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四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04
請掀開經本,第九面第三行。
這一段是說發心相的殊勝。在本經前面三位善友,代表的佛、法、僧三寶,吉祥雲比丘代表的是佛寶,海雲比丘代表法寶,妙住比丘代表僧寶。這三位法身大士都是以比丘的身分示現,這個意義很深。在法寶裡面,前面講過是讚歎發心之殊勝、之難得。值得諸佛菩薩來讚美他。於是我們在菩薩正式傳授他法要之前,這一段經文詳細的給我們說出,發心的殊勝相狀。這個「相」就是樣子!菩提心發了之後,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說發了菩提心,跟他比一比像不像?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要在這個地方去學習。經文有十一句,十一句裡面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四弘誓願。換一句話說,這一段經文是四弘誓願最好的解釋。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可是我們天天念它,實在說都含糊籠統。這四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重要性在那裡,能搞清楚的人,實在是不多。現在請看經文。
【發菩提心者,所謂拔濟苦惱諸眾生故,發大悲心。】
清涼大師的註解,在這一段的後面,明白指示出來,這是:
【發心相勝故。即正顯示菩提心相。亦當教其發菩提心。】
這一句話就重要了。惟恐他,他是說他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大菩提心了,你看看善友在此地,還要教他發心,怕他發心不圓滿,怕他發心不究竟,心是發了,不夠殊勝,這才教導他。那麼我們也發了菩提心,讀這段經文正是海雲菩薩對我們的開示,對我們的教導。經文裡面,
【先別。後結。】
『先』是別說,總共有十一句;末後一句是總結。下面這個註解是:
【今初。有十一句。】
我們把這個註解念了,然後再來看經文。
【亦是三心,亦四弘心。】
『三心』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也就是世尊在《觀經》上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叫三心。三心跟四弘意思是一樣的,也就是四弘誓願的發心。這個經文裡面有幾個段落。
【初五】
就是第一句到第五句是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段:
【誓斷煩惱】
就是第六句,第六句是斷煩惱。
【捨執著故。】
由此可知,你不能把執著捨掉,你的煩惱就不會斷,斷煩惱的秘訣就是破執著。再其次呢?
【次二】
這是第三段的時候次二,二是第七願跟第八願—
【學法門。】
「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有三句,第九、第十、第十一,這三句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裡面第一就是第九句—
【成色身。】
第二就是第十句:
【寂諸障。】
第三就是末後一句,第十一句:
【成就一切總智。】
下面大師有個簡單的說明。
【此中諸句皆順梵本。】
是按照梵本格式翻譯出來的。所以你看經文:『發菩提心者,所謂拔濟苦惱諸眾生故,發大悲心。』這是梵文的格式。如果是中國人呢?這個文法來講:「發大慈悲心,所謂拔濟苦惱諸眾生故。」中國人一定是這個寫法。第二句:「發大慈悲心,平等福祐諸眾生故。」我們中國人作文章,一定是這個作法,這是順著梵文,這是一個交代,十句都是這個樣子。下面說:
【又此十心多同治地】
就是對治心地法門。
【恐繁不會。】
不需要再加以解釋,再解釋就很煩瑣了。我們在這裡面細心去體會。現在我們看經文。
「發菩提心者」這一句是總,貫穿底下十一句;換一句話說,每一句都是發菩提心者必須要具備的條件,這個菩提心才殊勝,所以這一句是總說。我們自己檢點反省,我有沒有發菩提心,我們看看別人有沒有發菩提心,也可以用這個標準來觀察。真正發菩提心的人,那個人就是菩薩,就是善知識,他不是凡夫,凡夫心念與這個恰恰相反。那麼我們要想超凡入聖,想在這一生當中捨凡夫地,能入佛菩薩的境界,那這個十一句就非常重要了。第一要發大悲心,我們還是用中國人的說法好,先念「發大悲心」,什麼是大悲心呢?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你要發「拔濟苦惱諸眾生故」,這就是大悲心。你是不是常常存這個心,要幫助一切苦惱的眾生,幫助他離苦,脫離這個苦難?
