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生童子章 (第五集) 1991/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0-0005
第十頁從有個三角形的符號這裡看。這是第二科,從這段以下是「誡勸事友」,誡是告誡的意思,勸是勸勉,事就是承事,此地說的友就是善知識,也就是老師、善友。經文分四個小段,到底下就都能看到。請看經文:
【復次。善男子。汝因此故求善知識。勿於身心而生疲倦。見善知識。勿生厭足。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供養善知識。無令間斷。隨順善知識教誨。不應違逆。於善知識所有功德。不應疑惑。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應生決定。見善知識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怪。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心。不應變改。】
在誡勸裡面,這四段有四大科,可以說這一科非常的重要,這個裡頭有誡有勸。這個經文是接著上面的,在前面一大段說能求的大心,特別我們讀到的,在「別明應修」裡面的十大段,前面兩段說的修學宗旨,後面的七段都是講的修學的態度,都是我們上一次讀過的;換句話說,這是學菩薩行。尤其是修普賢行,成功與否關鍵所在,特別要注意到。你懂得求法,明白宗旨,具足良好的態度這就是法器。所以這一開端,『復次』再者的意思,『善男子,汝因此故』,「此」就是指上面具足求學的態度,現在你正需要的?需要的就是求善知識。諸位要知道要是不求善知識絕沒有成就的可能,這是同修們要特別記住的,絕沒有一個說孤陋寡聞,自己關起門來,閉門造車還能成就的,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一定要參學,一定要發心求學,你看處處都有個「求」字。哪一個肯求學,哪一個才能成就,不肯求學那怎麼會成就?縱然是多生多劫菩薩乘願再來還是要求學,諸位讀讀《高僧傳》,在我們中國過去歷代,乘願再來的人太多了。你看看這些人給我們做的榜樣,哪一個不是表現得勤苦求學,遵從佛的教誨,這樣才有成就。實在講像那些再來人,他早就成就,何必還要這樣?給我們看的。雖然是表現給我們看的,人家做得道道地地,絕不是以輕慢心,或者是以遊戲神通之心,不是的,樣樣做得逼真,這真叫苦口婆心,勸勉我們後學,勸進後學。
這個地方的十句,這可以說是我們事友基本的態度。前面那一大段是講求法的態度,這是講求友的態度,事友的態度,我們應當怎樣求老師,怎樣來事奉老師。不具足這個十條,縱有好老師你也是空過了。諸位想想,哪個有道有學的高僧,甚至於在家的大德居士,他的學生絕不止是一個、二個,為什麼那些學生當中有成就的,有不成就的?諸位要能把這章,德生童子章要念得熟熟的,你就恍然大悟了。孔老夫子三千弟子,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難道說孔老夫子不善於教學嗎?所以我們讀書要深深的深省、要明察,找它的根源。在目前台中李老師他老人家,到這裡來三十多年弘法利生,他的學生最保守的估計二十萬人以上,這最保守的估計,成就有幾個?大概有成就的還不到五十人。他是不是不善教?不是的。老師只有一種教法,有沒有成就完全在乎你自己,是不是具備求法的態度?是不是具備了事師敬友的態度?
所以過去印祖跟我們講,佛法要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以輕慢心,沒有恭敬;換句話,你就是追隨善知識一生,你依然是博地凡夫,絕對不會有受用。向下這個十條並不難懂,難在哪裡?難做。我們肯不肯發心去做?為什麼難做?要說遠的因,那是我們迷惑顛倒,對於佛所講淺顯的幾句話,所以然的道理不明白,所以不肯去做。近因呢?是煩惱太重,貪瞋痴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習氣太重,雖然曉得這是好事情,應當照這麼去做,自己做不了主,業障太重。因此我們要消業障,要開智慧才能有成就。這十句裡頭有幾句是要細講,有些不需細講。
第一句說,『求善知識,勿於身心而生疲倦』,這是求法老師。不但是身不能有疲倦的態度,心裡都不可以有;換句話說,這個事師敬友必須要做到精進不懈。我們求不到,求不到,求的心不能一刻中斷。諸位要曉得,這一會等覺菩薩位,你看看到等覺菩薩求善知識身心還不能生疲倦,何況我們初發心?我們初發心就有疲倦之心,那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人家等覺菩薩距離成佛只有一級了,還不敢生疲倦,我們想想這點,怎麼敢再懈怠?求老師、求學之心不可以間斷。
