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  (第十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10

  請掀開經本看第二章,題目:

  【釋功德淨土第二】

  就是解釋什麼是功德,還有對於念佛法門的疑問。前面第一章,我們是多用了一點時間跟諸位介紹,因為第一章是六祖大師,可以說他老人家生平講演最完整的一次記錄,流傳到後世也唯有這一篇,所以我們特別詳細的來介紹。第二章就是接大梵寺講演的第二天,第一天請大師到這裡來為大眾開示說法,第二天這是韋剌史這些官僚們設齋供養,設齋供養吃完之後,他們有一些疑問提出來向六祖請教,六祖給他們解答的就是第二章。所以第二章可以說跟第一章有很密切的關係。他們提的問題也是佛門多數人都有這個疑問,換句話說,這是個共同的問題。我們一定要知道,不但可以幫助自己斷疑生信,如果遇到其他的人有這種疑問,你即使不能夠為他解答,也不會因他而生疑,這就是這一章我們研讀的好處。請看經文:

  【次日。韋剌史為師設大會齋。】

  這是供齋規模相當之大。當然刺史、官僚都是虔誠的佛教徒,頭一天大師說法有一千多人來聽,今天供齋規模當然相當之大。雖然不能說前一天所有大眾都參加,我們推想當中至少會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也就有三、四百人,可見得這個齋會相當之大。

  【齋訖。】

  這就是吃完飯之後。

  【剌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

  這是禮節。

  【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

  他老人家沒念過書,說得頭頭是道,不但在理論上說得非常之妙,就是言語也是非常的如法,合乎章法,所以說不可思議,實在是希有。

  【今有少疑。】

  『少』就是不太多,我們還有一點疑惑。

  【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求祖師大發慈悲,為我們解釋這個疑難。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這就是允許了,有疑就問。

  【韋公曰。】

  韋刺史他首先提出來。

  【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這是講昨天一天所說的,是不是就是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傳給摩訶迦葉,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到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是不是這個一脈相承的宗旨?這一句非常非常的重要,因為在那個時候,學佛的人多半都是參禪,如果宗旨不清楚,你所參究的就有問題。好比走路一樣,你的方向、目標一定要確定,如果方向、目標不確定,那不曉得走到哪裡去了?參禪也是如此,所以宗旨要確定。

  【師曰。是。】

  六祖大師答得非常的肯定,確確實實是達摩大師一脈相承的宗旨。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

  達摩祖師最初到中國來的時候,梁武帝曾經召見他,談話不投機,所以他就到少林寺面壁去了,去等待機緣。這個地方有一段公案,大家都很熟悉。

  【帝問云。】

  這就是講這段公案,梁武帝就問說:

  【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為佛教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他見到達摩,就問達摩祖師,他一生所做的,究竟有多少功德?

  【達摩言實無功德。】

  達摩答覆他,實實在在告訴你,沒有功德。韋刺史對於這樁事情有疑問。

  【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請六祖大師來解釋,為什麼達摩祖師說梁武帝在佛門裡這麼多的貢獻,實實在在沒有功德?其實,達摩祖師說的,是對的。如果梁武帝要是說,我在佛門做這麼多事情,這麼多的貢獻,我的福報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他修的是大福報,不是功德。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所以千萬不要把修福當作功德。這一章上半段宗旨就在此地,就是勸我們把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

  【師曰。】

  六祖大師就說:

  【實無功德。】

  他也這麼說法。

  【勿疑先聖之言。】

  『先聖』就是指的達摩祖師,千萬不要懷疑達摩祖師所說的話,他說的話是正確的。底下祖師就說: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所以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

  所以他一生所修的是福德,他的福報實在非常非常之大。

  【不可將福便為功德。】

  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現在許許多多學佛的人,都是把福德當作功德,我們在台灣處處見到的就是這個樣子。諸位要曉得,福德將來在六道裡面享福,他修的是這個。功德才可以出三界,才可以了生死,福德不行。福德裡面,如果是持戒修福,他的果報在人天;假如不持戒,還有貪瞋痴慢,他的福報往往是在餓鬼道、畜生道。你看上一次跟諸位說到的,諦閑法師那個參禪的徒弟,十幾年功夫很不錯,最後一念貪心,一念傲慢起來了,把一生所修的功德就變成福德,結果到餓鬼道做土地公去了,做個小小的福德鬼,這是不值得的。畜生裡面也有很多有福報的,特別我們在美國所見到的,美國有一般人家養的這些畜生,所謂寵物,那都很有福報,死了的時候還有畜生的公墓。我還去參觀過,我照了幾張照片,那個公墓做得很考究,墳前面還供的花,還有照片,還有墓碑。墓碑上有照片,兩邊供的有花,真是很有福報。所以畜生也不一樣,有沒福的,有有福的。所以這是我們要辨別清楚。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法身』究竟是什麼?佛經裡面常講五分法身,本經後面有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五分法身,這是功德。

