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集) 2008/6/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6-000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妄盡還源觀」第二段,「依體起二用」。今天我們看二用末後,大師引《華嚴經》的經文,顯示「圓明自在用」,也就是華嚴三昧怎麼修法、如何落實,這是現正報。我們看經文:
【華嚴經云。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依此義故。名華嚴三昧也。】
這首偈好,『華嚴三昧』怎麼修法?圓明自在用在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具體的教導我們。所以佛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凡夫的話來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經裡面這幾句偈所說的。『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不可思議剎』在哪裡?就是當前。佛的剎土不可思議,眾生的剎土也不可思議;你的剎土不可思議,我的剎土也不可思議,這幾句話你聽懂了沒有?為什麼說你的剎土、我的剎土?我們想到以前同學送我一份夏威夷土著的資料,古老的教訓。夏威夷這些古老的人沒有見過佛,沒有聽過佛法,但是裡面說的有很多跟佛法相應。我記得很清楚,他裡頭有一句,他說「這個世界是你心想造成的」,這句話跟佛講的真的沒有兩樣。前面「顯一體」、「起二用」,一體是本性,是真心。本性、真心,佛教導我們,把它做個比喻,比喻像大海,所有一切眾生心想就像大海起個水泡;一起水泡,我的世界跟你的世界就不一樣了。怎麼會不一樣?其實是一樣的,哪有不一樣!因為起個水泡,你有分別、有執著;只要有分別、有執著,就不一樣了。這是什麼?唯識所變。起個水泡,分別執著是妄心,妄心能變,所以每個人的世界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是妄想分別執著統放下了,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你證得佛果,你怎麼住的世界跟我們一樣?佛是盤腿打坐,他老人家把腿子放下來,一隻腳的腳指按在地上,佛說我住的世界你看到了嗎?大家這一看,這個世界突然看到七寶莊嚴,就像《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像往生經上講的極樂世界。這是佛以不思議的神力讓大家看看,你看我的世界跟你的世界是在一起,我住的是我的世界,你住的是你的世界。佛知道眾生的世界,眾生不知道佛的世界,為什麼?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別人的。如果妄想執著都破了,就是水泡破了,知道自己的,也知道一切眾生的,他沒有界限了,這個比喻很好。
所以破是破什麼東西?就是破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自性。這個世界,不一定是講這個地球,遍法界虛空界是我們自己一念變現的。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迷唯一念,覺止一心」,覺就是破了,迷是什麼?妄想是迷,分別是迷,執著是迷。迷有輕重,妄想輕,再其次的就是分別,最重的是執著。佛在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我們對這個很熟悉。執著破了,六道沒有了,問問能不能見到六道?能,六道見不到你,你能見六道,一個層次;再把分別破掉,你就提升一個層次,你見到的世界就更多,菩薩境界,一切諸佛剎土都見到了;最後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煩惱破了,那你是遍法界虛空界,從常寂光淨土到凡聖同居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再來幹什麼事情?有,有事幹,不過這個幹事是大乘教裡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才圓明自在。我們今天作跟不作是兩碼事情,作就不是不作,不作就不是作,沒有法子像諸佛菩薩、阿羅漢以上。阿羅漢、菩薩、佛,他們應化在十法界裡,確實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怎麼叫作?他跟凡夫一樣的作;怎麼說不作?他沒有起心動念,他作什麼!樣樣都作了,沒起心動念。我們再把境界說低一點,說阿羅漢。阿羅漢示現在六道裡,他不能示現在方便有餘土,他能示現在凡聖同居土。中國人最熟悉的濟公長老,濟公長老是阿羅漢,真有這個人,《大藏經》裡面《高僧傳》、《神僧傳》有他的傳記,他的傳記還特別長,記載得很多。
