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二十二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22

  八百零六面第五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時王見彼諸來集會。於己乞求。生愛敬心。生悲愍心。生歡喜心。】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段經文是說國王修廣大的布施。經文有八個段落,有八個小段,這個地方是第五段,這段講這個國王布施時候的心態。像這些地方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布施是修福,這是諸位都知道的,同樣修布施,他所得的福報也不相等,有的得大福報,有的得小福報。為什麼不相等?當然有它的原因,這個裡面的原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用什麼樣的心去布施。今天我們看這個國王他用的是什麼樣的心來布施。經文一開端說國王見到這些人,就是來求施捨的人,人數非常之多,前面我們見到過的。他見到這麼多人來向他求乞,他『生愛敬心』,這就相當不容易。在一般,像世俗這些富貴人家,遇到有求乞的也能夠施捨,但是「愛敬心」生不起來,他可以生悲愍心,愛敬心生不起來。悲愍心就是慈悲心、憐憫心,就是同情心,這個可能生,愛敬很難生。菩薩他把這個心擺在第一位,這裡面很有意義。不但能夠愛護一切眾生,而且對一切眾生能夠平等的尊敬,這樣的施捨,他才能得大福報。悲愍心我們一般人有,歡喜心就比較上要難一點,也有布施能夠生歡喜的,但是如果對於常常來找你麻煩的,你就生了討厭的心。永遠能保持歡喜,這就是功夫,這個就是大福報。

  【生尊重心。生廣大心。生善友心。】

  這個地方要跟諸位說一說,來求乞的人,施主為什麼對他要『生善友心』?真的是「善友」,他要不來向你求布施,你的布施波羅蜜到哪裡去修去?正因為他來乞求,成就你布施波羅蜜,成就你無量無邊的福德,他不是善友誰是善友?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你明白了,凡是來向你乞求的這個人是你的善友,成就你六度之一。那同樣的,來侮辱你的,來毀謗你的,來找你麻煩的,這人是不是善友?也是善友,沒有這樣的善友,你忍辱波羅蜜就修不成了。我們常常在道場裡面看到的,有少數人,道場人多,人多口雜是非多,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忍受不了就要生氣,一生氣功德就沒有了。如果你要想到那個人是我的善友,成就我忍辱波羅蜜的,你自己是真正在修菩薩道。實在說就是真正成就對方的善業,他修的的確是善業。

  佛經裡面,諸位要讀《法華經》,你看「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的冤家對頭,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的。釋迦牟尼佛自從發心修行以來,如果要論資歷,他不如彌勒菩薩;換句話說,照常理來說,彌勒菩薩先成佛,他應該在彌勒菩薩之後成佛,我們按年資來說應該是如此。但是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走在彌勒菩薩之前,什麼原因?世尊告訴我們,提婆達多幫的忙。所以他對於提婆達多不但沒有一點怨恨之心,非常的感激,使他的修行提前圓滿。他成佛之後,神通第一的弟子是大目犍連尊者,他就特地派遣目連尊者到地獄裡面去探望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墮地獄了。這是生生世世跟佛做冤家對頭,墮地獄了,這是他有一次想謀害佛,想把佛害死,這麼一個因緣。目犍連尊者回來以後世尊就問他,提婆達多現在情形怎麼樣?他說他在地獄裡頭那個享受不亞於天宮。我們聽了之後恍然大悟,墮地獄裡頭有福報的還在享福。他什麼樣的福報?他促成佛提前成就無上菩提,這是他的福報。所以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你要是一念能忍辱,你自己成就了,對方也有福。為什麼?他幫助你,成就你忍辱,這是他的福。他毀謗那個行為,那是罪,罪裡頭還有種福。如果你要一生氣,不平,要去報復他,好了,他只有罪沒有福,我們自己也墮落了。所以像這些地方,你真正明瞭之後,沒有一個眾生不是自己的善友。我們從早到晚接觸一切人物,個個都是善友,個個都是幫助我們修菩提道的,應該「生善友心」。不能忍受,受不了了,自己要反省,要知道慚愧,為什麼?菩提道路上走不通。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如果不能修忍辱波羅蜜,決定不能成就。不但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就,就是念佛往生也不能成就。

