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十二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12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五面,倒數第五行,請看經文。

  【善男子,是時十方一切世界各有無量諸眾生等,為聽法故,而來我所。】

  這一段經文是講轉授,這個意思非常重要。佛法必須要利益一切眾生,我們自己學了以後,必須要發願弘傳。盡自己的心,盡自己的能力,就是功德圓滿。前面曾經說過,這是佛在經文上講的,如果不能發心弘法利益一切眾生,你就不能報佛恩德。《迴向偈》裡面,大家天天都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個四重恩,第一個是父母之恩,第二個是老師的恩德,佛菩薩是老師。第三個是國家的恩德,第四個是一切眾生之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大眾的亙相合作,所以一切眾生與我們都有深恩。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報佛恩呢?唯有將你所學到的,你樂意去傳授,轉告別人,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

  今天這一段經文,就跟我們說這一樁事情,這是海雲大師叫著善財童子。『善男子,是時十方一切世界』,「是時」就是他傳法的時候。「十方一切世界」,這一句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廣。這一切世界裡面,『無量諸眾生等』,這一個世界裡面的眾生就無量無邊了,何況十方一切世界?這個話,也並不是在這裡要誇大,跟諸位說,完全是事實。十方一切眾生不盡完全都來,總有這一類的眾生來。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一切眾生的種類也很繁雜,以膚色來分,有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紅種人,又分很多種,膚色上分。如果種族上分,那就更複雜了。在中國,我們這一個國家,就將近有一百多種種族。如果從文化上分,從宗教信仰上分,這一切眾生就無量的種類。每一類裡面都有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眾生。如果不成熟,不會來此地。菩薩講經的法會,如果善根、福德、因緣不成熟,住在隔壁他也不來。能夠來的,都是這三個條件都成熟了,都具足了。菩薩道場也不例外,我們懂得這個情形,並不是所有眾生統統都來了,沒有這個道理,那講不通的。每一類眾生裡面,等於說都有代表,都有參與這個法會的。那麼十方世界太大,所以就是根性成熟的眾生也很多。

  每一個法會都如是,都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我們肉眼凡夫只看看這個道場,坐的這些人,你看到了。這經上說的這些: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這一些,我們肉眼見不到。試問問,我們這個道場有沒有呢?一定有。只要是正法道場,我們說聽的大眾,心都真誠、清淨,必定感得這一些大眾,也來參與我們的法會,所以法會就殊勝。大家進入這個講堂,感觸就不一樣。現代科學家講,磁場不一樣。這個磁場從那裡來的呢?就是有這一些天龍鬼神在護持道場。這是我們大家的感應,大家的誠意。他們也來,他們來幹什麼呢?也是來聽法的。也許這些人當中,佛法修學比我們高的很多的,高的很多,他也要來。他來做什麼?他來做影響眾。《華嚴經》講聽眾有十種,裡面有一種影響眾。他的德望、智慧,都比一般人要高超,他也在這裡聽,就影響到別人。別人一看,某大德都在那裡聽經,大概這個講經的人講的不錯。他都去聽,那我們一定更要去聽了。他影響別人來的。所以聽法就有十種人。

  『為聽法故,而來我所。』到海雲比丘這個場所來。下面是別列,給我們說出那些種人。

  【所謂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

  到這個地方,這就是我們經裡面常講的八部鬼神,這是護法神。這個八部鬼神裡面,當然沒有學佛的很多很多。可是他有機緣遇到佛法,聞到佛法,歸依三寶,而為三寶弟子,他們就發願作護法神。我們經裡面講八部鬼神,就是指這一類的,他們是屬於四天王管轄的。這個裡面只有一種—天王,這個範圍比較廣。因為這個天王,除了八部裡面之外,欲界的天王,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天王,有大梵天王;後面有梵王,梵王是指大梵天王。這個地方因為有梵王,此地天王就是欲界的天主。除這些之外,還有:

  【人王】

  這是我們見得到的。人間的這些帝王、公侯,他們來參加的也很多。在古時候,人王很多。釋迦牟尼佛出世的那個時候,是我們中國周朝時代。諸位曉得周朝時候,我們國家沒有統一,這個小說裡頭常講八百諸侯,那個諸侯就是人王。八百諸侯,八百個小國。那個國王,我們就稱諸侯。雖然周稱為天子,那是大家尊稱他的。就像許許多多國家,大家擁護這一個國王,這個國王他的德行、教化,可以作為其他小國主的表率,我們尊稱他為天子。就好像我們現在世間一些大國,民主國家都尊美國為老大,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美國並沒有權力管轄其他的國家,只是國家尊重它就是。當時這些諸侯,性質也就如此。而印度這些小國就更多,於是人王就多。

  【梵王】

  這是大梵天王。此地所舉的,都是些領袖人物。

  【如是諸王】

  這一句是總結,王都是那一類裡面的領導人。

  【并其眷屬】

  『眷屬』是他的屬下,他的一些大臣,也隨從這些諸王來到道場,到海雲比丘的道場。

  【諮問我法。】

  到這個地方來請教佛法。

  佛法,給諸位說,就是正覺之法。大家不要搞錯了。我們在生活上,因為迷惑顛倒,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如何把這些錯誤糾正過來呢?那就叫做佛法,所以佛法是覺悟之法。到這裡來請教佛法,就是請教怎麼樣能破除迷惑讓我覺悟。你想想這多重要!換一句話說,我們在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上,遇到一些麻煩的問題了,自己不能解決,找一個有智慧、有德行的人,這個通常我們叫他做修行人。在佛門裡面,就稱之為佛菩薩。他們有高度的智慧,他們能明白事實真相,我們遇到困難,請他來指導,是這麼一回事情。這些人一定是很慈悲,除非你不去找他,你去找他,決定沒有拒絕的道理,一定是很誠懇、很善巧的來教導你。

  【我悉為其次第開演,分別解說。】

  因為向他請教的人很多,根性不一樣。你看看這個八部,這個天王、人王,他們生活不相同,根性不相同,意趣不相同,需要不相同,當然來請教的問題也就不一樣。菩薩非常慈悲,應機說法。『為其次第開演』,就是應機說法。「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開示,開示是很不簡單的事情。因為他的心思是閉塞的,你怎麼樣幫助他打開?有一些聰明人、善知識,把他這個茅塞打開,他就開悟了。我們諺語裡面講:「茅塞頓開」,就開悟了。可是有一些人,茅塞拔掉還不悟,這個是大有人在。那怎麼辦呢?示,指示給他看,他就恍然大悟了。經過善友一指示,明白了。指示還不明白,那就很費事了,那就『分別解說』了。這個是善知識教導眾生的三個階段,三種不同的根機,也就是一般大乘經上常講的「三轉法輪」—示轉、勸轉、正轉。開就是示轉,開示,示轉。演,演是做給他看,這裡面就有勸轉做正轉。這個演跟分別解說,有這兩種意思在。三轉法輪。

  可見得,善知識教學的確是熱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們遇到這種善知識,怎麼不感激呢?善知識為什麼肯這樣盡心盡力教導你呢?沒有別的,看到你求法的心真誠,就是那一點誠意感人。你沒有真誠恭敬心想學習,人家怎麼肯花這麼多時間來教你?你也不繳學費。這個地方都不收學費的,你看看善財童子對那個善知識交了學費?沒有!這是傳道。交學費那是生意買賣了,那有這種事情呢?任何一個好老師,都是希望把他自己所修所學的傳下去,這是他一生最快樂的事情,他有傳人。使這個法脈、道統,沒有在他這裡中斷,能延續下去。他要是遇到一個傳人,他心裡面多歡喜,他怎麼不熱心的去教呢?那一種人能傳呢?第一個要真誠心,第二也得有一點智慧,也就是我們講的,要有一點悟性才行,教起來才方便。說一樣就知道一樣,這個難教!至少孔老夫子不教你。你看看,夫子說,他告訴你一樁事情,「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不教了,這是孔老夫子教學生基本的態度。你沒有大悟性,總得有一點小悟性。這個房子四四方方的,我告訴你,這個房子角是個直角,你就想到,那其他的三個角也是直角。你有這種反應,孔老夫子教你。如果說這個房子直角,「老師,那個角呢?」老師不教你了。所以他有一個條件。如果遇到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那就太難得了,太不容易了。所以要真誠、恭敬,自己還要有一點悟性,有領悟的能力。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如獲至寶,他不會放棄你的。我們在現代求學,也是這麼一個態度。所以老師熱誠來指導,真正是關心到極處。