  【師又曰。】

  底下再解釋,就是解釋什麼叫功,什麼叫德。可見得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福德是造寺供養布施設齋,搞這些,這是福。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是屬於福德邊事。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這是在功德裡面講到最殊勝的、最真實的。前面所說的那一些,像梁武帝造寺供養布施設齋,不能明心見性,所以那個不是功。『功』是明心見性,這個一定要明瞭。『平等是德』,就是平等心,一切法、一切眾生都無差別,這是德。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這種功德是佛與大菩薩所修成的,這個叫稱性的功德,絕不是初學人能有的。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才叫究竟圓滿的功德。我們曉得了,現在雖然沒有,我們要向這個目標來修學。如何修法?大師底下又把功德降等來說。前面是說佛與大菩薩的,普通還有小菩薩的,還有聲聞、緣覺的,還有人天的。凡是與真性相應的,是朝這個方向走的,這個目標走的,那就是功德。我們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功德,為什麼?我們的方向、目標相同,是向見性,是向平等。下面,這個就是等而下之,我們從哪裡下手修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這是講初學的,學佛的人初學的,內心要謙虛、要卑下。禮,儒家的禮跟佛法差不多是相通的,自卑而尊人,這條非常非常重要。你要不從這裡下手,你就沒有辦法修行,換句話說,沒有法子成就。所以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敬就是『內心謙下』,這就是『功』;禮是『外行於禮』,這是『德』。所以內敬外禮這就是功德。《華嚴.普賢行願》第一條就是教我們這個修法,我們不肯這樣子修,不肯認真去做,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會有障礙,不容易成功。所以一定要修功德來幫助你。再看底下一句: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這個層次又比較高一層,這都是教給我們修學功德,如何把這個功德要向上提升,也得要求精進。『自性建立萬法』,這一句的真實意思是萬法平等。怎麼平等?是從自性建立的。建立是功,建功,這是本性裡面的功德,本性有建立。我們自己要離念,『離念』就是離一切的妄想,離一切的妄念,這是德。『德』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像六祖一生教誡學人,他以他自己做一個例子,可以說是現身說法,他待人接物都不離自性,所有的言說從來不離自性,都是從真性裡面流出來的。「不離自性」,我們一下聽起來,不太好懂。我們再說得簡單一點,諸位容易了解,就是不離真心,自性就是真心。儒家講的至誠,「誠意正心」,就是誠意,我們待人接物、言語、動作都是從真誠心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就叫不離自性。如果有一絲毫虛妄,那就離了自性。所以待人接物要用真誠之心,在生活當中決定不染,五欲六塵我們天天接近,接近心不染,這個是德。心不染,你的自性就不迷。如果染污,你就迷了,不染就不迷。所以不迷就覺,覺就同佛菩薩,與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兩句話簡單說,一個是用真心,不離真誠,應用無染,修清淨心,這是功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你把這個定義搞清楚,你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這個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

  底下就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有個真正想修功德的這麼一個人,他怎麼個修法?

  【心即不輕。】

  絕沒有一絲毫輕視別人的心。

  【常行普敬。】

  你看看,跟普賢行願「禮敬諸佛」是一個意思。不但佛法這樣說,儒家的教學也是這樣說法,我們在《禮記》,你看一打開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所以儒家跟佛法講到功德,基本的觀念與修法完全相同。所以我們讀了之後,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功德?自己把經文念念,對照對照,就曉得自己有沒有功德,到底有個幾分功德。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這是有一些修行人確實犯這個毛病,尤其是對於比自己不如的人。當然有些人是比自己強的,他還有一點恭敬心。如果說不如自己的人,往往他就生輕慢心,這是修行人的大病。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自性怎麼會虛妄不實?迷了,待人接物不用真心,用妄心,這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私心,這就失掉了真誠,這個就是無德。

