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五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1997/9/13  檔名:12-016-0005

  請看講義。

  【著述所為。使令法眼圓滿。化盡含生故。但願大法弘通。眾生利樂。本意皆為眾生。得同普賢諸佛耳。良以普賢該因徹果。佛前佛后皆悉有故。普賢即是諸佛根本故。法界體故。金剛頂經云,十方諸佛禮普賢者,亦斯義矣。】

  這一節是清涼大師自己敘說,他為什麼要給《華嚴經》作註解,註解所為的就是『令法眼圓滿,化盡含生』。「含生」是指九法界一切眾生。「法眼」就是指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乃是諸佛如來的法眼。法眼本來是圓滿的,可惜眾生無始劫以來,就被妄想、煩惱障礙住了。清涼大師是華嚴菩薩再來,為我們大家作增上緣,幫助我們理解《華嚴》的大意,深入華嚴境界,所以為這部經做了註解。

  大師當年在世,我們從《史傳》記載裡面看到,他老人家曾經講《華嚴》五十多遍。講經說法是利益當世的大眾,著述這是利益後來的眾生,都是大師無盡的悲心。『但願大法弘通』,這是大師唯一的一個願望,希望這部經永遠弘傳通達十方。『眾生利樂』,一切眾生得聞斯經,深解義趣,依教修行,則能得大利樂。

  我們知道這部經,在一切經裡面所說的當生圓滿的成就,的的確確要首推《華嚴》。淨宗的經典,雖然也是當生成就,但是對於理論、修證的儀式、甚深的因果境界,沒有《華嚴》講得這麼詳細,所以古大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則是小本《華嚴》,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換句話說,這三部經實實在在講是一部經,只是世尊有廣略不同的介紹;也就是說,詳細介紹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略的介紹,精簡的介紹,是《無量壽經》,所以本意都是為了眾生。

  為眾生什麼?為眾生『得同普賢諸佛耳』,特別提出普賢菩薩。《華嚴》普賢為長子,以普賢菩薩代表大方廣,代表佛華嚴。「大方廣」是講的理體、是講的法,「佛華嚴」是代表因行。佛是修行證果之人,他所證的就是大方廣。修學這個法門的人就叫做普賢。大師希望我們人人都做普賢菩薩,人人都同證如來極果的佛位。

  『良以普賢該因徹果』,這是特別為我們敘說普賢菩薩無比的殊勝。他老人家的因行,從初發心到如來果地,念念是圓滿的,行行是圓滿的。

  『佛前佛后皆悉有故』,就是皆有普賢。在這個地方,清涼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勸勉我們發心作普賢菩薩。經上說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為什麼?菩薩雖然是超凡入聖,可是煩惱習氣並沒有斷盡,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情」是什麼?「情」就是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無明煩惱,都是情!這裡面是以見思特別之重。

  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是覺有情。既有情執,心量就有了問題,發心不能發得足。心是發了,沒錯!發得不圓滿,發得不足,像晚上的月亮,大菩薩發心像十三的月亮、十四的月亮,沒有圓滿,沒足!唯獨普賢菩薩發心是圓滿具足的。發的什麼心?菩提心。

  我們同修也發了菩提心,諸位出家法師更不必說,你們登壇受戒,都曾經受了菩薩戒;受菩薩戒,當然發了菩提心。你發的是什麼菩提心?不能說你沒發,發了。發了之後,出了大殿就忘掉了,發的是這麼個菩提心,所以不起作用。清涼大師在此地勸勉我們,一定要發普賢菩薩圓滿的菩提心。

  煩惱沒有斷盡不怕,正是諺語裡面所說:「心有餘而力不足」,「我不是沒有圓滿的菩提心,有!」煩惱未盡,智慧未開,神通沒有現前,力不足,但是不是沒有心。如果連這個心都沒有了,那你就不是普賢菩薩;如果你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力,你還算是普賢菩薩,你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一點都不假。力雖然不足,不足以為怪,但是要認真努力去修學,這就非常重要了。真正發心,他必定是認真努力去修菩薩道。菩薩道從哪裡修起?普賢菩薩行願實在說無量無邊,世尊在本經裡面,將無盡的行願,把它歸納為十條,十是表法的,不是數字,十代表無盡。這十條每一條都是無盡的,希望我們認真努力去修學。