第二句講見,見是見到了,求未必求得到。俗話常說好的老師可遇不可求,世間法裡講。佛告訴我們,好的善知識我們雖然沒遇到,我們念念當中有求的心,什麼時候機緣成熟了,感應道交。感應道交裡面那個緣不一定,有的時候看到惡緣,惡緣遇到好師,像這種情形非常之多,古人有所謂塞翁失馬焉知得失,看到結果才恍然大悟。只要你具足這個菩薩心、利益眾生的心,諸佛菩薩、龍天鬼神冥冥當中他會照顧、他會加持的。『見善知識,勿生厭足』,「厭足」就是滿足之心,不可以有。這個老師的學問,我在這裡學了幾年,我都學會了,再在他這邊住學不到什麼。這樣就證明你是一無所成,一樁也沒學會。你在這個老師裡面學了什麼?學了些貢高我慢,不是學菩提,學的煩惱走了。我們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對哪個善知識滿足?善知識很謙虛、很客氣:我不行,我只有這一點點,別人都比我強、比我勝。實際上他這一點點你學得盡學不盡?學不盡,到成佛才能跟他一樣。這個態度你想想看,多麼的嚴肅,多麼的莊嚴!我們要不能具足這些態度,憑什麼求學,這是講「見善知識」。可是諸位曉得,這個裡頭一句比一句意思上殊勝,境界也來得深廣。第一是講有求的心,第二才能見得到,你要沒有求的心,善知識當面錯過。
第三句見到善知識要請法,『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你要曉得請教,你不請教,善知識不會告訴你,固然佛法裡有無問自說,無問自說那個因緣太殊勝了。不是每個善知識每遇到你,他都對我無問自說,哪有多好事情?你就是再殊勝的根性還是要求,還是要請教別人。請教裡頭就是學問,請教的禮節、請教的言詞、請教的態度,必須是樣樣如法才能得受用。這樣也許同學要問,我都沒有學過,實在講這些不學也能會,怎麼說不學也會?心地真誠就會了,如果心地沒有誠,學了個外表樣子,外面裝得很像,裡頭不像。誠於中,自然就形於外,譬如一個鄉下人沒有念過書的,你要帶他去見總統,他自自然然一切都規矩,說話也不敢大聲了,走路腳步也輕輕的了。那個貴人在那裡,他心地恭敬,一切都如法了,哪個教他?沒有人教他。所謂是誠就靈,心地真誠一切都靈光。
你要有學習當然更好,佛門裡面這些規矩雖然不如從前,比起世法禮節來講還是殊勝多多。希望大家從佛門裡現行的儀規裡面,稍稍注意都能夠學得到。在本經五十三參裡面,諸位要是留意一點你也能看得到。你看善財童子見善知識什麼禮節,怎麼樣問話,什麼樣態度、什麼樣的言詞,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不但我們要聞教,這些身教地方都應當學習。所以過去方東美先生讚歎這部書,是真實的大學問,絕無虛假。為什麼?它裡面有身教在,不但它有言教、有意教,它有身教在。所以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如果要有才華的人把它編成連續劇,編六十次的連續的電視劇,那才叫功德無量。誰要發心來做,我可以當他義務顧問,他有不明瞭地方我可以告訴他。這是一部活活潑潑的佛法,活活潑潑的學問,不是死的。所以請教的時候不要怕勞苦,要常常請教。
第四句說,『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不能有退轉的心,俗話常講「花無百日香,人無千日好」。處久了自然就容易生懈怠、退墮之心,處久了就是這樣的,恭敬心自然就淡了,人之常情。怎麼樣能保持?如果在道業上精進,就能保持不退轉。道業是什麼?道業是清淨心。假如你真正能夠說是把力量集中在這方面,每天叫我自己心地清淨,決定沒有退轉。要是叫你心放逸,必然退轉,放逸就是隨便、馬馬虎虎,這就會退轉。『供養善知識,無令間斷』,「善知識」對我們恩德非常大,我們法身慧命之所寄託,因此,對他的四事供養要照顧得周到,不能夠間斷。是不是善知識這樣要求我們?不是的,表我們自己恭敬心。不但是佛門裡面知識不重視四事供養,世間這些有道德的學者也不重視四事供養。孔老夫子教學,他這個標準定得很低,所以凡是收束脩以上的,他沒有不認真教的。束脩,束是一束,脩是乾肉,在從前最薄的禮。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從畜牧的時代進入到農業,那個時候打獵,可以說也是生活主要方式之一,就送這麼一點薄薄的禮,供養老師,老師都認真教你。
