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德生童子章  (第六集)  1991/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0-0006

  第十三頁第四行: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識者。能清淨諸惡法。】

  這個地方開始。在上一次我們講,德生、有德這兩位善知識對善財童子的開示,也是相當重要的一段。說明了善知識必須要訪求,因為善知識才能夠成就我們修學無量的功德。今天這段比較上長,清涼大師的科題「重複徵釋」,這裡面有法、有喻。在前面一段如果我們稍稍留意的話,就曉得善知識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我們也就明瞭了為什麼要求善知識。今天這一大段還是敘明上面所說未盡之意。一開頭依然是以徵釋的方式,『何以故』,為什麼?緊接著前面「結益無盡」而說的。經文也分有幾個大段,我們一段一段的來研究,當然細講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時間只有五次。這個月二十八號開始我們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也在這個地方,《仁王經》我們是連續講,預定二十天圓滿。這部經過去也很少講過,這個因緣是非常的殊勝,我們將說聽的功德迴向給總統、副總統,祝福他們的就職典禮。在五次當中我們要把這個本子講完,所以有些地方則是念念就過去了。

  這第一段有兩行半的經文,我們一看就曉得,這有個圓圈符號,那裡就是一個段落。這段是講「能止諸惡」,善知識有這個能力,幫助我們諸惡莫作。第一句就說,『善知識者,能清淨諸惡法』,至於怎麼樣一個清淨法,那就是教你開悟,破迷開悟。迷,這才有惡法現前;悟了之後,縱然是惡法也變成清淨法了,這在上一次我們真讀到過的。但是諸位要記住,像本經裡面所說的,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那種境界,絕不是我們初學人能夠學的。你要讀了這個經也照這樣去學,那以後你學到阿鼻地獄裡面去,你可不能怪釋迦牟尼佛你把經講錯了,釋迦牟尼佛的經沒講錯,而是你自己誤會了,曲解經意,做錯了。

  為什麼?《四十華嚴》是講入道(入法界),在證入之前是離世間,我們現在有沒有離世間?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既沒有離世間,這些法有些可以學,有些不可以學,也就說順善可以學,逆惡那種的修行法我們不能學。為什麼?我們現在沒出世間。所謂出世間就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們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人我這就不行,那就不能學。這是在講堂上一再要說明白的,同修們必須要記住,濟公和尚喝燒酒、吃狗肉,這個我們不能學。在他可以,我們不行,我們學他凖墮地獄,人家那麼做能證無上菩提,我們不行。幾時你要到了出世間了,再回過頭來你也可以這麼做法,那是什麼?那就真正的是「清淨諸惡法」。可以說真正是淨到了極處,無不清淨。第二句說:

  【能退捨諸蓋。纏障。】

  『蓋』就是講的五蓋,「蓋」是蓋覆,是煩惱的代名詞,五蓋是貪瞋、睡眠、掉悔、疑五種事情。貪瞋這是三毒煩惱不要細講了,睡眠也不好,諸位同修要警惕著,睡眠是五蓋之一,為什麼?睡眠是昏沉,精神提不起來。所以佛在戒律裡面制定,出家人的睡眠四小時,超過四小時這就是昏沉重,沒有辦法精進。我們現在做不到四小時,做不到四小時,世間法裡面講八小時的睡眠,很多了,二十四小時的三分之一了。超過八小時那你要特別的提高警覺,為什麼?你的昏沉太重了,對於道業是很大的妨礙。真正有功夫的人不要睡眠,因為五蓋,五蓋可以捨掉,五欲可以離開,五欲裡頭有財色名食睡,也有睡眠。所以真正功夫好的人,他清醒的時候多,昏沉的時候少,這是見功夫。掉悔,掉是心裡不安,為什麼心裡不安?說個實在話,妄念太多了心裡面七上八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放不下,這也是障礙定。就是睡眠跟掉舉都是障礙修定的;換句話,都是障礙清淨心的。

  疑是對於聖教懷疑,譬如剛才所說的,五欲可以離開,五蓋可以退捨,真能辦得到嗎?一個人不睡眠那行嗎?你就不相信,就懷疑了,那這就錯了。確實是這樣的,可以捨掉的,問題就是在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信心,你相信就能辦得到,不相信就辦不到,為什麼?境隨心轉。相信我不睡眠可以做得到,果然就做到,只要一有疑惑,不睡眠不行,我精神提不起來,非睡不可。不睡你真的提不起來,你看看這個信心的作用多大。飲食也是如此,你要果然相信,我一天吃一餐就夠了,你沒有吃第二頓的念頭,一天就非常正常。吃了這一頓的時候,下一頓不吃不行,肚子餓,愈想愈餓,餓從哪裡來?你想來的。你不想就不餓,愈想就愈餓,可見得統是從虛妄分別當中而生的幻相,都不是真實的。這是講善知識他有能力幫助我們退捨五蓋。『障』,一說大家就好懂,煩惱障跟所知障這是二障,或者說三障也可以,三障是惑障、業障、報障說這個也可以,蓋與障都是煩惱的名詞。第三個說:

  【能散滅無明黑暗雲。】

  這裡說能破,善知識能夠破無明煩惱。

  【能解散一切諸見縛。】

  『見』就是知見,凡夫為邪知邪見所縛,修行人如果說有正知正見那還是『縛』,幾時到你知見亦無那就成功了。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現在如果說知見亦無,就墮在邪見上,你不是真正的知見亦無。真正的知見像《金剛經》裡面,要離「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才叫正知正見。有一個正知正見這個念頭存在心裡就錯了,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

  【能引出生死大苦城。】

  『生死』也比作牢獄,也比作城池,這你不能出去。淺而言之,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廣而言之,包括出世間法裡面的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要出離。

  【能捨離決定住著處。】

  這句從前大家讀過《楞嚴經》,《楞嚴經》你看一開端七處徵心,那就是教我們『捨離決定住著處』。《金剛經》裡面也是發明這個道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可以有住,有住就錯了。

  【能裂壞一切惡魔網。】

  這些都好懂,魔,最大的魔是煩惱魔,是邪見之魔。外面的魔不足以畏懼,內心清淨,外面魔的力量再大,你也是如如不動,不動就能降魔。怕的是外面魔一來,把你裡面的魔勾引起來了,內外一勾結這就不得了。所以大經裡面一再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能夠離開魔,『裂壞一切惡魔網』。

  【能拔除一切苦毒箭。】

  『苦毒箭』多半是從果上說的,果上能夠離苦,但是想從果上離苦,必須在因緣上加強,果才能夠轉變。

  【能出離無明深林。】

  這個大深林當中是終年日光曬不透的,所以在『深林』裡面看到是一片陰暗,這是把「深林」比作無明煩惱。善知識有智慧光明能破我們無明煩惱。

  【能超過邪見曠野。能越度諸有瀑流。能拔出愛欲淤泥。能不入諸邪惡道。】

  這個我們合起來講,善知識能止諸惡憑藉的是什麼?這是總綱,他所憑藉的就是經典。善知識行解相應,他的言說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佛法的正義,他的行持可以做我們修學的榜樣。長時間的薰習這才能夠斷諸惡業,時間短那個力量是相當的微薄。所以有同修們說,說得都很有道理,經要天天讀,要天天聽,天天與同參道友在一起相互的討論,這就是親近善知識,要把這個當作一樁唯一的大事來著眼,不要把它當作學佛。我們人生附帶的,什麼最重要?賺錢最重要,大家要拿賺錢這個心來學佛,各個都成無上道,保險你成佛。賺錢第一,學佛第二,這就不行,你怎麼樣你也離不了生死,離不了五欲、離不了煩惱。所以一定要把它當作第一,其餘是附帶的,乃至於我的身命活在這個世間也是附帶的,亦不重要。古聖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身命不足貴,聞道才是真正的可貴。

  這次雖然時間不長,只有十一、二次,大概算算是十一次,我們講這章經,講完之後,希望同修們把這個本子帶回去,要常常的讀誦。如果你能把這部經當作日課,每天念一遍,你要是能夠念個三年、五年而不間斷的話,至少你知道為什麼學佛,怎樣學佛、怎樣事奉善知識、怎樣請教。換句話說,學佛的基本態度,成功的祕訣你會學到,好處就在此地。這也是我們特別從《華嚴經》裡面選出來的,特別選出來的;換句話說,就是太重要了,不懂這個不行。不懂這個不得其門而入,搞了幾十年都冤枉搞了,所以這章我們萬萬不可以輕視它。再看底下第二段,進度要快了。

  【能顯示菩提路。能令安住不放逸。能引至修行處。能清淨一切智性道。能令增長智慧眼。能令長養菩提心。能令發起大悲意。能說一切菩薩行。能誨示一切波羅蜜。能安置一切菩薩地。能令獲得諸忍門。能出生一切諸善根。能成辦一切助道具。能施與一切大功德。能令普到一切如來所。能顯示一切功德法。能勸修一切勝利益。】