民國年間,在中日戰爭的時候往生的,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叫金山活佛,這位法師很像濟公。古時候濟公我們是聽說的,這個金山寺活佛他的法號叫妙善,妙善法師一生的行持,那是當時人親眼看見的。我沒有親眼見到,我們晚一輩,可是我認識一個老法師,這個老法師對我也很好,過去在台灣,他見過,他跟妙善法師曾經住過四個月,叫樂觀法師,跟他住四個月。他說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說我們起心動念好像他都知道,你問他他不承認,但是他真的知道。我們想什麼事情還沒有開口,他就把問題給你解答出來了。你去問他,你是不是知道?不知道,我不曉得,你有這個問題嗎?他跟你開玩笑,那碰巧了。法師外表很隨便,也不講究什麼威儀,也很邋遢,一生就穿一件長褂,裡面一套小褂褲,外面一件長褂,從來不洗的。他也從來不洗澡,一生沒有洗過澡。也穿個破鞋子,春夏秋冬就那一件衣服,冬天他又不冷,夏天他又不熱,這怪事!樂觀老法師告訴我一點都不假,他說他奇怪的事情可多了。煮雲法師替他寫了個傳記,以後樂觀法師從他回憶裡他也寫了一本,這是親自見到的。煮雲法師沒見到,到處去打聽,問些老和尚,是從老一輩的法師口述,他把它記錄下來,《金山活佛傳奇》。這就是阿羅漢他所示現的,確實是這段經文所講的,嚴淨不可思議剎。他出現在這個世間,總的來說,就是莊嚴剎土,或者我們講小一點,莊嚴國土,莊嚴世界,這是咱們叫地球;莊嚴社會,講我們這個地區。
怎麼莊嚴法?下面就是他做的,你看第一個,『供養一切諸如來』。一切諸如來是誰?一切眾生,這要知道。他這裡沒有說供養一切諸佛,他講諸如來;要講諸佛,是說有情眾生。佛講了,一切眾生(講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將來必定作佛。所以佛講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現在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佛是從事相上講的,如來是從體性上說,如來的範圍比佛的範圍大,為什麼?植物(花草樹木)有法性,山河大地有法性,乃至於虛空也有法性,那都是如來。他供養的範圍可以說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樁事情他沒有供養,一粒沙子、一粒微塵、一株小草、一片樹葉他都供養到。他用什麼做為供養?他用清淨心供養。什麼叫清淨心?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清淨心,以清淨心對一切人事物就是供養。惠能大師告訴我們,清淨心是自性,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所以心淨則佛土淨。這個清淨智慧就是莊嚴剎土、就是供養法性;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那不就所有的法相全供養上了嗎?
『放大光明無有邊』,光明是智慧,智慧是什麼?覺照,覺而不迷,遍照法界,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只有自性才放大光明。放大光明是什麼?常寂光淨土。常寂,寂是不動,我們講的不起心、不動念,寂它就照,寂的作用就是照,遍法界虛空界無所不知,這是感應的理體。眾生有感,他為什麼會有應?他要沒有覺照就沒有應,他有覺照自然就有應。應就是它的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那個能就是應。所以它的智照、感應沒有邊際,眾生有感,立刻就有應。
『度脫眾生亦無限』,這都是真的。度脫眾生這樁事情,緣在眾生,緣不在法性,也就是不在佛菩薩。緣是什麼?緣是覺悟,佛法裡面常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最重要的是善根。換句話說,他能相信佛法,他能夠理解佛法,他能夠依教奉行,這都是有緣。能信不理解,這個緣很淺;理解稍微深一點,還做不到,不能夠依教奉行,這種緣都很淺。真的理解之後,他一定肯幹,這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做不到是理解不夠。他老人家給我講,大乘佛法是知難行易,做不難,了解難。做是什麼?做是放下,放下不難。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例子,這很明顯的表示,他好學,像我們一般人有這麼一個習氣,十九歲出去求學,學到三十歲,學了十二年。這十二年所修學的,他有能力一下放下,放下就開悟了。放下對所學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開悟。如果他不放下?不放下就是佛在經上說的,你所學的那個東西叫做所知障,障礙你見性。
這個要知道,障礙是有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一類是所知障。哪些屬於煩惱障?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是煩惱障;你所學得來的東西,你不放下分別執著,它就叫所知障。我們現在叫什麼?叫知識,知識是所知障;佛法?佛法是智慧。智慧跟知識是不一樣的,事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理上有差別;智慧裡面沒有分別執著,知識裡頭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不能見性,沒有分別執著就見性。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放下,放下他就開悟了,大徹大悟,見性成佛,他見性了。