  【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下面說: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六祖解釋這個功德,可以說他是從多方面來說明,從體性上說明,從修學上來說,這是多方面的,這樣才能夠教我們體會什麼是功、什麼是德。精進是功。『念念無間』,這是精進,這是功夫。『心行平直』,「平」是平等,「直」是沒有委屈相,這個是德。這個意思佛在《楞嚴經》上,跟阿難尊者也曾經說過。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性』就是心,修心是功;『修身是德』。修心是理,修身是事。所以修身、齊家、治國,這都是事,都是屬於德。下面又說: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

  你看他上面說了這麼多。

  【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布施供養求不到功德,因為它與功德不相應。諸位要知道,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所以功德可以包括福德,一個有功德的人不會說沒有福報,有福報的人不見得有功德。像梁武帝修的是很大的福報,沒有功德。六祖他修的是功德,他福報也大。底下這一句說得很明白。

  【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有差別,不一樣的。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梁武帝不明白真實的道理,祖師說他實無功德,這個話沒有過失,說得很對。解釋功德到這裡就告一段落,我們要明瞭,以後我們自己如何來修功積德,這個對於學佛的人非常非常的重要。底下就解釋淨土,這個問題尤其是重要。

  【又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有許多人看了《六祖壇經》,都認為六祖排斥淨土、反對淨土,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我們仔細來研究他這一段的開示。文裡面當然還有一些問題,從前蓮池大師說過,六祖不認識字,六祖沒有念過佛經,他所知道的是別人念給他聽的。他所解釋的,免不了每一代抄寫,也有錯誤的地方,這是不能避免的。所以現在《六祖壇經》就有好幾種不同的版本,我們比較一下裡面這個字句都有出入,而且有很大的出入。我們這個本子是幾種版本比較完善的本子,就是曹溪原本。這個在台灣跟一般流通的本子不一樣,裡面出入很大,但是我們看這個本子,這個意思比較明顯,也很圓滿,所以我們才採取這個版本。

  【師言。使君善聽。】

  不但叫他要仔細的聽,你得要會聽。『善聽』,你好好的聽。好好的聽,這個裡面就有許多文章在其中。

  【惠能與說。】

  『與說』,我跟你講,惠能跟你說:

  【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

  接引、度化。

  【經文分明。去此不遠。】

  《彌陀經》裡面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是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在法界裡面的確是不遠。

  【若論相說。】

  『相』就是事相,如果我們就事論事來說。

  【里數有十萬八千。】

  蓮池大師曾經說過,這個地方是六祖大師對於經文不熟悉,尤其是淨土宗的經文,他們很少會談論到,經文裡面說「十萬億佛國土」,應當說國土有十萬億,這個才符合於經文。他講,『里數有十萬八千』,可見得他是撇開經文,別有用意。這個別有用意,就是他老人家是專門接引上上根人,他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從這裡來看,他不但不破淨土,他要圓滿的成就淨土。「十萬八千」,這個十萬就是:

  【身中十惡八邪。】

  十萬八千里是講遠。遠在哪裡?遠在你本身有障礙。你本身要沒有障礙,淨土就在眼前,所謂是一剎那、一彈指,這就往生了。上一個月,在我們台灣又有三位老法師往生,聽說都是預知時至,賢頓老法師往生了,慧三老法師、煮雲法師,這些都是念佛人。念佛不能成就,的確這個『十惡八邪』,如果是不去掉,那真是大障礙,那的確不止十萬八千里,這走不到的。所以大師用這個來比喻,先把你心中的邪惡去掉。有這個邪惡:

  【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

  《涅槃經》上說,「極下根者,如來終不為轉法輪」,所謂一闡提。為什麼佛不給他說法?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不但不信、不接受,他還排斥、還毀謗,這個樣子佛給他說法,反而叫他造罪業。所以不如不說,不說是佛的大慈大悲。

  【說近為其上智。】

  他能信、能發願、能依教來修行的,這淨土容易!所以在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法門是最為捷徑。這是講近。佛法當中常說是徑中徑又徑,這就是講淨土。佛法裡面最直接的近路,大乘法,大乘比小乘的確要快得多。小乘,諸位想一想,你看經上常說的,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證初果;證得初果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果。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尤其這些人在天上都是在四禪天,四禪天壽命太長太長了,這個七次往返不容易!所以小乘不可能說一生成就的,不可能。大乘佛法裡面有一生成就的,小乘不行,這就是說大乘比小乘要抄近。大乘法裡面還有近路,這個近路就是禪,禪比其他大乘法門那要快得多,所以它是近路裡面的近路。可是還有比禪更近的路,是徑中徑又徑,這就是念佛。所以這是講近。『說近為其上智』,什麼樣的人是「上智」?一聽他就肯接受,他就不懷疑,就認真的照這樣去做,這個人就是上智,因為他在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底下說:

  【人有兩種。】

  有智,有愚。

  【法無兩般。】

  法是一樣的。

  【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見』是講見道,就是見性,見性有遲、有快速的。禪見性快,淨見性也快。禪見性要靠自力,要靠自己;淨是先求生西方世界,得阿彌陀佛佛力的加持,也是快速的見性。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

  『迷』是愚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不清淨,這就所謂是帶業往生。那個迷人他也能成就,他不是不能成就,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要學禪,學其他的大乘法門,這個迷人不能成就。

  【悟人自淨其心。】

  這一句話很重要。『自淨其心』,就是把他內心裡面的邪惡斷除,他能修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品位就高了。所以他生到西方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六祖他就是希望人家求生淨土,要生實報莊嚴土,不要生方便土、同居土,他的標準高。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這一句話是《維摩經》上所說的,就是《維摩詰經》上講的,『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

  他這個東方、西方是講中國跟印度。印度是佛出生的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直接教化的地區,中國的佛法是從印度傳來的,所以說『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

  【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

  『愆』就是過失,生在佛國土,心不清淨還是有過失。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這是比喻來說,說明念佛最要緊的是要滅罪,這一點與淨土主張完全相應,沒有違背。念阿彌陀佛用意何在?就是要念到身心清淨,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彌陀經》的中心就是兩句話,「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彌陀經》的宗旨。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地清淨;心不顛倒就是智慧,不愚不迷,這個樣子求生西方,自然是上品上生。底下說: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覺悟的人在哪裡都一樣。那個不悟的人有願意生東方藥師淨土的,有願意生西方極樂淨土,還有願意生彌勒淨土。人各有志,人各有願,諸佛淨土我們也都得要把它搞清楚,它要具足哪些條件。再回頭看看我們本身,與它的條件相符不相符,是不是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去得了。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這一句非常重要,要我們存善心,要說好話,要做好事。過去楊仁山居士曾經說,他說近代有一些邪教,也打著佛教的招牌,其實裡面所做的,與佛教決定不相干。他們也做法會,他們也拿《壇經》祖師這些話說要修身中淨土,而且各個以為都是六祖的真傳。楊仁山老居士說,那些都是地獄種子,錯解了六祖的意思。心地善就是去十惡八邪,十惡就是十善業道的反面,身殺、盜、淫,這三惡,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惡,意裡頭有貪、瞋、痴三惡,這總叫十惡;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這叫做十惡八邪。把十惡八邪統統離開,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想就善。如果還有不善之心,天天念佛不會相應的,所以說『念佛往生難到』。下面這幾句話,可見得六祖一片大慈大悲,苦口婆心。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

  等於走了十萬里。

  【後除八邪。乃過八千。】

  這個十萬八千里,是我們中國古代,六祖是唐朝人,說我們中國距離印度,那個時候我們稱印度為西天,其實印度並不是在中國的西面,而是在西南面。但是那個時候走路是往西走,要繞過喜馬拉雅山。所以那個時候的路多半都是走甘肅敦煌、走新疆、走蔥嶺,就到現在的阿富汗、伊朗,再往南走,再往東走,這樣到印度。所以都是往西面走,我們一般人就稱之為西天。當時對地理環境沒有現在這麼樣的清楚,所以稱之為十萬八千里。路也沒人去量過,可是走這個路,差不多從中國走到印度,一般來說要二、三年的樣子,總得要二年。當時都是靠走路、騎馬,每天走不了多少路的,走個幾天要休息幾天,所以要走一、二年,這個路大概有十萬八千里,就是這麼個說法的。所以這個不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蓮池大師說《壇經》是大眾的記錄,不是六祖自己寫的,六祖平常說法大家筆記的。所以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講,就是六經這些諸子,子書裡面也有許多後人附會的地方,《壇經》也不例外,這一千多年當中,也有不少人給它加加減減,竄改的地方是在所不免。所以這些地方我們都得要懂得。這是藉這個世間中國到印度這麼遠的距離,來比娑婆到極樂,它是個比喻話,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因為這種比喻人家容易懂,如果講娑婆到極樂,一般人的的確確很難體會得到。我們如果知道這是個比喻,那對於淨土的的確確就沒有妨礙了。念佛一定要把自己心中的邪惡除盡,我們才能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念到一心不亂。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

  這就近了,一彈指就可以到。

  【便睹彌陀。】

  這你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這都是對上上根人的開示。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