  『勝』就是殊勝,殊勝的功德利益。

  【能策勵一切所修道。能顯示永出生死門。能杜絕一切諸邪徑。能令趣入真實道。能以法光普照曜。能以法雨普潤澤。能令尊重師長。離諸懶惰。能令入白淨法。心無厭足。】

  這二十五句跟前面是相反的,前面是能止諸惡,這二十五句是說眾善奉行。諸位看看在這一大段裡面,一開頭這兩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哪個不曉得?當年唐朝時候有個大文學家白居易,同學們都念過他的文章。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拿現在講杭州市的市長,他有一天到西湖去玩,西湖有位禪師道德很高。這位禪師他不是住在廟裡,他住在一棵大樹上,在樹上架了一個小茅屋,他就住在樹上,像那個鳥窩一樣,所以人家叫他鳥窠禪師,他就住在樹上。白居易看到他,就請教他什麼是佛法大義?就是佛法的綱領,綱要是什麼?禪師能不能給我說說?他就跟他講了,他說你要問這個佛法大義,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就笑了一笑:這兩句話三歲小孩都會說,有什麼稀奇?確實往往我們就輕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口頭禪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稀奇。禪師底下就接著「三歲小孩能道得」,能夠說得出,「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一聽想想很有道理,確實八十歲的老翁真的做不到。

  我們處在今日之下的社會,諸位不要以為物質享受比古人豐足,我們的福報比他大。說實在的話,哪裡叫福報?什麼叫做福現在人沒有人曉得,以為什麼?物質享受就是福這是絕大的錯誤,那不是福。福報是講心地清淨,沒有煩惱才叫做福,福是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這個人叫有福。如果說他有幾億的財富,並沒有快樂,他有什麼福?富而不樂,不如貧而樂,樂的人才有福,不樂的人沒有福。所以真正有福報的是誰?在從前都是出家的、隱士他們有福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無憂無掛這才有福報。有錢的人天天腦子裡頭要動腦筋,那個錢要怎麼樣放、怎麼樣賺利息。我是沒有錢我想不出,但是我身上要有一點錢的時候,我馬上就睡不著覺了,不知道這個錢怎麼用法。所以錢要來了,趕緊把它用光算了,乾乾淨淨,晚上睡覺睡得舒服。有錢就要操心,錢多了放到那裡又怕貶值,這個東西麻煩大,苦不堪言。哪有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好。

  誠一法師給我講了個故事,在他們家鄉,也是民國初年的時候,他是泰州人,泰州有個要飯的,要了幾十年的飯,他家裡的兒子生意買賣做得很大,非常的有錢。有人就罵他:家裡這麼有錢,你的老人為什麼在外面要飯?兒子實在過意不去,用盡了方法,把他父親給請回來,還住了不到一個月又偷偷的跑出去了,說我要飯舒服,在家裡那個日子過得難過。這個人很有哲學修養,很了不起,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他那個快樂,他那個境界,也不是普通人能想像得到的。

  所以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我們首先要辨別。善的基本心裡面清淨,這是基礎,再進一步,捨己為人,世法裡面常講「助人為快樂之本」,愈是肯幫助人愈是法喜充滿,幫助人那是多麼樂的事情。不能夠幫助人的人很苦,如果再希望別人幫助他的人,那個人就更苦了。這是從苦樂裡面來辨別,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這是從綱領上說的。從細行上面說,說得最微細、最周全的,無過於《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些都是古德先賢垂訓給後人。只要有真正立志,要想斷惡修善,你就以這個標準,照這個方法去修學,一定能夠奠定基礎。惡要是斷除,業障就消了,消業障,善要是積,福就現前。所以一個人有福報,剛才跟你說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非常的自在,到什麼地方都有法緣,這個多自在。

  我學人從學佛懂得這個道理,就這麼做法,做到現在還不夠,現在做得僅僅可以說是在台灣這個地區,我有點小福報,為什麼?口袋裡不要裝一文錢,我走遍台灣不會挨餓,到哪裡都有人照顧,這就是有福報。你們帶了錢去住旅館的時候,如果那個錢被小偷偷掉了,那個旅館就找你算帳了,你還得焦頭爛額,你就沒有我自在。福報再做大,走遍全世界到哪裡都有人招待,這個多自在,身上一文不名,走到哪裡都歡喜到哪裡,這才叫福報。有錢的人沒有福報,你把那個錢布施得乾乾淨淨,福報就現前。這是前面這個兩段,斷惡修善是學佛人的根本法,不從這個地方開始,一切的佛法都是落空了。你看這個大經裡面,在在處處給我們這樣開示,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應當要反省,要好好的想想。不是最重要的就不會常常說,耳提面命,常常跟你講,那就是最重要的。再看底下,底下這是廣顯善知識的德能,文雖然長好懂,裡面有喻、有法。