  可是佛菩薩不一樣,再愚癡的人,他也不捨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就是佛的教學比孔夫子要寬大的多。孔夫子是學生還要具備條件,佛是不具任何條件的,他都教,而且都幫助你成就。佛的智慧高、方法巧。從那裡看出來呢?大家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前面十六尊者—周利槃陀伽,大家都知道他的故事。周利槃陀伽遇到孔子,孔子不會教他,理都不會理他的。人家不理,釋迦牟尼佛收他作徒弟,這個了不起。孔老夫子出現在這個世間,是以人間的老師出現的,所有教學是一世的教育。從一個人作胎,胎教,一直到你這一生,過世了,慎終追遠,夫子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一生的教育,這個感人就很深。而佛菩薩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那怎麼會一樣呢?佛菩薩有大智慧,有大德能,他能看出這個人過去生,過去還有過去生,不是這一生。

  周利槃陀伽為什麼這麼笨?完全喪失了記憶力;教他念一句經文,當然念上句,不知道下句;念下句,上句就忘記了,這個多難教,沒法子教。我們說笨,比周利槃陀伽聰明太多了。世間人不知道他這個笨的原因,佛知道。佛曾經說過,周利槃陀伽過去是大法師,講經說法,聰明到極處,為什麼這一生搞的這麼笨呢?吝法。就是教別人,不肯完全教,自己留一手,怕學生將來超過自己,所以得愚癡果報。諸位要曉得,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癡的果報。世間人為什麼發大財呢?布施,大布施就發大財,小布施就發小財。法布施也是這樣的,大布施就得大智慧。諸佛菩薩是大布施,決定沒有保留的。我們看看現在修法布施的,我看到很多,看到很多很多周利槃陀伽,你們知道嗎?因為我看到台灣很多的經書,後面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他來生就是周利槃陀伽。他雖然行法布施,他還留一手,不讓別人來流通。什麼樣的果,必有什麼樣的因,因果一定是相應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諸佛菩薩,你看在此地這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示現給我們的,這都是各行各業。他們做的什麼事情?布施。你看這些行業裡面,財布施、法布施,所以他們得的果報無比的殊勝,就是這麼回事情。

  為什麼要全心全力的布施呢?我們凡夫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不肯做呢?不了解事實真相。換一句話說,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不知道,這個真相不曉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說這個關係多密切!無量無邊的眾生,像這裡講的,十方一切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所以利益一切眾生,就是利益自己,自他不二。這個果報就作菩薩、作佛。我們迷失了事實真相,不知道宇宙眾生跟自己的關係,於是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為這個小我。不知道真正的我,是無量無邊。真正的心,這個經上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你的真心。你現在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心變得很小很小,你說可憐不可憐?錯就錯在這個地方。所以佛在此地展現給我們看,你看人家的心量多大。我想有不少同修,也知道諺語裡面講:「量大福大」。量大福大,自己那個量就是大不起來,所以你的福就沒有辦法大了。

  此地的授法、傳授,沒有私心,沒有檢別。根性遲鈍的眾生,佛知道他過去世有善根,業障太重,只要幫助他把業障消除了,他的智慧、德能就能夠恢復。當然這要相當的耐心,學生要真正肯合作。周利槃陀伽跟釋迦牟尼佛合作,釋迦牟尼佛教他念「條帚」兩個字,簡單,兩個好記了,再慢慢的學。學久了之後,他得定了,從定中開悟,智慧能力都恢復,證阿羅漢果,也講經說法。過去人家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佛把他調理,不能都變成能了。這是一個例子。

