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第十三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13
「傳香懺悔第五」,上次講到第一段段落裡面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身香我們講了四條,今天我們接著第五條,「五、解脫知見香」,從這裡看起。
「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這一段比較前面稍微複雜一點,前面講到解脫,解脫就是真正放下,心裡面毫無牽掛,所以才能真正得自在解脫。「解脫知見」,這是更進一步。自心真正到了自在無礙,這個時候就怕「沈空守寂」,就是住在這個境界裡面,住在境界就是二乘人,像阿羅漢、辟支佛,所謂住在偏真涅槃裡面,沈空守寂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住在這個境界裡面,那就不能夠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所以菩薩到這個時候,一定要發心「廣學多聞」,要發心歷事鍊心,在一切順逆境緣當中要練到真正的自在。所以底下大師說,「識自本心,達諸佛理」,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就是天台六即佛裡面所說的分證即佛,跟念佛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是相當的。
底下這幾句我們要牢牢的記住,這是說那些見性之人,他們平常待人接物是什麼態度。「和光接物」,和是一團和氣,老子所謂是「和其光,同其塵」;接是接觸、接近;物的範圍就非常非常之大。他不說和光待人,如果和光待人,那六道裡頭只有人道;說物,這六道統統包括了,全都包括了。所以物的範圍比人大,換句話說,就是接待一切眾生都要柔和恭敬。「無我無人」,無我無人是講你內心沒有人我的分別執著,所以在境界裡面生真正的平等心。「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從這個進修,一直到無上菩提,全是用真性。諸位要曉得,從這個地方一回過頭來,就是從「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到「識自本心,達諸佛理」,這是見性的境界,圓教初住。從初住到成佛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的修行,全都是用真性,真性就是真心。所以我們常常在講席裡面與同修們互相勉勵,我們待人接物要用真心,道理就是在此地。我們要想修成五分法身,不用真心那是沒有法子修成功的。不用真心,固然念佛也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如果要用真心來念佛,品位自然高,往生確實有把握。
我今天看到倓虛法師一個小冊子《念佛論》,這個大概在三十年前他講開示所說的,後面舉了有三個例子,是他親眼所看到的。他一生當中看到這個往生,親眼看到說走就走了,他看到二十多個人,他舉了三個例子,這個事情決定不假。諸位也可以多多看看這些,他是說有一個出家人,也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是一個做粗活的人,生活太苦,出了家。出家以後,覺得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樂,總是想離苦,以後聽說念佛法門,他就認真幹。倓虛法師在東北極樂寺傳戒,他發心去幫忙,那時候定西法師做當家師。倓虛法師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他說我到這來照顧病人,傳戒當中有生病的,他專門來照顧病人。住了幾天,他說他要走了。定西法師說你這個人沒長遠心,你來是你自己講的發心,怎麼幾天就要走了?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把兩個人都說呆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幾時走?他說,他不出十天。你看看,厲害不厲害?不出十天。
過了一天之後,他向兩位法師(倓虛法師、定西法師)告假,他說我今天就要走,請法師慈悲幫個忙,準備一點柴火給他火化,請幾個人幫他助念。這個大事!所以法師就邀了幾個人幫他助念,給他找了一個房間,臨時給他搭一個鋪。他老人家就盤腿坐在那上面,大家給他念佛,他念一刻鐘,十五分鐘他就走了。自在,真自在!這是說走就走,這麼痛快!所以這個事情不假,我們要認真幹,要把世緣統統放下,這個不放下就是罣礙、就是障礙。那一去,人家助念的人跟他說,他說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你也要作一首詩、留個偈子給我們做個紀念。他說我是個老粗,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不過我有一句話告訴大家。他們說什麼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了也覺得滿有道理,要真幹,真正幹,真正放下,真正的在念佛。這個世間苦,實實在在苦,你要說樂是假的,如果說有樂,是自己騙自己。這個世間沒有樂,只有苦,沒有樂。所以待人接物要用真心,這非常非常有道理,能夠用真心、真誠,這個就是解脫知見香。五分法身香是我們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是因為迷失了自性,所以做生死凡夫。大師把我們自性五分法身香說出來之後,我們如何恢復五分法身香?首先要懺除業障。所以底下第二段就要講「無相懺悔」,我們看看什麼樣才叫做懺悔。請看經文: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五分法身香是『各自內薰』,這就是各人內心本來具足的真如本性,這個裡面最要緊的就是用真,就是一個真誠。你看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如果我們要用個真誠之心,前面不修都得到、都恢復了。假如我們還用虛偽的心待人接物,縱然要想修到戒定慧香都很勉強,解脫、解脫知見決定不能恢復,決定得不到。所以待人真誠,實實在在非常重要。別人不管用什麼心對我們,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待人接物,決定有好處的。所以大師教我們不要向外求,要內薰,「內薰」就是常常要自覺。現在又為我們授受無相的懺悔,可以『滅三世罪』,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令得三業清淨』,「三業」就是身業、語業、意業,身語意三業清淨。下面這就是傳授:
【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
大師說,我們跟著他說,一道說,一道也就是好像同時,也就是大師說一句,我們就跟著一句,就像平常授三皈這種情形一樣。可是這是發願,發願之後,要從內心裡面真正改過自新,這個才有用。
【弟子等。】
這是在佛前發願。
【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就是先懺悔『愚迷』的罪,「愚」是愚痴,「迷」是迷惑顛倒,這兩種東西染污了我們自性清淨心,所以才造惡業。現在在佛前恭恭敬敬的來求懺悔,求佛菩薩給我們做證明,認真的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從此以後我念念不愚、念念不迷。諸位要曉得,這個在佛前說得容易,實際上在生活當中我們還會不會愚、會不會迷?要怎樣才能夠真正做到二六時中待人接物都不愚、不迷?給諸位說,除了念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真的。所以阿彌陀佛決定不能斷,一斷就愚、就迷,就染污本性。我這個斷了,斷了沒想壞念頭,也沒有做壞事?沒有想壞念頭,沒作惡事,你要曉得,叫增長無明,還是愚迷。所以說佛號一斷就迷了,佛號不能斷,這一點很要緊。所以念佛重要!『懺悔』,「懺」這一個字是印度話,「悔」是中國字,所以懺悔這個名詞在翻譯裡面叫梵華合譯,上面一個字是梵文,下面一個是中國字。所謂「懺」的意思就是發露,自己所有的惡業統統說出來,絕對不隱瞞,這叫懺;「悔」這個意思是後不再造,所以跟懺的意思相通,在翻譯的時候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用。所以懺悔最重要是後不再造,這是要真正懺悔。所以愚迷是我們的病根。再看第二段: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作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這個也是我們的大病,就是做人不老實、不誠實,就是『憍誑』。「憍」是驕慢,「誑」是狂妄,這也是一般眾生的通病。而一些外國人,還把這個當作正經事,稍微有一點點事情做得好一點,就值得驕傲、值得狂妄,這有什麼法子?不知道這是大病。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不是如此,事情做得再好,盡心盡力去做,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為什麼?本分的事情。敦倫盡分,盡心盡力是盡到我們本分,應當要把它做好,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所以現在接受西洋的教育,憍誑染污本性,這個毛病比從前是要增長了不少。學佛的人要覺悟,學佛的人還要有憍誑,那是凡夫。連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頭都說過,他舉一個比喻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周公在古聖先賢是最有才華的人,周朝的憲法他制定的,他起草制定的,就是《周禮》。在中國歷代,周享國八百年,在中國朝代是最久的,可見得他東西做得真好,制度太好了,太圓滿了。所以孔老夫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孔老夫子說這個人沒什麼了不起,為什麼?他驕傲,他吝嗇,他只要有這兩個毛病,那其餘的就不必談了,他沒什麼,很平常。可見得憍誑是大病,是菩提道上的大障礙,這是我們應當要戒除的。這個也是俱生的煩惱,我們要認真的懺除,永遠不起。應該如何來懺除憍誑?要修禮敬諸佛,對待一切人要謙下,自己要謙下,對別人要恭敬,這樣才能把我們無始劫憍誑的習氣斷除。如果自己不能謙虛,對人不能恭敬,那沒法子,天天拜佛是拜不掉的,天天在佛菩薩面前念也念不掉的,一定要去做。第三段: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大師教我們懺悔,他不說別的,他就說這三樁事情。這個三樁事情我們仔細想一想,確實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一切煩惱的根本。如果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愚、不迷、不憍、不誑、不嫉妒,這個人就幸福,這樣的人學佛才能夠成得了佛。如果不把這個病根拔除,怎麼樣苦修都沒用。倓虛法師錄音帶裡頭不是講了嗎?諦閑法師那個大徒弟,參禪參了十幾年,功夫很不錯,還當了首座。這一當首座,他的毛病習氣出來了,就是憍誑,憍誑心起來了。一有憍誑,當然有愚迷,他要不愚不迷,他怎麼會有憍誑?所以後來到餓鬼道裡面去當土地公去了。修行修了一輩子,後來落了個土地公,病根就在憍誑,這是我們特別要警覺的。別人有沒有這個毛病,我們沒法子,狂妄之人、嫉妒之人,我們勸他,他也不會聽的。所以要緊的是修自己,不要管別人,修自己。修自己你也就能夠認識人,認識人,有真善知識,有假善知識。那個假善知識是什麼?雖然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就跟剛才我們看到《念佛論》裡面講的那個往生的,臨終留了一句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我們怎麼對他?我們對他是敬而遠之,我們一定恭敬他、一定供養他,不跟他學就是了。所以遠就是不跟他學。他那些毛病我們看清楚了,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沒有?有,馬上要改過來,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你就有了法眼,你就能夠看人。真正善知識,好的善知識我們跟他學;假的善知識,我們恭敬供養,不跟他學。所以嫉妒之心也是人皆有之,只不過是輕重而已,要徹底把它斷除。再往下面看,『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這跟前面是一樣的,容易懂。底下說: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
這底下有解釋。
【云何名懺。云何名悔。】
什麼叫做『懺』,什麼叫做『悔』?