  佛在《金剛般若經》上雖然說六波羅蜜,他特別強調的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教我們放下,把什麼放下?把慳貪放下,把惡業放下,把瞋恚放下,把散亂放下,把愚痴放下,一個布施波羅蜜,圓圓滿滿的就包括了六波羅蜜。要樣樣都放得下,你才能有成就,一樣放不下都是障礙。放下之後要能忍,才能夠保持功德而不失去;如果不能忍,雖然放下,功德保持不住,不能保持。所以特別強調布施跟忍辱,為什麼?不能忍,你就不能得定;念佛人不能忍,就不能得一心不亂。我們想求的是一心不亂,既然想得一心不亂,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你就明瞭忍辱能夠真正幫助我們往生,不能忍,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連個下品下生都沒分,可見得忍辱的重要。下面說:

  【生相續心。】

  就是布施這個心不能夠間斷。

  【生精進心。生不退心。生捨施心。】

  前面那個好懂。『捨施』什麼?「施」即是布施,連布施這個念頭也要放下,你就真正得自在。常常心裡想我要修大布施,這個心還是個妄念,連這個心也沒有。沒有,那布施做不做?布施天天在做,因為能夠「捨施心」就真正達到了三輪體空,與般若智慧就相應了,真正到心地清淨。

  【生周遍心。】

  『周遍』是決定沒有分別。

  【生平等心。】

  對於一切萬物用『平等心』來看待,用「平等心」來布施。心雖然是如此,在事上不會平等的,心一定是平等的。事為什麼不平等?每個人需求的不一樣,譬如說我們施財,這個人他說我只少一千塊錢,求你幫助一千塊錢,那個人說我需要一萬塊錢才能過得去。可見得事上不平等,心平等,這才叫真正的平等。

  【生清淨心。】

  不但布施要清淨,修任何一個法門,自己所得到的就是一個清淨心。如果我們修任何一個法門,自己心地不清淨,諸位要曉得,你所修的都是世間有漏福報,果報在三界之內;假如你心是清淨的,這就把福德變成了功德。我們在修一切法門裡面,可以以這個標準來檢點自己所修的是功德還是福德,如果我們所修的得到的是心地清淨,這必定是功德。清淨心就是禪定,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這是功德,修行人千萬不能忘了這一點,否則的話,一生都修的痴福,與功德毫不相關。

  【生成就心。】

  『成就』是自他兩方面來說的。

  【生速疾心。】

  『速疾』是快速。不但自己修行要早日成就,幫助別人也希望他早一天成就。如何才能將成就提早?給諸位說,除了念佛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其他法門固然是有成就,成就有限。怎麼個有限法?你要明白理論,你就不會懷疑了。其他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斷惑證真。咱們現在不要說惑斷,伏都伏不住,還能談斷嗎?不要說細惑,說最粗的,見惑裡面邊見,邊見就是偏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合起來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先入為主,成見很深,戒取見是對於修行修因的成見,見取見是果地上的成見,成見很深,這是很粗重的業障。我們能不能把它除得掉?無論你修禪、修密或者修學其他的法門,這些煩惱習氣你要是不能把它從根拔除,就不能出三界。所以修禪,縱然能修得四禪八定,功夫就不得了,一盤腿坐下來可以坐幾個月都不要下座,他也不要吃飯、也不要喝水,有這樣的功夫,假如他那個煩惱要沒有斷掉,他的果報也不過是在四禪天而已,出不了三界,諸位一定要明白理。所以古大德常常給我們說,如果沒有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十方諸佛沒法子度眾生,一切眾生也別想有成就。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特別是在末法時期,眾生業障習氣非常之重。所以要想自己快速的成就,要想別的同修也能跟我一樣快速的成就,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實實在在沒有第二個法子,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應該要覺悟的。