  歷代祖師當中,也有這種例子,但是沒有佛那麼高明。祖師用的這些善巧方便,原則都不變,總而言之一句話,是幫助他修定,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伏住,把它斷掉,他就成功了。恢復到清淨心之後,他智慧就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很快就通達了。我們在佛門很多《傳記》裡面看到,念佛法門裡面,那就更多了。根性鈍不怕,只要你肯老實念,你就一定有成就。他的成就,在我們這個世間看不出來。我們凡夫看,好像沒有什麼成就,不知道他往生是圓滿的成就。你去看看倓虛老法師,《念佛論》後面記的幾個往生的,那是倓老法師親眼看見的。幾個都沒有念過書的,甚至於不識字的。在世的時候,做苦力,工作很辛苦,生活很艱難,但是人家就能夠老實念,都能夠預知時至,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那才是真正的成就。你在世間作到總統,作到帝王,你家裡面有億億萬,你死了,一分錢都帶不走。到最後呢?一場空。人家那個佛號念了一段時期,佛來接引,站著、坐著走的,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薩去了。不但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很好,欲界天王、色界天王、大梵天王,那一個跟他比也比不上,差太遠了。這才是真正的福報,真實的智慧。下面這四句,是說聞法的成就。

  【咸令歡喜】

  歡喜就生信。他要不信,他怎麼會歡喜?歡喜就生信。

  【心生愛樂。】

  『樂』是愛好,這是解。這四個字—信解行證,這四句。他真正明白了,他才會喜歡,才會愛樂。喜歡是信,愛樂是解,真聽懂了,真的明白了。

  【深信趣入】

  這個是依教奉行。他能夠照做,他都把它做到。

  【悟解成就。】

  這是證,我們講證果。這四句後後深於前前,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這是聞法四個階段的成就。

  【安住於此諸佛菩薩光明妙行普眼法門。】

  他自己是修這個法門的,自己也是從這個法門開悟、證果的。他教別人也是這個法門,這個是說明專修專弘。一生所幹的—一門,一門深入。諸位請看下面的經文。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門。】

  這一句就是一個小段。對著善財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就知道這一個,我把這個法門傳給你了。

  【如諸菩薩摩訶薩深入一切菩薩行海,隨其願力皆清淨故。】

  這個下面一共有十句,這個十句是讚歎其他的菩薩,他們智慧、德能都比我高。他們知道的法門多,我只知道一個。這個地方教給我們,自己要謙虛,要懂得尊重別人。每一位菩薩都是這樣教善財,沒有例外的。佛法如此,中國儒家也是如此,教人學謙虛、學恭敬。

  從『諸菩薩摩訶薩』,向下的經文,是推崇別人,別人所修、所學、所證,都超過我,都比我殊勝,意思在此地。十句裡面,第一句:『深入一切菩薩行海,隨其願力皆清淨故。』我們看清涼的註解,你看清涼大師註這一段經文,文字不長。他給這一段標了一個題目:

  【謙己推勝。】

  『己』是自己,自己謙虛,推崇別人。『勝』就是別人勝過我。經文分兩段:

  【先謙己結前。】

  就是第一句—「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門。」是自己謙虛,也是總結前面的傳法。「如諸菩薩摩訶薩」以下:

  【推勝進後。】

  推崇別人,給善財童子介紹下面一個善知識。善財很難得,真的發大心,廣學多聞。所以善財在四弘誓願裡面,這個五十三參是進入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每遇到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只學一個法門,所以參訪之後,必須不斷的去參訪。