  從什麼地方入門?從禮敬入門。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存真誠的恭敬心?有沒有如理如法的一個態度,過去所講的禮節,今天我們所說,應當具備良好的態度。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要真幹,以真誠的心、恭敬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許有很多同修說:「我很想做,但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看到這個人到處都是毛病,不值得我恭敬,這話有沒有說錯?這聽起來沒錯!實際上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你處處見世間過。你為什麼會見到世間的過失?普賢菩薩為什麼見不到?難道普賢菩薩沒有我們聰明,我們看到人一身毛病,普賢菩薩都沒有看出來?普賢菩薩比我們看得清楚,比我們看得明白,然而普賢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人家高明在此地,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禪宗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跟普賢行願相應。不見不是沒有看見,沒有看見,你的眼睛有問題;見了之後,不要去計較它,處處想到別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計較別人錯誤的一面。錯誤是正常現象;他要不錯誤,他就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會犯過失,這是正常現象。既然是正常現象,何必掛在心上,何必計較?所以不見是不計較,決定不放在心上。

  看到眾生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什麼?法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性德是圓滿的,你看這一面,見性不著相,這叫做不見世間過。再嚴重的過失,你只要見性不著相就對了,這就是普賢行。性是完美的,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怎麼不尊敬?我怎麼能夠不禮拜?所以禮敬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基礎。我們這樣才能夠修普賢行,才能夠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修菩薩行,學菩薩道」,道是存心,行是表現在外面,這個意思無盡的深廣。

  什麼時候開始學?現在就開始。如果諸位真正能修普賢行,普賢行斷煩惱、消罪業的功力,是任何法門都不能夠相比的。諸位想想,你心裡真誠,對一切都恭敬,你的煩惱習氣自自然然就消除一大半了;如果再修讚歎、再修供養、再修懺除業障,我們見思煩惱的習氣,縱然不能把它斷掉,實在講讓它不起現行,是決定可以做得到的。煩惱不起現行,就是相當的功夫。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難成就,念佛決定往生,不但能往生,而且能自在往生。這個自在往生就是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生死就自在了。

  由此可知,生死自在,往生淨土,不必要一心不亂,只要功夫成片就辦到了。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能夠自在往生,這是我們應當要了解的。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為我們講經,如果這個法門,我們凡夫不能修的,佛決定不講,我們做不到,佛要講,豈不是吊味口,豈不是給我們開玩笑。佛在這個世間所講的一切經,這個世間人都可以做得到,這才真正叫慈悲。

  「佛前」就是在你成佛之前,住普賢菩薩。「佛后」是成了佛以後,所謂是倒駕慈航,普度眾生,示現在九法界裡面。關於這個事實,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像《楞嚴經》上所說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就講到,觀音菩薩在九法界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諸位要知道《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都是代表圓教初住,也就是《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的位次,他代表這個身分。觀音菩薩在三部經上,示現這三種不同身分。在《華嚴經》,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代表第七迴向,他代表這個位次。在《法華經》「普門品」裡面,他代表的是等覺菩薩,統統是觀世音菩薩。我們這個地方講普賢菩薩,用這個來比喻,諸位就好懂了。普賢菩薩也有初發心的菩薩,有當位的菩薩,就是等覺。成佛以後,他倒駕慈航,當然比初住的德用更圓滿。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類化身,就有能力隨機說法,何況成佛之後!這是講「佛前佛后皆悉有故」。

  『普賢即是諸佛根本故』,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普賢菩薩就是諸佛的根本,所以《華嚴經》上才說,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因為普賢是諸佛根本故。從這個地方,我們也了解,普賢菩薩行跟大乘諸菩薩行不一樣的地方就在心量。普賢菩薩的心量,確確實實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要學普賢,要常常有這個念頭,起心動念要想到虛空法界。

  這個事情是難,難在哪裡?無量劫來,我們就被自私自利的我執,把這個心量愈縮愈小,小到什麼程度?連自己都容納不下,小的這麼可憐。這個不是真心,本來的心量是虛空法界,現在如何把這個執著突破,恢復本有的心量?『法界體故』,我們說與法界體相應,那還不行,原來他的心量就是法界體。諸佛之所以成佛,也就是證得法界體,道理在此地。我們要想作佛、要想作普賢菩薩,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最圓滿的享受、最究竟的享受,在哪裡?拓開心量,所以《金剛頂經》上講『十方諸佛禮普賢者』,任何一個人真正發心修普賢行,十方諸佛都會給你頂禮。他頂禮不是看到你煩惱都沒有斷,你怎麼比得上我,我為什麼要給你頂禮?豈不就是我剛才講的話,他不是對你人頂禮,他是對你發心修的法頂禮,為什麼?他是這個法修行證果的,尊法!尊重德性。這個人修學這個法門,這還得了!我們應當學佛,學諸佛如來,對於一個人真正發心斷惡修善,我們要加以特別的禮敬,對他是一個鼓勵,對自己性德自然的流露毫不勉強。再看下面一段:

  【無邊海會。各入解脫之門。境界萬差。同趣如來智海。】

  我們先講這兩句,這兩句為我們說出一個事實,就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如果諸位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事實,你就不會犯自讚毀他的毛病。自讚毀他在《瑜伽戒本》裡面列入第一重戒。菩薩之所以不能夠圓成佛道,與這個關係很大。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還有情執,總是覺得自己修的法門殊勝、第一,其他法門比不上我們。我們修淨土,淨土經論上也常常這麼說。那是不是不平等?不是的,哪有不平等的道理!既然平等,佛菩薩為什麼又偏讚?祖師大德也常常有這種表現?這是為了利益現前的眾生。如果諸位在這邊坐,大家都是念佛法門,我說念佛法門不如別的法門,這個話說得對嗎?念佛法門既然不如別的法門,你叫我念佛幹什麼?所以講哪一部經,要特別讚歎這部經,你不讚歎,這部經不如那部經,你講它幹什麼,這是規矩,儀規是這樣的。法門確確實實是平等的。

  『無邊海會』,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三百餘會,『各入解脫之門』。「解脫」是什麼?解脫就是成佛。「解」是解除,我們現在講解放,把什麼解放?見思煩惱解放,塵沙煩惱也解放,無明煩惱也解放,你就成佛了。「脫」,脫六道輪迴,脫十法界,是這麼個意思。每一個法門都有這個效果,都能達到這個目的,豈不是平等的?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平等法。

  『境界萬差』,佛在每一部經上所講的境界不相同,方法不相同,甚至於義趣也不一樣,義理也不一樣,但是『同趣如來智海』,這個「智海」是娑婆若海。「趣」是一個方向,都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圓成佛道。差別在哪裡?差別是眾生根性不相同,不是法門不平等,是眾生根性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正好比藥舖裡賣的藥,哪一種藥都是良藥,都能治病,可是問題怎麼樣?要對了症,藥到病除,才能除病,才能恢復健康;如果把藥吃錯了,不但治不了病,反而送了命,這個常識諸位曉得,法門的修學亦復如是。可是唯有諸佛與大菩薩們,他們能夠識別眾生的根機,他有能力,他能夠明瞭。你過去世中,生生世世行業的習氣,他了解。換句話說,他知道你的病根在哪裡;我們世間凡夫沒有這個能力,他知道你病根。所以佛給你說法,正是對症下藥,一聞佛所說就開悟、就證果了,那麼容易,道理在此地。

  現在佛不在世,留下一大堆的藥方,《大藏經》就是藥方。我們今天在藥方裡面尋找,哪一味藥能治我的病,這個很難!也許你很幸運碰對了,碰對的人不多,找錯的人太多太多,真正碰對的人不多。特別在末法時期,距離佛陀在世,時間久遠了,善知識愈來愈少,知見愈來愈複雜,下一個世紀不曉得怎麼辦,這問題太嚴重了。

  我不知道諸位同修,你們作父母的有沒有覺察到,現在的小孩在國外(新加坡這邊的情形,我不太了解),小學生就已經用電腦作業,學習功課就用電腦。電腦他學會了,跟網路一連線,裡面五花八門,那裡頭的東西不知道有多少萬種,他那個小腦袋瓜天天在那裡看、天天在那裡研究,他懂得的東西可多了,父母都不如他。那個頭腦就複雜了,就不能清淨,這個麻煩就大了。

  所以電腦雖然有一點好處,你要想到它的害處,真的是得不償失。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裡面有無量無邊的邪知邪見,這個佛在經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聽到佛講這一句話,總覺得佛講話太過分,恆河沙是數不清,邪知邪見如恆河沙,佛講得也太過分一點。可是今天我們看到電腦裡面的內容,恍然大悟,原來佛講的是這一樁事情。電腦裡面那些資料,邪知邪見真的如恆河沙,可怕極了。

  它的遺害在什麼地方?障礙你這一生聞法修行、開悟證果的因緣。經上常講「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他先吸收了這麼多成見,以後再接觸到佛法,他生排斥,他不能接受,難在這個地方,障礙在這一層,我們應當要曉得。所以家庭裡面有電腦,對於子弟學習的時候,要多留意、多多的關懷,這才叫真正的愛護,告訴他這個錯誤知見的害處,讓他自動不去看這些資訊,這樣就好。一定要他自動自發,因為別人沒有那麼多時間,也沒有方法來阻攔,一定要他自己知道利害得失,不去碰這些錯誤的訊息、不正當的資訊,這樣就好。