絕不是說你沒有供養我,我不教你,沒有這個話,那不足以為人師;換句話說,只要你有點恭敬心,他就會教你。因此供養老師是我們隨分隨力,超過了自己的力量,想方法去謀求財物來供養老師,那是錯誤的。要在你自己力量之內,而且很自在,不感覺得困難,這才可以。凡是善知識對於他的學生沒有不愛護的,絕不叫你浪費。為什麼?教學裡頭就有勤儉,怎麼許可你浪費?要教你節儉。恭敬之心必須有,這是禮不能少,可是一定要節儉,禮不能沒有。所以過去李老師在台中教學,禮,你供養老師的禮一定要,紅包一定要,多少錢?一塊錢。多了就罵人,要受責備,為什麼?他不需要錢,他自己有薪水,有供養,你去拜他做老師,跟他學的時候,供養他一個紅包一塊錢,他非常歡喜。所以這是供養之心、供養之願不能間斷,供養之事隨分隨力,這樣才能歡歡喜喜,才能長遠,這是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法施會成立以來這麼多年,也就是本著這個原則,我們修法布施、修財布施一切隨分隨力,大家的功德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各個都是從歡喜心當中做,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沒有就不做,多麼自在。
第六句,『隨順善知識教誨,不應違逆』。老師的教誡必須要遵從,不可以違背,有的時候老師教的好像與實際上的環境、情形真相牴觸,我們要不要聽?要聽。為什麼?他有他的道理,他的智慧比我們高,他的學識比我們豐富,他看的眼光遠,我們看得近,遵從他的教法決定不吃虧。我舉個例子,譬如我們學經,我們在台中當時學講經,老師給我們規定只准學一種,不准學兩種,學兩種他就不教了。在我們想想,這個規定不合理,人家學校裡上課的時候,你看看一天多少課程,十幾門課程裡頭統統都要學,什麼樣的書都可以看,增長學識。怎麼你教我孤陋寡聞,只准學一種、只准看一種,除了這個之外統統不准看。而且還奇怪,譬如說學《華嚴經》規定你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別人的註解不能看,連註解都只准看一種,不准看第二種。
到底是人家高明,以後我們學成了再去請教老師,你為什麼這樣教我們,他才跟你講,當時他不跟你講。不跟你講什麼?看看你有沒有這個態度。你要不服氣,不服氣你走,你不要跟我學,那些高明的老師多得很,他可以教你十樣、教你二十樣。跟我那就不行,就是一門,註解只看一種,看另外一種註解我就不教。當時看你的態度,你對老師是存什麼樣的心,存什麼樣的態度。我們對老師恭敬,老師一定有他道理,你說怎麼我們就怎麼,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以後老師告訴我們,我們自己知見是錯誤的博地凡夫,學兩種經,你的精神力量不夠。必須把力量集中起來學一樣,一樣東西學好了再學第二樣不遲。譬如你學十部經,你十部經同時學,十個月學不好;你十部經分開來,一個月學一部,部部都畢業,部部成功。你在這一個月當中心頭只有這一部,全心全意只知道這一樣。你要十部同時學的時候,一天頭腦裡有十樣東西亂七八糟,十個月下來還是一無所成。這是舉一個例子。
看註解也是如此,一部經,一個註解有一個註解的思想,它不會是一樣的,一樣的人家已經註了,後人何必再寫,不一樣。你兩個註子,等於說你兩個老師來教你,你就雜了,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懷疑,恭敬心沒有了,所以就守一家註子。換句話,你選一個老師、選一個善知識,我就跟你學。到什麼時候一切都可以瀏覽、都可以聽、都可以看?要到一切經論融會貫通的時候才行。當時老師就告訴我們,融會貫通做到初步至少十年,你是個聰明絕頂的人,十年你才有資格多看幾種註子,有資格多聽幾個人講經。換句話說,我們跟老師,老師就交代十年之內不許可,非得依他的教訓不可,我們聽他的話,照這樣做,才能有一點成就。如果我們當時不服氣,我們也求多聞,也是像一般些好學,到今天依然一事無成。
這就講善知識教誨,你想想看我們應不應該違背?諸位再想想看,哪個老師不希望學生好?哪個老師不希望他的學生出人頭地?哪個老師不希望學生青出於藍,將來在我之上,在我之上,我光榮。可是有幾個學生肯聽話?問題就在此地。所以當時老師就跟我講,學生求老師不容易,老師找學生更難,找什麼學生?找一個不折不扣聽話的學生。今天到哪裡去找?真是可遇不可求,這才能成就。「不應違逆」,這句話很重要,我會舉出這個例子,這是我自己求學的例子,我能有一點成就,就是老師怎麼講我就怎麼做,有理由,我想得通的理由,我照這樣做,想不通的理由,我還是照這樣做。為什麼?我想他一定有道理,他對我一定沒有惡意。