【懺者。懺其前愆。】
『愆』就是過失,從前所做的過失。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講『懺』是懺從前的,以前我做錯了,知道了,希望從前所做的這些惡業永遠不再有,這是對前面來說的。『愚迷』就是不覺,『憍誑』就是不正,『嫉妒』就是染污,諸位想想這個三條,後面會講到,與後面講三皈「覺正淨」,它正好是覺正淨的反面。「愚迷」是不覺,我們要覺而不迷;「憍誑」是邪,不正;「嫉妒」是不清淨,嫉妒的心是染污的,不清淨。所以我們要修的是覺正淨,先要把覺正淨的障礙掃除掉。
【悔者。悔其後過。】
以後不能有。
【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所以『悔』是對後說的。「懺」是對從前講,已經造了;「悔」是以後,以後決定不做,這個叫『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這很重要,這幾句話。所以做了後來還要做,這個不叫『懺悔』。所以真正懺悔人,就是孔老夫子所講的「不貳過」。夫子常常讚歎顏回,這是最得意的一個學生。顏回為什麼被孔老夫子看中?夫子讚歎他兩句話「不貳過」、「不遷怒」,有不順心的事情,不會藉著題目,拿著人來發脾氣,不遷怒;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以後再不會有,那就是顏回真正做到了懺悔。學就是你知道之後要做,這個叫好學。如果我們曉得,學了,學了沒有把它做到,這個不叫學。學這個字的本義就是要做到,是效法的意思,學是效法也,一定把它做到,學了就做到,學了做不到那不叫學。所以孔子講到好學,只推許顏回一個人,因為顏回一個人可能是孔老夫子所講的他都做到了,所以稱他為好學。其他的弟子雖然聽夫子講,不能完全做到,做到個幾成,不能完全做到,而顏回是完全做到。所以這是懺悔的意思,我們要懂得。
業障懺除,就是把覺正淨的障礙去掉,在佛門裡面講,這樣才能叫做法器,才能夠接受大法。否則的話,你有障礙,佛給你講了也是白講,沒有用處,講了沒有用處,做不到。說了做不到,不如不說。我過去在台中,那時候請李老師給我們同學們講講《禮記》,那是一部很好的書,相當於佛法的戒律。我大概請了有三、四次,李老師搖頭,不講。他說為什麼不講?講了做不到,講這個有什麼用處。不過到後來還是給我們講了半篇,《禮記》有不少篇,《曲禮》只給我們講了一半,《曲禮》有上下篇,只講了上篇。所以說說了做不到,不如不說。諸位心裡上也要了解,佛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面都有比喻說,真正聞法的人是一種什麼心情?好像人口渴,渴得不得了,想一滴水一樣,以這種心情來聞法,才能感動佛菩薩、善知識來為你說法。今天一般同修的心理,對佛法有很好,沒有也無所謂。沒有的時候很想,想聽;可是真請個法師天天來講經的時候,他沒空,不能來了。難,真正是難!
今天的佛法為什麼在台灣?同修們許多從台灣來的,台灣同修聽經真是聽不厭,天天來。他真能聽得懂嗎?未必。李老師那個會,你看每個星期三(他一個禮拜講一次),聽經人大概有四百人到六百人的樣子。他講堂裡面是四百個座位,我聽說外面還有不少人,站在那個地方的,沒有座位的,窗口旁邊統統都是人,總有五、六百人。裡面有不少在那打瞌睡,打瞌睡他也來,他也不會說不來,聽不懂他也來聽,他也要結一個法緣。當然台灣的環境跟此地不一樣,住得近,交通方便,不需要開車。近的走路就到了,遠一點乘巴士也到了,所以方便。不像這裡住得太遠、太散,工作太緊張,所以這都是我們要覺悟的。今天下午董居士來,我說她開悟了,她今天辭職了,所以我說她開悟了。為什麼?賣給外國人,太苦了,等於賣給外國人了。人生苦短,沒有意義,何必搞得那麼忙、那麼緊張?