  【善男子。善知識者。如軌範師。能以善語而誨示故。】

  『軌範師』拿我們現在的話就是模範老師,「軌」是軌道,「範」就是模範,軌範就是模範的意思。模範的老師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值得我們效法的,他能以善言語教誨我們,開示我們。

  【善知識者猶如伴侶。住阿蘭若不捨離故。】

  『阿蘭若』是印度話,翻譯中國的意思叫寂靜處,就是一個很清淨的地方,沒有擾亂。在小乘人的清靜處,一切閒雜的音聲都聽不見,這個地方是清淨處。我們讀經要活的讀,不能死讀,在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飛機,也沒有火車,那個時候環境裡面,大概音聲最大的就是牛馬叫的聲音,那個聲音很大,牛叫、馬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個地方就很清淨。現在不行了,現在的火車、汽車比那個牛馬的聲音要大得多。換句話說,一切這些音聲都聽不見的這個地方叫清淨處,這是小乘人的清淨。大乘人不是如此,大乘人是講心清淨就是「阿蘭若」,他在十字街頭車水馬龍,他也是住阿蘭若。所以大乘的阿蘭若跟小乘的阿蘭若不一樣,小乘的是講事相,大乘是講心地,這是不相同的所在。本經是屬於大乘經,一切都講心地不染;換句話,就是五欲六塵心地都不沾染,這才叫做真實阿蘭若。『不捨離』就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是這樣,能夠保持如如不動。

  【善知識者如勝神通。能現種種諸自在故。】

  『勝』是神通之力。

  【善知識者如金剛劍。能截煩惱及隨眠故。】

  『隨眠』是煩惱的別名,唯識裡面講「諸惑種子隨諸於人」,這增長過失就好像人睡眠,人一睡眠自己就不能做主宰,胡亂顛倒的作夢,這叫隨眠煩惱。

  【善知識者如親教師。能為懺除五犯罪故。】

  『五犯罪』不是指五戒,就是指整個戒律,因為律學裡面通常稱之為五偏,所以稱之為「五犯罪」,這就不能夠細說。

  【善知識者如勝靜慮。能滅一切隨煩惱故。善知識者如摩尼鏡。令現前證宿住智故。善知識者猶如橋梁。能令超度諸有流故。】

  這些都是從比喻當中來說,經文一共是八句,都是用比喻來顯示善知識之德能。底下一段這就是法說了,比喻說了之後再從事實上講。

  【善知識者能斷疑網。業異熟中善決斷故。】

  這是首先說明善友有這種能力,無論是在我們一切煩惱或是異熟之中,他都能夠把這個道理、把這些境界、把這些過程,一樣一樣詳細的分析給我們說明白,使我們不至於有疑惑,尤其是三世因果的報應,這個諸位要是學唯識就更容易明白了。《華嚴》也是唯識六經之一,所以說到唯識地方非常之多。

  【善知識者能善安處。令速入於不退地故。善知識者能令深信。微細業果如自見故。】

  確實縱然我們沒有親自看見,那個理明白了,就等於自己見到。

  【善知識者善能勸修。毀呰一切不善法故。善知識者是智慧眼。一切法中不執著故。】

  這是很重要的,什麼叫有智慧、什麼叫沒有智慧?不執著才是智慧,執著決定沒有智慧,這是應當要辨別的。諸位要想求真正智慧開,一定要斷分別、要斷執著,你真正智慧才能夠現前。

  【善知識者心如明燈。順本覺性而覺了故。善知識者如說道者。為大丈夫處會說故。善知識者能捨惡友。不入惡人之住處故。】

  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到,所謂『惡人』,善知識並不離開他,為什麼?他要感化惡人,如果不是為了感化,他不與惡人共住,與惡人共住就是存著慈悲心要度他、要轉移他,暫時跟他共住,叫他回頭是岸。如果要是那個惡人都不住了;換句話說,惡人永遠沒有得度因緣。善知識度眾生還有分別心,錯了,我們要懂這個意思。

  【善知識者捨不律儀。能令增長善律儀故。善知識者能教時語。隨眾生根而發言故。】

  由這句諸位想到說法一定要契機,如果不契機這個法說出來於眾生沒有意義。法沒有定法可說,在古時候隨那個時候的環境而說,現在在台灣得要隨我們現前環境而說,這個法學了活活潑潑的,才不是死東西,叫我們當前就得到佛法的利益。換一個地區又是一個說法,這經文沒有變,講法就不同,雖然講法不同,細細想想,利益眾生的宗旨沒有違背,絕沒有違背經義,又能叫現前大眾聽了就能得利益,聽了就得受用這叫『時語』。「時語」就是隨時在那裡變的,不是說一成不變。