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給我們做了這個示現,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六祖放下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所放下的是完全相同,一點差別都沒有,這個我們要懂得。所以放下不難,說放下就放下。我們為什麼這麼困難?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放下,也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知道真相,自然放下。真相是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事相是幻有,有而非有;理性是空寂,空而不空,空有是一不是二,這個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確實是接受佛法長時期的薰修,漸漸對這個道理明白了。明白怎麼樣?明白真的我們才放下了。沒像能大師、世尊那麼徹底,沒那麼徹底,原因是什麼?原因還是在沒有徹底看破;徹底看破了,那就徹底放下了,確實是這個道理。這是在五十七年前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搞了五十七年才真正搞清楚幾分之幾,沒完全搞清楚;完全搞清楚了,你看我就像佛了,我現在還不像佛,能放下!所以你看真正修行的功夫,看什麼?功夫看他放下多少,從這個能體會到他的境界。
「度脫眾生亦無限」,一個眾生都不捨,真叫做普度。根熟的眾生,幫助他這一生成就。我們念佛的人幫助一個人往生,真往生了,那就度一個眾生成佛了,這不是假的。其次的,他這一生成就不了,幫助他修行;他還不能修行,幫助他理解;還不能理解,幫助他生信心。怎麼幫助他生信心?我們做出個好樣子,他看到這佛弟子真好,這世間真正的好人,他對佛法印象好了,生信心。這就是大乘教裡佛常講的,沒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善根增長,幫他提升,已經提升的人幫助他修行,已經在真修行的人幫助他證果,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在這一生當中幫助你多少也不一樣,這總在眾生的緣分,這我們一定要知道。如果我們真的死心塌地想在這一生成就,能把世緣捨棄放下,佛菩薩沒有不照顧你的,我們看這段經文就曉得了。
佛用什麼方法?具體來說,六波羅蜜,你看佛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神通,《華嚴經》講十波羅蜜。頭一個是給你講布施,跟眾生結緣,眾生生歡喜心。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施都做得很圓滿。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生活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沒有財。但是你要曉得,他沒有外財,他有內財,內財比外財還要殊勝。外財是身外之物,捨掉容易;內財是身體,內財怎麼施?我們現在講做義工。釋迦牟尼佛一生義務教學,這是內財布施,天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眾生遇到佛,有疑難雜症向他老人家請教,沒有不替他解決的,佛滅度之後,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所以《大藏經》裡面許許多多問題,都是當時一般信眾遇到佛向他老人家請教的,什麼問題都能答,沒有一個問題能把佛難倒。佛有沒有學過?佛學了十二年;惠能大師有沒有學過?一天也沒有學過,佛能答的,惠能大師也能答。能大師說得好,這是智慧,與學不學沒有關係。這個話說得很有味道。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就是禪定。心愈清淨,一個妄念都沒有,我們現在講的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得禪定,阿羅漢的定;沒有分別,這定的功夫就高,菩薩的定;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這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圓滿大定,這不是學來的,叫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不就是自性本定嗎?自性本定就能照萬法,放大光明無有邊才能照萬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用內財布施,給人講經說法是法布施,幫助人破迷開悟,幫助人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
