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十集) 1997/10/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10
請看講義:
【毘尼翻為滅。滅有三義。一滅業非。二滅煩惱。三得滅果。】
『毘尼』我們一般翻作戒律,這個裡面有三個意思,這是梵語的音譯。主要的意思是講『滅』,「滅」在此地跟我們講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滅一切錯誤的造作。第二個是『滅煩惱』,煩惱是指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經論裡面常講的六種根本煩惱,第六種就是見惑。惡見就是錯誤的見解,再分又分成五種:所謂的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合起來就是一個惡見。由此可知,經論上講的煩惱就是說的見思這十條。
第三個意思是『得滅果』,如果煩惱滅了,你就證得果位,這個果位是小乘的阿羅漢。所以佛在經上常說,正法時期,戒律就成就。在正法時期依照戒律的修行,就能夠證得初、二、三、四果,就能證到果位。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這正是佛的像法時期,也就是說佛滅度一千年,佛教傳入中國。在那個時候,許多翻譯經論的這些大德,都是證得三果、四果的人,就相當多,我們在歷史上所記載的能夠看到。由此可以證明正法時期持戒能證果。再看底下這一段:
【教海沖深。法雲彌漫。智光無際。妙辯叵窮。法華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言詞相寂滅。】
這一段是說佛法宣說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為什麼?佛法太廣太深了。前面這兩句就是說深廣,第一句說『教海』,海是比喻,像大海一樣深。下面『雲』也是比喻,雲彩遍布在空中,就是散布在空中,取它廣的意思,佛法無限的深廣。『智光無際』,「光」也是比喻,智慧就像光明一樣,也是沒有邊際,所以才能夠證得無限深廣的教理。然後才能夠得無礙的辯才,末後一句就是指的四無礙辯才。這是什麼樣的人?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證得這樣的境界。七地以前講經說法,都要得佛力加持,前面給諸位報告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沒有人有能力能為大眾講經說法。怎樣得到加持,怎樣得到佛菩薩保佑,前面說過,這個地方就不必再說。
所以《法華經》上講,『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寂滅」,不僅僅講的是理,理是寂滅的,我們初學的人多少能體會到幾分,說起來我們也會點頭;事相也是寂滅的,那我們就不懂了。我們看到這個事相,好像不是寂滅的;實際上來講,事相也是寂滅的,為什麼?相不離體,體不離相,見相就是見性。如果你要見到相的寂滅性,你就是明心見性,你就不是普通人,也正是經上所說的法身大士之流,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這個真相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也不能想像,所以說不可思議,這句話是真話。我們思惟的能力達不到,能夠想像、能夠思惟,諸位必須要曉得,阿賴耶識以內,第六識作用非常之大。在法相裡面講,唯有第六識能夠遍緣五十一心所,你看八識哪一個識有這麼大的功能?唯有第六識能夠緣五十一心所,它能夠緣阿賴耶,就是沒有辦法緣自性,所以用這個心沒有辦法見性。
如果要想明心見性,必須要把六、七這二識捨掉,六識是分別,七識是執著;換句話說,要把分別、執著捨掉,永遠不再用這個東西,你就能見性。如果還是要用第六識、第七識,也就是還是用分別、執著,你決定不能見性,決定不能夠契入事實的真相,所以才說「不可以言宣」。雖然不能說,佛菩薩有方便,凡是言說皆是方便,會聽、會讀的,藉著這個方便契入真實,所以這個法門叫方便門,道理在此地。
末後兩句,『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就是說事實真相確確實實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的言語文字功能非常有限,比思惟想像範圍小得太多,何況思惟想像都達不到,言語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初學的凡夫,如果離開了言語文字,我們就沒有依靠,到哪裡去學?但是我們要切記,言語文字是方便、是接引,如果把這些文字、經典就當作是佛法,那就是認指為月了。禪宗講指月,月亮在哪裡?手指指著,向那邊去看。你把這個手指當作月亮,不是錯了嗎?經教、文字就是手指。月亮在哪裡?指的那個方向,決定不是指。所以佛所說的法,是在言語、文字之外,弦外有音,奇特!你離開言語文字,還要離思惟想像。你看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就是佛經裡頭的名相術語不能執著;「離心緣相」,心緣是你思惟想像都不能用,你就叫會聽,你才能夠聽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著了相,你就得不到如來真實義,這一段主要是說這個。再看下面一段。
【以無言之言。詮言絕之理。以無變之變。應無窮之機。】
這就是說明佛菩薩的善巧方便,說不出的他能說,思惟不到的,他教給我們怎麼樣思惟,這是如來的真實智慧。所以佛講的一切經教,我們要懂得他是『無言之言』。我們平常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這句話不好懂,如果你要懂得了,那麼佛的「無言之言」裡面所講的意思,你就體會到。