  【善知識者勸隨順修。令捨衣食攝眾生故。善知識者為先導師。令如所說而修行故。】

  『先導師』是指過去的佛菩薩,這些祖師大德們哪一個人都是說到就做到,如說修行。

  【善知識者令其深入。等持等至皆深入故。】

  『等持等至』都是定的別名,「等」是講平等,「持」是講保持,「至」是說到達,只有心地一念不生才叫等持。我們念佛人二六時中是一句佛號,叫等持,為什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平等的保持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這就不等,這就不叫一心不亂了。一心不亂也叫等持,也叫等至,這『深入』是深定。

  【善知識者猶如良醫。能於飲食知節量故。】

  中國的醫學講長生,按照中國的醫學來說,人的壽命至少可以活二百歲,這叫正常的,不到二百歲是你自己糟蹋掉。就好比這個錄音機一樣,它正常壽命好像二十年,你不善於保管,三年、五年就用壞掉,那是你保養不良。人這個身體就是一部機器,按照這個原理,你要是好好保養的話,用二百年是正常現象,不到二百年都是自己糟蹋掉了,那個糟蹋掉大部分在飲食上糟蹋掉。飲食,諸位不要說,飲食吃個八分,不要過飽;吃個六分,固然這也接近於養身之道了。實際上真正的養生之道怎麼樣?不餓就行,不要說不飽,不餓就行了,諸位要懂得這個原理是養生,這是『飲食節量』。所以佛教出家人日中一食,這個頭學問都很大,一講時間就拉得很長,後面就講不完了,到以後大概講到《仁王經》裡頭還會講到,那個時間長一點,我們再給諸位介紹,飲食裡頭學問太大了。

  【善知識者如瑜伽師。能令趣入相應行故。】

  『瑜伽』是印度話,翻譯中國就相應的意思。

  【善知識者能為顯示。令見菩薩勝境界故。善知識者能為覺悟。令於諸法覺本性故。善知識者能為安慰。令諸眾生無憂惱故。】

  到這個地方一共是有十八句,這十八句都是從法上說,說明善知識他的德能之廣大。這樣說了還不夠,底下再重複一遍,再用比喻、再用法說,經文比前面又長了。咱們念一念:

  【善知識者猶如羂索。能攝眾生入佛智故。】

  『如羂索』,「羂」是網,打漁的網,「索」是繩索,這就表示用這個比喻攝受眾生,他有這種能力。攝受眾生目的何在?教眾生『入佛智』,一看就曉得這是比喻。

  【善知識者如得王印。於一切法無障礙故。】

  你要是帶了有王的印信,大概國家裡頭行住就沒有障礙了。

  【善知識者為能引發。令諸眾生趣種智故。】

  『種智』就是指的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

  【善知識者為法園苑。是諸菩薩愛樂處故。】

  一切菩薩親近善知識就像遊玩園庭一樣。

  【善知識者如威猛將。摧伏一切諸魔軍故。】

  這是用比喻,把『諸魔』,「諸魔」是煩惱之內。

  【善知識者為大明呪。能除一切諸苦厄故。】

  『大明咒』上一次給諸位解釋過,「唵嘛呢叭咪吽」解釋過,不再多講了。

  【善知識者猶如大船。超過生死至彼岸故。善知識者如如意珠。能令所願皆圓滿故。善知識者能為救護。於諸惡道救眾生故。善知識者為先導相。修佛十八不共法故。善知識者如莊嚴具。莊嚴一切淨法身故。善知識者如妙瓔珞。莊嚴發心諸佛子故。善知識者猶如長子。能紹佛種使不斷故。善知識者如賢德瓶。圓滿諸佛智功德故。善知識者如淨摩尼。能清一切垢濁心故。善知識者如清淨戒。能令三業皆清淨故。善知識者猶如關鑰。能開一切解脫門故。善知識者猶如大路。行佛智行所行處故。善知識者是佛境界。非諸二乘境界地故。善知識者如正智教。非是三乘所知境故。善知識者如等流果。從諸種智同類生故。善知識者如明淨眼。能示眾生夷險道故。善知識者如陀羅尼。能持修學諸眾生故。善知識者為能發起。發起一切智慧明故。善知識者為能斷滅。斷滅一切無明闇故。善知識者如最勝藥。能除眾生諸惑病故。善知識者如無盡藏。充滿眾生種種願故。善知識者如善方便。善巧證得諸佛地故。善知識者猶如門戶。少欲知足所行道故。善知識者如能作業。能令勤修清淨業故。善知識者如說道者。遠離險難諸因緣故。】

