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集)  2008/7/13  華嚴講堂  檔名:12-046-00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段,「行四德」。這一段有四小段,我們看第二段。

  四小段第二段,「威儀住持有則德」。四條裡面,這一條是最重要的,也是現代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這一條。我們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小小禮節的重要性。現在國家提倡和諧社會,還希望將和諧社會擴大到和諧世界。這個理想不是不能落實,如何才能真正落實?那就是小小戒要重視,正如同賢首大師在此地給我們開示的:

  【乃至小罪心生大怖。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常護譏嫌。】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是真正能夠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小小戒從什麼時候學?從嬰兒時候就要開始學,才能踏實,所以叫扎根教育。我們展開《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裡面都是講小小戒,每一條都非常重要。古聖先賢制定的戒律,這個制定跟我們現在一般人對這個詞彙所理解的意義不同,我們現在人對制定的理解,是自己想一套方法,把它寫成條文來約束別人。而這些大聖大賢跟我們想法恰恰相反,他們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自自然然他就做到,然後將他日常生活言行舉止記錄下來,這就是戒律。這是古聖先賢的制作,其實就是他日常的生活。這些人都是明心見性的人,不是普通人。明心見性的條件,我們知道至少是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恢復到這篇文章前面所講的「顯一體」,恢復到本體,恢復到自性,回歸到自性。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與性德相應。性德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這個四條,第一個是「隨緣德」,第二個是「威儀住持德」,第三個是「柔和質直德」,第四個是「代眾生苦德」,自然流露。

  我們在此地講代眾生苦,實際在他們的分上有沒有?沒有,他們沒有苦樂。為什麼沒有苦樂?他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苦樂!不但苦樂沒有,善惡也沒有,染淨也沒有。染淨從起心動念裡面生的,不起心、不動念,染淨沒有了,自性清淨圓明體,沒有起心動念,是這個樣子。我們淨土宗常講的「常寂光淨土」,這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一片大光明藏,這是究竟圓滿的一真之體,佛在這裡給我們說了個名相,名相不能執著,叫一真法界。這個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但是起心動念現相。這個現相,我們要知道,物質跟精神現象同時顯現的;雖然說有先後,但是它的速度太快,像彌勒菩薩所說的,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所以佛經稱這個現象為「不生不滅」,生滅同時,生滅不二,用這些名詞術語來形容它,我們稍稍能夠體會到幾分。如果這裡面起了分別,實報土隱了,方便土現了,方便土裡頭有染淨,它有四土,聲聞、緣覺、菩薩、佛。佛菩薩是淨土,聲聞、緣覺就不淨,他有染淨差別,有染淨,沒有善惡。如果再起執著,執著就是善惡,那個方便土沒有了,六道現前了。這些道理我們要懂、要明瞭,經上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有染淨,有善惡,善,這生三善道,六道裡面的三善道;造作不善,是六道裡面的三惡道。十法界是這麼形成的,總得要曉得。

  明瞭之後,我們就知道修學的方向,修學的目標。總而言之一句話,修行人要真正懂得不斷把自己靈性向上提升,從惡提升到善,這是第一步。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在六道,決定不墮三惡道。可是三惡道的業因你要知道,貪瞋痴,我們還有沒有貪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有一點貪心。從什麼地方檢驗出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還有一點點控制的念頭就是貪瞋痴。如果貪瞋痴沒有了,控制的念頭沒有了,得失的念頭沒有了,佔有的念頭更沒有了,哪裡還會有佔有?從這細微的地方常常反省、常常觀察。我們有東西喜愛,要好好的收藏,這個錯了。要知道佛在經上講的七情五欲,七情是中國人講的,喜怒哀樂愛惡欲,那是煩惱,那是習氣,這是我們真正輪迴的第一個因素,只要有這個東西,就有輪迴,輪迴從這裡來的。七情五欲不除,輪迴出不去,這是給我們講修行第一步,還是方便說,為什麼?色界天人好像把七情五欲放下,他不是真的放下,他是真的有禪定功夫,在禪定的境界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得不到禪定。所以雖得禪定,得禪定是暫時放下,出了定,出定就又現前,分別執著馬上就起來,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入定、出定,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諸法都不執著了,這才管用。這個境界是阿羅漢,能超越六道,六道是凡聖同居土,超越六道,生到四聖法界,就是方便有餘土。由此可知,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所以佛教我們做真功夫,現在人講做硬功夫。什麼叫硬功夫?小小戒要持,這是真功夫。我們把持戒理論、境界認識之後,確實如前文所講,「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不能不持戒。末後一個問答,也問得很好,實在講都是幫助我們深入的明瞭這些事理。祖師假設的問答:

  【問。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在家之流。身纏俗網。寧無愆犯。】

  這個問得好。出家人,這在寺院庵堂裡面修行,『五眾』,五眾裡面,男眾有兩個,女眾有三個。男眾有沙彌、比丘,這都是出家眾。女眾也有沙彌尼,也有比丘尼,沙彌尼、比丘尼,但是還有一眾,在什麼時候?在她準備出家的時候,她住在寺院裡面,沒有正式受沙彌戒,等於說沙彌戒的預科。因為女眾,佛在經上說,女眾的煩惱比男眾要重,出家修禁戒比較困難,她的障礙比較多,所以佛對於女眾出家格外的嚴格,道理在此地。出家眾既然發心出家,當然應當要持戒,要學威儀。可是在家不一樣,在家的他有家庭,他有事業,所以『身纏俗網』。像佛所講的三皈、五戒、十善,確實很不容易守。但是你要是真正懂得戒律,就不難,為什麼?每一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這是要懂得的,不懂,你就沒有辦法持戒。條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應當開,你不開是犯戒;應當禁止,你隨便開了,那叫破戒,那不叫開戒,破戒,犯戒。所以戒律是很嚴的,現在沒人講了。

  我們現在修學,當然有相當的困難,所以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把戒捨了。這是佛菩薩再來,為我們末法眾生示現的,做個樣子給我們看。他所捨的,只是捨比丘戒,當然比丘尼戒也包括在其中,他只捨這一部分,很有道理。蕅益大師一生對戒律是很有研究,像我們民國年間的弘一大師一樣,他通達。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也就是說雖受比丘戒,比丘戒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假的。那我們現在想想,我們受了沙彌戒,沙彌戒有沒有做到?如果做不到,那是假沙彌!蕅益大師去我們三百多年,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出生在明朝,往生在清朝。我們也想一想那個時代。他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也就是說,沙彌律儀他做到了,這個沒有問題。他的學生,我們一般講他的徒弟,成時法師,也是蕅益大師的侍者,跟蕅益大師時間最久,大師往生之後,他的著作就是成時替他出版的,這無量功德。蕅益大師著作能夠流傳到現在,我們不能不感激成時法師。成時因為老師自稱為沙彌,他覺得他比不上老師,他自己一生自稱「出家優婆塞」,這個名字是成時大師最早用,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學佛的男眾,優婆夷是在家的女眾,那就是說,五戒十善能做到,出家的身分,不錯了,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

  我們現在現的是出家相,也受了戒,沙彌戒受了,比丘戒受了,菩薩戒也受了,三壇大戒受了,有沒有做到?佛門慈悲,佛門廣大,實在不能做到,佛菩薩不怪我們,可是我們自己要老實,我們自己不能夠欺騙老師,不能夠欺騙佛菩薩,那就錯了。老老實實,佛菩薩對我們也會格外慈悲。我們可以學成時法師,我過去在台灣受了大戒之後,我看了蕅益大師的著作,成時法師的榜樣,我自己也稱「出家優婆塞」。我們真正能夠把三皈、五戒、十善做到,就不錯。這就是佛經裡面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就有分。如果說我們是比丘、是菩薩,這個太過分,那做不到,那我們就欺騙佛菩薩,這樣念佛恐怕不能往生。我們世間人尊敬的、仰慕的、愛戴的是老實人,規規矩矩的老實人,我想佛菩薩不會例外。所以我們應當做個規規矩矩的老實人,別人欺騙我,我不欺騙他,對自己決定有好處。眼前雖然吃虧,不怕,這個虧我還能吃得起,來生有好處。眼前不肯吃虧,違背五戒十善,將來的虧可吃大了,為什麼?你會淪落到三途,那個虧就真吃大。三惡道,佛在經上時時刻刻警告我們,墮落進去很容易,從那裡頭出來可就難了。佛的重重警告,那是大慈大悲,希望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小心謹慎,不要造作這個惡業,造作這個惡業,出離非常困難,所以一再慈悲提示。