  所以淨土的經論我們要細講,要深入的來研究討論。為什麼?疑根要不拔除,我們就沒有辦法死心塌地的來修學這個法門;不能夠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這一生要想真正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證無上菩提,這個機會就失掉了。這一部《華嚴經》到末後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諸位要是多多的看看《印光大師文鈔》你就了解,他老人家說得很明白、很清楚,雖然他是菩薩再來,法身大士應化而來的,但是他在示現裡面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普陀山藏經樓裡面住過三十年,印光大師在沒有出名的時候,三十年在藏經樓裡面,他把《藏經》都看得很熟很熟,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他不通達,最後是抉擇淨土法門,不是隨隨便便選擇的。他老人家弘法的時間不長,他七十歲以後才出名,大家才曉得普陀山有這麼一位法師。八十歲他老人家就圓寂了,所以印光大師弘法的時間只短短的十年,但是對於近代的佛教影響非常之大。這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厚積薄發」,培植得太厚,所以發出來的時間雖然不長,力量非常的強大。他所說的話,句句話沒有人敢反駁,沒有人敢批評,那就是他積的功力之深厚,所以得到全國佛教界的尊重。《文鈔》裡頭一再告訴我們,他每講到淨土起信必定引《華嚴經》。

  《華嚴經》裡面,在釋迦一代時教當中,就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講到一生圓滿成就的,只有《華嚴經》善財童子,他是肉身成佛的。成什麼佛?圓教佛,不是藏教、通教、別教,成的是圓教佛。他怎麼成佛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因此判《彌陀經》還在《華嚴經》之上,《華嚴經》結歸歸到《彌陀經》。所以《彌陀經》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不可思議的功德,一點都不錯。我們現在生的是什麼時代?這個世界核子大戰隨時可能爆發,這個戰爭不爆發則已,爆發之後,這些外國許多科學家都做過評估,這個世界的人至少要死一半,受傷、殘廢還不計算在內,這是人類空前的浩劫,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所以實在講,我們現在沒有多餘的時間來供給我們探討其他的經論,沒有時間了。能夠在三、五年當中把這句佛號念好,念到功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你才算得到真正的安全。大戰一爆發,你馬上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不在乎,你就逃了這一劫。所以哪裡有時間再去探討這些大經大論,實實在在我是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我與同修們在一起跟大家研究《華嚴經》,幫助你起信;研究《彌陀經》,是幫助你往生,這樣才把其他的經論暫時擱在一邊。為什麼?要救急了。你真正能信、真正能發願,那是你無比的善根福德;你不相信,或者信得不深,願不切,那只能夠在淨土法門裡面結個法緣,這一生能不能去那是個問號。究竟能不能去,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自己比任何一個人都清楚、都明白。這是講「速疾」之心。

  【生見種種善知識心。】

  『種種善知識』,不但包括像前面講的善友,善友是與我們一樣的人道,「種種善知識」就包括了六道的眾生、包括了無情的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像本經後面所說的,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台善知識,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正符合大經裡面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要高度的智慧,甚深的警覺心,才能夠發現沒有一物不是激勵我們的道心,幫助我們,成就我們自己的道業。所以說『生見種種善知識心』,在禪家講就是明心見性。

  【善男子。爾時彼王見諸乞者。】

  這就是來向他乞求的。

  【心大歡喜。】

  這個『大歡喜』,如果我們從前面這幾句體會到這個國王施捨時候的心情,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真正是歡喜,無量的歡喜,無比的歡喜。

  【經須臾頃。】

  這是講時間快速,敏捷。

  【假使轉輪聖王盡無邊劫所受快樂所不能及。】

  這個幾句話非常有意思,形容菩薩的法喜充滿。修布施如此,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修般若,無有一法不如是。所以前天有個同修來看我,說他念佛,念念就很煩,非常的厭煩。他也曉得他的業障很重,人家念佛,愈念愈歡喜,我愈念愈煩惱,念都念不下去。我告訴他,念不下去也得要念。他說那怎麼個念法?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開頭念個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不厭煩吧?不厭煩。念到多少時候厭煩?大概念到幾十聲的時候就厭煩了。我說不要緊,你念個十幾聲,你就不要念,你就不煩了,過一、二個鐘點你再念個十幾聲,你不要叫它到你厭煩的程度,始終保持這個度數,慢慢的再增加,這樣才能消業障。一聽到佛號就煩,永遠不念了,你那個業障有增無疑,沒有法子消除。自己曉得這是個嚴重的業障,要想方法來克服,要想方法來對治,這樣才好。所以我們看到別人修行得法喜充滿。