  這個地方『說道』就是指路的人,你要是問路,他告訴你哪個路好走,哪個路有危險,「說道」是這個意思,指路的,他能夠教你遠離那些惡道。

  【善知識者猶如止觀。息滅一切渴愛法故。善知識者為說慧者。令人甚深無生義故。善知識者能為照明。令見因果不失壞故。善知識者如閑靜地。能靜其心修習道故。善知識者為示道者。引詣如來集會所故。善知識者猶如日月。能為照明甚深法故。善知識者如軌範師。能為分別微細智故。】

  到這個地方一共是三十八句,三十八句都是喻說,句句都是比喻來顯善知識德。這個地方我們也不能夠一句一句來說了,但是我學人有願,將來我們有安定的講堂,《華嚴經》我們一定要細講。細講可以每一句都能夠細說,這樣子我們的受用當然就殊勝得多了。在這章裡面,我們看到善友功德確實是殊勝不可思議,德生、有德跟善財童子說這些話。換句話說,不厭其煩的,一而再,再而三,以比喻的法說,反覆的來勸勉,這是說明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沒有善知識的教誨,沒有善知識的示導,我們要想成就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不要說在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裡頭也不容易,何況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目標是明心見性,破迷開悟。迷就是無明,悟就是心性,沒有善知識的誨示、誘導,諸位想想談何容易?話說回來,今日之下我們有心求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裡?哪一個是善知識?看看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自己只好躲在暗地裡流眼淚,我業障深重,我遇不到善知識,諸位想想,對不對?不對,錯誤了。

  你要把《四十華嚴》真正念通了,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曉得善知識無量無邊,時時刻刻在我們現前,我們有眼不識泰山,這有什麼辦法?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是什麼樣的人社會上各行各業,有辦政治,做國王的、做官的,做居士的,也有出家當比丘的,也有當外道的。那個時候佛陀在世沒有基督教徒,沒有天主教徒,如果要有的話經上一定也有。那時候只有婆羅門徒那個教徒,所以裡頭有婆羅門,有遍行外道,哪個不是善知識?士農工商,你看這一段什麼?童子、童女小孩,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都是沒有成年的小孩。你到馬路上看多得是,我們講堂哪個不是善知識?為什麼你沒有辦法?因為你不是善財,你貢高我慢:他有什麼了不起,我為什麼要跟他學?你就完了,善知識在面前你得罪了,你把他拒絕了。真正修道人只有自己一個,除了我之外都是我的老師,都是佛、都是菩薩,那就是善財。善財,你看看五十三參他沒有一個同伴,就孤家寡人一個,所遇到的統是善知識。

  這五十三個人,諸位不要以為,這只有五十三位。五十三大類,哪一類裡頭都無量無邊。你要是悟過來了,你怎麼不入法界?你怎麼不證無上菩提?你要依舊是迷惑顛倒,釋迦牟尼佛現在你的面前,那也沒什麼了不起,所說的經典有的地方牛頭不對馬嘴,這個一會說空,一會說有,自相矛盾,你還要把釋迦牟尼佛批評一番。錯在自己,不在境界上。何況本經跟我們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換句話說,善知識講到最後,不單這些有情眾生是善知識。大經裡面講,講到最後怎麼樣?有情的五十三參參訪完了,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台善知識。你看看,無情的都變成善知識,這才叫真正的證入了,真正入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才到這個境界。

  所以諸位要學佛,首先像《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金剛經》不是最高深的,《金剛經》是大乘佛法入門的,開頭講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是大乘學人,你要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就不是大乘學者。學小乘勉強,學大乘不行,學大乘要離四相,問問我現在有沒有我相?有沒有人相?還有沒有是非?還有這一套,你讀這個經,讀讀、看看欣賞欣賞而已,心嚮往之,自己辦不到。不是自己辦不到,說老實話你自己不肯幹,沒有辦不到的,你自己看不破,不曉得這個身是假的,「四大皆空,五蘊非有」。身是假的,一切萬法也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果然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的得失心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四相就破了,你就入門了。關鍵就在這裡,一入門就樣樣如法,沒有不如法的。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法說,一共有四十八句。我們現在念都得要快念。

  【善知識者為能覺悟。令悟諸法如夢幻故。】

  《金剛經》裡面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常常記住,常常的要覺悟我現在是在夢中,當前一切是夢中境界。覺悟,覺後空空無大千,常常想著這句就是覺悟之人,這句喚醒你夢中之夢,這教我們要覺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善知識者為勝儀範。隨順眾生常護他故。】