  首先要學的,不欺騙人。世間的聖賢,司馬光,這宋朝宰相,後人非常尊敬、仰慕他。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就是一生不妄語,無論對什麼人都說實話,「事無不可告人言」,做事情光明正大,一生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訴人的。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這裡學起。你看看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教導我們,他說戒律是開端,也教我們善護三業。善護三業跟其他經典裡講的順序不一樣,其他的經典我們常常看到都講身口意,身三、口四、意三,都是這樣排列的。《十善業道經》上也是這種排列的,《無量壽經》上佛把這個順序顛倒,他把口業擺在第一個,第二是身,第三是意,我們想想這什麼意思?這是明顯的告訴我們,口業最容易犯,最不好守,把它擺在第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看這一條意思深廣無盡,我們一般人最容易看別人的過失,而且很少人能原諒別人過失,把別人過失記得牢牢的,時時刻刻提出來批評。佛在《無量壽經》把這個擺在第一條。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能夠體會得到,我們這一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從哪裡做起?從這一條做起,從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從這裡開始。然後才講身業,「不犯律儀」,最後講意業,「清淨無染」,不貪、不瞋、不痴,身業是不殺、不盜、不淫,十善要乾淨,這是禁戒的基礎。前面我們學過小乘三千,大乘八萬,小乘講三千威儀,大乘八萬四千細行,三千、八萬四千是從哪裡來的?原來全是從十善業道來的。十善業道是根,十善業道是基礎,沒有十善就沒有三千,也沒有八萬。所以我們先把根培養好,然後慢慢它再生長、茁壯、開花結果,那就是八萬細行,先把根培養好。

  在中國,確實中國人可以說得上得天獨厚,老天爺特別照顧這個族群,為什麼特別照顧?這有理由的,這個族群有善根,這個族群世世代代祖宗教得好。你看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族群裡面,有幾個講孝悌忠信的?講禮義廉恥的?講仁愛和平的?你到全世界去找,只有中國。中國人把這些德目疏忽了,也不過是一百年而已。近代這個時期,西方文化侵入中國,而中國在當時一批年輕人是接受中國傳統教育,但是不深,接受的只是皮毛,也就是形式上勉強遵守,沒有覺悟到聖賢典籍裡面的奧祕,缺少這一層。看到西方人強盛,對自己古聖先賢的教誨產生疑惑,認為這東西沒有用處,我們再這樣學下去,會亡國滅種,所以當時就有人提倡全盤西化,中國東西都不要了,去學西方的。西方人的崛起,也只有最近的三百年。我們如果翻開歷史,六百年前的中國,明朝初年,你看鄭和帶著龐大的艦隊,那個艦隊是世界第一,任何國家找不到的。七次下西洋,展現出中國的國力是世界第一。航海的技術,造船的技術,都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法子跟中國人相比。非常可惜的,永樂皇帝死了之後,繼承人對於這個事業沒有興趣,所以鄭和第七次回來之後,就再沒有機會出去了。這一方面知識、技術沒有得到繼續的發展;不但不發展,好像淹沒了,非常可惜。可是明朝亡了之後,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還做四年太上皇。這三個人加起來,差不多將近一百五十年。那一百五十年,中國的國力世界第一,東方的太平盛世,這個歷史要知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多年的長治久安,它有大道理在。西方崛起才三百年,現在走到末日,這個話不是我們說的,是西方人自己出了一本書,《西方的沒落》。現在真的是麻煩,走到恐怖時代,自信心失掉。他們有志之士到東方來求寶,到中國、到印度,印度是向印度教、佛教去尋找,東方向儒釋道來尋找,尋找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的方法。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於老祖宗要有信心,至少你要曉得老祖宗他們的教誨,他們的智慧、經驗經過五千年歷史的驗證,如果有問題早就淘汰掉了,為什麼還能夠流傳到今天?那你要不相信,不相信的人很多,絕不只你一個人。我們在湯池小鎮做這個試驗,試驗什麼?只用一部《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一句三個字,就用這一千零八十個字來做試驗,試驗成功了。從這個地方證明,中國傳統文化的潛力不可思議。一定要從《弟子規》開始,學道要從《感應篇》開始,學佛要從三皈、五戒、十善業道開始,根就紮下去了。然後不斷向上提升,你就能達到孔孟的境界,達到老莊的境界,達到釋迦牟尼佛的境界。如果你把這三個根失掉,那就是你所學非所用。你學得再多,學得再好,講得再好,著作等身,與你自己思想言行不發生關係,那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佛學、儒學、道學,你搞這個東西,你不是真的學儒、學道、學佛,你不得受用。真學就要從小小戒下手。我們看大師下面的解答:

  【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在家之儔通持五戒。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毘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這個寔就是實實在在的實。這一段說得好,特別強調的是在家學佛,出家就省略了,因為出家的五眾,寺廟裡有嚴格的規矩。可是現在規矩沒有了,現在出家,說實在話,三皈、五戒、十善也沒有了。從過去,世世代代祖師大德留下來的是學佛,那一套規矩現在我們捨棄了,現在研究經典都搞佛學,學著做論文,學著發表報告,這學習的報告。佛法存亡繼絕就在於我們自己這一個念頭。如果我們從佛學這個念頭上去走,佛法就滅了。我們要真正從學佛,佛法就得救了。救佛法,要從本身救起,不能寄望於別人。你希望愈大,你將來失望也愈大。所以只有發心從自己開始,從自己做起。從哪裡做起?就是這些年來,我們時時刻刻提倡的,從《弟子規》做起,從《感應篇》做起,從三皈、五戒、十善業做起。三皈特別重要,它真正是學佛最高的修行指導原則,就那麼簡簡單單的三條。《壇經》上面講得好,六祖去我們大概是一千四百年,在那個時候,你看看六祖大師傳授三皈,居然不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念這個。他改了,他改成中國意思,佛跟僧是梵語,他改了,他教人念「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

  佛法僧的意義,《壇經》上說得清楚,什麼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佛者覺也」;「法者正也」,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出家人。他教我們念這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我們一定就能想到,當時社會對於佛法僧已經混淆不清,已經流於形式,實質上已經有問題了。所以他把它改過來,教人「皈依覺,覺而不迷」,皈依覺就這個意思,常常二六時中,我們講一天到晚,常常保持著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常常保持「正而不邪」,這叫皈依法;常常保持著「清淨不染」,這叫皈依僧。這個說法好,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佛法修行指導的原則就是三個字,覺正淨;用梵語來講,就是佛法僧,它的意思就是覺正淨。我們念頭才起,起心動念,想想是迷是覺?如果是迷,反迷為覺,這叫皈依佛。念頭才起,這個念頭是正還是邪,與儒釋道聖人教誨相應的,那就是正;與聖人教誨相違背的,那就是邪。反邪歸正,這是皈依法。起心動念,言談舉止,有沒有染污自己的身心?這頭一個要問的。有沒有染污我們的生活環境?你說這個指導原則多好!對自己,不染污我的身心,我身心清淨;對我們的環境,不染污環境,現在講環保。環保要從我們心行開始,環保才能做得好。如果把自己的身心清淨、染污都搞不清楚,你怎麼能夠把環保做好?這做不到的。