正因為這句話我們聽不懂,我們聽經著了言說相,我們讀經著了文字相,所以也很用功、也很精進,幾十年下來還是這個老樣子,沒有進步。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為什麼沒有進步?為什麼不能契入境界?道理在此地。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平常說實在話,很少人真正留意這樁事情。我們看古人修行,很多三年、五年就入境界,有的人開悟,有的人得定,證果的比較少。為什麼我們用二十年、三十年,連個消息都沒有,自己也懵懵懂懂的混下去,沒有認真的去追究原因到底在哪裡。什麼地方錯了,為什麼別人能開悟、能證果;我們下這麼大的工夫,用這麼多的時間都還得不到?能夠回過頭來去找那個原因,這個人就覺悟了。原因找出來之後,我們將這個原因消除,障礙就沒有了。
古德可以做到,我們又何嘗做不到?今天在此地一會,難得清涼大師將這個問題跟我們提出來。末後兩句是講諸佛菩薩應機說法,『以無變之變,應無窮之機』,九法界一切眾生根性非常非常複雜,他用什麼方法來應付?他用甚深的禪定,不變隨緣。隨緣跟不變,我過去在講席當中跟諸位報告,我說了四句:「不變隨緣」是諸佛菩薩,嚴格的講是諸佛如來,不變隨緣;菩薩是「隨緣不變」;二乘,聲聞、緣覺,「不變不隨緣」;我們凡夫是「隨緣隨變」,你們想想對不對?隨緣隨著變!隨緣當中有主宰,自己不變,你就是菩薩。這個地方講的是如來境界,他是不變隨緣,所以他能應九法界一切眾生不同之機。
【經云。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遍世間。】
這一首偈給我們說明『了法不在言』,了法就是開悟,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在不在言?不在言。雖不在言,諸位要曉得,也不離言,也沒有離開言語。「不在言」這一句話,重要的意義就是教我們決定不要執著言說相,執著在言說相裡面,悟門就堵塞了,就不能夠開悟。
『善入無言際』,無言際就是法性,善入就是我們講證得的意思,善是善巧,契入無言際。《無量壽經》上講的「真實之際」,此地無言際就是真實之際。這都是講明心見性的境界,真正悟入佛之知見。然後『而能示言說,如響遍世間』。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這也跟前面所說的,必須要有證,有修、有證而後所說才真實。總而言之,他的義趣都是叫我們要注意修證的要緊。佛講經說法是為我們開示,佛的能示已經盡到,我們能不能悟入,完全是自己的事情,這個事情佛幫不上忙,我們一定循著佛所教導的方法、規矩,依照他的這些原則去學習。我們現在講學習,佛法的術語叫修行,修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學習,要認真去學習,才有契入的機會。下面說:
【如來隨一切眾生心行欲樂。無量差別出若干音聲。而轉法輪。】
佛對於九法界眾生,尤其是六道眾生,每一個人根性,他都明瞭。你有習氣,你的習氣怎麼來的,他都清楚;習氣的根源一定與過去世有關係,過去無始!佛在究竟圓滿甚深的禪定之中,徹見一切眾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狀況,所以你那個習氣從哪裡來的,人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說法就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能幫眾生解決這些問題。佛雖然有這個能力,可是經上也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譬如這個大夫很不錯,對你的病他看得很明白、很清楚,確實他有方子治你的病。可是這個人怎麼樣?對這個大夫沒有信心,不相信他,不接受他的治療,那就沒法子了。世間好大夫遇到這樣的病人,只有搖頭嘆息,無可奈何!但是佛有辦法,佛知道他跟哪一個人有緣,佛會讓那個人來度他,這比一般大夫又高明太多了。這些在經論裡面,我們細細去觀察,佛把這些事理都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請看講義:
【如來祕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這一段是給我們說明,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如來祕密藏』,這個「祕密」是形容詞,不是真的。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佛法裡頭沒有祕密,如果有祕密,我們就不要學佛了,為什麼?佛還有祕密,祕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不可告人的事一定不是好事,佛哪有祕密?所以這個祕密是形容,形容理事境界太深,給你講你也不懂,你也不能體會,所以就叫它做祕密,意思在此地。「藏」是含藏,他裡面藏的東西太多了,無量無邊;我們講的寶藏,無量無邊的寶藏。
實在說,「如來祕密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哪一個人也不欠缺一絲毫。我們在《般若經》裡面看過,去年在此地講的《金剛般若》,《金剛經》上有時候講如來,有時候講佛。現在在這邊,這些年輕法師天天在這個地方宣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提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看第一句「禮敬諸佛」,第二句「稱讚如來」,諸佛跟如來是一、還是二?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說「佛」從事相上講的,說「如來」是從自性上講的,要說「如來祕密藏」,就是自性裡面的祕藏,自性裡頭的祕藏,哪個沒有?當然人人具足。雖然具足,你現在不知道,那不就是祕密了?你要知道了,就不是祕密了;你不知道!