  佛法修學一生成就的確是不容易,因為人的一生時間非常短促,這麼短的時間當中,你要想能有究竟圓滿的成就,談何容易!所以佛祖都教人一門深入,只有一門深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才有指望。這是說明差別在眾生,不在法門,法門決定是平等的。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海慧菩薩云。如來境界無有邊。各隨解脫能觀見。】

  像本經所講的華藏世界,《無量壽經》、《觀經》裡面所講的極樂世界,確確實實無盡的莊嚴。什麼人能見?『各隨解脫能觀見』,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只要你功夫得力了,達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見。通常我們從原理上來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諸位要記住,無非都是斷煩惱,破所知障,離不開這個原則。煩惱障破除了,所知障也破了幾分,如來境界你就能見到。

  【是以經論有多家解釋。】

  『經論』是如來境界,註解的人往往不一樣。一部經有幾十家的註解、有幾百家的註解,每個人註解的都不一樣,每個人所觀見如來境界不一樣,但是他都見到了,都有價值,所以都流傳後世。如果他沒有真正見到,這個東西不足以傳世,他的知見是邪知邪見,不正。

  所以我們要是研究經教,參考別人的註解,最好是參考古人的。古人的最好是參考入藏的,就是在《大藏經》裡面有的。為什麼?《大藏經》是一個標準。古時候的標準建立非常嚴格,一個法師、居士他的作品,他對於經論的註解,要經過當代這些高僧大德們贊同,要得到贊同,要得到大家的認定,古大德幾乎都是有修、有證,得到他們的證明,這樣才能夠報告給皇帝,皇帝下命令入藏,所以藏是標準,不是隨隨便便東西都可以入藏的,不可以的。所以入藏的東西都是經過審查、評定,他的知見是正確的,不是邪知邪見。

  我們要研究參考別人的註疏,是以《藏經》裡面的註解為最好,現代人的註解固然是很好,它沒有入藏。換句話說,沒有經過審查,沒有經過評定,我們是初學的學人,肉眼凡夫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所以一定要用已經審查的標準做基礎,以這個基礎再來看沒入藏的這些作品。如果與經論、與古德相應的,我們可以相信;如果有相違背的,我們自己智慧沒有開,不能揀別,我們可以暫時把它捨掉,不加可否,我沒有能力辨別,可以不加可否,暫時我們捨棄它,這樣就沒有過失。所以這是經論有多家的解釋,這個解釋裡面有的是菩薩,有的是:

  【加行賢人。】

  這都是有修有證的,或者是。

  【當代時英。】

  就是當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們,他們都是超群拔類,都有真智慧。但是。

  【所見不同。】

  所以他註疏就不一樣,解釋不相同,但是。

  【並傳於世。】

  都能夠傳世。古人講「瞎子摸象」,他真摸到了,不是假的。蓮池大師有《楞嚴摸象記》,分量不算太多,很有趣味。瞎子摸象這個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一群瞎子摸一個大象,象是什麼?象是什麼樣子?摸到象腿的,象像一根柱子一樣;摸到尾巴的,象像一根繩子一樣;摸到耳朵的,象像個畚箕一樣;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但是都沒有說錯。這就是說註解經的這些大德,雖然他們所見不同,真的沒說錯,就怕什麼?摸到石頭當作象,那就壞了,那就完全說錯了。

  真有這種人,我曾經見過。早年我講《楞嚴經》的時候,有一個居士,他給《楞嚴經》做了一本註解,也是請一個老和尚給他鑑定。這個老和尚很忙,就把這個書交給我讓我看,我看了一看,我就用這個話說,我說:古人註疏,瞎子摸象,真摸到了。很可惜,他摸到石頭當作大象。我們就批了幾個字退回去了,後面寫了幾句鼓勵的話,因為他很年輕,希望他認真努力,十年、二十年之後,再註疏不算太晚。年歲輕,有的時候用心草率,往往犯下過失。

