習到今天,所以是牢不可破。佛法才念個幾十遍、幾百遍就算多了,敵不過無量劫這三種薰習,敵不過。我們能夠想到這一點,就曉得這個經典裡面重複的教誡,有很深很深的道理,一定要把我們叫醒,要把我們叫回頭,回頭是岸。尤其是叫你在一切境緣裡面,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對於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自己的心地是如如不動。這叫:

  【知無量如來過去種種淨治菩薩地。】

  我們這個心才被外境所動,佛號就要提起來,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覺悟遲了這個心就被外境轉。才起心動念立刻就覺悟,就收回來,好!不為境界所轉,那你已經成佛,那不是凡夫了。我們現在學佛當然會被外境所轉,覺悟要快,祕訣就在此地覺悟要快,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喚醒自己的覺悟,所以這句名號無量功德。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阿彌陀佛是無量覺,這個心裡才一動念,就從動念裡趕緊回頭,恢復平靜。那一動就是無明,動就是不覺,不覺的心是動的;覺心是不動的,覺心是平等的,覺心是清淨的。末後這一句說:

  【知無量如來過去種種觀察菩薩地。】

  『觀察』是講覺觀,淨治之後才有覺觀。心要不清淨拿什麼去覺觀?染污的心沒有觀察的能力,清淨心才能觀察。觀察這個法界,那個境界不可思議!往後面我們會讀到,有很長的經文跟我們說明一真法界的真相。這六句是講菩薩在因地裡面的地位,向下經文是講因地裡面的作用。請看經文:

  【知無量如來過去為菩薩時。常見諸佛如影隨形。】

  這個經文總有五句,句句都應當學。我們看到菩薩『常見諸佛』,我們會想到他的福報大,他常見諸佛;我們沒有福報,一尊佛也沒有見到。其實不然,這裡頭有事有理,理與事我們都能做得到,從事上來講,我們一生取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問題,古人所講的萬修萬人去,這個沒問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你也能常「常見諸佛」。《彌陀經》裡面所講的境界,是凡聖同居土的境界,經上講你每天親近十萬億佛,那是方便說。我在彌陀會上也跟諸位說過,那個說法是有特別用意的,因為娑婆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佛說這個話就是告訴我們,你不是對這個世界留戀嗎?不是樣樣都捨不得嗎?不要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天天回來,意思在此地。可以天天回來的,可以常常照顧你的家親眷屬,一個都不漏,所以說十萬億佛。

  我們展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他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不止五十三,他參訪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他成佛了。我們想想這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與阿彌陀佛都有深厚的因緣。因為什麼?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去拜訪過,現在他在西方成佛了,最起碼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對於阿彌陀佛關係密切,交情深厚,我們今天講外交關係非常好。我們到那裡去為阿彌陀佛的弟子,你一天去遊歷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必定受到歡迎,決定沒有妨礙。可見得不止十萬億,這是我們就跡象上說,完全是就事論事,你每天能親近這麼多諸佛如來,「常見諸佛如影隨形」,我們能做得到。如果就理上來說,那就像佛在本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今天見不到,是我們的心迷,我們的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這個事情麻煩大了。縱然是一起學佛還有門戶之見,這怎麼得了?這怎麼能成就?這是自己的障礙。自己這個障礙為什麼不把它突破?參禪的人不贊成淨土,念佛的人不贊成參禪。我們要問,禪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傳的?淨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都是的。都是,你學這個,毀謗那個,你不就是謗法嗎?謗法的罪,大家曉得,你豈不是毀謗如來正法輪嗎?

  古人也有,但是,要曉得古人所用的那是手段,他用這個手段能夠點醒一個人,叫這個人當下明心見性,才用這種非常的手段,絕不是謗法。今天我們不是用手段去度人,今天是真正謗法。丹霞燒佛,我們講破佛身血,是手段,能夠叫廟裡的老和尚開悟,明心見性,燒一尊木頭雕的佛像,能叫一個人活著成佛了,這值得,這個沒有罪過。我們能學嗎?不能學他,那叫非常手段,不是破壞佛法。我們今天所謂守住門戶之見,去毀謗其他的法門這大錯大錯!我們看古來的大德,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推崇別人。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諸位都看過,哪一位善知識不是自謙,推崇別人!沒有嫉妒、毀謗,沒有門戶之見,我們也沒看到這些,這是要不得的,決定錯誤的。法門一定要讚揚,我們自己修一個這謙虛,他要說那個法門高。是高,每個法門都高,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因為每個法門都能叫你明心見性,每個法門都可以叫你成佛,沒有高下。你說他高,好,就高,你高,我這個沒有你高,但是我的程度只適合這個法門,你的根利可以修那個法門。何必毀謗?