  那個眾生沒有悟,沒有悟的時候要以善巧方便幫助他開悟,沒有悟的時候他得隨順他煩惱。前面不是講隨順煩惱行嗎?因為你不隨順煩惱就不能夠接近,就不能度他。隨順煩惱行,菩薩四攝法裡面同事攝,四攝法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在用這個方法來接引眾生。

  【善知識者能知世智。去來語默心無亂故。】

  善知識在世間雖然隨順煩惱行,恆順一切眾生,他心如如不動,他不落印象,他不分別、不執著。外表現得跟凡夫一樣,裡頭不一樣,這才能夠普度眾生,這才叫大慈大悲。

  【善知識者厭不善心。性自覺悟遠愚迷故。善知識者承奉尊長。無我無人及懶惰故。】

  『無我』是無我相、無人相這兩句,無懈怠,你這樣『承奉尊長』,他才不疲不厭。一有四相時間久了就厭倦,不能長久。所以世間人,世俗講愛情,他懂得什麼叫愛情?那真正的愛是不能變的,變了還能算愛嗎?換句話說,真心相愛永遠不變,真心是什麼?無我心、無人心,就是四相都離,那個才不變。誰夠資格談戀愛?釋迦牟尼佛夠資格,為什麼?他四相破了,真心不變。別人都是假心假意,那是騙人的,這醉生夢死,可憐憫者,這不懂。這個諸位同修去想想看,你要不真正讀佛書長學問,你就是自欺欺人,什麼叫真心、什麼叫假心都不曉得,假心還能長久嗎?當然不能長久,假心假意。唯獨佛菩薩才真心真意。

  【善知識者銷滅諸惑。】

  『惑』是迷惑。

  【觀自他身不可得故。】

  『自他身』要是有自有得那都是迷惑,這是到究竟之處,真真正證得解脫,像《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

  【善知識者具覺悟智。隨順覺知世出世故。善知識者離無益事。能令自他超諸有故。】

  一切於自於他沒有利益的事情,善知識絕對不會去做的;換句話說,他有始終,不是利他就是自利,一定的道理。接眾的時候利他,離開大眾的時候自利。自利怎麼樣特別?清淨心就是自利。心不清淨就不是自利,諸位要記住這個,真正的自利是清淨心,思前想後心都不清淨,不是自利。

  【善知識者為真實智。普知一切生滅體故。善知識者無得無憂。觀察過去自業體故。善知識者住頭陀行。】

  這『頭陀行』底下有說明。

  【以菩薩法常洗滌故。善知識者得義無礙。覺悟差別真實體故。善知識者不求讚美。不顯己德益尊敬故。善知識者具妙忍智。於自業果深覺悟故。善知識者遠離在家。不以利養而親近故。善知識者住遠離行。捨無義語近真實故。善知識者修行正境。常勤修習四念住故。善知識者善巧問答。於諸問答無不知故。善知識者能摧異論。善能安立摧邪見故。善知識者不厭貧窮。於彼能生慈愍心故。善知識者能為法攝。真實法中令深入故。善知識者能以財攝。令諸眾生修善行故。善知識者常修知足。厭離守護諸過失故。善知識者讚歎淨戒。於諸種種甚深戒果能體解故。善知識者訶責破戒。謂於種種破戒過失深覺悟故。善知識者能具足戒。謂無諂誑如理受持正念知故。善知識者能善觀察。於善不善一切法中勤請問故。善知識者能為先導。勸諸眾生於佛菩提令勤修故。善知識者住不退轉。捨四顛倒知倒性故。】

  『四顛倒』就是指的常樂我淨,在凡夫沒有常樂我淨,而自己以為是有常、有樂、有我、有淨,這叫凡夫的「四顛倒」。小乘人也有四顛倒,為什麼?真正明心見性的人確實有常樂我淨四淨德,小乘人說沒有,所以小乘人也叫四顛倒。證得真性的時候才有,沒有見性的時候這四個字沒有。再看下面:

  【善知識者住真實相。普知諸法皆無相故。善知識者住真實解。謂知識滅名色等法皆不生故。善知識者得無所畏。謂覺諸佛甚深法門體相用故。善知識者淨戒住處。謂於菩薩戒身戒相智普知故。善知識者深入定門。謂離欲泥住三昧故。善知識者心無垢濁。謂離蓋纏住淨心故。】