  所以這個三皈是佛法修學,不管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總綱領,總原則。無論哪個宗派,無論哪個法門,早晚課一定有三皈依,你就曉得三皈依是佛法的共同科目,而且是最重要的共同科目。我們是不是時時刻刻想著?他把它列為早晚課,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早晨念一遍的用意是提醒你,我今天不能犯迷邪染,我要從迷邪染反過來,我要有覺正淨。晚課是反省,我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迷?有沒有邪?有沒有染?有迷邪染,趕緊把它改過來,明天就不要再犯迷邪染,是這麼個意思,列入在早晚課裡頭,這是真正學佛。迷邪染的標準是什麼?標準就是五戒十善。再給你詳細說,標準就是《弟子規》、《感應篇》。這個東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是要我們一條一條都要把它做到。從身口,這從外表,做到起心動念。佛教一般人,特別是中下根性,用這個方法,所以這個方法在我們今天講,普及大眾的佛法。到什麼時候自己得三昧、得定、開智慧?那就從裡面,自性清淨心,將自己的性德向外透露。從裡面生起,在外面放光,這叫真學佛,這叫真正得受用。我們常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點都不假。只有真學,才能真正得到;不是真學,你得不到,你得到的依然是煩惱、是習氣。

  所以這個地方在家講得多,在家的同學『通持五戒。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苦海是六道輪迴,特別是三惡道。佛經裡面常常把六道比喻作苦海,這是有道理的。你如果出不了六道輪迴,換句話說,你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非常短暫。這個道理不深,只要我們冷靜去想一想都能明瞭。不想別人,想自己,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自私自利的多,還是為別人想的多?就知道了。為別人想是善,為自己想是惡,這個不能不知道。道場,早年我在新加坡居士林,我提倡用飲食供眾。確實新加坡雖然人民生活是相當高,但還是有一部分貧窮的人生活非常困難。我們居士林有這個條件,可以開一個食堂,提供貧苦人的飲食。食堂還相當不錯,每天到這個食堂吃飯的人平均一千多人,就像餐館一樣,連晚上都供應,二十四小時供應,隨時來隨時都有熱的東西吃。星期假日,三、四千人,挺熱鬧。廚房裡面工作人員的義工有二、三百人,沒有一個人不歡歡喜喜。因為我們做了,所以許許多多善心人士,送米的、送菜的、送油的,送這些飲食的很多很多。每天這麼多人來吃的時候,吃不完。吃不完,這個東西不能夠放,米、麵,油、鹽還可以,蔬菜都不能放久。那怎麼辦?我們用一個小卡車,每天把多餘的這些柴米油鹽,還有蔬菜,吃不完的,我們就送給新加坡九個宗教,他們辦的有孤兒院、有養老院,我們天天送補給品給他們,大家都不亦樂乎!所以宗教跟宗教之間關係就非常密切。我們有多的給他,愈施愈多。我在那裡住了三年半,我們這樁事情就幹了三年。

  我離開之後,聽說他們就不再辦。這事情應當要做。如果十方供養這些米、麵、蔬菜,這些是吃的東西,你不肯布施,讓它長霉,讓它生蟲,這造罪業,這罪很重。我們吃不完,轉供養好。要記住,佛祖給我們講的話句句是真實,愈施愈多。我們這五十多年,這麼走過來,經驗非常豐富,施財,財用不缺乏;施法,聰明智慧提升;施無畏,得健康長壽的果報。為什麼不幹?那不肯幹,還是私心,還是慳貪。慳是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貪是沒有的,希望得到。這種心態跟餓鬼道相應,這個心要不放下去,不放下、不捨掉,你天天修的是鬼道,那你將來到哪裡去?當然到鬼道去。所以這是鬼道的心態。瞋恚是地獄道的心態,傲慢是阿修羅道,羅剎道的心態,這不能不懂。我們不願意到這些道去,那這些毛病習氣一定要把它改掉。所以道場,你們出家的同學們,將來有福報住持一個道場,住持的責任很大,住持道場是住持正法。如來的正法靠誰?就靠這些寺院庵堂的住持,他們來繼承大法,來作育人才,光大遺教,這是他們的使命。講經說法的人才,這個沒有什麼輕重。講經說法的就像學校裡面的教員,住持是校長。這裡面的執事,重要的護法,首座管教學的,維那管秩序的,訓導,管訓導的,監院管總務的,這是住持得力的助手。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培養弘法人才。校長自己可以不要上課,他可以聘請教員,這就是他護持正法。這個道場,淨宗道場,他在淨宗裡面選擇一些大德,聘請過來教學。念佛堂聘請堂主,真正念佛有修行、有功夫的這些大德,聘請他們做堂主,在念佛堂領導。