  所以真正有學問的人,他的著作不敢拿出來,怕有錯誤。像我的兩個老師,方東美先生他一生的著作不多,一直到往生之後,學生給他出版,他自己在世出版的東西,好像只有三、四樣東西,太少了。李炳老的東西,八十歲才出來一、二本書,也是到圓寂之後,學生把他東西整理出來,再出版。他老人家的文跟詩,這是他的嗜好,這些文字每年他都會改一次,改幾十年。唯恐東西流傳之後,惹人笑話,所以不敢輕易出版東西。這是很有道理的,不像現在年輕人喜歡出風頭,年歲不大,著作等身了,可是翻翻他的東西,裡面問題可太多了。這的確是貽笑大方,我們不能夠學習的。

  古大德他們都非常謹慎,不但著作謹慎,連言語都謹慎,沒有真正的見地,都不敢上台講經。你們現在年輕的法師,我們都逼著你上台講經,那不是跟古人的原則相違背嗎?沒錯!此一時彼一時耳,不一樣!那個時代講經的人太多了,所以要謹慎;現在這個時代沒人講經,你們不出來,怎麼辦?這是時代不同。「我一點成就都沒有,就出來講經」,行!就你這樣出來講經,才能鼓勵出真正有修有德的人他們出來,他們一看,「這小學的文化都可以出來講,那我比他高得多,我沒有問題了。」拋磚引玉,你的功德就無量無邊了。所以要歡喜、要發心,要發心出來講。

  我這一生講經就是被一個居士引出來的。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是想去聽他講經,多聽聽,沒有想去學講經。到那裡去,他就勸我要出來講經,我不敢,沒有這個膽量。雖然我有講台經驗,但是不敢出來講經。他帶我到他班上,他那個班就是專門培訓講經的人才。我去看到有一個居士六十歲,那個時候我才三十二歲,他六十歲大我二十八歲,什麼程度?小學畢業。居然在台上講經,我看到他這個樣子,我可以了,所以我就跟老師報告,「行!我可以參加。」我比他強多了,他都能上台,我為什麼不能上台!所以是林看治居士把我引到講台上的,這個功德很大。

  所以培訓班這一次是第三屆。第三屆的年輕法師都很優秀,都非常難得。可是這幾天他們上台講經,我看下面聽眾不多,沒有這麼多聽眾,希望諸位同修要發大菩提心來聽。你們如果是這四個月當中,天天來聽,你們的功德不可思議、利益不可思議。功德在哪裡?他們像一棵菩提樹的樹苗,你們來聽經是替他澆水,是來栽培、是來灌溉,使他們充滿了信心,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新加坡給他們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你說這個功德多大!是你自己的功德,也是新加坡國家的功德。

  利益的長遠不可思議,他們通通學《無量壽經》,每個人都講《無量壽經》,你們在這四個月當中,一百多天裡面,把《無量壽經》重複聽了十幾遍,這種機會你到哪裡去找?全世界都找不到。一百天當中,將《無量壽經》重複聽十幾遍,這才真正叫一門深入。你對於淨土如果沒有信心的話,如果在這一百天當中,你就培養決定往生的信心、堅定的志願,所以利益是無有窮盡。這是我勸勉諸位同修,有時間一定要來聽經,要來聽他們講,建立淨土的信願行三資糧。不但我們自己要熱心的來,還要找你認識的同參道友、親戚朋友,都要邀到這來聽。這是我們當中插的這一段話,這段話非常重要,與這段經文意思也能夠相通。所以只要是正知正見,我們依教奉行都能夠得力。底下一段:

  【以聖教為明鏡。照見自心。以自心為智燈。照經幽旨。】

  這是敘說我們平常用功的一個要領。許多同修常常跟我說,他們很想用功,也很認真努力,可是功夫不得力,雖然學佛多年了,念佛很久了,就是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這段經文可以解答。經有鏡的意思,明鏡的意思;經者,鏡也。照見我們自己的心行,所以我們讀經,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要跟佛經上所說的比照比照。我們起心動念,所想的、所思的與佛講的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我們的知見就正了,正知正見,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相同的。如果我們想法、看法,跟佛經講的不一樣,要知道我們錯了,佛經沒有錯。錯了怎麼辦?要依照經典教訓,把這個錯誤改過來,這叫修行。修行,修正我們的錯誤,我們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作法,依照經典的標準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這是真正做功夫。

  『以聖教』,聖教就是經論。要用它來『照見自心』,每一天課誦,每一天讀經,每一天要照見。然後『以自心為智燈,照經幽旨』,以自己的智慧反過頭來再去看經,你會發現經典裡面更深的道理、更深的義趣,這個味道就無有窮盡。這是法味,你在這裡面就得法喜。