  【如是忉利天王。】

  這是比喻,前面只講了轉輪聖王,這再說『忉利天王』。

  【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

  一層比一層高。

  【盡百千億那由他劫。】

  這是講時間之長。

  【所受快樂亦不能及。】

  都比不上菩薩修布施。

  【善化天王於無數劫所受快樂。】

  『善化天王』就是兜率天再往上面,就是化樂天,欲界的第五層天。

  【自在天王於無量劫所受快樂。】

  這就是欲界第六天,就是他化自在天王。

  【大梵天王於無邊劫所受梵樂。】

  這是講的色界,色界裡面四禪的初禪。『於無邊劫所受梵樂』,「梵」是清淨。

  【光音天王於難思劫所受天樂。】

  『光音天』是四禪的第二禪。

  【遍淨天王於無盡劫所受天樂。】

  『遍淨天』是色界第三禪天,在我們娑婆世界來說這層天是最快樂的,可以說是娑婆世界裡面的極樂世界。

  【淨居天王不可說劫住寂靜樂。】

  這是四禪天,四禪天福報最大的。淨居天是四禪裡面的五不還天,這個地方都是三果聖人居住修行的所在。『不可說劫住寂靜樂』,我們看的這個「寂靜」,就是禪定。

  【悉不能及。】

  都比不上前面國王修布施的時候,看到大眾向他求乞這種歡喜之心,世尊用這些詞句來形容。所以這種歡喜實在是不可思議。

  【譬如有人仁慈孝友。】

  這再從比喻上說。『仁慈孝友』是我們學佛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必須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如果這四個字不能夠具備,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這是人格。「仁」就是有個真正能夠愛人之心。中國人造字,這個字是會意字,兩個人。兩個人是什麼意思?看別人要想到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樂曰慈,拔苦叫悲,我們希望自己快樂,我們也要把快樂給別人,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安樂,這是慈心,這是慈行。「孝友」,孝之一字是孝順父母。中國人不講孝敬,他講孝順,不順就不叫孝。這個順裡面還要有智慧,並不是說完全是感情的,完全是感情叫愚孝,那不是大孝,大孝裡面是有高度的智慧。父母賢明這沒話說,如果遇到父母愚痴怎麼辦?一定要用智慧慢慢的去勸導,使父母也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大孝。所以學佛的同修一定要孝順父母,你能孝順,你勸你的父母念佛他就相信,他就歡喜;你不孝順,勸他念佛,他決定是反抗的,不會接納的。先要順從,然後慢慢叫他明理,把佛法的好處、佛法的功德利益讓他漸漸的明瞭。

  我們想想他為什麼不能接納?這裡面必然是有隔閡、有誤會存在,這種隔閡、誤會都是這個世間幾百年留下來的,也是佛教一些流弊、腐化造成大眾對於佛法一個惡劣的印象。這個事實普遍的存在世間,我們要明瞭,他反對佛教,理所當然。不要認為他一反對佛教,他罪業深重。他要聽了這個話,他更不高興,加倍的來反對,怎麼可能接受?你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消除這個原因,他就能接受,他就真正知道佛法的好處,要這樣來勸導他。孝一擴大,不但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一切眾生。普賢菩薩把整個《華嚴經》裡面修行的方法歸納成十大願王,裡面就有兩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把孝字擴大了。友是友愛兄弟,友愛一切眾生。所以這四個字是學佛人基本的修養。佛在此地給我們舉這個比喻,譬如有人,這個人仁慈孝友:

  【遭逢世難。】

  他不幸遭逢這個世間的大災難。

  【父母兄弟姊妹妻息內外宗親并皆散失。】

  在大難來的時候,大家逃難,真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生離死別的不知道有多少,有家歸不得的,家親不能夠團圓的,就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不知道有多少。諸位生在台灣,一家幸福圓滿,你們不知道這個滋味,沒有法子想像得到的。

  【忽於曠野道路之間而相值遇。】

  在曠野或者在路上忽然遇到了,你想想看這個多歡喜!