持戒,佛已經覺行圓滿,還要持什麼戒?所以濟公的示現是不持戒,金山活佛妙善法師所示現的好像也不持戒。佛跟菩薩示現要持戒,阿羅漢可以開開玩笑,可以遊戲神通,像舞台上表演唱戲唱丑角的,他可以不按規矩。但是別的角色不行,一定要依規矩。只有丑角他的道白言詞可以自己編,他可以不要那個劇本,他可以自己編,阿羅漢就表演這種角色。當然也不是完全表演那種角色,有一部分。他為什麼不持戒?我們要想,因為佛菩薩示現度脫眾生一定是看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時代每一個學佛的斤斤計較戒律,變成什麼?變成死在戒條之下,被戒條綁住,他就從反面來告訴你戒是戒在心裡的,不是戒在形式上。他給你一個解放,一個開放,還是度眾生。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已經不持戒了,學佛、學經教,不學戒律,佛菩薩在這個時候一定是戒律清淨莊嚴,做給眾生看。釋迦牟尼佛出現那個時候是沒有佛出世,所以要做一個好的榜樣,那是奠定基礎。所以從十善、三皈五戒,到三聚淨戒,釋迦牟尼佛圓滿的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所以學佛,章嘉大師說得好,要以釋迦牟尼佛為榜樣,我們才不至於走錯路。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修行總的綱領、總的原則就是淨業三福,這是你必須要記住,最高指導原則,三條十一句。第一條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世間的善法,「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在這個世間是個標準的善人,善人的標準就這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看起來很簡單,蔡禮旭,我們佛門稱他蔡居士,一般人稱他蔡老師,他就把這兩句話講了四十個小時。什麼叫孝?什麼叫敬?這兩句話就是孝親尊師,這是一切善法的根,一切善法的基礎。有這個善法,十善業才能做到;沒有這個善法,十善做不到。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從佛祖那裡學到了,佛教導我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中國以往的祖師大德,唐朝中葉以後不學小乘了,直捷學大乘。有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沒有,怎麼說沒有?因為他用儒跟道代替了,這好。所以我們到儒去找儒家的根、儒家的本,修學的根本,《弟子規》;道教修學的根本,《太上感應篇》,我們把這兩樣東西學好,然後再學十善業道不難了,十善業道很容易做到。中國佛教從唐以後就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代替小乘,這個好。有這個基礎,你是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條件才能學佛。
三福第二條就是佛教,佛陀的教學,小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句,這才學佛。三皈五戒你真能做到,沙彌律儀他真做到,確實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在世表演的,一直到圓寂還做出好樣子給我們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佛門裡面八萬威儀,一舉一動都有規矩。最後再提升到大乘,從小乘,第二到第三,第三是大乘。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小乘受持三皈,大乘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自己學;後面是化他,「勸進行者」,勸勉別人,幫助別人精進。這是總綱領、總原則,不分宗門教下,也不分大小乘,也不分顯密。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都是遵守這個原則修行證果的,我們怎麼能疏忽?所以是佛的弟子就一定要遵守,不能不遵守,持戒。
忍辱,這是訓練自己的耐心。忍是禪定功夫的前方便,也就是預備功夫,不能忍,你怎麼會得定?八萬四千法門,連淨土都不例外,修什麼?修一心,《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修清淨心。你不能忍,你心怎麼會清淨?你心怎麼會專一?我們這句佛號沒念好,怎麼沒念好?如果念好了,就得一心不亂;沒有得一心不亂,這個佛號沒念好,佛號念得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因為不能忍,稍稍不如意,無明火就燃燒、就爆發,發脾氣。脾氣一發,佛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脾氣一發,功德沒有了,功德很難修。你要說你有多少功德,那就要什麼?你從什麼時候起到現在沒有發脾氣,這是功德;一發脾氣,功德就燒光,統統不算了。功德難修,什麼都要忍。中國這個忍字是會意的字,你看它的寫法,上面是一把刀,下面是個心,這把刀刺在你心裡,你能不能忍受?刺在心裡還如如不動,行,這個人成功了。所以要曉得,忍,他才能進步,再提升。