  古人有所謂「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大家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每個人守住自己門戶,自是而非他,佛法就要滅,這是滅佛法,不是興佛法。興佛法的跡象決定是讚歎別人,尤其是依據本經的理論,「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應當普遍的讚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這已經是第二義的說法,第一義的本來成佛,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真正覺悟了,覺悟的人不會有門戶之見,覺悟的人不會毀謗別人,覺悟的人怨親平等。心不平等是沒覺悟,覺悟的人心是平等的,覺悟的人心是清淨的。我們現在不要管別人,別人不重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我那個心對人平不平等?我的心在境界裡清不清淨?這才重要。一天到晚去看別人,我們的心就不平等,某人他平等了,那個還不平等,我們的心不平等。他平等與你不相干,不平等與你也不相干,要學善財學地裡頭,修學地位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之外都是佛菩薩,我們的心就平等了。他現的那個相,慈悲相是菩薩;現的惡相,青面獠牙羅剎相,還是佛菩薩。只用一個清淨平等心來看這個境界,你要說為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平等心,為的就是這個。不用這個方法,我們發的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沒有法子達到菩提心的境界,一定要真修。第一句是講見佛非常非常的重要,見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第二句說:

  【知無量如來過去為菩薩時。盡見佛海。劫海同住。】

  『佛海』是指佛數量之多猶如大海。『劫』是講時間之長,「佛海」就是前面講修,「劫海」就是講修習,歷事鍊心長劫修習,我們的清淨平等心,在這一切境緣當中,不是一剎那、短時間,長時間才是真的,不是假的,永恆的這是真的。

  【知無量如來過去為菩薩時。以無量身遍生剎海。】

  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剎是佛剎,就是佛國土,剎海是諸佛國土。『遍生剎海』是什麼意思?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下化,修菩薩心。這裡面我們要把綱領找到,自己才有下手之處。什麼叫上求佛道?佛道就是覺道,道前面講過很多,道是講心,佛是覺,佛道就是覺心,覺而不迷就是上求佛道,六根接觸六塵都能夠覺而不迷就是上求佛道。我見這個人,這個人很可愛,我見他的時候這個愛心剛剛生,一念覺悟了,曉得這個愛心是煩惱,覺心生了,清淨平等心現前,這個煩惱息掉了,這就是上求佛道。那個人就是佛,我在這個境界裡面起了覺心,不迷了。那個人很可惡、可瞋,他在我面前現前,我瞋恚心一動,煩惱起來了,我立刻覺悟這就是煩惱,一覺瞋恚就消失掉,這就是覺道。那個惡人他就是佛,我就在他那裡修了覺道,這叫上求佛道。上求佛道到哪裡去求?會求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在求,時時在求,處處在求,沒有一處他不見佛,沒有一處他不修上求佛道。你不要把這個看呆了,我幾時見到佛我才向他求佛道,佛沒道給你,佛有什麼道給你?你看有人見六祖想求,六祖說我不會佛法。你要是將來見到阿彌陀佛,我要向你求佛道,阿彌陀佛說我這沒佛道,確實如此。因為你到他那裡求佛道,這一念就是妄念,我沒有佛道,把你的念頭打掉,就是佛道,你要會求。

  什麼叫下化眾生?大慈悲心待一切眾生,就是下化眾生。在一切境緣當中提起覺悟,就是上求佛道;提起慈悲心、同情心,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就是下化眾生。學佛不能搞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說你盲修瞎練,聽了就不高興,真正盲修瞎練。你們諸位想想,這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兩個大菩薩道,最重要的修行綱領。什麼地方不能修?什麼境界裡頭不能修?有什麼障礙能障住你修學?沒有障礙。問題就是你會不會?這個會不會就是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曉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要是真正通達曉了,菩薩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這是「遍生剎海」,這裡頭也是無量義,我只說出這一個意思,這一個意思能夠幫助我們現前的修學。