  【瞻奉撫對。情無厭足。】

  實在不得已,拿這種情形來形容,形容他的歡喜,這是用個比喻來形容國王的歡喜心。

  【時彼大王見來乞者。心生愛敬。歡喜踊躍。慶幸之心。亦復如是。】

  這個國王這時候遇到這些求乞的人,他這個歡喜心也是像這樣的。實在給諸位說,比這個不曉得要超過多少,所以他能成為法身大士。我們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不能生歡喜心,歡喜心生不起來。為什麼生不起來?對於事實的真相,完全是迷惑顛倒,不認識。你要果然認識清楚了,你的歡喜心絕不在菩薩之下。正如同「開經偈」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你現在遇到了,遇到這個機會了。實在說,這個機會天天都在眼前,天天都在周邊,可是無量劫以來沒認識,雖然天天有機會,沒把握住。今天開悟了,今天明白了,這個機會樣樣都把握住,一個機會也不放失,你這一生就圓成佛道。這一點是我們要珍惜的,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

  這個事情,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都是我們消業障的增上緣,都是我們斷煩惱的增上緣,希望諸位要好好的去想想。你要想通了,你這一生在菩提道上決定不會迷失。你要想不通,遇到喜歡的,生了貪愛心;遇到不喜歡的,就生了討厭的心,你天天還在增長貪瞋痴,那與道就相違背了。貪瞋痴是業障,增長貪瞋痴這個麻煩大了。一定要貪瞋痴一天一天要減少,戒定慧一天一天要增長,這個消息就好。如果是天天增長貪瞋痴,每天迷失了戒定慧,那一天念十萬聲佛也沒用,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這個佛號不能伏煩惱,佛號雖然念得多,不得力,不能把貪瞋痴伏住。佛號要能把貪瞋痴慢伏住,這個佛號就得力,才管用。所以這段經文對我們來講有大利益,很有啟發的作用,讓我們了解周邊的人物、環境,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付。你真正明白了,怎麼不生歡喜心?這真是古人所講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就在我們環境當中,菩薩認識,這叫有慧眼,法眼開了,認識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這就是阿蘭若處。

  再看下面一段,第六段,這段文不長,是講施願廣深。

  【善男子。其王爾時因善知識。】

  這句話要記住,『善知識』就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這就是「善知識」。因善知識:

  【於佛菩提解欲增長。】

  這個『欲』是欲望。什麼欲望?是對於菩提大道的覺了,對於一切法的開悟,這個增長了。

  【諸根成就。】

  這個『根』是指六根。六根成就什麼?正如同世尊在《楞嚴經》上給我們開示的,交光大師在註疏裡面勉勵我們捨識用根,就是這句話。我們用根中之性來接觸萬法,用見性見色性,用聞性聞聲性,這就是明心見性,這才叫成就,成就我們見性的功德,這是真正開悟,徹底的開悟。

  【信心清淨。歡喜圓滿不可思議。何以故。此大菩薩勤修諸行。】

  就是六度萬行。

  【求一切智。】

  這個『一切智』就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所求的只有這一樣。提到這樁事情,事實上是真難,千經萬論不離這個,我們到哪裡去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一句話,發願往生就是發無上大菩提心。他這句話確實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迷夢驚醒了,恍然大悟!再仔細想想一點都不錯,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是一生成佛,沒有一個不是立即成佛。為什麼?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縱然下品下生,也圓證三不退。《要解》裡面對於這個事理都說得非常的明白。圓證三不退,著重那個圓字。什麼樣的地位才能到圓證三不退?給諸位說,圓教的等覺菩薩才是圓證三不退。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咱就說個下品下生,他也立刻就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一往生西方他就好像是等覺菩薩。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給我們講出事實的真相。說他是等覺菩薩,他不是的,為什麼?見思煩惱沒斷,他是凡夫;你說他是凡夫,他圓證三不退。所以說等覺也不是,說凡夫也不是,到底是什麼?一切經裡面沒有這個階級,一切諸佛國土裡頭也沒有這個事實,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它有,只有它有。因此這部經值得懷疑,一切經裡頭沒有說這樁事情,只有它說。所以懷疑這部經的人很多,為什麼?找不到另外一個證據來給它佐證,如果我們真能通達理論,也會懷疑。