下面舉了幾個例子,『大法明』,三句都是講的大法,大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狹義的來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法!「明」是智慧,下面又有個照,如果沒有照,這個明就體用都含攝在其中;如果有一個照的意思,此地這個明就是般若之體,實相般若,這是般若之體。下面這個大法照,這是般若起用,觀照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都在這一個字當中。『大法雨』,這個雨是比喻,比喻如來說法度生,都是從自性般若裡面流露出來的。這些事只有第十地的菩薩,法雲地,距離佛很近;法雲地再上去就是等覺、妙覺,距離如來果地上很近,他知道。九地以下都不知道,九地菩薩都不知道,那權教、聲聞、獨覺、凡夫當然沒法子,所以才叫祕密藏,祕密藏的意思,這才說出來。
這一句含義很深,說明我們自性無量的智慧德能,確確實實是有。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開發性德,沒有別的,所以《楞嚴經》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到你成佛了,你有沒有得?沒有得,確實無所得,所證得的一切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沒有一樣東西是新得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經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這一段經文,我們初學的同修念了之後,不要害怕,不要生起恐怖,最後終歸於空,那我還學什麼?你要曉得,這個「空」叫真空,你不懂這個「空」的意思。你們頭腦裡面想到「空」,空是一切什麼都沒有了,這就叫空;此地這個「空」不是這樣,空,一切都有,這個就妙了。所以《大智度論》裡面講十八種空,空的意思很深。
諸佛如來知所有一切法是一個相、一個味,我們看一切現象千差萬別,此地所講的一相一味。《金剛經》上也說「一合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一合相。這個地方講得簡單,一相就是一合相。『一相一味之法』,這個「一味」,味是義味,義理之義,義味,要再說得淺顯一點,一個道理;一個相,一個理。這一個相是什麼?解脫相,下面所講的都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相?真相是解脫相,解脫就是大自在。
我們今天一身都不自在,你為什麼不自在?因為你不知道一切法是一相,你不知道;你不曉得一切法是一個理。我們迷失了一相、一理,所以才搞得一身的麻煩。你要問諸佛菩薩為什麼那麼自在?他本來就自在,本來就是個解脫相。「解脫」這兩個字淺而釋之,釋是解釋,我們淺顯的解釋它。解就是解開,這個字念去聲,去聲當作動詞,我們把繩子解開。如果念解(ㄐㄧㄝˇ」是名詞。解,你沒有動手,你未必去解它;念解(ㄒㄧㄝˋ),我已經動手把它解開。解開什麼?煩惱!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解開了,解開之後,你就脫了,脫什麼?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這解脫的意思。見思煩惱解開了,你就脫離六道輪迴;塵沙、無明解開了,你就脫離十法界,解脫兩個字的意思在此地。解脫之後,那個境界就是大自在。
『滅相』,滅相不是相沒有了,相有!相有,滅的是什麼?滅的是你執著的那個相,執著沒有了,這一點諸位要懂得。佛經常常教給我們離相、離見,《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大類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不出這四大類。離這個相是不是相都不要了?你到哪裡去離?你離不了!佛教你離相,離的是什麼相?不是叫你離外頭境界的相,不是這個意思,是叫你離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的相分。
諸位稍稍學過法相唯識,念過《百法明門》就應該懂得。心心所都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叫你離相,離一切相,離那個相分,不是離外頭境界相。外面境界相為什麼不需要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你要離它幹什麼?你毛病出在哪裡?毛病出在心心所裡面的相分,你著了這個相,你著了這個見。不但相分要離,見分也要離;相從哪裡來的?相從見分變現出來。所以《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你要明瞭是離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見分,我們才得大自在,才得真正的享受。
所以滅相是滅這個意思,千萬不要誤會了。要把這個境界相滅掉,你怎麼滅法?那個滅不掉的。而實在講,我們講滅相分、見分,最重要還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要把六、七二識與它相應的心所,把它們的相分、見分滅掉,你就成功了,你就轉八識成四智,滅相是這個意思,不可以搞錯。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就現前,這一句就是講的宇宙萬有的真相。『終歸於空』,空就是自性的性體,真性!為什麼叫它空?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空,這個空不是頑空,這個空不能當作「無」講,這個空能生一切萬法。一真法界是從這個空變現出來,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從它變現出來,這一點我們就要留意,要細心去體會。