現代這個社會,苦難太多太多了,幾乎果報我們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能強烈的感觸到,不是細微的,人人都能夠覺察。今天有一位居士,剪了一個報紙,我在那裡看到,他們調查現前臺灣這個社會的青少年,他們的想法,居然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對社會沒有安全感,這個比例很大!幾個人曾經發大悲心來幫助這個社會。現在政府提倡心靈改造,社會也提倡道德的交流,提倡《了凡四訓》這一類的書籍。《了凡四訓》是在民國初年,印光法師提出來的,他老人家一生極力弘揚。由於那個時候,科技、資訊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雖然一生極力的提倡宣揚,效果還是有限,但是他的精神、他的苦心,也就是印祖的大悲心傳給我們了,我們應該繼承他的悲願。運用現在的高科技,要把這個事情普及到全世界才行。我們一個地方好,周邊的環境不好,我們還是沒好日子過。
今天的交通便捷,資訊的發達,已經把整個地球變成一個都會,便成一個村莊了,有人叫地球村。確實如此,快速的飛機已經在試飛了,我在美國聽他們講,已經在試飛了。飛行的速度比現在快一倍多,大概一倍到二倍的樣子。換句話說,明後年我們從臺灣到美國,大概只需要四個小時,這個距離越來越近,關係越來越密切了。我們要有這個眼光,要有廣大開闊的胸襟,包羅世界上一切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這個社會才有安寧,眾生苦難才有救!只看到我們眼前這一小塊,救不了!要效法佛菩薩普度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要為全人類來著想,這才叫大悲心。
眾生的苦難從那裡來的?從迷惑、顛倒。「迷」,他才胡作妄為,造不善的因,感不善的果報。諸佛菩薩救度眾生用什麼方法呢?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他破除迷惑就是拔他之苦,幫助他開悟就是幫他得樂,所以你看看這十一句裡面,慈悲心擺在最前面,為什麼不把「慈」擺在第一?把「悲」擺在第一?救苦擺在第一條,娛樂擺在其次,眾生太苦了!這個順序都有很深的意義。那麼今天拔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佛法普遍的弘揚,特別是因緣果報的這些理論與事實,對社會一定要有正面的,儘量減少負面的。
今天台視那邊打個電話給我,說他們要來給我錄半個小時的錄影帶,他們是找一個時間來播放,希望對於宗教的闡揚,對於這個社會能有一點幫助。我說:「好,我答應你。」但是他提出來說要錢。我說:「要多少錢?」他說:「要十萬塊錢。」我說:「讓我跟大家商量、商量,明天再答覆你。」這電話掛掉了,他錄的還有版權所有。所以我就告訴他:「對於社會,能幫助社會,挽救社會,最好不要版權了。」你再好的東西,智慧財產權,是的,你是有權利保護你的智慧財產,可是這個智慧如果是對一切眾生有利益的,你能放寬一點,就是大慈悲心。為什麼心量那麼小!他告訴我半個小時要十萬塊錢,我告訴家裡人:「明天再打電話來,告訴他,我們道場窮,沒有錢。」我們道場也不要名,也不要自我宣傳,無須打知名度。你們真的為社會,我會幫助你;你要是為你自己自私自利,那我們還是免談為好。說的話很好聽,你看他的作為,自私自利!不能捨己為人。所以這是第一條講到大悲。第二句:
【發大慈心,平等福祐諸眾生故。】
這一句話需要解釋,『福』是福利,給眾生最殊勝的利益、最真實的利益、最大的利益。『祐』是幫助的意思,幫助眾生能夠獲得,能夠得福,這就是慈心,但是不是大慈。大慈怎麼講法呢?大慈要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這個人我喜歡他,我幫助他,我讓他得到利益;那個人我討厭他,我不喜歡他,我不幫助他,這就沒有慈悲心。所以大慈悲心一定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真正能夠做到不分種族,不分國界,你是中國人,他是外國人,沒有這個分別心;不分文化背景,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以真誠清淨心盡心盡力幫助他、協助他,能夠獲得真實的利益。無論是在物質生活上,或者是在精神生活上,或是今生或是來世,一定要幫助他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叫大慈心!佛門裡面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看,慈悲是在前面二條。這個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怎麼個度法。第三句:
【發安樂心,除滅眾生諸苦蘊故。】