所以中國人,要是研究哲學都曉得,全世界的人羨慕中國人,中國人的人生悠閒自在,他不緊張,應該如此。有些地方我們要努力,有些地方可以享受現成的,不必要那麼緊張,不必要那麼忙,人生短短幾十年,何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應該要輕鬆愉快。所以中國古人,生活在詩情畫意裡面,多美!的確是真善美,真善美的人生。讀書人再加一個字,慧,真善美慧。不念書的人,就是做農、做工的,他也有真善美,他能過這個人生。比如說農家,秋收之後,差不多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休假,過年。所以那個過年要過一個多月。我們中國古時候,大概從臘八開始過年,臘月初八,十二月初八。過到什麼時候?過到二月二龍抬頭,差不多要過兩個月,多自在!大家都有假期,親戚朋友常常在一起聚會,遊山玩水,這是一般老百姓都享受的。所以現在人沒意思,這真正是要覺悟。下面,這是懺悔以後就要發願: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是領導我們修行的,換句話說,也就是發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無上菩提。
【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這個叫發願。四弘誓願,大師特別為我們指出來的是『自心』,可見得『眾生無邊誓願度』,是要度「自心眾生」,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能度別人?『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己的煩惱都斷不了,決定不能幫別人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統統是『自性』分上的事,這是我們要切切注意到的。怎麼個度法?後面有開示: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
這個『道』就是說的意思,大家豈不都是這麼個說法嗎?
【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
『恁麼道』,這個話就是好像這麼講、這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我這麼講法,那豈不是惠能在度大眾嗎?祖師在說法,為大眾說法,豈不是我在度你們嗎?所以不可以誤會。祖師說法是指導我們,教我們一條路,必須自己度自己。所以下面說:
【善知識。心中眾生。】
這講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自心有哪些眾生?自心眾生:
【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
『眾』就是眾緣,『生』就是生起,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生起這個念頭,生起這個心,這個心是個生滅心。你自己要了解這些,要認識這是我們自心裡面無量無邊的眾生,先要度他。
【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
什麼叫做『自性自度』?底下講:
【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
大師就舉個例子給我們說:
【將正見度。】
『正見』就度邪見。
【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所以你要曉得、要認識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是善是惡、是染是淨,你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這才叫不迷。單就這樁事情,也就相當麻煩、不容易,每個念頭起來你都得要清清楚楚。所以修行不是個容易事情,真的是如此,念念都要了了分明,都要覺,都要明白。我們要做不到?這個心太粗,心粗就沒有辦法照住自己這麼多念頭,那就念阿彌陀佛。所以修淨土的人好,他就以一句阿彌陀佛,度自心無量無邊眾生,他不要去分,這個念頭善也好惡也好、染也好淨也好,他不分,念頭一起來就是阿彌陀佛,他馬上就把它轉成阿彌陀佛,這個叫自性自度,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再看第二段: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這真正智慧,真正智慧就是真誠之心,把自己所有的虛偽統統掃除掉,這是從煩惱的根本上拔除。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這一點不容易,實在不容易。沒有見性,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總是不正確;見性之後,這就正確了。所以大乘佛法裡面說,見性之後,這才真正開始修行。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見性之後歷事鍊心,真正修行。沒有見性之前,說個老實話,都是盲修瞎練。好像走路一樣,不認識路,到處都在摸索;見性之後,他認識路了,他不走冤枉路,他不摸索。所以真正修行是從見性開始。我們修淨土的人,真正修行什麼時候開始?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開始。要曉得,這是比起其他各宗各派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修學盲修瞎練的時間長,沒有到見性,他沒有找到正路。念佛人,可以說一開頭路就走正了,雖然不是真正的正路,他能找到真正的正路,他有個捷徑。好像我們上高速公路一樣,雖然不是高速公路,前面是引道,他走上這個路,馬上就上去了。所以我們在今天一心一意只求生淨土,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求,除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念念想佛,憶佛、念佛,就想阿彌陀佛,就願求生淨土,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願望。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著,都把它放下,只求西方淨土,只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正法,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個就是法門都學盡了,這是『真學』。