  現在這個社會災難很多,繫念法事是化解災難最有效果的方法,中峰禪師編的。中峰禪師是元朝時候人,在東天目山住過。你看看宗門的大德為淨土宗編一部繫念法事,繫念法事裡面的開示,你想多麼精采,百讀不厭。那些開示,如果你能夠隨文入觀,我相信果真能夠放下萬緣,用真誠清淨心來做這個法事,時間久了,肯定得念佛三昧。得三昧之後,繼續不斷去薰修,就有開悟的希望,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幫助我們得理一心不亂,只要得理一心不亂,那將來我們生極樂世界,給諸位說,是生實報莊嚴土。真的是彌陀跟十方一切諸佛來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那個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禪淨是一不是二。這個超度法事,息災護國的法事,你看是宗門大德,不是淨土宗祖師寫的,是宗門大德,非常不容易。我們自己,像一般居士在家裡,我自己要想化解怨結,宿世今生的冤親債主,這個事情怎麼調解?怎麼來化解?用繫念佛事最好。如果環境不許可,自己也不會做,怎麼辦?我們現在大殿裡面做這個法會,製作有全套的光碟,這個很方便,諸位把這個光碟請回去,每天自己在家裡面,一個人也行,二、三個人也行,可以在家裡跟著光碟去做,跟著光碟念,跟著光碟唱誦,跟著光碟禮拜,跟著光碟迴向。同時在光碟上看到這個畫面,你就想到實際禪寺的大雄寶殿,無論在哪個地方,你的觀想是在一起做,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前面講了,我們自己身心清淨、真誠慈悲,對自己來講,身心健康;對家庭、對社會來說,化解衝突,促進社會的和諧。如果你的願力大,佛法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願力大,你能想到這個國家,能想到這個地區,能想到這個世界,隨著你的願力把你的功德向外面發揚光大。念力的速度不可思議,現在物理學裡面講,速度最快的是光跟電磁波,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在佛經上看到,念頭的速度,念頭才起就能夠達到遍法界虛空界,決定不是光跟電磁波能比較的。這個道理,我們在《華嚴》裡面學得很多,可以說現在我們對這些事一點懷疑都沒有了,真的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都達到。所以我們要重視三皈、五戒、十善。同時我們也想到三皈、五戒、十善決定跟《感應篇》、《弟子規》是一類的,是同科的。真正下手學習,決定要依《弟子規》,依十善業,這是出苦海之津梁。