『蘊』是蘊集,就是我們現在講,內心含藏的苦處,你如何幫助他消除。內心裡面含藏的苦,可以說無量無邊,不是他這一生的,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累積在那裡的,這在佛法講,就是阿賴耶識裡面,蘊藏著無名煩惱習氣。這個東西要不除掉,決定得不到安樂,他內心裡有煩惱,他怎麼能安樂?『安』是身心安穩、自在快樂。由此可知,我們要真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從那裡下手?就要從這裡下手,這個工作難做,很不容易!世尊為一切眾生不辭辛苦,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為這個。第四句:
【發饒益心,為息眾生不善心故。】
『饒』是豐饒,『益』是利益。幫助一切眾生得到最殊勝、最豐饒的利益,能不能做到呢?能!為什麼?最豐饒的利益,原來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本來具足。本來具足,現在不得受用,不能現前,原因是他有業障障住他。這個不善就是業障,妄想心不善,分別心不善,執著心不善,這障礙是從這裡生的。所以一定要把眾生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幫助他息除。我們常講,幫助他斷除,這個很重要!由此可知,這幾條全都在教育,所以佛陀的一生,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從事於教育的工作,他所教的是智慧的教學,教學的內容是叫我們徹底體現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看這裡面一絲毫的造作都沒有,所以佛說他一生沒有說一句法,沒說法!為什麼?都是現成的,沒有一句話是從自己的意思裡說出來,所說的全是現成的。佛家所講的現量境界,佛所講的都是現量,不是比量,不是非量,全都是事實,這才是真正饒益一切眾生。
這是究竟度,度眾生裡的究竟度、圓滿度。可是一切眾生迷惑顛倒,習氣深重,如來講這些話聽不進去,聽了也不懂!那怎麼辦?幫他解決眼前的苦難,這一點他很重視,眼前的苦難要如何解決呢?一定要相信因緣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業一定有惡報,這個因緣果報是事實真相。為什麼有這個現象?說實實在在的,整個佛法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就是因果相續的現象,這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因為相續,它要不相續,它也是空的。因果相續,因果循環,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你造什麼樣的因,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
那麼佛告訴我們,現在世間人想錢,這報紙上登的,年輕人想什麼?通通在想錢,想錢都想瘋了。我看不單台灣人如此,全世界的人都如此,個個想發財,你能發的了財嗎?財是想像就能發的嗎?那有這種道理!佛告訴我們的方法,財富是我們的果報,財布施是因,你要想得財富,你就天天修財布施,這個話是真話、實在話,但是人聽到了不相信。我好不容易賺到了錢,你叫我布施,我才不聽你的傻話。他還說佛的話是傻話,那有什麼法子?這個就是現在眾生真是所謂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無畏布施是那些呢?簡單的說,吃素就是無畏布施,決不傷害一切眾生,但是現在世間人幾個肯吃素?生活過得那麼苦,他說我們很苦,說我們很可憐!他自己以為他有智慧,自己以為他過得很幸福、很快樂,這個思想、見解完全顛倒了,所以他造的因是不善的因,他得的果報,那裡會有好果報。那麼我們要幫助他,發大慈悲心幫助他,不但要具有高度的智慧,有善巧方便,講給他聽,我們還要做給他看,讓他看到我們得的善果,他才相信你說的善因。你每天在修這三種因,你自己沒有得到這個果報,誰肯相信?所以我們自己要表演給人看,要認真去做,就是認真的去表演,為一切眾生,為佛教育的普遍宣揚,我們要去真幹!這一條末後一句:
【發哀愍心,救護怖畏諸眾生故。】
哀悼、憐愍的心。『怖畏諸眾生』,不僅僅是畜生、餓鬼,在三途裡面,佛給我們講畜生道叫血途,也就是說,畜生之死很少有好死的,都是互相殘殺,弱肉強食,所以死都死得很淒慘,都流血,血途!畜生生活在恐怖當中,不知道那一天被其他的動物吃掉了。餓鬼道叫刀途,這個刀途是比喻鬼膽小,鬼常常在害怕、恐懼,就好像有人時時刻刻拿著刀要殺他的樣子。現在不但是畜生、餓鬼怖畏,現在做人也怖畏,這個現象不好!人道生活感受就跟畜生、餓鬼差不多了,這個世界還成什麼世界呢?這個現象現前,諸位想想,不是好現象!這個現象要普遍,還要繼續惡化,我們這個世間就是人間的畜生道,人間的餓鬼道。天台大師講的百界千如,每一個法界又有十法界。我們今天淪落到這個層次,這非常恐怖!要怎麼救護,唯有勸善歸過,大家都能夠回心向善,都能夠斷除惡業,都能夠犧牲小我,成全大我,才能挽救。