  先用經幫助我們修正錯誤的行為,也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智慧就開了;再用智慧去看經,深的意思一層一層都顯露出來了。任何一部經典它的義趣,給諸位說,無有窮盡。從今天初發心,縱然到三大阿僧祇劫之後,這部經的意思,還沒有看完。你才曉得經義的深廣,真正是無量無邊。你怎麼樣能看到它的深處?那要智慧,要修持的功夫,你沒有真實的功夫、沒有真正的智慧,你看經論是看表面上的文字。你有一分功力,你就透過一分,你就能看深入一分;你有二分功力,你就能看到二分。所以經典攝受的力量,貫攝常法,攝受的力量是世間任何典籍都不能跟它相比的。下面說:

  【使造解成觀。即事即行。口談其言。心詣其理。】

  這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功的要領。『造解成觀』,就是你對於經典理解的程度,你所理解的一定要變成你的觀念,我們佛門裡頭常講隨文入觀,就是這個意思。可是隨文入觀,隨文一定要解,你不解,你怎麼能入觀?一定是理解之後,才能成為一個新的觀念,用我們現代話來說,新的宇宙人生觀。而這個「新」,給諸位說,是日日新,為什麼?因為你的功夫天天在進步,昨天我看到經典一層意思,今天我看到二層意思,你的人生觀當然就改變了,新的。明天又深入了一層,所以這個「觀」是天天新。

  佛法裡面名相當中有「始覺」,這大家知道,本覺;「始覺合本」,這叫究竟覺,這個話我們都聽得耳熟。什麼叫始覺?開始覺悟,我這才覺悟了,今天覺悟。到明天,我今天才真覺悟,天天都是始覺。菩薩從初信位的菩薩是始覺,二信位他才開始覺,到等覺菩薩還是始覺。所以這個始覺不是一個開始,天天都是始覺,時時都是始覺,處處都是始覺。一定到圓滿了,覺就圓滿;圓滿,這才成圓教的佛果。所以始覺意思就很深,不是指初信位的菩薩覺悟了,叫始覺,你就搞錯了,不是這個講法。

  你覺悟之後,你觀念改過來了,你的行為就變了,『即事即行』。菩薩行,行在哪裡?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你現在工作裡面,平常處事待人接物、應酬當中,就顯示你的智慧,顯示你的覺悟,就是在修菩薩行。「造解成觀」就是修菩薩道,「即事即行」就是修菩薩行,菩薩道跟菩薩行,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生活。

  『口談其言,心詣其理』,心與口相應。「理」是佛在經論上所講的這些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就相應了。

  【心同諸佛之心。無違教理之規。暗蹈忘心之域。】

  這就是境界了。學佛的人必須要記住,必須要認真的去做,『心同佛心』。特別是我們現在修淨宗法門,是以阿彌陀佛為榜樣,向他學習。阿彌陀佛的心在哪裡?《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願,我們能夠將這一段經文熟記在心中,常常提起來觀照,我們自己的心、自己的願,跟阿彌陀佛相不相同?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發心想在這一生當中,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要做到,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一樣,你就決定往生,沒有疑惑了。

  『無違教理之規』,我們不要涉獵太多,太多反而功夫不容易得力,我們只採取《無量壽經》就行了,以《無量壽經》作為根本,以《觀無量壽經》作為補充教材。像《觀經》講的三福,那是修學的前方便、根本的根本。《彌陀經》裡頭四番勸導,我們明白了、接受了,死心塌地一門深入。「無違教理之規」。《無量壽經》教給我們,哪些事情,我們應當要做,認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們就決定不做,這就是不違背如來的教訓,這樣用功夫才真用功。

  『暗蹈忘心之域』,正是古德所講的:「暗合道妙」,自自然然的就與心性相應。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忘心之域」要用相宗的話來說,轉八識成四智,我們並沒有有心去做,自自然然水到渠成,斷惑證真,轉識成智。請看講義:

  【如來化身。所轉法輪。無有窮盡。所謂智慧演說法輪。斷諸疑惑法輪。照一切法法輪。開無礙藏法輪。令無量眾生歡喜調伏法輪。開示一切諸菩薩行法輪。高升圓滿大智慧日法輪。普然照世智慧燈法輪。辯才無畏種種莊嚴法輪。】