提升到什麼?提升到禪定,定是佛家修學的樞紐,定到一定的程度,那個一定的程度完全靠忍的功夫,你才能開智慧。智慧有小慧、有大智慧、有圓滿的智慧。一般講,阿羅漢是小智慧,他把執著放下了,能忍了,可是還有分別,所以他得的智慧是小智慧;菩薩是大智慧,因為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了,那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怎麼圓滿的?自性本來是圓滿的。所以智慧不是修得的,智慧是從禪定當中得的。只要得一心,自性本具的智慧就現前,那是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你自性裡頭的本能。這是禪定,禪定下面是智慧,智慧起作用就叫做『方便神通』,統統通達了,沒有障礙。神是什麼?神奇,無法想像的,沒有一樣不通達。
『如是一切皆自在』,他怎麼會不自在?遍法界虛空界,即使在六道、在三途,沒有他不自在的。三途裡面遇到災難,眾生共業,菩薩在這共業裡也遭了難,遇到難;我們看到菩薩可憐,你看這麼樣的修行人,他怎麼也遭難?其實他自在,他換一個身體,他沒有遇難,這個衣服髒了、染污了,脫掉,穿一件新的。確實如此,捨身受身就跟換衣服一樣,怕什麼!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聽到死嚇死了,恐懼,那是什麼?那是錯誤的。給你說老實話,你從來沒死過。這個事情佛法講得很多,老生常談,一般人聽到不否定,但是也不相信,也不能接受。中國人總是相信科學,現在學外國人相信科學,科學拿證據出來。美國的魏斯醫生,這是個心理醫生,他寫了四本書,這四本書證明人沒有生死,只有什麼?只有換個身體,你還會再來的;這一生遇到的這些人,冤親債主,來生還會碰頭,碰頭的時候還有報應,欠命的還命,欠債的還錢。他這四本書有中文的譯本,一般書店都能買得到。很難得,我把這四本書從頭到尾全看過了,重要的部分我把它節錄下來,我有個筆記,就是《魏斯四書筆記》,分量不多,那裡頭最精彩的。說明什麼?沒有生死,怕什麼死!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才是個重要問題;也就是我們這個衣服脫掉了,脫了再換一件什麼樣的衣服?總希望換得比現在穿的更好,那就對了;如果換一件更骯髒的,那你就錯了。現在穿的是人的衣服,換個畜生的衣服,就錯了;換個餓鬼,那更錯了;你換個天衣,那就對了,就聰明了;要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穿上佛衣,那是大圓滿!
魏斯醫生也並不是很高明,他跟我們說靈魂不滅,人身有生死,靈魂沒有生死,他只說到這裡。在大乘佛法裡面講,靈魂也不是真的,靈魂還有生死,不過它的時間長,它什麼時候就變質?大徹大悟它就變了,靈魂就沒有了,那叫什麼?叫靈性,靈性永恆不滅。靈魂沒有出六道,出了六道不叫靈魂,是靈性。也就是靈性裡面帶著執著,我們叫它做靈魂;執著放下了,沒有執著了,它是靈性。阿羅漢以上的它稱靈性,不生不滅。理跟事我們都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那你處什麼樣的災難,你真的像佛菩薩應化一樣,不驚不怖,你不會驚慌、不會恐怖。你會應付得很周到,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做得很周到,做得很圓滿。絕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為什麼?阿羅漢已經沒有自己了,你看《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阿羅漢做到了;《金剛經》後半部講的無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是菩薩,比阿羅漢高了一級,阿羅漢不著相,菩薩連念頭都沒有。換句話就是,阿羅漢還有這個念頭,念頭是分別,不是執著,他還有分別。菩薩連分別都沒有了,真正得自在。所以他的作用,在佛法裡講作用,是圓明自在用,依體起用,第一個是現依報,第二段講現正報,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都是圓滿的。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諸佛如來的報土,實報莊嚴土,在《華嚴經》上講華藏世界,《彌陀經》裡面講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境界。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作用就是圓明自在,真的是法界圓明自在。
法界是講你活動的範圍,迷的時候你活動的範圍很小。你看凡夫,凡夫活動範圍出不了六道,我們的捨身受身不離開六道,人身捨掉了,你這一生能孝順父母、能夠斷惡修善,來生生天,天福享盡又會回到人間來;如果造作惡業,那你就到三途去,三途罪受滿他又會回到人間來,也會回到人間來。總是超越不了六道,活動範圍小。放下執著,活動空間就大,證阿羅漢。阿羅漢的活動不能超越這一尊佛世界的範圍,釋迦牟尼佛這個化土叫娑婆世界,阿羅漢不能超過娑婆世界。菩薩超過了,菩薩才能很自在到他方諸佛國土去,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菩薩可以自在去參學,去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佛華嚴三昧力』故,三昧就是禪定。所以我們要沒有忍辱、沒有精進,哪來的華嚴三昧?