由此可知,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我們讀了這段經文就曉得怎麼樣去做,要把這一願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落實在自己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這個願不是空願,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就叫做圓滿功德。這個圓滿功德不在成效上講,不是在效果上講,是在你發心上講,你真正全心全意去做了,雖然效果完全收不到,你也是圓滿功德。可見這一條很重要!自救救他,都在此!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第六句:
【發無著心,捨離執著障礙法故。】
這一句就是斷煩惱。斷煩惱在我們修學上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課題,是成功失敗關鍵所在的一個樞紐。我們修行不但是這一生沒收到效果,生生世世依舊在搞六道輪迴,就是這個問題沒能解決。菩薩在此地真是言簡意賅,一句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一句話正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結,就是無著心。心裡面要乾淨,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執著沒有了,當然分別也沒有,妄想也沒有,為什麼?妄想、分別還是執著,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很多遍,六道、十法界之由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裡面可以沒有分別、執著,分別裡面一定有妄想,可以沒有執著。執著裡頭一定有妄想、分別,統統都包括在其中。由此可知,無執著心,那三個都沒了。
『捨離執著障礙法故』。這個「執著」就是經上講的我執、法執。我執是煩惱障,法執是所知障,兩大障礙,眾生不能成佛。如果破了我執,你就能超越六道輪迴;如果破了法執,你就能超越十法界,你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關鍵就在此地,但是為什我們做不到。這個「無著」簡單的講,就是放下。你為什麼放不下?實在講是因為你沒有看破。什麼叫「看破」呢?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徹底明瞭,不曉得事實真相,以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真的,是實實在在有,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所以你在裡面起分別、起執著,樣樣據為己有,樣樣都想佔有,那裡曉得全是一場空!《金剛經》上講的很清楚、很明白,大家都會念,大家也會說,說了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們都會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個不會念,那個不曉得!「夢幻泡影」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佛說是夢幻泡影,我說是真實的,這個我就糟糕了,就錯了。我們的見解跟佛的見解完全不一致!完全不相同!縱然聽了佛的話,對佛總是敬仰,點頭不反對,但是做不到,不能接受,這就是你沒看破,所以你放不下。放下決定看破,說老實話,看破一定會放下。真正徹底了解事實真相的人,還會給自己找麻煩,不可能的事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
放下之後,我們才順其自然,與「自然」就相應了。「自然」是什麼呢?自然是一切萬法,與法性、與法相相應了,那才叫真正得自在。誰跟法性、法相相應呢?佛與諸大菩薩,這個大菩薩就是《華嚴經》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把十法界放下了,這是六道,十法界放下了!所以與法性、法相相應,與法性相應,心地清淨,不起一個念頭,與法性相應了。與法相相應呢?那個地方眾生緣成熟了,他就到那個眾生,去示現說法度眾生。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與法相相應。雖然現身,雖然說法,不著現身的相,也不著說法的相,這才叫相應。著了現身的相,著了說法的相,那不相應;那是與世間法相應,與佛法不相應。
所以「無著心」非常非常重要。這是教給我們斷煩惱的秘訣。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世法、對佛法,只要不執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就開智慧。諸位曉得,離開了煩惱,你就得根本智。後面學法門,那是後得智。但是諸位要曉得,後得智是從根本智起作用的,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所以你煩惱沒有斷,說實在話,你決定沒有智慧,你的智慧被煩惱蓋住了,煩惱斷了,你自性的智慧就現前。