宇宙人生萬事萬物能變的體性是空寂的,所變的事相焉有不空寂之理?也是空寂的。所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長住在清淨寂滅之中,清淨寂滅不是沒有身相,不是沒有工作,不是沒有事業。諸佛菩薩要用我們凡夫眼光來看,他忙得不亦樂乎,為什麼?千處祈求千處應,這個地方有感,他立刻就現身;那個地方有感,他又現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說法,他不是忙得不亦樂乎嗎?十法界裡面,哪一道裡面,他都現身,哪一類眾生他都為他說法,妙極了。
這麼樣的繁忙,他還是住在常寂滅之中,我們淨土經裡面講常寂光中,他真的是常住在常寂光中。他那個心性絲毫沒有動搖,絲毫沒有污染,絲毫沒有粘著。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如果有這麼多應酬,有這麼多這些事物,你的心就很煩,你就很累。為什麼?著相,為境界所染著,為什麼會被外境污染?為什麼會著相?就是你不了解諸法的實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明白、不了解,過錯在此地。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就像《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不是佛把這個現象給我們說清楚!
真正明白了,也許有人說:這個人不是很悲觀、很消極嗎?如果你真的聽到佛這麼說,你很悲觀、很消極,你沒懂佛的意思,你還是錯解了。真正懂得佛的意思,不但不悲觀,更樂觀、更積極,做事情更認真、更負責,他生活更快樂、更幸福。為什麼?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諸佛菩薩弘法利生,比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量都大,不曉得大多少,比我們每一個人都繁忙。他做些什麼?佛在經上自己說得很清楚,處處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你看他快不快樂?他知道有為法是夢幻泡影,所以他就建水月道場,水裡面的月亮假的,不是真的。他建道場是水月道場,他說法度眾生忙得不亦樂乎,夢中佛事。舉這一個例子,諸位從這個例子,你要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你就是菩薩。
你今天經商開個店,我們再舉第二個例子,實在是怕這個例子你不懂,你以為經上這麼說的,與我不相干,你就錯了,用這個例子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自己今天作生意開個店,我這個店是水月商店,我在這裡經營是夢中生意。你從這一個例子,你就想到涵蓋了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行業,全是水月,全是夢中之事,你怎麼不快樂?你再也不執著,再也不去計較了。今天賺錢歡喜,今天虧本也歡喜,為什麼都歡喜?夢中之事,夢中生意。今天作個夢,得到一大堆的黃金,得到個金山,醒來一無所有;夢中作生意虧了很多很多錢,連房子都賣掉,醒來沒事,房子還在!
學佛沒有別的,把觀念轉過來,你就快樂了。然後你曉得萬法皆空,終歸於空,因果不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今天賺錢命裡定的,要賺多少就賺多少,有什麼好歡喜;今天虧了,命裡也是註定的,有什麼好煩愁的。你就會快快樂樂,知道怎樣修因,怎樣得果報;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總會有惡報,因果不空,這才是真正懂得佛法。請看講義:
【經云。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一佛乘者即華嚴矣。】
這一段話是佛講的,正如《法華經》上最後「開權顯實」,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由此可知,佛所說的方便法,最後都導歸一乘,這一乘就歸《華嚴》,《華嚴》到末後就歸《無量壽》,這個諸位要知道。
隋唐時代的大德,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引用隋唐大德所較量的,說得很清楚。在那個時代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也就是佛法最盛的一個時代。東面高麗、百濟,這個都是現在的韓國、日本;南面現在的越南,這些國家都派遣最優秀的學生,到中國來留學修學佛法,佛法就藉他們這些留學生傳到外國。所以那個時代就有人興起這個念頭,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哪一部經是第一?都來比較比較。當然這是用凡夫的眼光來看,佛菩薩的眼光來看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凡夫眼睛不平等,看一切經當然也就不一樣。必須要看這一部經,它所講的圓不圓滿、透不透徹?