  這是對參禪說的,因為韋使君也是在六祖大師會下開悟的。六祖在曹溪三十七年,弟子當中開悟的一共有四十三個人,韋使君是一個,是其中之一。所以六祖觀察他的根機是在禪,他不在淨,他在禪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了之後,再要念佛求往生,那就是實報莊嚴土,他不是凡聖同居土。可見得六祖大師他這個用意跟一般人不一樣,先教他見性,教他明心見性。所以教他先修十善,暫時不要一心求往生,先教他見性,教他念念見性。

  【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

  阿彌陀佛臨終來接引,臨終來接引,這個十惡八邪一定要伏得住。如果到這個時候,十惡八邪還現行、還起作用,那是與阿彌陀佛有障礙的,臨終見不到佛的。底下這就是從禪來說: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所以六祖這些話,可以說是深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決定沒有毀謗淨土法門的道理。依他這個理論來修學,確確實實是把淨土品位提升了。但是這個也要是不是這個根性,如果不是根性,參一輩子還不開悟,那反而誤了事。所以他接引的,這是上上乘人。我們既然不是上上乘人,那就學蓮池大師,老實念佛。學諦閑法師那個徒弟,他也不認識字,也沒念過經,也沒有聽過經,諦閑法師就是傳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三、四年,站著往生的,真成功了。人家怎麼念成功的?也是把心裡頭的邪惡統統念掉,心清淨了,與佛相應。倓老法師一生當中見念佛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一生看到好多個。都是老實念佛,都是這麼走的,這是真正值得我們警覺的,值得我們警覺。所以他那種成就,確實那些講經說法的大法師,博學多聞的善知識,遠遠的比不上他,他那個成就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在台灣也見到不少,林看治居士寫的那本小冊子,那每一位都是事實,都不是虛假的,都是真正的事實,《念佛感應見聞記》。再看底下這一段: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這是老和尚顯神通了,這個神通叫真正的神通。諸位要記住,不是在這裡變把戲、變魔術,這個叫真正神通,把這些理事都說開,都教大家明白了。神就是不可思議,神奇;通是通達而沒有障礙、沒有疑惑,這叫通。而不是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叫他到這裡來現個形,給大家看一看,不是這個意思。那個要是真的顯現出來,沒用,對你有什麼好處?頂多看一看,看看之後並沒有好處。我們看六祖現的這個神通,那對我們就有很多好處,有真實的利益。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

  這就是比喻,完全從比喻說,我們這個身就好像是個城一樣。

  【眼耳鼻舌是門。】

  這是好像城門。

  【外有五門。】

  外面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面有五個門。

  【內有意門。】

  內裡頭有意根。這就是把六根比作這六個門,五個在外,一個在內。

  【心是地。】

  所以心地。

  【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是本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作用,心就是識,就六識。所以六識是作用,在眼叫見,在耳能聞,這個叫性,本性沒有分別。所以《華嚴》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此地,《華嚴經》上講的心,就是這裡講的性;《華嚴經》上講的識,就是此地講的心,這個心是心識。心識能變,本性能現,有體有用。能變的體,這就是『王』,主宰。所以本體就是主宰,把它比作「王」。

  【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性要走了,人就死了;性要在,人是活人。這個講的真性。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禪家的口號說得很清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可見得成佛是要從內心,向心性裡面去求,不能向外,外面成不了佛的。所以前面講要修福,修福是向外求,不是向內的。功德是向內求的,福德是在外面修的,這個要搞清楚。『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我們曉得自性是佛,就不要到心外去找佛。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佛在《華嚴》、《圓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哪一個不是佛?你覺了就是佛,迷了叫你做眾生,覺了就叫你做佛,佛與眾生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相同。迷的時候叫眾生,悟的時候叫佛,換個名字而已,其他的沒換,沒有改變,只有名字改變了。除了名字之外,什麼地方有改變?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慈悲即是觀音。】

  這個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觀世音菩薩代表我們本性大慈大悲,地藏菩薩代表我們本性裡面的孝親尊師,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實踐,都是代表自己性德、修德的一部分。所以整個的那些諸佛菩薩,合攏起來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性德、修德。除了真性的性德、修德之外,到哪裡去找什麼佛菩薩?找不到。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喜捨名為勢至。】