  那麼諸位要是聽了我這一句話,假如只聽這個言語的表層,你們一定會發生誤會。台灣道場不少,法師很多,你一個一個去參學,你去當善財童子。果真是善財童子,行!沒有問題,是應該這麼參訪的。如果你不是善財童子,你要到處去參訪,你麻煩就大了,這個一定要知道。善財來參訪,這個善知識不錯,教了他之後,再把他介紹到別的地方參訪。我們要試問問,這個善知識他有沒有學生?你要說他沒有學生,那說不過去。我們剛才念過,十方一切世界各有無邊眾生為聽法故,來到他這個地方,他怎麼沒有學生?他學生可多了!為什麼沒有叫這些學生去參學呢?單單特別對待善財呢?諸位從這裡細細去想,你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參學是要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呢?明心見性,你沒有到明心見性,沒有資格參學。淨土宗裡面,是要得理一心不亂,你就可以參學。沒有得理一心不亂,不夠資格參學,為什麼呢?你的煩惱沒有斷。明心見性的人,見思煩惱斷了。諸位要曉得,見思煩惱斷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了。塵沙煩惱也斷了,超越十法界。無明破一品了,初住菩薩。你有這種資格,你才能夠廣修多聞。

  四弘誓願第二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都斷盡了,那就入底下一個階段,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那麼嚴重,你不能參學,老老實實跟一個老師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的道理在那裡?幫助你斷煩惱,沒有別的,幫助你得定。你果然煩惱斷了,智慧開了,老師要不介紹,不讓你出去參學,這個老師就對不起你。你有能力參學,決定要放你去參學;你沒有能力參學,一定要保護你,要幫助你,成就你得到這個能力,這才是一個真正善知識,是一位好老師。所以參學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自己要清楚。

  比參學更高一級的是什麼呢?閉關、住山,在山上住茅蓬,不下山,這比參學還要高級。參學什麼呢?自己的智慧沒有圓滿,要學。閉關的人,山上住茅蓬的人,他所學的已經達到圓滿了;換一句話說,我不需要再學,這一閉關就是等於說宣告,向天下人宣告,我的學問已經圓滿,已經達到極處了,不需要再去參學了。所以參學的人要親近善知識,那個是善知識?善知識都這麼客氣,都這麼謙虛,他自己絕不承認他是善知識。那是善知識?打聽打聽那一個人在閉關,那一個人住茅蓬,這個人決定是善知識。你去找他,如果請教,答覆的不滿意,不能解決問題,你可以把他關房門打開,你還不夠資格閉關,跟我一道走,參學去。

  宗門有個公案,趙州和尚八十歲還行腳,他參學。八十歲了,他為什麼不閉關,不住茅蓬,養老?自在自在?不行,沒開悟。換句話說,住茅蓬跟閉關,決定是開悟的人,不開悟的人怎麼可以閉門造車,那有這種道理!那麼開悟、證果的人是不是一定要閉關,一定要去住山呢?那倒不一定,這看緣分。因為你成就了,你一定要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眾生來請才行;眾生不請你,你自己去找,「我不錯!我可以給你講經。」那有這種道理呢?沒這個道理!又不能宣傳。什麼方法呢?閉關。大家曉得某人閉關,他開悟了,我們請他出來講經,把他請下山來,是這個意思。沒有人請,沒人請就自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人請,就快快下山。所以他是成就之後,在那個山上,在關房裡,等人來請,是這麼個意思。現在閉關住茅蓬,幾個人懂得這個意思。好像一閉關,自己身分就高了,跑到關房裡睡三年大覺,這一出來就不得了。這個是常識,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不懂,聽說修行閉關,這個是一定要經過的過程。我雖然沒有這個緣分,那個時候出家沒有多久,有一個機會住山,這是四十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我們臨濟寺有一個信徒,在圓山,圓山那個時候是鄉下,沒有房子。山裡面有一棟日本式的洋房,有個防空洞,二次大戰他們在那裡逃避空襲。以後就沒有人住了。房子建得很不錯,風景也非常好。沒有人住,他就希望我們去住。我就到台中,把這個因緣跟李老師報告一下,李老師把我罵了一頓,你那有資格去住山呢?才把這個話給我一講,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資格才能住山,那想想沒有資格,我還是要求學。才知道住山、閉關,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要去住山、閉關,那不是鬧大笑話!所以這是我們學佛也應該要懂得。善財童子是開悟了,見思、塵沙、無明都斷了,無明也破一品,所以才有資格出來參學。那麼海雲比丘底下這些會眾、聽眾,沒有開悟,沒有見性,所以老老實實跟著他,不可以出去參學,道理在此地。