這樣子看來看去,仔細比較,幾乎大家公認《華嚴》最圓滿,《華嚴》具足十二分教。經上佛講經用十二種不同的方式,或者我們講不同的體裁,《華嚴》是十二種統統具足;《法華》只有九種,還缺少三種。圓滿具足,教理行果樣樣具足,一絲毫不欠缺,連十二分教都具足,唯獨《華嚴》,所以稱《華嚴》第一。以真正講到一生成就,善財童子作代表,從一個凡夫初發心,一生圓滿成佛,一切經中只有《華嚴》這一部;《法華經》裡面雖然講龍女八歲成佛,但是沒有《華嚴》講得這麼清楚,修學階段沒有這麼分明。這個把第一經找出來。
然後這些大德們跟善導、道綽這些大師學淨土。隋唐時代淨土宗,日本、韓國不在中國之下,他們的祖庭就在現在的玄中寺,這是曇鸞、道綽、善導大師的道場,這個寺裡頭出了三位祖師。他們再把《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做個比較,於是肯定了《無量壽經》第一,就把《華嚴》比下去。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才導歸極樂,歸於無量壽,《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善財童子最後怎麼成佛的?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導歸無量壽。所以他們有一句名言:「《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如果我們今天講這個經的三分,我們用三分來做比喻:《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這三部經是一部經,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說,那也是了不起的人,不是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來。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即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是大圓滿,真實不可思議。我們對於祖師大德他們的肯定,他們費了不少的心思去比較,得到這麼一個結論。
我們再從他的基礎上再追究,《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裡面,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找啊!再往裡面找!當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那個裡頭句句話都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
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第一?這個我們不要費心了,古大德已經給我們說出了,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換句話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歸結到最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一句佛號展開來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來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來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展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這才真正把總綱領抓到了。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平常聽、講這一句話,不可思議,聽得也耳熟,聽多了就聽到麻木不仁,不可思議在哪裡?不曉得、不知道!經過這麼一解釋,這才明白那是真的不可思議,不是假的。所以你念這一句佛號,諸佛菩薩都讚歎你,菩薩以下聲聞、緣覺、諸天善神聽到你念阿彌陀佛都合掌恭敬,你哪一天要有了定功、有了天眼,你就看到了。你才曉得,這一句名號它的功德是多大。我們回頭來再看這段經文。
『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這是釋迦講過去古佛,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他們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眾生根性不同,所說的法門也就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法門到最後,結歸到『一佛乘』。這一佛乘就是《華嚴》,剛才我們講《華嚴》歸《無量壽》,《無量壽》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最後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再看下面這一段:
【隨聞一法起種種解。圓機受教無教不圓。偏機受教圓亦偏矣。】
這一段給我們說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明瞭。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習氣不相同,在沒有見性之前,煩惱、習氣很重,絕大多數的人先入為主,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謂是成見很深;成見就是佛經上講的所知障,這個東西難破,比煩惱障還困難。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一切智可以破煩惱障,不能破所知障;要一切種智現前,才能破所知障,我們俗話講的成見,你才曉得成見造成的障礙有多深、有多廣。