正因為這麼一個事實,所以佛祖教人,特別是教初學,教你一門深入,而不是教你廣學多聞,為什麼呢?教你學無著。要是開的法門太多了,你怎麼能做到無著呢?這個方法是善巧方便到了極處!你執著一,執著一個法門,其他的法門都不執著,都放下了,到最後這一門也不要了,也不執著了,你就成功了。凡夫不曉得這個道理,一開頭廣學多聞,廣學多聞那個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增長了所知障跟煩惱障,他智慧怎麼能生的起來呢?縱然有天份,所學的,佛法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我們前面剛說過沒多久,是「八難」之一。「難」就是困難,什麼困難呢?開智慧太困難了,你有了障礙,你開不了智慧,所以教給你一門深入,也就是叫你放下。請看下面第七句,七、八兩句是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發廣大心,普遍法界諸佛剎故。】
你要去參學,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這個次序不可以顛倒,智慧開了以後,才能夠廣學多聞;智慧沒有開,老老實實守住一個法門,你就沒錯了!一定是先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斷煩惱,先求清淨心。我常勉勵同修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先修這五條,這五種心你成就了,然後你就要發廣大心去參學了,就進入第二個階段—廣學多聞,『普遍法界諸佛剎故』。不只五十三參,可是諸位要曉得,五十三參就是代表「普遍法界諸佛剎」。因為要說那麼多,這個經就說不完了,把盡虛空、遍法界的善友歸類,歸成五十三類,這就是五十三參。所以五十三參展開,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參學是你跟外境接觸,成就你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斷了煩惱之後是無知,是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從無知來的,你只要心裡頭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就糟糕!
現在人學佛問題真的很多,沒有善知識教導,自己在摸索,摸一輩子都摸不出一個出路來,這是很可憐的。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沒有心,真的有心想學,真用功,找不到門路。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跟諸位說了很多遍,我很幸運,一發心修學就遇到善友,所以修學過程當中沒有走冤枉路。沒有走冤枉路是比較之下,比較我這一輩,同輩份的人,我比他們幸運。我的老師教導我就是一門,你只能夠學一部經,你學兩部經,不教你,直接了當告訴你:「你不配做我的學生」,這李老師直接了當的說!就是一部經,你一部經還沒有學會,你怎麼可以學第二部?那有這個道理!經看不懂、聽不懂,怎麼辦呢?找老師講解,老師不講,沒用處的,講了你還是不懂,怎麼辦呢?叫你念,什麼念頭都不要生,老老實實的去念。叫你去拜,這個地方遇到困難了,意思想不出來了,不要想了,去拜佛,拜上三百拜,拜上一千拜,忽然意思就通了,真有效果。稍稍有一點體會了,再去找老師商量,老師才笑起來了,你懂得一點點了。要你自己去領悟。
怎樣才領悟呢?清淨心才能悟,你去用思惟、想像,不會悟的,思惟、想像是意識心、妄心,妄心怎麼能悟真諦?真諦要用真心去對待才能悟明!真心是沒有妄念。所以叫你經文展開老實念,不要起一個念頭,不管他經裡什麼意思,就老老實實念,修什麼呢?修清淨心。叫你拜佛,老實拜,拜上三百拜、拜上一千拜,什麼都不要想,統統修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想到經文裡頭那叫疑情,禪宗的話:「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疑情是這個。自然有悟出,這是善知識教導的,不是叫你去參考、查資料,查什麼來解決,解決不了的!統統查出來,你還是解決不了。你要問為什麼解決不了,因為你有煩惱障,你有所知障,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諸佛菩薩在你面前,都沒有辦法幫助你解決,這個事情一定要靠自己。清淨心得到了,在我們淨土宗就是一心不亂,你真正到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就要勸你發廣大心,你要廣學多聞,你才能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決不是一個法門能度的了的。所以佛說無量法門,你也要學無量法門,才能度無量眾生。這一句勸你參學,只說了一半,下面一半還重要!