  『喜』是歡喜,法喜充滿;『捨』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大勢至。

  【能淨即是釋迦。】

  釋迦牟尼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釋迦』翻作能仁,仁慈,他能仁慈,就是能夠以仁慈之心待人,以平等慈悲待人,這叫釋迦;牟尼就是清淨的意思,寂默,寂默就是清淨。這個名號,實際上就是菩提心的起用。菩提心自受用是深心,牟尼就是深心,自受用。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是自受用;待人是大慈大悲,他受用。所以釋迦牟尼的名號是這個意思。我們念這個名號,我們也自己學著要清淨,待別人要慈悲,自己就是釋迦。

  【平直即彌陀。】

  『平』是平等;『直』就是心直。菩提心裡面第一個就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我們說心真誠到了極處,以平等看一切法,這就是『彌陀』。《維摩經》上說得好,「直心是菩薩淨土」,又說「直心是道場」。鳩摩羅什大師的解釋也是如此,直心就是誠實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這個就是把西方三聖搬到面前了,這就叫現神通,這對我們有切實的受用。大師在此地完全用表法的方式來講,開導我們,教我們覺悟,覺而不迷。所以佛法裡頭沒有迷信。

  【人我是須彌。】

  這底下講過失的產生,為什麼迷失了自性,為什麼我們不能見佛?『須彌』是大山,這個東西就是障礙。為什麼說「人我是須彌」?有了人我就起貢高我慢,所以你就有人我是非。

  【邪心是海水。】

  『邪心』是貪愛。

  【煩惱是波浪。】

  波濤,叫你的心,這個心水永遠不得平靜。

  【毒害是惡龍。】

  這都是從比喻當中說的,『惡龍』,牠要害人的。

  【虛妄是鬼神。】

  都不是善類。

  【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把我們真如本性,迷染之後所變的這些現相,這就是六道裡面一些毒惡之相,地獄、餓鬼、畜生,這些東西變的。如果我們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沒有人我,沒有邪惡,沒有煩惱,沒有毒害,沒有虛妄,沒有塵勞,沒有貪痴,你就是佛菩薩。你有了這些東西,這叫凡夫。這些心會變六道境界、會變三途的境界,所以三途六道是自己心裡頭變現的,不是外面有這個東西,自己心裡頭變現的。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佛經裡頭常說,什麼原因生到天堂?修十善業道。所以基督教他們講升天堂,沒錯,它有十誡。而絕對不是說,信了上帝就能升天堂,這個話講不通的,這沒道理的。他信了他的上帝,要守他上帝的十誡。他那個十誡的內容與佛法裡面講的十善業道非常相似,十善能生天,修那個十誡決定升天。只要你修十誡,信不信上帝不要緊,十誡修好,不信上帝也升天。可見得升天的條件,決定在你道德的標準,不在乎對上帝信不信,不在乎這個,這個才合理。不信上帝的人,他心地很善良,修十善,難道再好的人也不能升天?這個理上講不通。信了上帝,造作一切的罪惡,還是要墮三途;不能說信了上帝,你所有的罪業,上帝都赦免了,上帝沒這麼大的權限,自作自受,誰都代替不了。所以基督教常常講,信了上帝就得救,這句話誤人,自誤誤人,自害害人。它應當極力要提倡十誡,以十誡來修行的話,他們決定可以成功。所以決定不能夠迷信。這是祖師教大眾,你行十善就是造的天業,你來生一定生天。

  【除人我。須彌倒。】

  實際上,『除人我』,就是《金剛經》上的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相沒有了,那是菩薩,貢高我慢就沒有了。

  【無邪心。海水竭。】

  貪心就沒有了。

  【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

  可見得,見惑與思惑,它有連帶的關係,思想、見解正確了,所有的業障、罪業統統都可以消除。而見解裡面最嚴重的、最根本的就是我見,有我就有我慢,我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唯識論》裡頭講,四大煩惱常相隨,只要你有我,就有我執、我見、我愛、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無我,這個四大煩惱就斷了。到什麼時候無我?阿羅漢。所以破除四見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只要有我,跟別人在一塊,我總比別人要強一點。即使貧賤到了極處,當了乞丐,這是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他在外面討飯吃,賤是沒有社會地位,在社會上沒有比他更低的,他怎麼樣?他還一樣有我慢。看到那個有錢的人走過,他還在旁邊冷笑:這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還覺得自己比他還高。所以我慢是無始俱生的煩惱,我們一定要覺悟。佛法講修行,因為你要修出世間,必須要完全斷掉。儒家不講出世,他講世間,世間他也說「傲不可長」,他曉得傲慢人人都有,別增長了,希望到這個程度就為止,不要再往上增長。這是世出世間法要求的不一樣。所以世出世間教學最根本的,都是教我們謙敬,要謙下,要敬人。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