  但是佛菩薩實在是慈悲到了極處,在我們唐朝,玄奘大師是再來人,窺基大師是初地菩薩,來幫助玄奘大師的。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的時候在路上遇到一個修定的老人,年歲很大,頭髮、鬍鬚都是白的,遇到這個人之後,他就叫他到中國來投生,等他取經回來之後要收他做徒弟。這個人就是窺基大師,初地菩薩再來的,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他們師徒兩個人,就是兩位菩薩,在這當中給我們做了個證明,證明《彌陀經》是真的不是假的。拿什麼來證明?窺基大師給《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彌陀經通贊疏》,玄奘大師也把《彌陀經》翻譯過,他這個譯本不流通,在《大藏經》裡面諸位可以查得到。但是對於羅什大師的譯本並沒有否定它,並沒有說他翻的不對;換句話說,玄奘大師對於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完全是默認、承認了,他翻得沒錯。而窺基大師更進一步給《彌陀經》做註解,不用老師的譯本,用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這就更給我們做個證明,翻的不但不錯,完全正確。我們一看到《通贊疏》,這些懷疑統統沒有了。這個經決定不是偽造的,玄奘大師在印度見到原本,而且這個原本還帶回來過。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也完全沒有錯,一個字都不錯,我們能夠放心的依教修行,決定往生。如果沒有這兩位菩薩在當中給我們做了這個證明,在今天末法時代恐怕《彌陀經》幾乎就站不住腳。所以玄奘大師跟窺基大師以法相唯識宗的祖師出現來給我們念佛法門做了個鐵證,我們再要不相信,再要懷疑,那就沒法子,那真正是善根福德太少,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蕅益大師的《要解》,連印光大師都讚歎備至,說即使阿彌陀佛親自到這個世間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過如此。你想想印光法師對蕅益大師讚歎到這種地位,我們今天得到這個《要解》真是如獲至寶,那怎麼不歡喜!一切經論我們得到了,未必能消化,未必能得真實的受用,這是事實。《彌陀經要解》得到了,你要肯信、肯願,就決定往生,他怎麼不歡喜!如果嫌《要解》太簡單,希望能更多懂得一點這個經中的義理,有蓮池大師的《疏鈔》,博大精深,確實能斷一切疑,能生堅定的信心。所以蕅祖告訴我們這句話,我們要相信,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愈想愈有道理,只要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圓教的佛果。

  【願得利益一切眾生心無懈倦。】

  我們用這個法門來幫助一切眾生。當然在近代來說,一切眾生要能夠相信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如果不是善根深厚特別的多、特別的強大,是很難接受的。很難接受那就要講解,就要勸勉;換句話說,幫助他認識。要幫助他認識,就不能不在疏論上下一番功夫。不僅是在疏論上要下功夫,自己還要有實際上修行的心得。自己沒有修功,自己不能肯定,如何能勸人?自己真正得到實在的利益,我們才肯定的把這個利益與別人共享,分享給別人;自己對於這個毫無把握,那就辦不到。所以自家必須在念佛法門上認真的要修解行法門,然後自己才曉得,只有這個法門能救自己、能救眾生。不是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其他的法門好,不是我們根性能做得到的;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能力能斷煩惱,只有這個法門最好。有能力斷煩惱的,那另當別論,那個不是普通人,我們沒有能力斷煩惱。即使真正有能力斷煩惱的,我覺得他如果是大慈大悲,廣度眾生,他應該示現來修這個法門,來救度末法時期的眾生。我們這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我是古佛再來,我是等覺菩薩再來,我一定也乖乖的修念佛法門,做一個樣子給眾生來看。勸勉眾生修這個法門,他決定成功。我們看看近代,多少的大德,出家、在家,不管他在教理上研究哪一宗、哪一部經、哪一部論,行門上全是念佛求生西方,這些榜樣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再看底下這一句:

  【願得充足一切眾生衣服飲食。願獲菩提無量妙樂。捨離一切諸不善心。常願積集一切善根。常願救護一切眾生。常樂觀察薩婆若道。常樂修行一切智法。滿足一切眾生所願。入一切佛功德大海。破一切魔業惑障山。隨順受持一切佛教。行一切智無障礙道。】

  到這裡是一段,但這個後面幾句意義還非常之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念是念了一段,下次講我們接著『願得充足一切眾生衣服飲食』,從這裡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