  我們特別節錄這一段開示,來說明佛說法的內容,佛說法的義趣,可以從這幾句裡面知道一個大概。『如來化身』,當然是指佛在六道、十法界裡面度化眾生。因為在十法界裡面,佛所示現的身相都是應化身,不是報身。報身一定都是為法身大士而現的,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個時候所見的佛是報身佛,沒有到這個境界,所見到的佛都是應化身。應化身裡面有二種,一種叫劣應身,一種叫勝應身,勝是殊勝。譬如四聖法界裡面,諸佛如來的應化,那就是殊勝的應化身;在六道裡面示現的,就是劣應化身。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丈六金身,跟我們世間個子高的人差不多。「丈六」我們要搞清楚,不是現在的尺寸。現在的尺寸,丈六差不多兩個人高,那嚇死人!我們看到就很奇怪,不是現在的尺。諸位看看弘一大師《戒律三十一種》,它裡面有周尺考,他有個考證,就是周朝時代,那個時候度量的尺寸。根據他的考據,周朝時代的尺,一尺大概只有我們現在五寸多,不到六寸,所以丈六金身,身就很正常,就不會顯得很奇怪。這是說佛的化身。

  佛到這個世間來,只有一樁事情就是教化眾生。而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器,跟他方世界又不一樣,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為我們揀選圓通,他老人家就講得很清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明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耳根最利。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都是用音聲做佛事,因為大眾耳根利。正好在東方孔老夫子教學,也是以音聲來做教學的工具。夫子沒有著書,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著書,所有這些典籍都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從記憶當中寫下來的,就是過去聽佛講經說法紀錄下來的;儒家的經典也是這樣完成。說明耳根最利。

  因此,出現在世間就不斷的教學,一生從來沒有休息過,『所轉法輪,無有窮盡』。教化眾生為什麼叫「轉法輪」?法輪是個比喻。現代人,你看每一個工商業的機構,都有它的標誌、mark。這個並不奇怪,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開始用了,所以用mark的老祖宗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他用法輪做標誌。在佛法裡面通常用的有三種,另外一個用的是卍字,還有一個用蓮花來表法的。

  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是什麼?從這個表法當中,你就能體會得到,這是智慧的符號。法輪代表的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用這個東西可以代表。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非有非無,體空相有。所以空不是無,空能夠現有,有不是真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個就妙了。什麼東西能代表?輪可以表這個意思,輪是圓,大家曉得。圓有個心,圓心在哪裡?圓心找不到。諸位現在在學校念書,多少都學過幾何,幾何裡面的圓,圓心是抽象的,沒有事實,但是決定是有,不能說它沒有;決定是有,但是不可得。你說畫一點,那一點不行,顯微鏡下一看到就是一大片,怎麼是一點?所以幾何裡頭,點也是抽象的,點沒有集,圓心是個點。點移動,這才成線,線也許能看見。線移動那就成面,就更清楚,這個相就很明顯了。

  所以心是空的,心是寂靜的,心是不動的。相?相是動的,圓周是永遠在動,圓不動就不起作用。相要永遠在動,沒有不動的現相。現代科學發達,對於物質現象觀察的相當透徹,知道任何一個物體,仔細去觀察,都是無量的原子、電子排列成的圖樣。而每一顆原子、電子,都不斷的在運動,所以任何一個物相沒有靜止的。

  圓表動靜不二、動靜一如,動跟靜是一不是二。只有這個東西好,它代表宇宙人生的真相。佛一生就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說明這個道理,希望我們明白過來。明白過來,我們的心是真心、是清淨,是不動的,清淨寂滅。我們現的相就跟諸佛菩薩一樣,隨類化身,應機示現,就得大自在!雖現種種相,心裡毫無執著。不但在六道裡面示現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就是在一真法界裡面所示現的,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才得到真實的受用。

  諸位想想,在一真法界、在華藏、在極樂世界,現的這個身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跟在這個世間所示現的現象,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諸位想想,法界身跟六道身是同還是異?這很值得我們去參究的,給諸位說明,非異非同。你說同,極樂世界紫磨真金色身,跟我們這個很脆弱的身,怎麼會同?不能說同,也不能說不同。為什麼不可以說不同?說不同那就是同,紫磨真金色身跟這個穢身,都是從真心自性裡變現出來的,同一個體!所以不能說不同,也不能說同,同與不同,諸位從這裡面細細去體會,你就明白了。這才是真正悟入諸法實相,我們才得到真實的受用。

  既然如此,在任何境界裡修行,都一樣!何必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的,從理上講,這一句話是正確的,但是從事上講又不一樣。理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而且十法界也是平等的,哪個地方修學都能成佛、都能證果。像《華嚴經》為我們示現的五十三參,無論是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能修普賢行,都能證菩提果。但是要知道一樁事情,你沒有真正達到這個境界會退轉,這也是事實。退轉,我們虧就吃大了,你知道這個事實,你就會決心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拿到不退轉。所以華藏會上,文殊、普賢已經證得等覺位了,還要示現求生淨土,道理就在此地。