  『趣涅槃之根本』,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滅,就是四諦裡頭,苦集滅道,滅就是涅槃。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這兩個現象滅掉了,你就沒有煩惱,沒有生死了。其實我們自性有涅槃,惠能大師見性第二句給我們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就是大涅槃。我們現在煩惱的現象,真的像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無量無邊嚴重的煩惱,涅槃沒有了。涅槃的反面是生死,我們在六道裡面生生世世永遠輪迴不斷,生了會有死,死了又有生。佛在經上稱為「生死疲勞」,六道裡面現象是生死疲勞,你自己做不了主宰,完全被業力牽引。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感嘆的說「可憐憫者」,真的可憐也可憫。為什麼可憫?你自性裡頭本來沒有,是你迷失自性之後產生這些幻相,就像作夢一樣。諸佛菩薩,法身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不管是修淨修染、作善作惡,諸佛菩薩看到動不動心?不動心,他們真的像經上講的比喻,「用心如鏡」,這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他們的心像明鏡一樣,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決定沒有染污。也就是說,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但是沒有一樣不清楚。而這些眾生真正是自作自受,佛菩薩曉得,與別人相不相干?不相干,與佛菩薩也不相干。你真正有一點覺悟,想回頭了,這種念頭起來的時候,跟佛菩薩就起感應道交,他就來幫助你。你沒有這個念頭,佛菩薩不來。來了沒用處,想幫你忙幫不上,你不能接受,你不相信,你也不能理解。你才覺得有一點信,好像真的有這麼回事情,就有感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要曉得三皈、五戒、十善,是凡夫趣向涅槃的根本,我們不能夠不重視。涅槃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為什麼?徹悟一定要靠清淨心,清淨心是禪定。清淨心從哪裡來?從持戒來的,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要想修清淨心,你就不能不持戒,戒愈清淨,心愈清淨,他是用外面影響裡面,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作毘尼之漸次』,毘尼是戒律,這是戒律的基礎,戒律的起步。『為七眾之崇基』,崇是崇高,七眾,出家五眾加上在家兩眾,七眾,講七眾那就是講世尊所有的弟子,這是基礎。『萬善藉此而生』,一切真實的善法都從十善生的。講萬善一點也不為過,你看我們前面所講的,十善一展開就是大乘的八萬四千細行,這講萬善。淨宗常講「萬善同歸」,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不是形容詞,也不誇張,它是真實的事理。我們明白之後,才會真正發心認真去學習。否則的話,老實講,現在一般讀書人對於儒家這些典籍很尊重,但是對《弟子規》瞧不起,這薄薄一小本,這算什麼?疏忽了。所以我們不能不說,儒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講到《四庫全書》,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弟子規》。換句話說,《弟子規》裡的文章,是中國傳統文化落實在生活上的方法,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弟子規》的內容,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我做了個比喻,四書五經、十三經放在天平上,這邊放了一大堆,這邊放一本《弟子規》,在天平上,兩個分量是一樣重。如果《弟子規》你都做不到,你念的四書五經、十三經,那這是學術,儒學,你只會念,你不能落實,你沒有消化,你沒有得受用,這個文化裡面的營養你沒有吸收到。《弟子規》落實,他全得到了。他縱然沒有學過四書五經、十三經,《弟子規》他都做到了,也就是說,理上他雖然不懂,但是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這裡面好的東西,他都吸收到,他都享受到。好比吃東西一樣,他吃到了,這個東西怎麼做的?什麼原料?他不知道,但是他吃飽了,他得受用了。那些專家學者,他懂得,他能講出頭頭是道,這個飲食怎麼做的,什麼材料,多少養分,但是他一口也沒有吃到。所以古人講,叫「說食數寶」,說了半天,一口也沒吃到,還是挨餓;數寶,像銀行管出納的,天天數鈔票,自己沒有一分錢。這個比喻好,讓我們真的了解到。『寔佛法之平地』,平地才能夠起高樓,佛法是高樓,高樓要建立在平地上。世出世間法都要建立在平地上。這個平地是什麼?就是和諧世界,和諧社會。沒有和諧,沒有和平,世出世間法都不能夠建立。所以和諧社會跟和諧世界是世出世間法建立的根基,這是平等,平等是要靠戒定慧才能夠得到。底下引經說:

  【經云。】

  這個經就是《華嚴經》。

  【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

  這兩句話是經文,『尸羅』是戒律,戒律裡面包括三皈、五戒、十善,這個要是不清淨,『三昧』是定、清淨心,清淨心不能現前。所以清淨心要靠戒律,要靠《弟子規》,要靠《感應篇》,這是基礎的基礎。下面給我們說明,這兩句話很重要:

  【當知。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圓備。即證菩提。】

  這十六個字好,前面兩句是戒定慧,你不持戒,哪來的定?你沒有定,怎麼會開慧?所以你要重視『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佛的經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後人把它整理、編輯分類,就分為這三大類,我們今天稱為三藏。三藏裡面的律藏就是戒學,講戒律;經藏是講定學,論藏是講慧學。學從哪裡學起?要從戒律學起,這是正規的,這真正的在學習。如果從經學起,錯了,從論學起就更糟糕了。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無論在家出家,從哪裡學起?從經學起,從論學起,沒有從戒學起的。所以再多人學習,佛法還是衰,還是沒有辦法振興過來,這個原因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走這個路子,這個路子是錯的。