  這十句是讚歎其他的這些善知識,他們的道德、學問、修持,所以超聖也不是隨便說的,不能含糊籠統講,這舉出幾條來說清楚。他們這些人,『深入一切菩薩行海』,菩薩行在《華嚴經》裡面講的十波羅密,這深入!從布施、禪定到願力智,這是十度。

  『隨其願力皆清淨故』,這個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清淨,這是真成就了。「願力」是教化眾生。常人教化眾生,沒有不污染的。唯有菩薩教化眾生,菩薩要聽到那一個人超過自己的,生歡喜心,那是菩薩。如果看到別人的聖事,自己生起嫉妒心,給諸位說,那是凡夫,決定不是菩薩,決定不是善友。這個經上講的,善友就是善知識。換一句話說,我們對他什麼態度呢?應當是敬而遠之。見到的時候,恭敬、供養;遠是什麼呢?不跟他學。為什麼不跟他學?他煩惱沒有斷,他還有嫉妒心。有嫉妒,換一句話說,貪瞋癡慢還在,縱然比一般人少一點,或許有,他沒有斷。如果有嚴重的貪瞋癡慢,那就跟我們凡夫沒兩樣。由此可知,清淨心擺在第一。自行化他,成就自己的清淨心。實在講修,修什麼?這叫真修。希望後來的人一定要超過自己,希望下一代一定比我這一代更要殊勝,你要這樣存心,你就對了。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

  我們中國古代從政的人員,就是現在講作官的。從政的人員,你看戴的那個帽子,那個帽子叫敬賢冠,冠是帽子。他這個帽子是兩層,前後一層低,後面高出來。取意思是什麼?前面是自己這一代,後頭是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超過我這一代。戴這個帽子的,天天戴這個帽子,都要想到要提拔後學,希望後學超過自己,你的國家才有前途,你的社會才會有進步。所以這些大臣他都戴這個,皇帝不能戴這個,皇帝戴的上面是平的,皇帝心要平等,不能有高下。所以章服都有很深的用意,表法的,讓你穿的、戴的,你就要想到這裡含的什麼意思,你應該怎麼樣去做,怎麼樣去想。世間聖賢都能想到,何況佛菩薩,所以把清淨擺在第一。第二句:

  【深入一切廣大願海,盡一切劫住世間故。】

  這些人有能力,他的大願度盡眾生。像地藏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發這樣的大願。於是諸佛菩薩長住在世間,在那裡呢?散在各行各業之中。他不說,我們肉眼凡夫也看不出他是菩薩。學了佛的人,還看不出,你這個佛叫白學了。真正學佛有一點體會,應該可以看得出來,任何行業裡面的這些人事,真正能夠捨己為人、為社會的,那就是菩薩住世。菩薩來給我們作一個好樣子,那一個行業裡頭都有。男女老少統統都有,你要仔細去觀察,也許你就發現了。然後你再仔細去觀察,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上相應。

  他們長住在世間,長住在世間,並不是長生不老,那都變成妖怪了。這個長住世間,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希望佛菩薩來幫他忙,他就出現在這個世間。換一句話說,眾生真的好善好德,他就來了。如果眾生又落在名利裡面去了,對於道德不太尊重了,菩薩就到別的地方去。他是來去自如,他是願力受生的,不像我們是業力,不來也不行,無可奈何。他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來去自在。這是『盡一切劫』,就是無限長的世間,他都在十法界現身,幫助一切眾生。他幫助一切眾生,就是修行。自行跟化他,決定是一不是二。我們總是把自行跟化他分做兩截,其實不是的,是一樁事情。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第三句:

  【深入一切諸眾生海,隨其心行普饒益故。】

  眾生的心非常複雜。不要說無量無邊眾生,你就看看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上的眾生,也不要看全世界的,你就看台北市的。你看看這些眾生,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說什麼?他們在幹些什麼?他想的,就是心;他說的、做的,就是行。菩薩實在了不起,他能夠隨順眾生的心行。四攝法裡頭—同事攝,他有這個能力。跟你同事,你喜歡什麼,我跟你表演同樣的嗜好。在這個裡面,以善巧方便慢慢叫他回頭。諺語裡面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種手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你們學佛,受了菩薩戒,想作菩薩,那個人喜歡跳舞,你天天陪他跳舞,跳上幾天,你的佛法跳光了,你不能度他了,跟他度跑掉了。你沒有定力,沒有智慧,這個不行!菩薩行,菩薩有定力、有智慧,他是逄場作戲,是假的。目的呢?目的是叫他回頭。所以菩薩表演的是最高明的,你喜歡跳舞,他天天陪你跳舞,帶你跳舞,他跳的比你好,叫你佩服的五體投地,然後你向他學,向他請教,你怎麼來的?我從禪定裡面來的,然後教你修禪定,就把你拉過來了。我從佛法裡面來的,從戒定慧裡面來的,他講的沒錯,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是從戒定慧來的。戒是守法、如法,定是清淨心。你有智慧,那你花樣就多了,你表演就巧了,他沒有說假話。所以無論那一種心行,遇到菩薩就都得救了。

  【深入一切眾生心海,出生無礙十力智故。】

  『十力智』是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智慧德能,菩薩也有。但是菩薩的十力比如來的要遜色,差一等,沒有如來果地上那麼圓滿。為什麼他有呢?佛用的是真心,法身大士用的也是真心,他不用妄心。妄心是妄想、分別、執著。他起心動念,不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用真心,因此,他有如來果地上的智慧能力。為什麼說深入一切眾生心海,才出生無礙十力智故呢?諸位要曉得,這十種智力是後得智。後得智如果不接觸眾生,你的智慧怎麼生起來?你所有的是根本智,般若無知。你接觸外面的大眾,自然就是無所不知。這個『出生無礙十力智』,就是後得智,無所不知。可見得,無所不知一定要跟眾生接觸,九法界什麼樣的眾生,你都要接觸,你才能完全明瞭。你不接觸,你怎麼能明瞭?

  今天美國有一位同修打電話給我,他們沒有去過中國大陸旅遊,現在學校放假期間,他有兩個小孩,想到中國大陸去玩玩,告訴我他想去一個月。我說你幾個人去?就是三個人,一個人帶兩個小孩,第一次到中國大陸。我說那怎麼成?他說玩,我年歲大了,玩不動。我說那你就住旅館,讓你小孩陪著你去住旅館,去逛逛街,他說是。我說你好殘忍,你怎麼對得起你的兒女?你應當讓你的小孩,他的小孩念大學,你讓他到處走走,廣學多聞,增長他的知識,增長他的見聞,這個暑假並不是空過。你為了你自己不方便,讓他們都不能夠去旅遊,增廣知識,我說你這個作母親的,對不起小孩。

  我就告訴她,中國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知識是有限,一定要親自去看,你才了解的透徹。今天雖然資訊發達,你在電視上看到畫面,電視上看的畫面,是窗口上看的。你在房子裡,窗口看外面,你能看多大的面積?一定要親臨其境。我說你自己沒有能力、沒有體力沒有關係,你應當叫小孩參加旅行團。旅行團好,他們常去,有帶隊的,有照顧的,到中國當地還有地陪。你一個人去的時候,說老實話,進去買火車票、買飛機票,到那裡買,你都不曉得。尤其是你頭一次去,人地生疏,所以這說明旅遊非常重要。你要造成一個年輕人獨立的性格,你就要充份的時間,幫助他旅遊。

  我們這一代,我這個年齡,在台灣的都吃盡苦頭,抗戰期間。我從十四歲離開家,到十九歲,這幾年當中,我走了十個省分,怎麼走的?兩條腿走,沒有交通工具。雖然這些年沒有念過什麼書,可是走這麼多地方,我們的見聞,這一些知識,就不是一般年輕人能夠跟我們相比的,我們看得多,知道得多。你就是講經,你講經,你常識不能不豐富。你沒有豐富的常識,你對這個經文講的是枯燥無味。照古人這些註解去講法,會把人都講跑掉。所以「深入一切眾生心海」,才能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無所不知。