修學佛法最麻煩的就是這一樁事情,所以在從前,善知識要接引一個學人,也就是說他要想找一個傳法之人,什麼人有資格接受大法?沒有成見的人。這個事情不容易!我們在過去傳記裡面仔細的去觀察,你看《高僧傳》,在家居士們學法,《居士傳》,接受傳承的,當中四眾弟子都有。在過去女眾是佔少數;有,像六祖大師傳人裡面,六祖大師得法的弟子最多,有四十三個人,無盡藏比丘尼是出家女眾,也有不少居士得到真傳,得到他印證,真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地位就是圓初住、別初地的地位,已經超越十法界,比聲聞、緣覺高得太多了。為什麼有些人得法、有些人不得法?得法的人沒有成見,不得法的人有成見,這一點相當困難。
我在學佛的時候,實在說拿現代話來講,運氣好!誤碰誤撞撞上了,不是有意的。我年輕的時候對哲學很有興趣,仰慕方東美先生,這是在台灣第一流的哲學家;他那個時候是台灣大學的哲學教授,我們很想跟他學。我寫一封信給他,仰慕他,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過了一個星期,很難得他回我一封信,約我到他家裡面見面。見面他就問我:過去有沒有跟哪一個人學過哲學?沒有!有沒有讀過什麼哲學的典籍?沒有!這他很高興,但是我們也看不出來,有學問的人喜怒不形於色,看不出來!這什麼都沒有,這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污染過。
我的要求希望能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我求的是這個。方先生跟我一番談話之後,就告訴我,他說:你不必到學校去聽課,現在學校裡面,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了這幾句話,涼水澆頭,這是完全被否定、被拒絕了,我聽了心裡非常難過。我這個難過沒有他的功夫,就表現出來;他那個歡喜是不表現,厲害!不露形色。我就很難過。
過了幾分鐘他告訴我:那這樣好了,你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所以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是在他家小客廳小圓桌上,我們一對一的上課,我跟他是這樣學的。他的學生很多,到以後我漸漸也認識不少他的學生。那些學生告訴我,他說:方先生對你不錯,方老師眼睛長在頭頂上,根本就瞧不起人的,他能這樣對你,你不簡單。
我到那個時候還不能夠了解他,一直到學佛,以後懂得師承這個道理,才恍然大悟。他為什麼要單獨撥出時間來教我,不讓我去聽課,因為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污染,到學校聽課一定會認識很多同學,思想會被他們污染,一定會接觸到很多教授,這個人課也聽,那個人課也聽,那就聽得一塌糊塗,這是他對我的愛護。這是他的密意,他沒有宣說,他用盡方法保護我,不讓我受污染,聽他一個人的,學一家之言,在這上奠定了基礎。
以後接觸佛法也非常幸運,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也是用這個態度來對我。每一個星期給我兩小時,我這樣親近章嘉大師,最初學佛這三年,跟他老人家一個人,這個基礎才打下來。所以才了解,真正善知識對於有條件接受佛法的人是倍加愛護。太難得了,沒有接觸過,沒有成見;接觸過之後,從前某人是怎麼說法的,那你這個老師還要來跟你辨別、還要跟你抬槓,他哪有那麼多精神說這些廢話。所以他就笑笑點點頭,不錯!很好,你很難得,打發你去了就算了,哪有那麼多精神跟你說廢話。所以要曉得不容易!
如果我們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人講演,去親近這個善知識,人家頂多點點頭,好!歡迎你來聽課,不會教你。凡是單獨來教你,老師對於學生就要負責任,這就叫師承,他真的負責任,要領你走一條正路。因為你學多了、聽多了、看多了,他沒有辦法,就是你的知見太多,你不能夠相信,他給你講,你還要跟他辯論,這是一般人不會接受的,所以善知識難遇。這就是我們這一些人,有成見的人,『隨聞一法,起種種解』。
『圓機受教,無教不圓』。圓頓根性的人容易,為什麼?沒有成見,所知障輕,容易開悟。『偏機受教』,他怎麼偏?成見很深,自己的意思很多,遇到圓教也變成偏教,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不能不把那些成見捨掉。
我以後,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我學佛三年,三年跟一個老師,可以說我相當單純。而李老師跟我提出的條件,還要把我三年跟章嘉大師所學的放下,他不承認,要完全捨棄,跟他從頭學起。為什麼?有個道理。李老師講的,章嘉大師講的跟你不一樣,那不就麻煩了?所以他這一來的時候,以後我一句話抵不住,章嘉大師講的不同不敢說,因為那個作廢了、不要了,要聽他的,這叫師承,所以他對我特別照顧。你要是學多了、聽多了,親近善知識很多,現在人以為這是榮耀,皈依都皈依十幾個師父,還得了?十幾個師父十幾條路,你走哪一條路好?你就迷途了。請看講義。這個地方講:
【佛有三語】
不是佛只有三句話,不是這個意思。佛說法有三個原則,這個『三語』就是說話的三個原則。
【一隨自意語。說自所證一實等故。】
一般經論裡也說佛依二諦說法,二諦就是真諦、俗諦。『隨自意語』就是真諦,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跟我們凡夫所見、所聞、所思完全不同,這是說宇宙人生真相。凡是說這些我們都很難體會,說實在話,如果沒有善根福德也不容易接受。善根福德深的人能夠理解一些;淺的人聽到是佛說的,雖不懂也不反對,這就很難得了;善根福德薄的人聽了就反對,駁斥,根本不能接受。
【二隨他意語。】
這些語言佛所說的,我們一聽就歡喜,為什麼?凡夫知見。
【一向方便引眾生故。】
隨順俗諦說法。經論裡面凡是講我們世俗諦的,都是佛『隨他意語』,恆順眾生。
【三隨自他意語。】