  現在我們在此地一起學習的是《華嚴經》,《華嚴經》確實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門講的「諸法實相」,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能不能得受用?就靠你戒定的功夫。你有戒、有定,你聽《華嚴經》,你就有悟處;是小悟、是大悟,那要看你戒定的基礎、功夫,各個不相同。沒有戒定的功夫,你聽了很歡喜,你不得受用。什麼叫得受用?在佛法裡非常現實的一個現象,「煩惱輕,智慧長」,這就得受用。我們想想,我們的煩惱,一年一年比就非常明顯,我今年跟去年相比,煩惱是不是輕了?智慧是不是長了?你就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今年學的比去年多,可是煩惱比去年也多,那你就要曉得,你搞的是佛學,不是學佛。如果是學佛,這個現象恰是相反的,決定是智慧長、煩惱輕,身心自在!果然智慧長、煩惱輕,你的身體也會好,身心健康,一定比去年健康。這個東西與年齡不相干,我們懂得境隨心轉,所以年齡大小沒有關係。下面末後這一段:

  【四分律云。】

  大師引用《四分律》裡面一段話說。

  【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訶。】

  這幾句話用在我們現前生活當中,有不思議的效果,這怎麼說?你看現在,無論在國內、在國外,附體眾生有多少?這些附體眾生都是冤家,為什麼你學佛冤親債主來找到你?如果你真正是持戒,威儀端正,你的冤親債主不敢接近你。這個事情,我們可以從《慈悲三昧水懺》的故事當中明白。你看悟達國師,十世高僧,那就是講的,他死了之後又到人道來,又出家了,生生世世都出家,十世累積修行的功德,他做到了國師!國師不是一世、兩世修行,十世修行,到國師的地位。皇帝是他的學生,皇帝供養一個沈香寶座,這可不得了!你看真正沈香,一兩多少錢?那一個太師椅,沈香雕的,價值連城。皇上送這個寶座來的時候,他很歡喜、很得意,覺得很榮耀,甚至於現在講的,很值得驕傲。好,這一驕傲,麻煩就來了,護法神離開了,冤親債主找上門來了,得了個人面瘡,差一點送了命。因為十世修行,感動得佛菩薩保佑他。迦諾迦尊者來給他調解,才把這個事情說出來了,這個冤家是被他殺害的,這殺害是冤枉的,懷恨在心,常常要找報復,但是他生生世世是修行人,修得很好,護法神保護,冤親債主不敢接近。今天你得沈香寶座起了一念驕慢心,護法神離開了,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來了。

  像這樣的事情,在現前社會裡面,國內國外,我們常常遇到。而且我還見到有一個,有一位是女居士,附在她身上這些眾生有一百多個,不是一個、兩個,她苦不堪言。那一百多個眾生就住在她身上,裡面的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統統都被這眾生佔有,他們就住在那裡面。找到我們這裡來了,我們替她化解,也就是說這些道理調解:你找到她身上,彼此雙方都痛苦,不如接受佛陀的調解,聽經念佛,求生淨土,大家都得好處。可是接受調解的還是佔多數,少數幾個大概仇恨太深絕不饒她。但是總要誠心誠意,真心懺悔,時間久一點,到最後還是會接受,接受,他走了,你的病就沒有了,就好了。所以說『怨家之人不能近』。你真修行,真有護法神。若不如法,你就被呵斥,這個呵斥是,佛菩薩不呵斥你,佛和菩薩大慈大悲,絕對不會說你一句話的。誰呵斥你?護法神呵斥你,護法神瞧不起你,還有冤親債主瞧不起你,你是假修行,你不是真修行,他統統都來了。

  【依此義理故。】

  你看這裡最後給我們講是因果報應。

  【云威儀住持有則德。】

  所以真的,我們時時刻刻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我們學佛,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不可以做壞樣子。在家,做在家學佛的好樣子;學生,做學生學佛的好樣子;經商,做商業裡面的好樣子;做小學生,學生裡面的好樣子,這就對了。時時刻刻想到我要學好,我要給大眾做好的影響,這就對了。我們這個「威儀有則」,有規矩,把《弟子規》做出來。我做出來了,可以影響社會大眾,這就是「行為世範」,這是無量功德。諸佛、鬼神都讚歎,我們應當共同勉勵。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