  就是自己的心,心地上有覺性如來。『覺性』就是離一切迷妄覺悟的自性。

  【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

  這就是講自性覺的作用,覺悟了有這麼大的作用,所謂照天照地,這是講外照。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

  自性覺有對內、有對外,轉六道輪迴為一真法界,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

  【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西方極樂世界是內外明徹,如果你在此地也能夠做到了,你這個境界與西方沒有多大的差別,這是在我們外觀上來說。而實際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諸位必須要深深的探討這些大經大論,你才知道。六祖在此地沒有說到那麼深,因為他接引的是禪的根性,對象不是修淨土的這些人,他們都是參禪的。如果對參禪的這些人,極力的來讚歎淨土,勸他們修淨土,那把他本宗破壞了,把他自己宗旨否定掉了,這個不可以,這是決定不能這麼做法的。就好像辦學校一樣,他辦的是專科學校,是專門修禪的,不能說我這個解散,不要了,我們統統去跟慧遠大師學淨土,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一定要曉得門庭施設不同,要曉得這個意思。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你要不能這樣的修行,怎麼能到西方?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唯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大眾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內心裡頭真正有所感發,有感想,也有發明,也就是有悟處。所以說『了然見性』,這個是悟,悟解不是證入,聽了以後明白這個道理。禮謝大師,讚歎善哉。底下就是我們常講的迴向,我們自己得了好處,一定要叫別人得好處。『唯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這就是迴向。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佛教主要是以在家人為對象的。出家人,出家人這是示範。你們想想,念師範學校的這些學生,他念了之後要做老師,他以誰為對象?當然是以學生為對象。不能說叫所有的學生統統念師範,以後沒有對象,那就錯了。所以出家人是很少數,他的職業就是將來教學的,以佛法來教導一切眾生,所以稱和尚、稱法師。和尚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親教師,就是直接指導我的老師,這是親教師。我修學這個法門,是從他那裡得到的,他就是我的親教師。法師這是平常普通稱呼,我們一般稱先生,他雖然傳法,雖然在做老師,他沒教給我。好像我們在一個學校裡面,學校老師很多,有的老師直接上我的課,有的是我們學校老師沒上過我課的,沒有上過我課的老師我們通常稱法師,或者稱阿闍梨。阿闍梨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模範,不一定他來教過我的。直接教我的,這叫和尚、親教師。所以和尚這個稱呼非常的親密,這是關係不尋常的;法師這個稱呼就很疏遠,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所以他的教學對象都是在家。所以講到修行,在家就可以了,不一定出家在寺院。『在家能行』,這還是從比喻上說,譬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就比喻說出家,出家不肯修行,『如西方人心惡』。

  【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這個再做一句總結,總而言之一句話,心淨則國土淨。西方是清淨世界,極樂世界,必須要心淨的人才能往生。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底下一段就是問在家修行,大師給在家修行指出一條道路來,怎麼個修法。所以它這一章裡頭一共是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功德,第二個問淨土,第三個是問在家怎麼修行法,就是這一問,在家如何修行,三個問題。

  【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

  就是底下這個偈頌,一共是有四首半,一首是四句,這個十六句就是在家修行的旨要。

  【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

  這意思就說明,只要依照他這個話去修行,就像天天跟他在一起沒有兩樣,就沒有離開他。

  【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若不能夠依照這個原則去修行,就是剃了頭出家,在寺廟裡天天跟著他也沒用處。如果依照這個修行,不出家,天天在家裡,根本就沒有見過他,也就是跟他常常在一起沒有兩樣。這個話說得非常懇切。我們看底下這個偈頌: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