第七句『於善知識所有功德,不應疑惑』,這點也很難,清淨信心,為什麼?也許有善知識要看到,某個地方他忽略了、某個地方他好像讀錯了,他的功德多大,未必。這樣懷疑就錯誤了,不可以懷疑。底下一句,底下在第九句說到,第九句這句你要明瞭,這個問題你就自然解決了。第八句『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應生決定』。「出離」,出是出三界,離是離生死,出離三界生死苦惱,說這些法門你要有決定的信心,依教奉行,你才能得受用。往淺處講,出就是出俗、脫俗,離就是離欲,五欲六塵要離開,這是很淺的,最起碼的出離。我們想出離三界生死苦海,先要學著離俗、離欲,出離世俗,出離五欲,不從這個地方學起,三界牢籠不容易突破。
第九句,『見善知識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怪』,你看,這麼多經文清涼大師沒有註解,後面這個註就是註這一句。在註子裡面,我把這註子念一下,「今初,先一句牒前起後,謂因前廣行,故須事友」。前面有那麼廣大的行願,必須要懂得奉事老師,你要不懂得奉事老師,你那些願都空了。「後求善知識下,正明誡勸,誡其去過,勸其承事」。誡是什麼?去你的過失,去你的毛病,勸你怎樣去承事善知識。「文有十句」,底下有個「九云」,你看前面八句沒有註解,好懂,第九句才有,「見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怪」。這就說了,善知識有兩類,這兩類是說教化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真實,一種是權,權巧方便,但是實與權都是利益眾生。「權行非道」,這個非道就是不如法,完全與善法相違背,不是正法,前面講非道。「內外生熟」,或者是內心,或者是外表,生是好像初學的樣子,熟那就是完全是一樣的,生可以說暫時的,熟是可以說是很久的,他那些善巧方便不是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故不應怪」。
底下解釋,「實復有二」,一種是行,一種是解,在這段經文裡面特別著重的是求解。所以對於善知識的行持,他非法的行持你不要學這個,為什麼?我們著重在解上。諸位還要知道,解要沒有行,那個解與教義不能相應,解的理要與佛法完全相應。行是非法的時候那必然有他的道理在,為什麼?沒有行的解,說食數寶那還是恭維他。說個不好聽的叫胡說八道,這種情形我們看得很多,不但是演說,乃至於著的書。從前也是有一位大德寫的一部佛經註解,剛剛出版的時候,我在台中求學,那個人名氣很大,送個十幾本給李老師,李老師就分給我們看,看了之後叫我們提出批評。我們讀了,讀了每個人把每個人的看法說出來,老師笑一笑,下了四個字的評語:胡說八道。提起此人大大有名,我們佛學界的,諸位想想看,談何容易?行與解是分不開家的。
底下引用《大智度論》,這都是對初學人的,「有目跛人,猶能示道」,腿要殘廢,眼睛是好的,跛子,但是怎麼樣?他還能認識路,他還能指給你路,這個殘缺就是說他有非行。但是什麼?他有正知正見,既有正知正見,那非行恐怕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有他的道理在。「如有偈云,若人戒足雖羸劣,而能說法利多人,如佛世尊應供養,愛彼所說故相似」。這是佛在大論裡頭勸我們的,那個人不守戒,戒律都破了,但是怎麼樣?他能夠說法利生,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對他?還要像供養佛一樣供養他。為什麼?他所說的法跟佛是相似的。
下面羅什大師也用了一句話,因為羅什大師在我們中國也是非行,這大家看鳩摩羅什大師傳記就曉得。姚興做了皇帝,提倡優生學,羅什大師這樣高的智慧,那要斷了種多可惜,送他十個美女,逼著他非要接受不可。他為了弘法利生,好,你就送十個太太,好,就統統都要,都接受了,不接受就不能弘法了。學生們看到不服氣,你教我們要斷欲,你一個還不夠,還要十個還得了。所以羅什大師示現的有叫「羅什吞針」,表演一個神通給他看,你們能做得到也可以,可以修;你們做不到,照我的話去做,不要學我的行為。羅什大師講,「譬如淤泥中而生於蓮華,智者觀蓮華,勿睹於淤泥」。他的行持是墮在淤泥裡,他的言教是蓮花。