除念佛之外,講「真學」不容易,這兩個字不能隨便講的。再看底下一節: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你看講到最高、最究竟、最圓滿,成佛了。怎樣才能成佛?這個幾句話要好好的記住,要『常能下心』,「下心」就是謙虛,無論對什麼人都要自卑而尊人,自謙而敬他,這就是『行於真正』。所以一定要記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要常常記住這個兩句話。我們自己學佛,怎麼能得罪於佛?我們自己想成佛,怎麼能輕視諸佛?沒這個道理。到這個時候二邊要離開,『迷』、『覺』是二邊,不但「迷」我們要斷除,「覺」也不執著。要執著一個覺,那還是迷。所以說二邊都不執著,這才『常生般若』,你的心裡頭就常生智慧。『妄』要除,『真』也不能有,為什麼?有「真」,真的對面是「妄」。如果是相對的,相對是二法,前面六祖說過,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這是很高的境界,是佛知佛見。所以能把二邊,就是不為二邊所亂,你就見性、就成佛。『即言下佛道成』,可見得佛心多麼的清淨。末後這兩句是他老人家勉勵我們,『常念修行,是願力法』,要常常把四弘誓願放在心裡,依照四弘誓願來修學。念佛人有大方便、大善巧,就是以一句阿彌陀佛度自心眾生,斷自心煩惱,學自性法門,成自性佛道,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難信之法,比禪方便太多了,而且在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再看第四段,第四段是講「無相三歸戒」,這就教給我們修行下手之處,我們怎麼個修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
就是四弘誓願你已經發了。
【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三』是條目,『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所以「三歸」也是屬於戒律,就是一種規律,一定要遵守這個規律。是哪三皈?底下說:
【善知識。歸依覺。二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通常我們是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現在一般我們都是「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於是乎有許許多多人起了誤會。大師在此地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什麼?佛是覺;法是正,正知正見;僧是清淨。所以他不用佛法僧這個名詞,完全講它的意思。『歸依覺』,我們不至於發生誤會,覺而不迷;『二足尊』,「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二」是什麼?指福德、智慧這兩者。一個覺悟的人,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可見得迷人,沒有智慧,也沒有福德。智慧跟福德從哪裡來?從覺來的。覺而不迷,這個人有福,這個人有智慧。我們要想求福、求慧,那你就要「歸依覺」。覺在哪裡?自性覺,你自己心日用平常、待人接物要覺而不迷,你就有慧、就有福。這是第一。
第二,『歸依正』,「正」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能離世間五欲六塵,因為世間五欲六塵是染污我們本性的。這個地方是告訴你,並不是說世間五欲六塵不能享受,可以享受,心裡面沒有執著,有與沒有,這個心都是清淨的,都是平等的。五欲六塵有不拒絕,沒有不求,這就是對的,不將不迎。如果有,你要把它排斥,你已經分別,你已經起執著;沒有,你要去追求,你也分別、也執著。所以說一切隨緣而不攀緣。福報是你本性裡頭有的,你沒有見性,你現在的福報是你修得的,修得的你可以享受,不是不可以享受,所以他非常自在。也正是我們古人所說的,「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他能夠安於貧賤,心安。為什麼心安?他沒有欲望。『離欲尊』,無論是貧富貴賤他心安,心安就有成就,心安理就得到了。你看六祖能大師當年是賣柴,這是貧賤,一天不砍柴,這一天生活就成問題,他有什麼時間去念書?他雖然很清苦,賣勞力過生活,他心安。他並不追求物質的享受,他不追求,他過得很自在,他心很清淨,所以一聞佛法他能大徹大悟。我們今天聞佛法為什麼不能悟入?心不清淨,在這個世間心不安,這是很大的毛病。
『歸依淨』,「淨」就是六根清淨,所以在一切大眾當中這是最尊貴的。大眾當中什麼人最尊貴?心清淨的人最尊貴。所以不是有錢的人、有地位的人。我們這個世間人是迷惑顛倒,有財富、有地位的請他做上首,我們大家恭敬他。佛法裡頭不是的,清淨心,身心清淨的人,這個在大眾當中是最為尊貴的。我們中國人從前是尊重知識分子,就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古時候,所以老百姓穿的衣服都是禮服,都不能隨便穿衣服的,因為衣服代表身分的,所謂叫章服。不像現在,現在沒有禮了,清朝以前服裝都不是隨便穿的。如果你是個窮秀才,你是讀書人,你穿的衣服人家一看到,你讀書人,便於行禮。在大的宴會當中讀書人坐首席,士(士是讀書人)農工商,做生意、做買賣,最有錢的,他的位子排在最下面,讀書人排在最上面。現在不行了,現在是有錢的人排在第一,念書人不值一文,排到末後。所以現在的教育衰敗,為什麼?大家不尊重老師。今天老師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不像從前,從前這老師在社會上地位非常之高,雖然他很窮、很清苦,他在社會上有地位,大家尊重他。所以在從前,中國民間要是有什麼糾紛,找誰去評理?找那個教書的。他不找警察,也不找法官,找教書先生評評理,他怎麼說,大家沒有不聽的,讀書人大家都聽他的。所以排解糾紛,除了教書之外,他還排解糾紛。所以『眾中尊』,身心清淨。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以什麼為老師?以自性覺為老師。所以不是皈依自性外面的,是皈依自性。
【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證明你是在真正修行,證明你覺正淨天天增長,證明你迷邪染天天消除,這個叫修行,這叫真正皈依。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