  這兩句是修行的根本,不管修哪個法門,心要平等,行要正直,要行得正,要行得直,正則不邪,直則不彎曲。所以一個是心,一個是行,講到修學這是大根大本。持戒的目的就是要心平等,心要真正平等,戒就圓滿,就用不著持戒了。我記得我有一年在高雄講經的時候,有幾位是醫學院的同學來告訴我,他說高雄有一個地方法師講經,勸大家不要持戒,也不要參禪。為什麼?六祖說的,『心平何勞持戒』,用不著持戒。這大錯特錯。試問一問,他心平了沒有?心平才不須持戒。什麼人到心平?給諸位說,佛心才平。等覺菩薩的心裡頭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還沒有到真正的平,所以等覺菩薩還要持戒。這個人居然不持戒了,六祖要是看到這個情形會痛哭流涕,他把他的話完全錯會了,這還得了嗎?這不得了!所以這個意思一定要搞清楚。修戒定慧,目標就是要到心平、行直。我們現在心也沒平,行也不直,換句話說,還是要持戒、參禪、念佛,你要不這樣幹的話,你將來決定要墮三途。祖師在經裡頭沒講錯,你自己錯會了意思,不能怪他。所以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下面再就日常生活事相上來說,這就講修德,前面兩句可以說是性德。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學佛要以孝敬為根本,如果孝敬做不到,那就沒有法子入佛門。所以四大菩薩,以地藏菩薩代表孝。地是大地,我們哪一個人能夠離開大地而生存?離不開的,所以地是根本。佛門講孝,這是心地,孝敬就好比大地一樣。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學起,從尊敬師長做起。『恩則孝養父母』,三世諸佛沒有一個不孝的,唯有學佛才能夠盡孝道,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的留意。所以我們講修禮敬諸佛,從哪裡修起?從孝順父母修起,從這做起。

  『義則上下相憐』。這講哪些人?第一個講夫婦,夫妻是道義的結合,這在家庭裡面;社會裡面,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長官,也都是道義的結合,這個要做到。美國人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但是現在中國人也學美國人,現在是什麼結合?利害結合,沒有道義。我聽說一般在工作的,那個公司待遇比較高一點,馬上就過去了,不講道義。現在講道義的,日本的公司講道義,所以美國人做生意做不過日本人。日本的員工就是公司很不景氣,別家有好的待遇來請他們,他們不去,他們說苦要跟老闆苦在一起,要把這個難關度過,他們有這個義氣。所以我聽說在舊金山,日本人那個公司的員工罷工,罷工照樣工作,頭上拴一個白布條,就是對老闆很不滿意,那就是罷工、就是抗議,工作還照做。所以這個美國人搞不過,美國的員工一罷工,真的不幹了,日本人照幹,拴個白布帶子就是反抗、不滿意,很不滿意,工作一樣照做,這個了不起,實實在在了不起。所以日本公司也有很多長處,我們中國人也有在那邊做事情,他們好,到不景氣的時候,他們不裁員,員工薪水維持著,高級幹部不發薪水,他們是這樣做法的。老闆、高級職員是減薪,甚至於不發薪水,底下員工照常要發,所以他能顧到最低級。所以這個做法,美國人怎麼能做得過它,做不過它的。

  在台灣也有些公司還是這樣的,像莊傳宗他那個小公司,那個小公司你看他這個做老闆的,一出來玩就出來玩了半年,好像家也不顧了。他的員工就是有道義,他跟員工相處就跟兄弟姐妹一樣,有福同享,有禍同當。他的員工不散的,就是公司再困難、不賺錢的時候,他的員工不會跑掉、不會走掉。這個好,這個難得,這就做到了「義則上下相憐」。所以他老闆賺的錢跟員工大家一樣分,員工心服,這個服了,他真正肯幹。為什麼?利潤是大家的,不是老闆一個人完全拿去的,老闆頂多多拿一點,拿得很有限,員工看到很甘心。這是應該要這麼做法的。這兩條就是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去做,去做就是修行。我們對父母、對師長、對長輩是不是盡了孝養之道?對於同事、對於合夥人是不是真正有道義?底下都是要緊的話: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一定要學忍讓,人人都能夠忍讓,這個家庭哪有不和睦的道理?家和萬事興,家庭就興旺。所以興旺的道理,就是一家人個個都能忍、個個都能讓。我們要是看一個家庭,家庭和睦,這個家庭一定興旺。你看一個公司行號也是的,老闆跟夥計處得很融洽、很和睦,這個公司興旺;如果裡面有意見,彼此意見不相同,互相不肯讓,互相在競爭,這個公司就是目前再盛,它也盛不了多久,它會倒閉的。看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政府跟老百姓如果不是一團和睦,這個政權不會穩定,這個國家不會興旺。所以由小可以看大,一樣的道理。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這是比喻的話,比喻什麼?比喻的忍讓。忍讓這個功夫做得成功了,就好比『鑽木出火』,「鑽木」要忍耐,要有耐心。『瘀泥定生紅蓮』,蓮花這才開出來,這是比喻,好像煩惱泥中生蓮花,比喻這個意思,轉煩惱為菩提。今天時間到了,後頭還有幾句,我們留著下一次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