【等虛空界無不往故,發無邊心。】
廣大是無量,這二句合起來—無量無邊,你要發這樣的大心、大願去求學,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地方你不去,沒有一個地方你沒有到,沒有一個地方你不知道。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統統接觸,統統經歷,你的後得智才圓滿。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佛道無上誓願成」,斷煩惱、學法門,是修學、修行。末後這一段是證果,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證果。我們還是從後面念起。
【發無垢心,見一切佛妙色身故。】
這一句是成就色身。色身,佛經上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示現的應身。佛給我們講到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佛的報身,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個身相就非常殊勝,這種殊妙的色身是怎麼成就的呢?你要記住—『無垢心』,什麼叫「垢」?垢是染污,你的心裡頭一切污染都沒有了,你的色相就圓滿了,這話說的有道理!我們的心被什麼東西污染呢?被貪、瞋、癡污染了,被財、色、名、食、睡污染了,被色、聲、香、味、觸、法污染了。染的重的,你的色身就顯得很差,我們世間講的醜陋;染的輕的,就顯得莊嚴,人的相貌、體質是這麼來的,這叫根本的原因。這個道理世間人不曉得,科學也沒法子,科學家也不懂。科學家總認為有遺傳,佛法不承認遺傳,佛法講的是業力。父母身體不好,養的小孩身體健康;父母短命,小孩長壽,那怎麼能算遺傳呢?講不通!
真正把這個事情講明白了,我們想想很有道理,很可相信,還是佛所說的,真的是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體是境界,是隨心轉的。心清淨,我們這個色身相貌自然端莊,所以你要想成就殊勝的色身,你一定要修「無垢心」,一定要發這個心,遠離一切污染。起心動念想到「我」,就被污染了。這個「我」是污染的根源,是污染的根本,你看「我貪」、「我癡」都是從「我」來的。什麼時候能把「我」看破,你才能把這個污染從根本斷絕;否則的話,你這個污染只有輕重的差別,不能除根。我們才曉得,諸佛菩薩妙色身是怎麼得來的,或者說怎麼修來的。下面一句:
【觀三世法智無盡故,發清淨心。】
這一句是除二障,除煩惱障,除所知障,智慧生起來了。其實這三句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脫。第一句成「妙色身」,法身;第二句是解脫,第三句是般若,這才叫圓成佛道。『觀三世法』,「三世法」是對十法界說的,隨順十法界,隨順六道,說有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能通達明瞭,『智無盡故』。要怎麼樣才能達到呢?要修清淨心。前面成就法身,離開一切污染;不錯,離開一切污染之後,還要修清淨心。我們曉得,圓教初住菩薩我、法二執都破了,無垢心得到了,可是還有四十品無明沒破,用什麼方法破無明呢?修清淨心;換一句話說,他們的心都是清淨心,法身大士的心都是清淨的,可是他們比較起來,清淨純度還是有差別。清淨純度高的,果就是十地、等覺、妙覺;雖然很清淨,但是程度還比不上他們,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是這麼分的,統統是清淨心。所以清淨心還不斷的要繼續、要清淨,才能達到圓滿。我們今天得一點小小清淨就很滿足了,這怎麼行!這叫得少為足,這個是修學重大的障礙。實在講,也是自己的煩惱、習氣現前了,才會有這個障礙。末後這一句:
【為欲普入一切智智甚深海故,發大智心。】
這一句就是成就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平常很淺顯的解釋,「智」有三種,第一種叫一切智,知法總相,你得到了就叫得一切智,阿羅漢就得到了。阿羅漢、辟支佛知道諸法總相,就是共同的現象,總相是什麼呢?總相是個空相。萬法皆空,了不可得,他真正明瞭了,真正體認到了,肯定,決定不懷疑了。這個在三種智裡面是比較淺的,比較容易得到,也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講,本體是空相。那麼許多小乘這些人,契入這個境界了,他就入般涅槃了,毀身滅智!佛看到這個現象,也搖頭!他們算有成就,但不是圓滿的成就,只在成就裡頭獲得一分而已,自受用了,不能利他。不能利他,你自受用不圓滿,有缺陷;換句話說,他不自在。