依《華嚴》學就叫華嚴三昧,依淨土學就叫念佛三昧,名稱不一樣,是你修行方法不相同,但是所得到的效果完全相同,華嚴三昧跟念佛三昧沒有兩樣,有沒有高下?有高下,為什麼有高下?高下是你自己功夫淺深不一樣。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講的,五十一個階級都叫華嚴三昧,初信位的菩薩所得的華嚴三昧就不如二信位的菩薩,二信位就不如三信位的菩薩,愈往上面去,三昧的力量就愈大,就是這麼個道理。得了之後他不會失掉的,這叫不退轉。所以我們總是要認真努力,我們還是用念佛法門,希望得念佛三昧。這一節我們修學到此地,再看第三段:
【示三遍者。】
什麼叫示三遍?大師有個簡單的解釋:
【謂依前二用。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故云遍也。】
這個解釋得好,依前面兩種作用,一種現依報,一種現正報,現依報就是宇宙萬物,現正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身心的作用以及外面環境的作用都是周遍法界。佛要不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打個妄想,起個念頭,不管念頭善惡,這一念起,這個念有波,像電有波、聲音有波、光有波。最快的波是我們的念頭,我們念一動,周遍法界,比光快,比聲音那更快了。光波現在科學家測得很準確,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太陽發出的光到地球要八分鐘,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八分鐘才能到地球。可是我們心裡一動念頭,這一念立刻就周遍法界,光不能比。這個說得很有道理,如果這一念要不周遍法界,那一念怎麼會變虛空、變法界?虛空法界是一念變的,彌勒菩薩講一念。一念的時間是多長?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也就是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每個念頭現的都是整個虛空法界。所以連夏威夷土著的古老傳說都講,這個世界是你念頭生的;這個話沒錯,大乘法裡面可以找得出證據,是你念頭生的。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為我們說出這個事情,我們很難理解,佛用比喻,作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怎麼來的?夢是妄念,現在科學裡面講,夢是下意識變的,所以是念頭,意識是念頭。你夢中到底有幾個念?你感受到有夢境,有幾個念?到你醒過來的時候,夢境就沒有了。醒來是什麼?就覺了。夢是迷,是不覺;一覺,夢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這講我們六道輪迴。夢是什麼原因?因為你有執著,所以六道現前,如果把執著放下?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你就醒過來了;你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分別沒有的時候,也醒過來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所以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只有一心,沒有分別執著,那就是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的實報土,法身菩薩的實報土。如果我們不是長時期在大乘裡面薰修,這個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搞清楚。
現在更奇妙的就是『一一用中普周法界』,這個難懂。我們起心動念遍周法界,不但我們起心動念,樹木花草你細心觀察,它也有活動,花開花謝不是活動嗎?樹苗的生長不是都在活動嗎?試問問它有沒有波?有,肯定有波。它有色聲香味,色聲香味是性德。不但植物有色聲香味,連礦物也有色聲香味。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水是礦物,色我們看到了,聲香味還沒發現。有,為什麼沒發現?我們自己迷失自性太重了,我們的聽覺、嗅覺、味覺麻木了,對微細的那個你感覺不出來,是這個原因。只是色相被我們看出來了,礦物有,我們從這裡才體會到真的周遍法界。為什麼會周遍法界?因為是一體。這裡講的是三種周遍法界,講的頭一個:
【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
這是講微塵,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什麼?講粒子,基本粒子、夸克,就有一點接近佛法裡面講的『一塵』。這一塵怎麼樣?『普周法界遍』,周遍法界。一塵那麼一點點大,它怎麼能周遍法界?這個事情難,太難懂了。我們看到近代科學家有三篇文章報導,我這是節錄的,三篇報導節錄裡頭最重要的部分,跟我們這裡講的「三遍」有一點接近,難得科學家發現。第一種,客觀的現實是不是真的存在?科學家現在說出這麼一句話,整個宇宙是一個幻相,不是真的。所以一塵周遍法界,一塵周遍法界是什麼?現在所說的全息理論,這是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發現的。這篇東西,全息。什麼叫全息?他舉個比喻來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他用兩個雷射光照著這個人,給他拍一張照片。這個照片洗出來之後,你看不到這個人,你看到這個照片是一格一格的,是一條線一條線的。可是用雷射光去照它的時候,人就現出來了。你把這張照片撕碎,撕成兩張,在雷射光照著之下,兩張照片都是完整的人形,沒有撕破,人是完整人形。你再撕成四張、撕成八張、撕成一百張、撕成一千張,用雷射光照,它還是一個完整的人,出現這個相,這叫全息照片。說明什麼?宇宙之間再小的一個物質,它裡面所包含的是全宇宙的信息。