  【知無量如來過去為菩薩時。周遍法界。修廣大行。】

  這就是把你的覺心、慈心擴大,擴大到一切眾生,這就是『廣大行』。這裡面完全要依智慧,初學我們雖然講覺,真正不容易覺悟,迷是不覺,疑也是不覺,我們的疑問太多太多。譬如說我們學了佛、受了戒,曉得殺生是罪業,家裡頭蒼蠅、蚊子、蟑螂、螞蟻,要不要殺?一看到這個東西來就迷了,生煩惱到底要不要殺?疑惑起來,見到就迷。不殺不行,殺了之後,心裡頭不安,受良心的責備,又怕將來因果報應,疑慮重重,試問你這樣念佛,怎麼能念到一心不亂?你怎麼能念到功夫成片?這些就叫業障,障住了你的功夫,你不能成就。如何在這裡面能夠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能夠成就你的一心,能夠成就你決定往生。所以這樁事情特別是在大乘佛法裡,大乘的戒律論心不論事。小乘戒律類似世間法,因為他沒有離心意識,論事不論心。大乘菩薩見到這些,你有功夫的,你德行夠的那沒話說,行。如果說德行不夠的,這些東西帶來傳染病有害於人體,你要不撲滅牠、殺害牠,有損大眾的健康。

  如果在山林裡面統統都是學道的人,沒有關係,為什麼?我們能為一切眾生捨身命,這無所謂。可是在今天城市裡面,有許多人根本就不相信佛法的,你要接引眾生,用這種方式來接引,他們馬上就告訴你:佛法是迷信,不能學,你看蚊蟲、螞蟻他都不殺,帶來的傳染病讓我們大家都受難,這個佛法我們應當把它排斥掉,不准流通,佛法就滅了。一定要用智慧來處理,在這個時候,有一次我帶了一個隊去郊遊,好像是到霧社,霧社住的是救國團,那個地方不大。我們那天去的時候正好下雨,宿舍有蚊子就很多,我就叫人拿殺蟲劑去噴,一個房間住上二、三十個人,我們到那邊去旅遊。如果說得了傳染病回去,他的家人說,你看叫你不要學佛,你還學佛。你看學了佛,你們不殺生,你自己得了病還要傳染我們一家。他一宣傳出去,佛教就不能學了。我們也跟他們一樣,也噴殺蟲劑,學佛,學佛也講究衛生,這個佛法可以學。

  那還有旁邊我們一個佛教團體,去旅遊的人非常多,別人看到,他們佛教也講究衛生,佛教也懂得這個,對那些人就是一個機會教育,對那些人就給他一個佛教修學好印象。如果我們在那裡說不能殺生,蚊子是動物。旁邊那些旅客看到:這個佛教徒不講衛生,這個東西不能學。我們雖然顧全那幾隻蚊子,對整個佛教這形象,在一般人就會受到很大很大的傷害。這幾隻蚊子在此地,牠是行菩薩道,示現讓我們撲滅牠,讓那麼多人對佛教一個好感、好印象,那個蚊子不是在此地行菩薩道嗎?如果會用心事事無障礙。自己心地清淨平等、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平等、慈悲,撲滅這些蚊蟲對牠是大慈大悲,許許多多人看到佛教也講究衛生。他們各個對佛教一個好印象,也都願意學佛,把那些人引進佛門,大慈大悲。凡事不是一概而論,不是一種方式處理,千變萬化是通權達變,這是智慧;死死的執著一個戒條,執著一種方法那不叫智慧。這是我們都應當要留意、要學習,說,說不盡,說不盡要自己去體會。這是普遍法界,廣大行門,你仔細去讀讀《華嚴經》,讀讀五十三參,這是廣大行門一個濃縮,舉出幾個例子來給你說明。末後這一句說:

  【知無量如來過去為菩薩時。示現種種諸方便門。調伏成熟一切眾生。】

  這一句不必多說,我剛才所舉的這個例子,講的這個意思都包括在其中,佛法活活潑潑,佛法清淨、平等、慈悲。好,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一點了,講到此地是一個段落,把菩薩因地裡面的作用,在此地只舉了五條來給我們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