  『蓋』就是前面講的五蓋,纏縛也是煩惱的代名詞。

  【善知識者得諸總持。謂如實演說心無著故。善知識者知甚深門。謂能普入法本性故。善知識者信心住處。住諸善法根本處故。善知識者住寂靜教。謂普除滅諸渴愛故。善知識者住正直道。謂能普知苦無我故。】

  這是講的苦、空、無常、無我。

  【善知識者住菩薩地。謂於十地普了知故。】

  菩薩十地與如來的十地不相同,將來在《仁王經》裡頭可以說到。

  【善知識者是智慧地。謂於諸法無迷惑故。善知識者是諸佛地。謂能出生菩薩法故。善知識者住真實道。一切二乘不能知故。善知識者得無盡辯。能說如實知見體故。善知識者善離憂惱。知生死苦本無我故。善知識者非文字境。知語言道不可得故。善知識者住無生法。謂知識性不可得故。善知識者是能寂靜。謂能除滅諸煩惱故。善知識者能滅邪見。謂能安住正見中故。】

  這段法說很長,一共有五十句,老同修常常聽經,雖然不能細講,大概的意思讀下去都能夠知道。初學同修也不必擔心,不必認為不能理解,慢慢的,凡是初聽經困難是免不了的。但是你要有耐心,聽上個二、三個月,漸漸就有興趣了。這個裡面有入了些門道,聽出一點味道來了。如果說初學一次、二次,不是專門為你一個人講,專門為一個人講,行,淺說你可以能懂,就是一次、二次聽不懂掉頭而去,沒味道了,這就是障礙。我有一個老同修跟我講:法師,我從前聽過你一次經。我說在哪裡聽?在文化學院,上課的時候聽了一次聽不懂,以後我就再不來聽。我說你學佛多少年?他說我從小我母親就帶我上廟,我在廟裡長大的,大概學佛有幾十年了。教不懂,聽了一次經聽不懂沒興趣。平常做什麼?去廟裡燒燒香,沒有事情朋友們找找打打牌,這就是沒有耐心。我說你還不錯,很誠實,你能夠繼續不斷的聽上二、三個月就有味道,不難。再看底下有一段喻說:

  【復次善男子。善知識者猶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種姓故。善知識者猶如嚴父。廣大利益親付囑故。善知識者猶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法故。善知識者猶如教師。示諸菩薩所應學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能示甚深波羅蜜故。善知識者猶如良醫。能治種種煩惱病故。善知識者猶如雪山。增長一切種智藥故。】

  這是相傳『雪山』產的藥材很豐富,這是拿這個做比喻。

  【善知識者猶如勇將。殄除一切諸恐怖故。善知識者猶如船師。令度生死大瀑流故。善知識者猶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寶洲故。】

  到這個地方一共是十句,這是再用比喻來說,一番比喻一番法說,一番喻說又一番法說,最後還有一段喻說。反反覆覆的,都是說明善知識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技能,這是意思就是勸勉我們要求善知識。善友在哪裡?剛才說了,一切眾生,哪一個眾生都有長處,他的長處值得你學習,他的短處,短處反過來又是長處;換句話說,哪個人不是善知識。惡人也是個善知識,諸位要曉得。過去有個人告訴我,說秦檜現在升天,享大福報,我聽了這個話有道理。為什麼有道理?秦檜是大善知識,他死了之後在岳王墳那裡做了一個銅像,每個人到那裡去的時候摸他一把罵他一聲,他就在那裡教人:你們千萬不要學我,學我是遺臭萬年。這就是大善知識,以現身說法教你不要作惡,他不是大善知識,誰是大善知識?岳飛正面教你盡忠,你要學我;那個我做惡事,不能學我。

  你看兩個都是老師,都是大善知識,諸位要能以這個眼光去學習,天下人人都是老師,不但一切人是我們的老師,一切夜叉、餓鬼,乃至於畜生,都統是老師,都是善友,這就入法界了,《華嚴經》就沒有白念了。還要以為這個不是善知識,那個我還瞧不起他,那你就是博地凡夫,你的《華嚴經》白念了。善人、惡人都是老師,惡人是反面教你,善人是正面教你,可見得學法就在自己怎麼用心,外面境界不重要,就是看你怎麼用心。你的心善一切境界無有不善,你的心不善,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現在你面前,還是不善。末後這句結論,結勸:

  【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

  這是剛才我跟諸位說的,你要能夠這樣做,能夠這樣『正念思惟』。

  【當得親近諸善知識。】

  『諸善知識』,就在現前,善財童子所參訪的也就是這些人,這些人現在一天到晚跟我們在一起,並沒有離開。不要羨慕:善財童子福報大,他遇到,我一個都沒遇到。那是你不善用心,不會而已。今天時間到了,我只能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