  【深入一切眾生根海,隨時調伏令成熟故。】

  『根』,我們講根機。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根性跟本性有差別。在中國古時候,孟夫子主張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苟子主張的是「人之初,性本惡。」一個主張性善,一個主張性惡,都是了不起的人。而孔老夫子的看法,跟他們的看法不一樣。孔老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這高明!那個性是本性,本性是一樣的,這個在佛法講—真如本性,十法界眾生完全相同,真的是一樣的。這十法界為什麼會變成一樣呢?習性不一樣。此地講的根性,就是講的習性,習性不一樣。習慣成自然,生生世世養成這個習性,那就完全不相同。所以一定要了解眾生的根性,就是知道,他過去生生世世所修的、所學的,你要是都能夠明瞭,你的修學就容易了。為什麼?契機。所以一類根性劣、很愚笨的這些學生,別人教不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教的了?知道他的根性。換一句話說,周利槃陀伽笨拙的原因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曉得—吝法,前世吝法。只要把這個結解開了,他的問題就解決了。可是前世吝法,誰知道呢?普通人決定不知道的。阿羅漢雖然有神通,有他心通,能知五百世,周利槃陀伽不止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羅漢看不到。阿羅漢仔細一觀察,五百世當中,沒有善根,這沒有辦法教。那裡曉得他在五百世之外有善根,這就叫知道他的根性。

  『海』是比喻深廣的意思。他能『深入一切眾生根海,隨時調伏令成熟故』。「隨時」,這個時是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有成熟,不能夠勉強。一定要到時節因緣成熟,這個時候幫助他,他容易覺悟,容易恢復。第六句:

  【深入一切同異剎海,為滿本願悉嚴淨故。】

  什麼叫『同異』?法相裡面所說的同生性、異生性。那一類的人是同生呢?法身大士才同生,因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這個跟諸佛如來同。也就是說,諸佛如來用真心,破一品無明的初住菩薩,這是圓教,他也用的是真心,跟如來同,所以同生性。雖然同,還是有差別。這個佛在經上有比喻,佛的心好像是十五的月亮,滿月;初住菩薩那個心,好像是初二的月芽,一點點,月芽。你們想那個月芽跟十五的月亮,是不是一個月亮?是一個月亮,都是真的月亮,不是假的。所以他是真心,這個就叫同生性。

  異生性呢?那完全不是的,那是假的。異生性是什麼呢?譬如我們看月亮,月亮在天上,水底下有個月亮影子,那個水裡頭的月,跟天上那個月是異生性,不是同生性。所以要曉得,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的,十法界裡面,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眾生,全是異生性。這一些人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在大乘佛法講用妄心,不是真心。法身大士以上用真心,用真心就叫同生性,用妄心就叫異生性,那同異兩個字就搞清楚了。

  『深入一切同異剎海』,這個同生性的剎海,就是一真法界,像極樂世界是同生性的。《華嚴經》上華藏世界,這是同生性。十法界是異生性,那六道就不必說了。所以像這一些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一切眾生,他們生活的地方,廣大無邊,這是剎海。

  『為滿本願悉嚴淨故。』你看菩薩的心,真正是平等慈悲到了極處。為了要滿佛度化眾生的本願,無論在那一道的眾生,統統得到照顧。眾生所喜樂的,佛菩薩一定幫助他、成就他。這個幫助、成就,不是像宗教裡面,神可以賜予你的,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裡頭沒有這個話,那是騙人的。佛菩薩怎麼會賜予我們呢?我們今天沒有錢財,佛菩薩能賜一些錢財給我?不可能的事情,這裡頭有因果。你沒有這個因,你怎麼會得這個果報?沒有這個道理的。但是佛菩薩確確實實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把這些道理、方法教給你。你依照這個道理、方法去求,一定會求到的。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一句就是有求必應。求什麼得什麼,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果你違背了理論,違背了方法,那你怎麼求也求不到。如理如法,沒有求不到的。這個裡頭有很深很深的道理,那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你往自性裡面求,沒有不應的。如果你心外求法,決定不會有感應。這是原理、原則。明白之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還沒有法子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