一半是真的,一半是隨順眾生的。這三個原則,我們在一切經裡面,你只要仔細一觀察就看得出來。有些一乘了義圓教的經典,完全是隨自意語,像《華嚴》、《法華》,完全是隨自意語;《方等經》裡面,《阿含經》裡面,隨他意語就很多。賢首把天台的別教分作兩分,始教、終教,始教、終教合起來就是天台的別教,它分出來有道理。別教裡頭有淺深次第不同,始教就是前一半隨他意語多,隨自意語少;到後一半講到終教,隨自意語就多,隨他意語就少。大概到圓、頓,那完全是隨自意語。這是講佛說法的三個原則,我們要明瞭。下面說:
【善會佛意。所說權教乃是隨宜。】
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佛所講的權教,權巧方便,隨順眾生的,這是權宜方便法。我們要不要學?要學,為什麼?基礎!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都是權教,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怎麼能作菩薩?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把它放在心上。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古大德講淨宗經論修行的方法,是以果地覺作為因地心,這是了不起的法門,無比的殊勝。將如來的果覺,當作我們的因心,奇特無比。
我們自己要想想,如果我們做人都做不好,我們修這個法門能成就嗎?決定不能成就,這是一定要知道。所以學佛先從做人學起,淨宗經論不例外。世尊教我們修念佛法門的根基,《觀經》上講的「淨業三福」,基礎!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國家的變故,她的兒子不孝,用現代的話來說搞政變,奪他父親的王位,殺父害母。韋提希夫人遭了這麼大的災難,才知道人生苦,才知道苦!她是世尊的護法,哀求釋迦牟尼佛幫助她解決這個苦難。她心裡一動念頭,佛就知道,就感應道交,佛就來到王宮,她已經被幽禁。韋提希夫人看到世尊來安慰她非常歡喜,就向釋迦牟尼佛要求,這個世間太苦,有沒有好的佛國土我想往生?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個地方太壞了,我想移民,現在用移民大家好懂。
釋迦牟尼佛很有智慧,並沒有勸導她,妳到哪一個佛國土,沒有介紹,沒有勸她。把十方諸佛剎土統統用神力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看,讓她自己選擇。她看了之後,向釋迦牟尼佛說:我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那個地方好,想到那裡去,求釋迦牟尼佛教給她往生的方法,《觀無量壽經》是這樣緣起的。世尊沒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三種淨業,而且告訴她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交代得清楚、明白,就是說過去佛、現在佛,以至於未來佛,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他要成佛都要修這三個基本的條件,這是修行的根本。
我們今天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把這個基礎捨掉。好像你蓋大樓沒打地基,蓋到一段就倒掉,蓋一段又倒掉,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們勤苦發憤的修學,功夫不得力,沒有打基礎!這三福我在此地就不要細講,我把它念念,諸位聽聽,複習複習!第一福、人天福報,做人的基礎,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了沒有?如果這四條做不到,換句話說,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成佛?
第二條有三句,二乘福,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必須要修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出三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我們有沒有做到?也許諸位同修都說:不錯!我受了三皈,我也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好像這一條辦到了,前面那條差一點,這一條辦到了。蓋大樓一樣,第一層沒蓋好,第二層蓋得不錯,哪有這個道理!
皈依一個法師靠不住,皈依十幾個總保險了!三皈的意義要搞清楚。我們在新加坡講過幾遍,還有一個錄音帶,還有一個小冊子,要認真去讀,我們到底有沒有皈?到底有沒有依?佛菩薩面前請一個法師給你傳授,那是名字皈依,不可靠!要真的回頭,真有依靠,你才算是皈依;不能講形式,形式是假的,我們要重實質,不重形式,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第三條福,大乘,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大乘有四句,第一句「發菩提心」,你看跟《無量壽經》講的一樣。《無量壽經》講往生的標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第一個條件,發菩提心。第二個條件「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做到沒有?深信因果不好懂,我為了這一句,過去搞了兩、三年,不曉得它這個意思在哪裡?我為什麼懷疑?因為通常講深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誰不知道?為什麼菩薩再講這一句。假如「深信因果」放在第一福,我一點懷疑都沒有,它放在第三福我就懷疑了,菩薩還不知道因果?佛在此地還勸他要深信因果?