菩薩比他們高明,菩薩知道一切法的總相,也知道一切法的別相,別相是什麼呢?宇宙萬有從那裡來的?這些森羅萬象怎麼來的?什麼原因生起的?為什麼有這麼多變化,往後結果又怎麼樣?這叫別相,就是一切萬事萬物差別的現象。這比二乘人高明多了,二乘人你要問他這些差別相,他不知道!你問他總相,他知道,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寂的;你要問他一切法怎麼有的,他不知道。所以二乘人有定沒有慧,菩薩是定慧雙修,有定有慧,這種智慧叫道種智。「種」是種種,無量無邊,「道」就是道理,這些種種現象,什麼道理生的,什麼道理而有的,菩薩有這種智慧,那就叫道種智。到了如來的境界,就是一切種智。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菩薩雖然知道「體」、知道「用」,「體」、「用」是一個,但他還沒有辦法圓融,如來果地上完全圓融了,真是所謂「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他入這個境界。
那麼此地『一切智智』,「一切」是一切智;兩個智,一個是道種智,一個是一切種智,所以這四個字是圓滿的智慧。『甚深海故』,「甚深海」是比喻智慧無盡的深廣,一定要發這個大心,求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一句也就是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一句話的意義。如果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不是圓滿的佛果,等覺菩薩還欠一分,還沒有達到圓滿。「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要成究竟圓滿佛。這個十一句是把四弘誓願略略的介紹出,不能算詳細。那我們是不是發了這十一種心呢?如果沒有這十一種心,不叫菩提心,菩提心分開來就是這十種心,通常我們講得簡單,講三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或者說四種心,這四種心就是四弘誓願,都是略說,沒詳細說。此地跟我們細說,這十種心叫菩提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最後一段,彌勒菩薩所講的十種心,那也是菩提心。你要不具足這些,那你的菩提心不是真的,你的菩提心沒有圓滿發出來。再說得詳細一點,《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菩提心,那講得更詳細了,四十八;缺一條,你的菩提心都不圓滿。可見得菩提心要細說,深廣無盡!末後總結:
【發如是等種種心故,是名菩薩發菩提心。】
這一句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念佛人要記住,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得生淨土,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如果你這十一種心都有,你可以拍拍胸脯,我有把握往生!今天問你們念佛念的有沒有把握?沒把握!為什麼沒把握?你自己也說不出來。所以你要讀了這些大乘經典,你就了解了,你有把握,憑什麼?沒有把握,為的是什麼?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為什麼大經不能不讀。那麼是不是叫我們又去涉獵許許多多經典呢?不是的。我們依舊是一門深入,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詳細的說明。
那麼這一段經文,豈不是就跟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只解釋一句發菩提心。所以有緣遇到很好,沒有緣遇到,真正能夠看破、放下也就行了。能看破、放下,經上無論講多少種,你都統統具足。所以有很多一生沒有聽過經的人,沒有讀過經的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念到最後也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問他什麼菩提心,他不知道,你細細去觀察,經上所講的條件,他統統具足,這個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所以最難辦的是我們知識份子,半吊子,說你聰明,也不夠聰明;說你笨,你也不笨,這就麻煩大了。所以世法、佛法都一樣,唯上智與下愚不疑最好度。上智之人一說他就明白,下愚之人什麼都不明白,但是你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老實,這兩種人最容易成就。最難辦的,當中這個半吊子,難辦!世尊四十九年苦口婆心,都是為當中這難度之人。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