現在我們看到的電晶體,這是現代尖端科學,叫做數碼。你看數碼相機、數碼攝影機,裡面的晶片就像小指甲這麼大,裡面能藏幾千張照片,甚至於幾萬張照片。一部《大藏經》一百六十冊,精裝本這麼厚一百六十冊,我看到現在科技把它濃縮,兩片光碟就是一部《大藏經》。一套《四庫全書》也輸入光碟,好像只有十四片,《四庫全書》一冊也有這麼厚,一千五百冊變成十四片光碟,很了不起!但是在佛法裡面講,一微塵你肉眼都看不見,裡面藏多少東西?整個宇宙藏在裡頭。我們這個科學跟《華嚴》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你這一部《四庫全書》還要用十幾張光碟;它把全宇宙包括在一微塵裡頭,每一粒微塵裡面都是整個宇宙信息,這是「一塵普周法界遍」。那你就曉得,我們這個身體有多少細胞,每個細胞多少個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核子跟電子組成的,到最後是粒子組成的。你就曉得,一個細胞有多少粒子組成的,每個粒子都有整個宇宙的信息。所以一個人對於遍法界虛空界全知全能,有什麼稀奇!腦細胞能夠全知全能,指甲細胞也是全知全能,有什麼稀奇!現在怎麼樣?現在我們迷了。怎麼迷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這個能力好像失掉了;其實並沒有失掉,只是被這個東西障礙住了,這個障礙的東西沒有形相。什麼叫妄想?什麼叫分別?什麼叫執著?確實,它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個錯誤抽象的概念。這種抽象概念我們認為它真有,所以它產生作用;如果我們認為它是假的,它就不起作用。不起作用,我們的本能就現前,本能是全知全能,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下面說,塵是物質現象,我們知道物質現象裡面它沒有喪失性德,不但沒有喪失性德,它把性德變形,變成什麼?變成受想行識,性德是見聞覺知,把見聞覺知變成受想行識,這搞錯了,變質了。
【謂塵無自性。攬真成立。】
『真』就是真如、就是真性。它沒有自性。什麼叫攬真?就是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真如裡面就變質,變成什麼?變成物質,這是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塵就是形,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只要是塵,它就有識,識就是有受想行識。塵是色,在五蘊裡面,用色來講叫色塵,色受想行識,有色;色裡頭一定有受想行識,這證明它了。見聞覺知是什麼東西?見聞覺知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那是沒有生滅的,不是生因之所生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不生不滅,粒粒微塵裡頭都有,周遍法界。
【真既無邊。塵亦隨爾。】
法性是周遍法界的,所以法性裡頭變出來的任何一粒微塵它也周遍法界。我們沒法子想像,為什麼沒法子想像?因為想像是分別執著,你要不想,不想就明白了,不想就全見到了;一想什麼都見不到,所以這個東西不能想。不能想當然不能說,怎麼能說得出來?所以佛才講,這事情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諸法實相就現前了,你全看到了這一切法的真實相。下面大師引一段經文,看佛在經上怎麼說的:
【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準此義故。當知一塵普周法界也。】
這用佛經來作證明。『華藏世界所有塵』,華藏世界包括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包括我們的銀河系,包括我們的太陽系,包括我們的地球,我們在地球當中所看到的一一微塵,就是法性。所以從前宗門,禪宗大德見性了,真的開悟了,妄想分別執著真放下,開悟了,悟了之後,老師問,你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說似一法即不中」,說不出來;又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一塵裡面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性。見性了,性在哪裡?一一微塵裡都有法性,那就沒有一樣不是。所以見性之後,原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真見到了。沒有見到時候到處找,怎麼找也找不到,見到之後原來全都是的。『一一塵中見法界』,遍法界虛空界在一塵裡面就見到了,圓圓滿滿。這一塵其實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他在裡面能見法界,他怎麼不生萬法?由此可知,我們的毛病在哪裡?就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差別?差別在他放下了,你不肯放下,除此之外,沒有差別。這個道理與事實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知道怎麼修法;知道之後,你就曉得怎樣修。實在是不容易搞清楚,科學家的印證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還是少數人。