在本經五十三參裡面就有這種示現,善友隨順煩惱行的,我們在前面讀過「勝熱婆羅門章」,他是示現愚痴行,甘露火王那一章瞋恨行,這兩章我們都念過,貪瞋痴三毒煩惱,人家用貪瞋痴來修道。貪愛這章我們沒有講到,是在第五迴向章裡面,就是五十三參裡面的第五迴向,是伐蘇蜜多女她所示現的。伐蘇蜜多是印度話,翻譯我們中國意思叫世友,世是世間,友就是朋友的友,這個要說個不好聽的,這是什麼樣的身分?妓女的身分,什麼人都可以做丈夫,是這樣的一個人。她是第五迴向的大菩薩,她用這種方法來度眾生,所以煩惱即菩提。照她這樣才是,執著心全都消失得乾乾淨淨。再回過頭,到凡夫這邊來,這叫示現的四攝法裡頭同事攝。人家雖然示現這些,她心裡頭清淨一塵不染,我們能不能學?不能學。為什麼不能學?我們心染污,染污就要墮阿鼻地獄。他們為什麼可以行?他不染污。他不染污,行即無行,無行即行,人家做到這一層,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
濟公和尚每天喝燒酒、吃狗肉,我們學佛人能學他嗎?不能學他。他的心是清淨的,我們是染污的,他吃那個肉是度那個眾生,我們吃那個肉是跟眾生結冤仇。你這一生吃牠八兩,來生要還牠半斤,這個有因果報應的。像這些大法在普通都是不開緣,為什麼?要不說清楚,很容易發生誤會,所以在《華嚴經》裡,佛講經,勝熱婆羅門我可以細講,甘露火王都可以細講,講到伐蘇蜜多這是沒講到,這章我考慮了很久,為什麼?快要講到了,這一章就不能細講,細講會出很多麻煩。到這章輕描淡寫,重要的話帶幾句就過去。
諸位要看看印順法師他有一本書,叫《青年的佛教》有這麼一本書,那個裡面寫的五十三參用白話文寫出來的故事,寫到伐蘇蜜多的時候,那個標題大概好像是講人盡可夫,標題就很不好聽,但是,他說的什麼?經上的事實。所以菩薩裡面的行持,絕不是我們凡夫能夠做的,如果你要沒有慧眼,沒有善根,要遇到這個菩薩在這種行持裡面,很容易你就錯過了。鳩摩羅什大師他老人家的遭遇,他老人家當時的環境,可以說與善財童子參訪世友善知識,是相同的境界,如果要明白《華嚴》的大意,對於羅什絕沒有疑惑,決定生恭敬心。這是講有隨身業行,隨身業行是不得已,有的時候也是非行逆行不可,不修逆行的時候不能度生,像這種情形絕不是局外人所知的。也不是我們講菩薩苦心,菩薩無心,菩薩要苦心那就麻煩了,菩薩無心,感應道交,有感就應,是這麼個道理叫我們不要生嫌怪,不要嫌棄他,不要去怪他。
末後一句,『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心,不應變改』。這個「不應變改」;換句話說,不是叫你一生不改變,生生世世一直到成佛都不改變。諸位要能具足這十句的態度,我相信你目前沒有遇到善知識,十方諸佛菩薩就現身來給你作善知識,你在這一生必定有成就。你要不具足這個十條,那個十方諸佛菩薩示現在你面前,你都不認識,一一都錯過。所以這個十句我們多說一些,向下就不能這麼講了,這麼講大概我們這個經恐怕沒幾次了,這個月這個經只有十二次,我快講一半了,諸位同修們要常常提醒我,怕講不完。念底下經文,這個註解都不看了。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因善知識聞一切菩薩行。因善知識成就一切菩薩功德。因善知識出生一切菩薩大願。因善知識引發一切菩薩善根。因善知識積集一切菩薩助道法。因善知識開發一切菩薩法光明。因善知識成就一切菩薩出離門。因善知識修學一切菩薩清淨戒。因善知識安住一切菩薩功德法。因善知識清淨一切菩薩自性心。】
這十句,下面還很長,一共有三十幾句。諸位看看第一句的第一個字,『因』,菩薩所成就的都是因善友而來的。沒有善友,這菩薩一切行門、願門、功德門,「因」沒有了。因是個根,根要斷掉,你還有什麼成就?這段清涼在科題裡跟我們講,「法假人弘,友多成益」。佛法是需要弘揚的,弘揚佛法的功德無量無邊,無論在什麼的所在、什麼樣的道場,聽眾裡面形形色色,種類不齊,根熟的得無量無邊的利益,初學佛的給他種佛法的種子,可以說功德皆是殊勝,皆是不可思議。前面這個三十幾句,說明善友對我們的利益,我們修道久久無成,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不曉得求善知識,不知道求學,不曉得求老師。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人是他不參訪善友,不參訪善知識他就能成就,沒有這個道理。
我們在道場跟同修說過不少次,古來的這些住山閉關的,都是參學成就之後,一切疑問沒有了掩關,真善知識。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後他可以閉關,他畢業了。諸位想想,這個閉關、住山要什麼樣的條件?我們現在年紀輕輕,出家沒幾天就想閉關,看看古人,「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可憐,八十歲還在外頭參學,還不夠資格閉關,替趙州和尚提草鞋的資格都不夠,趙州和尚為什麼不想閉閉關,自在自在、舒服舒服?不行,沒開悟。這樁事情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裡面講得很清楚,諸位可以細看,下面我們再念下去,第十一句:
【因善知識發明一切菩薩堅固志。】
『志』就是願。
【因善知識具足一切菩薩陀羅尼辯才門。】
『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是總持,總持拿現在的話來講,抓握到綱領了。
【因善知識能生一切菩薩清淨藏。因善知識出現一切菩薩智光明。因善知識獲得一切菩薩增上願。因善知識得與一切菩薩同一願。】
這個例子也很多,我們同修當中,也有不少有修《無量壽經》發四十八願,與阿彌陀佛是同願;有修觀世菩薩的,與觀世音菩薩同一願,很多的。
【因善知識聽聞一切菩薩殊勝法。因善知識得到一切菩薩祕密處。】
這個『祕密』都當作深密講,佛法裡頭沒有祕密法,只有深密,太深了,不是我們淺學、淺智所能理解的,不要以為佛法裡頭有祕密法。佛法裡頭的密宗也不是真正的什麼祕密法,不可告人的,不是這樣的。那個密宗裡頭也是講的深密,它一樣有經典、一樣有儀規,諸位要懂這個意思。那個真正說祕密不可告人的,那都是邪教,絕不是正法。祕咒也有解釋的,為什麼不肯跟你解釋?怕你初學,一跟你解釋,你就不恭敬。有點神祕感來誘惑你,誘惑進去了還是要跟你講解的。你們看看「楞嚴神咒」,祕密法、密咒,灌頂法師一句一句註解,講得詳詳細細,一註出來不密了。
六字大明咒,我剛剛學佛章嘉大師傳給我,他傳授我了,他就把六字大明咒給我講解,講解之後那我更佩服他。「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個字很多人都會念,看《濟公傳》上濟公活佛就是用這個咒,還有《西遊記》上也有這個咒。這咒什麼意思?身口意三業清淨像蓮花一樣,是這個意思。唵是身,身就代表口,口是身的一部分,後頭那個吽是意,說一個身、說一個意,這就是身口意,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它的文法是倒裝句,翻成我們中國意思保持你的身口意像蓮花一樣。你看看多美,多純潔!章嘉大師傳給我這一句叫我常常念,念的時候就要想,念一句,我的身口意像不像蓮花那樣清淨?出污泥而不染,觀想。諸位想想,那個神咒確實總持法門,一切經典的精華,最好的經句。這就是告訴諸位,佛門裡頭沒有祕密法,沒有不可告人的法。關著門傳教,叫你發誓不可告人,決定是邪教。再往下面看:
【因善知識得至一切菩薩法寶洲。因善知識得增一切菩薩善根芽。因善知識增廣一切菩薩智慧海。因善知識守護一切菩薩深密藏。】
『藏』是代表多的意思,無量無邊,深密的大法都含藏在其中,實在講這個真如本性。
【因善知識任持一切菩薩福德聚。因善知識清淨一切菩薩受生道。因善知識領受一切菩薩正法雲。因善知識遊入一切菩薩出世道。因善知識發起一切菩薩大歡喜。因善知識獲得一切如來菩提果。因善知識攝取一切菩薩妙行。因善知識開敷一切菩薩功德。因善知識往一切方聽受妙法。】
『一切方』,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十方。
【因善知識演說一切菩薩心。因善知識成就一切菩薩大慈力。因善知識出生一切菩薩大悲力。因善知識攝持一切菩薩自在力。因善知識出生一切菩薩菩提分。因善知識能作一切菩薩利益事。】
到這個地方是第一段,這段沒有辦法細說,在這段裡頭一共有三十七句,每句是一樁事情,每句就是一個行門,好在都不難懂。第二段有三十八句是「護令離惡」,護是講護持,護持教我們斷惡,說老實話,我們內有無始劫以來煩惱業習種子,外面又有五欲六塵、妖魔鬼怪處處在誘惑我們,要想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斷惡修善,不是容易事情,必須要親近善友,必須要常常念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我們,使我們獲得這個力量,能夠斷惡修善,降伏煩惱,所以念佛是非常殊勝的法門。請看經文,這個都不能一句一句說。
【善男子。一切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
為什麼『善知識任持』,講得好,容易懂,保佑你,能夠保護你,教你不墮惡道。墮惡道就造惡因,造成惡緣,善知識告誡你,哪些哪些不能做,你真聽話就不做了,當然雖有惡因沒有惡緣,你不會墮惡道。這要靠明眼之士常常提醒我們,告誡我們,勸勉我們,才能得做得到。
【由善知識成就。自在受生。由善知識顯示。得宿住智。】
『宿住智』就是宿命通,知道我過去世的事情。
【由善知識開發。知一切劫。】
