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講記  (第二十五集)  1981  台灣中廣  檔名:09-004-0025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以下這段六祖大師的開示,實在是非常的重要,也是教導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首先,大師教導我們要『正心』,這個意思與中國儒家講的實在是不謀而合。《大學》講「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此處的「正心」與《大學》講的「正心」,是一樣的意思。心要如何才能得其正?我們拿儒家的話來解釋,更容易明白。心之不正,是為物欲,即煩惱障障礙;為自己的不正知,即所知障障礙。佛法要破除二障,心才能得其正;儒家講正心,也是破除這兩種障。「格物」,「格」是格殺,「物」就是物欲,格殺物欲就是斷煩惱障。「致知」,「知」是正知正見,這是破所知障。這樣,才能得到正心。正心,心裡就『常生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觀照自心,止惡行善。』心裡生智慧,表現在行為必定是念念光明,一般講心地光明磊落,行為必然是止惡行善,這就是開自己佛知見。

  六祖說:「你必須要念念開佛知見,千萬不可以開眾生知見。」心裡邪知邪見,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這些就叫做眾生知見,千萬不可以有這些知見。開佛知見,這就叫做出世;如果開眾生知見,就是世間。你要懂得這個意思,照這樣去修學。如果只是勤勞執著,以為念經就是功課,這是錯的。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法達禪師聽了這番開示之後,接著請教:「要是這樣的話,經中的意思我理解了,我就可以不必念了?」六祖說:「經有什麼過失,經豈障你的正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都是由於自己。你口裡念,心裡依照經的意思來行,就叫做轉經。如果口念心不行,就是被經所轉。」被經所轉,這人很可憐;換句話說,迷執在文字之間,所謂是死在字裡行間,世俗人叫「書呆子」。六祖說了一首偈:「心迷,就被《法華經》所轉;心要是覺悟,你就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義」就是義理。念經念了這麼多年,經的道理還不懂。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這兩句非常要緊,也是精義之所在。此處的「無念」,是專門對他念經說的,無念無作而念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叫正心念經。「有念念」就是存著成見,於經文中起分別、執著、妄想,這就叫有念;有念,念都是邪。「有無俱不計」,計就是計較,有、無都不必去想它,你就一直念下去。這種方式,在我們佛門,甚至於在儒家,都是常用的方法。念經,真正的意思是教我們修定。我們展開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這部經一直念下去,意思懂不懂沒有關係,最重要的就是這一篇經文念下去,心裡不起一個妄念,於經文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一切妄念,而字字分明,這就是修定的方法。能夠長期這樣的念經,沒有不成禪定。禪定成就了,智慧就現前。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法達禪師聞偈之後,不知不覺的悲泣,言下大悟,告訴六祖:「法達從往昔已來,確實未曾轉《法華》,實在是被《法華》所轉。」法達禪師又請教六祖:「經中說,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現在大師教導我們,凡夫只要能悟自心,就叫做佛之知見。這個說法,若不是上根,不免有疑謗。」這是一個問題。又說:「經中講的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到底如何區別?希望和尚再為我們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六祖說:「經的意思實在說得很清楚,而是你自己迷惑違背了經義。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人之所以不能測度佛智慧者,毛病就發生在度量上,就是計度分別。縱然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們,共同來思惟推究,對於佛的智慧只是加重誤會,誤會愈來愈深,去佛知見就愈來愈遠。」這幾句話我們要好好的想想。真正的智慧,是要離開思惟、分別、執著。我們若用分別心、執著心,這是障礙,怎能見到佛知見?「佛本來是為凡夫而說,並不是為佛說。這個道理要是不能相信,他退他的席,無關於老師的事情。」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白牛車在此是比喻一乘佛法。哪個人不是自己坐在一乘佛法?為什麼還要在門外去覓三車?三車是方便。經文也分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的方便,如經文裡種種因緣譬喻言說,都是說一乘法。你為何不反省?佛講三車是方便說,三車是假設,是為了以前程度還不夠的學生而方便說。佛講一乘佛法,這是《法華經》所講的,這是真實的。為何這個時候講真實的?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四十九年,《法華》是最後八年所說的。由此可知,這一批學生已經學佛四十一年,有如此深厚的基礎,才能達到一乘真實的學問。《法華經》所教導我們的是「開權顯實」,教人去假歸真。歸到真實之後,真實也沒有名;換句話說,歸到一佛乘實相,也沒有一佛乘實相之名。正是所謂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如是受持經教才是真實的佛弟子。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大師以《法華經》的比喻說:「你應該曉得,所有的家珍全都屬於你自己,由你去受用。」這句話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假的。可是得要清淨心現前才能體會得到,平等心現前才能真正覺察得到。所以,一乘佛法中重要的就是說「一」,一才是真的,正是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就是一,這是佛法教學的原始依據。正如中國文化道統的孝道,「孝」字與佛法的宗旨是一樣的。「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前一輩,子是後一輩,兩者是一不是二,這個字就顯示不二法門,一真法界。中國的道統教的是什麼?教孝。孔孟的學問,自文武周公到孔孟這個道統,無非就是發揚孝道。佛法的一乘佛法、三乘佛法也是講孝道。孝道就是一真法界,在淨土講就是一心不亂。所以,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儒家與佛家,我們深深的去觀察,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佛法到中國來,能為中國人所接受,與我們自己的道統合而為一、發揚光大是有道理的,決不是沒道理的。六祖說:「你也不必作父想,也不必作子想」。「父」在佛經裡是比喻諸佛如來;「子」是比喻一切眾生。「也不必有有用想,也不必有無用想,這才叫真正持《法華經》。從此之後,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踊躍歡喜,以偈讚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法達禪師承蒙六祖的啟發,踴躍歡喜。他自己說了兩首偈,這是他的心得報告。「經誦三千部」,念經一遍叫一部。「曹溪一句亡」,過去念了三千部,以為是大功德,今天到曹溪來被六祖一頓呵斥,就亡失所持了。「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若不懂得經義,無始劫來的狂妄是無法止住的,這是指貢高我慢這些習氣。「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這是比喻三乘,在以往,佛不得已用三乘方法來誘導大眾。「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火宅」是比喻六塵,「法中王」是比喻如來的果位。佛就在一切眾生煩惱之中,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六祖說:「從今之後,你可以叫做念經僧。」法達禪師從此真正通達經義,也不輟誦經。

#