如果你真有善根的話,你很幸運,真有善根遇到淨土,一句彌陀念到底。要念成什麼樣子?把所有一切妄念念掉了。也就是說,把執著念掉了、把分別念掉了、把起心動念念掉了,行,你能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向上一著,往上再提升一級?到阿彌陀佛那裡再說。這是個好辦法,這叫帶業往生,也是一生成就。大徹大悟是一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還是一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沒死,如果你說死了以後往生,那錯了。往生是活著去的,見到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走了,這個身體不要了,活著走的,不是死了以後才走的,所以走了之後瑞相稀有。那個瑞相來幹麼?給別人作證明的,給別人打氣,給別人鼓勵,是這麼個意思。捨掉了,真正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極樂世界去了。帶業,帶的是舊業,不帶新業。身體是新業,這個世間拉拉雜雜這是現在的業,這個不能帶。
『寶光現佛如雲集』,這一微塵裡面現寶光,「光中化佛無數億」,這讚佛偈說的,「化菩薩眾亦無邊」。既能化佛、能化菩薩,我們就曉得,能化十法界依正莊嚴。你看到「寶光現佛」,只現佛;十法界統統現,舉一個例子。『此是如來剎自在』,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不現身的。這個境界誰能見到?《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就見到了,所以初住菩薩成佛了,這個諸位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統放下了。真正講修行、用功,那是十信位,功夫用得上力;初住以上,沒什麼用功的。你想想看,起心動念沒有了,還用什麼功?你怎麼用法?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最上面那個究竟圓滿佛,總共四十二個階級,無功用道,他們都不起心動念。所以你要知道,那是平等法界。平等法界,為什麼佛說了四十二個階級?清涼跟我們講得好,清涼要不說出來,我們總有疑惑,一說出來,我們一聽很有道理,那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於是我們一回過頭來,我們就明白了,你看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執著斷了,執著習氣沒斷,阿羅漢有習氣;如果習氣斷掉之後,就叫辟支佛,不叫阿羅漢,辟支佛是連執著習氣都沒有了,但是他有分別,執著習氣沒有了,他有分別;分別斷掉之後,他升一級,他叫菩薩,他不叫辟支佛,叫菩薩,菩薩有分別的習氣;分別的習氣斷掉之後,他叫做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的佛分別的習氣斷了,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妄想,什麼時候妄想斷了,不起心、不動念了,他就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這是真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不是真的;起心動念斷掉,這才是真的。
但是起心動念雖然斷掉,習氣沒斷,這個習氣要斷很麻煩,不像前面辟支佛、菩薩那麼快,要多長時間?佛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沒有辦法縮短的,統統都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自然就沒有了。這個習氣礙不礙事?我們說了很多次,不礙事。所以初住就是佛,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圓滿的佛沒有兩樣,這是我們能信得過的,沒有兩樣;唯一不一樣的,究竟果佛習氣斷了,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習氣沒斷,愈往上面去愈薄,愈往下面是愈濃厚,就這麼回事。這四十一個位次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說有,錯了,你說沒有也錯了。總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這是給我們說如來的剎自在。
第二個是「一塵出生無盡遍」,第三個是「一塵含容空有遍」,一塵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你要曉得,一塵有普周、有出生、有含容(包含),樣樣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凡夫跟佛哪有兩樣?不同的地方就在迷悟。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非常好,「迷唯一念,覺止一心」。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就是一心,一心是覺,一心是佛。一心裡面沒有十法界,十法界尚且沒有,哪來的六道三途?所以近代科學家講宇宙是個幻夢、幻相,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幻相裡面任何一個現相(一微塵是個現相),都包含全宇宙的信息。我們在前面讀過,菩薩能夠到微塵世界裡面去參學、去遊歷,什麼人?普賢菩薩,這個普賢菩薩叫當位普賢。實在說,圓教初住就有能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不行,沒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他還起心動念;必須起心動念沒有了,就能入微塵裡面見法界了。所見的就和全息照片一樣圓滿,絲毫不缺,清淨、大涅槃、具足、能生萬法(能現萬法、能變萬法)。這三種周遍,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只學了第一種,第二種一塵出生無盡遍,我們明天繼續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