  無盡的法輪,「輪」就是代表說法,所說之法,「輪」也代表教學,永無中斷,精進不懈,永遠在那裡轉動,沒有休息。雖然動,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寂滅的,它裡頭有這一層深義在。所以我們用心要空、用心要淨,也就是說,心裡面要什麼都放下,不要有東西存在;心裡頭有了東西存在,你的心就壞掉了。你看那個輪,輪裡頭的心,你要是擺一點東西進去,這個心就壞掉了,它就轉不動了,智慧就失掉了。外表轉動,那是神通。

  一切經上首表法裡面,舍利弗、目犍連這兩個人,也可以說表法輪。舍利弗是表圓心,目犍連是表圓周。我們今天沒有神通,原因在哪裡?智慧沒有了;智慧怎麼沒有了?心裡面有東西在。心本來沒有東西,現在千頭萬緒,牽腸掛肚,糟不糟糕!修行從哪裡修行起?就要把心裡面東西拿掉、放下,一切都放下。我們是凡夫,說放下還是放不下;有放下,裡頭還擺個空,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我們現在是無可奈何,抓住阿彌陀佛,其他的統統放下,只抓住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就決定往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一切放下,那就對了。現在沒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靠得牢牢的,其他東西不能有,有就去不了西方了。這個帶業往生只帶舊業,不帶現行,這個要懂得。

  下面具體內容裡面講了幾樁事情:『智慧演說法輪』,佛教導我們是什麼?讓我們開智慧。智慧是不是佛給我們的?不是的。智慧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佛給我們做增上緣,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就像圓的心,德相就像圓周,人人都有究竟圓滿的法輪。可惜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了,智慧、德能都不能現前。佛教給我們斷煩惱,教給我們破除障礙,使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恢復了,這是講「智慧演說法輪」。

  佛不但給我們說,佛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在經論裡頭,不能粗心大意,對佛的生活行持要留意,他過的是什麼生活、他怎麼對人、他怎麼處世,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演」是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說」是為我們說明。這是一個綱領。

  『斷諸疑惑法輪』,「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疑什麼?念佛成佛,說實在話,不是其他的疑惑,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對這個事情疑惑,並不是指其餘的,其餘的妨礙不大,這個妨礙太大。佛為我們破除疑惑。

  『照一切法法輪』,這個「照」是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當然我們沒見性,不明瞭;我們不明瞭,聽佛說經,我們從聽聞當中明瞭,雖不是親見,我們是聞而知之。『開無礙藏』,「藏」是寶藏,無礙寶藏是我們心地的寶藏,我們自性裡面有無盡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佛講經說法是為幫助我們開啟自性的寶藏。『令無量眾生歡喜調伏』,「調」是調順我們的性情。「伏」是降伏我們的煩惱。佛有這個智慧、有這種善巧方便,能令眾生歡歡喜喜接受他的教導,將自己的煩惱降伏,開發自性的智慧。

  『開示一切諸菩薩行法輪』,菩薩是一個覺悟的眾生,他的行持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佛為我們開示,佛要不給我們開示說明,菩薩在我們面前所表演的,我們看了還是不覺悟,沒想到!經過他一說,我們明白了,「原來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的行持,值得我們效法。」

  『高升圓滿大智慧日法輪』,這是不斷提高我們的境界,從十住提升為十行,從十行提升為十迴向,永遠不斷幫助我們提升,佛是說這些法。所以我勸勉同修們,無論什麼人講經,只要講的是正法,與我修行相應,我一定要來聽。你來聽,你是菩薩,菩薩做大眾的影響眾,「這個經我都會講,我講得比他還好,我為什麼還來聽?」我來影響大家。人家一看!「某人都在聽經,大概講得不錯!」吸引一般初學的來聽,所以有這種功德存在,這裡頭利益剛才敘說過,都是無量無邊的。

  『普然照世智慧燈』,這就是增長世間的智慧,通達人情世故,你才能在這個世間跟這些人和睦相處,能夠相處得很好,這是很重要的。接引眾生要不通世間法,通達佛法不通世間法,不能教化眾生,這是應機說法。後面還要加上辯才、還要無畏,這樣子你度化眾生,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佛說一切經裡面的內容、目的、旨趣,這幾句已經給我們顯示無遺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