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常常講這些經,講這些因果這些事情,我們漸漸就明白了。
【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
大乘菩薩道難行,不退心很不容易,一定要不退心才能成就。凡是來想盡方法叫你退心的,那都是魔。用種種方法來叫你退心,你能夠不退心也得要依靠善知識,依靠佛菩薩。
【由善知識觀察。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退失菩薩法。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識教誨。不入二乘地。由善知識引發。得出離世間。由善知識覆護。能不染世法。由善知識撫育。修一切菩薩行。心不散亂。由善知識發起。辦一切助道具。心不退屈。由善知識勢力。不為業惑之所碎壞。】
這個『業』就是指業障,『惑』是指迷惑。
【由善知識任持。不為諸魔之所恐怖。由善知識被忍辱甲。能受一切惡言毀辱。由善知識安慰。於世苦樂心無憂喜。由善知識生長。能滅諸憍慢。常愛樂法。由善知識守護。能令菩薩淨戒圓滿。由善知識威力。能了諸法心無所得。由善知識安慰。能於三界心無恐怖。由善知識教示。能知善巧出三界道。】
這是講知道善巧方便出三界的道路,『三界』就是指三界六道。
【由善知識勸修。信甚深法。心無厭足。由善知識教導。不為名利。憍慢逼迫。由善知識演說。得宿住智。知過去因。由善知識加持。於未來際而得善巧。由善知識能生得善巧智。知三世等。由善知識攝受。能轉眾生依正業報。】
這句恰恰是像《了凡四訓》裡面所講的,正報、依報都可以轉,正報是講身體,譬如了凡先生他壽命本來只有五十三歲,他能夠活到七十多歲,正報轉了,他的功名富貴祿養沒有那麼多,以後都超越,那是依報轉了。依報與正報我們這一生都可以轉,只要諸位如法的修行。這一句就是『由善知識攝受,能轉眾生依正業報』,可以說《了凡四訓》這四篇東西,就是這一句所說的。
【由善知識普守護。能內懷慚愧。具足眾善。由善知識隨順力。能和顏軟語引導眾生。由善知識修行力。能離一切斷常諸見。】
『斷常諸見』,都是邪見。
【由善知識隨順守護。能遠離利衰毀譽等法。】
這個『等』就是常說的八風,八風吹不動,這個也要善知識守護加持,我們才不會為一切境界所動搖。
【由善知識顯示。不說己能。讚他功德。】
『顯』是明顯的,『示』是開示。明白的告訴我們,不要處處表揚自己,要多多的『讚他功德』,像前面五十三位善知識,你看個個人對自己非常的謙虛,菩薩行好,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只知道這一個,那些菩薩摩訶薩他們知道得多,我比不上他,都是這樣讚歎。從來沒有說我的功德法門殊勝,那些人都比不上我,哪個能比得了我的?諸位在五十三參裡面找找看有沒有一個這樣的?一個都找不到。這是應當要學習的,這是善知識顯示,可以說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由善知識巧示。】
『巧示』是善巧方便的開示。
【能勤修習菩提分法。】
這是指狹義的講法,就是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就是指的這個,這就是對治我們修學所犯的通病常用的,就是對治掉舉或對治昏沉。
【由善知識抉擇。能演契經甚深理趣。】
這就是指我們初學講經的人,本來講經是有修有證才有資格講經,我們既然沒有證果,行解還不能相應,這個時候你要發心弘法利生,也是必要的。為什麼?尤其現在在末法,講經的人太少,學一句我們就要講一句,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句半偈,這個法布施功德都是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都不能夠比,所以要說。要說怎麼說?就依靠善知識抉擇,怎麼由善知識抉擇?註解就是善知識的抉擇,祖師這樣註的,我就根據這個註子講。對於註解諸位要講的時候要知道一個原則,他註的這個意思你要真正的明瞭,沒有錯會意思就可以講。如果對這個意思不明瞭,或者有疑惑,這句不講,這樣就好。不講沒有過失,是絕對正確的,最怕的就是強不知以為知,不知道自己還要充面子,怕難為情,曲解了經義、曲解了祖師的意思,那就不得了。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告訴我們求學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才叫真知,「是知也」。