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講記  (第三十八集)  1981  台灣中廣  檔名:09-004-0038

  ◎法門對示第九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這一章是六祖大師教誡學生教學說法,內容是三科、三十六對天然佛法。

  有一天,六祖大師召集法海、志誠、法達、神會等,這些人都是登堂入室的弟子,對他們說:「你們與別人不同。」這句話含有很深厚的感情,若不是他的常隨弟子,就是得法的門人,所以與一般大眾不同。六祖會下開悟、得法的共有四十三人,此地所列舉的幾位,必定是這四十三人的代表。六祖說:「在我滅度後,你們必定是分散到各方,各人都為一個地方的老師。」這是說出六祖大師滅度之後,他們的責任都很重,都是將來要承傳佛法、弘法利生的師表。要作老師,當然說法利生是最重要的事業。佛法的說法,著重在隨機而說,原理原則是「三學三慧」,所謂「戒定慧」、「聞思修」。但是,重要的是在得意忘言,我們聞法、說聽都著重在宗旨,宗旨明白之後,要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才能得旨歸宗,這就是諸佛如來一乘的教學。經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佛法所說的盡是方便法,因此我們不能對它起執著。為什麼?它不是真實的,它是方便的,我們要在方便中去體會真實。

  六祖在此處教誡大眾:「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此地講的本宗,並不專指禪宗為本宗,若是專指禪宗為本宗,這個意思太窄小。「本」是根本,「宗」是宗旨;換句話說,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這一段開示,不但是宗門必須遵守的原理原則,教下也不離這一個大前提。大師說:「首先,必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舉是舉例。「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說法指導別人,要領是一定要離開兩邊,離開兩邊就是中道,顯示中道;說一切法不離自性,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下面舉例說:「忽然有一個人來問你佛法,你出語都要雙關」,這不是世俗講的滑頭。「出語盡雙」是教你在雙關中體會中道,意思在此,決不是說的模稜兩可。「皆取對法」,從對法裡面,要緊的是「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它的宗旨必定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說法,就不離自性;這個說法,出入都離開兩邊。換句話說,在言語、動作顯示中道第一義諦,教人體會,教人領悟,這是佛法教學的原理原則。所以它與世法、與一切宗教,確實是大不相同。下面是法門略舉: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三科」是陰、界、入。「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這是將一切萬法歸納為五大類。「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六門是能入,六塵是所入。「界」是十八界,即是六根(六門)、六塵、六識。佛法將宇宙一切萬法歸納為這幾類,這幾類性質相同,開合相同。懂得五陰,就懂得十二入、十八界。懂得十八界,當然也透徹五陰法。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這幾句話說明宇宙萬法的來源。它究竟是從哪裡生出來?怎樣的程序生出來?《壇經》語句簡單,《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講得詳細,這些都是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就一切都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一切法皆從自性起用。自性的邪正,就是凡聖之所以分。此地邪與正,不是相對的邪正,這是要特別提出來說。如果是相對的,與祖師的教學就相違背。為什麼?「出沒即離兩邊」,邪是一邊,正是一邊,我們還沒有離開兩邊。沒有離開兩邊的都叫做邪,離開兩邊才叫做正。可見,這個標準是非常之高。「含惡用」,這就是眾生用,眾生包括九法界有情眾生,不但六道凡夫是眾生,聲聞、緣覺、菩薩也是有情眾生,因為他沒有能證得絕對,他還是在相對裡面打轉,所以他還是含惡用。到完全純善之用,這個「善」就是善惡兩邊都離開了,這是真善,止於至善;邪正兩邊都離開了,這叫真正,這是佛用。用從哪裡來?自性本來就有的,法爾如是。可見得,我們是迷而不覺。這是三科之法。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此三十六對,也是舉例。外境無情五對,舉例自然現象,這是外面的境界。法相語言十二對,法相即一切法的現象,從現象、從言語說,舉了十二對。自性起用十九對。此三十六對在我們日用平常中,可以說都是離不開的。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要緊的就在此處。換句話說,誰能了解、誰能靈活的去運用?這是大學問。我們凡夫不了解這三十六對的真實相,迷在三十六對裡,換言之,我們迷在相對之中。「解」是悟,悟的正是「不二法門」。在本經第一章,印宗法師向六祖請教:「忍大師平常說法,禪定解脫如何解釋?」六祖說:佛法是不二之法,解脫禪定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也特別強調,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諸位特別要重視這個「一」。這裡講的「道」,道是一,二就不叫道。淨土法門教我們的是一心不亂,一心就是道。這三十六對,如果我們在其中任何一對看出它是不二,譬如前面講的天與地對,我們能看到天地不二,是一不是二;日與月對,能看到日月是一不是二,你能在一法裡面悟不二,你才能看到法法皆是不二,這就入不二法門,這才叫做解。這個解就是禪家講的大徹大悟,悟了之後是大用無方,起無量無邊的德用。祖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你若真正悟了,從悟起用,這就是「道貫一切經法」,貫是貫通,從此以後沒有障礙,一切經、一切法門無不貫通,「出入即離兩邊」。

  怎麼離兩邊法?我們舉《頓悟入道要門論》的例子來說明。有人問大珠和尚:「什麼是中道?」和尚說:「無中間,亦無二邊,這是中道。」又問:「何謂二邊?」和尚答:「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邊。」問:「何謂彼心此心?」和尚答道:「外,被五欲六塵纏縛,叫做彼心。內,常起一切妄念,叫做此心。彼心、此心是二邊。外,不為五欲六塵所染,叫做無彼心;內,不生妄念,叫做無此心。彼心此心都無,這叫做非二邊、無二邊。心既然兩邊都沒有,中道在哪裡?當然沒有中道。」這就是禪家所講的「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是我們在古大德教學法裡,舉出一個實例來說明「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這一段開示中,這兩句是最關緊要。能把這兩句做到,說一切法總不離自性;換句話說,佛門講的稱性而談,就是指這樣的教學法。我們對於佛法的精義不能覺悟通達,這種方法是學不來的,一定要從自性中悟出來才行。如果要想學,怎麼也學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二心,二心就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