這些話都要牢牢的記住。底下說: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這是一般我們佛門裡面講的,三寶是佛法僧,佛法僧的意思是覺正淨。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
多欲、不知足,這個人不能修行。『財』與『色』增長貪心,換句話說,這是外界引發煩惱力量最強大的兩樣東西,一定要能夠離,心裡面不沾染,你在外境就不會擾亂你。所以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禪定。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所以內要『少欲知足』,外要「能離財色」,不著財色之相,這才能夠真正修皈依佛的這一條戒。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這個文不難懂,念念都有正見,正知正見,沒有邪見,因為沒有邪見,所以你在大眾當中就不會有人我這種分別執著。像《金剛經》上的四見,四相、四見都是邪見。《金剛經》後半部所講的,菩薩若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為什麼?這四種見解都是邪見。所以前半部教你不著四相,後半部教你要離四見,這就無邪見。『自心歸依正』,你在處眾當中貢高我慢、憍誑嫉妒,當然就不會生。所以貪愛執著沒有了,這叫『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這個在一切眾會當中是真正的尊貴,一切順逆境界心都能夠安然,都不染著。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要依照這個修,我們的思想、行為,如果有違背,要把它修正過來。所以這個皈依也叫三自皈,自己要回頭,自己要依靠自心的覺正淨。這一段講三皈,講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
這是講一般,有些不會,把意思搞錯的。
【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這是講一般受三皈,如果不把這個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講清楚,含糊籠統就這樣給人授三皈,那真的叫打妄語。他三皈受了,問他皈依佛,佛在哪裡?佛在佛堂上當中坐的那個,這就錯了。皈依法,法是經典,你一天到晚隨身走路身上帶不帶經典?沒帶,那就法沒有了。皈依僧,現在德州有幾個出家人?找都找不到,沒有法子。所以你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的話,那真的是打妄語。這六祖的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確實是在打妄語。所以他老人家囑咐我們: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
不要錯用了心。
【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
著重那個『自』。
【不言歸依他佛。】
沒說皈依別的佛。
【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這是真正要覺悟的,我們皈依什麼?皈依『自佛』,「自佛」就是自己的覺性,要皈依這個。自己覺性在哪裡?佛在楞嚴會上說得非常清楚,非常的明白,就是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六根的根性就是我們本覺真佛,你要皈依這個。覺性,譬如見性,見一切色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像鏡子照外面境界一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起分別執著是什麼東西?那就是迷,迷才有分別,迷才有執著。迷了怎麼樣?迷了就變成阿賴耶識,變成眼識,就是八識。所以諸位要記住,不迷的時候叫四智,迷了叫八識,八識跟四智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四智是覺性,就是自性,自性覺;八識就是自性迷。皈依的意思,要從自性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換句話說,也就是古大德常講的,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就是三皈依裡面從八識回過頭來依四智。換句話說,從眼識回過頭來依見性,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色相,那你就是佛;你用眼識見一些色塵,你叫凡夫。佛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就是用心不一樣,他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所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這裡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心是覺、是正、是淨,這是真心;妄心是迷、是愚、是邪、是染,這是妄心,它起這個作用就是妄心。所以《楞嚴經》上,你看交光大師的註解,他就主張「捨識用根」,這是《楞嚴經》的修行方法。捨識就是不用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識不用,用六根的根性,用見性見一切色,用聞性聞一切音聲,他用六根的根性。那就是直接成佛,那成佛就快了,那也是圓頓大法,極圓、極頓。這個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跟《楞嚴經》講的完全一樣。所以三皈依曉得怎麼個皈法、怎麼個依法,這個都要搞清楚。我們再繼續看下面: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
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
【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這是總而言之一句話,總結一句話,這一節非常重要。『內』要常常調適自己的心性,對外一定要敬重他人,這才是真正的自皈依修行,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學了之後一定要把它做到。底下末後一段跟我們講,「一體三身自性佛」。前面一段講修行方法,這一段講果報,你依照這個三自皈修行,會得什麼好處?成佛。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