這樣教人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這樣教人就是此地所說的,『由善知識抉擇,能演契經甚深理趣』。這是我們初學的人必須要把它記住的;換句話說,萬不可自作聰明,我的意思怎麼樣、我的看法怎麼樣,那就錯了。所以註解,諸位最好是取古人的註解,為什麼?古人東西入了《藏經》之後,《藏經》裡面有的這個註解可靠,我們依它;《藏經》裡頭沒有的,我們暫時不看它。因為入藏在從前不像現在,很不容易,要經過多少的那些善知識審查,大家看有沒有毛病,都沒有了這奏給皇帝,皇帝批准入藏,從前東西入藏是皇帝批准的。不經過皇帝批准,不是說哪個人印《藏經》,我這個東西不錯,放在《藏經》流通,不可以。私人刻出單獨流通可以,入藏不行,入藏是國家負責任,所以是非常慎重。沒有入藏的,像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也有不少大德東西,像諦閑老法師、印光祖師、虛雲老和尚這些,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他們的東西我們可以看。不是像這樣的大德,他們的東西我們可以作參考,最好是取古註。這是初學的人講真正修功德,自利利他,修菩薩道,我們應當要記住這句的開示。
【由善知識勸修。能愛樂成就頭陀功德。】
『頭陀功德』,本經後面有十二個頭陀行,就在這章底下,到下面再講,大概再二、三次就講到了。
【由善知識先導。於諸空法而得善巧。】
『空』確實非常的難懂,《大般若經》裡面講十八種,《涅槃經》裡面講二十種空,所以古人常說「若人識得空,大地無寸土」。空是佛法的精義,也是佛法的精華,這些諸位要想明瞭,大經大論裡面去討論。最可貴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才能夠得真實的善巧方便。末後一句這是總結:
【善男子。由依止承事善知識故。能增長一切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菩提分法。】
清涼科裡面說,「結益無盡,能滿大因」,這裡面應當給諸位說明的,就是『依止承事』,依是依靠,止就是不動,就是依靠這個老師而不離開他。自己道業沒有成就,不能離開老師一步,這叫做「依止」。諸位讀《禪林寶訓》,你看從前那些學人,講老實話比我們有福報,從哪裡看到他比我們有福?從「依止承事」上看,他們依靠一個老師,能夠跟老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怎麼不成就!我們現在求學,諸位想想看,哪一個人有這麼大的耐心跟老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必說,跟這個老師十個月都嫌太長了,都嫌太多,他怎麼會有成就?何況沒有大願、沒有大心,輕慢善知識,煩惱重重,分別執著、妄想纏綿不斷,大魔障,大不幸,這都叫薄福之相,沒有福報。
熟悉我的同修們都曉得,我學佛可以說比一般人要幸運多了,也就是說還有一點小福報,我學佛就三個老師,第一個老師是介紹人,介紹佛法的,沒有跟他學佛,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他介紹我佛學,可以說他是我世間法的老師。一學佛學,我就親近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不是我沒有耐心不跟他,他老人家圓寂了,我無可奈何了。嘉章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李老師十年,你們諸位想想,你們跟一個老師有沒有十年的耐心?我的佛法兩個老師教的一共十三年,依教奉行,很單純,所以想想,確實是有點福報,有古人那麼點味道在。要沒有這點味道的時候,今天在台上在胡說八道、妖言惑眾,哪裡會有例外?不可能例外。
所以依止承事,我們一定要重視它,一定要學習,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不要怕時間長,要發長遠心,不要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盡形壽無量劫中生生世世都不離開善知識,這樣才能成就,才能夠說『增長一切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無量無邊菩提分法』,這個菩提是覺道,也就是泛指無量無邊的法門。每個法門都是一分菩提法,無量無邊的佛法才能成就,能滿大因,這個大就是成佛,成佛之大因。好,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