這個問題困惑了我至少有三年,以後我講《華嚴經》才恍然大悟,才了解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換句話說,就是相信淨土法門。真的許許多多的菩薩都不信,這才叫難信之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才叫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我們今天天天念《無量壽經》就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時時刻刻我們也要用自己三業加持一切眾生,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們,推薦給他們。我們身上穿一件T恤,印的「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勸進行者。我上一次講的這個話,我發心做一千件衣服送給你們同修,我也有點小神通,我還沒去做,裡面有同修聽到了就要發心出錢、出力去做,不要我費一點事就做好了,也有點小神通了,他們去籌辦去。念念要勸人學佛,勸人念佛,勸人求生淨土,這個就是存這個心,「勸進行者」。
這十一句是修行的基礎,像蓋房子打地基,不在這上下功夫,大乘佛法還是沒份。這三條要做不到,你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到臨命終時,佛不來接引你,你可不要怪:「我被釋迦牟尼佛騙了,佛不靈!你看我不是天天認真念佛,怎麼他不來接引?」原來你蓋房子沒有地基,你沒有聽話。
佛教韋提希夫人從這裡做起,然後才教她修行的方法,十六觀,十六觀任何一觀修成都能往生,我們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觀。諸位要知道,佛法有的時候跟世法也類似,我們世間法像舞台的表演,總是把最精彩的節目排在最後,所謂壓軸戲,最好的擺在最後,這個很有道理。最好的擺在前面,人家看完都走掉了,後頭不精彩不都跑掉了?最好的在後面,叫人要在這兒安心坐著,慢慢看等最好的,那個情緒不一樣。佛說法也懂得眾生的心理,把最好的擺在最後;持名念佛擺在第十六,最好的!諸位要懂得。你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擺在後面做壓軸戲。有很多人讀經粗心大意,只曉得觀音耳根圓通章第一,了不起!他把念佛忘掉了,這是學佛太粗心了。
我過去在台灣遇到一個人,台灣大學的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不是中國人,日本人,日本的一個法師。日本法師穿西裝,就是沒有留頭髮,穿西裝、穿皮鞋,台灣大學的教授。台大有些學生常常聽我講經,領導他們的教授來看我,是個日本人。他見到我之後,問我學什麼法門?學哪些經論?那個時候我正在學《楞嚴經》,跟李老師學《楞嚴》。他問我學什麼法門?修什麼法門?我說我念阿彌陀佛,修淨土法門。他聽了之後是大不以為然,好像《楞嚴》跟淨土沒關係,怎麼扯得上關係?《楞嚴》跟禪有關係,禪宗一定讀《楞嚴》;與密有關係,它有五會楞嚴神咒。他就不懂與淨土有關係,他不懂。
所以看到他那個態度,日本人那種傲慢的習氣,輕視人的習氣,盛氣凌人。我對他們這個是不太滿意,所以有很多日本人來見我,我都會教訓教訓他幾句,要給他下馬威。我一看他這個舉止,我也笑笑,他不以為然,我對他也不以為然。我反過來問他,我說: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與淨土有什麼關係?這個日本人能做大學客座教授,當然也不容易,反應很快。我這一問,他就警覺到,滿面通紅,他就知道他錯了。
《楞嚴經》上最重要的兩個主角:觀音、勢至,你看他排列的順序,這兩個人是壓軸戲,不是一個人;他排不按照順序排,就是特別法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按照順序排,它要排在第二位,因為它的順序是六根,觀世音菩薩是耳根,眼根擺在第一,耳根擺在第二,應該擺在第二,它擺在最後,沒按順序排,這就是特別了。
大勢至菩薩念佛是根大,它的順序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二十五圓通」這麼來的,三六、一十八,再加上七,二十五!「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是按照這個順序。「識大」是彌勒菩薩代表的,彌勒菩薩是唯識學專家,是識大。念佛法門是根大,應當他擺在彌勒菩薩的前面,就是按順序排。你看《楞嚴經》擺的順序,大勢至菩薩排在第二十四,觀音菩薩第二十五。而彌勒菩薩本來是二十四,他結果顛倒的時候,擺在第二十三,所以二十五圓通章裡頭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
兩個特別法門,為什麼不把念佛擺在最後?觀音菩薩擺在前面不是很好嗎?不行!為什麼不行?論契機,念佛是契法界眾生的根機,你看它契機的範圍多大,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不契機,普度!「耳根圓通章」是契娑婆世界的機,不見得契他方世界的機。釋迦牟尼佛在本地說法,契本地的機就擺在最後。你看看排名大學問,排名先後不簡單,不能錯亂的,顯示兩個特別法門。這樣一點,他才恍然大悟,《楞嚴》跟淨土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粗心大意怎麼可以,不怕人見笑!大學教授你說出這個話,叫人見笑!
所以我們一定要善體佛意,懂得佛說法真正用意在哪裡,正如同「開經偈」裡面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點很重要!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