他特別在這裡著重這個『自』。
【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自悟自性』,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師在此地也為我們說破。
【總隨我道。】
就是大家都隨我說,也是像前面一樣,他老人家說一句,大家跟著說。
【於自色身。】
『色身』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
【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這是講三身。三身在哪裡?三身就在我們現在這個色身裡面。我們這個色身裡面具足三身,自己要曉得、要明瞭,明白之後,你這個心疑慮就沒有了、就斷掉了,心才能真正到清淨,清淨心才能夠證得一體三身,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師用比喻來給我們說,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
就像個房子一樣,我們這個身體像個房子一樣。
【不可言歸。】
所以這個『歸』是用心,不是用身。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
是我們心性裡面本來具足的。
【世人總有。】
沒有一個人沒有,個個平等,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觀察,他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這樣說出來的。
【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
我們今天講佛的三身,都在我們自心之外,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佛法都是教我們從自性當中去求的,而不是在心外去找,心外找不到的。『外覓三身如來』,就:
【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
當然了,你心專門向外求,你的自性三寶、自性三身怎麼能現前?當然不能現前。
【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所以,我們想成佛,成佛就是證得一體三身。一體三身在哪裡?完全在自性之中,不在心外。再跟諸位說明,自性裡面有三身佛,自性外面也有三身佛,自性裡跟自性外界限在哪裡?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我們自己清淨心中之物。可是西方,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那邊真有一個世界,也有一個阿彌陀佛。再問你自性,我們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彌陀,當中有沒有界限?我們唯心淨土與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這兩個淨土有沒有邊際?你要把這個搞清楚,這個裡頭沒有界限、沒有邊際,一而二,二而一。自性三身是理,外面境界上三身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就好比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今天拿黃金做一個手鐲,鐲是個相,我要問你,在黃金跟手鐲當中有沒有界限?哪是黃金、哪是手鐲,黃金跟手鐲那個界限在哪裡?但是諸位要記住,金不是手鐲,鐲不是金,你要懂這個意思。如果你說金就是手鐲,好了,所有的黃金都是手鐲,除了手鐲,沒有別的了嗎?金是不變的,相會變,你要懂這個意思。有沒有界限?沒有界限,找不到界限的,是一不是二。
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哪裡求?自心當中求。自心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就得到了;不向自心當中求,向外面求,不能往生。所以經上講得很清楚,「心淨則土淨」,往生淨土是要心清淨才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縱然一生作惡的人,他臨終一念、十念得往生,他那個一念、十念心真清淨,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這個時候真的放下了,像懺悔一樣,一生當中所有的惡業這個時候統統放下,他行,他能往生。這個是大勇猛,他真放下了。有些人臨死他還不放下,哪個人得罪他的:死了我變鬼,我還來抓你,還來報仇;欠他的錢:死了作鬼,我還跟你討債。這沒有辦法,那怎麼能往生?不肯放下,死也不放下。所以那只好去當鬼去了,來生又是冤家、又是對頭,生生世世都這麼搞法,死都不肯放下。所以諸位要曉得,死的時候肯放下不簡單,那種人非常人,不是普通人。不是說個個人到那個時候都可以放下,辦不到,十個人當中有九個死了都不肯放下。所以這是要覺悟,千萬不要有個僥倖的心理,我到臨死再放下還來得及,那你是自己耽誤了自己,理論上能說得通,事實上恐怕做不到。此地講自性三身佛與外面三身佛,就跟金與器一樣,當中沒有界限的。
【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就是《華嚴》裡面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生的相分,換句話說,就是自性,除了自性之外,別無一法,這是「唯心所現」。下面講「唯識所變」。真性能現境界,識能變境界,現境界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變境界就變十法界。怎麼變的?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
可見得你思量,『思量』就是識,識它就在變,想惡事就有惡的行為,就有惡的果報,就有惡的法界。
【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所以才有四聖六凡,才有三善道、三惡道,才有這麼多法界。
【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
這是比喻現相。『上』是講自性本體,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下』是講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迷惑顛倒、造業受報,就好比是浮雲蓋了日月。『日月常明』,本性常明,現在我們有迷惑顛倒的浮雲蓋覆了本性。佛高高在上,他看得清清楚楚,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在下面被蓋覆了,不知道,不曉得自己有本性,不曉得本性裡頭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德能、智慧,與佛無二無別,咱們不曉得。
【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
『風吹雲散』,「風」就是佛法,你聞到佛法,你依教修行,依教修行就是雲散,又恢復到本性。
【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
『浮游』就是不定,也就是流轉的意思。
【如彼天雲。】
天上的雲飄來飄去,世人的心性就像這樣的,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主宰,隨境生滅。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
這個病就在此地,執著,在外面境界上起了執著。這一起執著就:
【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
這是病根,就是這麼生的。《壇經》的好處,它講得簡單,真是深入淺出,理很透徹,言語簡單扼要。這是講我們無明怎麼起來的?就是對外頭境界執著,自性就不得明朗了。
【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所以法身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必須自己心裡頭妄念浮雲除掉之後才能見得到。這裡面要緊的就是你有沒有緣,『遇善知識,聞真正法』。我跟諸位要說明,「真正法」,不是說其他的一切法不是真正,是真正法,不契機,沒用處。今天講到一切法對我們來說,契機、契理,我們一生真正能得受用,真正能成就的真正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除這個之外,就要算《六祖壇經》,這是真正法,直截了當,不拐彎,不抹角。如果一個人能夠照《六祖壇經》的道理去修行,發願往生淨土,一定品位也高,那沒話說的。如果不往生淨土,依《六祖壇經》也不容易有成就,頂多生天而已,出三界不容易,相當不容易。要想出三界、了生死,除念佛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
像諦閑法師、倓虛法師,他們一生所見到往生淨土的人,那些人的身分地位要跟他相比差太遠了。他是講經說法的大法師,那是不認識字的、做苦力的,在寺廟裡頭做雜工,打工的。可是走的時候那樣走法,這些老和尚看到,也都讚歎不已,沒有話說。人家是什麼?人家真幹。天天在那裡弘法利生,講經說法,天花亂墜,那就是那個人說的,「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這個一語就給你道破了,人家雖然不能說,他真幹,他走得那麼痛快。所以想到這些地方,我們要警覺,我們要真幹,能說、不能說都無所謂。為人說法,絕對不是為名聞利養,絕對不是為了好看,而是什麼?自己得到這個好處,這一點悲心想勸別人。就是這個好處、這個利益,希望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共享,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目的存在。所以說與不說是一樣的,自己一定要真幹。這是講到『清淨法身』。再看底下一段: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
『自心』,這是妄心,我們剛才講六識。『自性』,這是見性。我們舉一個例子說,眼識皈依見性,耳識皈依聞性,就是這個意思。
【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
因為自性裡頭是清淨心,沒有這個東西,哪有什麼不善心?
【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人心。邪見心。貢高心。】
沒有這個東西的。這些東西是什麼?六識裡頭有。所以我們要從六識裡面回頭,要依六根根性,六根根性沒這個東西。因此,我們常常要展開經典來檢點,我們是不是真皈依?假如我們還有這些心,我們沒有皈依,沒回頭;如果這些東西真的沒有了,那回頭了,那真正皈依、回頭了。所以常常要讀誦檢點,我們還有沒有不善的心,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是舉幾個例子,不善這些念頭太多太多了,這舉幾個例子。除了這幾個之外,你還要曉得,凡是損人利己的念頭都不善,不損人利己的也不善,只要自己有個利,自利的這都不是善念頭。什麼是善念?利益眾生的念頭是善念。凡是利益自己的念頭都不善,你要問為什麼不善?增長我見。你看看,我們不是要破我見、破我執嗎?你要想破我執,你天天還增長我執,你的我執怎麼能破得掉?我執破不掉,換句話說,一心得不到。如果念佛人來講,事一心得不到,破了我執才能得事一心,破了法執才能得理一心。所以這個不善,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一心不亂。所以念念想別人,想別人有好處,想別人怎麼?那個「我」自自然然會沒有,我執會破掉。所以念念都想利益別人,不要想利益自己,我執不斷自然就沒有了,時間久就沒有了,他沒有自我這個念頭。所以這都是從根本上的修法。『嫉妒』,當然不可以有;『憍謾,吾我』,「吾我」也是貢高的意思。『誑妄,輕人』,「輕人」就是輕慢別人,我們一般講瞧不起人。『慢人』,「慢」是慢待別人,也都是傲慢的意思。『邪見』,這是見解錯誤。『貢高』,這是指驕傲,我們講驕傲,這是誇功的意思。
【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這是錯誤的,我們要常常檢點。
【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天天反省檢點,因為見到自己的過,你才能改過;如果自己的過見不到,你怎麼改法?你沒有辦法修正。你要想修正,當然你要曉得過失在哪裡,才會把這個過失修正過來,叫修行。如果不曉得過失之所在,那就沒法子修行。『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這一段是講皈依自性法身佛。好,我們時間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